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三单元第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备课资料教案新人教版.docx

上传人:1564****060 文档编号:94488531 上传时间:2023-08-03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68.9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3年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三单元第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备课资料教案新人教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2023年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三单元第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备课资料教案新人教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3年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三单元第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备课资料教案新人教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3年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三单元第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备课资料教案新人教版.docx(6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2023第三单元 第 14 课 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学问点一张骞通西域1. 西域的地理概念:现甘肃阳关、玉门关以西,也就是今日疆和更远的宽阔地区,称为西域。2. 张骞通西域(1) 背景:匈奴掌握西域并以此为据点进攻西汉,使西汉边疆不得清静。匈奴成为西域和西汉共同的威逼。西汉在武帝统治时国力雄厚,汉武帝打算用武力战胜匈奴。(2) 目的:联络大月氏,夹击匈奴。(3) 概况第一次:公元前 138 年,张骞从长安动身,途中被匈奴人所扣,辗转到达大月氏。虽然没有到达目的,但是却了解了西域各国的状况和他们愿与汉朝交往的愿望,为日后汉朝经营西域打下了良好的根底。相关链接张骞在途中被匈奴捉住据汉书张骞传

2、载,张骞与堂邑父等百余人出陇西后,途经匈奴,被匈奴捉住,报于单于, 单于把张骞拘留了十年,强迫他娶匈奴妻子,生儿育女,“然骞持汉节不失”。后来,张骞乘匈奴 不备,率众脱逃,辗转到达大月氏。从大月氏回来,张骞见北道危急,改走南道,不料又被匈奴捉 住, 拘留了一年多。直到单于病死,匈奴贵族为争夺统治权发生内乱,他才带着匈奴妻子与堂邑父一起逃回汉朝,这时已是公元前 126 年元朔三年了。其次次:公元前 119 年,张骞带着牛羊和丝绸出访西域,促进了汉朝与西域之间的相互了解与往来,推动了西域与汉朝的经济文化沟通。(4) 张骞的优秀品质:在重重艰险面前,不屈不挠,敢于冒险和开拓。相关链接张骞通西域后,西

3、域的天马、汗血马等良种马,葡萄、石榴、核桃、苜蓿等植物,乐器和歌舞, 开头传入中原。汉族的铸铁、开渠、凿井等技术和丝绸、漆器、金属工具等也传到了西域。张骞出访西域,最初是以查找盟友夹击匈奴为目的。由于生疏了西域的地理环境和风土人情, 同时伴随着公元前 119 年卫青、霍去病在军事上对匈奴的打算性成功,张骞在西域的活动明显带有与西域各国进展友好的政治经济交往和联系的目的。此后,汉朝和西域的联系日趋亲热,最终形成了中心政府对西域地区的政治管辖。(5) 意义:张骞出访西域是我国历史上的壮举,张骞为稳固统一多民族国家、沟通西域与内地的联系、促进东西方经济文化沟通作出了突出奉献。学问点二丝绸之路1. 陆

4、上丝绸之路(1) 背景:自从张骞开拓通往西域的道路后,汉朝和西域的使者开头相互往来,东西方的经济文化沟通日趋频繁。(2) 运输的主要物品:丝绸等货物。(3) 路线:从长安穿过河西走廊,经西域运往中亚、西亚,再转运到更远的欧洲;又把西域的物产和奇珍异宝运到中原。这条沟通欧亚的陆上交通道路,就是著名的“丝绸之路”。(4) 功能:通过这条道路,汉朝的丝绸、漆器等物品,以及开渠、凿井、铸铁等技术传到西域 ;西域的良种马、香料、玻璃、宝石等,以及核桃、葡萄、石榴、苜蓿等植物,以至多种乐器和歌 舞等传入中国。相关链接疆出土的东汉丝袜在 1959 年疆民丰县一座东汉合葬墓出土。这双袜子原穿在已干化成“木乃伊

5、”的女尸脚上。用红、蓝、白穿插菱形纹锦制成。袜子长37 厘米,宽 14 厘米。袜子在汉代被称为角袜。袜上有带子,穿时可束紧口,防止脱落。据考古学家分析,该墓的仆人是当地社会的上层人物。墓里出土的 丝织品都不是本地生产的,而是经过丝绸之路从中原地区运来的。织锦的图案都是汉朝风格,有些 丝织品的上面还有汉字图案。它说明汉代丝绸之路的畅通。(5) 地位:丝绸之路是古代东西方往来的大动脉。(6) 意义:对于中国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贸易与文化沟通,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2. 海上丝绸之路汉朝先后开拓了多条海上航线,从山东沿岸动身的船只穿过黄海,可到达朝鲜、日本。更重要的一条是从东南沿海港口动身,经中南半岛

6、南下,绕过马来半岛,穿过马六甲海峡,通往孟加拉湾沿岸,最远抵达印度半岛南端和锡兰今斯里兰卡。中国的丝绸等物品经这条航线再转运到欧洲地区,因此这条航线被称为“海上丝绸之路”。思维拓展张骞两次出访西域的异同,应学习张骞怎样的精神?1. 两次出访西域的异同(1) 一样点:都增进了汉对西域的了解,为汉与西域的友好交往奠定了根底。(2) 不同点目的不同:第一次出访是为了联络大月氏,夹击匈奴。其次次出访是为了加强与西域各国的往来。时间不同:第一次是公元前 138 年,其次次是公元前 119 年。经受和结果不同:第一次张骞历经困难险阻,两次受到匈奴的拘留。最终由于大月氏不情愿 打仗,并没有到达目的。其次次张

7、骞率领使团,访问了很多国家,最终促进了汉与西域各国的往来, 到达了目的。2. 张骞出访西域表达了他报效祖国,不屈不挠,勇于冒险和开拓的精神。我们要从小培育这样的精神。同时也让我们知道成功者需要具备有胆、有识、有行、有恒的根本素养。学问点三对西域的治理1. 西域都护的设置(1) 时间:公元前 60 年,西汉王朝在西域设置西域都护。(2) 官职:西域都护。(3) 地点:乌垒城。(4) 权力:颁行汉朝的号令,调遣军队,征发粮草,对西域地区进展有效的管辖。(5) 影响:西域都护的设置,标志着西域正式归属中心政权,其管辖范围包括今疆及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的宽阔地区。2. 班超经营西域(1) 背景:西汉末

8、年,匈奴重掌握了西域,汉朝与西域的往来中断。(2) 措施:东汉明帝时,派兵出击匈奴,并派班超出访西域。(3) 结果:使西域各国重与汉朝建立联系。(4) 影响:班超在西域期间,派甘英出访大秦,开拓了通往西亚的路线。班超经营西域30 多年,到 71 岁时才回到中原,不久去世。他的儿子班勇继承父业,再次出访西域。思维拓展班超在中国历史上有哪些奉献?他有哪些精神值得我们学习?班超面对匈奴的威逼,投笔从戎,以国家利益为重,在出击匈奴中立了功。我们应学习他有抱负、有抱负的精神。班超在鄯善国,只带着36 人,深入虎穴,斩杀了匈奴使者及其随从100 多人,显示了班超的灵巧、坚决、勇敢。班超在西域活动三十来年,

9、帮助西域摆脱了匈奴的束缚和奴役,为稳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作出了巨大奉献。在西域,班超三十来年排解艰险,精神可嘉。派甘英到大秦去,为以后中西方交通的进展和经济文化的沟通供给了条件。这一举动,说明班超具有远见卓识。妙招巧记张骞、班超出访西域简表重要人物时间主要事迹结果和意义张骞公元前 138 年和公元前 119 年两次出访西域沟通了与西域各国的联系,加强了汉和西域的文化沟通,为西域各国归属汉朝的管辖奠定了根底班超公元 73 年出访西域,帮助西域各国摆脱了匈奴的掌握,经营西域三十来年进一步加强了西域和内地的联系例 1张骞两次出访西域的历史意义在于A. 联络大月氏,夹击匈奴B. 促进了汉朝与西域各国的了

10、解与往来C.设立西域都护D.掌握西域各族点拨 联络大月氏夹击匈奴是张骞第一次出访西域的目的,A 项排解;设立西域都护是在公元前 60 年,不是张骞两次出访西域的意义,C 项排解;张骞第一次出访西域使汉朝了解到西域的具体状况,其次次出访西域促进了汉朝与西域各国之间的相互了解与往来,D 项表述错误,B 项正确。答案B例 2“连接亚欧风物,融汇东西文明”“一带一路”勾画了开放包涵、和平进展、互利共赢的蓝图。在古代,丝绸之路是A.沟通中西交通的陆上要道B.唐代商人出海贸易的交通要道C.连接中国南北的交通大动脉D.清朝对外文化沟通的桥梁点拨此题考察的学问点是丝绸之路。古代丝绸之路是贯穿东西的陆上交通线,

11、因运输精巧的丝绸而得名,它从西汉的长安动身经河西走廊,通往中亚、西亚,直至欧洲。应选择A 项。答案A例 3疆地区是我国领土神圣不行分割的一局部,该地区正式归属中心政府管辖开头于A.张骞出访西域B.丝绸之路的开通C.西域都护的设置D.宣政院的设置点拨公元前 60 年,西汉政府设立西域都护,总管西域事务,至此,疆正式隶属中心政府的管辖。应选择C 项。答案C“丝绸之路”名称的由来早年,人们对这条东西往来的通路没有赐予一个统一的固定名称。1877 年,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在他所写的中国一书中,首次把汉代中国和中亚南部、西部以及印度之间的以丝绸贸易为 主的交通路线,称作“丝绸之路”。其后,德国历史学家赫

12、尔曼在1910 年出版的中国和叙利亚之间的古代丝绸之路一书中,依据觉察的文物考古资料,进一步把“丝绸之路”延长到地中海西 岸和小亚细亚,确定了“丝绸之路”的根本内涵,即它是中国古代经由中亚通往南亚、西亚以及欧 洲、北非的陆上贸易交往的通道,由于大量的中国丝和丝织品经由此路西传,故此称作“丝绸之路”, 简称“丝路”。丝绸之路是个形象而且贴切的名字。在古代世界,只有中国是最早开头种桑、养蚕、生产丝织品的国家。近年中国各地的考古觉察说明,自商、周至战国时期,丝绸的生产技术已经进展到相当高的水平。中国的丝织品迄今仍是中国奉献给世界人民的最重要产品之一。因此,多少年来,有不少争论者想给这条道路起另外一个名字,如“玉之路”“宝石之路”“佛教之路”“陶瓷之路”等, 但是,都只能反映丝绸之路的某个局部,而终究不能取代“丝绸之路”这个名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高考资料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