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陕西科技年鉴-公用服务科技.pdf

上传人:asd****56 文档编号:94478773 上传时间:2023-08-03 格式:PDF 页数:12 大小:326.5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0陕西科技年鉴-公用服务科技.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2010陕西科技年鉴-公用服务科技.pdf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0陕西科技年鉴-公用服务科技.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0陕西科技年鉴-公用服务科技.pdf(12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公用服务科学技术公用服务科学技术 307概述2009年在公路科研方面,长安大学完成的“公路半刚性基层材料结构理论、多指标控制设计方法及工程应用”成果,在公路行业推广应用取得显著经济社会效益,获2009年度国家技术进步二等奖。长安大学完成的“道路水泥混凝土组成设计研究”成果,延长了路面寿命,降低了造价,获2009年度陕西省科学技术奖励一等奖。在公路路基、桥梁、大断面隧道、高速公路路面材料等方面的研究成果也取得了显著效果。在铁路科研方面,西安铁路局有25项成果通过鉴定和技术审查,4项产品通过技术鉴定,完成的“客运专线钢轨成套技术开发与应用”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替代进口产品,取得巨大经济效益。在测绘科

2、技方面,省测绘局组织承担的“基于DOM的数码调绘系统”和“地理信息空间数据处理与质检软件研发”项目,通过了国家测绘局组织的鉴定,研究成果达到国内领先水平。中国煤炭地质总局航测遥感局完成的“洛阳市市区全数字航空摄影测量”和“铜川市新区数字化地形图测绘”成果分获2009年度国家测绘工程金奖和银奖。在广电科技方面,陕西省获广电总局广播节目技术质量奖(金鹿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4项;电视节目技术质量奖(金帆奖)二等奖1项。陕西广电网络联合机顶盒芯片厂家、机顶盒厂家共同成立了数字电视联合实验室,开发、完成各类机顶盒技术标准和规范13个,技术成果8个,统一方案产品6个。国家广电总局对陕西广电网企合作的模式

3、给予肯定,并授予“国家广电总局有线数字电视应用技术实验室”。在文体科研方面,西安石油大学完成的“脉冲负载运动装置的电控系统研制”成果,开发的数字式直流调速器通过了“国际电磁、兼容产品安全测试及国际认证实验室”的EMC测试,获得了国际化电子产品出口的CE认证证书,获陕西省科学技术奖励二等奖。文物与考古科研方面,2009年,全省共登记文物点8万余处,收集标本10.3万片(件)。省文物局系统“陕西唐陵大遗址保护”等三项获国家文物局田野考古奖。西安元智系统技术有限公司完成的“文物微环境实时监测系统”全部采用自主知识产权技术,填补了该技术在文物保护领域应用的空白,获2009年度陕西省科学技术奖励二等奖。

4、公路【公路半刚性基层材料结构理论、多指标控制设计方法及工程应用】由长安大学等4单位沙爱民等10人承担完成。发现了公路半刚性基层材料收缩与冲刷的控制原理;确立了结构类型概念和试验划分方法;研发了室内振动成型、收缩性能测试和冲刷性能测试的设备及方法;提出了多指标综合控制的原则和材料组成设计方法,实现了公路基层高强、少裂、抗冲刷的目标。研究成果被纳入行业规范,在全国实施,提高了公路服务水平,延长了使用寿命,经济、社会效益显著,并获2009年度国家技术进步奖励二等奖。【道路水泥混凝土组成设计研究】由长安大学等五单位申爱琴等11人承担完成。项目开展了“道路水泥混凝土路用性能评价指标研究”“原材料技术性质

5、对道路水泥混凝土路用性能的影响研究”“道路水泥混凝土路用性能设计与结构研究”“道路水泥混凝土组成设计方法研究”4个专题研究。针对中国交通与环境特点,构建了基于不同交通等级的道路混凝土耐久性气候分区;对不同分区条件下道路混凝土应具备的施工性能、强度、耐久性和抗裂性提出要求,建立了道路混凝土路用性能评价体系;构建了包括原材料技术性质、路用性能与宏、微观结构设计的组成设计方法体系;自主研发308 陕西科技年鉴 2010了“路面混凝土环境模拟及性能测试装置”“水泥混凝土表面砂浆含气量测定装置”“水泥混凝土含气量测定装置”。项目引入了系统论思想,建立分层次、分阶段设计的道路混凝土组成设计新理念,提出基于

6、路用性能的多指标、多参数控制的配合比设计方法,为便于成果推广,编制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道路水泥混凝土配合比设计软件。该成果在广西、陕西、广东、吉林等省工程应用表明,按本方法设计的道路水泥混凝土在确保路用性能优良的同时,能够有效减少早期破坏,延长路面寿命20%以上,同时可降低混凝土总造价约11元/方,并获2009年度陕西省科学技术奖励一等奖。【低含水量砂、粉土及高含水量粘土压实机理及压实技术研究】由长安大学等3单位杨人凤等9人承担完成。该项目研究了粉土、低含水量风积沙和高含水量粘土的压实特性;观察了粉土、低含水量风积沙和高含水量粘土分别在静力压实、振动压实、冲击压实和冲击振动复合压实等各种作用力

7、下的响应;借助于压力盒及多路信号实时同步采集仪分析了粉土、低含水量风积沙和高含水量粘土在各种作用力下的压应力分布规律和压应力传递规律;研究出了粉土、低含水量风积沙和高含水量粘土的压实机理;探讨了对于粉土、低含水量风积沙和高含水量粘土进行冲击振动复合压实的可行性,实现了冲击振动复合作用机构的设计。该设计已获得国家发明专利一项,新型实用专利一项,并且研制出了小型冲击振动复合作用的压路机样机。确定了适用于粉土、低含水量风积沙及高含水量粘土压实的小型冲击振动复合压实设备样机的主要性能参数;掌握了冲击振动复合压实设备样机的冲击能量和振动能量的合理匹配关系;总结出了对粉土、低含水量风积沙及高含水量粘土进行

8、大规模现场施工的最佳压实工艺,且较同吨位的振动压路机压实度提高10%以上。首次创立了冲击振动复合压实理论,而且已经在实际工程应用中收到了显著的经济效益。该项目获2009年度陕西省科学技术奖励二等奖。【黄土地区公路路基设计施工技术研究】由长安大学等3单位田权良等9人承担完成。该项目的主要研究内容包括了湿陷性黄土地基处治技术研究、填方路基设计施工技术研究、挖方路基设计施工技术研究和半填半挖路基设计施工技术研究;研究得到了基于非饱和土理论的黄土湿陷性评价方法,建立了可行的湿陷沉降量计算模型;总结出路基黄土的入渗规律,再现了黄土路基的变形沉降过程,并建立了路基黄土的流变模型,拟合出地基沉降变形量与路堤

9、高度的关系;提出了黄土地区公路路基的压实标准、施工工艺以及黄土填料CBR值的标准;提出了黄土地区公路路基处置方法的推荐技术;通过静力、振动、冲击三种工况的室内压实模拟试验,提出了黄土压实机械的最佳振动频率;研制开发了大型固结仪,通过室内沉降模拟试验,建立了不同压实条件下路堤沉降量与路堤高度的关系,提出了路堤沉降标准。共有12篇相关研究论文在国内核心期刊上公开发表。该项目获2009年度陕西省科学技术奖励二等奖。【大跨度独塔斜拉桥钢箱梁与单洞四车道特大断面隧道关键技术研究】由中交第一公路勘察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刘士林等9人承担完成。项目研究内容:针对钢箱梁关键技术进行试验研究。第一:钢箱梁合理构造和

10、受力特性。钢箱梁扭转受力分析;温度荷载作用下箱梁受力分析;运营阶段箱梁受力分析;钢桥面板局部受力与变形分析;箱梁在吊机荷载作用下的变形;横隔板的局部稳定分析。第二:梁索锚固结构模型试验研究。研究和验证静载工况下锚箱及附近板件特别是与腹板连接焊缝处的应力状态和安全储备,并与设计预期及计算情况进行对照分析;针对索梁锚固结构的具体情况进行锚固结构模型的疲劳试验,其主要目的为研究和检验在脉动荷载作用下锚箱及附近主梁构件的应力和应变分布及变化状态,特别是焊缝及其附近的应力和强度,并与设计预期及计算情况进行对照分析。第三:横隔板稳定性研究。分析影响钢箱梁斜拉桥稳定的因素及主要杆件的稳定性能,对其稳定性进行

11、评价。特大断面公路隧道设计与施工技术的研究。特大断面隧道荷载规律及围岩压力结构模式研究,荷载及围岩压力计算公式研究,围岩和支护结构的受力与变形性态研究;特大断面隧道不同围岩级别条件下断面型式及支护参数优化研究;特大断面隧道合理施工方法及信息化施工控制技术、结构体系监测技术、洞口偏压及洞身围岩稳定性、施工安全风险与时空效应等方面的研究。提出了基于过程控制理论特大断面隧道荷载及围岩压力计算公用服务科学技术 309方法,建立了相应的围岩压力计算公式。该项目获2009年度陕西省科学技术奖励二等奖。【黄土路基三维固结变形及应用技术研究】由咸阳市交通局等2单位景宏君等8人承担完成。该项目通过理论分析、室内

12、外试验以及野外试验段验证,提出:非饱和黄土路基三维固结方程式;基于统一强度理论的路基三维应力分析数学模型;通过大型离心模型试验揭示的路基应力分布规律;有关控制非饱和黄土路堤沉降变形的方法与对策;相应的应用技术指南。以此来提高黄土路基的稳定性,减小路基边坡坡比,基本消除黄土路基不均匀沉陷,提高黄土路基修筑的技术先进性、经济合理性和运营可靠性,最终达到节约投资,显著提高经济效益的目的。该项目研究成果目前已经应用到国道主干线丹东拉萨高速公路兰州至海石湾段、国道主干线连云港霍尔果斯高速公路谗口至兰州段、国道主干线青岛银川高速公路陕西靖边至王圈粱段、西部大通道福州银川高速公路陕西永寿至咸阳段,以及咸阳市

13、地方公路泾阳至淳化段等高等级公路重点关键路段共300余公里,经过3年来的应用证明,经济效益显著(可节约建设资金累计1.3亿元左右),实用价值较高、推广应用前景良好。该项目获2009年度陕西省科学技术奖励二等奖。【公路隧道通风网络技术与防灾减灾研究】由中交第一公路勘察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等2单位仇玉良等9人承担完成。该项目在系统分析了公路隧道通风计算的特点和难点的基础上,引入公路隧道通风网络分析计算理论,建立了公路隧道复杂通风网络分析的力学、数学模型,开发编制了公路隧道通风系统网络设计计算程序,通过三维CFD数值仿真和试验测试分析,验证了该通风网络模型的正确性。同时,对通风基础参数进行了大量模型试

14、验和现场测试研究,对国内数座典型公路隧道工程实例进行了多种角度、多种条件下的计算分析,表现了公路隧道通风网络计算程序的实用性和可靠性。该项目研究开发的公路隧道通风网络计算软件功能强大、计算结果稳定、使用便捷,为公路隧道通风防灾设计提供了新的方法和手段,是定量描述多通路公路隧道、特长公路隧道运营通风与防灾救灾系统的一种新途径。该成果对提高中国公路隧道建设及运营管理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也对国际上特长公路隧道通风防灾设计方法提供了指导和示范作用。该项目获2009年度陕西省科学技术奖励二等奖。【陕西省高速公路SMA路面材料与结构优化研究】由陕西省交通建设集团公司等2单位的栾自胜等9人承担完成。该

15、项目主要对二灰碎石基层防裂与防冲刷技术及施工关键控制点、基面层及面层层间结合技术、下面层配合比关键控制点设计、混合料的抗疲劳性能、中面层配合比关键控制点设计、重点研究混合料的抗车辙性能、SMA路面组成材料的适应性及其混合料性能、SMA路面施工工艺、施工质量控制指标等方面加以研究。该项目针对国内修筑SMA路面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技术特征,提出陕西省高速公路SMA路面材料与结构优化研究总报告SMA路面国内外调研分析报告;编写出陕西省高速公路SMA路面设计与施工技术指南;通过该成果的应用,减少10%20%路面病害的发生,减轻路面养护及维修方面的投入。该项研究既解决了公路建设工程中有关SMA路面的关键技术

16、问题,完善了该领域工程技术成果,为SMA路面的应用提供科学的标准和先进的方法,提高沥青路面长期路用性能;又提高了行业的SMA路面设计和施工技术水平,确保了公路畅通和行车安全,改善了公路沿线的交通运输条件。该项目获2009年度陕西省科学技术奖励二等奖。【晋焦高速公路丹河大桥】该项目由中交第一公路勘察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承担完成。丹河大桥地处太行山脉南麓,是晋城焦作高速公路的控制性工程,主桥采用净跨径146米的特大石拱桥,单跨跨径居世界同类桥型首位。项目采用四车道高速公路标准建设,桥跨布置230+146+530m,全长425.6米,桥宽24.8米,高81.6米,主跨净跨径146米,矢跨比1/4.5,

17、净矢高32.444米,设计荷载等级为汽车-超20级,挂-120,人群-3.5kN/m2。项目通过特大跨径石拱桥设计分析方法、拱上建筑共同作用的影响程度、几何非线性问题对主拱圈受力变形影响、合理拱轴线的选择、主拱圈加载顺序与砌筑工艺以及主拱圈落架技术的研究、施工仿真模拟分析,大型砌体结构力学性能研究,主拱圈大型砌体模型试验,拱上轻质填料试验与施工工艺研究,310 陕西科技年鉴 2010施工监控技术及桥梁荷载试验的研究,并应用了现代桥梁设计方法与控制理论,总结出了适合大跨径石拱桥可行的设计分析方法和施工工艺。通过分环砌筑特大石拱桥主拱截面应力分布、主拱与拱架联合受力研究,首次发现了分步施工石拱桥拱

18、脚下缘高应力区,取得了大跨径石拱桥设计方法和施工安全控制的创新性成果。该项目处于世界领先水平,总结了一套完整的大跨度石拱桥设计与施工成套技术。该桥的建成通车,打通了山西通往中原及东部沿海的交通瓶颈。该项目2009年获建国六十周年公路交通勘察设计经典工程。【国道318川藏公路二郎山隧道】该项目由中交第一公路勘察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承担完成。该隧道位于四川省雅安市天全县与甘孜州泸定县交界处的二郎山地段,是川藏线上第一座大山隘口,其主洞长4.176km,平导长4.155km。是当时国内最长、埋藏最深、海拔最高、地应力最大的特长山岭公路隧道。项目开发了测试和判断地应力的新方法和新技术,建立了新的岩爆和大

19、变形力学机制模型,提出了岩爆烈度分级的RMS新方案及相应的防治措施。确立了以现场跟踪地质调研和现场快速二次应力测试为主要依据的岩爆预测系统,准确预报了岩爆发生的部位和级别。提出了新的海拔高度系数,首次实施了平导送风型半横向式机械通风“自动适应”自然风的通风控制方法,并建立了通风系统一元流数学模型,为公路隧道通风系统设计提供了新的分析手段。项目建立了一套解决深埋长大隧道高地应力与围岩稳定性问题的技术方法体系,开创了高海拔地区公路隧道营运通风的新模式。采用了先进的防排水技术,实现了整座隧道不滴、不漏、不渗,“洞中修涵”法通过了隧道中的地下暗河,避免发生灾害性事故。洞门的藏式建筑风格具有地域性和民族

20、性,与自然环境相协调。该项目2009年获建国六十周年公路交通勘察设计经典工程。【京津塘高速公路】该项目由中交第一公路勘察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承担完成。项目是国内提出筹建最早、论证时间最长的第一条跨越京、津、冀且地质情况较复杂的高速公路,是利用世界银行贷款、按国际管理模式组织建设的第一条高速公路。项目采用双向4车道建设标准,路基顶宽26米,全长142.69km,总投资22.7亿元。该项目从技术标准、设计规范的制定,到路线、路基、路面、桥涵、互通式立交、交通工程等各专业完成了大量的科学试验和专题研究,开创了国内公路建设史上诸多项“第一”和首次运用国际通用的“OD”调查与“四阶段法”;将平、纵组合设计

21、纳入公路线形设计的基本范畴;通过沉降速率和稳定性控制施工进度的方法解决了高速公路软土地基上填筑路基的难题;采用钢绞线预应力体系及斜交铰接板理论计算分析;将交通工程研究领域扩大到高速公路的勘察设计中;运用计算机辅助设计新技术;对高速公路结构物抗震设计进行研究等诸多个“首次”。项目形成的一整套先进、实用、经济、可行的勘设技术,既为该公路高水平设计提供了技术保证,也为国内高速公路勘察设计理论、方法和标准体系的建立奠定了基础,并为京、津、冀地区和出海口岸开辟了“黄金通道”,促进了沿线的经济发展。该项目2009年获建国六十周年公路交通勘察设计经典工程。【青藏公路】该项目由中交第一公路勘察设计研究院有限公

22、司承担完成。青藏公路北起青海省经格尔木,南至西藏自治区拉萨市,全长1937公里,于1950年动工修建,1954年正式通车,共投资58.84亿元进行了两次改建、两期整治和建设期、建设后的整治改建完善,现为二级公路,设计速度80公里/小时,路基宽10米,路面宽7米,初期为沿地爬的砂石简易路,改建后为沥青路面公路。青藏公路穿越高海拔多年冻土区630km,1973年起,原交通部依托青藏公路历次改建和整治开展了34年的4期研究,创新集成了多年冻土公路建设和养护技术,形成公路多年冻土工程理论和沥青路面下路基稳定关键技术、公路设计与施工关键技术、公路建设养护体系等三大核心支撑技术,攻克了多年冻土区修筑公路的

23、世界性难题。在多年冻土地区公路建设养护指导思想、原则、系列关键技术、设计施工及研究方法和设备等方面均做出了重大突破和创新,主要技术成果均为国内外首创。该项目获11件专利,纳入10部国家与行业规范,填补了国际该技术领域的空白,推动了冻土学科、寒区工程及高新技术材料的发展,确立了在多年冻土技术领域的国际领先公用服务科学技术 311地位,有力地支持了青藏铁路建设。青藏公路承担着西藏85%以上进藏物资和90%以上出藏物资运输任务,在西藏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国防建设和民族团结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该项目2009年获建国六十周年公路交通勘察设计经典工程。【石家庄至太原高速公路】该项目由中交第一公路勘察设

24、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承担完成。项目西接山西省东连河北省,横穿太行山脉,是国内第一条山区高速公路,也是晋煤外运的公路交通大动脉。石太高速公路全长208.82km,采用双向4车道和3种不同的设计速度和路基宽度,1993年开工,1996年竣工,总投资约32亿元。该公路的煤系地层分布广泛、存有大量的煤矿采空区,地质条件复杂。项目历时6年,从山区复杂条件下路线走廊选定、方案比选到路线指标的运用,互通立交的选型、桥梁跨径的比选及布置方式,特别是煤矿采空区的勘察与处治等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开创了山区高速公路勘察设计的多项“第一”。该项目首次将钢拉带加筋技术运用于高速公路路基主体工程中,路面设计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25、首次运用压浆灌注技术处理了煤矿采空区对公路路基的危害;在桥梁的设计中探讨了复杂山区条件下的选型、高跨比、布置方式,采用法线布置法使斜、弯、坡桥梁最大限度地做到标准化、系列化及施工工业化,节约工期和成本,提高了功效。形成的一整套先进、实用、经济、可行的勘设技术,既为该公路的高水平设计提供了技术保证,也为全国山区高速公路勘察设计理论、方法和标准体系的完善奠定了基础。公路的建成通车,开辟了晋煤外运的“黄金通道”,促进了沿线的经济发展。该项目2009年获建国六十周年公路交通勘察设计经典工程。【山西雁门关隧道】该项目由中交第一公路勘察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承担完成。项目位于大运高速公路新原段恒山山脉,是大同

26、至运城高速公路的咽喉要道。雁门关隧道为双向四车道分离式高速公路隧道,设计行车速度80km/h,单洞净宽10.5m、净高5.0m。隧道左、右线分别长5160米、5235米,是当时国内最长的高速公路隧道。该隧道穿越恒山山脉的21条地质大断层,软弱不良地质的比例占隧道总长度的78%。项目遵循“可持续发展”与“全寿命周期成本”的新理念,运用“新奥法”理论,通过TSP地质超前预报技术,实现了隧道的动态全施工。采用中心深埋水沟解决隧道保温、防冻及排水问题,确保隧道主体结构耐久、不渗不漏;应用CFD技术,建立通风数学模型,采用双井、单井分段纵向通风方式,为特长隧道通风研究提供了技术支撑;采用光纤感温自动检测

27、系统,设置紧急救援系统,将紧急电话和有线广播系统合二为一,采用水成泡沫装置和水幕与电保温消防系统,解决了消防管路的冰冻问题;洞口设计突出地域文化特点,环境协调,景观优美。项目标志着国内长大公路隧道设计及施工跨入了一个新台阶。该项目2009年获建国六十周年公路交通勘察设计经典工程。【秦岭终南山公路隧道建设与运营管理关键技术】该项目是由中交第一公路勘察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承担完成的交通部西部交通建设科技项目,并获资金支持。项目结合秦岭终南山公路隧道工程建设和运营管理实际,研究涉及隧道运营通风、照明、监控、防灾救援、系统集成及运营管理等,获得了特长隧道的综合选线及系统集成、可靠节能环保的运营通风、高效

28、安全的综合防灾救援集成体系、超大规模智能先进安全可靠的监控系统、坚硬岩石公路隧道快速掘进施工、超大直径深竖井成套施工、环境保护和节能、特长隧道安全和运营管理等8大技术领域的创新。项目填补了多项国内外空白,为中国特长公路隧道建设管理提供了理论、技术和管理创新,标志着国内特长公路隧道整体修建技术达到世界领先水平。隧道现已安全运营3年多,通行各类车辆500多万辆,是翻越秦岭最便捷、最安全的公路运输通道,取得了显著的社会效益。该项目获2009年度中国公路学会科学技术特等奖。【道路水泥混凝土组成设计研究】该项目由中交第一公路勘察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承担完成。项目针对目前道路水泥混凝土在工程应用中存在的诸多

29、问题,对道路水泥混凝土路用性能评价指标、设计与结构,原材料技术性质对道路水泥混凝土路用性能的影响,道路水泥混凝土组成设计方法等方面开展了系统研究并取得多项成果。项目成果适用于国312 陕西科技年鉴 2010内绝大多数新建和改建水泥路面工程所采用的低塑性、塑性普通(引气)道路水泥混凝土的配合比设计,为水泥路面的设计、施工和养护提供了技术支撑,并为相关规范的修订提供了参考依据。该项目获2009年度中国公路学会科学技术一等奖。【公路勘测规范】该规范由中交第一公路勘察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修订完成。修订后的公路勘测规范(JTG C10-2007)重点强调了不同勘测内容及勘测手段应遵守的基本原则与强制的精度

30、指标,不禁止勘测新方法或手段的使用,提高了规范的严密性、作业过程的可控制性。其中“控制测量”一章将公路控制测量分为路线控制测量和构造物控制测量,并规定了路线控制测量和构造物控制测量可分两期进行布设的原则与联测方法。提出各级平面与高程控制测量,其最弱点点位中误差、最弱相邻点相对点位中误差的限差,特殊结构的构造物平面控制网的精度应通过计算具体确定。对水准路线的长度作了调整,并对水准路线长度超限时的作业方法作了规定。“地形图测绘”一章,增加了图根GPS RTK测量与水下地形图测绘的要求;“航空摄影测量”一章,航测成图方法只保留了数字测图系统成图部分,并对影像图的适用范围作了调整;“数字地面模型”一章

31、,规定了数字地面模型的精度评定指标、应优先采用的建模方法及每种建模方法对应的地形三维数据采集方法;“初测”一章中,规定在初测阶段一般不布设桥梁、隧道测量控制网,应顾及以后布设专用控制网的某些需要;“定测”一章,规定桥梁、隧道专用控制网应在定测阶段或施工前施测,并对专用控制网的要求作了修改。按标准规范体系要求删繁就简,明确“规范”重在规定“做什么与应达到的合理技术指标”,形成以“规范、细则”为格局的新体系。该规范处于国内公路行业标准规范编制的领先水平,达到国际同等水平。规范自2007年7月起实施以来,在公路工程勘测实际中与公路勘测细则(JTG/T C10-2007)配合使用,对公路勘测生产作业有

32、很强的、可操作性的指导作用,使质检、项目审查验收工作也有明确的技术依据。该规范获2009年度中国公路学会科学技术一等奖。铁路【客运专线钢轨成套技术开发与应用】该项目结合中国铁路客运专线的实际情况,首次提出了探寻适应中国铁路客运专线特点的钢种及钢轨化学成分;通过引进、消化和自主创新,通过技术攻关,解决了钢轨生产中如何确保钢质纯净化、尺寸高精度、高平直度、无表面缺陷以及长尺化生产等重大技术难题,制造出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百米钢轨,实现了铁路客运专线钢轨的国产化;经过计算分析和试验,制定出利用8辆普通平车联挂运输百米定尺钢轨的运输方案,研制出专用座架对百米定尺钢轨实行分层承载,解决了百米定尺钢轨的运输

33、问题;优化了百米定尺钢轨的焊接工艺,提高了钢轨焊接接头的质量;提出中国客运专线钢轨的焊接体系,即采用100米长定尺钢轨、采用固定式基地闪光焊、采用长度为500米的长钢轨、采用移动式闪光焊或铝热焊进行单元轨节和无缝线路锁定焊;参与了轧辊设计和轧制工艺的实施、优化,研制出具有完全知识产权的高速铁路道岔用关键部件60D40钢轨和60TY轧制特种断面翼轨;制定出与铁路客运专线钢轨生产有关的规章制度,并形成一套质量监督制度。项目研究成果已成功应用于京津城际铁路和合宁、石太等铁路客运专线,取得直接经济效益近2亿元。在替代进口产品方面,已实现节支近28亿元。该项目获国家技术进步二等奖。【大断面黄土隧道综合施

34、工技术研究】由中铁一局集团有限公司等2单位刘旭全等9人承担完成。该项目主要内容:黄土隧道地质及工程特性研究。大断面黄土隧道设计参数研究。大断面黄土隧道掘进技术及机械配套研究。大断面黄土隧道各种掘进技术各步间的合理步长研究。大断面黄土隧道斜井进入正洞施工的转换研究。大断面黄土隧道不同施工工法的转换技术研究。隧道信息化施工技术研究。隧道控制测量施工技术研究。高性能混凝土及隧道二次衬砌施工技术研究。该项公用服务科学技术 313目通过对秦东隧道综合施工技术的深入研究,探索出了一套经济可行、技术先进、保证质量、进度超前、安全可靠的施工方案、方法及工艺,在国内客运专线大断面黄土隧道施工技术方面有所创新和突

35、破,达到领先水平。并可为以后类似工程提供借鉴作用,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该项目获2009年度陕西省科学技术奖励二等奖。【新丰镇编组站综合管理信息系统研究及应用】由中铁第一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于志军等9人承担完成。该项目结合铁路编组站现状和通信、信号、运输、车辆、机务等各部门各专业,分析了铁路编组站综合管理信息系统的功能需求,实现了铁路编组站局站一体化、管控一体化和网络一体化,开发了统一的信息接口,自动接收铁路局阶段计划,自动编制本站车列到达、解体、编组和出发信息,自动下发控制系统执行,并将作业完成情况信息实时反馈,形成了安全实时的信息闭环,提高安全性、可靠性和编组站运输生产的效率。该项目首次在

36、国内编组站运用GSM-R无线通信系统,与综合管理信息系统接口联动,实现了平面调车、驼峰调车、调车监控、列检/商检/车号系统、相邻铁路接入、应急通信等功能,取消了以往对讲和站场内通话柱的纯语音通信设备,方便用户使用,提高了作业效率。项目特点:信息管理和控制系统一体化设计,行车指挥人员集中作业,各独立系统集成在统一的网络平台上。该项目成果在新丰镇编组站使用,运行良好,顺利通过验收,达到了预期的减员增效的目的,经济和社会效益显著,得到了铁道部和铁路局等各方的好评。该项目获2009年度陕西省科学技术奖励二等奖。【时速200公里及以上铁路电气化线缆产品产业项目可研报告】该项目由中联西北工程设计研究院翟西

37、平、曾树凡、韩文军等5人承担完成。项目技术难度大,生产及辅助系统要求高。项目分析了多年使用国内外设备的运行情况,又对国内、外产品性能指标和铁道部标准指标进行对比,开发了行车调度指挥自动化系统,使用漏泄同轴电缆引进国外先进的物理发泡绝缘技术、外导体自动铣销制造技术,制造的产品在传输衰减、耦合损耗及电压驻波比等主要性能指标达到国际水平,提供了优质产品。该项目进一步扩大时速200公里及以上铁路接触网导线和承力索、牵引供电专用电力电缆、行车调度指挥自动化系统使用漏泄同轴电缆等产品的产能,提高了市场竞争能力和市场占有率,满足了国家铁路电气化发展的需求。该项目获2009年陕西省优秀工程咨询成果二等奖。【6

38、0kg/m钢轨18号高速铁路单开道岔】该项目是由中铁宝桥集团有限公司承担的陕西省重大科技创新专项资金计划项目。重点围绕平面线形和尺寸、道岔整体和零部件结构、系统刚度、轨下基础、扣件系统、转换设备、制造精度、组装铺设等关键技术进行攻关和研究。道岔转辙器采用新型60D40钢轨制造。道岔首次设置防跳限位装置并采用世界先进水平的施维格滚轮滑床板及其弹性扣压件,首次采用调高垫板,增强了道岔与岔枕、道岔与路基间的连接弹性,使道岔区刚度均匀,增强了列车通过道岔的平稳性,提高了旅客的舒适度。设计开发了无碴轨道基础及新型扣件系统、新型锁闭装置、弹性垫板、减磨滑床台等,解决了不足位移、电务卡阻等问题。道岔产品性能

39、指标:道岔直向容许通过速度为350km/h,道岔侧向容许通过速度为80km/h。多项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的运用,提高了道岔的整体性能,产品达到国际先进水平。2009年道岔年生产能力达到230组,累计上道625组,实现销售收入140735.2万元,净利润32237.9万元,缴税7005.3万元,创造了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测绘【洛阳市市区全数字航空摄影测量】该项目由中国煤炭地质总局航测遥感局承担完成。项目涵盖了GPS测量、精密水准测量、数码航空摄影、航空摄影测量、地理信息系统数据建设等领域,使用了GPS、DMC数码航摄仪、SSK全数字摄影测量工作站等先进的测量设备。提交了1500、11000、

40、314 陕西科技年鉴 201015000、110000、120000系列比例尺DLG、DEM、DOM等数字测绘产品。具有单体项目大、产品种类全、技术设备先进、工艺流程独特等特点。项目开发了数码航空摄影的像控点布设方案与背景色遮盖与虚拟断线新技术,在像片控制测量中大量应用先进的GPS RTK实时动态测量技术,替代了原有的像片控制测量中经常使用的GPS静态观测技术,制定了相关的技术及操作规范。项目成果得到广泛的应用,产生了较好的经济效益。该项目2009年获国家测绘工程金奖。【铜川市新区数字化地形图测绘】该项目由中国煤炭地质总局航测遥感局承担完成。项目在国内大比例尺航空摄影测量中第一次使用了IMU/

41、DGPS技术,完成了IMU/DGPS直接定向的精度评价;常规空三、GPS辅助空三、IMU/DGPS直接定向、IMU/DGPS辅助空三的精度比较;IMU/DGPS检校场自然地标的选择与精度评价和IMU/DGP辅助空三大比例尺航测成图的像控布点布设方案实验与确认等工作。国内首次应用DMC配合IMU/DGPS技术用于大比例尺航空摄影测量实践。项目成果在后续的延安管线11000比例尺成图、黄陵矿区12000比例尺成图、山东荣成11000比例尺成图等项目生产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发展,产生了较高的经济效益。该项目2009年获国家测绘工程银奖。文体【脉冲负载运动装置的电控系统研制】由西安石油大学李琳等7人承

42、担完成。项目研究并开发出具有基本功能的、开放式的小功率模拟和数字式调速器。针对运动装置的特点,研发了运动物理参数和人体生理参数检测电路、运动控制软件模块,并进行了系统的产品化开发,实现研究成果的转化。针对脉冲式负载特点,研究了运动控制算法,使系统具有快速、平滑调整和响应的特点,实现脉冲式变负载动态系统的控制,获两项实用新型专利“电动跑步机数字控制式PWM驱动器”和“跑步机自适应调速控制装置”。采用阻容、逻辑器件实现传感及检测,并通过软补偿控制,实现防爆冲保护,使产品的装机故障率控制在5以内,获实用新型专利“电动跑步机的防爆冲保护装置”。开发了运动物理参数(转速、运动频率、运动时间、里程等)和人

43、体运动生理参数(心率、卡路里、人体内脂肪含量等)的检测电路,获实用新型专利“健身运动器械的光电传感式心率检测装置”。根据运动生理学理论,综合运动物理和生理参数,开发了内嵌式运动专家系统控制模块。开发的运动装置电控系统,其转化为产品的装配合格率达99.5%,与国内同行业产品相比提高了一个百分点,其成降低15%20%,销售量达94000余套。研发的数字式直流调速器通过了“国际电磁兼容产品安全测试及国际认证实验室”的EMC测试,获得了国际化电子产品出口的CE认证证书。发表论文7篇,EI收录4篇。获得国家实用新型专利4项。获陕西省专利奖励二等奖、陕西高等学校科学技术一等奖、2009年度陕西省科学技术奖

44、励二等奖。文物与考古【文物微环境实时监测系统】由西安元智系统技术有限责任公司邓宏等4人承担完成。该文物微环境实时监控系统可以与现有的设备和网络进行无缝的连接,节省了应用系统的开发时间和周期;与传统技术相比,该系统降低了文物保护部门部署监控系统的成本;同时该系统还可制成便携式的系统,成为文物主管部门现代化的管理监督手段。该系统中主要包括无线传感器模块、无线传感网关、嵌入式软件、应用中间件和应用服务器软件等。该系统的主要特点:其综合了传感器技术、嵌入式计算公用服务科学技术 315技术、无线通信技术、分布式信息处理技术,并结合文物保护的理论及实际,提供了一套适用于馆藏文物微环境监测的无线传感网络系统

45、,是一项集成的创新。本项目全部采用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并且填补了该技术在文保领域应用的空白。该项目在硬件上无须再进行二次开发,只需要简单的配置即可接入使用;在应用软件开发上,用户借助中间件和服务器提供的应用框架,可快速实现系统的二次开发。该项目实施后所建立的“微环境参数历史数据库”,将为有关部门制定文物保护措施提供重要的科学依据,同时为文保专家系统的建设夯实了基础,也为文物管理部门建设统一监控平台提供了经验参考。在国家科技支撑项目“文物出土现场保护移动实验室”中已装备该产品。该项目获2009年度陕西省科学技术奖励二等奖。【陕西唐陵大遗址保护】唐十八陵是指唐朝19位皇帝位于关中地区的18座陵墓。

46、从高祖李渊至哀帝李祝,唐朝共有21位皇帝。除唐末的昭宗李晔葬河南偃师的和陵,哀帝李祝葬山东菏泽的温陵之外,又因武则天与高宗合葬,因此有18座唐陵分布在渭河以北,横跨陕西乾县、礼泉、泾阳、三原、富平、蒲城6县,绵延150公里。经国家文物局批准,陕西省于2006年正式启动唐陵大遗址保护项目的考古调查工作,调查对象包括唐十八座帝陵以及永康陵、兴宁陵两座祖陵,全面了解唐陵陵园的总体布局和范围、陵园建筑的分布与结构、陵园石刻的组合与保存现状以及陵园相关遗存,为保护范围的划定和保护规划的制定提供详实的资料,进一步推进唐代帝陵陵寝制度的研究。对18座唐陵的考古勘探工作目前已完成7座,其中唐睿宗李旦的桥陵遗址

47、项目2009年底被评为“2007-2008年度国家文物局田野考古奖”一等奖。【陕西岐山县凤凰山(周公庙)遗址】陕西省考古研究院与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联合组成周公庙考古队,自2004年开始以判断周公庙遗址聚落性质为首要学术目标,以厘清聚落结构为主要研究内容,以“大范围调查,大面积钻探,针对性发掘”为总体工作思路,对该遗址进行了大规模的田野考古工作。先后发现了10座带四条墓道的大墓和1000余座中小型商周墓葬,填补了西周墓葬形制的空白。出土了2200多字的西周刻辞,内容涉及王季、周公、召公、毕公等历史人物和祭祀、战争、数字卦、纪日、月相、占梦、卜辞常用语及甲骨修治现象等九个方面,使周公庙遗址成为目

48、前全国发现西周甲骨文字最多的遗址。2009年3月,周公庙遗址被评为“2008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通过考古发掘,建立了该遗址的考古学文化编年,并基本探明其布局情况。根据聚落结构特征、古文献记载以及出土甲骨文等,初步判断岐山县凤凰山(周公庙)遗址为周公采邑(封地)。2009年底,岐山县凤凰山(周公庙)遗址考古发掘工作被评为“2007-2008年度国家文物局田野考古奖”一等奖。【陕西高陵杨官寨遗址】杨官寨遗址位于高陵县姬家乡杨官寨村四组东侧泾河左岸的一级阶地上,面积约80余万平方米。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对其进行了长达4年多的考古发掘,发掘面积逾17278平方米,发现各类房址49座、灰坑896个、壕

49、沟9条、陶窑26个、瓮棺葬32个、墓葬45座、水井5口,出土各类可复原的器物7000余件。在南发掘区发现了成排分布的半坡四期文化的14座房址和陶窑。房址基本是平面呈“吕”字形的前后室结构,前室一般是地面式,后室则为窑洞式,是目前所知关中地区最早的窑洞式建筑群。在房址和陶窑附近的灰坑中出土了大量的陶器、陶坯残片和疑似制陶用的轮盘等。在北发掘区发现了仰韶文化庙底沟文化时期的聚落环壕。经初步钻探,环壕内面积24.5万平方米。在环壕西部发现门址一处。在其两侧的壕沟堆积中出土了大量陶、骨及石质器物,大多成层分布,保存基本完好。众多的出土器物中,镂空人面覆盆形器、动物纹彩陶盆、涂朱砂的人面塑残陶器等均为国内同时期遗址中所罕见。从目前的发掘资料看,遗址南部为仰韶文化半坡四期文化居民聚居区,而北部则是庙底沟文化的聚居区。在东北段环壕内侧接近沟边的位置发现有疑似墙基的遗存,该聚落可能是一座庙底沟文化的城址。2009年底,高陵杨官寨遗址考古发掘工作被评为“2007-2008年度国家文物局田野考古奖”二等奖。316 陕西科技年鉴 2010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休闲娱乐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