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预测卷-语文试题【全国卷】.doc

上传人:530650****qq.com 文档编号:94745336 上传时间:2023-08-05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31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预测卷-语文试题【全国卷】.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高考预测卷-语文试题【全国卷】.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考预测卷-语文试题【全国卷】.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预测卷-语文试题【全国卷】.doc(6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 画法,在强调文人意趣时削弱了绘画艺匠中“绘”和“画”的成分,突出地表现了绘画作品的文化品性和精神气质,而淡化了其世俗的装饰性功能。机密启用前姓名准考证号2023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文人画借书入画的用笔多以书法化线条的形式描写对象。文人画家借书入画,从根本上以书法的形式美法则充分体现画的表现性、抒情性、写意性。文人画是文人画家情感的自然流露和宣泄,而书法是线的艺术,文人画家借节奏感和韵律感极强的书法艺术,使线成为抒发胸臆的最佳载体。所以以书入画成为中国文人画最重要的美学特征之一。同时,书法还是画面布局上的有机构成,并成为文人画形式美的重要元素。此外,书法中字体的位置、长短、大小都随着

2、作品的不同题材和画面而被安排,以达到相映成趣的效果,并且与画面紧密联系成为不可分割的艺术整体。如石涛的蔬果册之荸荠图,左下角画几个荸荠,用墨之浓淡干湿变化极其高妙,右上角则以同样的墨色和用笔书诗句数行。左下角的荸荠与右上角的书法形成呼应,从而使画面更加完整、平衡,更加丰富、耐看。语文风向卷(二)(本卷满分 150分,考试时间 150分钟)注意事项:1 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2 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卷上无效。3 考试结束后,将

3、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从“重色”向“重墨”转变,是以抒写性灵怀抱为最高目标的文人画的发展的必然结果。而那大小不同、朱红古艳的印章也不只是信物标记,而对浓淡干湿的墨色组成的画面起着衬托和提醒的作用,成为画面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朱、墨两色搭配是我国最古老、最完美的配色方式。作为文人画重要审美元素的印章,虽然面积小,但同样是创作者抒发胸臆,甚至寄托人生和政治理想的重要载体。文人画家往往自己制印,并赋予印文本身以含义。如,赵孟 常常在画作上压的“赵氏子孙”印,应当是作者作为前朝皇族后人在异族统治下的一声苦闷的低吟。中国典型的文人画融诗、书、画、印于一炉,极大地增加了美术作品的艺术性和文化含量,其诸

4、多艺术元素互相生发、相互辉映,形成了民族审美习惯的一大特色,并以此在世界美术之林中熠熠生辉。(摘编自潘克强浅谈文人画诗书画印结合的美学特征)一、现代文阅读(36 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9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我国文人画的长处就在于不单纯追求表面的形似,而重于表现作者对自然的主观情感和印象,借以抒发作者的心灵和情趣。苏轼更是明确地提出了“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的艺术主张。在强大的文化影响下,文人把绘画变成文化的载体,要见才情、见学问、见人格、见风度。与此互为因果的便是越来越成熟地追求诗、书、画、印在画面上的有机构成。几种艺术样式融为一体,互相辉映,不仅能增

5、加画面形式的美感,而且能使画面的内涵容量无限增加,具有补充和阐发画面内容的作用。1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这种美的法则是中国文化的独特产物,是随着中国画发展到一定历史时期,知识分子走上画坛并且逐渐替代职业画家居主流地位而产生的。苏东坡评王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这句话奠定了文人画的理论基础。A文人画家都是通过画作表现其对自然的主观情感和印象,借助画作抒发性情,而不是追求表面形似。B诗与画的结合有两种形式,一种是画上有题画诗,一种是画上无题画诗而有诗意。C由于画、诗和书是三种不同艺术形式,各有各的特征,文人画家在创作时都独具匠心。D书法具有

6、极强的节奏感和韵律感,文人画家借鉴了书法作为线的艺术的特征,于画作中抒发自己的情感。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文章开篇引用苏轼的艺术主张,意在表明这种美的法则是中华文化的独特产物。诗与画结合有两层意思,即画上无题诗、书款,而有诗意,可谓诗、画意境的结合;画上有题诗、书款,诗画相配,相得益彰,使有限的画面包含无限的寓意。画与诗尽管是两种不同的艺术形式,但从创作过程来看,在选材、艺术构思、表现方法等方面都有相似、相通之处。画中有诗,其内在意蕴和抒情色彩就能丰富并提高画的意境。从元代开始,画必题诗、书款,至明清更甚。王冕所绘墨梅图中梅枝遒劲盘郁,冷傲孤高而生机盎然,其题诗

7、云:“吾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经此诗一点,作者傲兀脱俗的气质以及生活理想和高尚情操跃然纸上,极大地拓展了作品的美学境界。B文章第 3 段以王冕为墨梅图题诗为例,论证了诗与画作的结合会拓展作品的美学境界。C文章第 6 段以石涛的蔬果册为例,论述文人画借书入画的用笔多以书法化线条为主。D文章第 7 段除了运用举例论证,还运用了比喻论证来论述从“重色”到“重墨”的转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文人画的书画结合也有两层意思:一是文人画家兼擅书法,追求以书入画;二是诗文题跋要与构图密切配合,以求书画结合的形式美。书、画本不同体,但是在中国

8、传统文人的手中却同出一法。随着书法艺术的全面繁荣,文人作画自觉不自觉地以书入画。文人画家极力张扬自身优势,大力提倡以书法入A文人画中诗、书、画、印的有机构成,不仅增强了画面的形式美感,而且丰富了画作的内容表现。B墨梅图题诗表现了作者的气质、理想和情操,若无题诗则无法拓展作品的美学境界。第 1 页 共 12 页第 2 页 共 12 页 C赵孟 常常在自己的画作上印“赵氏子孙”之章,可见印章是画家抒发胸臆的重要载体。D文人画家把抒写自己的性灵怀抱作为画作的最高目标,这使得画作从“重色”向“重墨”转变。(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2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46 题。材料一:近年来,

9、气候“灰犀牛”正加速向人类走来,极端高温、极端干旱、极端低温、强降雨、冰雹、台风等各种极端天气事件在世界各地频繁发生,冲击脆弱的全球粮食体系。气候变化是导致极端天气气候事件频发、广发、强发和并发的根本原因。面对气候危机的挑战,世界各国需要构建公平合理、合作共赢的全球环境治理体系,推动巴黎协定全面有效落实。应从“天人合一”的理念出发,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从人对自然资源的过度攫取向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转型,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推动人类文明迈向全球生态文明新时代。面对全球性粮食危机的挑战,主要粮食生产和出口国要摒弃粮食贸易保护主义思想,释放自身出口潜力,减少贸易和技术壁垒,控制粮食能源化利用,纾

10、解市场供给紧张局面。国际农业研究磋商组织及各国应加强农业科技创新合作,减少高新科技交流限制。一些粮食不安全国家要尽可能立足自身,提高粮食自我保障能力,发达国家应在资金、技术、市场等方面帮助发展中国家提升粮食生产、收储、减损的能力和韧性。目前,全球每年损失的粮食相当于 12.6亿人口一年的口粮。世界各国应该充分落实去年国际粮食减损大会上达成的共识,采取实际有效行动避免粮食损失,这对于缓解世界粮食危机意义重大。材料四:8月 25日,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专访了国家气候中心主任巢清尘,她分析称,预计至少到 2040年,气候系统的变暖仍将持续,全球高温热浪将趋于常态。人们在应对上,既需要有短期、应急措施

11、,更要有长期的规划。21世纪:气候变化导致极端气候风险增加。面对这一新挑战,气象部门如何应对?巢清尘:气象部门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理念,目前已经建成了由近 7 万个地面自动气象站、224部雷达、6颗在轨业务运行风云气象卫星等组成的综合气象观测系统,建立了以自主知识产权数值预报模式为核心的无缝隙智能化气象预报业务体系,实现了从站点、落区预报到数字格点预报的跨越,建成了多部门共享共用的国家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系统,充分发挥了气象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作用,气象灾害造成的死亡失踪人数由“十二五”年均约 1 300 人下降到目前 800 人以下,经济损失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由 0.6%下降到 0

12、.3%。我们正在朝着监测精密、预报精准、服务精细能力的进一步提升的目标迈进,目前正在建设多尺度天气气候一体化数值预报模式,建立无缝隙全覆盖、智能数字气象预报业务体系,防灾减灾的能力将进一步提升。(摘编自专访国家气候中心主任巢清尘:预计全球气候变暖至少持续到 2040年,需积极应对极端气候事件)(摘编自刘慧警惕高温干旱冲击全球粮市)材料二:不论是科学家还是其他方面专家,在气候问题上最后都归结于呼吁全球快速降低温室气体的排放,然而政府部门还应该同等地强调适应气候变化,这意味着亟需制定向前看的政策来保护人类、基础设施、生态系统与社会。片面强调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却忽视适应气候变化是一种误导,不管未来

13、30年间减排进行得如何,全球还是会越来越热。海洋几十年间吸收的热量会反过来加热地球。大气层中不断积累的温室气体会对气候产生滞后效应。虽然全世界似乎有能力实现巴黎协议设定的目标,但如果巴黎气候目标不能实现,气候变化将制造出更多的气候极端事件,世界各国政府不得不以极高的代价进行适应或者在管理上集体遭遇失败。但哪怕是实现了巴黎气候目标,也不代表就拿到了不用适应气候变化的通行证。巴黎气候目标的实现,会给全球争取到一些自由呼吸的空间,然而后续的升温还是会产生严重的后果,例如沿着全世界海岸线的大片范围内,洪灾出现的频率将上升 100倍。(摘编自迈克尔奥本海默适应气候变化的规则)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

14、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A.B.C.材料三:D.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A极端气候下,面对全球粮食安全风险挑战,任何一个国家都难以独善其身,世界各国只有加强合作,携手应对,才能从全球性粮食危机的泥沼中脱身。第 3 页 共 12 页第 4 页 共 12 页 B不断增加的二氧化碳排放量造成地球温度升高,大量地表水蒸发,这直接导致了地球干旱面积持续增加,引发一系列的荒漠化及生态退化等生态问题。这问题,然而始终没有结论。油菜一日一日长高,绿色的血液在枝干和叶片间奔突,发出寂静的呼喊。蹲下拔草时,头发不会露出来了;再过些时日,油菜终于开花。黄灿灿的,一整块一整块,如同刚

15、刚用刀齐齐切下的蜜饼,明艳,清亮,香气四溢。蜜蜂嗡嗡着,蝴蝶翩跹着,它们自有忙活的事务,并不理会我的存在。我钻在油菜花底下,如大鱼潜入深水,倾听着来自水面的讯息。我知道,就在头顶,阳光底下,无数细弱的生命在辛劳奔波着,一幕幕生命的悲喜剧上演着。油菜花粉扑扑落在头发上脸上,也落在手上,凉冰冰的,透着清香。抬起头看,蝴蝶的翅膀,蜜蜂的翅膀,便在眼帘上投下淡漠的影子。越过它们,再往上看,山影淡淡,白云悠悠,青天汗漫。寂静,温暖,接近于无限透明。这一切是那么让年幼的我感动。C在科学家迈克尔奥本海默看来,不管未来 30 年间减排进行得如何,都无法阻止地球变得越来越热,这是人类目前无法改变的未来现实。D在

16、极端气候风险不断增加的局面下,中国气象部门坚守“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理念,积极研发建立各项系统,提升防灾减灾能力,并已取得相应成效。6为更好地应对世界气候危机及粮食危机问题,世界、国家以及个人分别可以从哪些方面努力?请结合材料相关内容并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你的看法。(6 分)_(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5 分)冬天过去,春天汹汹而至。油菜籽收回家,堆积于幽暗的耳房,油菜秆仍留在田里,日复一日,被太阳收尽了水分。我随父母来到田里时,天色已近黄昏。晚霞映照大地,地上遍布奇异的影子。我们搬了些油菜秆到推车上,决定把剩下的几堆油菜秆烧了,据说这样可以肥田。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79 题。

17、大地会烧尽吗是父亲先点燃了第一堆。甫跃辉那让我后来在上海常常默想的场景出现了:先是浓黑的烟冒出,再后是牛血似的火苗蹿出,缓缓蚕食,吞噬,蔓延,最后,火光熊熊,黑烟腾腾。春末或深秋,一个人到野外去,漫步或站立,看“野旷天低树”,看四周的苍翠山峦稳坐,收获之后的大地袒露一颗赤裸的黑暗的心这是我到上海后,于清醒和睡眠的罅隙,时常默想的场景我的四周是孤静的,甚而有些压抑,沉闷如缺氧的海底。抬头看天,天上一棱一棱铺展开鱼鳞状的云,正随了太阳的坠落,无声地变幻着颜色,浅红,绯红,暗红,绛紫恰如一张浓墨重彩着喜怒哀乐的京剧脸谱。而它俯瞰着的大地呢?所有肆意泼洒的色泽早已收割殆尽,偶然遗落的种子如黄金,也已经

18、被几场风雨消磨得乌暗。而有一束火冒出来了,似发自大地的心脏。从火堆里,我抽了一根燃烧着的油菜秆,跑到这边又跑到那边,点燃了第二堆第三堆。我们守在油菜田的四角,看火越来越炽烈,连成澎湃汹涌的一大片。哔哔啵啵的声响,衬托得黄昏愈发寂静。在不远处,也有别人家点燃了油菜秆;更远处也有。忽然,我为一个大隐患忧惧起来了:如此这般任由大火泛滥,难道大地不会烧尽了吗?然而,还没得出结论,我又有了新的忧惧焰火之中,虫蚁纷乱地翻飞,它们的翅膀,很快就要烧尽了,正发出一股股古怪的气味儿。这些微介的生命,是逃不脱这一场大劫难了。它们会呼喊吗?我是听不见的。它们有名姓吗?我是记不住的。但这一幕是那么深切地撼动了一个少年

19、的心。牛血样的暗红的火苗,慢腾腾地跃动着,慢腾腾地裹挟了尚未干透的麦秸、油菜秆或稻草,哔哔啵啵的声音,轻轻地敲击着耳鼓。慢腾腾的,那火苗盛大了,舞蹈着,蔓延着。沉睡已久的大地,苏醒过来,发出呜呜咽咽的似哭似笑的、非哭非笑的、持续的声响。如果没有风,会看到沉重的烟柱曲扭着,抛下重负,努力上升,当抵达云边时,获得了云一般轻盈的质地,静穆地四散开,混同于云朵了。火光照得四围的沟渠、土石、树木和草窠纤毫毕现。滚石山上爷爷的坟头也凸显在这大光明里。就连我自己,也异常孤立地凸显于这大光明里了。大光明里,我站立着,正和爷爷的坟头遥遥相对。许多年后,读到萨缪尔贝克特薄薄的终局,克劳夫声音含糊地说:“我打开了我

20、那单人牢房的门,我走了。我的背驼得这样厉害,我见到的只是自己的脚。要是我睁开眼睛,在我的双腿之间只有一点儿浅灰黑色的灰尘。我对自己说,这大地熄灭了,尽管我从未见到它发过光。就这样孤零零地走着。当我摔倒时,我将因幸福而流泪。”不记得具体是哪一年,我确乎真正地置身于这样的野外那年,家里在滚石山脚下种了一亩多油菜。油菜刚钻出土,招展着绿而厚的小手掌,我便时常背了竹篓到田里。杂草隐蔽在油菜底下,丰茂鲜嫩,伸手去薅,断了的草茎散发出青的浓郁气息,汁液沾手上,绿绿的一层。那是冬日正午,太阳高悬头顶,影子匍匐在脚底。四面空旷的田地里,绿色紧连着绿色,绿色一直延续到东边山脚,那便是滚石山。山上最惹人注目的,是

21、遍布了几百座坟头。其中一座坟头朝向西南边,正和我默默相对,坟里埋的是爷爷。爷爷是在我六岁那年过世的,和他相关的记忆,已然残存不多。每年去上坟,我站在坟边,望向低处被四面高山围住的绿意荡漾的田地。心想,爷爷看得到这些么?如果看得到,哪怕是一动也不能动,那“死”还不算一桩太坏的事;如果什么也看不到,那“死”是真有些糟糕了。一次又一次,我去给爷爷上坟,思想里总跳出恍若被一束闪电击中了。我想起二十年前那个少年来了,暮色沉沉,少年擎着火奔跑,身后是一堆一堆新生的火。终了,他气喘吁吁地站在大火边,大火在他脸上镀上了一层酡红,他兴奋又忧惧,如痴又如醉。那个看似稚嫩的问题再次跳出来:大地会烧尽吗?虽然从未发生

22、过,但谁又能为未来担保呢?反复读了好多遍,我确定,那“单人牢房”是无所不在的。生命、亲朋、语言、生活、记忆、审美、躯体、种第 5 页 共 12 页第 6 页 共 12 页 族等等,乃至最后必将到来的死亡,无一不是我们每个人的单人牢房。我们被不知不觉地拘禁住了,找不到也常常忘记了去找那扇门。送葬。祭遵死后,每至朝会,上常叹曰:“安得忧国奉公之臣如祭征虏者!”(节选自东观汉记祭遵传)我没忘记那次阅读,我想,这大地熄灭了,但我是见过它燃烧的,且相信大地是不会烧尽的,“浅灰黑色的灰尘”,正作了大地的营养。几场雨过后,灰烬融入泥土,土里长满水稻的新苗,水稻成熟、收获,稻草晒干,又会生出新的火苗。【注】上

23、:帝王。这里指东汉开国君主光武帝。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 分)A从征河北/为军市令上/舍中儿犯法/遵格杀之/上怒/命收遵/时主簿陈副谏曰/明公常欲众军整齐/今遵奉法不避/是教令行也/7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A首段运用排比,罗列“我”在野外看到的情景,“收获之后的大地袒露一颗赤裸的黑暗的心”引出下文烧火的野外。B从征河北/为军市令上/舍中儿犯法/遵格杀之/上怒/命收/遵时主簿陈副谏曰/明公常欲众军整齐/今遵奉法不避/是教令行也/B“大光明里,我站立着,正和爷爷的坟头遥遥相对”,暗示着在熊熊的大火中,蕴含着生与死从未割裂的奥秘。

24、C第 3 段运用长短错落的句式,生动形象地描摹了火苗燃烧田野时的景象以及大地被燃烧后给人带来的感受。D本文内容在故乡童年的记忆与上海的城市生活之间转换,时空跨度很大,看似散漫,实则主题突出、意蕴丰富。C从征河北/为军市令/上舍中儿犯法/遵格杀之/上怒/命收/遵时主簿陈副谏曰/明公常欲众军整齐/今遵奉法不避/是教令行也/D从征河北/为军市令/上舍中儿犯法/遵格杀之/上怒/命收遵/时主簿陈副谏曰/明公常欲众军整齐/今遵奉法不避/是教令行也/8请结合全文试析本文标题“大地会烧尽吗”的丰富内涵。(6 分)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A“必不私诸卿也”与“吾妻之美我者

25、,私我也。”(邹忌讽齐王纳谏)两句中的“私”含义相同。B“公孙述遣兵救隗嚣”与“朝夕遣人候问武”(苏武传)两句中的“遣”含义相同。C“亦不遗力”与“托遗响于悲风”(赤壁赋)两句中的“遗”含义不同。D“每至朝会”与“朝避猛虎”(蜀道难)两句中的“朝”含义不同。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_9本文多采用前后照应体现思想的连续与深刻,请指出两处这样的细节并简要分析。(6 分)_二、古代诗文阅读(34 分)(一)文言文阅读 (本题共 4 小题,19 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013 题。A祭遵容仪端整,受到光武帝的任用,担任门下吏,后来又被提拔为刺奸将军。光武帝还告诫众将

26、恪守法令,否则祭遵不会徇私枉法。上【注】过颍阳,祭遵以县吏数进见,上爱其容仪,署为门下吏。从 征 河 北 为 军 市 令 上 舍 中 儿 犯法 遵 格 杀 之 上 怒 命 收 遵 时 主 簿 陈 副 谏 曰 明 公 常 欲 众 军 整 齐 今 遵 奉 法 不 避 是 教令 行 也上乃贷之,以为刺奸将军。语诸将曰:“当备祭遵,吾舍中儿犯令尚杀之,必不私诸卿也。”祭遵为征虏将军,将兵北入箕关,与弘农、厌新、柏华聚、蛮中贼合战,中弩矢,入口洞出,举袖掩口,血流袖中。众见遵伤,却退。遵呵吏士,吏士进战,皆一击十,大破之。祭遵遣护军王忠皆持卤刀斧伐树开道。至略阳,袭隗嚣。隗嚣破,上从长安东归过汧,幸祭遵

27、营,劳之。时遵有疾,诏赐重茵,覆以御盖。公孙述遣兵救隗嚣,吴汉、耿弇等悉奔还,遵独留屯汧。诏书曰:“将军连年距难,众兵即却,复独按部,功劳烂然。兵退无宿戒,粮食不豫具,今乃调度,恐力不堪。国家知将军不易,亦不遗力。今送缣千匹,以赐吏士。”祭遵奉公,赏赐与士卒,家无私财,身衣布衣韦袴,卧布被终身,夫人裳不加彩,士以此重之。祭遵病薨,丧至河南,诏遣百官皆诣丧所。上车驾素服往吊,望城门举音,遂哭而至哀恸。复幸城门,阅过丧车,瞻望涕泣。上亲临祠以太牢,仪如孝宣帝临霍将军故事。博士范升上疏曰:“遵为将军,取士皆用儒术,对酒娱乐,必雅歌投壶。又建为孔子立后,奏置五经大夫。虽在军旅,心存王室,可谓守死善道者

28、也。”乃赠将军,给侯印绶,遣校尉发骑士四百人,被玄甲、兜鍪,兵车军阵B在与弘农等地的贼寇交战时,祭遵被箭射穿嘴部,鲜血直流,部属因此纷纷后退。祭遵呵斥将士,他们返回再战,都勇猛异常,最后大败敌军。C光武帝到祭遵营地慰劳将士,对病中的祭遵极为优待。公孙述派兵救援隗嚣,吴汉等将见敌人势大,不战而还,唯独祭遵留驻汧县。D祭遵身后备极哀荣,光武帝追赠他为将军,给予侯爵印信。在朝会上,光武帝还多次感叹,再也难找到像祭遵那样忧国奉公的臣子。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1)将军连年距难,众兵即却,复独按部,功劳烂然。_(2)上车驾素服往吊,望城门举音,遂哭而至哀恸。_第 7 页 共

29、12 页第 8 页 共 12 页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9 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 1415 题。用传统文化符号与形式的现象时有发生,不实用的“假大空”式景观、滥建的山寨文物古迹比比皆是;另一方面,一些建设过分强调现代需求与先进技术,反而造成风格同质、“千城一面”等问题。文化传承,不等于符号复制或形态模仿。城市文明有自己的基因,文化不是简单的形式和表征,更不是局部的符号或标志。面对未来的城市建设,简单粗暴地把建筑等城市文化遗产当文物保护起来_,或者简单复制传统文化符号和样式,都不能真正做好文化传承。怀天经、智老,因访之陈与义今年二月冻初融,睡起苕溪绿向东。客子光阴诗卷里,杏

30、花消息雨声中。西庵禅伯方多病,北栅儒先只固穷。忽忆轻舟寻二子,纶巾鹤氅试春风。我曾经在北方参观一个大院子,房屋整体很漂亮,却设计了徽派建筑特有的马头墙,给人一种_的感觉。城市是一个有机的生命体,不仅要看形态,还要看整体样式是否融合当地的社会经济、自然环境和历史人文,是否真正传承了传统文化的神韵。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17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 分)A诗歌首联交代时节地点,用浅净的语言交代了苕溪初春时节万物复苏、绿意渐浓的特征。B诗人虽羁旅他乡,然而并未见悲苦之情,以诗书自娱,陶然于自然风光,闲适平淡。C诗人身体多病且仕途不顺,沉沦下僚,因此羁旅漂泊之

31、感溢于言表,怀乡之思油然而生。D诗歌的语言清丽,于平淡中寓雕琢,颔联尤为精妙;诗歌结构严谨,起承转合密合无间。15本诗的题目是“怀天经、智老,因访之”,但诗歌并未提及见到友人后的情形,这样写是否偏题?请结合诗歌内容谈谈你的理解。(6 分)_18请将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改成长单句。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4 分)_19比喻手法可化抽象为具体,使事物更清楚明白,使文章生动形象。请据此对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所用的比喻手法进行简要分析。(4 分)_(二)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 2 小题,9 分)_(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1 小题,6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2021 题。16补写出

32、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 分)盐碱地主要分布在哪儿?答案是我国东北、西北、华北的干旱、半干旱地区。这些地区降水量小,_,溶解在水中的盐分容易在土壤表层积聚。夏季雨水多而集中,大量可溶性盐随水渗到下层或流走,这就是“脱盐”季节;春季地表水分蒸发强烈,地下水中的盐分随毛管水上升而聚集在土壤表层,_。东北、华北、半干旱地区的盐碱土有明显的“脱盐”“返盐”季节,而西北地区,由于降水量很少,土壤盐分_对盐碱土的形成影响很大,也就是与盐分的移动和积聚有密切关系。从大地形来看,水溶性盐随水从高处向低处移动,在低洼地带积聚。盐碱土主要分布在内陆盆地、山间洼地和平坦排水不畅的平原区,如松辽平原。从小地形来看,

33、土壤积盐情况与大地形正相反,盐分往往积聚在局部的小凸处。(1)李白蜀道难中“_,_”两句,通过对行人神态、动作的细节描写,从侧面表现出山峦地势的险峻。(2)对于战乱之中身处异地的亲人而言,一封家书的珍贵程度不言而喻,正如杜甫春望一诗中所说的“_,_”。(3)韩愈在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中,运用议论、对比手法表现自己对初春的赞美和喜爱的诗句是“_,_”。三、语言文字运用(20 分)20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 10 个字。(6分)(一)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 3 小题,11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719 题。_21下列句子中的“哪儿”

34、和文中画横线处的“哪儿”,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 分)中华文明_、博大精深,作为文明的重要载体,城市空间蕴含着经济社会、自然环境与历史人文等鲜明特质,在文脉传承中起着关键作用。A他哪儿都不想去。B这话你是从哪儿听来的?城市空间追求的是合理的布局与功能、美丽且富有内涵的环境与风貌,历史上有许多经典的城市空间构造案例,成为城市文化遗产的一部分。然而,在新城建设或旧城更新中,出现了一些令人担忧的问题。一方面,直接套C哪儿有任务,就向哪儿进发! D我到哪儿都不会忘记你的。四、写作(60 分)第 9 页 共 12 页第 10 页 共 12 页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 分)“逸品”是古人对

35、画家绘画水平的一种评价,不同的评论家对此有不同的评价。现代学者廖雨天、廖天叶认为,逸品是笔墨技法达到极致而产生的无法之法,即“画到生时是熟时”的一种境界,是“奇思异想”加上“妙手偶得”的结果,逸品是无法使人楷模的。吴冠中先生认为,“逸品中的逸放逸也。其含义当指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不迁就世俗,一味强调个性,强调自我情感的抒发”“逸品,必须摆脱一切客观利害的约束才能产生,这正吻合了艺术诞生的科学规律”。吴冠中先生还认为:技法功力有志者都能达到,继承传统,将逸品列于首位,并欢呼逸品的诞生,无论具象、抽象、工笔、写意、超现实追求各种各样表现手法的逸品!以上材料对我们颇具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 800 字。第 11 页 共 12 页第 12 页 共 12 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高考资料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