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时期上饶鄱余万滨湖地区高质量发展及鄱阳县打造鄱阳湖东岸中心城市发展规划.doc

上传人:山*** 文档编号:94756169 上传时间:2023-08-05 格式:DOC 页数:117 大小:5.45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十四五”时期上饶鄱余万滨湖地区高质量发展及鄱阳县打造鄱阳湖东岸中心城市发展规划.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17页
“十四五”时期上饶鄱余万滨湖地区高质量发展及鄱阳县打造鄱阳湖东岸中心城市发展规划.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十四五”时期上饶鄱余万滨湖地区高质量发展及鄱阳县打造鄱阳湖东岸中心城市发展规划.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十四五”时期上饶鄱余万滨湖地区高质量发展及鄱阳县打造鄱阳湖东岸中心城市发展规划.doc(117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十四五”时期上饶鄱余万滨湖地区高质量发展及鄱阳县打造鄱阳湖东岸中心城市发展规划2022年7月目 录上篇 “十四五”时期上饶鄱余万滨湖地区高质量发展规划第一章 发展背景10第一节 发展基础10一、资源禀赋优越,人文积淀深厚10二、立体交通成型,区位优势显现11三、生态得天独厚,发展潜力巨大13四、国家战略叠加,未来发展可期13五、发展韧劲十足,趋势稳中向好14第二节 发展环境15一、发展迎来的重大机遇15二、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17第二章 总体思路26第一节 指导思想26第二节 基本原则26第三节 战略定位27一、国际知名的湖泊型生态旅游目的地27二、全国知名的绿色农副产品供应基地27三、长三角

2、和大南昌都市圈产业外溢承接地28第四节 核心任务28一、“一中心”打造鄱阳湖东岸中心城市28二、“一湿地”打造全国最有影响力的湖泊生态湿地29三、“一网络”打造快速融入大南昌都市圈和长三角区域 的多维开放交通网络31四、“两环”之安全环打造全域安全的环鄱阳湖防洪体系33五、“两环”之创新环打造独具魅力的环鄱阳湖湖湾地区 创新产业带34六、“三集群”之休闲旅游集群打造全国一流的湖泊休闲 旅游产业集群36七、“三集群”之生态农业集群打造江南地区最大的生态 农业产业集群37八、“三集群”之现代化工业集群打造以鄱余万工业走廊为 载体的现代化工业集群38第三章 发展实施路径40第一节 创新发展实施路径4

3、0一、构建滨湖地区创新新引擎40二、打造滨湖地区创新共同体45第二节 协调发展实施路径49一、外部协调,“融昌接长”49二、内部协同,“良性竞合”55第三节 绿色发展实施路径58一、扬优成势,打造全国特色农副产品供应地58二、生态为本,打造国际知名湖泊旅游目的地64三、绿色为主,打造滨湖地区绿色发展示范区68第四节 开放发展实施路径72一、对接国际,打造参与“一带一路”的节点服务区72二、着眼国内,打造对接长三角、海西、粤港澳的节点支撑73三、扩大开放,打造内陆开放滨湖样板区73第五节 共享发展实施路径75一、三县联动,塑造一体化公共服务新格局75二、互联互通,塑造滨湖共建共享基础设施77三、

4、城乡联动,塑造城乡一体化发展新格局78第六节 安全发展实施路径79一、多元并举,构筑滨湖地区水生态安全屏障79二、多方协同,完善综合应急能力现代化建设81下篇 鄱阳县打造鄱阳湖东岸中心城市发展规划第四章 打造鄱阳湖东岸中心城市的必要性84第一节 是强化区域协同发展,实现资源要素高效配置的必然选择84第二节 是落实上级政策要求,实现高质量跨越式发展的迫切需要85第三节 是集聚地区优势资源,实现中心引领东岸发展的正确途径86第五章 打造鄱阳湖东岸中心城市的现实基础86第一节 发展基础86一、鄱阳建设东岸中心城市基础较优86二、鄱阳未来发展潜力较大87第二节 面临的问题88一、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较低8

5、8二、中心功能缺乏支撑89第六章 东岸中心城市发展目标90第一节 基本原则91第二节 发展目标91第七章 打造鄱阳湖东岸中心城市实施路径93第一节 提振能级,集聚发展94一、推动人口持续集聚94二、拓展城市发展空间94三、优化产业空间布局95第二节 生态引领,绿色发展96一、严守国土空间底线96二、推进生态综合整治96三、构建绿色产业体系97第三节 提升品质,融合发展99一、推进美丽城市建设99二、建设普惠县域交通99三、建立共享服务体系100四、打造靓丽文化名片101第四节 区域协同,引领发展101一、提升对外开放水平101二、搭建区域合作平台102三、完善城乡发展格局103第五节 构建体系

6、,创新发展103一、推进产业科技创新103二、增强两山转化创新104三、加快经济体制创新105第六节 优化承载,永续发展105一、建立便捷区域交通106二、优化区域营商环境107三、促进高质充分就业108四、健全城乡保障体系108第八章 强化规划实施109第一节 建立健全规划实施工作机制109第二节 加强规划实施要素保障109第三节 强化规划协同和政策配套110第四节 动员全社会力量参与111附件111附件一 鄱阳县人口预测111附件二 案例参考借鉴112一、北美五大湖区经济转型发展模式112二、瑞士日内瓦湖旅游资源开发模式114三、芬兰湖区资源产业集群发展模式115四、日本琵琶湖污染后治理开

7、发模式115五、环太湖区域防洪及经济发展模式116六、千岛湖全域旅游加创新发展模式118 117 前 言上饶滨湖地区位于鄱阳湖东岸,含鄱阳、余干、万年三县,区域总面积7681平方公里,2020年末,常住人口263.52万,地区物产丰富、人杰地灵。近年来,滨湖三县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但也存在水患频发、工业发展相对较弱和基础设施建设不足等诸多问题。“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第一个五年期,也是鄱余万滨湖地区进位赶超实现高质量跨越式发展的关键时期,为全面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谋划“十四五”发展的各项决策部署,更加适应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

8、构建新发展格局,推进鄱余万滨湖地区高质量发展,根据上饶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以及上饶市委四届十二次全会和第五次党代会等精神编制本规划,主要阐明“十四五”时期上饶市推进鄱余万滨湖地区高质量发展和打造鄱阳湖东岸中心城市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发展目标、重点任务和保障措施,是指导“十四五”时期滨湖地区高质量发展及打造鄱阳湖东岸中心城市的重要指引,是编制地区相关规划、布局重大项目的重要依据。上 篇“十四五”时期上饶鄱余万滨湖地区高质量发展规划第一章 发展背景站在“十四五”新的历史起点,上饶鄱余万滨湖地区面临的国内外环境正在发生前所未有之变化,加快推进鄱余万滨湖地区三县

9、高质量发展,必须准确梳理滨湖区情,科学研判发展条件,深刻认识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紧紧抓住机遇,积极应对挑战,在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第一节 发展基础一、资源禀赋优越,人文积淀深厚(一)自然资源上饶滨湖地区得鄱阳湖滋润,饱汲天地之精髓,地大物博,资源丰富,山林绵亘,江湖密布。区域总面积7681平方公里,2020年末常住总人口263.52万人,内含鄱阳县、余干县、万年县3个县、29个镇、32个乡。区内鄱阳县、余干县、万年县地处我国第一大淡水湖鄱阳湖东岸。水域面积辽阔,可用岸线长度约180公里,拥有鄱阳湖捕捞面积207万余亩。水产资源丰富,享誉全国,盛产鄱阳湖甲鱼、银鱼、鳜鱼、青虾、河蟹、藜

10、蒿、白莲等。滨湖地区耕地总量为245.96万亩,是我国粮食主产区,同时,黑芝麻、百合、烟叶、莲子、蔬菜、药材、板栗等特色农产品也已具备一定的规模。林地总量为26.2万公顷,用材林地主要有杉木、毛竹、马尾松等;防护林木有枫杨、水杉、马尾松、湿地松、木荷、枫香、毛竹、拟赤杨、若槠、栲树等;经济树种有梨、柚、桃类、柑橘、脐橙和板栗等。矿产资源丰富,其中金、银、铜、铁、铀、铅、锌、镉、钨、锑、锰、煤、砷、硒、煤、钨等具有较高开采价值,非金属矿有莹石矿、花岗石、瓷土、石灰、焦宝石、石英石、紫砂土、粘土等多种。(二)人文资源上饶滨湖地区鄱阳、余干、万年三县(以下简称鄱余万三县)历史文化悠久,人文荟萃,历史

11、名人有汉长沙王吴芮、晋太尉陶侃、唐“大历十大才子”吉中孚、“苏武第二”洪皓、南宋理学家饶鲁、太学博士礼部侍郎李伯玉、词人姜夔、节烈丞相江万里、罗英、彭友仁等。传统稻米习俗以及浓厚的嫁娶、丧葬、上梁、寿诞等风俗民情传承千年。鄱阳有国家级“戏剧之乡”的称号,鄱阳赣剧唱遍大江南北,久演不衰,鄱阳饶河戏被认定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三县共有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0处、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多处。三县现有重要旅游景点多处,包括鄱阳湖国家湿地公园、莲花山国家森林公园、白沙洲、大明湖花海景区、东山岭、琵琶湖湿地公园、田园鄱阳湖景区、忠义文化园区(4A级景区)、李梅岭、神农宫、仙人洞等。二、立体交

12、通成型,区位优势显现杭瑞高速、济广高速、杭长高速贯穿区域,并连通南昌市、上饶市区、景德镇市等周边大中城市。九景衢铁路横穿滨湖地区北面,皖赣线、沪昆铁路、京九、昌九城际等多条高铁穿过周边地区。随着2023年前后昌景黄高铁的最终建成运行,滨湖地区与国内各大城市的联系将更为便捷。地区周边有三处机场,分别是南昌昌北国际机场、景德镇罗家机场、上饶三清山机场,通过南昌昌北国际机场可联系东南亚、东欧等地区。位于滨湖地区西北面的九江港,直线距离80多公里,是长江干线内河13个亿吨大港之一。境内信江、饶河等航运发达,乐安河、西河、潼津河、昌江经鄱阳湖直通长江。(如图1-1)图1-1滨湖地区交通区位图由高速公路、

13、高铁、航空、航运所组成的立体交通网络已经成型,对推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产生深远影响。三、生态得天独厚,发展潜力巨大上饶滨湖地区坐拥国内最大的淡水湖,湖岸曲折,岸线资源丰富,具有发展湖湾经济的区位优势,加之区域周边虽然名山众多(三清山、龙虎山、庐山),但以水取胜的胜地极少,鄱余万三县位于鄱阳湖东岸,具有山水兼备的生态区位优势,随着鄱阳湖水质的不断改善,滨湖地区绿水青山的生态效应将不断显现,绿色发展的潜力巨大,必将在赣闽浙皖四省交界区域发挥日益重要的作用。四、国家战略叠加,未来发展可期党中央为应对国际政治经济形势新变化,提出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为地区发挥比

14、较优势、拓展发展空间、开辟新的经济增长点,提供了新的机遇。图1-2滨湖地区地理、政策环境区位图随着长江经济带、大南昌都市圈、江西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等系列区域发展战略的全面深入推进,叠加鄱余万三县区位、资源、文化、生态等多方面优势,滨湖地区有望实现高质量跨越式发展(如图1-2)。五、发展韧劲十足,趋势稳中向好“十三五”时期,面对错综复杂的发展环境和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特别是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和鄱阳湖超历史大洪水的严重冲击,以“决胜全面小康,打造大美上饶”为引领,滨湖地区攻坚克难,在疫情和特大洪灾的影响下,生产、生活很快恢复正常,基本完成“十三五”规划目标任务,表现出很强的韧性和发展

15、潜力。(如图1-3)图1-3滨湖地区GDP总量发展发展趋势图第二节 发展环境一、发展迎来的重大机遇(一)高质量跨越式发展迎来前所未有的良机2019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赣州、南昌期间,提出“努力在加快革命老区高质量发展上作示范、在推动中部地区崛起上勇争先,描绘好新时代江西改革发展新画卷”和“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等重要要求。总书记的指示给江西省各县市的发展指明了方向,激发了各级政府发展的信心和动力。2020年4月,经国务院批准设立了我国中部地区首个国家级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江西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为江西省包括上饶市鄱余万在内的各市县高质量跨越式发展赋予了新机遇。同时,鄱余万作为大南昌都市圈

16、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度融入大南昌都市圈战略,对鄱余万靠大联强实现高质量跨越式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在多重利好政策叠加的影响下,滨湖地区已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二)高质量跨越式发展成为各级政府的使命担当中共十九大明确提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为响应党的十九大提出的发展阶段转变的战略要求,2018年3月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按照高质量发展的要求,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共十九届五次全会进一步强调,“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必须“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好局、起好步。谋求高质量发展,全面贯彻“创新、协调、绿色

17、、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已经成为当下各级地方政府的重要使命担当,滨湖地区鄱阳、余干、万年三县也不例外。(三)高质量跨越式发展上升为全省的首要战略改革开放以来,江西省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与周边省份相比,江西省仍有不少的差距。从近年的统计数据看,江西省有沦为我国中部地区经济发展洼地的倾向,跨越式发展迫在眉睫。根据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江西的指示,并基于与邻省的现实发展差距,江西省委将高质量跨越式发展上升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首要战略,这也将是包括鄱阳、余干、万年县在内的下辖各市县发展的首要任务。(四)滨湖地区是高质量跨越式发展的重点区域上饶市是江西省规模较大的地级市。2020年全市常住人口

18、683.3万,仅次于赣州。全市土地面积22791平方公里,居全省第三位。在上饶市下辖的12个县(市、区)中,滨湖地区的鄱阳县、余干县均为人口和土地大县,三县人口占上饶市的38.6%,土地面积占33.8%,但GDP总量仅占24.3%。滨湖三县若不迎头赶上,不但会让其无法摆脱目前在区域竞争中被边缘化的不利地位,也会一定程度阻碍上饶市高质量跨越式发展战略的全面推进,进而影响全省的总体战略布局。为实现上饶全市高质量跨越式发展,上饶市聚焦重点地域攻坚克难。上饶市“十四五”规划明确提出,要把推进鄱余万高质量发展及打造滨湖地区东岸中心城市作为今后的重点任务。在倡导城乡融合、共同富裕的当下,滨湖地区成为上饶市

19、高质量跨越式发展的重点区域,是众心所向的必然抉择。二、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一)经济总量偏小,产业层次偏低经济发展水平处于大南昌都市圈下游水平,低于全国平均水平。鄱余万三县经济总量偏小,南昌市、上饶市、九江市对滨湖地区的引领带动作用不足。产业结构以传统产业为主,新动能培育仍处于起步阶段。科技创新能力较弱,企业研发投入强度低,高水平创新平台、科研机构和高新技术企业明显缺乏。1.经济总量偏小滨湖地区人均GDP低于国家和江西省平均水平。2020年江西省GDP为25691.5亿元,排全国第15位,而人均55061元,排全国第20位,低于全国平均水平72371元(不含港澳台地区)。鄱阳县地区生产总值255

20、.8亿元,常住人口134.35万,人均19039.8元,余干县地区生产总值208.2亿元,常住人口91.9万人,人均22655.1元,万年县地区生产总值174.3亿元,常住人口37.27万人,人均46766.8366元,三县人均GDP均低于全国和江西省平均水平。滨湖地区人均GDP居于南昌都市圈各县(市、区)下游水平。在大南昌都市圈32个县(市、区)范围内,发展较好的区县主要集中在鄱阳湖西南岸的南昌市、西岸的共青城市以及北岸的九江市,发展较好的区域集中在以南昌市、共青城市、九江市为核心的周边区域,鄱阳湖东岸地区鄱阳县、余干县发展较弱,万年县次之。人均GDP最高为南昌市西湖区(134052.3元)

21、,最低为鄱阳县19039.8元,远低于32县(市、区)平均值62898.8元,处在南昌都市圈各县(市、区)下游水平。(如图1-4)滨湖地区经济总量基本处于上饶市各县(市、区)下游水平。从2020年GDP看,在上饶市辖12个县(市、区)范围内,万年县处于中上等水平(第四位),而余干县(第十一位)、鄱阳县(第十二位)则处在上饶市各县(市、区)最末端。(图1-5)图1-4、图1-5大南昌都市圈各县(市、区)人均GDP情况、上饶市各县(市、区)人均GDP情况分布图2.产业层次偏低农业产业层次较低,缺乏精深化、品牌化、组织化,以初级农产品销售为主,缺乏特色产品精深加工,附加值较低。工业发展水平偏弱、产值

22、规模小,规上工业企业数量少,对县域产业发展带动不足。服务业发展质量不高、结构单一、不成体系。传统产业占比过高,新兴产业培育滞后。产业总体存在有规模缺效益、有产品缺市场、有企业缺龙头、有产业缺产业链等问题。主导产业不强。滨湖地区主导产业以五金机电、建材、机械电子、纺织鞋服、食品药品加工等传统产业为主。五金机电以鱼钩、金刚石工具、汽摩配、智能锁、新型水钻等为主;建材以水泥为主;农副产品以稻米、稻鱼、辣椒、芡实、马家柚、脐橙、生猪、贡米、虾(蟹)、油茶、珍珠等初步生产加工为主。与上饶市其他县(市、区)相比,滨湖地区主导产业呈现明显的劳动密集型特征,生产工艺落后,产业间协作较少,产业链难以延拓,集群化

23、态势尚未显现,缺乏特色鲜明、配套完善、成长性好、带动力强的高技术产业支撑。(表1-1)表1-1 上饶市各县(市、区)主导产业汇总表县(市、区)主导产业德兴市有色金属、先进机械制造、大健康产业信州区光学、汽配、苎麻广信区机械制造、电子信息、有色金属广丰区电子信息、先进机械制造、新材料玉山县新材料、装备制造、电子信息铅山县金属和非金属材料、新能源、先进制造业横峰县有色金属、物流弋阳县新型建材、有色金属、食品医药婺源县文化与生态旅游业鄱阳县五金机电、纺织鞋服、食品加工余干县建材、食品加工、纺织万年县机械电子、纺织新材料、食品药品产业结构不优。2020年滨湖地区三产结构为20.2:35.7:44.1,

24、上饶市和江西省相应数据为11.3:38.2:50.5,8.7:43.2:48.1。滨湖地区由于独特的自然环境条件,农业发展的基础好,第一产业在地区生产总值中的占比明显高于上饶市其他县(市、区)以及上饶市、江西省平均水平;第三产业占比在上饶市处于中等偏下水平,服务业对产业发展的推动作用较弱。整体来看,滨湖地区目前产业结构不够合理,农业附加值较低,各类产业的技术装备和技术水平相对比较低(图1-6)。服务业水平不高。滨湖地区第三产业占比在上饶市处于中等偏下水平,虽然有丰富的自然、旅游资源,但旅游营销较弱。三县的星级酒店、特色餐饮、娱乐购物等旅游配套功能有待提高。集智慧政务、智慧服务和智慧商务于一体的

25、智慧旅游综合服务平台有待构建。旅游通达度不高,大型旅游换乘服务中心、城市快客、公共汽车、出租汽车、公共自行车、汽车租赁互补的城市旅游大公交体系尚未形成。图1-6江西省及上饶市各县(市、区)产业结构比较图(二)鄱阳湖水患频发,安全面临挑战鄱阳湖水患频发,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受到严重威胁。新中国成立至上世纪末,鄱阳湖共发生六次大洪水,其中有四次发生在九十年代,分别是1995、1996、1998、1999年。进入新世纪后,水患有所减少,2010年和2020年发生过两次较大的洪水,受灾严重。最近的一次洪灾发生在2020年7月份,滨湖地区遭遇超警戒、超历史最高水位特大洪涝灾害,滨湖地区三县近200万人受灾,

26、直接经济损失达100多亿元,洪灾影响至今仍未完全消除。洪水灾害对旅游和农业的发展带来巨大的影响,区域和经济社会发展必然受到严重威胁。(三)创新驱动不足,开放程度较低创新源不足,区内无一流的大学、院所、大科学装置等创新源要素。孵化器、中试基地、共性技术研发平台等创新圈要素缺乏。人才、资金等创新要素同样缺乏,研发(R&D)投入强度不足(三县2020年约为1.91%,低于2.4%的全国平均水平),规上企业研发机构建有率、研发机构总数量等关键性创新指标低于上饶市及江西省平均水平。(如图1-7)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整体创新能力不强,体制机制创新不足。创新主体意识偏弱,创新环境氛围不佳,创新政策体系不健全。

27、创新能力不足,造成产业层次低、产业附加值不高、产业发展缺乏后劲等问题。鄱余万三县2020年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平均绝对值为9153万美元,低于上饶市各区县12166.7万美元的平均值;现汇均值为938.8万美元,远低于上饶市平均水平1528.5万美元;平均出口额绝对值为6945.1万美元,远低于上饶市29567.4万美元的平均值。滨湖地区外商投资项目少,投资总额低,进出口总额低,总体开放程度低。图1-7大南昌都市圈各县(市、区)规上企业数量等情况分布图(四)交通瓶颈凸显,协调发展不够1.周边城市虹吸效应明显周边城市南昌市、九江市、景德镇市、上饶市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明显高于鄱余万区域,在资源、要素

28、、人才、市场等方面形成对鄱余万区域发展的虹吸效应。同时,因交通、地理区位、时空距离等影响,造成南昌市、上饶市、九江市对滨湖地区的辐射带动作用不强。(如图1-8、1-9) 图1-8、1-9上饶2020年人口迁入迁出、三县人口净迁移比重图2.区域内部同质化竞争在区域内部,产业同质化竞争较为明显。根据2020年工农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的相关数据,三县的主导产业雷同度高,稻米种植业、生猪养殖业、油茶种植业、机械制造业、纺织业、通用设备制造业等6类产业均为主导产业,6类主导产业总收入占鄱阳县、余干县和万年县产业收入的比重分别为55%、60%和50%(表1-2、图1-10)。表1-2 鄱余万三县部分工农业企

29、业名录鄱阳县农业鄱阳湖米业、盛态粮食、山东鲁花集团工业海雅特模具、鑫润塑胶管道、斯沃德学生装产业园、电镀集控区、五金产业园余干县农业鹏辉鄱阳湖生态家园工业瑞黔汽配、钢盛车业、闽亚智能、湖辰生态、清记食品、和盈药业、鹏辉高科万年县农业鲁花米业、万年贡、云河油茶、仙农雷竹工业旭腾新材料、汉氏贵金属、天润天和、昌硕纺织、万年芯微电子、百思利科技图1-10鄱余万三县优势产业分布情况图3.对外交通设施滞后虽然由高速公路、高铁、航运、水运组成的立体交通网络日益形成,但是作为鄱阳湖东岸的鄱余万,与周边中心城市如南昌、九江、景德镇、上饶的交通联系尚不够便捷,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资源和要素的流转效率,不利于该地区的

30、高质量发展。滨湖地区目前只有一个鄱阳高铁站,2023年昌景黄高铁建成通车后,鄱阳县和余干县将各增加一个高铁站,鄱阳、余干的对外交通格局将有较大的改观。但是,万年县的高铁站点建设尚未立项,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该县的发展。利用空间句法理论(图1-11),对现有高速、国道、省道所组成的路网体系进行交通通达度评价,评价结果表明:鄱余万三县的通达度处于大南昌都市圈、赣东北地区的最低水平。图1-11滨湖地区周边空间句法图(五)绿色发展不足,两山转化不畅滨湖地区2020年PM2.5的年均浓度为22.7微克/立方米,环境质量优良天数的比例分别为鄱阳县99.4%、余干县97.1%、万年县100%,达到或优于三类水

31、质的考核断面占比超过90%,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为0.4吨/万元,低于全省平均水平0.92吨/万元。但接待游客数量、旅游综合收入等指标远低于上饶,与三县的人口、面积严重不匹配,绿色发展明显不足。滨湖地区生态本底条件较好,但生态优势尚未转化为地区发展优势。旅游业发展滞缓,农业产业效益较低,绿色制造产业尚处于起步阶段,两山转化通道总体还不畅通。如何切实发挥绿水青山的资源优势,处理好开发与保护的关系,实现滨湖地区高质量发展,是一个值得深入思考的问题。第二章 总体思路推进鄱余万滨湖地区高质量发展,必须理清发展思路,确立指导思想,把握基本原则,明确目标任务,勇于创新发展,勇于解决短板,勇于攀登高峰,努

32、力打造国际知名的湖泊型生态旅游目的地、全国知名的绿色农副产品供应基地、长三角和大南昌都市圈产业外溢承接地。第一节 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江西重要讲话精神,认真贯彻落实省委“二十四字”工作思路,深入把握市委四届十二次全会要求,全面落实“三大五提升”工作举措。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坚持强工业战略,全力打造优势互补、布局合理、协同配套、联动发展的鄱余万工业走廊,推动鄱余万一体化协同发展。坚持以安全为前提,创新为动力,协调为方法,绿色为模式,开放为途径,共享为目

33、的,加快滨湖地区高质量发展,建设享誉国内的滨湖新区,不断缩小滨湖地区与周边县(市)的发展差距,助力上饶乃至江西省整体高质量跨越式发展。第二节 基本原则区域统筹,重点突破。聚焦高质量跨越式发展总目标,统筹滨湖地区一体化协同发展。抓好重点区域、重点领域和重点环节,实现以点带面,激发滨湖地区改革动力,提高滨湖地区发展质量和效益。安全第一,创新驱动。构筑滨湖地区全域安全的防洪、防灾体系,为滨湖地区高质量发展提供安全的发展环境。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破除滨湖地区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最大限度激发和释放全社会创新发展活力。协调有序,绿色引领。协调滨湖地区三县内部之间以及与周边市县的关系,形成良性竞争合作

34、新局面。加大滨湖地区环境治理力度、筑牢生态安全屏障,构建发展新体制、产业新格局,打造滨湖地区未来发展新优势。开放发展,互惠共享。主动对接国家和省市区域开放发展战略,发挥地区生产要素、生态环境优势,形成对外开放新格局。从滨湖地区发展实际出发,以人为本、便民优先,主动提升政府服务水平和公共服务能力。第三节 战略定位一、国际知名的湖泊型生态旅游目的地以充分发挥上饶滨湖地区生态资源优势、加大“两山”理论成果转化为导向,聚焦绿色发展,将上饶滨湖地区打造成为国际知名的湖泊型生态旅游目的地。二、全国知名的绿色农副产品供应基地上饶滨湖地区立足当地集中连片的优质农用地资源,以生态农业为载体,培育一批生态农业示范

35、基地,推动生态农业产业集群发展,着力打造成为全国知名的绿色农副产品供应基地。三、长三角和大南昌都市圈产业外溢承接地上饶滨湖地区立足自身实际发展需求,依托劳动力资源优势、交通区位优势,加强与长三角地区和大南昌都市圈对接,承接长三角和南昌都市圈产业转移。滨湖地区发展愿景为:享誉国内的滨湖新区。第四节 核心任务围绕发展目标,明确“十四五”期间滨湖地区高质量发展核心任务,重点打造“一中心、一湿地、一网络、两环三集群”八大核心任务,具体包括:打造鄱阳湖东岸中心城市(一中心);打造全国最具影响力的鄱阳湖生态湿地(一湿地);打造快速融入大南昌都市圈和长三角区域的多维交通网络(一网络);打造全域安全的环鄱阳湖

36、防洪体系、打造独具魅力的环鄱阳湖创新产业带(两环);打造全国一流的湖泊休闲旅游产业集群、打造江南地区最大的生态农业产业集群、打造以鄱余万工业走廊为载体的现代化工业集群(三集群)。一、“一中心”打造鄱阳湖东岸中心城市建设大南昌都市圈滨湖板块区域中心、鄱阳湖东岸综合交通枢纽中心、上饶市区域副中心,凸显鄱阳县在鄱阳湖东岸的中心城市地位。(一)建设大南昌都市圈滨湖板块区域中心结合江西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建设,积极推进大南昌都市圈一体化发展,实现交通、产业、公共服务、生态环保等协同发展,将鄱阳县打造为鄱阳湖东岸滨湖板块区域中心。提升其综合承载能力,促进农业转移人口就地、就近城镇化,降低人口转移成本;推动

37、优质资源集聚,产生规模效应与溢出效应;发挥不同规模等级城镇的比较优势,实现功能互补,优化生产力布局;缓解城市发展与资源环境的矛盾。(二)建设鄱阳湖东岸综合交通枢纽中心积极对接大南昌都市圈、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和海西经济区,打造内联外通的立体综合交通网络,将鄱阳县打造成为“水陆空”立体综合型交通枢纽城市,一方面促进滨湖地区外部的产业转移与科技溢出的有效承接;另一方面促进资源要素在滨湖地区的高效合理流动,从而引领滨湖地区发展、重现历史繁荣景象。(三)建设上饶市域副中心顺应现代化大美上饶建设,不断拉大城市框架、完善城市功能、激发城市活力,为城市能级提升做好充分准备,以国务院颁发的设立县级市标准及民政

38、部颁发的设立县级市申报审核程序为根本依据,力争在人口集聚程度与城镇化率、地区生产总值与产业结构、城市用地结构与规模、基础设施普及率、公共服务覆盖面等指标上全面达到城市能级提升标准,实现建设现代化新型中等城市的目标。二、“一湿地”打造全国最有影响力的湖泊生态湿地按照鄱余万地区“山水林田湖草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的理念,统筹考虑鄱阳湖生态湿地的水质、土壤、大气、生物多样性等自然生态各要素,进行整体保护和系统治理。以自然恢复为主,辅以必要的人工措施,开展受损自然生态系统修复。建设生态廊道、开展重要栖息地和废弃地修复。建立控制水污染、分级保护、营造湿地的“三步走”战略,建立有效应对水污染防治机制。(一)

39、控制水污染,实现不以生态环境换取经济发展在保障水质基础上,着重从水系整理、驳岸整治、植被修复三个方面进行生态修复,建立稳定的生态系统,提高水体净化、自我修复的能力。(二) 分级保护,实现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并重根据生态敏感程度、生态功能、重要程度等将湿地划分为“湿地保护区”和“生态协调区”,通过分级控制修复保护湿地生态,打造鄱阳湖大尺度生态湿地修复的样板地区。1.湿地保护区:在鄱阳湖自然保护区、珍稀野生动植物保护区、重要水源涵养区等区域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划定湿地保护区,严格保护和修复生态环境。强化生态环境监测、评估、考核、执法、监督等,形成一整套体系完善、监管有力的监督管理制度。2.

40、生态协调区:自湿地保护区或湖泊岸线至乡镇边界线范围可视情划定为生态协调区,区内涵盖农业、休闲等功能,可视作基本农业集聚区,并依法依规逐步退出零散工业企业。(三)营造湿地,实现生态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变1.共建共享绿色空间。在保护的前提下,划定适当区域开展生态教育、自然体验、生态旅游等活动,构建高品质、多样化的生态产品体系。完善公共服务设施,提升公共服务功能。扶持和规范原著居民从事环境友好型经营活动。推行参与社区管理,按照生态保护需求设立生态管理岗位并优先安排原住居民。2.做精做细生态旅游。坚持“原生态+适度利用”的理念,做精做细生态旅游、文化旅游、节庆旅游、研学旅游、体验旅游等旅游经济。在生态修复

41、的基础上兼顾观赏性,以最小干预的原则,适当引入游览功能,结合周边村庄,完善旅游配套设施,实现湿地景观和绿道经济相呼应,带动区域第三产业发展。三、“一网络”打造快速融入大南昌都市圈和长三角区域的多维开放交通网络依托九景衢高铁线、昌景黄高铁线以及外围的合福高铁线、沪昆高铁线所组成的高铁线网;依托杭瑞高速、济广高速、沪昆高速等组成高速公路线网;依托长江航运通道以及连接高铁站点、高速出入口、港口的快速通道,建立起快速融入南昌大都市圈和长三角区域的交通网络。(一)建设立体化航空航运体系加快建设鄱阳港区、余干港区、万年港区,切实发挥水运低成本优势,将货物经由鄱阳湖水道运送至长江,并通过长江航运大通道抵达下

42、游的沿线城市乃至东海海域,为滨湖地区开展国内、国际贸易提供便利。谋划建设鄱阳湖东岸民用支线机场,加快论证鄱阳、余干、万年通用机场建设项目,为项目立项做好相关准备工作。(如图2-1、图2-2)图2-1滨湖地区立体交通图(二)建设一体化对外交通枢纽重点建设昌景黄高铁途经的鄱阳南站和余干站,围绕高铁站点,高标准规划建设高铁新区,布局长途汽车客运站和县域内短途客运站,并设置城乡公交巴士。进一步梳理现有道路网络,着重建设县城主中心至高铁站、长途汽车客运站、周边高速出入口、港区等快速通道;加快实施万年汪家至鄱阳桐山公路改造、上万高速延伸至鄱阳、景鹰高速增设万年凤巢工业园区出口等项目;提升改造鄱余线、昌万公

43、路和发展大道,畅通三县县城之间的交通联系。图2-2陆地交通网络四、“两环”之安全环打造全域安全的环鄱阳湖防洪体系(一)构建环鄱阳湖韧性防洪体系采用防洪护岸工程、固定坝改造、蓄滞洪工程、海绵城市建设等多种措施:按照20年一遇洪水标准修建防洪护岸,划定100年一遇洪水位控制线,护岸线和100年一遇洪水之间作为洪泛区使用,洪泛区范围内不得建设有防洪安全要求的构筑物;建设将抬高洪水位的固定坝改造成基本不壅高洪水位的景观闸坝或者连续的低堰,疏浚修复河道,河道清障,有效降低洪水位;沿湖修建蓄滞洪水工程,留出可供调洪、滞洪的湿地和河道缓冲区,满足洪水自然宣泄的空间;全面推进海绵城市建设,提高对径流雨水的渗透

44、、调蓄、净化、利用和排放能力,建设城市的“海绵”功能。(二)建设富有弹性的滨湖景观为了能在保证湖泊行洪安全的前提下恢复其自然调蓄功能并合理利用湖滩空间,基于原始地形地势,构建适应不同洪水位的弹性景观将最易受洪水淹没的浅滩(5年一遇)设置为洪水公园,将相对淹没风险较小(5年一遇至100年一遇)的区域设为湿地、生态旅游农业和景观休闲区,而景观构筑物将选址在最为安全的区域。(三)建设智慧防洪信息平台综合运用卫星定位技术、传感技术、地理信息技术和云技术,建设智慧防洪或智慧水利信息平台,借助于包括传感器等在内的多种监测工具,自动监测水位和水量、闸坝和湖堤,结合预测模型,实现洪水预测预报、预警和防洪救灾应

45、急响应等功能。五、“两环”之创新环打造独具魅力的环鄱阳湖湖湾地区创新产业带滨湖地区强化龙头企业创新引领作用,激发小微企业、公众的创新潜力。借助南昌大都市圈、长三角一体化的创新溢出效应,利用资源、区位、政策等优势,打造“一心两点三轴”湖湾地区创新产业带。“一心”:以鄱阳县未来鄱阳湖东岸中心城市为创新核心,“两点”:以余干县和万年县为两个创新节点,“三轴”:余干鄱阳湖泊旅游品牌创新发展轴;余干万年鄱阳文化旅游品牌创新发展轴;余干万年鄱阳高新技术产业创新发展轴。图2-3滨湖地区创新发展格局图1.湖泊旅游品牌创新产业带:以鄱阳、余干两县的湖泊休闲旅游为核心,结合当地的特色农业和绿色制造业,通过农旅融合

46、、工旅结合,创新湖泊旅游品牌。联动鄱阳湖北侧和西侧的旅游资源(如庐山等),结合国际观鸟周、环湖国际自行车大赛等活动和赛事,着力延伸并创新旅游品牌。2.文化旅游品牌创新产业带:立足滨湖地区优势和资源特色,从战略定位、规划对接、政策支持与产业融合上布局谋篇,深入挖掘“滨湖文化”的时代内涵,让文化产业发展成为推动滨湖地区高质量跨越式发展新引擎,着力把滨湖地区打造成以“湖”文化为特色的多元文化共生区。重点以鄱阳、余干湖泊文化、余干忠义文化、万年稻作文化为核心,统筹策划文旅配套项目,积极引入外部资本,着力创新文旅品牌,加快推动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3.高新技术产业创新产业带:以鄱余万三县工业园区为载体,承

47、接南昌市、赣江新区以及长三角区域的产业外溢,加快地区产业转型升级,形成高新技术产业创新带。六、“三集群”之休闲旅游集群打造全国一流的湖泊休闲旅游产业集群构建“一县一品”湖泊休闲旅游主题。鄱阳以鄱阳湖国家湿地公园为代表,以观光休闲度假与田园康养旅居为主题,建设鄱阳湖大草原体验区,开启“外湖时代”;余干以打造“美食之乡、情义余干”名片为主题,规划建设一批乡村旅游示范点,打造余干小石山遗址、余干黄金埠古窑遗址、唱响“看江豚,去康山”口号;万年以中国(万年)世界稻作文化公园为主题,加强仙人洞及吊桶环遗址和神农宫旅游景区建设,积极申报“稻作文化世界文化遗产”。(一)六大领域齐头并进,塑造全面多样的旅游体系鄱阳湖是滨湖地区旅游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书 > 公文通知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