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土地抵押权问题完成稿.doc

上传人:del****i11 文档编号:94742784 上传时间:2023-08-05 格式:DOC 页数:19 大小:4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农村土地抵押权问题完成稿.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农村土地抵押权问题完成稿.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农村土地抵押权问题完成稿.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农村土地抵押权问题完成稿.doc(19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首先是关于农民土地抵押权的问题。为什么对于农民来说要想进行贷款和融资是非常困难的呢,其主要原因就是村民没有合适的充足的抵押品。农村的经济条件和城市相比,相对没那么发达,这就要求村民们能够提供出一定的物品来保证融资的有效性以及对融资时产生的风险性进行一个担保。这时如果在经济活动过程中出现任何难以预料的损失,金融机构还可以借助村民的抵押品减少一定的损失。虽然村民的抵押品有限,但我们仍然可以发现,村民的一般抵押品包括:房屋、尚未收获的农作物以及衍生产品、家禽家畜、土地承担经营权、农业订单。在这些抵押品中还存在一个非常大的困难就是对还未收成的农作物进行价值评估,由于农作物的价格会根据当年的气候、市场以

2、及供需需求关系的变化而变化,因此对其的评估就比对相对稳定的如房产等土地承包经营权等存在抵押难的问题。基于我国的物权法第一百八十四条明确规定房产抵押与土地承包经营抵押问题有:耕地、自留地、自留山、宅基地等集所有的土地使用权无法进行抵押,但是根据法律规定以外的范围,也就是指法律其实是不允许农民们用土地进行抵押的。但是如果我国的农村经济要想得到发展,农村的金融体系要想不断的完善,那么我们就必须要探索出一些融资的新路子,因此,我们可以尝试进行土地抵押和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虽然这个做批发在当前受到了极大地争议。有的人反对农民进行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抵押主要是因为他们认为我国的土地是集体所有归国家所有的,农民

3、对土地只有使用权而没有所有权,因此不能对国家的东西进行抵押以为自己谋利益,他们还认为要想实现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抵押在我国来说短时间内是很难实现并实施的,究其主要原因只要是和我国农村的国情密切相连的。农民最主要的生产资料是什么,是土地。农民最主要的经济来源是什么,同样也是土地。如果农民失去了赖以生存的土地,那么用什么来保证其日常生活,并且金融市场是一个高风险的行业,农民的受教育程度有限,对这个行业的了解也不够深入 ,很容易投资失利,如果农民们用抵押房产以及抵押土地承包经营权所得到的资金来从事金融行业,一但投资失利,农民们将依靠什么来养活自己和家人。因此,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抵押,在我国当前乃至相当长时

4、期内是不现实的、不理性的。我们不能冒着让农民们破产的风险来筹集资金。当然另一些人在同意第一种观点的基础上也加入了自己的看法,他们认为,随着时代的进步以及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农村的金融体系和融资体系的完善是必然的,既然让农民抵押土地和土地承包经营权很有可能让农民失去赖以生存的土地生产资料,那么我们是不是可以 把融资过程中需要抵押的物品建立在保障了农民基本生存资料的基础之上。也就是说,如果农民想要进行自己筹集融资,那么他必须在保证了自己的生产和生活资料的基本前提下才能进行抵押,对于其保证基本生存的物质资料和生产资料,金融机构不予以接受抵押。那么究竟土地承包经营使用权能不能抵押呢,这个问题法律也至今

5、没有进行明确的规定,也没有给出我们答案。但是我们可以这样认为,从理论上来讲,土地使用权力是隶属于物权,作为一种特殊的商品种类,面对我国现有的市场经济背景,他还受市场规律的影响,也就是说货币关系仍然占有重要的分量,我们的理解是若是土地使用权与所有权没有联系在一起,则土地使用权是能够进行转移的,转让的过程中涉及到抵押的权力,所有我们进一步能够获取到土地抵押具有内外部的可行性。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大部分人在土地抵押方面上的认同是土地能够实现一定程度的社会价值,是保障农民基本生活的重要物料之一。在我国的经济状态飞速进步的过程中,人民的生活质量有了突破性的改变,我国的主要矛盾已经发生了改变,人们不再是吃不

6、饱穿不暖,因此,我们就要抛弃一些传统的、固步自封的观点,例如离开了土地农民就不能保证基本生活。从本质上讲,我国当前的正在极力的发展和建设新农村,在国家的大力扶持下,农民们不能还以原来的眼光看问题,应该意识到,我国的农村的社会保障体系已在不断的完善中,通过建立和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那么就能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农民的后顾之忧。在当前,也许土地也不一定能够像从前一样具有同等的社会价值,对农民们的生活给予保障。所以说将实现土地社会价值而牺牲土地经济价值是毫无科学道理的。土地抵押能够将土地流转问题进一步的缓解,成为了一种有效的方式,刺激土地流转,推动土地规模的顺利经营。其次是关于土地债券问题。一般来说,如

7、果以土地和土地承包经营权作为抵押品,那么肯定就是要进行中长期的贷款了,这对金融机构来说,农民在一定的期限内是不能够还清所借款项的,这就造成了金融机构资金的流动性下降,在这个时候要想解决资金占用时间过长的情况,金融机构就可以法相土地债券。在西方的发达国家中,它们大多就是采用这种形式来开展土地金融业务,但是发行土地债券业务必须有一个前提就是成熟的金融市场,如果金融市场不成熟,盲目的进行土地债券的发行会导致通货膨胀等问题的产生。就我国目前的国情而言,金融市场的发展还相对不够完善,是否要采取法相土地债券已解决资金流动性的问题还需要进一步探讨。如果我国一旦允许金融机构发行土地债券,那么土地债券上市后肯定

8、会引起土地使用权的不断流动和变动,土地使用权不断变动,这对于农业生产来说是无法进行的,因此这一个问题应该如何解决必须得提出解决对策,其次,如果金融机构可以法相土地债券,那么是够会有人来购买土地债券呢,我们都知道,虽然我国是个农业大国,土地是人们赖以生存的地方,但是,土地生产的周期长,风险大,占用时间久并且收益低,因此,是否会有人乐意购买土地债券,当前的社会都在追求利益的最大化,并且追求高效率高回报的投资,土地债券和其他债券业务有着截然不同的特点,因此,能够顺利的实现债券出售是个大问题。但是我们也可以这样来考虑,投资者若是进行土地债券的购买就是类比于对凝噎进行了间接投资,其实现利益最大化就是投资

9、目标,因此债券的安全性、流动性以及盈利性就是他们所考虑的问题,如果在发行土地债券时可以借助政府的信用,那么土地债券的安全性就得到了保障,投资者也就会相对放心。其次至于资金的流动性,金融机构可以发行短期和长期两种土地债券形式,对于期限的设置应该尽可能的合理化,让投资者有可以选择的余地。投资者普遍较为重视的问题就是盈利性,土地债券的利率完全可以以同期各类债券利率以及同期金融机构利率为原则,推动投资者在进行土地债券投资的过程中实现收益最大化,若是我国实行推出土地债券的问题,在政府信用的基础上,合理安排期限和利率应该会在一定程度上收到投资者的喜爱。(一)农地金融机构体系功能弱化(二)农村资金大量外流,

10、农地金融空心化(三)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发展面临诸多障碍(四)非正规金融长期受到压制,畸形发展四、中国农村土地金融发展滞后的原因分析对于农村金融的缺失,人们对问题的分析性已经更加的深入,并且给予了更多的理由。实际上,农村在金融供给不足的理由是多方面的,这与我国农村小规模经营疗式及农民的金融观念和行为习惯有关。不过,更深层次的原困在于农业自身的弱质性,尤其是转型期我国农村金融商临一系列体制和制度性障碍,制约着农村金融的发展。(一)农业的局限1. 农业生产收益程度较低,相应的金融不具有竞争力。我国是一个农村人口占多数的国家,可用地与人口成了极大的反比,规模性较小,农业经营问题较为分散。到现在为止,我国

11、仍有2.5亿左右农户,人均耕地低于1.4亩,是世界平均水平的四分之一,平均每户均土地经营规模不到0.5公顷,这样的土地经营规模远远低于美洲和欧洲国家。甚至比不上日韩印。虽然改革开放以来农村生产技术和装备水平明显提高,但是,我国的农业生产存在着基础设施薄弱,物质装备落后以及农田水利设施老化等问题,以及和其他产业相比,农业总是周期长,效益低的行业,农业的生产效率仅为第二产业的八分之一,第三产业的四分之一,我国的农业和第二产业第三产业之间的差距正在逐年增大。农业的比较弱势也造成农业在金融市场缺乏竞争力,不仅难以吸引金融资本的投入,还造成农村的土地、资金等生产要素不断外流。特别是随着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

12、的发展,农产品市场化和资源自由流动,农业和农村金融的弱势进一步显露出来,农村土地、人才和资金大规模流向非农产业,农村金融机构也迅速从农村收缩,离农化和非农化趋势明显。2. 农业及分散经营,农村金融服务成本高。我国农业占地面积大,村民分布较为散乱,农村金融机构面对广大分散的农户,而农户贷款资金需求零散小额,单笔业务量较小,金融机构在获取信息过程中投入成本较大,服务成本高,难以实行监管,进一步形成了农村金融交易成本高。农业经济产业具有较低的文化,产量与收益无法实现提高,金融机构从成本的角度出发,弥补金融服务的缺点。另外,农民与农村经济组织文化程度不高,需要被提供更高效的金融机构贷款主体与平台,商业

13、金融机构也存在很大的限制。3. 农业不具有很强的抗风险能力,农村金融服务风险大农业存在的风险隐患是非常大的,况且高发性强。第一,农业无法抗拒自然灾害的影响,洪涝、大风、干旱、冰雹、病虫害等自然灾害;第二,农业生产周期持续久,按季节性增长,农产品难以跟上市场发展的潮流,无法把握市场的导向。小农经济没有强大的经济体作为支撑,造成了更大的风险危机、市场风险与金融风险。尤其是我国的农业的基本特征是集农民和农业为一体,农户在进行生活需求的过程中往往将生活所需与农业所需混在一起。两者之间无线进行明确的区分,导致借贷性质与还款性质就发生了改变。即使我国近几年的农村不良贷款问题发生率得到有效的缓解,但是这个问

14、题仍然是非常严重的,到2007年底,我国全部县域金融机构不良贷款平均占比比分之十三点四,和同期的全国四家大型商业金融机构相比高出了百分之八点四的不良贷款率。因此,不难看出,我国小规模农业经济的弱质性导致农村金融的高成本、高风险和低效益,使农村金融本身成为“弱势金融”。特别是随着我国工业化和市场化的发展,农业相对地位的持续下降,资源从劳动生产率较低的农业向劳动生产率较高的工商业部门转移,农村金融的不断萎缩,不仅进一步损害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也进一步压缩农村金融的发展空间。(二)市场机制异化障碍微小农业经济的弱质性在相当程度上决定了农村金融的弱质性,小规模农业经营面临的自然和市场双重风险决定了农

15、村金融高风险性。在现代社会中,市场交换与趋利避害是现代金融运行的内在逻辑和行为法则。严格的风险控制和防范不仅是现代金融成熟的标志,也是金融机构赖以存在和正常运转的前提和基础。因此,在市场条件下,金融机构的“嫌贫爱富”是一个客观事实和必然的现象。然而,也正因如此,高风险的农村金融常常是金融机构规避的领域,可是即使在农村这种经济比较落后的区域,也会存在一些经济条件比较好的个体,这些人对于金融机构来说往往就是具有价值的竞争客户。如此一来,对于另外一些经济条件并不好的人来说,失去了原有的公平性。因为多数金融机构为了降低风险会将大部分的注意力集中在这些“草根顶尖”的“高端客户”,欠发达地区及低收入阶层的

16、金融供给和服务严重不足。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从计划经济体制逐渐过渡到市场经济体制,农村金融制度开始实行“政(政策性金融机构)商(商业性金融机构)分离”、“财(政)金(融)分工”、“分业经营”和“分业监管”等一系列重大改革,着力建设一个开放性、有序性和竞争性的金融市场体系。主要是为了增强金融机构的风险防范和竞争力,强调商业性金融机构“自主经营、自担风险、自负盈亏、自我约束”,农村金融机构也不断规范化、现代化。然而,农业投资的长期性、高风险和低盈利性与商业资金追求的安全性、流动性和盈利性存在明显的冲突,由此在金融体制改革过程中农村金融机构出现明显的离农化和非农化倾向。一是商业金融机构“离农”倾向加剧

17、。近年来,在市场化改革过程中,包括工商金融机构等在内的四大国有金融机构从业人员也在不断减少,网店设置也在不断缩减,事实证明,这些金融机构为了降低在农村的业务风险,逐渐将自己的业务中心从农村中转移出来,而且连带着一些专门服务于农村金融业务的农村金融机构也“洗脚进城”。自2000年以来,农业金融机构逐渐从农村市场撤离。截至2006年年末,农业金融机构机构位于县城(含县级市)的有7408个,较2000年减少952个;位于农村乡镇的有7229个,较2000年也大幅减少。同时,一些农村信用社这样的金融机构与也在进行改革,他们尝试着逐渐取消县一级的农村信用社,而以市为单位进行网点设置。 与此同时,为了更好

18、的发展业务,一些专门服务于农村金融的信用社也逐渐将业务重点从农村中转移出来,并大步进军城市,最终导致农村金融发展受现的局面。同时,一些商业金融机构对于机构的信贷业务进行了严格限制,严重阻碍了金融机构的信贷业务的发展。二是政策性金融的“异化”与“缺位”。众所周知,农业是中国最主要的生产方式,对于农业的发展,我国给予了高度重视,在如何更好的发展农业和缩减城乡差异上提出了许多对策,例如对农业实施保护政策,进行资金的配置等,都是为了加大农业资金投入的重要方法。为了发展农业,我国国家成立专项的农业发挥在那资金,并且放宽了农业的财政资金和信贷资金的借贷政策,对于农民收获的粮食进行收购以保证农民的利益,农业

19、发展金融机构的职能便是为农业的发展提供便利,支持农业、帮助农民、振兴农村。然而随着不良贷款率的升高,农业发展金融机构的政策性作用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反而呈现出逐渐萎缩的情况,2008年,我国的农业发展金融机构粮油贷款余额达到了8854亿元,占全行各项贷款余额的百分之七十二,和年初相比又增加1000亿元。可见,对于农村机构来说,他们发展业务的主要对象集中在一些发展情况良好的大企业,比如农村的粮油产业等大产业,对于另外农村的另外一些发展规模相对较小的企业来说,要进行贷款,则困难的多。,2008年对农业小企业累计发放贷款104.9亿元,仅占全年贷款余额的0.9。但是,对农村中小企业的贷款却进一步减少

20、,全年累计发放贷款仅101.39亿元。此外,一些农业相关的金融业务并不是集中的,而是分布在国家开发金融机构等多家金融机构,有限的资金被分散使用,客观上降低了农业政策性金融业务的使用效率和效益。(三)金融监管模式障碍我们已经指出基于成本和风险的考量使金融机构对拓展农村金融望而却步,造成农村金融发展不足,但是,这仅仅是问题的一部分,甚至是表象。其实,任何金融都有风险。农村金融,特别是微小农业经济背景下农村金融点多、面广,数额小、天灾人祸比较多,的确造成农村金融具有更高的经营成本和风险。然而,农村金融并非是“无利可图”的领域。农村金融风险并不一定比城市金融风险大。事实上,任何时期农村经济社会都存在明

21、显的分化。在我国传统社会中,小农经营或小农经济始终是与规模较大的“大地主”并存;在现代社会中,我国农村不仅有小农经营,也有规模经营;不仅有生存小农,也有产业农民;不仅有种植业,也有牧副渔以及工商业。这些规模化、企业化的生产经营不仅存在大量的金融需求,也可以为金融提供较大的赢利和发展空间这也可能正是农村民间金融生生不息的原因。另一方面,农业的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可能造成较大的金融风险,但是,并不存在显著的信用风险。大量的调查及实践表明,农民并不缺乏信用。在传统农业时代,农民生活在熟人社会之中,个人信誉关乎个人及家族的声誉,甚至生存,长期的道德教化及严密的社会监督,使农民对个人信用极端重观。随着现代

22、化和市场化的发展,农民传统诚信观念受到冲击,不诚信行为增多,但是,与其他人群相比,农民的诚信并不一定更加恶劣。事实上,迄今我国农民大多聚落而居。传统的“自给自足”和“量入为出”的生活方式及面子观念仍对农民行为有较强的约束力。这导致农民尤其是小农的借贷行为保守,缺乏现代理财观念,造成农村金融需求抑制,但另一方面也减少了农民超量借贷的概率,降低了农民金融信用风险。虽然在现代化过程中,农民传统诚信观念受到冲击,但是,也正是随着我国在农村的市场经济不断发展以及农民的市场观念意识不断增强,才让农民们的市场信用意识不断升高。悠久的信用传统和乡土文化的熏陶,再加上日益增强的现代市场信用观念,不仅使农村和农民

23、在当前具有较强的信用水平,也意味农村和农民未来的信用水平将进一步提升。因此,无论是过去、现在还是未来,我们都没有理由将农民列人信用的另类。至于农业经营中的自然和市场风险,严格地说,这本身需要依靠农业保险、担保等机制解决,并不是农民信用的范围。一些农民因自然和市场原因无力按期还贷,这与农业的周期性和波动性有关,常常不过是逾期偿还而已。一旦经营好转,农民通常都会偿清债务。也正因如此,农业事实上是最具稳定性、长期性和安全性的金融领域,农村金融风险并不一定比城市风险大。然而,实践的发展常常超出理论逻辑之外。现实生活中,农村的金融风险依然突出,20世纪90年代农村基金会的负面影响尚未消去,现在农信社仍有

24、大量的呆账。事实上,究其原因,这并非完全是由于农民的不诚信,也与农村正规金融国家化的制度安排及金融监管体制的不适应性有关。与此同时,我国农村正规金融机构的监管体制是比照城市金融建立起来的,事实上是城市金融监管体制的延伸。然而,适用于城市的监管体制并不完全适应农村的环境,第一,由于我国农村金融总体数量大,分布广泛、层次分明,并且许多农村的金融机构都是设立在县级和镇级这样的地方,在这些地方只是设立了简单的办事处,并不具有独立的监管主体资格,所以有限的监管机构、监管人员和相对落后的监管技术手段,难以实施高频率、全方位的有效监管。第二,除了一些极少的农村龙头企业之外,县级金融机构所服务的借贷对象多为单

25、独的农户或是微型企业,这样的贷款主体在财务方面,不仅没有形成一定的财务制度甚至连规范管理条例都没有,农民们没有过多的财产进行抵押,也没有可用于担保的财产,因此,金融机构在这时如果采取资产负债的方式进行接待显然是不合理的。按城市标准和要求的监管不仅对分散的尚缺乏完整的信息档案的农民难以奏效,对城乡金融机构一律化的标准也不适应农村,农村有农村的特点,因此金融机构的设置也应该要多样化和差异化。但这样对金融机构来说比较麻烦,同时也是对农村金融机构的不公平。第三,从监管方式来看,长期以来,我国农村金融监管基本上停留在机构、业务审批和合规性检查阶段。雅阁审批和行政管理制度可以有效的降低农村金融风险的发生范

26、围和程度,但是另一方面却造成了农村金融抑制和效率低下以及滋生了腐败。为防范风险而采取的谁放谁收和贷款权限上收原则也使农村金融陷于困境。证监会、银监会、保监会集金融监管、维护金融安全、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多重职能于一身,为了国家经济或政治目标,既可能放松监管以增加信贷刺激经济,也可能强力干预以为防范金融风险或维护社会稳定。行政化的监管方式常常使农村金融陷入“一放就乱、一收就死”周期性振荡的怪圈。此外,在过去相当长时期,我国法律法规对农村民间金融机构实行的是“压制”和“隔离”政策,农村金融监管体制对农村非正式的金融持“排斥”甚至“打击”的态度。这使非正规的民间金融游离于正规金融的监管之外,不仅增

27、大了农村的金融风险,同时也恶化了农村的金融环境,助长了对农村金融习惯性的行政控制,抑制了农村金融的内生和成长,制约了农村金融的供给。(四)城乡二元体制障碍我们指出农村金融供给不足虽然与市场经济背景下农业自身的比较弱势及小农经营模式有关,但是,我们并不能将农村金融供给不足完全归纳于农业比较效益低以及小农经营规模的局限性,更不能将农村资金外流归结于金融的市场化改革及市场经济背景农业资源向非农产业的自由流动。事实上,农村金融供给不足及资金外流并不完全是市场或经济自发的产物,恰恰相反,它本质上是市场体制不完善及资源不能自由流动的结果尤其是不合理的制度阻碍了资源的流动。亚当斯密曾经对资金分配进行了阐述,

28、他认为虽然不同的资本的用途不同,在短期内的收益也可能不同,但是在同一地方,长期看来资本的收益必然是完全相同或是不断趋于平等的。也就是说,虽然当前我国的农业的资本的收益低,但是按照资本逐利的本性即趋利避害的规则而言,如果某一行业收益高,那么收益低的行业的资本就会转移进来,这便是资本的自由转移,这种资本的自由转移会使得各行业的收益得以平均化。因此,农业的收益率不可能长期低工业。在市场“无形的手”的调节下,在生产要素能够实现自由流动的前提下,农业和工业二者的收益也终将趋同。所以,农业比较收益低只是短期现象,长期将逐步与社会平均收益持平。相关研究也证实,现代农业的劳动生产率及投资回报率甚至高于工业。然

29、而,在实际经济生活中,工农业比较收益的差别或农业比较效益低普遍存在,其原因就在于不具备使得利益平均化的条件。换言之也就是工农之间的资金、技术、劳动力及土地等生产要素难以自由流动,导致工农及城乡之间难以实现利润平均化及收益均等化。生产要素不能自由在工农及城乡之间流动的因素很多,既有市场本身的不完善,也有社会及政治制度的限制和约束。从目前我国的工农现状来看,因为生产要素难以自由在工农及城乡之间流动的原因,造成工农和城乡差距越来越大,逐渐往二元化结构发展。虽然城乡差距明显和二元结构有其历史背景及内在的经济动力和逻辑,但是,这并不全是经济和自然形成的,在相当程度上是一系列容易导致形成二元结构的相关政策

30、制度造成的。毫无疑问,这些政策制度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工农及城乡之间资源要素的自由流动,强化和固定工农及城乡差别,造成工农及城乡之问长期偏斜发展。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逐渐深入和发展,为了发展农业以及建设新农村,党和国家发展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例如废除城乡二元的粮食供应制度以及进行户籍管理改革,积极鼓励农民进城务工,这样的政策积极的推动了农村的工业化和现代化发展,同时也逐渐缩小了城乡的差异,城乡一体化的趋势得到明显增强。虽然,我国当前的城乡差异没有得到完全的消除,但是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我国已经不断的在户籍、土地、居住、就业、社保、教育、医疗、税收等方面不断进行政策推进和改革以缩小差

31、异。在这些政策的不断推进下,大量的农村资源虽然不断向城市涌动,但是对于大多数城市来说,仍然对这种鼓励政策进行了一定程度上的阻止,最终导致劳动力难以真正的在城乡之间自由流动。未来预计还有相当数量的富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但是令人遗憾的是,这些为城市发展和建设作出了巨大贡献的农民工很难转化为市民。因为农村的大量资源难以的到优化配置,出现农村劳动力大量浪费的局面,不仅大大降低了整个农村的生产效率,与此同时,大大降低了金融机构在农村的竞争力。不可否认,目前的这种城乡二元结构大大降低了农村的劳动效率、降低资本投人回报率,削弱农村金融竞争力,而且,为了更好推进我国工业的发展,我国实施重工轻农战略,一度向农村

32、调取大量资金来发展工业。我国的重工轻农的战略造成了农业和农民利益大量流失,严重制约和阻碍了农业和农村的发展。改革以后,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我们对传统的发展战略做了重大调整,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党和政府明确要逐步建立以工补农、以城带乡的新机制。但迄今为止,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城乡分割的二元体制仍未从根本上改变,我国的农业和农村的发展仍然处于相对滞后的阶段,农民在收入分配和社会地位以及发展机会面前享受的待遇仍然不等。农业和农村资源和资金仍大量流向城市和工业地区,城乡收入差距扩大,城乡发展失衡及农村资源流失的格局依然延续。 这种二元结构的不断发展,使农民难以享受基本的“三险一金”,生活质量难以得

33、到保障,所以农民在将自己有限的资金投入投资创业等风险较大的方面难免“底气”不足,更不用说用金融机构的贷款去投入了。因此,在我国农村,尤其是一些经济条件比较落后的西部地区,用于发展农业的金融贷款很少,大多是一些个人生活的资金贷款,这无疑大大降低了信贷效率。一般来讲,信贷的用途与还债能力应该结合起来,如果贷款用于大量非盈利性支出,贷款质量注定要低下。不仅如此,城乡二元化体制尤其是城乡有别的土地、房产等产权制度,限制了农民信贷的可获得牲。在城市,市民贷款的可抵押物较多,特别是市民的房产是有效的抵押物。然而在我国农村,农民的房子、宅基地、耕地等都不能作为有效抵押物使用。尽管这些规定着眼于农民生存的保障

34、及社会的稳定,但对于地和农房产权的限制不仅使农民丧失最主要和最基本的财产权益,也使农民丧失抵押融资的条件和机会。由于有效担保物不足,农民资产交易和变现能力差,加大了文献标题:4-3 检测结果: 44.6% 重合字数(CNW): 4451 总字数: 9984 我国农村土地金融发展研究 西南财经大学博士论文 王少国(导师:曹廷贵) 23.6% 2011-04-01 王曙光:金融视角中的农民信用行为爱思想:学习型社会领航者 网络(http:/www.aisixiang) 3.1% 2010 当前中国农村金融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中国农村金融服务报告第四部分 农村工作通讯 2.7% 2008-10-01

35、中国农村金融服务报告 金融时报 中国人民金融机构农村金融服务研究小组 2.6% 2008-10-11 农业是弱势产业吗 理论频道南方网 网络(http:/www.southcn.c) 2.4% 2012 中国农村金融服务报告(摘要)-政策金融网 网络() 2.3% 2010 中国农村金融服务报告 - 豆丁网 互联网文档资源() 2.3% 2012 完善农村金融体系 促进良性农村金融生态 河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谢欣; 2.1% 2009-03-26 农村消费信贷信用风险评估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博士论文 高珊珊(导师:宁云才) 2.1% 2009-10-28 全球金融危机影响下的中国农

36、村金融体系实践 浙江金融 杨大蓉; 2.0% 2009-03-15 新形势下农村金融服务创新探讨 全国商情(理论研究) 孔祥建; 2.0% 2010-12-28 我国农村金融现状与改革思路浅析 当代经济 申维娜;孟彦军; 2.0% 2009-02-15 从农业规模经营看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 农业经济问题 薛亮; 2.0% 2008-06-23 城镇化的“中国问题”及其解决之道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项继权; 2.0% 2011-01-27 城乡协调发展要翻越体制这座山 湖北日报 项继权 1.7% 2003/11/27 提高金融服务能力:中国农村金融改革的战略选择 铜陵学院学报

37、丁伟; 1.6% 2009-08-15 农村金融市场竞争及风险控制研究 西南大学硕士论文 白继山(导师:温涛) 1.6% 2011-04-10 我国农村金融边缘化初探 海南金融 李菁;王伟国; 1.4% 2007-07-05 探析我国农村金融现状与改革思路 网络(http:/www.lunwenwan) 1.4% 2011 我国农村金融现状与改革思路浅析_中国论文下载中心_金融研究论文_证券金融论文 网络() 1.4% 2009 探析我国农村金融现状与改革思路_中国论文下载中心_金融研究论文_证券金融论文 网络() 1.4% 2011 探析我国农村金融现状与改革思路(1)_金融研究论文 网络(

38、http:/www.reader8.c) 1.4% 2011 我国落后地区农村金融的边缘化与对策 经济问题探索 陈培礼; 1.4% 2006-04-01 从农业规模经营看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 农业开发与装备 李晋陵; 1.3% 2013-12-28 农村金融改革反思及下一步改革思路 内蒙古金融研究 陈道富; 1.2% 2009-01-15 基于新农村建设视角下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分析 当代经济 刘敏;唐正朋; 1.1% 2010-05-23 论我国农业县市财政困境的原因与对策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项继权 1.0% 1995-11-30 我国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战略选择 社会主义

39、研究 项继权; 0.8% 2009-02-10 农村金融监管的理论必然与现实制约基于我国农村金融新格局的思考 农业经济问题 赵天荣; 0.8% 2007-10-23 完善我国农村金融监管的法律分析 经济研究导刊 刘牧晗; 0.8% 2009-08-15 试析我国农村民间金融监管制度的完善 科学经济社会 马洪雨; 0.8% 2011-03-15 农业产业化背景下我国农村金融制度的创新 湖南商学院学报 李琼 0.7% 2004-09-08 论农业产业化的金融支持 安徽农业科学 马祯靓;王理平; 0.6% 2005-12-30 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在于统筹城乡发展 经纪人学报 曾国江 0.5% 2005-02-01 农村反贫困中的信任建设 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蒋万胜;宋建昕; 0.4% 2011-06-15 数字 中华儿女 0.3% 2010-04-05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试题 > 消防试题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