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学年语文苏教版必修五教学设计第3专题《渔父》.docx

上传人:碎****木 文档编号:94546930 上传时间:2023-08-04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20.3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3年学年语文苏教版必修五教学设计第3专题《渔父》.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2023年学年语文苏教版必修五教学设计第3专题《渔父》.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3年学年语文苏教版必修五教学设计第3专题《渔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3年学年语文苏教版必修五教学设计第3专题《渔父》.docx(6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必修五第三专题 直面人生渔父教学目标1. 学习把握文中的实词、虚词,培育学生阅读古文的力量,将课文顺畅地译成现代汉语。2. 通过对屈原和渔父的对话的分析,生疏屈原“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宏大人格。重点、难点重点:1. 屈原的精神及抱负的理解。2. 反衬和对话手法的运用。难点:探讨渔父形象的文化内涵。设计思想渔父一文,在我国现行的多种版本高中语文教材中,仅见于苏教版高中必修五第三专题“直面人生”的“生存选择”模块,为高二下学期的学习内容。学生在高一阶段对离骚节选一文的学习,有助于理解本文中的屈原生平与屈原思想。学生在初中阶段已经学习过十多篇浅易的文言文,把握了肯定数量的文言词法、句法和篇章常识。

2、在进入高中阶段的语文学习后,又逐步接触了几十篇各有肯定难度的的文言文, 积存了更多的文言词法、句法和篇章常识,具备了初步的文言语感,对古人的价值观、审美趣味也有了初步的了解。渔父一文的教学设计,立足于以上的教材状况和学情,分为导入、自读、反响、拓展、反响等几个主要板块,重在引导学生自主开展文言文的学习。教学资源1. 屈原简介。屈原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位宏大的爱国诗人,政治家,名平,战国时楚人。屈原先被楚怀王重用,后因小人谗言被放逐。楚国被秦灭亡后,他的政治抱负破灭,传奇屈 原于农历五月五日投江自尽。中国民间五月五日端午节包粽子、赛龙舟的习俗就源于人们对 屈原的纪念。1953 年,屈原还被列为世界

3、“四大文化名人”之一,受到世界和平理事会和全世界人民的盛大纪念。屈原的作品有离骚、天问、九歌(11 篇)、九章(9 篇)、招魂,凡 23 篇。作品有猛烈的忧国忧民、忠君致治的思想。2. 本文作者。汉王逸楚辞章句云:“渔父者,屈原之所作也。”但又说:“楚人思念屈原,因叙其辞以相传焉。”前后冲突。自此,或论为屈原之作,或论为楚人悼念屈原之作, 聚讼纷坛。今人持后说者居多。无论作者为谁,本文均不失为一篇呈现屈原宏大人格的力作。3. 渔父形象。自庄子盗跖篇中提到孔子见渔父一事后,渔父即成为后世诗文稗说中的隐逸高士。然是否确有其人其事,却查无实据。故而屈原江畔遇渔父之事,亦当为民间传 说、楚人口碑,本文

4、当作为一篇虚拟的寓言来读。司马迁在史记屈原列传中将此文全部照抄,用以赞扬屈原人格则可。用为史实,则不行征信。4. 楚辞常识。楚辞是指战国时期兴起于楚国的一种诗歌样式,具有楚国鲜亮的地方 颜色,它渊源于中国江淮流域楚地的歌谣,吸取民间文学特别是楚声歌曲的形式,把诗 经三百篇,特别是“雅”“颂”中的古板的四言方块诗改为参差不齐,长短不拘的骚体诗,建立起一种诗歌的体裁,标志着我国诗歌的进展,是诗经以后的一次诗体大解放。“楚辞”的名称,最早见于西汉。汉成帝时,刘向整理古文献,把屈原、宋玉的作品和 汉代人仿写的作品汇编成集,称为楚辞。“辞”即文辞之意,故也写作“楚词”。从今,“楚辞”既是一部诗歌总集的名

5、称,也是一种文学体制的名称。“楚辞”主要作者有屈原、宋玉、景差、唐勒等人。主要的作品有屈原的离骚九歌天问,宋玉的九辩等。楚辞在中国诗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后人将“骚体”与诗经并称为“风骚”。“风骚”是中国诗歌史上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两大优良传统的源头。特别是楚辞中的屈原作 品,以其深邃的思想、浓郁的情感、丰富的想象、瑰丽的文辞,表达了内容与形式的完善统 一。它的比兴寄予手法,不仅运用在遣词造句上,且能开拓到篇章构思方面,为后人供给了 创作的楷模。而它对其后的赋体、骈文、五七言诗的形成,又都发生了深远的影响。5. 文言学问。通假字渔父:“父”通“甫”,古代对老年男子的尊称。古今异义颜色憔悴(颜色:脸色

6、,今多指颜色)形容枯槁(形容:形体容貌,今指对事物的形象和性质加以描述)圣人不凝滞于物(凝滞:拘泥,执著。今指停顿流淌,不敏捷;分散)何故深思高举高举:行为高出世俗。今指高高举起一词多义而:渔父莞尔而笑 (连词,表修饰)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 (连词,表转折)何不(沽)其泥而扬其波(连词,表承接) 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却 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却众人皆醉,何不 其糟而 其醴?表并列 于:圣人不凝滞于物(介词,表被动关系,被)何故至于斯(介词,引进动作对象,到) 葬于江鱼之腹中 (介词,在)以:是以见放 介词,由于安能以身之察察 介词,拿、用 可以濯吾缨 介词,表目的,用来

7、文言句式省略句行吟(于)泽畔 (省略介词)不复与(之)言 (省略介词宾语)被动句是以见放倒装句式:身之察察察察之身 皓皓之白白之皓皓 物之汶汶汶汶之物 教学设计【课堂引入】“是生存,还是死亡?”这是世界著名剧作家莎士比亚的名作哈姆雷特中哈姆雷特 被生活的逆境逼到了死角时的发问。如何解答好这个问题,真让世人难为。宏大的史学家文 学家司马迁为了完成传世之作史记忍辱负重,选择了生存。孟子却说:“生,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行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其实,生与死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死与生的价值,“生的宏大,死的荣耀”才是价值之根本。今日,我们通过学习渔父一文,走进屈原的内心世界,去探求他的人生价

8、值,去瞻仰一位伟人的“身之察察”、“皓皓之白”【课堂学习】学习活动一:了解相关文学常识问题:说说你所知道的楚辞和屈原。 学生答复,教师补充,参见教学资源。学习活动二:朗读课文听录音,跟读课文,自由诵读课文学习活动三:翻译文言,积存实词,把握句式第 1 段,既:“已经”。行吟于泽畔。省略句是以见放。被动句颜色:脸色,形容:形体、容貌。古今异义第 2 段,圣人不凝滞于物。被动句高举:行为高出于世俗。自令放为?自令令自, 让自己、使自己。放被流放。为句末疑问语助。难句第 3 段,吾闻之:之,音节助词。安能以身之察察,爱物之汶汶者乎?以:用、让。身之察察:定语后置,皎洁的身体。第 4 段:莞尔:微笑的

9、样子。鼓枻:敲打船桨。学习活动四:理解文章思想问题 1:本文塑造了屈原怎样一个形象?显示了屈原怎样的人格?屈原,一个始终不渝地坚持抱负、不惜舍生取义的生活中的强者,一个不随波逐流,不苟合, 不妥协,与众不同,特立独行的形象。显示了屈原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宏大人格。问题 2:本文在塑造屈原的同时,还塑造了一位形象,他是谁?是怎样一位形象?为何要塑造这一形象?渔父,一位高蹈遁世的隐者形象,道家思想的信徒。具有明哲保身、随遇而安、知天达命、与世推移的处世态度。作者刻画出他不愠不怒、不强人所难心平气和的超然姿势。作者塑造这一形象,对塑造屈原来讲,具有比照、衬托的作用。文章承受了比照的手法,通过屈原和渔

10、父的问与答,表现了两种对立的人生态度和截然不同的思想性格。问题 3:探讨渔父这一特定人物形象的文化内涵。“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杨慎临江仙),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柳宗元江雪)。“渔父”是一个独特的文化意象,具有特定的中国文化内涵。第一,遗世独立,清高隐逸。其次,“渔”,垂钓不仕;“父”,老年男子,明于得失;“水”,品性谦逊,亲附万物。“舟”,小而自由。第三,渔父意象寄予着中国文人对这种与世无争的超然生活的向往。渔父无言而别、唱歌远去的结尾,使全文获得了悠远的情韵和意境。渔父屈原 以死明志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沐者必弹冠,浴者必振衣,宁赴湘流。渔父与世推移

11、 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水清濯缨,水浊濯足。课堂反响1. 对以下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A. 何故深思高举行为高出于世俗B. 鼓枻而去敲打C. 遂去,不复与言前往某地D. 何故至于斯这,这个地步2. 以下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一样的一组是A安能以身之察察 安能以皓皓之白B. 渔父莞尔而笑则噪而相逐C. 沧浪之水浊兮郡之贤士大夫请于当道D. 子非三闾大夫与 不复与言3. 把以下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2)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3) 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4) 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

12、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 课后测评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47 题。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渔父见而问之日:“子非三闾大夫欤?何故而至此?”屈原日:“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渔父日: “夫圣人者,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举世混浊,何不随其流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其餔其糟而啜其醨?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屈原日:“吾闻之,沐者必弹冠,浴者必振衣。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常流而葬乎江鱼腹中耳,又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之温蠖乎?”乃作怀沙之赋。于是怀石,遂自投汨罗以死。4. 选出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 A. 颜色憔悴,形容枯槁

13、形容:形体和容貌B. 沐者必振衣 沐:刚洗完澡C. 而能与世推移 推移:推动移动D. 不凝滞于物凝滞:拘泥5. 选出对加黑词义讲解正确的一项 何故而至此 何不随其流而扬其波 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 遂自投汨罗以死A. 一样,也一样 B.不同,也不同C.一样,不一样 D.不同,一样6. 选出“举世混浊,何不随其流而扬其波”翻译正确一项为哪一项 A.整个世道都是混浊的,您为什么不随着流水去推波助澜呢? D.整个世界都污浊不清,您为什么不随着流水去推波助澜呢? C.整个世界都污浊不清,您为什么不随波逐流并推波助澜呢? D.整个世界都是混浊的,您为什么不像流水那样推波助澜呢?7. 选出不符合渔父所说“圣人

14、”条件的一组人物 屈原 文天祥 李白 庄子 辛弃疾 史可法 归有光A. B. C.D. 8.作者引用“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的用意是A. 屈原过于清高、正直,不仅遭人妒忌,而且为一般人不理解,指出屈原不能知权达变适应社会,顺应时代。B. 说明屈原坚守节操,德才兼备,不愿同流合污,意在指责楚王无知人之明,同时也含蓄批判屈原孤芳自赏的态度。C. 赞扬屈原保持了高度奇特的节操和志向,作者借渔父之口,表达了对迫害屈原的那个昏聩邪恶的统治集团的愤慨。D. 确定了屈原能保持高洁奇特的节操和志向的做法,但不同意屈原认为整个世界都混浊的见解,作者比屈原要客观辩证些。9. 选出对文段分析讲解不恰当的一项A

15、. 该段写屈原流放途中与渔父的对话和最终以身殉国的壮举,并用比照的手法,以突出屈原的高风亮节。B. 渔父所述种种,对屈原来说都是反衬,目的是为了表现屈原的高尚志行和坚贞品德。 C.屈原对渔父的答复,表现了他对昏君佞臣的憎恨和坚持操守、决不同流合污的政治态度。D.该段谈论属总结性评论,抒情方式属寓情于事式,突出了屈原性格中爱国和正直这两大特征。答案:一、课堂反响1C离开某地2D同“欤”,助词,译为“吗”/介词,跟3略二、课后测评4.C(变迁)5.B 为何用 而6.C7.A8.C借渔父之口表达屈原的高洁品德,也暗含对社会黑暗的愤慨9.D此段承受的是记叙和描写的方式,用对话表现了屈原始终不渝地坚持抱负,不惜舍生取义,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宏大人格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高考资料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