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师大《地貌学》教案04流水地貌.docx

上传人:太** 文档编号:95088503 上传时间:2023-08-16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26.3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安师大《地貌学》教案04流水地貌.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安师大《地貌学》教案04流水地貌.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安师大《地貌学》教案04流水地貌.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安师大《地貌学》教案04流水地貌.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第四章流水地貌本章重点、难点内容:1 .坡面径流作用及其形成的地貌2 .沟谷水流作用及其形成的地貌3 .河流地貌的类型、特征、成因及其发育4 .河口地貌与流域地貌本章内容:地表流水在流动过程中,对地表进行侵蚀,改变地表形态,同时将侵蚀下来 的物质搬运到其它地方进行堆积,形成堆积地形。这类由地表流水的侵蚀、搬运 和堆积作用所塑造的各种地貌,统称为流水地貌。地表流水按其流动形式可分为:面状水流(坡面径流):通常由许多细小股流组成,无固定的流路,时分 时合,多呈薄层片流形式,顺坡向下流动。线状水流:是指在沟谷或河槽中流动的水流。按水流的持续性,又可分为 暂时性水流和经常性水流两种。前者在干旱和半干旱

2、地区最为发育,后者在湿润 气候区分布普遍。第一节坡面径流及其所形成的地貌一、坡面径流的形成与作用大气降水或冰雪融化时,在倾斜坡面上所形成的薄层状的水流。坡面径流是地表水流形成的初期阶段,它具有水层薄、流路广、作用时间和 流程短等特点。坡面径流的形成受降水强度、蒸发量、土壤渗透率和地形条件等因素的影响。 在其形成初期呈漫流状态,之后发展为无数细小股流沿坡度最大方向流动。坡面径流对坡地的作用主要表现为冲刷、搬运和堆积作用三种方式。影响坡 面径流作用强度的因素主要有:气候:取决于降雨量和降雨强度。(三)冲积河床的平面形态1,顺直微夸型河道曲折率小于1.5,河岸顺直或略有弯曲,其内部形态随河水水位变化

3、而 发生改变。平水期,两岸边滩犬牙交错,水流弯曲,深槽、浅滩交替出现;洪水 期,洪水淹没边滩,河水顺直奔流,深槽、浅滩的位置也不断发生变化。此类河 床横断面上边滩与深槽并列,纵向上深槽与浅滩相间分布。此类河床一般分布在河岸很难冲刷的河谷或狭窄、顺直的河谷中。2、弯曲型平面上碗蜒曲折(曲折率1. 5),横断面上凹岸深槽与凸岸边滩相对应, 纵剖面上为阶梯状,深槽与浅滩相间。弯曲型河床的形成与螺旋流作用密切相关。在螺旋流作用下,凹岸受蚀,凸 岸堆积,河床变得越来越弯,而形成曲流。在螺旋流的进一步作用下,曲流颈部 愈来愈窄,最终可能产生裁弯取直。根据地质条件和曲流发育状况,曲流可分为以下二类:自由曲流

4、:形成在宽广的冲积平原或河漫滩上,河床不受河谷的约束,可 以比较自由地迂回摆动。如下荆江河段。深切曲流:山区河流由于受基岩河岸的约束,不能自由摆动,而形成的深 深切入地面以下的一种河曲。3,分叉型平面上河身呈宽窄相间的莲藕状,窄段为单一河床,宽段则由一个或几个江 心洲间隔成二股或多股汉道。各股汉道经常处于交替的发展和消亡之中。此类河 床主要分布于束窄河段上下方的开阔河段。4.游荡型(散乱型)河身宽浅,水流散乱,槽滩高差不大,沙滩众多,河汉密布,无固定主槽。此类河床是严重淤积型河床。主要分布在沙多水少、洪水暴涨暴落,河岸及 河床的抗冲性很小,而河床纵比降较大的河段。如黄河孟津-高村段。河床演变上

5、,泥沙淤积严重,多发育地上河;主槽变化迅速,经常摆动。三 河漫滩河谷内,洪水期被淹没,平水期露出水面的河床两侧的谷底部分。宽广的河 漫滩称为泛滥平原或冲积平原。(一)河漫滩的形成和沉积结构河漫滩是在河谷发展过程中,河床沿河谷谷底侧向移动与洪水泛滥加积形成 的。它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由滨河床浅一滩雏形河漫滩f成形河漫滩。河漫滩的沉积结构具有明显的二元结构。下层为较粗的河床相冲积物,通常 由砾石与砂层组成,它是河床侧向移动过程中沉积下来的;上层是较细的河漫滩 相冲积物,通常为粉砂、粘土或亚粘土,它是洪水期的泛滥堆积物。(二)河漫滩的类型L河曲型河漫滩在弯曲型的河床中,凹岸被蚀、凸岸堆积主要发生洪水

6、期,所以河床的侧向 移动往往是跃进式进行的。一次洪水作用使凹岸发生强烈侵蚀,相应地凸岸发生 强烈堆积,形成一条顺岸弯曲的沙坝,称为滨河床沙坝。平水期堆积物较少,成 为分隔前后两次洪水期的两列沙坝之间的洼地。在多次洪水作用下,随着河曲的发展,凸岸形成一系列弧形垄岗状沙坝与洼 地相间的扇形地,称为迂逗扇。迂逗扇上垄岗的辐聚方向指向河流下游,向上游 辐散。2、汉道型河漫滩分布于分汉型河床中。因泥沙堆积河床中发育众多心滩,其上形成一系列鬃 岗与洼地相间分布的地形。3,堰堤灰河漫滩在顺直或微弯河段,由于河水在洪水期漫溢河岸,大量悬移质在岸边附近沉 积下来,形成天然堤。在多次洪水作用下,天然堤不断增高,河

7、床也不断淤高, 成为地上河。天然堤后是低洼地,常形成湿地、沼泽或湖泊。有时天然堤可堵塞 两侧支流下游河床,而形成小型湖泊。当洪水冲决天然堤时,可在堤后洼地形成 决口扇。此类河漫滩起伏较大。4、平行鬟肯式河漫滩顺直河段如作单向移动(受地球自转偏向力或新构造运动的影响),而在河 床一岸形成一系列平行鬃岗,鬃岗之间为浅沟或湖泊、沼泽,另一岸却只有一条 断续分布的砂坝。这种河漫滩称为平行鬃岗河漫滩。它是介于河曲型河漫滩与堰 堤式河漫滩之间的过渡形式。四、阶地(一)阶地形态阶地在形态上可分为阶地面、阶坡以阶地前缘、阶地后缘、阶地坡麓等。阶地高度:阶地面与河流平水期水面之间的垂直距离。可以用阶地前缘和阶

8、地后缘的高度表示,也可用平均距离表示。阶地宽度:阶地前缘与阶地后缘之间的水平距离。河流谷地可以发生多次淤积和下切,从而形成多级阶地。阶地级序通常由下 向上、由新到老标记。(二)河流阶地的成因阶地在发育过程中必须经过二个阶段:河流以侧蚀作用或堆积作用为主, 形成宽广的谷底。河流下蚀作用加强,河床位置降低,两侧谷底位置相对抬高 而成为阶地。引起河流下蚀作用加强的原因主要有:1 .构造运动构造运动的性质不同,阶地形态也随之而异。2 .专候变化气候变化能影响到河流中的水量和含沙量等,从而引起河流作用性质的变化, 在河谷中形成阶地。CU干混变化:气候变干时,河床堆积填高;气候变湿时,下切作用加强, 下切

9、干燥时期堆积的冲积层形成阶地。(2)冰期,间冰期变化所形成的阶地:冰期时,上游加积,下游下切加强 形成阶地;间冰期时,上游下切加强形成阶地,下游堆积或形成埋藏阶地。3,侵蚀基准面下降:诲面下降或局部基面下降(三)河流阶地类型根据阶地的结构和形成作用性质,可将阶地分为以下几种类型:L侵蚀阶地此类阶地由基岩组成。阶地面上没有或残余零星河流冲积物。多分布于构造 抬升的山区河谷中或河流的上游。2堆积阶地河流的中下游分布普遍,主要由冲积物组成。根据阶地间接触关系以及河流 下切深度的不同,堆积阶地可分为以下几类:上叠阶地;内叠阶地; 基座阶地;埋藏阶地。五、河谷的不对称1 .地形总倾斜方向的影响2 .构造

10、和岩性影响3 .构造运动影响4 .地球自转偏向力的作用5 .小气候的影响第五节河口地貌一、入海河口的分段L近口段2、河口段3、口外诲滨段河口区的分段界线随河流、海洋的水文状况而变化。二、河口区的水动力特征和泥沙运动1、河口区是由河川水流与潮流相结合的双向水流作用作为动力条件。2,咸淡水相互混合。3、河口区的波浪作用三 三角洲通常把河口区由沙岛、沙洲、沙嘴等发展而成的冲积平原叫三角洲。(一)三角洲形成的基本条件L丰富的泥沙来源:2、诲泽的侵蚀搬运能力较小:3、口外诲滨区地势平坦、水深较浅:(二)三角洲的发育过程1、水下三角洲阶段:2 .沙岛与区道形成阶段:3 .三角洲形成阶段:(三)三角洲的沉积

11、结构从沉积相的角度,按照河口区水动力、沉积物和生物组合等,一个完整的三 角洲沉积体系可分以下三部分。4 .三角洲平原相5 .三角洲前缘相6 .前三角洲相(四)三角洲的分类按三角洲的形态特征。可分为:鸟足状三角洲I。如密西西比和三角洲I。 扇形三角洲。尖头状三角洲。如意大利的台伯河三角洲和西班牙的埃布罗河三 角洲I。岛屿状三角洲I。如恒河三角洲。按河流作用与海洋作用的对比关系,可分为:高度建设性三角洲;高度 破坏性三角洲L按河口水流、波浪和潮汐作用的相对强度,可分为:河流型,波浪型, 潮汐型四、河口湾第六节流域地貌一、水系和水系类型水系是指一条干流及其所属各级支流共同组成的河流系统。树技状水系平

12、行状水系格状水系长方状水系放射状水系环状水系分散洼地状水系扭曲状水系二,分水岭的移动和河流袭夺分水岭:把相邻两条河流或流域分隔开的山岭或高地。有对称和不对称的分 水岭。由于分水岭两侧坡地的岩性、坡度、构造及其它自然条件的差异,距基准面 距离远近不同.就会导致两侧坡地剥蚀速度和侵蚀速度的差异,溯源侵蚀能力强 的河流,其源头不断地向分水岭伸展,分水岭逐渐降低,并使分水线不断地向另 一侧移动,产生分水岭的迁移。分水岭迁移的结果,有时使得溯源侵蚀能力强的河流夺取了另一侧河流的上 游段,这种水系的演变现象称为河流袭夺。袭夺他河的河流叫袭夺河。被袭夺的河流称为被夺河。被夺河的下游,因上 游河道改道流入袭夺

13、河,源头切断,称为断头河。河流袭夺后所产生的地貌标志有:袭夺湾、裂点和瀑布、阶地或谷中谷现象、 反流河、风口、宽谷小河形态的断头河等。三、流水侵蚀地貌的演化1 .戴维斯的侵蚀循环学说2 .“动力平衡”概念地形:a.坡度:坡度愈大,流速加快,冲刷能力增强,但坡度加大却又使坡地单 位面积上的受雨量减小,造成冲刷能力的相应减弱。据观测,在坡度小于20的 范围内,坡面径流的冲刷能力,随着坡度的加大而迅速增大;大于20冲刷能力 乃有增加;至40左右达到最大值;此后,冲刷能力就随着坡度的加大而递减。b.坡长:一般坡长愈长,沿程流量不断增加,冲刷能力相应增强,但随着 坡长的增加,水流搬运的泥沙量随之增多,水

14、流因耗能而可能使冲刷能力变小, 甚至产生泥沙的堆积。C.斜坡形态斜坡组成物质:影响到斜坡的抗蚀力和渗透率。一般松散物质组成的斜坡 较基岩易冲刷。植被:防止雨滴对坡面的直接冲击;减少坡面径流量;降低径流速度;根 系和有机质固结土壤,增大抗蚀力。二、坡面径流作用形成的地貌(-)不明显冲刷带位于接近分水岭的斜坡顶部,地貌类型以浅凹地为代表。(-)冲刷带位于斜坡中部,冲刷作用最强,形成一系列与坡向一致的平行侵蚀纹沟。(三)淤积带在坡麓地带,由于坡度变缓,坡面径流流速减小,并有大部分水体渗入地下, 水流携带的大量碎屑物质在坡麓发生堆积。堆积下来的物质叫坡积物。坡积物围 绕坡麓堆积形成形如裙边的堆积地形,

15、称为坡积裙。坡积裙的纵向剖面形态呈中部微凹的倾斜曲线,上部坡度较大,一般68, 向下逐渐变缓。前缘常与河谷底部、山间盆地或山前平原相连接。坡积物的岩性与所在坡地的基岩相同,机械组分一般由粉砂、砂和块砾等碎 屑物质组成,自顶部向前缘机械组分由粗变细,碎屑物的磨圆度很差,分选性不 好,在垂直剖面上稍具层理结构。斜坡在坡面径流的长期作用下,坡地不断后退,高度不断降低,坡麓的堆积逐渐增多,地势日趋和缓。第二节沟谷水流及其所形成的地貌沟谷水流由面状水流发展而成,属暂时性线状水流。它是在暴雨或冰雪大量 融化时形成的瞬时洪流。流速快,流量变化大,暴涨暴落,含沙量大,泥沙粒径 大小不一。在干旱、半干旱地区的草

16、原或山麓地带分布尤为广泛。一、侵蚀沟谷的发育侵蚀沟谷是指暂时性线状水流侵蚀形成的深浅不一、长度不等的长条形负向 地形。侵蚀沟谷主要是暂时性线状水流不断冲刷、刻切斜坡而形成。根据侵蚀沟谷 的纵横剖面形态特征和演变过程,可把沟谷的发育分为以下三个阶段:1 .切沟:由细沟发展而成。宽深约1-2米,横剖面呈V字形,沟缘明显, 沟底纵剖面与所在坡面大致平行,沟底无稳定的堆积物。2 .冲沟:.由于向源侵蚀,沟头后退,沟谷增长,沟头产生陡坎和跌水。由 于侧蚀作用,沟槽加宽,横剖面呈宽展V字形。沟底纵剖面与原始斜坡坡面不一 致,呈凹弧曲线,沟谷下端有部分堆积物存在。3 .坳沟:沟谷不再下切加深,纵剖面坡度相当

17、平缓,沟底有沉积物覆盖。 沟坡平缓,没有明显的沟缘,横剖面是宽浅的U字形。这种宽浅的干谷称为坳沟。在冲沟的发育过程中,若沟底下切到潜水面以下,冲沟就发育为具有经常性 水流的河谷。二、沟谷水流形成的地貌组合沟谷水流所形成的地貌具有明显的垂直分带性,自上游到下游可分为以下三 部分:(一)集水盆指沟谷上游的小型盆状集水洼地。(二)沟谷主干它是集水盆地水、沙的通路。具有谷深、坡陡、沟床纵向坡降大、跌水发育 等特点。(三)洪积扇暂时性沟谷水流挟带的大量泥沙、碎屑物质在出山口处堆积的扇形堆积体称 为洪积扇(湿润地区小规模的扇形地称冲积扇或冲积锥)。1,洪积扇的成因沟谷水流在流出山口后,由于坡度变缓,流速减

18、慢,并形成散流,加之蒸发 和下渗,水量减少,搬运能力大大减弱,致使大量物质发生堆积,形成以沟口为 顶点的向山前倾斜的扇状堆积地形。山麓地带的洪积扇不断扩大而彼此相互联合, 就形成广阔的山前洪积平原(或称山前倾斜平原)。2,洪积扇的分布洪积扇发育典型而广泛的地区是干旱、半干旱地区的山麓地带。3,洪积扇的特征:(U形忠特征:平面上呈扇形,规模较大;顶部与沟口相连,坡度较大, 向边缘坡度逐渐减小;洪积扇表面发育有放射状散流,且不稳定,经常改道。(2)物质组成与内部结构特征:自扇顶至扇缘可分为三个相带:扇顶相:位于洪积扇顶部,通常表现为舌状叠覆的砾石堆积体,砾石粒径大, 堆积层厚度大,分选差,透水性强

19、,其间发育有砂、亚粘土等物质充填废弃河道 而形成的充填构造。扇中相:位于洪积扇的中部,组成物质比扇顶细,主要由砾石、砂和粉砂 组成,扁平的砾石呈叠瓦状向上游倾斜,常见交错层理。扇缘相:位于洪积扇边缘部分。组成物质较细,由亚砂土、亚粘土组成, 具有水平层理和波状层理。地下水往往在该地带溢出地面,局部地段产生地表滞 水和沼泽化等现象。4 .新构造运动与洪积扇的变形洪积扇在发育过程中,受新构造运动的影响,会发生各种形式的变形,形 成不同类型的洪积扇。(1)叠置灰洪积扇:在洪积扇形成之后,山体断续上升,山前地带相对下沉, 在老洪积扇前面可形成新的洪积扇,后者部分地覆盖在前者之上,形成叠置式洪 积扇。(

20、2)念珠式洪积扇:当洪积扇形成后,山体发生大规模抬升,山前平原迅 速相对下降,老洪积扇位置抬高,新、老洪积扇以沟谷相连,无覆盖现象,形成 成串的洪积扇。(3)不对称叠置式洪秋扇:在老洪积扇的两侧,新构造运动不等量升降, 暂时性沟谷水流所挟带的物质向上升量小的一侧偏离堆积,成为不对称形,在老 洪积扇一侧形成新洪积扇。气候变化会影响到沟谷水流流量的变化、含沙量的增减以及搬运颗粒大小等 的变化,从而影响到洪积扇范围的大小。气候由干变湿,洪积扇面积变大,纵向 坡度变缓;气候由湿变干,洪积扇面积变小,纵向坡度变陡。三、 泥石流泥石流是山区常见的一种突发性自然灾害现象,是由大量土、砂、石块等固 体物质与水

21、组成的一种特殊洪流。特征:固体物质的体积含量一般超过15%,最多达80%;发生突然,运动速 度极快,历时短暂,破坏力极大。分布:温带和半干旱山区。我国主要分布在川西、滇北高山高原区、西藏东 南部、西北地区。(-)泥石流形成的基本条件1.要有大量松散的固体物质:这些物质主要是由风化、崩塌、滑坡等提供 的,在高山地区还有冰川活动所提供的物质。2、要有充足的水源:主要由暴雨、洪水、冰雪大量融化及湖泊、水库溃决 时产生。3.有利的地形条件:沟谷的上游为环形洼地,有利于固体物质和水的聚集, 中游为沟坡陡峻、比降较大的沟床,有利于泥石流的快速下泻。(-)泥石流的类型按漏石流的物质结构和流出特点可分为:粘性

22、泥石流:固体物质含量一般大于40%,最多达80%,尤其含有一定 量的粘性成分;泥石流做等速运动;具有阵流现象;常形 成沟谷阻塞现象;有高而陡的“龙头”。稀性泥石流:固体物质含量一般1040%,粘性成分少;泥石流做不等速 运动;不易形成沟谷阻塞现象和阵流现象;也无明显的“龙 头”。按通石流的物质组成可分为:泥流、泥石流和水石流按泥石流的激发因素可分为:冰川泥石流、暴雨泥石流和地震泥石流等。(三)泥石流作用形成的地貌特点泥石流沟谷的上游为高山环抱的环形洼地,此区域以侵蚀作用为主。泥石流沟谷的中游为峡谷地形。泥石流沟谷的下游以堆积作用为主。粘性泥石流停积后,形成许多平行于主 流方向的砾石垄岗;稀性泥

23、石流的堆积体呈扇状(泥石流扇),沉积物粒径自上 游而下游逐渐变小,有一定的分选性。第三节河流作用一、河道水流运动特征(一)层流与紊流1 .层流2 .一流(-)环流在弯道河流的横断面上,表层水流由凸岸流向凹岸,底层水流由凹岸流向凸 岸所构成的一个封闭环流系统称为环流(或称横向环流)。环流的特点是水流作环状运动,环流轴与河流方向平行。1、弯道离心力作用2、地球自转偏向力作用3 .河床水住变化(三)旋涡流旋涡流是绕着垂直于流向的环流轴旋转的水流。根据旋涡流对河床作用的不 同,可分为:直轴旋涡流;横轴旋涡流。二、 河流作用(-)河流的侵蚀作用1、河流的下蚀作用(下切侵蚀、垂直侵蚀、深向侵蚀)流水加深河

24、床与河谷,使河床高度不断降低的作用称为下蚀作用或称下切侵 蚀、垂直侵蚀。下蚀作用的强度主要取决于水流的动能、含沙量、河床坡度以及河床组成物 质的抗冲强度。河流下蚀作用的总趋势是加深河谷,减小河床纵剖面的坡度,并使其向均衡 剖面方向发展。2、河流的溯源侵蚀作用河流在下切过程中所形成的坡折、河流的源头,受到流水的侵蚀不断向上游 或河间地地带推进,河流的这种侵蚀方式称为河流的溯源侵蚀作用。它实际上仍 是河流下蚀作用的一种表现形式。产生溯源侵蚀作用的原因主要有:河流的流量、流速增大;河流侵蚀基 准面下降。溯源侵蚀作用的结果使河床伸长,河流向纵深方向发展。3、河流的侧破作用(务例.、侧方侵蚀)流水拓宽河

25、床和河谷的作用称侧蚀作用。侧蚀产生的主要原因是由于河谷的弯曲而产生的横向环流作用,使得凹岸受 蚀,凸岸堆积。结果河床发生侧向迁移,河谷拓宽,并导致河曲的发育。以上三种侵蚀作用方式是同时存在,同时进行的,只是在不同时期、不同河 段三者的侵蚀强度不同。(二)河流的搬运作用河道水流携带泥沙及溶解质,并推移床底沙砾的作用称为河流的搬运作用0 河流搬运物质方式主要有推移、跃移、悬移和溶解质搬运。在流水搬运物质过程中,各种方式同时存在;随水动力条件的变化,又可相 互转化;河流的搬运量与流速、流量及流经地区的自然环境有关;河流搬运的物 质具有良好的磨圆度。(三)河流的堆积作用当河流的搬运能力下降时,其搬运的

26、物质就要发生沉积,即河流的堆积作用。引起河流搬运能力降低的原因很多,主要有:流速减小、水量减少、河床坡 度减小、泥沙增多及人工筑坝拦水等。综上所述,河流作用有侵蚀、搬运和堆积三种方式。三者是同时进行的,但 在不同时期和不同河段,其作用性质和强度是有差别的。一般情况下,上游以侵 蚀作用为主,下游以堆积作用为主;凹岸以侵蚀为主,凸岸以堆积为主。就某一河段而言,主要取决于水流的挟沙力与河流含沙量的对比关系。第四节河流地貌一、河谷的基本形态从河流的横断面来看,包括谷坡和谷底二部分。谷坡上常有阶地发育。谷底 由河床和河漫滩组成。从河流的纵向来看,上游河谷深窄,谷壁陡峭,呈V形谷,河床纵剖面坡降 较大,谷

27、底多急流、瀑布,两岸山嘴交错分布;中游谷地宽浅,表现为u字形, 发育有河漫滩和阶地;下游河谷宽广,河床坡度较小,多曲流和分汉河道,有广 阔的河漫滩或冲积平原发育。从河谷的发展历史来看。在其发育初期,河流坡降较大,多为深狭的峡谷地 形,谷底常有急流、瀑布和壶穴;之后,河床纵剖面坡度变小,侧蚀作用加强, 发育曲流和河漫滩,河谷横剖面呈宽浅的u字形;最后,谷坡在长期的侵蚀作 用下,在宽广的河漫滩或冲积平原两侧,仅残留缓斜坡地或丘陵。二、 河床地貌河流平水期河水所占的谷底部分称为河床。(一)河床纵剖面一条河流从河源到河口,沿河床最低点所作的剖面称为河床纵剖面。一般河流的上游或山区河流河床纵剖面坡度较大

28、,多坡折;而河流下游或平 原地区河流河床纵剖面坡度较小,起伏小。多数河流的河床纵剖面从宏观上看是 一凹形曲线,微观上是有坡折的曲线。1、河流的侵蚀基准面控制河流下切侵蚀的水平面称为河流的侵蚀基准面。侵蚀基准面可分为以下二种:终极侵蚀基准面:一般把海平面作为外流河的终极侵蚀基准面。局部侵蚀基准面:是指局部河段下切侵蚀的界限。局部侵蚀基准面只是暂 时地、局部地控制河流的下切侵蚀。当侵蚀基准面上升时(海面上升或河流流经的陆地部分下降),河流中下游 水面比降减小,河流发生堆积;而当侵蚀基准面下降时(海面下降或河流流经的 陆地部分上升),新出露的河床坡度较大,下切作用加强,产生溯源侵蚀。若新 出露的河床

29、坡度较小,则堆积作用加强。2,河床的均衡剖面天然河流在水流与河床的长期相互作用下,发育一定的断面和一定的河床坡 降,当河床的侵蚀和堆积达到平衡状态时,这时的河床纵剖面呈现为一条圆滑均 匀的凹形剖面,这条凹形剖面称为河床的均衡剖面。达到均衡剖面状态的河流, 其冲刷力与河床的阻力相等,河流所具能量恰巧能够将来水来沙下输,床底不发 生显著的侵蚀和堆积。河床的均衡剖面是一条理想化的河床纵剖面,河床的实际纵剖面可能与之接 近,达到暂时、相对的平衡。由于影响河床纵剖面形成和发育的因素很多,且相互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 其中,一个因素的变化会引起许多其它因素发生一系列调整。因此,床底侵蚀与 堆积间平衡关系只是

30、暂时和相对的。一旦已有的平衡被打破,河床则通过自身的 自我调节能力,发生相应的调整,以求建立新的平衡。(二)河床地貌的类型1,沙坡沙坡是冲积河床上常见的变化较快的一种微地貌。当推移质运动达到一定规 模时,河床表面多形成起伏的沙坡。一般认为其形成与水流脉动有关。2、浅滩和深槽在冲积河流的河床上,分布着各种形态的泥沙堆积体,其高程在平水位以下 者,统称为浅滩。浅滩的形态有边滩、心滩、沙填(航道浅滩)等。浅滩之间, 水深较大的河槽部分称为深槽。浅滩与深槽一般交替分布,使河床上出现纵向波 状起伏的微地形。浅难和深槽的位置通常是以缓慢的速度逐渐下移的。且浅滩高程和深槽的深 度往往具有年周期变化的特性。一般来说,浅滩洪淤、枯冲,而深槽则洪冲、枯 淤。3、石质浅滩和深糟、岩槛与壶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书 > 解决方案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