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居住空间扩张特征的规划思考.doc

上传人:鸥鸥 文档编号:94728706 上传时间:2023-08-05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226.2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基于居住空间扩张特征的规划思考.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基于居住空间扩张特征的规划思考.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基于居住空间扩张特征的规划思考.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基于居住空间扩张特征的规划思考.doc(7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基于居住空间扩张特征的规划思考摘要:“紧凑”与“扩张”是一对相伴相生的概念。通俗而言,“扩张”是“紧凑”研究的“因”,“紧凑与否”是测度“扩张”的“果”。没有“扩张”,“紧凑”就无从谈起,没有“紧凑”,“扩张”就无从评价。本文以研究空间扩张特征为主线,以紧凑测度为手段,通过对常州市居住用地与人口的空间还原,对两个时间断面上居住空间的紧凑性和匹配性进行描述和探讨,同时从量化和定性分析的角度考察了其空间扩张的动态迁移轨迹和静态集聚特征。就最终的测度结构分析而言,研究基本认为常州市居住空间的扩张在近十年来存在一种由单中心向多中心过度的松散型扩张特征,在空间紧凑性与匹配性上都呈现出一种不协调的发展趋势

2、,在扩张模式上存在一定的不可持续性。1、研究背景1.1城镇化刚性需求推动居住空间的进一步扩张居住用地作为城市规划建设用地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变化与城市化的进程密切相关。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2011年中国城镇化率首次突破50%,达到51.27%,而2000年这一数字仅为36.2%。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认为,中国城镇化水平的峰值在70%-75%之间,到2020年,城镇化水平达到60%左右,到2030年会接近67%左右。今后20年,中国还将处在城镇化快速发展的阶段,城镇常住人口还要增加3亿左右。因此,中国城市化持续发展的形势决定了城市居住用地将继续保持迅猛增长的趋势,全域城镇化必将推动居住空间

3、的进一步扩张。1.2居住用地的增长快于人口增长,紧缩政策凸显居住用地增长速度超过城市人口的增长速度。从1994年至2008年常州市居住用地的统计数据来看,以2000年为增长拐点,居住用地与人口及城市建设用地总量的增长速度发生了戏剧化的分歧:拐点之前,居住用地扩张速度均慢于人口与用地总量的增长速度,之后则出现逐步攀升并最终赶超的态势,居住空间的发展与人口及用地总量的空间发展存在一定的不协调性。目前,我国城镇化进程面临着土地、资金、政策等多方面的制约因素,因此,可持续与集约化发展的理念将被逐步搬上城市建设发展的议程,而居住空间扩张模式的紧凑性研究也必将成为将来城镇化发展的一大热点课题。1.3测度研

4、究成为城市紧凑发展的研究重点和难点目前,我国的城镇化发展已经进入转型时期,“增量”土地难以为继的情况下,“存量”土地的开发与再利用将成为未来城市发展的主导,对现有用地的测度与研究是合理开发与再利用“存量”土地的前提与保障。综观现状学术界紧凑性测度研究,其测度对象基本以国外城市为主,国内尚局限在综述探讨与方法比较阶段,真正落实到城市主体测度的研究并不多。赵民、韦亚平通过对杜能阿隆索模型的扩展,对常州、嘉兴以及上海边缘的嘉定青浦地区进行了城市剖面布局的分析与探讨。方创琳等通过熵技术支持下的AHP模型,选用产业、空间、交通三类指标对全国23个城市群进行了紧凑性的分级描述。祁巍峰通过对国内外各类紧凑性

5、测度指标的集成,对杭州市用地空间进行了紧凑性测度与分析。由于测度研究在数据获取和技术支撑上存在较大的难度,因此实证研究的发展也相对较为缓慢,从而使得国内紧凑性测度方法的适用性和修正研究也阻碍重重。本文研究旨在以常州市为对象,从测度的视角对其居住形态进行科学的描述和探讨,为丰富国内紧凑性测度的实证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素材。2、方法支撑2.1时空复合的维度研究正如陆大道学者所指出的:时空结构是城市与区域发展状态的指示器,概括目前国内外关于城市空间,城市空间演变等方面的研究,发现,不论研究的角度、对象、内容有怎样的差异,研究总是会将其对象限定在时空结构的某个或几个象限中。因此,按照时空复合的原则,本文

6、选择2000年与2008年作为特征研究的两个时空断面,以常州市市区范围为研究对象,动态分析和考察常州居住空间格局在不同时间断面上的差异性变化。2.2定量与定性研究相结合台湾学者在通过总结前人紧凑测度研究的基础上,立足人口数据,将部分测度指标进行比较归纳,提出了规模,密度,均衡性,集聚性四大基本量化测度指标。国内学者祁巍峰认为探寻城市内部紧凑程度应该从专项用地在空间上的密度梯度分布入手,通过不同时相之间的梯度分析和对比,直观化,定性化地判别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变化程度。因此,本文将在借鉴前面两者方法的基础上,通过测度居住人口规模、人口密度、均衡性、集聚性指标,并综合常住人口在居住用地上的密度梯度分

7、布,定量定性的考察常州居住空间在时间断面上的差异性变化。3、特征分析3.1空间演绎为了更直观的分析常州市居住空间的扩张特征,本文将优先进行人口与用地的密度梯度分布分析,旨在先入为主,对居住空间形成视觉上的印象与感知,同时也便于与后文更为严谨的量化测度做比较。因此,借助ARCGIS软件应用平台,得出2000年与2008年常州市人口规模与居住用地规模在空间上的梯度分布如下。人口规模向市区南方、东南方向迁移的趋势较为显著,整体空间分布由单核集聚逐渐向多核扩散,并且以圈层扩张的模式向外推进。主城区范围内人口规模由“单核”发展成为“近郊区集核圈层”,郊区人口规模由“微弱单核”发展成为“远郊区多核集群”。

8、观察街道居住用地规模的梯度分布可以得出居住用地的空间拓展方向与集聚特征。在两个时间断面上的居住用地分布形态呈现出相反的态势。在8年的时间跨度中,经历了一个中心衰减,外部增生的过程,用地规模重心向西北东南双边集聚性转移趋势显著。从空间迁移特征的动态角度分析,人口迁移与居住用地扩张的方向基本一致:两者均呈现出向东南边缘大幅转移的趋势,但与此同时,我们可以看到人口迁移的幅度远小于用地外迁的幅度。从空间集聚特征的静态角度分析,可以很明显的看到,在经历了迁移过程之后,两者空间分布的最终状态形成了较大的差异:2000年人口与用地规模的梯度分布较为相似,两者的结构重心均位于主城区以内,2008年居住用地的结

9、构重心已经转移到了边缘而人口规模的结构重心仍旧停留在主城区以内。从2000年与2008年人口密度的梯度图比较,可以看到,人口与用地在空间上部分同质、部分差异的演变过程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主城中心区域的人口集聚,但同时在主城区的南部又增生出一个更为巨大的人口集聚中心。并且,在人口与用地外迁的同时,人口密度并未形成相应对外扩散的趋势。3.2指标测度根据上文提出的指标对常州市居住空间进行紧凑测度的量化分析如下:一般认为测度城市规模有两个常用指标;一是人口规模;一是用地规模。但是作为一个测度系统,由于密度指标中已经涉及到用地因素在内,因此本文采用人口指标作为测度城市规模的标准。从2000年与2008

10、年的测度结果来看,规模指标呈现出上升趋势而密度指标呈现出下降趋势,两者变化的相反趋势表明居住用地的增长速度远远超过了居住人口的增长速度。均衡性指标主要是用来测度都市活动都集中在相对较小的范围内还是分散在相对较大的范围内。这里的均衡度指标主要是借用了经济学中收入分配均衡度的测算方法即基尼系数。从2000年与2008年的测度结果来看,均衡性指标均呈现出下降趋势。这一结果表明居住人口在用地上的分布趋向均匀化,单位人口峰值与谷值之间的差距正在逐步缩小。集聚度指标是用来测算高密度次区域之间是集聚在一起还是随机分散在空间中的。空间自相关系数可以用来测度这一指标。从理论上讲,这个指标是以测度空间联系为目标的

11、,它的值能够表征空间结构的集聚与分散例如单中心、多中心和分散化的空间形态,或者区分不连续发展和连续发展。从2000年与2008年的测度结果来看,集聚性指标呈现出下降趋势,这一结果表明居住人口在用地上的分布趋向分散化或多中心化。比较四大指标测度的结果,可以发现,仅规模指标呈现出上升趋势,其他三个指标均呈现下降趋势,并且集聚性指标下降速度最快,其次是密度指标;均衡性指标下降速度略慢于密度指标。同时,2000年集聚性指标的表征值大于集聚性指标临界值0.4,2008年集聚性指标的表征值则小于0.4。实证经验证明,当整体集聚性指标值大于0.4时,空间形态接近于单核心,小于0.4,大于0时接近于多核心。因

12、此,综合四大指标的变化趋势,判断居住空间趋向不紧凑发展,并且呈现出由单中心向多中心过度的不紧凑型扩张特征。4、总结与思考4.1关于空间匹配性的探讨就目前学术界关于城市专项空间形态的测度而言,多是基于用地数据的分析和研究,与人口相结合的研究还处在一个不断尝试与改进的阶段。本文从紧凑测度的视角出发,在掌握人口与用地数据的基础上,通过空间梯度与指标测度的方法,对常州市居住空间进行动态研究和静态分析,从而观察其空间结构的匹配性。由测度结果可以看到,在居住用地总量与常住人口总量在空间上的分布关系是不匹配的,有趣的是,同样的空间形态特征,用地先于人口出现:2000年用地规模的梯度分布与2008年人口规模的

13、梯度分布极为相似,这也可以从一个侧面反映,居住用地的扩张在一定程度上确实是起到了带动人口扩张的作用。但是,通过紧凑测度的研究,我们发现,这种不匹配状态下形成的测度结果确是不令人乐观的:由单中心向多中心过度的松散型扩张模式最终导致的是常州市居住空间紧凑度呈下降趋势的结论。4.2研究展望城市本身就是一个典型的复杂巨系统,其空间形态的发展充满了随机性与不可预知性。在纷繁复杂的外在形态下,研究往往很难得出一个本质性的分析与结论。同理,常州市居住空间的迁移与扩张也难摆脱经济、社会、政策、市场等多重因素的影响。本文谨希望通过形态分析与模式研究相结合的方式,揭开城市空间形态演变的面纱,也为常州居住空间发展的研究提供一个可行的探讨思路。7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技术资料 > 技术方案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