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儒道美学思想的关系.docx

上传人:h**** 文档编号:9455917 上传时间:2022-04-03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19.5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论儒道美学思想的关系.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论儒道美学思想的关系.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论儒道美学思想的关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儒道美学思想的关系.docx(6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论儒道美学思想的关系论儒道美学思想的关系 本文关键词:儒道,美学,思想,关系论儒道美学思想的关系 本文简介:论儒道美学思想的差异性儒家主见入世,所以其美学思想是和现实、人世、社会紧密相连的;道家主见出世,所以其美学思想是远离尘世,追求自然、自由的。它们的根本差别在于,儒家美学是伦理学美学,儒家注意探讨人格美,提出美与善的关系,完善人格美的概念;道家美学是哲学美学,它所提出的“道”的概念具有深刻的哲学意义,论儒道美学思想的关系 本文内容:论儒道美学思想的差异性儒家主见入世,所以其美学思想是和现实、人世、社会紧密相连的;道家主见出世,所以其美学思想是远离尘世,追求自然、自由的。它们的根本差别在于,

2、儒家美学是伦理学美学,儒家注意探讨人格美,提出美与善的关系,完善人格美的概念;道家美学是哲学美学,它所提出的“道”的概念具有深刻的哲学意义,它所提倡的“自然无为”的自然美是超越功利的审美观。详细来说,儒道思想的主要区分和特征表现在:(一)在对什么是美的看法上,儒家认为善是美的根本,将美与善高度统一。论语颜渊: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这句话里的美与善同义,是“好”的意思,都属于道德思想范畴。论语述而: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这里的善就是美德,孔子强调美与善不能分别,美中有善,善中有美,二者有质的规定性和统一性。可见儒家的美是与伦理道德相联系的,而

3、道家则以自然无为为美,即以人的精神、情感的纯任自然的自由表现为美。它所提倡的美是超越尘世超越功利的。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自然”是“道”的法则,是宇宙的普遍规律,也就是说只有按自身发展规律发展,才是自由的,才是美的。(二)美可以划分为人格美、艺术美和自然美。儒家的美学思想都有所涉及。儒家将美与道德紧密联系,在对美的探讨中,它最先关注的是人格美。孔子在论语尧曰中提出了“五美”的人格标准,即:“惠而不费,劳而不怨,欲而不贪,泰而不骄,威而不猛。”所谓“惠而不费”就是给别人好处、利益,对自己又没有牺牲损害;“劳而不怨”就是做事任劳任怨;“欲而不贪”就是可以有欲望,但是不行以

4、过分贪求;“泰而不骄”就是心胸要宽大,不傲慢;“威而不猛”是指个人的修养要有威德,而并不是使人恐惊。孔子对人格提出的“五美”,是针对统治者的,在孔子看来,“仁”是人格美的最高境界,是人格美的最高标准,他所提出的“五美”无不和“仁”相联系。孟子提出“善”、“信”、“美”、“大”、“圣”、“神”的人格美的六个等级,孟子尽心下:浩生不害问曰:“乐正子,何人也?”孟子曰:“善人也,信人也。”“何谓善?何谓信?”曰:“可欲之为善,有诸己之谓信。充溢之谓美,充溢而有光辉之谓大,大而化之之谓大圣,圣而不行知之之之谓神。乐正子,二之中,四之下也。”“善”就是“可欲”,即追求符合仁义的东西;“信”就是“有诸己”

5、,即个体在行动中到处以仁义作为自己的行动准则;“美”就是“充溢”,即把仁义礼智的道德准则扩充到人的容貌形色行为等各方面,也就是内在修养充溢、真善统一、内外一样;“大”就是“充溢而有光辉”,指的是人的道德人格光照四方;“圣”就是“大而化之”,指用道德人格化育天下;“神”是“圣而不行知之”,圣人为什么能用道德人格化育天下,这是神奇莫测的,一般人是难以把握的。可以看出,孟子所提出的六个标准也是和“仁”休戚相关的。荀子的”不全不粹不足以为美”指出人格美的两个特征“全”与“粹”,“全”是指全面深化地驾驭了体现儒家之道的礼仪学问;“粹”指的是“道贯”或“统类”,也就是儒家之道的根本精神。可见,儒家关于人格

6、美的标准都是与“仁”相联系的,是根据君子的标准规定的。道家很少提到对人格的严格要求,只求自然为好。它主见无为,不要刻意根据社会的标准去要求自己。“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老子六十七章)拥有这三宝,就可以“去甚,去奢,去泰”。(老子二十九章)老子提出的要求是对圣人的要求,事实上老子心中的圣人就是自然人性的最高代表。关于艺术美,儒家提出“尽善尽美”的价值标准。孔子评价韶说“尽美矣,又尽善也。”评价武说:“尽美矣,未尽善也。”孔子认为,韶乐不仅符合形式美还符合道德美,因为韶乐是舜乐,舜行禅让,行仁义之道,所以韶乐不仅在形式上给人以感官的愉悦享受,在内容上也是完全符合

7、“礼”和“仁”的规范的。而武乐不完全符合道德美,因为孔子认为周武王是用暴力从商朝夺取证权的,这是不符合“礼”和“仁”的要求的,在内容上没有体现道德规范所以是未尽善的。可见,儒家关于艺术美的标准也是和伦理道德紧密相关的。儒家不仅把道德作为艺术美推断的标准,而且将审美与艺术作为一种进行道德教化的手段。论语阳货: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孔子把诗的功能概括为四个方面,其中“兴”和“怨”侧重说明艺术抒发情感的特征;“观”和“群”则说明艺术通过情感感染所产生的特别的社会效果。儒家认为感性形式的美在于它表现了伦理道德,而道家则认为真正的美在于人的生命的自由发展,崇尚自然、

8、反对人为的艺术。这并不是说它否认感性形式的美,而是它认为最高的美是超越感性形式美的一种自由的生活境界。老子第四十一章:“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在老子看来,最美的音乐不是单纯用耳朵能听到的,最美的形象也不是单纯用眼睛可以看到的。老子认为,美应当是自然而成、自然和谐,没有任何人工造作痕迹的。老子说,“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在老子看来,“五色”、“五音”、“五味”等等都具有人工造作的痕迹,已经失去了其原来面目,让人无法体会“道”之初的自然和之“美”,只会使人“目盲”、“耳聋”、“口爽”、“心狂”、“行妨”。“

9、赤子”、“婴儿”般的纯朴天真才是老子眼中的“大美”。庄子天道篇说“朴实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他认为自然朴实的就是最美的,人为的艺术不仅不能成为最美的艺术,而且还对人们观赏自然的艺术造成妨害。道家并不从根本上否定艺术美,而是否定统治阶级所追求的那种放纵的、有害于生命享乐的美。事实上,道家的美学思想都以“自然美”为轴心而绽开的,而儒家的美学思想是围绕伦理美而绽开的。论语雍也:子曰:“智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宋代朱熹释之曰:“知者达于事理而周流无滞,又似于水,故乐与水;仁者安于义理而厚重不迂,有似于山,故乐山。”“知者”之所以会乐与水,“仁者”之所以会乐与山,那是因为山水的品德与“知者

10、”“乐者”得品质具有“异质同构”的关系,“知者”机敏,出世敏捷,同水一样具有络绎不绝的“动”的特点,“仁者”稳重、处事泰然,同山一样具有阔大宽厚、魏然不动的“静”的特点。孔子对山水的观赏,是从道德角度的观赏。与其说他是醉心于自然山水本身,不如说他是由眼前的山水引起的一种道德品质的联想,是对实现志向人格的一种渴望。自然美的事物之所以能成为审美对象,是因为它符合审美主体的思想品质和道德情操。总之,儒家美学思想是紧紧围绕出世的,无论是人格美、艺术美还是自然美都是有目的性和功利性的,是与政治休戚相关的好用的美学思想,而道家美学思想则是超功利的、“无用”的,以自然美为轴心,是亲近自然而与人世间的事物无关的。他们的差异不限于此,这里只是很简洁地比较了一些基本的特征。第6页 共6页第 6 页 共 6 页第 6 页 共 6 页第 6 页 共 6 页第 6 页 共 6 页第 6 页 共 6 页第 6 页 共 6 页第 6 页 共 6 页第 6 页 共 6 页第 6 页 共 6 页第 6 页 共 6 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书 > 工作报告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