湖南怀化历年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试题12篇(含答案与翻译)(截至2021年).doc

上传人:悠远 文档编号:95114352 上传时间:2023-08-16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8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湖南怀化历年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试题12篇(含答案与翻译)(截至2021年).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湖南怀化历年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试题12篇(含答案与翻译)(截至2021年).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湖南怀化历年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试题12篇(含答案与翻译)(截至2021年).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湖南怀化历年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试题12篇(含答案与翻译)(截至2021年).doc(13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湖南怀化历年中考语文试题(文言文阅读)(截至2021年)【甲】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选自资治通鉴)【乙】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

2、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选自王文公文集)注:金溪:地名,今在江西金溪。隶:属于。收:取,团结。文:文采,理:道理。稍稍:渐渐。宾客:把当作宾客。扳:通“攀”,牵,引。环谒:四处拜访,明道:宋仁宗赵祯年号(1032-1033年),泯然:消失,指原有的特点完全消失了。2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忽啼求之B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或以钱币乞之C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其真无马邪D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2

3、4用“/”给文中画线句子断句(限两处)。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25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1)及鲁肃过浔阳 (2)卿今者才略(3)父异焉 (4)自是指物作诗立就26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1)卿言多务,孰若孤?(2)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27吕蒙和方仲永的故事引人深思,请结合自身学习经历谈一谈你受到的启发。【参考答案】23D24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25示例:到,等到;才干和谋略;对感到诧异;完成26示例:你说军务繁多,谁比得上我事务多呢?让(他)写诗,(他写的诗)不能与从前的名声相称。27示例:吕蒙后天认真学习,才略进步惊人;仲永聪明过人,却因”不使学“而”泯然众人“

4、,可见不论先天的禀赋如何,后天的学习和教育才是最重要的。就像我现在学习,如果不认真做作业、及时复习、预习,再聪明的人也很难得到好成绩。我要从现在做起,努力、勤奋地学习,必能出成果。【解析】23A.处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代词,指代他所要的这些东西(纸、墨、笔、砚等);B.介词,因为/介词,用;C.代词,代指这首诗/副词,表示加强诘问语气;D.都是副词,只,只是;故选D。24本题考查学生划分文言句子节奏的能力。文言语句的节奏划分一般以句意和语法结构为划分依据,一般来说,主谓之间应该有停顿,句中领起全句的语气词后应该有停顿,几个连动的成分之间也应该有停顿。所以划分句子节奏时,除了要考虑

5、句子的意思,还要考虑句子的结构。此题根据文意“我随先父回到家乡,在舅舅家里见到了方仲永,(他)已经十二三岁了”即可推断出正确答案: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25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句意:等到鲁肃经过寻阳的时候。及,等到。句意:你现在才干和谋略。才略,才干和谋略;句意:父亲对此(感到)很诧异。异,形容词意动用法,对感到诧异。句意:从此,指定物品(让他)作诗,(他能)立即完成。就,完成。26本题考查文言文的翻译。翻译时,必须遵循“字字有着落,直译、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的原则。注意关键词和句式。本题中的关键词:务,事务;孰;谁,哪个;若;比;孤,古时王侯的自称。令,让;作,写;称,相当

6、、相称;前时之闻;以前的名声。27开放试题,答案不唯一。能根据吕蒙和方仲永的经历,结合自身的学习经历来谈启发即可。示例:伤仲永讲述了一个名叫“方仲永”的神童因后天父亲不让他学习和被父亲当作造钱工具而沦落到一个普通人的故事。文章借仲永为例,告诫人们决不可单纯依靠天资而不去学习新知识,必须注重后天的教育和学习,强调了后天教育和学习对成才的重要性。孙权劝学记叙了三国时期吕蒙在孙权劝说下开始学习,才略有了惊人的长进,并令鲁肃为之叹服、与之“结友”的故事,说明了人应当好学,只要肯学习就会有进步的道理,突出了学习的重要性。启发:不能因为没时间就放弃学习,读书的时间是挤出来的,只要发奋学习就能学有所成。勤学

7、是成功里一个不可缺少的内容。或许我并不是聪明,如果我能勤奋学习,刻苦用功,必能取得好成绩。【参考译文】【甲】当初,孙权对吕蒙说:“你现在当权管事,不可以不学习!”吕蒙用军中事务繁多来推托。孙权说:“我难道想要你研究儒家经典,成为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吗?我只是让你粗略地阅读,了解历史罢了。你说军务繁多,谁比得上我事务多呢?我经常读书,自己觉得获益颇多。”吕蒙于是开始学习。等到鲁肃经过寻阳的时候,鲁肃和吕蒙一起谈论议事,鲁肃十分吃惊地说:“你现在才干和谋略,不再是吴下时没有才学的阿蒙了!”吕蒙说:“与读书的人分别几天,就应该重新另眼相看,长兄你怎么知晓事情这么晚呢?”于是鲁肃拜见吕蒙的母亲,和吕蒙结

8、为好友后分别了。【乙】金溪县的平民方仲永,世代以耕田为业。仲永五岁时,不曾认识书写工具(纸、墨、笔、砚等),(有一天)忽然哭着要这些东西。父亲对此(感到)很诧异,从邻家借来书写工具给他,仲永立即写了四句诗,并且自己题上自己的名字。这首诗的意思是赡养父母、与同一宗族的人搞好关系,传给全乡的秀才观赏。从此,指定物品(让他)作诗,(他能)立即完成,(诗的)文采和道理都有值得观赏的地方。同县的人(对这件事)感到奇怪,渐渐地,(同县的人)都以宾客之礼对待他父亲,(有的人)用钱来求仲永题诗。他的父亲以此认为有利可图,每天拉着仲永四处拜访同县的人,不让(他)学习。我听说这件事也已经很久了。明道年间,我随先父

9、回到家乡,在舅舅家里见到了方仲永,(他)已经十二三岁了。让(他)写诗,(他写的诗)不能与从前的名声相称。又(过了)七年,(我)从扬州回来,再次到舅舅家,问起方仲永的情况,(舅舅)回答说:“他的才能已完全消失,完全如同常人了。”(2021湖南怀化)【甲】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选自世说新语)【乙】原谷有祖,年老,谷父母厌憎,欲捐之。谷年十有五,谏父曰

10、:“祖育儿生女,勤俭终身,岂有老而捐之者乎?是负义也。”父不从,作舆,捐祖于野。谷随,收舆归。父曰:“汝何以收此凶具?”谷曰:“他日父母老,无需更作此具,是以收之。”父惭,悔之,乃载祖归养。(选自太平御览)注原谷:人名。捐:抛弃。舆:手推的小车。凶:不吉利。1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4分)门外戏 元方入门不顾 谏父曰 是负义也 1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虚词的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3分)A.捐祖于野 皆以美于徐公B.下车引之 欲捐之C.乃载祖归养 去后乃至D.尊君在不 父不从,作舆1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友人惭,下车引之。汝何以收此凶具?15、甲、乙两文在写作手法上有什么

11、共同之处?请你举出一种并加以说明。(3分)16、甲文中的元方和乙文中的原谷身上分别表现出了中华民族怎样的传统美德?除此之外,你的身上还具有哪些让别人感动的中华传统美德呢?请简述一例。(3分)【参考答案】13、B12、玩耍 回头看 规劝 这14、朋友感到惭愧,下了车想去拉元方的手。你为什么收回这不吉利的器具?15、都是通过人物对话来刻画人物性格,甲文“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这是针对友人强调“期行”而说的。守信还是失信,关键在于“期日中”,“日中不至”,当然就是失信了。继而在指出友人“无信”的基础上,又指出友人“无礼”。乙文“他日父母老,无需更作此具,是以收之”

12、这是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这身的做法。间接告诉父亲要善待老人,要给儿孙做表率。16、甲文中的元方身上表现出了中华民族“讲礼守信的”的传统美德;乙文中的原谷身上表现出了中华民族“敬老爱老”的传统美德。我则继承了中华民族勤俭节约的传统美德。每次吃饭时都不浪费一粒粮食,写字时不浪费一张纸等。【参考译文】【乙】原谷有一个祖父,年纪大了,原谷的父母厌恶他,想抛弃他。原谷此时十五岁,好言规劝父亲说:“祖父 生儿育女,一辈子勤劳节俭,你们怎么能因为他年老就抛弃他呢?这是违背道义的。”父亲不听从(他的劝告),做了辆手推的小车,把爷爷抛弃在野外。原谷跟随在(父亲)后面,把小推车收了回来。父亲问:“你为什么收回这不吉

13、利的器具?” 原谷说:“等将来你们老了,我就不需要再做这样器具,因此现在先收起来。” 父亲感到惭愧,为自己的行为感到后悔,于是把祖父接回来赡养。(2020湖南怀化)【甲】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堅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日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节选自欧阳修醉翁亭记)【乙】修之来此,乐其地僻而事简,又爱其俗之安闲。既得斯泉于山谷之间,乃日与滁人仰而望山,俯

14、而听泉。掇幽芳而荫乔木,风霜冰雪,刻露清秀,四时之景,无不可爱。又幸其民乐其岁物之丰成,而喜与予游也。因为本其山川,道其风俗之美,使民知所以安此丰年之乐者,幸生无事之时也。夫宣上恩德以与民共乐刺史之事也。遂书以名其亭焉。(节选自欧阳修丰乐亭记)13.请用“/”为下面句子断句。(标两处) (2 分) 夫宣上恩德/以与民共乐/刺史之事也。14.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4 分)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像鸟的翅膀一样 ) 醉翁之意不在酒(情趣 )因为本其山川(根据 ) 遂书以名其亭焉(起名,命名 )1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B )(3分)A. (1)山水之乐 (2)乐其地僻

15、而事简B. (1) 在乎山水之间也 (2) 幸生无事之时也C. (1)名之者谁? (2) 修之来此D. (1) 山行六七里 (2) 日与滁人仰而望山【解析】B。都 属于判断句式,意思和用法就是一样的。16.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 分) 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远望那树木繁茂,又幽深又秀美的地方,那就是琅玡山。 乐其地僻而事简,又爱其俗之安闲。喜欢这地方僻静,而政事简单,又爱它的风俗安恬闲适。17. 乙段中作者为亭子取名“丰乐亭”的原因是 幸其民乐其岁物之丰成 和_ 喜与予游也 (用原文语句回答)。甲乙两段都表现了作者 与民同乐 的思想感情(提取乙段中四字短语回答)。(1+1+2=4 分

16、)【参考译文】【乙】我来到这里,喜欢这地方僻静而政事简单,又爱它的风俗安恬闲适。在山谷间找到这样的甘泉之后,于是每天同滁州人来游玩,抬头望山,俯身听泉。春天采摘幽昋的鲜花,夏天在茂密的树下乘凉,刮风落霜结冰飞雪之时,更鲜明地显露岀它的淸肃秀美四时的风光,无一不令人喜爱。那时又庆幸遇到百姓为那年谷物的丰收而高兴,乐意与我同游。于是为此根据这里的山脉河流,叙述这里风俗的美妤,让百姓知道能够安享这种丰收之年的快乐,是因为有幸生于这太平无事的年代。宣扬皇上的恩德,和百姓共享欢乐,这是刺史职责范围内的事。于是就写下这篇文章来为这座亭子命名。(2019湖南怀化)【甲】曹刿论战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

17、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

18、之。”【乙】子鱼论战宋公及楚人战于泓。宋人既成列,楚人未既济。司马曰:“彼众我寡,及其未既济也,请击之。”公曰:“不可。”既济而未成列,又以告。公曰:“未可。”既陈而后击之,宋师败绩。公伤股,门官歼焉。国人皆咎公。公曰:“君子不重伤,不禽二毛。古之为军也,不以阻隘也。寡人虽亡国之余,不鼓不成列。”【注释】宋公:宋襄公。泓:泓水,河流。既:尽,全部。济:这里指渡过泓水。司马:统帅军队的高级长官,此指子鱼。陈:同“阵”,此处意为摆好阵势。门官:国军的卫士。重(chng)伤:这里指不对受伤的敌人再次攻击。禽:同“擒”二毛:头发花白的人。阻隘:这里指险要的地势。亡国之余:亡国者的后代。12解释下列加点

19、的字词:(4分)(1)牺牲玉帛 (2)肉食者鄙 (3)门官歼焉 (4)公伤股13请用“/”给下面句子标出朗读停顿(指标一处)。(2分)宋 公 及 楚 人 战 于 泓1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1)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2)彼众我寡,及其未既济也,请击之。15理解文段内容,然后用原句回答。(3分)(1)【甲】文中曹刿“请见”的原因是“ ”,他认为“可以一战”的理由是“ ”。(2)【乙】文中子鱼认为发动进攻的有利时机是“ ”。16你觉得造成两场战争不同结局的原因分别是什么?(4分)【参考答案】12答案:牺牲:古代祭祀用的祭品猪牛羊等;鄙:鄙陋,这里指目光短浅;歼:被

20、杀死;股:大腿。13答案:宋公及楚人/战于泓14答案:(1)打仗是靠勇气的。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士兵的勇气,第二次击鼓,士兵的勇气就减弱了,第三次击鼓后士兵的勇气就消耗完了。(2)对方人多二我们人少,趁着他们还没有全部渡过泓水,请您下令进攻他们。15答案:(1)肉食者鄙,未能远谋;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2)及其未既济或既济而未成列16答案:长勺之战鲁庄公取信于民且善于听取曹刿的建议,战争中善于抓住战机,因此取胜;(2分)泓水之战宋公不能听取子鱼的意见,以“君子道德”之义作战,妇人之仁,固执己见,不能抓住战机,因此失败。(2分)【参考译文】宋襄公与楚军在泓水作战。宋军已摆好了阵势,楚军还

21、没有全部渡过泓水。担任司马的子鱼对宋襄公说:“对方人多而我们人少,趁着他们还没有全部渡过泓水,请您下令进攻他们。”宋襄公说:“不行。”楚国的军队已经全部渡过泓水还没有摆好阵势,子鱼又建议宋襄公下令进攻。宋襄公还是回答说:“不行。”等楚军摆好阵势以后,宋军采才去进攻楚军,结果宋军大败。宋襄公大腿受了伤,他的护卫官也被杀死了。宋国人都责备宋襄公。宋襄公说:“有道德的人在战斗中,只要敌人已经负伤就不再去杀死他,也不俘虏头发斑白的敌人。古时候指挥战斗,是不凭借地势险要的。我虽然是已经亡了国的商朝的后代,却不去进攻没有摆好阵势的敌人。”(2018湖南怀化)【甲】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

22、之南,河阳之北。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返焉。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

23、叟亡以应。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乙】昔有二翁,同邑而居。甲翁之妻子去乡,惟叟一人而已。一日,叟携酒至乙翁第,二人对酌,不亦乐乎!乙翁曰:“向吾远游冀雍,但未尝登泰山,君有意同行乎?”甲翁曰:“是山余亦未登,然老矣,恐力不胜。”乙翁曰:“差矣,汝之言!曩者愚公年且九十而移山今吾辈方逾六旬何老之有!”甲翁曰:“甚善!”翌日,二叟偕往,越钱塘,绝长江,而至泰阴。夜宿,凌晨上山。乙翁欲扶之,甲翁曰:“吾力尚可,无需相扶。”自日出至薄暮,已至半山矣。【注释】第:房屋、宅子、家。 冀雍:古代州名,在今山西、陕

24、西、甘肃一带。曩:以往、过去。13. 解释下面加点的词(4分)(1)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2)杂然相许(3)是山余亦未登(4)向吾远游冀雍【答案】(1)苦于(2)赞同 (3)这 (4)先前,原来。【解析】(1)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苦于山北的阻塞,出出进进的曲折、绕远。(2)许:读作x和h,读作x时的基本字义是应允,认可。也是中国周代诸侯国名,在今河南省许昌市东。读作h时的基本字义是众人共同用力的声音。赞同 (3)是:太阳在上,手在中间,脚在下面。表示太阳直射,时至夏至,人们手脚并用进入夏季农忙。造字本义:夏至,太阳当头,适宜农务。在古汉语中,时日恰当为“是”;相互抵制为“非”。说文解字:

25、是,正也。正,是也。以日为正则曰是。可以是认定、断定、承认、接受、OK时的一种状态;肯定的意思,是的,一定是,与“否”相对。 (4)向:基本解释1.朝北的窗户2.朝着,面对 引:对待,看待 3.方向,趋向 又:朝着某一方向行进,前往4.归向,仰慕又:迎合5.爱,偏爱 引:偏袒 6.临近,将近 又:大约7.介词(1)表动作的地点,方向(2)表动作的对象(3)表动作的时间8.往昔,从前 又:刚才9.春秋时国名10.古地名。【考点定位】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14. 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限断两处)(2分)曩者愚公年且九十而移山今吾辈方逾六旬何老之有!【答案】曩者愚公年且九十

26、而移山/今吾辈方逾六旬/何老之有!【解析】中国古代没有标点符号,前人读书都要自己断句,在一句话的末了用小圆圈(“。”)断开,叫“句”;在一句之内语气停顿的地方用一个顿号(“、”)断开,叫“读”。句读是文言文阅读的基础,不会断句,就难以理解文言文的意思。而断句是考查文言文的传统方式,是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基本功。断句口诀:1文段休问长与短,熟读精思是关键.内容大意全理解,始可动手把句断。2 联系全文前后看,先易后难细分辨。紧紧抓住“曰”“云”“言”,对话最易被发现。4 常用虚词是标志,更有规律供参看。5 特殊句式掌握住,固定结构莫拆散。画直线的句子意思分三层:以前的愚公,九十岁的时候还可以移山 今日

27、我们才六十来岁 ,哪里老呢!。依次断句为:曩者愚公年且九十而移山/今吾辈方逾六旬/何老之有!15.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6分)(1)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答案】(1)邻居京城氏的寡妇有个孤儿,七八岁,刚开始换牙,蹦蹦跳跳地前往帮助他们。(2) 越钱塘,绝长江,而至泰阴。【答案】(2)走过钱塘,渡过长江,走着到了泰山的北面。【解析】试题分析:疏通全文,在全文语境中大致了解句子的意思,翻译要要做到三点,原意不能改变,关键字词要译准确,句子要通顺。本题要解释清楚关键词语有:“孀妻”“遗男”“始龀”“越”“绝”“泰阴”,翻译后要疏通句子。所学课文,做过翻译练习要加强记忆,可直接

28、写出译句。【考点定位】理解或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16. 这两则故事给我们怎样的人生启迪?(2分)【答案】无论遇到什么困难,只要有恒心、有毅力地做下去,就有可能成功。【解析】愚公移山这篇文章叙述了愚公不畏艰难,坚持不懈,挖山不止,最终感动天帝而将山挪走的故事。通过愚公的坚持不懈与智叟的胆小怯懦,以及“愚”与“智”的对比告诉人们,无论遇到什么困难,只要有恒心、有毅力地做下去,就有可能成功。二叟登泰山表现了乐观,奋进不懈的精神,只要有锲而不舍的精神和顽强的意志,就能战胜客观困难,取得胜利。有志者事竟成!。【考点定位】对文章思想内容和作者观点态度的评价 D鉴赏评价。【参考译文】【乙】从前

29、有一个显贵有德的老人的儿子, 与一些商人一起到大海中寻宝。这位老人的儿子擅长背诵入海驾船的方法, 回流、礁石的地方,应该怎样驾驶怎样校正方向怎样停靠。他就对大家说:“入海驾船的方法我全都知道。”大家听了都相信他的话。 船行驶到了大海后没有多久,船师生病忽然死了,这时老人的儿子就代替死去的船师驾船。当船行驶到有漩涡的急流中,他大声说:“应当这样掌舵,这样校正方向航行。”可是船只是在漩涡中打转,无法继续前进到达寻宝的地方。满船人最终都落水而死。(2017湖南怀化)【甲】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

30、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乙】(阎)百诗先生为国朝经学大师,记诵精博,而其天质实奇钝。幼受书,读百遍,始略上口。性又善病,母禁之读,遂暗记不复出声。如是者十年。一日,自觉豁然,再观旧所研究本,了无疑滞,盖积苦精力之应也。世之以下愚自诿,或托词因病废学者,观于先生,愧可知已。【注释】国朝:指清朝。经学大师:把儒家经典作为研究对象的大学问家。诿:推托。愧可知已:应该明白

31、这是很惭愧的了。17下列与“盖积苦精力之应也”中的“之”意思相同的一项是(2分)A忽啼求之 B借旁近与之 C余闻之也久 D不能称前时之闻第二卷 文字表达题(12个小题 共86分)18解释句子中加点的词语(2分)(1)父利其然也_ (2)再观旧所研究本_19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4分)(l)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2分)译文:_(2)幼受书,读百遍,始略上口。(2分)译文:_20请仔细阅读甲乙两段选文,结合文章内容具体说说方仲永与阎百诗有哪些不同之处。(2分)_21从方仲永和阎百诗截然不同的经历当中,你能得到什么启迪?(2分)_【参考译文】【甲】金溪平民方仲永,世代以种田为业。,仲永

32、长到五岁,不曾认识笔、墨、纸、砚,(有一天)忽然放声哭着要这些东西。,父亲对此感到惊异,从邻近人家借来给他,(仲永)-3即写了四句诗,并且题上自己的名字。这首诗以赡养父母、团结同宗族的人为内容,传送给全乡的秀才观赏。从此,指定物品让他作诗,(他能)立即写好,诗的文采和道理都有值得看的地方。同县的人对他感到惊奇,渐渐地请他的父亲去做客,有的人还花钱求仲永题诗,他的父亲认为这样有利可图,每天拉着伸永四处拜访同县的人,不让(他)学习、我听到这件事很久了 明遣年问,我随先父回到家乡,在舅舅家里见到他,(他已经)十二三岁了。让(他)作诗(写出来的诗已经)不能与从前的名声相称。又过了七年,(我)从扬州回来

33、,再次到舅舅家,问起方仲永的情况,回答说他已经才能完全消失,成为普通人了。”【乙】阎百诗先生是国中的经学大师,记忆力非凡。但是他的天资是非常愚钝的。幼时接受读书,书要读上许多遍,才大致顺口。他的身体又容易生病,他母亲不让他读书,他就暗暗记着不张口。就这样过了十年,一天,突然觉得豁然开朗。再看以前所读的书,一点疑惑的地方也没有。这是因为辛苦地堆积精力才会这样。世上的人以自己的愚笨而退缩,或者以自己生病为借口而荒废学业的人,和百诗先生相比,应该明白这是很惭愧的了。(2012湖南怀化)【甲】包拯字希仁,庐州合肥人也。知天长县,有盗割人牛舌者,主来诉。拯曰:“第归,杀而鬻之。”寻复有来告私杀牛者,拯曰

34、:“何为割牛舌而又告之?”盗惊服。(节选自宋史包拯传)【乙】陈述古密直,尝知建州浦城县。富民失物,捕得数人,莫知的为盗者。述古绐曰:“某寺有一钟,至灵,能辨盗。”使人迎置后阁祠之。引囚立钟前,谕曰:“不为盗者摸之无声,为盗者则有声。”述古自率同职祷钟甚肃,祭施以帷围之。乃阴使人以墨涂钟良久,引囚逐一以手入帷摸之。出而验其手,皆有墨,一囚独无墨,乃见真盗-恐钟有声,不敢摸者。讯之即服。(选自梦溪笔谈辨盗钟)【注释】莫知的为:不知道哪个是真的。绐(d ai):哄骗。后阁:我国古代一组建筑中位于最后的楼房,常作游息、远眺、供神佛或藏书藏物等用。同职:同事。旧社会指同在一部门作官的人。帷(wi):围幕

35、。10.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主来诉 诉:告状B.寻复有来告私杀牛者 寻:不久C.尝知建州浦城县 尝 :尝试D. 使人迎置后阁祠之 置:放、放置11.下列各组中加点的词意义不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 杀而鬻之 出而验其手B. 述古自率同职祷钟甚肃 手自笔录C. 至灵,能辨盗 万钟则不辨礼仪而受之D.村中闻有此人,鲜来闻讯 讯之即服1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何为割牛舌而又告之?乃阴使人以墨涂钟良久。13.包拯和陈述古两人同为知县,断案迅速,请你结合文段内容,用自己的话概括他俩在断案上的共同特点。【参考译文】【甲】包拯字希仁,是庐州合肥(今安徽合肥)人。当天长县知

36、县。有个盗贼割了别人家耕牛的舌头,牛主人来到(县衙)告状。包拯说:“(你)只管回家去,杀了牛卖了它。”不久又有一人来到(县衙)告别人私自宰杀耕牛,包拯说:“(你)为什么割了别人家耕牛的舌头,又来告他的状?”这个盗贼感到很震惊,也很服气。【乙】陈述古,字密直,曾经在建州浦城做县长,有一个人丢了东西,有好几个人都有嫌疑,大家不知道到底是谁偷了东西。陈述古于是就说:“在某一座庙里有一个钟很灵,它可以辨别谁是偷东西的人。”于是派人将钟放在后阁的祠堂中,让这些囚犯站在钟的前面说:“没有偷东西的人,摸钟则不会有声音,若是偷了东西的人摸了,就会发出声响。”陈述古亲自率领他的部下,表情严肃的像钟祷告,为钟祭祀

37、,由一块布将钟围了起来,暗地里派人在钟上涂上墨。过了一会儿,让囚犯一个一个的将手伸到布中去摸钟。将手拿出来后检查他们的手,大家手上都有墨。只有一个人手上没有,审问之后,承认自己偷了东西,因为害怕钟会发出声响,所以不敢摸钟。审问那个人,当即承认了。(2010湖南怀化)【甲】孙权劝学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选自资治通鉴【

38、乙】邴原泣学邴原少孤,数岁时,过书舍而泣。师曰:“童子何泣?”原曰:“孤者易伤,贫者易感。夫书者,凡得学者,有亲也。一则愿其不孤,二则羡其得学,中心感伤,故泣耳。”师恻然曰:“欲书可耳!”原曰:“无钱资。”师曰:“童子苟有志,吾徒相教,不求资也。”于是遂就书。一冬之间,诵孝经论语。 选自初潭集14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4分)孙权劝学( ) 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邴原泣学( ) 于是遂就书( )15请用现代汉语写出乙文中画线句子的意思。(2分)16从上面两段文字中,可以看出吕蒙和邴原在学习方面是“殊途”“同归”,请具体说明。(2分) 【参考答案】14劝勉,劝导;了解,知道;哭泣,泣求;靠近,

39、从事。(每词1分,共4分)15你如果立志读书,我愿意白教你,不收学费。(重点词语“苟”“徒”各1分,共2分)16. 殊途:吕蒙在孙权的劝勉下被动读书,邴原家贫主动泣学(1分)。同归:两人皆学有所成。吕蒙被鲁肃刮目相看,邴原一个冬天就能诵读孝经论语(1分)。(意合即可)【参考译文】【乙】邴原小的时候就失去父亲,几岁时,从书塾经过就开始哭,书塾的老师问他说:“孩子,你为了什么哭?”邴原回答说:“失去了父亲的人容易悲伤,穷人容易感伤。凡是能够读书的人,都是一些有父母的孩子。我第一羡慕他们有父母亲,第二羡慕他们能够上学。内心感到十分悲伤,所以就哭了。”塾师听了邴原的话,说:“(你)想要读书,就去读吧!

40、”邴原说:“(我)没有钱交学费。”,塾师于是对他说:“如果你真想读书,我就不收你学费。”邴原从此就入了学读书。一个冬天过去了,邴原就会背孝经论语。(2009湖南怀化)【甲】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砚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节选自宋濂送

41、东阳马生序)【乙】范仲淹二岁而孤,家贫无依。少有大志,每以天下为己任,发愤苦读,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食不给,啖粥而读。既仕,每慷慨论天下事,奋不顾身。乃至被谗受贬,由参知政事谪守邓州。仲淹刻苦自励,食不重()肉,妻子衣食仅自足而已。常自诵曰:“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选自 宋明臣言行录)) 注: 昏怠:昏沉困倦。 辄:就。 沃:浇。文中有“洗”之意。 重:兼有两种(事物)。16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的词语。(4 分)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假: 由参知政事谪守邓州 谪: 录毕,走送之 走: 妻子衣食仅自足而已 妻子: 17用现代汉语写出乙文中画线句子的意思。(2 分)答

42、: 18甲乙语段中的人物幼年时人生经历有哪两个主要共同点?( 2 分)答: 【参考答案】16 假:借; 走:跑; 谪:降职远调; 妻子:妻子和儿女。(每词l 分,共4分)17读书的人(贤德的人)应当在天下人忧之前先忧,在天下人乐之后才乐。(“先”“后”l 分,句意1 分,共2 分)18家境贫寒;刻苦读书。(每点1分,共2 分)【参考译文】【乙】范仲淹两岁时就失去父亲, 家中贫困没有依靠。他年轻时就有远大的志向,常常把治理国家大事作为自己应尽的责任。他发愤苦读, 有时晚上困了, 就用水冲头洗脸有时连饭也吃不上, 就喝粥坚持苦读。做官以后, 常常情绪激昂地谈论天下大事, 奋不顾身。以至于遭受谗言诽

43、谤而被贬官, 由参知政事降职作邓州太守。范仲淹刻苦磨炼自己, 吃饭只有一样肉食, 妻子和孩子的衣服和食物仅自给自足罢了。他经常吟诵自己作品中的两句话: “读书人应当在天下人忧虑之前先忧虑, 在天下人快乐之后才快乐。”(2008湖南怀化)三峡郦道元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山献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衰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

44、长,猿鸣三声泪沾裳!”23、根据语意,划分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B、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C、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D、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24、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解释正确的一项是:()(2分)A、沿溯阻绝(顺流而下) B、良多趣味(真,实在)C、林寒涧肃(严肃) D、或王命急宣(或者)25、翻译下面的句子:(2分)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26、本文150余字,却写出了七百里三峡的万千气象,语言非常简练、生动,如作者用了“ ”仅仅四个字,不但概括了三峡丰富的景物,而且描绘出四种不同景物的特点。(2分)27、诗人李白“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初中资料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