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量风险管理标准化评估.doc

上传人:asd****56 文档编号:94754855 上传时间:2023-08-05 格式:DOC 页数:91 大小:1.36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质量风险管理标准化评估.doc_第1页
第1页 / 共91页
质量风险管理标准化评估.doc_第2页
第2页 / 共9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质量风险管理标准化评估.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质量风险管理标准化评估.doc(91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目 录第一章、隐蔽工程风险管理3 一、隐蔽工程风险管理措施3 二、隐蔽工程及关键部位验收制度4 三、隐蔽工程及关键部位影像资料收集管理制度5第二章、哈达铺隧道沉降观测实施细则6 一、工程概况6 二、沉降观测技术依据6 三、沉降观测的内容及指标7 四、隧道控制点资料7 五、测量设备、人员配置8 六、沉降检测网的布设9 七、沉降检测网的测量12 八、沉降检测网数据处理14 九、沉降观测评估前的资料整理15 十、沉降观测的预测、评估16 十一、沉降观测技术保证措施16第三章、哈达铺隧道精测网实施细则17 一、工程概况17 二、技术技术依据17 三、隧道控制点依据18 四、测量设备、人员配置20 五、

2、洞内控制点布设方案21 六、洞外控制测量22 七、洞内控制测量23 八、隧道施工测量24 九、贯通误差估算25 十、结论28 十一、测量技术保证措施28第四章、工序衔接风险管理措施32 一、工程概况32 二、施工准备工作和工序衔接32第五章、原材料风险管理措施69 一、原材料质量风险管理措施69 二、不合格品控制程序78 三、兰渝铁路甲控物资汇总表84第六章、隧道防排水风险管理措施87第一章 隐蔽工程风险管理一、隐蔽工程风险管理措施为了加大隐蔽工程质量管理力度,杜绝隐蔽工程施工过程中由于人为因素造成的工程质量低劣现象,有效消除由此引起的安全隐患,促进哈达铺隧道的质量标准化工作,保证哈达铺隧道的

3、安全生产,特制定如下措施,望各架子队遵照执行。 1、隐蔽工程概念范围隐蔽工程是指工程施工过程中有可能由于施工工艺、过程、环节或施工材料出现问题,造成工程质量下降,施工完毕后不再暴露,质量验收时问题很难检查出来,对以后安全生产造成严重威胁的工程。 2、建立工程施工档案 :(1)、工程质量实行责任终身制。工程管理部必须对每一项工序建立工程施工档案,内容包括:工程名称、施工单位、施工时间、施工负责人、技术负责人、作业规程和安全技术措施、施工图纸、施工原始记录,填写隐蔽工程和关键部位作业过程控制记录薄等。以便于日后出现质量问题进行责任追究。 (2)、各架子队必须明确隐蔽工程质量管理负责人(必须由一名领

4、工员和质量检验员共同担任),并必须建立、健全隐蔽工程和关键部位作业过程控制施原始记录,原始记录必须由隐蔽工程质量管理负责人和当班调度室、领工员或工程技术部技术人员签字,否则视为不合格工程。 (3)、各架子队每月末把隐蔽工程和关键部位作业过程控制记录薄交到项目安质部检查,对隐蔽工程施工原始记录弄虚作假者,一旦发现对责任人罚款 200 元,对架子队负责人罚款 300 元。 3、工程质量日常管理:(1)、工程质量日常管理工作由安质部、工程技术部、调度共同负责, 架子队各级管理人员共同参与检查、监督,检查后保存检查结果影响资料。 (2)、日常检查和验收时管理人员有权对隐蔽工程进行随机性、 破坏性抽查,

5、保存抽检结果影像资料二、隐蔽工程及关键部位检查验收制度 1、 按照施工规范及验收标准要求, 所有隐蔽工程在隐蔽前需进行检查签认。关键施工部位进行工序验收签认。 2、隐蔽工程及关键部位验收程序 (1)、隐蔽工程先由作业队班组自检。(2)、检查通过后,通知架子队安质部门进行检查。(3)、工程技术人员、质检人员按要求填写工程报验单,由安质部即时递交监理单位报检。(4)、监理接到工程报验单后,在规定时间内对该隐蔽工程进行检查,现场 监理检查合格进行签认后,同意下道工序施工。(5)、作业人员对隐蔽工程进行覆盖,施工下道工序。 3、工程中隐检工程项目及检查内容: 隧道工程: 地质,土质情况,标高尺寸。基础

6、断面尺寸,初支钢筋的品种规格数量、位置、形状、焊接尺寸、接头位置、 除锈情况,预埋件的数量及位置,预应力钢筋的控制应力和伸长值,砼、砂浆等性能指标,以及材料代用等情况,防水材料的质量、防水层 施工工艺流程、防水层施工质量控制。 完工后无法进行检查、重要关键结构部位及有特殊要求的隐蔽工程。 4、其他要求 (一)未经质检和监理签认而自行覆盖的,应揭盖补检,由此产生的全部 损失由架子队负责。 (二)发现与设计不符,应及时与设计单位联系,进行变更设计,按照变更设计程序办理。 (三)架子队的自检工作一定要细致认真,不能抱一丝侥幸心理,如 所报检隐蔽工程,连续两次监理检查均未能通过,该项隐蔽工程的施工作业

7、队进行停工整顿,作业队质检人员必须做出书面检查。 (四)加强对施工工序的质量控制,并做到:严格执行工艺要求、质量标 准;落实对质量因素的控制措施(人、机械、材料、方法、环境) ;强化对工序质量的检验,架子队“三检制” (自检、复检、终检) ;重视岗前培训。(五)建立隐蔽工程及关键部位验收记录台帐,各种签认资料整理存档,妥善保存,并进行阶段性核查输理,确定无漏签项目,留做进竣工档案。三、隐蔽工程影响资料收集管理制度为完善隐蔽工程施工中过程影像资料的管理,保证工程有据可查,且为规范哈达铺隧道质量达标工程,各架子队影像资料的收集、整理、保存及移交归档, 特制定本规程。 1、适用范围: 本规程适用于各

8、架子队所有隐蔽工程影像资料的管理。 2、职责:各架子队质检员负责施工过程中隐蔽工程影像档案资料的拍摄、整 理、收集;由项目部安质部负责整理保管归档。 3、管理规定: (1)、影像资料管理内容: 1.1 影像资料应能全面反映隐蔽工程中主要分项程的质量验收与控制情况,记录施工全过程的质量状况。 1.2 影像资料能切实反映隐蔽工程施工控制状况, 与工程建设进度配合, 合理安排拍摄计划, 循序渐进实施影像资料收集。 1.3 影像资料能反映工程关键部位,隐蔽工程、关键工序和特殊过程等重点监督的内容,以及涉及质量、安全检验的具体操作情况。 1.4 影像资料应全面反映工程异常情况及处理全过程。 (2)、影像

9、拍摄质量要求:2.1 数码影像应具备主题鲜明、影像清晰、画面完整等特点。第二章 隧道沉降变形观测实施细则一、工程概况兰渝铁路中铁七局一工区分别包含古子山隧道,起讫里程DK193+151DK195+668,纸坊隧道起讫里程DK201+817DK206+952及纸坊隧道新增斜井起讫里程斜0+00斜6+45。二、沉降观测技术依据1.客运专线铁路无砟轨道铺设条件评估技术指南(铁建设2006158号);2.高速铁路工程测量规范(TB10601-2009);3国家一、二等水准测量规范(GB/T12897-2006);4建筑变形测量规范(JGJ8-2007);5铁路客运专线竣工验收暂行办法(铁建设20071

10、83号);6客运专线无砟轨道铁路施工技术指南(TZ216-2007);7工程测量规范(GB 50026-2007);8全球定位系统(GPS)铁路测量规程(TB10054-97);9客运专线无砟轨道铁路设计指南(铁建设函2005754号);10隧道基础沉降观测设计方案(铁一院 2010年10月)三、沉降观测的内容及指标 隧道沉降观测是指隧道主体工程完工后,隧道内线路基础的沉降观测,即隧道的仰拱部分;沉降观测指标如下: 表观测等级相邻基准点高差中误差(mm)每站高差中误差(mm)变形观测点的高程中误差(mm)相邻变形观测点的高差中误差(mm)往返较差、附和或环线闭合差(mm)检测已测高差较差(mm

11、)观测精度三等1.00.301.00.50.6n0.8n1mm,读数取位至0.1 mm四、隧道控制点资料已知隧道进口及斜井水准点参数如下: 表序号点名高程(m)位置序号点名高程(m)位置172839410511612五、测量设备、人员配置1.测量仪器设备采用两台美国天宝Dini03型电子水准仪(0.3mm/km)及其配套2只3m铟钢尺,仪器设备均在检定有效期内,测量工作开始前,应进行常规检校并且合格后方可使用。 2. 测量人员配置 成立由工区总工程师任组长,工区测量主管和技术人员为组员的隧道沉降观测领导小组,详细情况如下:表序号姓名职称职务职责1李柏林工程师项目总工组长、技术指导2刘兵兵工程师

12、测量主管副组长、内业计算3廉永杰技术员技术员副组长、组织实施4颉带黎技术员技术员外业观测、记录5邹斌技术员技术员外业观测、记录6杨永吉技术员技术员外业观测、记录7王小军技术员技术员外业观测、记录六、沉降监测网的布设根据变形测量规范的要求和现场实际情况,哈达铺隧道变形测量点按基准点和观测点两类设置:1.基准点 主要使用设计院提供的二等精密水准点,规范要求“二级沉降观测的高程基准点数不得少于3个”,而每个洞口只有1、2个精密水准点,需要在现场沉降变形影响范围以外便于长期保存、方便测量的位置加密至3个,并放入隧道高程控制网内统一观测、平差,然后使用;2.观测点 直接埋设在隧道二次衬砌上,相对于两侧边

13、墙高出沟槽盖板0.2m处成对布设;观测点布设位置见下表,观测点埋设时如与洞内结构物的位置冲突可以沿隧道走向前后移动10m左右,点位要求设置牢固、便于观测,还要求形式美观、结构合理,且不破坏隧道主体的外观和使用; 表序号里程位置描述序号里程位置描述12345678D(y)K222+000左、右线正洞30D(y)K228+600左、右线正洞9D(y)K222+300左、右线正洞31D(y)K228+900左、右线正洞10D(y)K222+600左、右线正洞32D(y)K229+200左、右线正洞11D(y)K222+900左、右线正洞33D(y)K229+500左、右线正洞12D(y)K223+2

14、00左、右线正洞34D(y)K229+800左、右线正洞13D(y)K223+500左、右线正洞35D(y)K230+100左、右线正洞14D(y)K223+800左、右线正洞36D(y)K230+400左、右线正洞15D(y)K224+100左、右线正洞37D(y)K230+700左、右线正洞16D(y)K224+400左、右线正洞38D(y)K231+000左、右线正洞17D(y)K224+700左、右线正洞39D(y)K231+300左、右线正洞18D(y)K225+000左、右线正洞40D(y)K231+600左、右线正洞19D(y)K225+300左、右线正洞41D(y)K231+9

15、00左、右线正洞20D(y)K225+600左、右线正洞42D(y)K232+200左、右线正洞21D(y)K225+900左、右线正洞43D(y)K232+500左、右线正洞22D(y)K226+200左、右线正洞44D(y)K232+800左、右线正洞3.观测点位布设及水准路线示意图如下: 图七、沉降监测网的测量1.基准点的测量.监测网需要定期进行复测,复测需每半年进行一次,可与隧道高程控制网的复测合并进行;.按照二等水准,采用往返测或单程双测站法进行;.仪器的各项设置应正确,其中有限差要求的项目须按规范要求在仪器中进行设置,并在数据采集时自动控制,不满足要求时需在现场根据提示进行重测,其

16、中视线长度应3.0且50m,前后视距差1.5 m,前后视距累积差6.0 m,视线高度应0.55且2.80m;.观测限差:两次读数差0.4mm,两次所测高差之差0.6 mm,检测间歇点高差之差1.0 mm;.观测顺序按仪器内自带的“aBFFB”模式执行,每一测段均应为偶数站;.观测数据处理时,应在闭合差、中误差均满足要求的条件下进行计算,应选用合格的软件进行严密平差;.当观测数据与前次复测(设计)成果对比没有明显变化时采用最近三次成果的均值,否则应分析原因、更新成果或者找出不合格测段安排重测;2.观测点的测量.变形观测的时间不少于3个月,当观测数据不足或工后沉降评估不能满足设计要求时,需延长观测

17、期;观测时间共分为三个阶段:.二次支护结束到无砟轨道铺设前,对仰拱的沉降进行系统的观测,知道满足铺设无砟轨道要求为止;. 无砟轨道铺设期间的观测;. 无砟轨道铺设后至试运营开始前的观测;.变形观测的频次.第一阶段开始时的第一个月应每周观测1次,第二个月应每两周观测1次,第三个月观测1次即可;相邻两次观测的差值不超过1mm时可以减少观测频次,若每个月相邻两次观测的差值较大、变化曲线没有稳定时应及时分析原因并适当延长该观测期,后续观测期随之顺延;.无砟轨道铺设期间需进行全程观测或者不低于每天1次;.无砟轨道铺设后至试运营开始前需进行全程观测或者不低于每周1次;.按照二等水准,采用单程双测站法进行;

18、.观测开始时,应随机检查3个基准点中的任意2个的相对位置关系,以保证基准点的稳定、可靠;.仪器的各项设置、观测限差、观测顺序、测站数等的操作要求于基准点的观测相同;八、沉降监测网的数据处理1.现场一个测段观测结束时,应使用随身携带的计算器根据仪器显示的测段距离或测站数目计算该测段的允许闭合差,然后与两台仪器所测得的该测段的实际闭合差进行对比,合格后方可进行下一测段的工作否则应及时安排重测;2.每天的观测工作结束后,应及时的使用徕卡仪器机载软件LGO导出当天的观测数据,计算出各测段的高差(读数取位至0.1 mm),将观测资料整理成隧道沉降量记录表的形式,打印并签认齐全,根据要求及时上报并应保存完

19、好;3.将各测段高差按照平差软件的要求录入成指定的格式文件,录入结束应再次检查对比各测段的高差及起算数据的准确、可靠性;4.使用平差软件计算出该监测网的闭合差、中误差,并与规范及设计要求进行对比,满足后方可进行平差,否则应找出误差较大的测段并尽快安排重测,直至闭合差、中误差均满足要求时为止;5.使用平差软件计算出该监测网内各沉降观测点的高程,形成高程平差报告; 6.根据平差报告里每个观测点最新的高程成果,使用合适的软件(EXCEL电子表格)及时绘出或更新每个观测点的荷载-时间-沉降曲线图(见下图 ),当某个测点观测告一段落时应打印出图,及时上报并保存完好。 图九、沉降观测评估前的资料整理 1.

20、隧道基础沉降观测资料,主要包括:每个观测点的隧道沉降量记录表和沉降曲线图;2.收集隧道的线路纵断面图、工程地质纵断面图、地质勘察报告、设计说明等相关设计资料; 3.收集隧道开挖地质描述及开挖围岩分级记录、IVV级围岩地段基底承载力检测情况、施工监控量测资料、仰拱施工分项工程验收记录等施工资料; 4.收集施工质量控制过程和抽检情况等监理资料;十、沉降观测的预测、评估 1.隧道内无砟轨道铺设条件的评估应根据上述有关设计、施工、监理的资料及交接检验和复检的结果进行综合分析;2.隧道基础的沉降观测预测评估办法参照路基执行,路基沉降预测常采用曲线回归法,具体有:双曲线法、固结度对数配合法(三点法)、抛物

21、线法、指数曲线法、修正指数曲线法、修正双曲线法、沉降速率法、星野法等。沉降预测应满足以下要求:.根据实际观测数据作多种曲线的回归分析,确定沉降变形的趋势,曲线回归的相关系数不应低于0.92;.沉降预测的可靠性应经过验证,间隔不少于3个月的两次预测最终沉降的差值不应大于8mm;.至无砟轨道铺设前,最终的沉降预测应满足下列条件:S(t)S(t=)75式中:S(t) 预测时的沉降观测值S(t=) 预测的最终沉降值 3.地质条件较好、沉降趋于稳定且设计及实测沉降总量差不大于5mm时,可判定沉降满足无砟轨道铺设条件; 4.预测的隧道基础工后沉降值不应大于15mm; 5.评估工作完成后,提交无砟轨道铺设评

22、估报告,并判定隧道基础的沉降变形能否满足无砟轨道铺设条件。十一、沉降观测技术保证措施1.定期维护、保养测量仪器,保证仪器的正常工作,并保留检验记录; 2.了解设计意图,严格按照规范要求施测;3.做到观测人员固定,仪器设备固定,基准点、沉降观测点固定,观测环境固定,观测方法固定,数据计算方法固定;4.严格执行测量“双检”制度。第三章 哈达铺隧道精测网实施细则一、工程概况新建兰渝铁路哈达铺隧道起迄里程:DK220+496DK237+086(右线里程DyK220+486DyK237+086),全长16590m(右线全长16600m),两座单线分离式特长隧道,隧道出口为双连拱隧道,含5座无轨斜井。兰州

23、端洞口DK220+496DK221+300段线间距由28m渐变为40m,出口DK236+300DK237+086段线间距由40m渐变为5m,其余地段线间距为40m。隧道进口段位于R=3500m的曲线上, DK231+900DK233+200段约1300m位于R=6000m的曲线上,出口段位于R=7000m的曲线上,其余地段均位于直线上。二、测量技术依据1、全球定位系统(GPS)测量规范 GB/T18314-20012、全球定位系统(GPS)测量型接收机检定规程CH 801695,国家测绘局3、国家一、二等水准测量规范(GB/T12897-2006)4、国家三、四等水准测量规范(GB/T1289

24、8-2009)5、全球定位系统(GPS)铁路测量规范TB 1005497,铁道部6、新建铁路工程测量规范TB 1010199,铁道部7、客运专线无砟轨道铁道工程测量技术暂行规定 铁道部8、兰渝铁路控制测量设计文件(铁一院)9、哈达铺特长隧道控制测量成果书(独立控制网 铁一院)10、哈达铺隧道施工控制测量方案 (设计图坐标系 中铁七局09年4月)三、隧道控制点资料1、洞外加密控制点布设情况,设计单位提供:每座无轨斜井口设有3个平面控制点,2个水准点;隧道进、出口各设有6个平面控制点,4个水准点;根据现场施工需要,我单位在阿坞、西迭和西固斜井洞外各增加一处与独立控制网同等精度的平面控制点;2、平面

25、控制点参数 表序号点号XY位置1GPS08220000.0000 20000.0000 进口2GPS08320609.9797 20039.9730 进口3GPS08421000.0398 20000.0000 进口4GPS08521535.1652 20039.9614 进口5GPS08620714.3765 20435.2170 进口6GPS08721014.9451 19520.4967 进口7CPI09920308.0081 19798.7821 进口8CPI10021153.3914 20019.2669 进口9GPS08828033.7670 19270.7323 阿坞10GPS0

26、8928576.6293 19101.4272 阿坞11GPS09028680.0092 19691.2761 阿坞12阿坞-428586.4084 19580.4562 阿坞13GPS09129227.7808 19077.7829 哈达14GPS09229347.6466 18747.8050 哈达15GPS09329675.3022 18882.8119 哈达16GPS09430411.4059 19551.8839 西迭17GPS09530573.5455 19188.8595 西迭18GPS09631016.8695 19577.7728 西迭19西迭-430729.5616 193

27、04.2847 西迭20GPS09832059.2453 19770.8346 西固21GPS09732045.2994 19420.5601 西固22GPS09932726.7914 19563.9769 西固23西固-432565.1740 19682.6404 西固24GPS10036401.7378 18651.2040 邓家磨25GPS10136811.0589 18626.7679 邓家磨26GPS10236879.6764 19054.7562 邓家磨27CPI10239105.7490 18869.4426 出口3、高程控制点参数 表序号点号高程位置1CPI1002428.07

28、40 精测起点2SDBM0512436.5596 哈达铺进口3SDBM0522437.6618 哈达铺进口4SDBM0532436.0765 哈达铺进口5SDBM0542435.7541 哈达铺进口6SDBM0552416.4338 阿坞斜井7SDBM0562416.8738 阿坞斜井8SDBM0572384.0536 哈达斜井9SDBM0582384.1567 哈达斜井10SDBM0592348.3818 西迭斜井11SDBM0602348.9309 西迭斜井12SDBM0612320.6160 西固斜井13SDBM0622322.9457 西固斜井14SDBM0632249.2158 邓家

29、磨斜井15SDBM0642250.5740 邓家磨斜井16SDBM0652226.3789 哈达铺出口17SDBM0662226.3144 哈达铺出口18SDBM0672227.2204 哈达铺出口19SDBM0682228.5512 哈达铺出口四、测量设备、人员配置1、测量仪器设备隧道洞外平面控制点的检核使用徕卡GX1230型双频GPS接收机(静态测量标称精度 3mm+0.5ppm )及配套设备共4套;洞内控制测量使用一台徕卡 TCRA 1202+全站仪(2,1mm+1.5ppm)及配套设备;洞外水准复测采用一套徕卡DNA03型电子水准仪(0.3mm/km)进行往返观测;洞内等级水准采用苏光

30、DSZ2型水准仪;以上仪器全部经过相关检定,能够满足相应等级精度要求的工作。3. 测量人员配置 成立由工区总工程师任组长,工区测量主管和技术人员为组员的隧道沉降观测领导小组,详细情况如下:表序号姓名职称职务职责1成敏超高工项目总工组长、技术指导2柴相桢助工测量主管副组长、内业计算3杨依林技术员技术员副组长、组织实施4孙立伟技术员技术员外业观测、记录5王 刚技术员技术员外业观测、记录6孙玲珑技术员技术员外业观测、记录7王 鹏技术员技术员外业观测、记录五、洞内控制点布设方案 1、平面控制点(网)从对隧道贯通误差的估计情况出发,为保证隧道顺利贯通,采用双支导线形式布设导线网,左、右洞双支导线(最长5

31、00m)在过横通道时相交成网,增加多余观测条件、便于检核,至贯通面时于另一洞口端导线网闭合,控制网示意图如下: 2、高程控制点(网)每500m设置一对水准点,隧道洞内水准点与平面控制点共用(水准控制网图与平面网相一致)。六、洞外控制测量 1、对洞外控制点的要求1.1、隧道洞外平面控制点必须定期复测,在使用前须使用全站仪进行检核,结果满足要求时方可继续使用;1.2、由于洞外平面控制点距离洞口较远,为方便进行现场放样、联测洞内外导线,在每个隧道洞口处布设两个投(导线)点,投点点位的选择应保证向洞内传算方位的起算边长度不短于300m;投点桩的埋设应略低于施工底面,桩位应稳固可靠;1.3、洞外精密水准

32、点距离洞口较近可直接进洞;2、洞外控制点的观测2.1、洞外控制测量的水平角观测,采用方向观测法。为了和洞内导线同等精度衔接,隧道各个贯通区间洞外导线均按二等测设、每测站912测回;2.2、水平角观测时,按奇数和偶数测回分别观测导线的左角和右角,左、右角分别取中数后按下式计算圆周角闭和差,其值应符合下表的规定。=左角中+右角中-360测站圆周角闭和差的限差 表导线等级二三四五2.03.65.08.0 2.3、洞外高程按二等水准(M1.0mm)控制,以哈达铺隧道进口定测高程控制点CPI100为起算基准,采用精测直接高差,推算出各井口的定测水准点高程;3、观测数据的处理3.1、洞外导线的计算全部采用

33、严密平差。角边观测值应按下式定权:P=1 PD=m2/mD2m为实测导线测角中误差, mD为导线边长中误差;3.2、洞外高程利用直接高差,不需要平差。七、洞内控制测量1、对洞内控制点的要求1.1、洞内导线应以洞口投点为起始点,当隧道延伸至导线设计边长的2-3倍时,进行一次导线的引申测量;1.2、导线边长直线地段控制在500m左右、曲线地段不短于250m(在左、右线横通道处闭合成环)。导线点应布设在施工干扰小、稳固可靠的地方,且应离开洞内设施0.2m以上;1.3、洞内高程点必须定期复测;2、洞内控制点的观测2.1、由洞外向洞内的测角工作,宜在阴天或夜晚进行;2.2、洞内控制测量的水平角观测,采用

34、方向观测法。为方便隧道各区间贯通后同等精度整网平差,各个贯通区间洞内导线均按二等测设、每测站912测回; 2.3、水平角观测时,按奇数和偶数测回分别观测导线的左角和右角,计算出的圆周角闭和差,其值应符合表的规定。2.4、进口至阿坞斜井间水准路线长度7.32km,洞内水准按三等水准(M3.0mm)设计;其余各斜井口间贯通水准路线长度均小于5000m,洞内水准按四等水准(M5.0mm)考虑即可满足隧道正常贯通的需要,高程贯通误差不做设计。3、观测数据的处理3.1、隧道洞内导线应投影至隧道平均高程面(H=2330m)上进行计算;3.2、洞内导线的计算全部采用严密平差,坐标和方位角必须依据洞外控制点进

35、行传算;角边观测值定权方法与洞外相同。3.3、洞内高程的计算全部采用严密平差。八、隧道施工测量1、施工中线的测设采用极坐标法,由导线点测设,每次测设不少于3个点,以便相互检核;2、供衬砌用临时中线点的加密:直线地段采用正倒镜分中法测设,曲线地段采用极坐标法测设,宜每10m加密一个中线点;3、施工用临时中线可采用串线法延伸标定,串线长度应符合表的规定临时中线串线长度 表两垂线间距串线长度直线地段曲线地段5m30m20m 4、隧道在曲线段偏移时,偏移后的曲线与原曲线的关系应符合测规(TB 1010199)4.8.6条之规定;5、每次开挖钻爆前,应在开挖断面上根据中线和轨顶面高程标出预计开挖断面轮廓

36、线;6、开挖断面成形后,应采用断面支距(五寸台阶)法测绘断面,断面支距法测量时,应按中线和外拱顶高程从上至下每0.5m(拱部和曲墙)和1.0m(直墙)向左右量测支距。量支距时应考虑隧道中线的偏移和预留加宽量。仰拱断面测量,应由设计轨顶线每0.5m向下(向左右)量出开挖深度;7、隧道开挖两端掘进至距预计贯通点各100m时,开挖断面应适当加宽,加宽值按该区间横向贯通误差限差的一半考虑;8、衬砌前要测设隧道断面的法向位置,模板台车到位后,必须进行检查与校正。九、贯通误差估算1、贯通误差精度要求及计算式1.1、精度要求横向和高程贯通误差精度要求(mm) 表测量部位横向中误差高程中误差相邻开挖洞口间长度

37、(km)448洞外304518洞内406017洞外、洞内总影响5075251.2、横向中误差计算式导线测量误差影响所产生在贯通面上的横向中误差,应按下式计算:m=my2+myl2=(m2/2Rx2+ ml2/l2dy2) m横=m外2+m内2式中:my由于测角中误差影响所产生在贯通面上的横向中误差(mm) myl由于测距中误差影响所产生在贯通面上的横向中误差(mm) m由导线环闭和差计算的测角中误差() Rx导线环在邻近隧道洞口连线方向上各点至贯通面的垂距(m) ml/l导线边边长相对中误差;=206265 dy导线环在邻近隧道洞口连线方向上各边在贯通面的投影长(m) 1.3、高程中误差计算式

38、受洞外或洞内高程控制测量误差影响所产生在贯通面上的高程中误差应按下式计算:mh=ML式中:M每千米水准测量的偶然中误差(mm) L洞外或洞内两开挖洞口间高程路线长度(km)2、各开挖洞口间贯通误差计算结果2.1、隧道进口至阿坞斜井间平面:m外=40.1mm,m内=46.6mm,m横=61.5mm;高程: mh内=3.07.32= 8.1mm,mh=8.1mm;2.2、阿坞至哈达斜井间 m外=21.8mm;m内=34.2mm;m横=40.6mm2.3、哈达至西迭斜井间m外=25.6mm;m内=41.3mm;m横=48.6mm2.4、西迭至西固斜井间m外=20.3mm;m内=32.2mm;m横=3

39、8.1mm2.5、西固斜井至邓家磨斜井间m外=45.0mm;m内=38.5mm;m横=59.2mm2.6、邓家磨斜井至隧道出口区间全部由中铁隧道集团施工,本方案不做设计。2.7、各区间贯通误差计算见后附表十、结论根据上述贯通误差估算结果可知:1、本方案所做平面控制测量设计均能够满足每个洞口作业区间的施工测量贯通要求;2、鉴于哈达斜井至西迭斜井均由我指挥部施工,该段洞内控制测量误差对横向贯通误差的影响按下法进行理解:洞外控制测量完成后,在总的横向贯通中误差内扣除洞外误差的影响,即可得到留给洞内平面控制测量误差对横向贯通误差的影响值;3、高程控制测量误差影响所产生的贯通误差能够满足隧道正常贯通的需

40、要; 4、哈达铺隧道为两座单线分离式特长隧道,且左右线隧道各区间贯通面里程相同,本方案虽按左线隧道有关数据设计亦适用于右线隧道的施工;5、由于西固斜井由我指挥部施工、邓家磨斜井由中铁隧道集团施工,该段洞外控制测量误差按规范容许最大值考虑仍可满足区间的施工测量贯通要求。十一、测量技术保证措施 1、隧道进口左、右线及斜井进洞应采用相同的后视点;洞内导线边长度在条件允许时应尽量长;2、施工中认真做好洞内导线和洞中水准线路的复测工作,至少一周复测一次,确保各导线点和水准点的准确; 3、独立复测由设计院提供的控制点,并在此基础上安排自已的控制点或施工放样测量作业,按规范埋设测量桩点并定期复测; 4、为保

41、证工程顺利进展,适当加密或改善地面控制点,务求有较多的“多余观测条件”以保证施工测量精度; 5、接受和配合驻地监理检查工作,以及对施工控制测量项目进行的阶段性复核和抽检工作;6、对测量监理交桩及施工场地内已复测桩点重点保护; 7、测量过程必须有可追溯的详细文字记录,内容包括测量仪器编号及名称、人员分工、测量读数、计算公式、过程、结果,控制桩使用情况,气候、日期、主测人、复核人等;测量的原始记录,必须在现场同步作出,严禁事后补记补绘,测量资料不允许涂改,不合格时进行补测或重测; 8、利用已知点进行引测、加点和工程放样前,坚持先检测后利用的原则,即已知点检测无误或合格时,才能利用; 9、设立测量小

42、组,施工放样坚持复核制,以确保点位正确。复核制包括两个方面,即内业复核和外业复核。只有在内业和外业复核无误后方可进行下一步的施工; 10、测量人员和仪器必须有绝对的保证和相对的稳定。建立各测量人员的岗位负责制;测量仪器必须定期校核和控制在使用有效期内,同时加强对测量仪器的管理。30洞内导线点位示意图第四章 工序衔接风险管理措施一、工程概况(1)工程范围起迄里程:DK220+496DK233+000(右线里程DyK220+486DyK233+000),全长12504m,两座单线分离式特长隧道。(2)平面设计兰州端洞口DK220+496DK221+300段线间距由28m渐变为40m,其余地段线间距为40m。隧道进口段位于R=3500m的曲线上,约1290m位于R=6000m的曲线上,其余地段均位于直线上。(3)哈达铺隧道为双洞单线,左线长度为12504m,右线长度为12514m,洞身围岩级别主要为、级,其中、级围岩合计占全隧74.20%;洞身穿过板岩夹灰岩和板岩夹砂岩合计占总隧50.03%以上,同时通过1条断层破碎带长约100m,为高风险隧道。二、施工准备工作和工序衔接1 地质超前预报及复勘1.1 地质超前预报对石质地段采用风钻或水平地质钻进行超前钻探,对黄土地段采用水平地质钻进行超前钻探,超前掘进钻孔底面510m。将超前地质预测、预报纳入施工工序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书 > 项目管理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