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科系加行班考试复习.docx

上传人:h**** 文档编号:9509073 上传时间:2022-04-04 格式:DOCX 页数:43 大小:44.7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预科系加行班考试复习.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3页
预科系加行班考试复习.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预科系加行班考试复习.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预科系加行班考试复习.docx(43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预科系加行班考试复习预科系加行班考试复习 本文关键词:预科,复习,考试,系加行班预科系加行班考试复习 本文简介:预科系加行教材第一册前行之重要性1、我们为什么要修加行?历代大德对加行是如何看待的?如何修持共同加行和不共加行?答:1)藏传佛都中不管是哪一个教派,在学习、修持最高的密法之前,都有修加行的传统。只有把四加行或五加行修完了,合格的上师才会给你传授生起次第、圆满次第等无上瑜伽。这种现象在藏传佛教中相预科系加行班考试复习 本文内容:预科系加行教材第一册前行之重要性1、我们为什么要修加行?历代大德对加行是如何看待的?如何修持共同加行和不共加行?答:1)藏传佛都中不管是哪一个教派,在学习、修持

2、最高的密法之前,都有修加行的传统。只有把四加行或五加行修完了,合格的上师才会给你传授生起次第、圆满次第等无上瑜伽。这种现象在藏传佛教中相当普遍,也是极为严密的修行次第。我们学习佛法是为了解脱,而解脱必需依靠修行次第。没有这处次第的话,除了极个别利根弟子和具德的上师二者因缘聚合时,仅通过上师的表示,或直指或简洁法语,弟子不经地道当下便可开悟以外,一般修行人不行能达到这种境界。因此,依照传承上师常用的规则次第修行,这是特别有必要的。2)宁玛巴了不得的大证悟者华智仁波切及其传承弟子纽西龙多、堪布阿琼、堪布根华、托嘎如意宝、法王如意宝晋美彭措等传承上师,都对加行法门特别重视,正因为如此,如今大圆满前行

3、的笔记、备忘录等数不胜数。此传承的大德们,无论在尼泊尔、印度、藏地,其门下弟子都有一种超胜的特点不会口口声声宣扬自己见到明点、证悟空性、有神通神变,但任何违缘也不能毁坏他们的修证,各方面验相均证明其境界特别高深。所以,我们在修行过程中,务必要遵照传承上师的次第。3)现在很多人刚刚学佛时,特殊想立刻就开悟,找到一个具法相的上师后,让上师今日灌顶,明天讲引导文,后天就让自己成就,要求特殊高,这种好高骛远的想法太不切实际,修行不是个简洁的事情,必需如理次第地修持。假如希望自己成为一个合格的修行人,并终获得甚深的证悟境界,就必需要下肯定的功夫才有收获。假如没有相识到这一点,把修行想得特殊简洁,没有证悟

4、就怨天尤人,甚至对佛法和上师生起邪见,最终自他皆会堕落。因此,无论是居士还是出家人,都要重视这个加行法。宁玛巴大成就者顶果钦哲仁波切在成佛之道一书中说“不要以为前行法是某种比较初级、属于初学者的简洁修持,或者不如大手印、大圆满等法门深邃。事实上,前行修持之所以放在最开头,就是因为它具有关键的重要性,是一切修持最重要的基础。假如干脆就去做所谓的主要修持,而没有以前行来预备,这对我们一点帮助也没有。因为我们的心尚未打算就绪,就像在一个冰冻的湖泊上建筑嘹亮的房屋一样,根本无法许久,天气一温煦必将毁于一旦。”3、如何修持共同加行和不共加行?你今后会怎么样修?答:共同加行修持:堪布阿琼的前行备忘录中就要

5、求,初学者最好能一天修四座早上一座、上午一座、下午一座、晚上一座,每座半个小时到两小时左右,可依据自己的状况来定。假如一天修四座的确很困难,至少也要保证早上一座、晚上一座,若没有特别缘由,每天应保证两座的修行时间。在入座之前,首先要杜绝一切散乱之因,把电话拔掉、手机关掉,一塌糊涂的事情处理好,然后想:“我要入座地斗个小时,在这个过程中,什么事情都不管。”入座的时候,先要皈依、发心,然后始终思维所观的内容。例如,“人身难得”引导中第一个是修八无暇,把这段文字反反复复看完后,起先对其含义进行思维,最终你所得到的感受会跟字面上的学习完全不同。当然,刚起先的时候,法义不肯定在你心里出现出来,但只要再再

6、地看几遍,细心体会字里行间的意义,修行境界必定在相续中出现,这样以后,你遇到任何环境也不简单退转了。不共同加行修持:原来,不共加行应从“皈依”起先修,不过这次比较特别,我们从“上师瑜伽”修起。堪布说在很早以前,就想带大家共同祈祷法王如意宝,念诵十万遍的上师祈祷文,若能如此,加持必定能融入自心,许多感觉是完全不同的。我们修加行也好、正行也好,全部要靠上师的加持,若没有上师加持而仅凭自己的实力,想成就还是特别困难的。这次要求把磕头和上师瑜伽一起修,一边念上师的祈祷文一边磕头,修不共加行时先圆满上师瑜伽,然后再修其他法。发愿今后随上师的要来修,祈祷如理圆满。上师瑜伽速赐加持2、修习上师瑜伽有什么重要

7、性?答:总的来说,要想修行一门正法,首先必需找寻一位具足一切法相的真正上师善学问,然后依教奉行、对上师生起真佛之想、诚意诚意地祈祷上师,这一点非常重要。经中也说:“胜义谛是依靠信念而证悟的。”此外,阿底峡尊者也曾经亲口说道:“诸位法友,在没有获得菩提之前须要依止上师,因此要依止殊胜善学问;在没有证悟实相之前须要闻法,因此要谛听上师的教授;一切安乐均是上师的加持,因此要报答上师的恩德。”喀喇共穹格西说:“必需相识到上师是世间出世间一切成就的作者。即使精通三藏,但假如不尊敬上师,对上师没有诚信及感恩戴德之心也不会有所收益。”尤其是,密宗金刚乘的一切道法中,唯独上师占有举足轻重的位置,因而全部续部中

8、都讲解并描述了上师瑜伽的修法,并且指出这一修法比观修一切生圆次第更为殊胜。如续部中云:“何人俱胝劫,修十万本尊,不如一刹那,忆念上师胜。”此宁提金刚藏乘自性大圆满的观点,既不是像下乘那样凭借伺察、推理等方式来选择甚深意义,又不是像下续部那样依靠共同悉地而获得原委殊胜悉地,也不是像其他上续部通过第三灌顶的喻才智来直指义才智,而是认为唯一依止一位传承如纯金丝线没有沾染破誓言的锈一样具有殊胜证悟的上师,将这位上师看成真佛,以坚决不移的虔诚信念与尊敬心猛烈祈祷,使自己的凡夫心与上师的才智成为无二无别,也就是说依靠上师的加持力使自相续中生起证悟,就像前所引用的:“当知胜义俱生智,唯依积资净障力,具证上师

9、之加持,依止他法诚愚痴。”萨哈尊者也说:“师言入于何人心,如同现见手中宝。”此外,全知法王无垢光尊者也在虚幻休息中说:“依靠观修生圆次第等各道本体不能解脱,因为它们还须要依靠行为及助缘等。唯以此上师瑜伽自道本体才能使自相续中生起实相的证悟,而得解脱,所以说一切圣道中上师瑜伽最为甚深。”因此,无伪实相的证悟,唯有依靠以尊敬诚信之心来修上师瑜伽,才可以在自相续中生起,除此之外依靠其他任何方法都无法证悟。那若巴尊者尽管是精通三乘的班智达,能折服一切外道,但在布扎玛希拉寺担当守护北门的班智达时,才智空行母告知他:“你只是精通词句而并没有通达意义,所以仍旧须要依止上师。”于是尊者便遵照空行母的授记,历尽

10、千辛万苦而依止帝洛巴尊者。到了肯定的时候,上师对他说:“这般宣讲开示还不了达。”说罢便用鞋底猛击他的额头,结果那若巴尊者的相续中忽然生起了实相的证悟,达到了与上师的密意同等一味的境界。第1节课3、说明题目:大圆满龙钦宁提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答:大圆满:是藏传佛教中至高无上的法。谁能通达轮涅所摄的万法摄于自己心中,光明的心与空性的心无二无别,谁就证悟了大圆满。龙钦宁提:传承历史上,大圆满的分类特殊多,概括而言,有布玛心滴、空行心滴、龙钦心滴。其中龙钦心滴,是将布玛木扎的布玛心滴、莲花生大士的空性心滴归纳起来的甚深窍诀。前行:修任何一个法,无论是显宗、密宗哪个教派,只要你想得成就,首先必需具备

11、最初的前导,否则,不会有趋入正行的资格。引导文:就像去往某地须要向导一样,我们要想修前行法门,则需依靠本论文字作指引。通过学习它的词句和内容,能明白许多以前不明白的道理,找到真正的解脱方向。普贤上师:华智仁波切对自己的根本上师如来芽尊者有极大信念,认为上师与普贤王如来无二无别。言教:此引导文是依如来芽尊者口传教科言,不增不减记录下来并汇合成文,是前行教言的一个备忘录。4、请具体说明“三大传承”。答:所谓的“三大传承”,即是如来密意传、持明表示传、补特伽罗耳传。如来密意传:佛陀以无言语、无表示的方式传授诸法,使如海眷属现前了实相密意,断证功德与本师成为无别。持明表示传:持明上师不通过语言、文字来

12、传法,仅仅以身体的表示,比如直指虚空等,就能使弟子证悟法性,上师的境界全部融入弟子心中。初特伽罗耳传:莲花生大士来藏地之后,依靠语言、文字来口耳相传,令弟子领受法义,依此实修而成就。第2节课5、大圆满前行的内容是什么?这些内容是否只是“前行法”?为什么?答:内容分为三个部分:共同外加行、不共内加行,以及教言的支分捷径往生法。此引导文圆满包含了释尊八万四千法门的精要,从理论和实修相结合的角度讲,也囊括了两位全知所传下来的论典无垢光尊者的大圆满心性休息和智悲光尊者的功德藏,比如无垢光尊者的大圆满心性休息,许多道友也都学过,华智仁波切在窍诀金钥中赞美道:“如来诸宗无谬具,如此善说前未有。”它圆满具足

13、佛教各宗各派的无谬教言,如此善妙的论典,在人类历史上旷古绝今、前所未有。他还说:“九乘佛皆居此。”全部九乘次第的佛法都居于心性休息中。而这些论典的窍诀精要,全部汇合于大圆满前行中。故本论是一切佛法的精要、一切佛法的总纲,依靠它,今生就能获得圆满正觉佛果。所以不要以为“这个法是前行啊,不肯定殊胜”,事实上它具足一切圆满的教言,既可以算是前行,也可以算是正行。第3节课6、发菩提心须要具备哪两个条件?请一一说明。答:一、缘众生的大悲。就是发心利益一切有情,即缘一切有情生起大悲。二、缘佛果的才智。就是愿众生获得圆满正等觉的佛果。视察自己,平常行持善法,也常能以这种菩提心来摄持,为此,也随喜并愿更好地行

14、持。但也时常发觉无记的状态或不如理的状态,愿皆能完全转为正法,如理以行持大乘佛法。7、什么叫做三殊胜?行持善法为何要以三殊胜摄持?答:三殊胜:前行发心殊胜,正行无缘殊胜,结行回向殊胜。行持善法假如不以三殊胜来摄持,善根很简单耗尽,所生果就像入行论中的比方一样,像巴蕉树果一样,只成熟一次。没有被“三殊胜”摄持的善根,很简单被贪嗔痴心所摧毁。而被“三殊胜”摄持的善根,不但功德大,而且善根恒久不会耗尽,并蒸蒸日上。因此,全部善行以“三殊胜”摄持必不行少。“三殊胜”应作为有生之年不忘的修法。第4节课8、请以教证概述密宗有何特点。请详细阐明密宗哪方面与显宗相同,哪方面比显宗超胜。密宗有很多不经苦行即证佛

15、果的甚深便利,归根结底主要依靠于什么?答:关于密宗的特点,诚如三相灯论所云:“一义亦不昧,不难便利多,是为利根故,极胜隐私乘。”如颂词中所说的“一义”,是指密宗与显宗在原委成佛的目标上没有差别,都承认通过最初发菩提心、中间积累二大资粮,最终能现前色身与法身双运的佛果。然而,在见解、修行、行为、根基方面,密宗的确超胜于显宗。密宗在四个方面赛过显宗,详细而言分别是:()“不昧”:见解方面不愚昧。见解分为胜义、世俗两种,在选择胜义时,显宗虽然依中观理论承认远离一切戏论的大空性,但并没有像密宗一样,照实选择光明如来藏的本体;在选择世俗时,显宗虽然承认万法如幻如梦、现而无自性,但并不没有像密宗一样,通达

16、一切显现是五智、五佛身的本体。所以在这方面,显琮不如密宗。()“不难”:行为方面不难。密宗依靠殊胜的直指方法,可将五种妙欲干脆转为道用,不舍苦恼的同时证得菩提,地道忽然获得圆满。()“便利多”:修行方面具有诸多便利。密宗有生起次第、圆满次第、生圆无二大圆满等很多不共修法,生起次第又分有相、无相之别,圆满次第又有风、脉、明点的观修方法,同时,上师们的窍诀开示也数不胜数。这些便利方法,在显宗经论中并不明显,只是以隐藏方式叙述的。()“为利根”:根基方面是利根。“根”分为涅槃五根信根、进根、念根、定根、慧根,其中最根本的是信根。假如对上师和密法有剧烈信念,弟子当下即可开悟,这类现象在密宗历史上特别多

17、。密宗揭示的是显宗的隐藏义,若不借助密宗的窍诀,很难以揭示华严经、妙法莲华经等显宗甚深经典的隐藏义。一个人假如只精通显宗,不行能说明得了密宗;但一个人假如精通密宗,确定能把显宗讲清晰。归根结底主要依靠于转变意乐观清净心。9、听闻佛法的时候,应当怎么样观清净心?请一一阐述不同的明观方法。答:根据有些上师的观点,其明观的方法是:要么,把传法之处观想成印度鹿野苑,传法上师观为本师释迦牟尼佛,闻法眷属观为五比丘与八万天子,闻法时间观为佛陀成道四十九天后,所传之法是第一转法轮四谛法门。要么,把传法之处观想成印度灵鹫山,传法上师观为本师释迦牟尼佛,闻法眷属观为舍利子目犍连等五千比丘、众生主母等五一百零一比

18、丘尼、给孤独施主等优婆塞、萨嘎玛等优婆夷及其他无量众生,闻法时间观为佛陀说法十二年中,所传之法是其次转法轮般若法门。要么,把传法之处观想成广严城、王舍城、人间天界等不定的地方,传法上师观为要师释迦牟尼佛,闻法眷属观为共同和不共的天龙夜叉等无量众生,闻法时间观为佛陀说法三十二年中,所传之法是第转法轮分别法门。或者可按密宗所说,把传法之处观想为远离一切戏论、无法用语言描述、诸法自性清净的密严法界宫;传法上师观为一刹那于自现获得证悟的法身普贤王如来;闻法眷属观为如来密意传、持明表示传的勇士勇母及男女本尊之自性。要么,把传法之处观想为铜色祥瑞山莲花光宫殿,传法上师明观为莲花生大士;闻法眷属观成八大持明

19、、君臣二十五尊及勇士空行的自性。要么,把传法之处观想为东方现喜刹土;传法上师观为报身金刚萨埵;闻法眷属观成金刚部尊众勇士勇母、男女本尊的自性。要么,把传法之处观想为西方极乐世界;传法上师观成无量光如来;闻法眷属观想成莲花部尊众的自性。第5节课10、请以上师为例,说明一切万法原来清净。并详细分析,上师是三宝、三根本、三身、三世佛的总集。答:上师是三世诸佛之本体。佛在经典中也说,上师是诸佛的化现,其本体与佛陀无二无别。比如佛陀示现涅槃之际,曾对阿难等有缘眷属说:“阿难莫哀伤,阿难莫哭泣,我于将来时,化为善学问,利益汝等众。”这个教证亦可说明,一切具有法相的上师,全部是佛陀化现,与佛陀的本体无有差别

20、,就像大海与波浪的关系一样。关于此理,下面具体阐述:1、上师是三宝的总集。上师身是僧众的本体:上师的身体住于清净的戒律,令无量众生的身心短暂趋入善法,原委得到无上解脱。这与僧众的特点相同。上师语是妙法的本体:上师的语言宣讲三藏十二部等殊胜的教言,给无量众生的相续中种下善根,最终断除一切苦恼障和所知障。这与妙法的作用一样。上师意是佛陀的本体:从自性住佛性来讲,每个众生的心与佛陀无别,上师也不例外;从修增长佛性来讲,上师的心已远离一切戏论,恒时住于无离无合、原来光明的境界中,这即是佛陀尽全部智与如全部智的本体。2、上师是三根本的总集。上师身为上师:一切诸佛在引导众生时,化为人的形象进行饶益,这就是

21、上师的身体。上师语为本尊:上师口里说出的语言,假如依教奉行,就能获得成就。这犹如修持观音菩萨、文殊菩萨等本尊而得成就一样。上师意为空行:凡是证悟大悲、空性的圣者佛母,均称之为空行。如云:“空性的虚空中,大悲的妙力任运行持上。”由于上师始终安住于大悲、空性的境界中,故上师的密意就是空行。3、上师是三身的总集。上师身为化身:上师的身体在孩童时代,纵然跟其他小孩玩耍游戏,这种行为也能给他人植下解脱的种子;在年轻或中年时,通过转妙法轮,可令许很多多众生感悟获得解脱;最终示现圆寂,能让无量众生感悟无常之理。因此,上师的身体是完全利益众生的一种幻化身。上师语为报身:语言清净和风清净时,在所化清净众生面前所

22、现之身,就是报身。而上师的语言清净,在证得圣果的有情(登地以上)面前,全是与报身无别的一种妙力,这种妙力即是所谓的报身。上师意为法身:上师的心识与法界光明无二无别,而法界光明的才智事实上就是法身。所以,上师是法、报、化三身的总集,而且上师的三身遍于整个法界。4、上师是在世佛的总集。上师是过去诸佛之化身:中观庄重论释说,如理如法地讲经说法的上师,其实就是佛陀的化身。佛陀不肯定以自己身体来佛法,他可以在人面前化为人的形象,动物面前化为动物的形象,地狱众生面前化为地狱众生形象所以在人群中,佛陀一般以一般上师的形象来渡化众生。上师是将来诸佛之源泉:上师讲经说法之后,众生的相续会得以成熟。若没有上师开示

23、,劝众生发出离心、菩提心,将来那些佛显现上也不行能出现。上师是现在诸佛之补外:十方世界的诸佛现在住于清净刹土,上师是他们的补处或代表。因为弘扬佛陀事业者确定是佛,假如不是佛,一般凡夫人不行能利益那么多众生,弘扬那么大的事业。因此,上师是在世诸佛之本体。11、在闻法时,什么叫做法器之三过?此三过如何依次障碍闻、思、修?答:法器三过:耳不注如覆器之过、意不持如漏器之过、杂苦恼如毒器之过。听法三种过失,依次障碍闻、思、修:第一种过失,是障碍闻慧,耳朵若没有好好专注,佛法不行能听进去;其次种过失,是障碍思慧,假如一点都没有记住,已经全部漏光了,则无法照实地思维法义。第三种过失,是障碍个修慧,若杂有贪嗔

24、痴苦恼,修行的才智就无法现前。第6节课12、修持佛法的过程中,须要经验哪五个阶段?其各自有什么特点?请以比方一一说明。答:闻、思、修、行、果五个阶段。一、闻听闻佛法。闻法时要像野兽听见一样,有些野兽酷爱听琵琶声,猎人为了将其捕获,一个人弹奏乐器以吸引其留意,另一个人则乘机向它射毒箭,可它根本不发觉,照旧怡然专注地听着。同样,我们在听受佛法的过程中,无论在上师面前还是电视面前,也要力求做到如此聚精会神,对法肯定要有极其虔诚、纯净的信念。二、思思维佛法。听完上师所讲之法后,理应逐字逐句地思维,就像北方人剪羊毛一样,羊到春天,褪旧毛换新毛,人们把旧毛从下到上全部剪光,绝不会留下一只前腿或后腿不剪。以

25、此说明,我们在思维法义时,要将上师所讲的道理全部细细分析,没有什么好取舍的。三、修观修佛法。观修的时候,应当像愚人品尝美味一样,有感觉却说不出来。愚人吃酸甜苦辣的东西时,明明品尝到了味道,确定有这种感受,但就像哑巴吃糖一样表达不出来。我们修行也应当如此,譬如观想“人身难得”,若只是绝思绝虑,闭目坐一会儿,这不会有什么收获,理应一再思维人身怎么样难得,从而找到一种感觉,这时候才算尝到佛法的美味。四、行行持佛法。行持时,应当如理照实地做到,而且肯定要有剧烈意乐。就像饥饿的牦牛找到一片草地,它会饥不择食地一网打尽,而不是四处都尝尝。同样,我们现在行持佛法,每一个法义都应在实际行动中身体力行,而不是中

26、间取舍一部分。五、果最终得果。所谓的得果,是指每一个修法后的所得之果,不肯定是得阿罗汉果或佛果。得果时不能糊里糊涂的,而要像云散日出一样,完全显露实相,没有任何怀疑。第7节课13、什么叫做六垢?请一一说明。六垢对闻法有何影响?分别如何对治?答:1)释明论云:“高傲无正信,于法不希求,外散及内收,疲厌皆闻垢。”对于闻法的六种垢染简而言之:一、高傲:傲气十足,认为自己远远赛过了说法上师。二、无正信:对上师、正法无有点滴信念,甚至怀有邪见。三、不求法:不慕求正法,对听闻佛法没有意乐,听不听都无所谓。四、外散:心思旁骛,散于色声香味等外境中。五、内收:五根门向内收敛,致使昏昏欲睡。六、疲厌:因讲法时间

27、过长、身体疲惫等,而生起厌烦之心。2)比如吃饭时,假如碗没洗干净,里面有很多污垢,则不能运用,否则对健康有损。同样,听法时假如有六种垢染,则法器不清净,即使装腔作势地坐在那里,所闻之法也很难融入自心。俱舍论、大乘阿毗达磨中都说过,在贪嗔痴等全部苦恼中,高傲和嫉妒这二者最难相识。假如你生起嗔心,别人会看出你发脾气了,自己也能明显感到心里不舒适;假如生起贪心,你能察觉到“我对某某人生起极大贪爱,对某某事物生起贪恋之心”,别人从你的言行举止中也看得出来;假如生起极严峻的痴心,你的行为上会表现出打瞌睡、昏沉等,别人一看就知道你有点模糊。可是嫉妒和高傲并非那么易发觉的,别人看不出来,自己也感觉不到,但它

28、会始终不断地地产生。有高傲的话,法师明明讲得不错,我们也会挑三拣四,找出一此毛病。而让自己说的时候,又可能什么也讲不出来,这是极不明智的行为。学习佛法的时候,高傲的人最可怜,法师有什么功德、讲得怎样如法,他始终看不到,唯一看到的就是法师讲错了。第8节课14、眼耳鼻舌身意六根识若贪执外境,分别会有哪些过患?请用比方一一说明。答:眼识贪执于色法,来世转生飞蛾死于灯火上。眼睛接触美妙的色法时,假如耽著而生贪心,就会因贪心造业而在轮回中无法解脱。死后不但不能投生善趣,反而会转生为飞蛾,由于以前的习气使然,夜晚看到漂亮的灯火,依旧想舍命追求,便不顾一地扑了上去其下场只能是自取灭亡。耳朵耽著奇妙的声音,也

29、会导致祸害无穷。就像獐子、鹿子等野兽酷爱琵琶声,这种习气被猎人所利用,最终使它们毙命在毒箭、猎枪之下。鼻子耽著好闻的芳香,就会像贪执香味的蜜蜂,最终缠死在花丛中。舌识贪执于美味,就会像鱼儿被饵料所诱,最终钓在铁钩之上。现在城市里的人对饮食非常讲究,看到一个动物,不管是陆地上的,还是水里的,首先想的是它或许好吃、如何簇新,这样的话,所造的业特别可怕。下一辈子你很可能转生为动物,而那些动物转生为人,到时你就会成为他们热锅里的美食。身识贪执于所触,就会大象贪凉溺死泥潭中。窍诀宝藏论中讲到了意识对外境的贪著,如云:“意为法欺如骆驼失子。”心若痴迷诸法,对男女、财物执著不舍,必定会被法所欺诱,就像骆驼痛

30、失爱子,以致肝肠寸断,最终丧身于痴迷爱子的苦痛。在这些比方中,自己感受如眼识对外境的耽著最有体会,对悦意外境就会多看一眼,就像装修新居屋一样,什么都想用最好的最美丽,用才智一分析,才了知特别愚痴。因此,我们对眼耳鼻舌身意这六识的对境,不要特殊执著,一旦产生执著,则要立刻相识到这是堕入恶趣之因,依靠正知正念来对治。15、在闻法和修行时,应当如何断除三世分别念?假如实在无法断除,如何才能转为道用?请引用无著菩萨的教证进行说明。答:关于如何断除分别念,无著菩萨给我们一些很好的窍诀:一、断除分别过去。尊者说:“从前感受如水纹,已尽无迹切莫追忆之,若念当思盛衰与离合,法外何有可依嘛尼瓦?”往昔的一切感受

31、,苦也好、乐也好,就像水中的水纹,已经消逝无迹、无踪无影了,没有必要再去回忆。假如你非要追忆过去,就应当思维盛衰与离合。所以,修法的时候,没有必要始终耽著过去。过去的事情最好谈也不要谈,因为谈了也没有用。假如非要谈,则应与无常观结合起来,这对修法有肯定的意义,此时你会感受到,除了佛法,整个世界上没有什么可信得过的。二、断除分别将来。尊者说“将来生计如旱地撒网,舍弃无法实现之希望,若念当思死期无定准,何有行非法空嘛尼瓦?”对将来的一百零一般筹划准备,就像在旱地上撒网想捕鱼一样,是不现实的黄粱美梦。假如你非要忆念将来,则应思维死期不定。每个众生必定会死,但死亡往往不期而至,因此一想到无常,你便有种

32、剧烈的紧迫感,进而精进地积资净障,没有空闲行持非法,不会随随意便散乱放逸。三、断除分别现在。尊者说:“短暂琐事如梦中生计,精勤无义是故当舍弃,如法食亦以无贪印持,所作所作无义嘛尼瓦!”对于现在的事情也不能太执著,要把它看作如梦如幻、现而不实,任自己如何精勤,也不会有多大意义,从而应当舍弃一切贪执。假如你非要想现在不行,那么无论做任何事情,吃饭、走路、说话、睡觉,都不要特殊去执著,否则就会产生苦恼。若能以无贪、无执著、空性、如幻如梦的见解印持,就会知道世俗中的所作所为皆无实义,唯一行持佛法才有意义,此外对来世不利的非法恶业更要抛弃。我们今后所要做的,就如尊者说:“后得调伏三毒(三世)分别念,一切

33、念境未现法身前,非思不行之时当忆念,莫纵妄念散乱嘛尼瓦!”后得(出定)时肯定要调伏三世分别念。平常听法或者修行,不要忆念过去的种种,想这些也没有什么用;不要随念现在,以种种分别念扰乱自己;不要妄想将来,应舍弃一切虚幻的幻想。你得地以后,一切分别念和外境全是法身的游舞显现,但没有达到如此境界之前,最好不要想过去、现在、将来。若是非想不行,就要依靠正知正念将这些念头转为道用,对治方法始终不行缺少,不要随妄念而奔驰,否则,听法和修法确定无法胜利。第9节课16、什么叫做内收?闻法和修行时若内收,会有什么样的过患?修行时如何才能做到松紧适度?请引用公案教证加以说明。答:所谓内收是指过于专注或惊慌。闻法和

34、修行时若内收,会导致身体不适,心也不适,最终出现种种违缘。假如在闻法时仅仅专注佛法的个别词义,则只能记住一个道理,而无法记居处有的道理,这就犹如马熊挖雪猪子一样得此失彼,不行能有了知一切的时候。以前内收的状况比较多,经过近些的学修,状况好许多了。前行中有个有关昼辛吉尊者的公案:从前,阿难尊者教诫昼辛吉修法时,昼辛吉有时惊慌过度,有时异样松懈,而未能生起任何修法的境界。于是他便前去请教世尊。世尊问:“昼辛吉,你在家时擅长弹琵琶吗?”他回答:“极为擅长。”世尊又接着问:“那你弹奏时所出的妙音,是在琴弦极度绷紧时发出,还是在琴弦非常松弛时发出呢?”昼辛吉呈白道:“这两种状况都不是。只有琴弦松紧适度时

35、,才能发出奇妙好听的声音。”世尊训诲说:“那么,你修心也与之相同。”这与世间的做法也不相违。世人也提倡有松有紧、劳逸结合,如礼记云:“一张一弛,文武之道也。”张,指拉紧弓弦;弛,指放松弓弦。意思是宽严相结合,是文王、武王治理国家的良方。做任何事都要有一种窍诀。比如企业管理或寺院管理,管理人员假如太严格,什么都根据规则办事,条条框框理得特别清晰,那可能太紧了,大家都呆不住,全部跑光;假如太松了,什么规则都没有,整个组织无头无尾,谁也不情愿呆在那里。所以,无论是修行还是作管理人员时应当驾驭分寸。17、闻法时在什么状况下,会产生疲厌的心态?产生这种心态时,应当如何对治?假照实在无法对治,那应当怎么办

36、?答:1)若因讲法时间过长而感到饥饿难耐、口干舌燥,或者遭遇风吹雨打、烈日暴晒等状况时,简单产生疲厌的心态。2)对治。应当观想:如今已获得暇满人身,并值遇了具有法相的上师,有了听闻甚深教言的机会,应生起高兴心。这是多数劫中积累资粮的果报。如今能听到甚深妙法,如同一一百零一零一生中享用一次饮食一样,这多么令人兴奋啊!所以,为了这样的妙法,应当安忍一切艰难困苦、寒冷酷暑,以高兴心而谛听。3)假照实在不情愿听,堪布阿琼在教言中说:“此时你可以站起来,发愿我不离法、不离上师,然后离开传法的地方,否则,对上师和佛法生邪见的过患更严峻。”第10节课18、什么是五不持?各有什么过患?如何对治?答:“五不持”

37、分五:“持文不持义”。假如不视察甚深意义,仅仅为了词句的奇妙好听而受持,则犹如孩童采集鲜花一样,即推敲词句对自心无有利益。“持义不持文”。主要内容:假如认为一切文字结构只是泛泛空谈,没有任何意义,进而轻视词句偏重甚深的意义,这样词句和意义就会相互脱离,因为不依靠词句不行能了知意义。“未领悟而持”。倘如没有理解了义、不了义以及具有密意的各种说法而受持,则会误会词句和意义而违反正法。“上下错谬而持”。假如上下错谬而受持,则违反了佛法的规律。即无论闻法、讲法或修法也都会与正法相违。“颠倒而持”。假设意义颠倒而受持,则自相续会因邪分别念滋生扩散而毁坏,并且此人将成为佛法的败类。所以,应当断除这些过患,

38、做到一切词句与意义上下不错谬,以正确的方式受持。遇到疑难或词句甚多之处时,不应懈怠而不受持,而应精勤受持。遇到意义简洁或词句极少之处时,不能认为法义浅显而轻视,应不遗忘而受持。通过学习这些,了知到了闻法的行为所应断除,如何断除,这对以后的闻法有大利益。19、概而言之,讲解并描述闻法方式时,“所断之行为”分为哪几种?各自讲了什么内容?请依科判大致归纳。答:“所断之行为”分三:一、法器之三过;二、六垢;三、五不持。其中,“法器之三过”又分三:耳不注如覆器之过。主要内容:闻法时,自己的耳识不行散于他处,应专注于说法的声音而谛听。若未如此听闻,就犹如在覆口的容器上倾注汁液一样,虽然身在听法的行列之中,

39、却不会听闻到一句正法。意不持如漏器之过。主要内容:假如对于所听闻的法仅仅是表面了解或听闻而没有记在心中,则听闻多少正法也不会懂得调伏相续而修持,犹如漏底的容器中无论注入多少汁液也无法留存一样。杂苦恼如毒器之过。主要内容:闻法时,假如自己以贪图名誉、地位等有过患之发心而听闻,或者掺杂贪嗔痴等五毒妄念而听闻,那么佛法不但对自心无利反而令正法也成了非法,犹如向有毒的容器中注入胜妙汁液一般。“六垢”分六:高傲。主要宣讲持有高傲而闻法的过患;无正信。主要讲了若对佛法和上师不具信念的过失及树立之正信。不求法。主要宣说不希求正法之过患以及对治,以及希求正法的成功。外散。主要宣讲了外散的种种状况,以及对治。内

40、收。主要讲了内收的体相和过患,以及对治。疲厌。分析了疲厌的状况、过患,及对治。、“五不持”分五:“持文不持义”。假如不视察甚深意义,仅仅为了词句的奇妙好听而受持,则犹如孩童采集鲜花一样,即推敲词句对自心无有利益。“持义不持文”。主要内容:假如认为一切文字结构只是泛泛空谈,没有任何意义,进而轻视词句偏重甚深的意义,这样词句和意义就会相互脱离,因为不依靠词句不行能了知意义。“未领悟而持”。倘如没有理解了义、不了义以及具有密意的各种说法而受持,则会误会词句和意义而违反正法。“上下错谬而持”。假如上下错谬而受持,则违反了佛法的规律。即无论闻法、讲法或修法也都会与正法相违。“颠倒而持”。假设意义颠倒而受

41、持,则自相续会因邪分别念滋生扩散而毁坏,并且此人将成为佛法的败类。所以,应当断除这些过患,做到一切词句与意义上下不错谬,以正确的方式受持。遇到疑难或词句甚多之处时,不应懈怠而不受持,而应精勤受持。遇到意义简洁或词句极少之处时,不能认为法义浅显而轻视,应不遗忘而受持。通过学习这些,了知到了闻法的行为所应断除,如何断除,这对以后的闻法有大利益。第11节课20、什么叫做依止四想?请详细说明。其中最关键的是哪一想?答:华严经云:“善男子,汝应于自己作病人想,于法作妙药想,于善学问作明医想,于精进修持作医药想。”我们无始以来沉沦在轮回的大苦海中,相当于遭遇因三毒、果三苦所熬煎的病人。三界中任何一个众生,

42、都有贪嗔痴等八万四千苦恼的病因,并不断遭遇在逼迫。我们要意识到自己是个病人,而且病情特别严峻。就像得了麻风病、肺结核的人,要想脱离身体的病苦而得到安乐,就要八方奔跑、四方求医,依止一位有临床经以、有才智、有慈善的明医,并谨遵医嘱按时按量地服药。同样,我们这些众生无始以来被业和苦恼的重病所熬煎,必需要依止一位如明医般具足法相的上师,通过三喜来承侍上师,一百零一分之一百零一地依师教言奉行,服用正法的妙药,只有这样才能消退业惑苦难的疾病。当然,假如没有实地修持良药般的妙法,那就像一位药般的妙法,那就像一位病人的枕边虽有数不胜数的妙药和药方,但不曾服药也会于病无补。劝发胜心经云:“吾已说妙法,汝闻不修

43、行,患者不用药,吾亦无法救。”同样,上师殊胜的教言再多,弟子不如理修持,也无济于事。所以,作为弟子,要将上师所讲的法记得心里,记住之后恒久去行持,这样无明苦恼就会有祛除的希望,从而获得痊愈般得解脱。第12节课21、“四想”的违品是什么?请以比方详细说明。答:“四想”的违品即四种颠倒想。如智悲光尊者在功德藏中云:“人性恶劣诳如绳,依止上师如捕獐,已得正法麝香物,实喜狩猎舍誓言。”这其中已说明白所谓的四种颠倒想,也就是把自己当作猎人,上师看成是獐子,正法看作是麝香,精进修行作为捕杀獐子的便利。在古代,犯人捕獐子时会用完欺诈的手段,比如先在路上挖个陷阱,里面用绳子做个小圈,绳子的另一头绑在有弹性的木

44、头上,陷阱上面铺一些草或树叶加掩饰。假如有獐子路经此地,立刻就会陷进里面,牵动弹木收紧绳索,獐子就被牢牢套住了。逮住獐子之后,猎人立刻杀掉它得到麝香,把麝香卖掉就能发财。秉性恶劣的弟子也像这些猎人一样,先通过狡诈的方法来依止上师:上师喜爱钱财,他就多多供给;上师喜爱名声,他就巧语花言、一百零一般取悦。目的是什么?就是得到上师相续中的窍诀法要。上师的法要没有得到手之前,也始终跟上师,多年都不离开。一旦上师传完了显密正法,他就把上师抛之脑后,舍弃以前全部的誓言,依靠这些法大搞世间八法,为自己谋取名闻利养。未法时代这种状况特别多,有些人依靠种种手段获得一些传承,然后到各个地方宣扬自己,把法像麝香一样

45、到处兜售。这些恶劣弟子根本不想上师恩德,从不承认在上师那里得过什么法,说这些法是自己无师自通,甚至提起上师的名字,也胆怯对自己有影响。当然,由于不感恩上师的原因,他那些法短暂对别人有一点点好处,最终对自他都没有利益。因此,我们在依止上师的过程中,务必要舍弃这四种颠倒,否则,违反上师教言、舍弃上师、欺瞒上师,会导致生生世世在地狱不能解脱,这些可怕的果报在密宗中讲得特别清晰。第13节课22、我们在闻法的过程中,如何于一堂课中具足六度?这样有什么功德?答:现证续云:“奉献花座等,随处戒威仪,不害诸含生,于师生正信,无散闻师教,解疑问难题,闻者具六支。”在闻法之前,首先为上师摆设妙高法座,然后在法座前

46、或者四周,供给曼茶罗以及花鬘、灯等,这即是布施度。在讲法的经堂里,随处做洒水、清扫、喷香水等善行,保持那里整齐舒适;同时,遮止自己身口意不尊敬的威仪,长至一部法,短短一堂课,一切行为从头到尾如理如法,这就是持戒度。听法的过程中,无论是有意、无意,都不损害蝼蚁在内的含生,同时也不能旁边的金刚道友。而且听受佛法的时候,不管天气再热再冷,传法时间再长,中间出现种种违缘,都要忍受。还有听法的时候,假如上师讲什么都能接受,都有种感恩心、高兴心,这种心态就是具足安忍度。顺听受佛法的过程中,要断除对上师及正法的邪见、怀疑、嗔恨等不良的心态,满怀虔诚信念、满怀喜悦之情而闻法,即是精进度。听法时心不能妄想纷飞,

47、也不能外散于他处,倘如心不专注,佛教的甚深义不行能通过三心二意、东张西望而得到,因此,从最起先到刚结束之间应用心致志、一心一意,谛听上师所讲的言教,这就是静虑度。听闻佛法时,若对某些法义产生疑问,则应向上师请教,或者道友之间研讨辩论,以此遣除怀疑、邪见、增益,即是才智度。宗喀巴大师在菩提道次第略论中说过:“若能具足六度而修学,其力尤大。”我们听闻佛法、修学佛法、弘扬佛法时,应努力做好具足六度。暇满难得第14节课23、八无暇是否只是藏传佛教的说法?为什么?请引用佛经的教证,具体说明何为八无暇。答:八无暇并不是藏传佛教的一种特法,其实汉传佛教中也有明确说明:在中阿含经中,八无暇又叫做八难、八非时;义净法师翻译的佛说八无暇有暇经中,对八种无暇也有简短宣说。所谓的八无暇,如云:“地狱饿鬼及旁生,边鄙地及长寿天,邪见不见佛出世,喑哑此等八暇。”一、地狱:假如转生于地狱,日日夜夜连续感受寒地狱的寒冻之苦、热地狱的燃烧之苦,以及孤独地狱、近边地狱的各自苦痛,则根本没有修法的机会。佛经(佛说八无暇有暇经)中也说:“铜柱铁山众苦逼,煻煨粪屎刺刀林,于地狱中受斯苦,此处岂能闻正法?”二、饿鬼:假如投生为饿鬼,不管是隐住饿鬼还是空游饿鬼,都会终日感受饥渴的厄难,也不会有机会修法。佛经中说:“饥渴针咽苦逼身,雨注河流成猛火,于饿鬼中受斯苦,此处岂能闻正法?”三、旁生:假如转生为旁生,不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书 > 工作报告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