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本经济发展观与人本经济发展观.docx

上传人:h**** 文档编号:9431528 上传时间:2022-04-03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22.9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物本经济发展观与人本经济发展观.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物本经济发展观与人本经济发展观.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物本经济发展观与人本经济发展观.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物本经济发展观与人本经济发展观.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物本经济发展观与人本经济发展观篇一:人本论的经济发展观 摘要: 发展 ,系指以人的价值取向为参照系的人们实践方式的历时性改善。 经济 发展,则是指人们经济活动方式的改善。人本论的经济观主要有三大要点:一是以人为本的经济发展价值观;二是以人为本的资源、财宝拓展观;三是以人为本的经济制度激励观。 关键词:人本论;经济;发展观 精确把握“发展”一般与“经济发展”的内含,正确相识和处理经济发展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之间、经济发展所需的 自然 资源与人的探究创建实力之间以及以个体人为基础的各经济人之间的关系,既是一个重要的 理论 问题 ,也是一个事关全局而有待进一步解决的重大现实问题。本文就此试作一些探讨。

2、 发展,作为一个规范性的概念,特指以人的价值取向为参照系的人们实践方式的历时性改善。它详细表现为对人而言的三种价值增殖。一是在作为类存在的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上,人们通过实践方式的改善,使自然的存在朝着更有利于人的存在方向转变,即自然的人化或人化自然的生成,从而形成一种自然对人的价值增殖。二是在作为个体存在的人与他人或集团之间的关系上,人们通过相互交往方式的改善,使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朝着更有利于个体人存在的方向转变,即 社会 关系的改善,从而形成一种社会关系对个体人存在的价值增殖。三是在个体人的现实存在方式与志向存在方式之间的关系上,通过上述两种转变,即个体人的总体存在方式的改善,从而形成其自身的

3、现实存在价值到志向存在价值之间的价值增殖。这三种价值增殖就是作为发展一般的基本内含。不言而喻,这些都是在实践基础上的自然的人化以及与此相伴而行的人的自然化这种互动过程的产物,归根究竟,也都是人们实践方式改善的结果。离开现实中的活生生的人,离开人的社会实践,离开人的价值取向与存在方式的价值增殖,就无所谓历时性的善恶与美丑,无所谓高级与低级,无所谓改善与恶化,无所谓前进与倒退,自然也就无所谓发展与否可言。所以,从根本上讲,发展无非是人们实践方式的改善,无非是人们的现实存在价值到志向存在价值之间的价值增殖。而离开对详细人特殊是大多数人的价值增殖这个根本推断标准,奢谈这发展那发展,就必定失去它原来应有

4、的意义。 至于经济发展,则是作为发展一般中的特别,实质是指人们经济活动方式的改善。它详细表现为:人们利用和改造自然方式的改善,从而在更大的范围内和更深的层次上使自然人化并能更经济地创建出更多更好的社会财宝;与此改善相适应的人与人之间的经济关系的详细改善,从而使人与人之间的经济交往关系朝着更能发挥他们劳动主动性和创建性并能更合理地共享劳动成果的方向转变。正是这两种改善,构成了经济发展的本质内涵。因此,从严格意义上说,社会财宝的增加或经济的增长,并非经济发展本身,仅仅是经济发展的结果或在肯定程度上衡量经济活动方式改善程度的一种标记。而离开了这两种改善,单纯追求经济增长的高速度,就会误入“为生产而生

5、产”的歧途,甚至导致破坏性的增长,最终也不行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经济发展。 人本论的经济发展观,就是以人为中心,以现实的每一个体人的发展为宗旨,全面追求并尽可能实现人们经济活动方式的改善。这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是以人为本的经济发展价值观,即以人的发展为宗旨,以是否更有利于人类的存在和个体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作为衡量经济是否发展与取舍一切社会经济活动和一切社会经济关系的元价值或最终标准。 人,作为一种特别的物质存在形式,其本质在于探究与创建,其发展在于这种探究实力和创建实力在实践中的实现与升华。这种实现与升华即自身存在价值的增殖详细表现成作为自然的体质的增加和作为实践实力的技能的提高以及作为

6、社会的人格的改善,也就是通过实践,从现实存在方式到志向存在方式的转变。正是这种永不停息的转变,构成了人类存在和每一个人尽可能自由全面发展的终极价值实体。正如马克思所明确指出的那样,“共产主义并不是人类发展的目标”,1人类发展的目标在于“通过人并且为了人而对人的本质的真正占有”, 2是“人以一种全面的方式,也就是说,作为一个完整的人,占有自己的全面本质”,3也就是对自身独有的探究实力和创建实力的不断实现与升华。舍此,也就失去了人类存在和发展的元价值和终极目标。 历史 与现实表明,一方面,人的存在是基础性的,没有人的存在也就没有人的经济活动,自然也就无所谓人们经济活动方式的改善即经济发展。另一方面

7、, 发展经济的最终目的在于保障人们更好地存在,在于满意每一个人对其尽可能自由全面发展的追求而不仅仅是满意其不断增长的物质和文化上的须要,在于满意每一个人自身探究实力和创建实力的不断实现与升华而不仅仅是消费水平和享受水平的提高。因此,在人的发展与人们经济活动的关系上,本应以人的发展作为元价值或终极价值,本应以是否更有利于人们的存在和能否促进每一个人自由全面地发展作为衡量经济是否发展以及取舍一切经济活动和一切社会经济关系的最终价值标准。也就是说,本应以更有利于人们自身的存在和每一个人自由而全面地发展统帅经济活动,以经济活动听从和服务于人们更好地存在和每一个人自由全面发展的须要,而不是相反。否则,经

8、济活动就会失去原来应有的意义,以至堕入“人为物存”的陷井,甚而使社会经济活动异化为少数人奴役大多数人的某种工具。 其次,是以人为本的资源、财宝拓展观,即以人的相识实力和创建实力作为物质资源和财宝拓展的基本泉源,以促进人的相识实力和创建实力的尽可能实现作为确保每一个人尽可能自由全面发展所需资源和财宝持续涌流的基本途径。 如前所说,人作为一种特别的物质存在形式,其本质在于探究与创建。正是这种探究实力和创建实力构成了物质资源和社会财宝扩展的泉源。诚然,社会财宝的形成,离不开土地、矿山、水能和动植物等等资源,然而,这些自然诸物在被人们相识和利用以前,仅仅是一种自由之物,只有当人们通过自己的实践、相识和

9、驾驭了它们的存在和运动 规律 ,并加以利用和改造,使之人化,才转变成现实财宝的。而在这种转变中,人的相识实力和创建实力是确定性的。没有人的相识实力和创建实力的提高,自由之物就不行能转化成潜在的资源,更不行能转变成现实的财宝。假如把自然诸物比作财宝之母,那么人类独有的相识实力和创建实力就是真正意义上的财宝之父。从这个意义上说,肯定时空条件下的资源与财宝的丰欠,只不过是人们相识实力和创建实力的一种现实反映,只不过是人们存在状况和自身发展程度的一种标记;只有相识实力和创建实力低下的人,而没有人们相识实力和创建实力高度发达条件下的资源与财宝的贫乏。所谓“富裕的贫困”,正是人们相识实力和创建实力低下的结

10、果。所以,提升人的相识实力和创建实力,从而拓展对自然诸物利用的广度和深度,乃是确保物质资源持续涌流,从而确保社会财宝不断增加,从而才有可能为每一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供应不竭的财宝基础。 第三,是以人为本的经济制度激励观,即以能否激励每一劳动者个人探究力和创建力的发挥作为衡量和取舍社会经济制度的根本尺度,以促进劳动者个人为基础的多层次独立经济人格的形成和相互协调作为现阶段加速经济、社会成长和每一个人自由全面发展的根本制度保障。 迄今为止,人类的一切经济活动都基于二个最基本的前提:一是独立于肯定时空条件下的活生生的劳动者个人,一是肯定时空条件下的物。而作为劳动者的个人总是单独或以某种方式结合在一起干

11、脆利用一些物生产一些新物,从而维持肯定人群自身的消费和发展。这一事实表明,作为劳动者的个人是一切社会经济活动的主体,亦是最小的基本经济单位。正是有了这个主体与基本经济单位的存在,才有其在经济活动中以肯定的方式结合而成的诸如工厂、商店、以及作为特定经济活动职能的政府机构一类经济组织的产生和存在。明显,后者的产生和存在是前者从事社会经济活动的须要使然,是作为探究和创建主体的劳动者们在使作为客体的物的人化过程中所形成的劳动者个人之间的一种组合关系,一种被劳动者们创建出来并为其借以更好地利用和改造自然的一种组合关系物,一种可能使个人劳动绩效最大化与促进劳动者个人自由全面发展的手段和工具。犹如作为主体的

12、人与作为一般物之间的关系一样,劳动者个人与全部经济活动组织之间的关系,本质上依旧是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关系。而这种组织的详细形式及各种要素间的关系是否符合劳动者们经济活动的时势,即是否适应劳动者们经济活动的实际须要,能否为激励每一劳动者个人的劳动主动性和创建性供应一种良好的经济活动规则或活动秩序,是衡量和取舍这种关系物即人们通常所说的经济体制的最终价值标准。篇二:人本论的经济发展观 其它经济学论文 摘要:发展,系指以人的价值取向为参照系的人们实践方式的历时性改善。经济发展,则是指人们经济活动方式的改善。人本论的经济观主要有三大要点:一是以人为本的经济发展价值观;二是以人为本的资源、财宝拓展观;三是

13、以人为本的经济制度激励观。 关键词:人本论;经济;发展观 精确把握“发展”一般与“经济发展”的内含,正确相识和处理经济发展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之间、经济发展所需的自然资源与人的探究创建实力之间以及以个体人为基础的各经济人之间的关系,既是一个重要的理论问题,也是一个事关全局而有待进一步解决的重大现实问题。本文就此试作一些探讨。 发展,作为一个规范性的概念,特指以人的价值取向为参照系的人们实践方式的历时性改善。它详细表现为对人而言的三种价值增殖。一是在作为类存在的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上,人们通过实践方式的改善,使自然的存在朝着更有利于人的存在方向转变,即自然的人化或人化自然的生成,从而形成一种自然对人

14、的价值增殖。二是在作为个体存在的人与他人或集团之间的关系上,人们通过相互交往方式的改善,使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朝着更有利于个体人存在的方向转变,即社会关系的改善,从而形成一种社会关系对个体人存在的价值增殖。三是在个体人的现实存在方式与志向存在方式之间的关系上,通过上述两种转变,即个体人的总体存在方式的改善,从而形成其自身的现实存在价值到志向存在价值之间的价值增殖。这三种价值增殖就是作为发展一般的基本内含。不言而喻,这些都是在实践基础上的自然的人化以及与此相伴而行的人的自然化这种互动过程的产物,归根究竟,也都是人们实践方式改善的结果。离开现实中的活生生的人,离开人的社会实践,离开人的价值取向与存在方

15、式的价值增殖,就无所谓历时性的善恶与美丑,无所谓高级与低级,无所谓改善与恶化,无所谓前进与倒退,自然也就无所谓发展与否可言。所以,从根本上讲,发展无非是人们实践方式的改善,无非是人们的现实存在价值到志向存在价值之间的价值增殖。而离开对详细人特殊是大多数人的价值增殖这个根本推断标准,奢谈这发展那发展,就必定失去它原来应有的意义。 至于经济发展,则是作为发展一般中的特别,实质是指人们经济活动方式的改善。它详细表现为:人们利用和改造自然方式的改善,从而在更大的范围内和更深的层次上使自然人化并能更经济地创建出更多更好的社会财宝;与此改善相适应的人与人之间的经济关系的详细改善,从而使人与人之间的经济交往

16、关系朝着更能发挥他们劳动主动性和创建性并能更合理地共享劳动成果的方向转变。正是这两种改善,构成了经济发展的本质内涵。因此,从严格意义上说,社会财宝的增加或经济的增长,并非经济发展本身,仅仅是经济发展的结果或在肯定程度上衡量经济活动方式改善程度的一种标记。而离开了这两种改善,单纯追求经济增长的高速度,就会误入“为生产而生产”的歧途,甚至导致破坏性的增长,最终也不行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经济发展。 人本论的经济发展观,就是以人为中心,以现实的每一个体人的发展为宗旨,全面追求并尽可能实现人们经济活动方式的改善。这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 是以人为本的经济发展价值观,即以人的发展为宗旨,以是否更有利

17、于人类的存在和个体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作为衡量经济是否发展与取舍一切社会经济活动和一切社会经济关系的元价值或最终标准。 人,作为一种特别的物质存在形式,其本质在于探究与创建,其发展在于这种探究实力和创建实力在实践中的实现与升华。这种实现与升华即自身存在价值的增殖详细表现成作为自然的体质的增加和作为实践实力的技能的提高以及作为社会的人格的改善,也就是通过实践,从现实存在方式到志向存在方式的转变。正是这种永不停息的转变,构成了人类存在和每一个人尽可能自由全面发展的终极价值实体。正如马克思所明确指出的那样,“共产主义并不是人类发展的目标”,1人类发展的目标在于“通过人并且为了人而对人的本质的真正占有”,

18、 2是“人以一种全面的方式,也就是说,作为一个完整的人,占有自己的全面本质” ,3 也就是对自身独有的探究实力和创建实力的不断实现与升华。舍此,也就失去了人类存在和发展的元价值和终极目标。 历史与现实表明,一方面,人的存在是基础性的,没有人的存在也就没有人的经济活动,自然也就无所谓人们经济活动方式的改善即经济发展。另一方面,发展经济的最终目的在于保障人们更好地存在,在于满意每一个人对其尽可能自由全面发展的追求而不仅仅是满意其不断增长的物质和文化上的须要,在于满意每一个人自身探究实力和创建实力的不断实现与升华而不仅仅是消费水平和享受水平的提高。因此,在人的发展与人们经济活动的关系上,本应以人的发

19、展作为元价值或终极价值,本应以是否更有利于人们的存在和能否促进每一个人自由全面地发展作为衡量经济是否发展以及取舍一切经济活动和一切社会经济关系的最终价值标准。也就是说,本应以更有利于人们自身的存在和每一个人自由而全面地发展统帅经济活动,以经济活动听从和服务于人们更好地存在和每一个人自由全面发展的须要,而不是相反。否则,经济活动就会失去原来应有的意义,以至堕入“人为物存”的陷井,甚而使社会经济活动异化为少数人奴役大多数人的某种工具。 其次,是以人为本的资源、财宝拓展观,即以人的相识实力和创建实力作为物质资源和财宝拓展的基本泉源,以促进人的相识实力和创建实力的尽可能实现作为确保每一个人尽可能自由全

20、面发展所需资源和财宝持续涌流的基本途径。 如前所说,人作为一种特别的物质存在形式,其本质在于探究与创建。正是这种探究实力和创建实力构成了物质资源和社会财宝扩展的泉源。诚然,社会财宝的形成,离不开土地、矿山、水能和动植物等等资源,然而,这些自然诸物在被人们相识和利用以前,仅仅是一种自由之物,只有当人们通过自己的实践、相识和驾驭了它们的存在和运动规律,并加以利用和改造,使之人化,才转变成现实财宝的。而在这种转变中,人的相识实力和创建实力是确定性的。没有人的相识实力和创建实力的提高,自由之物就不行能转化成潜在的资源,更不行能转变成现实的财宝。假如把自然诸物比作财宝之母,那么人类独有的相识实力和创建实

21、力就是真正意义上的财宝之父。从这个意义上说,肯定时空条件下的资源与财宝的丰欠,只不过是人们相识实力和创建实力的一种现实反映,只不过是人们存在状况和自身发展程度的一种标记;只有相识实力和创建实力低下的人,而没有人们相识实力和创建实力高度发达条件下的资源与财宝的贫乏。所谓“富裕的贫困”,正是人们相识实力和创建实力低下的结果。所以,提升人的相识实力和创建实力,从而拓展对自然诸物利用的广度和深度,乃是确保物质资源持续涌流,从而确保社会财宝不断增加,从而才有可能为每一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供应不竭的财宝基础。 第三,是以人为本的经济制度激励观,即以能否激励每一劳动者个人探究力和创建力的发挥作为衡量和取舍社会

22、经济制度的根本尺度,以促进劳动者个人为基础的多层次独立经济人格的形成和相互协调作为现阶段加速经济、社会成长和每一个人自由全面发展的根本制度保障。 迄今为止,人类的一切经济活动都基于二个最基本的前提:一是独立于肯定时空条件下的活生生的劳动者个人,一是肯定时空条件下的物。而作为劳动者的个人总是单独或以某种方式结合在一起干脆利用一些物生产一些新物,从而维持肯定人群自身的消费和发展。这一事实表明,作为劳动者的个人是一切社会经济活动的主体,亦是最小的基本经济单位。正是有了这个主体与基本经济单位的存在,才有其在经济活动中以肯定的方式结合而成的诸如工厂、商店、以及作为特定经济活动职能的政府机构一类经济组织的

23、产生和存在。明显,后者的产生和存在是前者从事社会经济活动的须要使然,是作为探究和创建主体的劳动者们在使作为客体的物的人化过程中所形成的劳动者个人之间的一种组合关系,一种被劳动者们创建出来并为其借以更好地利用和改造自然的一种组合关系物,一种可能使个人劳动绩效最大化与促进劳动者个人自由全面发展的手段和工具。犹如作为主体的人与作为一般物之间的关系一样,劳动者个人与全部经济活动组织之间的关系,本质上依旧是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关系。而这种 组织的详细形式及各种要素间的关系是否符合劳动者们经济活动的时势,即是否适应劳动者们经济活动的实际须要,能否为激励每一劳动者个人的劳动主动性和创建性供应一种良好的经济活动规

24、则或活动秩序,是衡量和取舍这种关系物即人们通常所说的经济体制的最终价值标准。篇三:从“科学发展观”到“人本经济” 摘要:本文通过对当前我国经济发展中的两大焦点高速度的经济增长与不断扩大的贫富差距之间冲突的思索,得出经济发展非均衡性的推断;并且认为,缺乏科学、合理的发展观是问题的根本所在。进而,在对党和国家提出的“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作过较为系统、深化的阐述后,以之为指导,对当前我国出现的经济过热问题进行了简要分析。最终的结论是:建立“人本经济”、“循环经济”,是我国经济建设的必由之路。 关键字:非均衡性 科学发展观 投资过热 人本经济 一、 现实引发思索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走

25、过了长达20多年的黄金发展期。其间虽然经验过93-96年的通货膨胀,101年的亚洲金融危机,以及101年以来的通货紧缩、有效需求不足等一系列严峻考验,但始终保持着较高的增长速度。(见表-1)经济总量不断扩大,国际经济地位日益提升。(见表-2) 表-1 中国历年gdp总量及增长率(110182003) 年份 11018 11019 11010 11011 11012 11013 11014 11015 11016 11017 11018 总量(亿元) 3624.1 4038.2 4517.8 4862.4 5294.7 5934.5 7373.0 8964.4 10202.2 11962.5 1

26、4928.3 增长率(%) 11.7 7.6 7.8 5.2 9.1 10.9 15.2 13.5 8.8 11.6 11.3 年份 11019 11010 11011 11012 11013 11014 11015 11016 19101 19101 11019 总量(亿元) 16909.2 18547.9 21617.8 26638.1 34634.4 46759.4 58478.1 67884.6 74462.6 78345.2 82067.5 增长率(%) 4.1 3.8 9.2 14.2 13.5 12.6 10.5 9.6 8.8 7.8 7.1 年份 2000 2001 2002

27、 2003 总量(亿元) 89468.1 101314.8 104790.6 116694.0 增长率(%) 8.0 7.5 8.0 9.1 注: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03及中国国家统计局最新公布数据; 表中增长率根据可比价格计算。 表-2 中国的经济总量(gnp)在世界中的排位(单位:亿美元) 年份 11010 11015 19101 2000 总量 3878 7302 9462 107301 排位 11 8 7 6 注:资料来源:世界经济年鉴。 但与世界瞩目的高速增长极不协调的另一现象贫富差距,也在我国不断加剧。(见表-3)并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向更高阶段发展的深层隐患。基尼系数是用来

28、测量收入安排不同等程度的统计指标。我国的这一指标从11018年的0.16,快速上升至2000年的0.458,大大超过了国际公认的0.4的警戒线。(见表-4)并且收入不均衡对社会稳定的消极影响,已在现实中得到了显性表现。(各种因贫富差距悬殊引发的冲突激化事务,媒体时有报道) 表-3 我国近二十年来农村与城镇居民收入对比 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 年份(11015-2003) 11015 11019 11010 11011 11012 11013 11014 11015 肯定数(元) 3101.6 601.5 686.3 738.6 784.0 921.6 1221.0 1577.7 年均增长率(%

29、) 15.8% 10.9% 14.1% 3.2% 10.6% 17.6% 32.5% 29.2% 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 年份(11015-2003) 11016 19101 19101 11019 2000 2001 2002 2003 肯定数(元) 1926.1 2090.1 2162.0 2210.3 2253.4 2366.4 2475.6 2622.0 年均增长率(%) 22.1% 8.5% 3.4% 2.2% 1.9% 5% 4.6% 5.9% 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 年份(11015-2003) 11015 11019 11010 11011 11012 11013 1101

30、4 11015 肯定数(元) 739.1 1373.9 1510.2 1730.6 2026.6 2577.4 3496.2 4283.0 年均增长率(%) 9.1% 16.8% 9.9% 12.6% 19.2% 27.2% 35.6% 22.5% 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 年份(11015-2003) 11016 19101 19101 11019 2000 2001 2002 2003 肯定数(元) 4838.9 5160.3 5425.1 5854.0 6280.0 6859.6 7732.8 8473.0 年均增长率(%) 13.0% 6.6% 5.1% 7.9% 7.3% 9.2%

31、 12.3% 10.0% 注: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03及中国国家统计局最新公布数据; 表中年均增长率的计算未扣除物价变动因素,仅供参考。 表-4 我国部分年份基尼系数 年份 11016 19101 11019 2000 基尼系数 0.424 0.456 0.457 0.458 注:资料来源:从基尼系数看我国居民收入的差距,黄继东, 西南民族高校学报,2003-10。 那么,应当怎样看待这两大焦点之间的关系呢?笔者认为:贫富差距的拉大是与“经济发展”的题中之义相悖的。 首先,从经济发展的含义来考察。经济发展,不同于仅仅偏重于数量方面的经济增长(一个国家肯定时期内实际人均产出水平的提高或人

32、均实际产品和劳务的增加,现代西方经济学教程,p280)。它是个既包括数量,又包括质量的内涵较广的概念。比如由增长引起的一系列经济结构的改变,包括生产结构、就业结构、收入安排结构、消费结构、人口结构等,以及广阔人民物质福利的改善,环境质量的提高等。(政治经济学大辞典,p313)可见,备受国人推崇的gdp仅仅是经济增长的量度指标,却无法全面地反映经济发展的程度。而以基尼系数的节节攀升为标记的贫富差距的扩大,则表明白当前收入安排结构存在的严峻弊端。这无疑会影响国民消费结构的升级和生活水平的改善,从深层次上制约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 其次,来关注这种“悖论”的表现。最干脆可感的就是经济的名义增长与相当部

33、分国民实际生活的无惠。当我国的人均gdp已经达到1010美元时,部分地区,尤其是偏远山区、农村的人们还看不上电视,喝不到自来水,更不必说享受高质量的医疗和教化服务。这种让人尴尬的现实,暴露出我国发展的成果还没有惠及到全体人民。由于历史缘由,我国曾经长期奉行“以农养工”的产业政策,通过工农业产品价格“剪刀差”来为工业的发展筹集资金,供应廉价原料;在城乡发展政策上也倾向于城市。这些因素长期作用,便造成了近年来日益凸现的城乡畸形发展背景下的贫富差距问题。 第18页 共18页第 18 页 共 18 页第 18 页 共 18 页第 18 页 共 18 页第 18 页 共 18 页第 18 页 共 18 页第 18 页 共 18 页第 18 页 共 18 页第 18 页 共 18 页第 18 页 共 18 页第 18 页 共 18 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书 > 工作报告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