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1《谏太宗十思疏》同步练习 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docx

上传人:太** 文档编号:94940392 上传时间:2023-08-13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41.9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15.1《谏太宗十思疏》同步练习 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15.1《谏太宗十思疏》同步练习 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5.1《谏太宗十思疏》同步练习 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15.1《谏太宗十思疏》同步练习 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高一语文组(谏太宗十思疏)1.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A.能克终者盖其 克:克服B.虽单之以严刑董:督责C.则思谦坤以自牧冲:冲动D.简能而任之 简:简化1 . BA.克:能,能够。句子翻译为:能够保持到底的大概很少。C.冲:虚。句子翻译为:就想到要谦虚并加强自我修养。D.简:选拔。句子翻译为:选拔有才能的人而任用他。2 .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 自牧: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B.乐盘游则思二磐以为度三驱:田猎时设网三面,留一面不设,指用猎有度,不过分捕杀C.亏无为之木道哉大道:最高的境界D.何必劳神苦思,代下可般司职:司仪2. DD

2、.本句意为:何必劳神苦思,靠事过问代替百官的职务呢。司职:担任某种职务,担负某种职责。3.下列句子中的重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尊。自牧: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B.永保无疆之体。休:福禄,喜庆。C.夫在股伏,必竭诚以待下。殷忧:深深忧虑。殷:深。D.虽革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 董:惩罚,使.明晰。3. DD. “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意思是即使用严酷的刑罚来督责(人们),用威风怒气来吓唬(人们)董,督责。4.对下列各句文言句式的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A.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者也(判断句)B.虽董之以严刑(状语后置句)C.奔车朽索,其可忽乎(宾语前置句)D

3、.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宾语前置句)4. CC“奔车朽索,其可忽乎非特殊文言句式,为反问句。5.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A.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家人B.想谗邪则思无身以黜恶C.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D.总此十思,当兹九德5. C【详解】木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中的词类活用现象的理解能力。A.安:使动用法,使安定。B.正:使动用法,使.端正。C.乐:意动用法,以.为乐。46.下列对文中语句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夫为人臣/当进思尽忠/退思补过/将顺其美/匡救其恶/所以共为治也B.夫为人/臣当进思尽忠/退思补过/将顺其美匡/救其恶/所以共为治也C.夫为人臣/当进思尽/思

4、退思补/过将顺其美/匡救其恶所/以共为治也D.夫为人/臣当进思尽/忠退思补/过将顺其美/匡救其恶/所以共为治也3.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作为一名朝廷的官员,上朝时当为国家建言献策以尽忠义的本分,退朝时应当修身以弥补过失。国君有好的政令时要顺势助成,国君有缺失时要纠正补救,这样才能共同治理好国 家。“为的宾语是“人臣,人臣”为偏正结构的词语,之间不断开,所以在臣后断开:其中“匡救”是固定词语,挽救而使回到正路b.来,不能断开。据此排除BD。“进思尽忠和“退思补过”结构一致,将顺其美和匡救其恶结构一致,应分别断开;“所以,表凭借,固定结构,不能断开。据此排除C。 故选A47.下列对选

5、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谏太宗十思疏的上奏,正值繁荣的贞观之治时期;作者以其敏锐的眼光洞察到唐太宗逐渐滋长的贪图享乐、喜好骄奢的思想,并且敢于犯颜直谏。B.谏太宗十思疏先譬喻论证积德义”之重要:后数竭诚之善,明傲物之恶,彰载舟覆舟”之力,强调“积德义”之必要:再分条列出卜思之内容。C.谏太宗十思疏以“居安思危”为总绳,以劝课太宗十思”为目的;内容如高山流水,势贯始终;论证环环相连,无懈可击;通篇骈俪工整,华美流畅。D.从太宗答魏征可见唐太宗从谏如流,这成就了“贞观之治”的美政,也证明了魏征奏疏的成功。30. C47.将下面的句子译为现代汉语。(1)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终苟免

6、而不怀仁。(2)及孙绥,果为淫刑所戮。前史美之,以为明于先见。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虽”,即使;“董,监督;怀,感激。(2)“及,等到:”为.所,被动句;“戮,杀;美,称赞;以为,认为;明于先见,状语后置。读了你的多次奏章,感觉到你的态度非常诚恳。你的意见言无不尽,恳切符至。我常常读到深夜而忘了疲倦。如果不是你忧国情深,喝诚忠告并晓以大义,乂怎能把这些治国良策写出来,弥补我的不足之处呢。我听说晋武帝平定东吴之后,追求骄 奢淫逸的生活,不再为心朝政,司徒何曾退期后对他的儿子何劭说:“我每次上朝看到皇上不谈论治理国家的宏图大略,只谈论些日常生活的琐事。这不是贻害子孙的

7、事情吗?只是你还可以免除杀身之祸”,而何曾指着他的那叫孙子说:“你们 将会死于非命。”到r何曾的孙子何绥为官时,果然被滥施酷刑的司马越所杀。以前的史书称赞何曾有先见之明.我却不这样认为,我说何曾不忠的罪太大九作为名朝廷的官员,上朝时当为国家建言献策以尽忠义的本分,退期时应当修身以弥 补过失。国工!布好的政令时要顺势助成,国有缺失时要纠正补救.这样才能共同治理好国家.何曾官居三公之位,地位高而名里重,(既然发觉也主有缺点)应该当面直说和劝诫.讨论治国的正道来辅佐时政。而如今他是退朝后才发表议论,上 朝时却不直言劝谏,还认为自己很明智,这不是很荒谬吗!站立不稳时不来相扶.要这种人做什么?你所提出的

8、意见和建议,让我看到了自己的过失。我将把你的奏章放在臬子上,把它当成柔皮和弓弦,经常提醒自己。期型在年底时收到好的效果. 把国家治理的更好,不让“康哉良哉”这样的歌曲只在尧舜的时代才流行。也让我们君臣之间鱼水相得的关系,更明显地出现在当今。未能早日回复你的好净谏,只希望你能撼犯颜直谏而无须隐晌。我将会虚怀若谷、心平气和、恭敬地等待你的善 言.D.弘:使动用法,使光大。6.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A.必固其很本根本:树根B.人君当神器之重当:主持,掌管C.凡百元首,承天堂命景:大D.虽革之以严刑董:懂得6. DD项,董,应译作监督。7 .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9、()A.奔车朽索,基可忽乎则智者尽若谋8 .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C.罚加及,则思无因怒而滥刑失其所与,不知D.则思知止以安人虽董之以严刑7. CA项,前一个其是副词,加强反问语气,相当于难道、怎么”:后一个“其”是代词,可译作“他的B项,前一个“则”是连词,可译作“就”;后一个则”是副词,可译作是。的情况”。C项,两个所”字都是助词,放在动词前,同动词结合,组成所字结构。所字结构是名词性短语,表示“所.的人、所.的事物、D项,前一个“以”是连词,可译作用来”;后一个以”是介词,可译作用。8.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德不厚而望国之逑:理:安定B.虽单

10、之以严刑 董:督察C.凡百元首,承天录命景:崇敬D.奔车朽索奔:奔驰8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C.景:大。句意:所有的帝王,承受了上天赋予的重大使命。故选C。9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永保无疆之体休:美好,福祉8 .夫在殷忧殷:深C.君人者,诚能见可欲君:君主D.用能而任之简:挑选,选拔9 .答案:C解析:君:统治。10 .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役聪明之耳目之:结构助词,”的B.必固耳根本其:指示代词,它的C.戒奢以俭以:介词,用D.德不厚画思国之理而:连词,表并列10 . DD项,“德不厚而思国之理意思是“没有深

11、厚的道德,却想让国家安定”,所以这里“而”是连词,标转折,翻译成“却、故选D。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 “疏是中国古代一种重要的文体,如贾谊的论积贮疏、魏征的谏太宗十思疏。它是科举考试中用于回答命题者的问题并表述意见的一种文体。B.三驱,据说古代圣贤之君在打猎布网时只拦住三面而有意网开一面,从而体现圣人的好生之仁。另种解释为田猎活动以一年三次为度。C.九德:指九种美好品德,出自尚书,即“宽而栗(庄严),柔而立(能立事),愿而恭,乱(治理的才能)而敬,扰(和顺)而毅,直而温,简而廉,刚而塞(充实),强而义。”D.百司:指王公以下百官的总称。如韩愈论变盐法事宜

12、状文中所用的句子“又宰相者,所以临察百司,考其殿最,其意思与本文同义。11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识记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A.“它是科举考试中用于回答命题者的问题的一种文体”有误。“疏是封建时代臣下向君主分条陈述事情、提建议或意见的种文体。“科举考试中用于回答命题者的问题的文体是策。 故选A。12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箪之以严刑董:监督B.谦冲而自尊牧:调养C.慎始而徼终敬:敬重D.简能而任之简:选拔12 . C13 .下列对课文中有关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人君当神器之重中的神器指的是帝位。B.居域中之大中的域中”指天地间。老子认为“

13、域中有四大,而王居其一焉。C. “凡百元首”中的“元首”指的是帝王。D.竭诚则胡越为一体中的“胡越”指春秋时两个彼此敌对的诸侯国,这里代指唐朝的敌对国。13. D1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臣闻求木之住者长:变长。B.而况于明审乎明哲:聪明容智(的人)。C.人君当时学之重神器:指帝位。D.虽革之以严刑董:督责。14. A15.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例句:人君当神器之里。A.必图其根本 B.能克孥者盖寡C.辨恭而不心服D.居域中之木15. D16.下列句子的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A.必积其德义。译文:一定要厚积道德仁义。B.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

14、译文:不居安思危,不戒除奢侈而行节俭。C.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译文:得志以后就放纵自己傲慢地对待一切人。D.终苟免而不怀仁。译文:但是结果大家只图苟且免除罪罚,却对皇上不怀好意。16. D17.下列各项解释错误的一项是()A.臣闻求木之长者,必用其根本(固;使稳固本:树根)B.”日元首,承天革命,(凡百:大凡、所有的 景:风景,景色)c.善始者朱繁,能事终者盖寡(实:的确 克:能够)D.虽单之以严刑,龌之以威怒(茶:监督 振:通震,震慑、威吓) 17. B18.下列加点字古今异义解释错误的一项是()A.臣闻求木之很本(古义:树根 今义:指事物的根源或最重要的部分)B.既得志则纵忸以傲物(古义

15、:放纵情欲今义:尽情地)C.念画卷则思谦冲而自牧(古义:高,很高的位置今义:站在高处很危险)D.乐盘游则思三驱多为度(古义:将.作为 今义:认为)18 . C同而险19 .下列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念高危,则思谦冲而目”:加强自身修养20 乐盘游,则思孑罢以度:狩猎时网开一面以示有度C.宏兹九德,阿熊而任之:选拔有才能的人D.劳神苦思,血自可之职役:老百姓19 . D20 .下列加点虚词的含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克终者裁算靠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B.根不固项求木之长加况于明哲平C.岂取之易守之难乎臣闻求木本长者D.而况干明哲乎 青取之干蓝 20. A21 .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

16、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必港其泉源浚:疏通B.而讯于明哲乎况:何况C.人君学神器之重当:充当。D.能宓终者盖寡克:能21 . CC项,主持、掌握22 .下列句子中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虽董之以严刑A.俱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B.震之以威怒C.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D.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者也22 . B本题中,例句“虽董之以严刑”是状语后置句,“以严刑”状语后置。译为:虽然(可以)用严酷的刑罚监督(人们)。A项,省略句。省略了主语。译为:做国君的人,如果害怕自满自大,就要想想江海里的水都是居于下面,由成百上千的川流汇聚而成。 B项,状语后置句。以威怒状语后置。译为:用

17、声威宸慑他们。C项,定语后置句。“重、大是神器、域中”的定语后置了。译为:国君掌握帝位的重权,处在天地间最高的地位。 D.判断句。”.者也表判断,洋为:这也(就是通过)挖断树根来求得树木茂盛,堵塞源泉而想要泉水流得远。 故选B。23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傲物则骨肉为行跖B.则思冲是以自戒C.则思鹿心以纳下D.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也专23. BA项,行路,古义,路人,比喻亳无关系的人;今义,走路。B项,“知足”,古今都表示“满足于已经得到的(生活、愿望等)C项,虚心,古义,使心虚;今义,谦虚。D项,“根本,古义,树木的根部,在土里的部分:今义,事物的根源或最重要

18、的部分。故选Bo24.对下列句子的句式判断,错误的一项是()A.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省略句)B.虽董之以严刑(宾语前置句)C.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省略句)D.宸之以威怒(状语后置句)24. BA项,“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是省略句,省略了主语统治者。B项,”虽董之以严开/是状语后置句,“以为标志,以严刑”是后置状语。C项,“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是省略句,省略了代词,“以(之)为,之指三驱”。D项,震之以威怒”是状语后置句。以为标志,以威怒是后置状语。25.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错误的一项是()A.太宗:是中国古代帝王常见的庙号。从汉朝开始,王朝开国皇帝的庙号通常为“太祖,第二代

19、帝王的庙号常常为“太宗”。B.可畏唯人:可怕的只是人民(的力量)。人,本应写作“民”,因避唐太宗李世民的名讳而写作“人”。C.垂拱:垂衣拱手,古时比喻统治者在治理天下时,什么事情都不愿做,多用作贬斥帝王庸碌无为。D.三驱:据说古代圣贤之君在打猎布网时只设三面而有意网开一面,从而体现圣人的“好生之仁”。25. C26.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闻求木之长者则修文德以来之B.虽在下愚,知基不可吾共还也C.振之以威怒?其无礼于晋D.鸣琴垂拱,不言加化涂有饿孽加不知发26. D27.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当那般风的一组是()A.臣闻求木石长者人君当神器之重B.斯亦伐根以求

20、木茂 必竭诚以待下C.求木之长有有善始有实繁D.根不固项求木之长加况于明哲平27 . B28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里董之以严刑(即使)必竭诚以待下(诚心)臣虽下愚,知其不可(智力低下) 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安全)A.臣里下愚,知其不可(虽然)B.谀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如果)C.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臣下的意见)D.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安定)28 . D “居安思危”中的“安”的意思是“安全的环境”。29 .下列句子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居域中之大貌恭而不心服 臣虽下愚,知其不可 则智者尽其谋A.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B.臣虽卜.愚,知其

21、不可,而况于明哲乎C.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不根本D.君人者,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29. D D项,两个“者”都是助词,的人:A项,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性/定语后置标志:30.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B.C.D.人若当裨学之重 局域中之大 永保无疆之体 载舟覆舟,所宜深慎神器:指帝位 居:处在 休:休养生息 宜:应当30. C 休:喜庆,福禄31. 卜.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B.C.D.总此十思,弘兹九德 简能而任之.信者效其忠 择善后从之弘:光大简:选拔 效:效仿善:好的意见不正确的一项是(31 .C 效:献出32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A.B

22、.C.D.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 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第 虑搴蔽则思虚心以纳下 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敬:慎谬赏:不恰当地奖赏 壅;(被)堵塞盘:盘绕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3 . D 盘:快乐34 .下列句子中“而”的用法,A.B.C.垂拱画治简能而任之源不深而望流之远而:连词,而:连词,而:连词,表修饰关系 表并列关系 表转折。B项,连词,表递进/连词,表转折,却;C项,代词,它的/代词,那,那个。D.则思谦冲而自牧 而:连词,表递进。33 . B而:连词,表顺承关系34 .对下列句中的“以”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斯亦伐根场求木茂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符有.,则思知止以安人A.用法不同,用法相同

23、B.用法相同,用法不同C.用法不同,用法相同D.用法相同,用法相同34 . D 目的连词,来:介词,用35 .读课文谏太宗十思疏,下列对“十思”理解不当的一项是()A.作者提出,作为帝王,在他计划营造宫殿时,就要想到适可而止,以尽可能减轻百姓负担,使他们安居乐业。B.帝王担负着治理天下的重任,当他产生骄傲自满时.,就应想到自己要像江海那样宽广低下,有能容纳百川的胸怀。C.帝王担心白己偏信谗言邪说,就要想到首先端正自身以便除去邪恶,将要施恩奖赏人时,要警惕不因自己的偏爱而赏错。D.帝王喜欢到郊外去打猎,就要想到最多只能去三次。35 .【答案】D【知识点】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谏太宗

24、十思疏【解析】【分析】对“三驱”理解不当。36 .下列对本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疏,是古代臣属向国若分条陈述意见的一种专用文体。全文主要阐明的是为人君必须居安思危,戒奢以俭”。B.这篇奏疏不仅把“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的危害的道理讲得清清楚楚,而且还对症下药,提出“十思”的措施,既明确具体,又实用而不空泛,针对性很强。C.文章一开始,作者先设置两组哲理性很强的比喻,引出了自己要表达的真实目的。然后以三个“不”字的排比句从正面说明问题,进一步强调自己的政治意图。D.这篇奏疏,多用骈偶,或相对为文,或排比论述,辞工文畅,音律和谐,卷锵成韵。文章一气呵成,论述步步为营,气势雄健有力

25、,警示振聋发眼。36 . C”从正面说明问题”错误,应该是从反面说明问题。37 .下面对这两段文字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第一段提出了全文要阐明的人君必须“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的主旨。B.第二段以历代帝王为例说明打天下容易,守天下难的道理。C.第一段用了两个比喻,先从正面喻证治国必积德,再从反面说明镌不厚国不可长治久安。D.第二段指出了历代帝王不能善始善终的根本原因是忽视了人民的力量。37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B.”说明打天下容易,守天下难的道理”错误,第二段以历代帝王为例,主要是为了说明历代若主能创业不能守业的原因,要守天下就得“恭俭下人”。故选Bo38 .下面对文章的分析

26、有错误的一项是()A.魏征这篇谏疏是规劝唐太宗李世民要“居安思危,戒奢以俭”B.疏,是文体,给皇帝上的奏章。这篇奏章,提出十条建议,劝谏太宗C.全文在章节结构上形成正反对比,如积德义与“德不厚的时比等D.豫游,出游、游乐,可赏山玩水,也可观风问俗:帝王秋天出巡为“游”,春天出巡为“豫”。38 . D (帝王秋天出巡为,游 春天出巡为,豫,”错误。应是秋天出巡为“预,春天出巡为游。)39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开篇并没有直接提出“十思的内容,而是以生动形象的比喻打开话题。先从反面设喻引出议题“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再从正面论述,这样就加重了强调的意味。B.第二段

27、总结历史经验,并从创业守成、人心向背等方面论述“居安思危”的道理。“怨不在大,可畏惟士:载舟覆舟,所宜深慎”,将君和民的关系比作舟与水的关系,发人深省。C.第三段提出居安思危”的具体做法,即“十思。十思”的内容是正己安人。“十思”就是十条劝诫。文章最后从正面论述做到十思的好处,描绘出垂拱而治的政治理想。D.本文从头至尾,多用联文偶,或相对为文,或排比论述,辞工文畅,音律和谐,铿锵和韵,读来如觉连珠滚动,文章一飞呵成,论述步步为营,气势雄健有力,警示振苞发阳。39 .本题考套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A.“先从反面.再从正面论述”错误,应先从止面设喻,再到反面论述。40 .下列对文章

28、有关内容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作者在开篇以常见之物设喻,阐明治国之道,对唐太宗奢靡生活进行了委婉讽谏。B.魏微认为要保守天下,须“竭诚以待下”,忌“纵情以傲物”,为写“十思”铺垫。C.魏徵从生活到政治、从个人欲望到品德修养劝课太宗“十思”,其核心为正己安人。D.本文多用骈偶句,铿锵成韵,一气呵成,气势雄健而有力,辞工文畅,振聋发麟。A项,委蜿讽课”不合文意,应为直谏”,作者运用了排喻的手法,作者首先举出“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两组比喻,从而引出了 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作者又以三个不字的排比句从反面来说明问就, “源不深而里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

29、不厚而思国之安”从而进一步强调了作者的政治意图.作者使用的言辞尖锐,用反航法激发对方.作者指出,自己所列举的比喻和叙说的是连自己这样愚笨的人都明白的道理,何况英明圣哲的皇帝.然后作者很明确地向唐太宗指出,做为一国之主的帝王,身负重任,就要在安乐时想到危难,尽量避免奢侈,要提倡节俭.41 .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错误的一项是()A.太宗:是中国古代帝王常见的庙号。从汉朝开始,王朝开国皇帝的庙号通常为“太祖”,第二代帝王的庙号常常为“太宗”。B.可畏唯人:可怕的只是人民(的力量)。人,本应写作“民”,因避唐太宗李世民的名讳而写作“人”。C.垂拱:垂衣拱手,古时比喻统治者在治理天下时,什么事情都

30、不愿做,多用作贬斥帝壬庸碌无为。D.三驱:据说古代圣贤之君在打猎布网时只设三面而有意网开一面,从而体现圣人的“好生之仁”。C解析:垂拱:垂衣拱手(不亲自处理政务)。古时多指统治者以顺其自然的方式统治天下。42.对选文中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魏征没有忘记唐太宗与自己的主仆、君臣关系,在文中称自己“下愚”,尊称皇帝为明哲;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表意委婉而又通达,合情而又合理。B.作者以“冏木浚源”为喻来说明君主要想治理好自己的国家,一定要积其德义”。因此,德义”是君主应具备的重要品质。C.作者认为治国仅靠“严刑威怒”是远远不够的,关键是要以“德义”来赢得民心,最终消解人民心中的怨,

31、才能确保社稷的稳定长久。D.作者将百姓妙喻为水,将帝王比喻为行船。水能浮载行船,但也可以招行船倾翻。直接明了地告诫唐太宗不要低估人民的力量,警惕人民“覆舟的危害。41. D4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德不厚而思国之理,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2)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3) (1)道德不深厚却想要国家安定,我虽然最愚昧无知,也知道这是不可能的,何况明智的人呢!(2)怨恨不在有多大,可怕的是人民的力量:(他们像水一样),水能负载船只也能颠覆船只,这是应当深切戒慎的。(3)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将崇极天之峻,永保无疆之休。(4)竭诚则胡越为一体,

32、傲物则骨肉为行路。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3)“当,处在:域中”,指天地之间:休,美好。4) ) “竭诚”,竭尽诚心;傲物,傲视别人:“行路,路人,比喻亳无关系的人;“董”,督责;振,通震,震慑;怀仁”,怀念感激国君的仁德。(5)凡百元首,承天景命,莫不殷忧而道著,功成而德哀。(6)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心不服。10. (5)(古代)所有的君主,承受上天(赋予的)重大使命,没有哪个不是忧心忡忡却因而道德昭著,一旦取得功成后道德就随之衰退了。(6)即使用严酷的刑罚监督(人们,用威风怒气来吓唬(人们),(人们)最终苟且免于刑罚但不会感恩戴

33、德,表面恭敬而内心却不服气。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一)魏征谏太宗十思疏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存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不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理,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 乎!人君皆神器之重,居域中各大,将崇极天之峻,永保无程之俘。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德不处其厚,情不胜其欲,斯亦伐根多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者也。凡百元首,承天景命,。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岂取之易而守之难乎?昔取之而有余,今守之而不足,何也?夫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斗。竭诚则胡越 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

34、,终苟之而不怀仁,之恭而不心服。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奔车朽索,其可忽乎!君人者,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念高危则思谈冲而自牧,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虑窒蔽财思虚心? 纳下,想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罚所及则思无因怒而滥刑。总此十思,弘兹九德,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则智者尽其谋,弟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 其忠。文武争-地,在君无事,可以尽豫游之乐,可以养松、乔之寿,鸣琴垂拱,不言而化。何必劳神苦思,代下司职,役聪明之耳目,亏无为之大道哉!(二)太宗答魏征省频抗表,诚极忠款,言穷切至

35、。披览忘倦,每达宵分。非公休国情深,启沃义重,岂能示以良图,匡其不及!朕闻晋武帝自平吴已后,务在骄奢,不复留心治政。何曾退朝谓其子劭 日:“吾每见主上不论经国远图,但说平生常语,此非贻承子孙者,尔身犹可以免。”指诸孙日:“此等必遇乱死。”及孙绥,果为淫刑所戮。前史美之,以为明于先见。朕意不然.谓曾 之不忠,其罪大矣。夫为人里当进,号尽忠送卷孙江将照共美厚故其卷所必共为治也。曾位极台司,名器崇重,当直辞正谏,论道佐时。今乃退有后言,进无廷律,以为明智,不亦谬乎!危 而不持,齿用彼相?公之后标,欣而佥蔡。舌直之疝至,第窘弦、i,注S ,必垂收彼桑榆,期之岁暮,不使“康哉良哉”,独美于往日,若鱼若水

36、,遂爽于当今。迟复嘉谋,犯而无隐。朕将虚襟静志,敬伫德音。【注】韦、弦:韦,柔软的皮;弦,弓弦。当年西门豹曾身佩软皮,董安于佩戴强弓。在这里韦、弦代指有益的规劝。44 .下列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A.人君出神器之用B.永保无疆之便C.纵情以傲物D.此非贻厥子孙者当:处于休:休息物:事物厥:相当于其【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意义的能力。A.“当,主持,掌握。句意:国君掌握帝位的重权。B.“休,美好,美善。句意:永保永无止境的美善。C物”,人。句意:放纵自己的性情来傲视别人。故选Do45 .下列各项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项是()必固塞根本根不固财求木之长居域中之大斯亦伐根哒求木茂A.B.C.D.2.匡若不及危耐不持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虑鎏蔽则思虚心多纳下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A.“其”,代词,它的。句意:必须稳固它的根部。“其、代词,自己。句意:弥补我的不足之处。B.而”,连词,却,表转折。句意:根不稳固却要求树木长得高大。“而、连词,却,表转折。句意:站立不稳时不来相扶。C之,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句意:在天地间尊大。“之、代词,它。句意:议订法令制度,并在朝廷上修正。D.以,相当于而,连词,表目的。句意:这也(如同)挖断树根来要求树木茂盛。“以 连词,表修饰。句意:担心(言路)不通受蒙蔽就想到虚心采纳臣下的意见。故选Bo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书 > 解决方案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