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国民经济管理统计与财务知识分析概论.docx

上传人:太** 文档编号:94312186 上传时间:2023-07-30 格式:DOCX 页数:48 大小:70.8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3年-国民经济管理统计与财务知识分析概论.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8页
2023年-国民经济管理统计与财务知识分析概论.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3年-国民经济管理统计与财务知识分析概论.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3年-国民经济管理统计与财务知识分析概论.docx(48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国民经济统计概论考试大纲第一章总论(一)统计的意义1 .识记:(1)统计的三种涵义:统计工作以及统计资料和统计学.(2)统计的特点:1数量性一基本特点,2总体性。(3)统计的作用:因为统计具有认识事物数量性的特点,并且能够从大量的现象中发现其存在 的规律性,所以,统计不论是从宏观管理上还是微观分析决策上,都有重要的作用。具体来看,反映 在以下几个方面:1,从宏观上看,统计是国家宏观调控和管理的重要工具;2,从微观上看,统计是 企业管理与决策的依据;3,日常生活中,统计可以宣传群众以及教育群众;4,统计是进行科学研究 的重要方法。2 .领会:对统计活动以及统计资料以及统计学三者关系的认识:统计资

2、料是统计工作的成果,统 计学和统计工作是理论与实践的关系。可见,统计工作是基础,若没有统计活动,统计资料就无从谈 起,统计学也就不能形成和发展。(二)统计学的产生和发展1.领会:统计学的产生和发展过程:1政治算术一社会经济统计(1以及17世纪中叶,英国的 威廉 配第政治算术,约翰 格朗特对死亡表的自然观察和政治观察2以及19世纪中叶以后恩 格尔法则3以及1790年美国第一次人口普查)2概率论一数理统计(三)社会经济统计学与其它哲学的关系;1.领会:(1)社会经济统计学与哲学的关系:哲学对统计发挥认识工具的作用,具有极为中国要 的指导意义。(2)社会经济统计学与经济学等实质性科学的关系:后者对其

3、有指导作用。(3)社会经济统计学与数学以及数理统计学的关系:离开数量就不成为统计,没有相应的数学 基础知识,难以消化。(四)国民经济统计学的研究范围1 .识记:国民经济的概念:由各行各业构成的,是各部门的总和。2 .领会:(1)国民经济统计学的研究范围:全部国民经济活动,包括生产统计以及流通统计以及 分配统计以及使用统计以及劳动力资源统计以及国民财富统计和国民经济综合分析统计等。(2)国民经济统计学的特点:1范围的广泛性2探讨问题,超重从宏观角度出发。(五)社会经济统计学的几个基本概念1.识记:(1)统计总体概念:是指根据统计任务的要求,由客观存在的以及在同一性质基础上结 合起来的许多个别事物

4、的集合。总体单位的概念:构成统计总体的个别事物。(2)标志:是指总体单位的特征或属性的名称。分类:数量标志和品质标志(对分组法的应用 和分析必要)变量:可变的数量标志。分类:离散变量和连续变量。(3)统计指标的概念:是表明总体特征的概念及其数量表现。分类:1,指标按其反映的时间特点不 同,分为时点指标和时期指标两类;2,指标按其反映总体特征的性质不同,分为数量指标和质量指第四章时间数列(-)时间数列的概念以及种类和编制原则识记:(1)时间数列的概念:又称动态数列,是指某社会经济现象在不同时间上的一系列统计指 标值按时间先后顺序加以排列后形成的数列。(2)时间数列的种类及特点:按表现形式的不同分

5、为:1总量指标(绝对数)时间数列。A.时期数列,特点:1,数列具有连续统计的特点。连续不断 统计的结果;2,数列中各个指标数值可以相加。3,数列中各个指标值的大小与所包括的 B时点数 列特点:1,数列指标不具有连续统计的特点;2.数列中个个指标值不具有可加性;3,数列中美格 指标值的大小与其时间间隔长短没有直接联系。2相对指标时间数列特点:数列中个个指标值不具有可加性,相加的结果没有实际意义。3平均指标时间数列特点:数列中个个指标值不具有可加性,相加的结果没有实际意义。(3)时间数列的编制原则:编制时间数列的目的在于分析社会经济现象的变化过程及其规律性。各项 指标是否可以相互比较,即是否具有可

6、比性,是编制时间数列的基本原则。需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第一,注意时间单位(年以及季以及月等)的选择,时间的长短应一致; 第二,指标的经济内容应统一;第三,注意空间范围的变化。空间范围的变化,会急剧改变观察值的 水平;第四,计量单位要统一;第五,计算方法要相同;第六,缺失资料要尽可能弥补。2 .领会:(1)各类时间数列的特点:见上(2)时间数列编制原则及提出的理由。见上3 .应用:根据实际资料和研究目的,能编制出符合编制原则的时间数列。(二)时间数列的水平指标1 .识记:(1)发展水平的概念:又称发展量,反映客观现象发展变化在各个不同时间上所达到的状态 以及规模或水平。平均发展水平的概念:将不同

7、时间的发展水平加以平均而得到的平均数叫做平均发展水平,在统计上 将这种平均数叫做序时平均数或动态平均数。(2)增长量:是以绝对数形式表示的动态分析指标,又称增长水平,它是两个不同时期发展水平相减 的差额,用以反映现象在这段时期内发展水平提高或降低的绝对量。平均增长量的概念:某种现象在一定时期内平均每期增长的数量,是增长量的序时平均数。2领会:(1)平均发展水平的意义:1概括地反映现象的一半发展水平2.消除现象在短时间内波动 的影响3.用来解决同一现象在不同发展时期的比较问题。平均发展水平计算方法:A.总量指标时间数列计算平均发展水平方法:L时间数列平均发展水平b)不逐日登记:工,a =2 .时

8、点数列平均发展水平:1)连续时点数列:a)逐日登记: 1多+他+砧+A+* +寸2)不连续时间点数列:a)时点数列间隔相等:二i-空力+空力+A+坐加 a =nb)时点数列间隔不相等:I(2)增长量意义:用以反映现象在这段时期内发展水平提高或降低的绝对量。平均增长量的意义:增长量计算方法:增长量=报告水平-基期水平1 .逐期增长量=报告期水平一基期水平(ai- aO, a2- al, . an- an-1)2 .累计增长量=报告期水平一前一期水平(ai- aO, a2- aO, . an- aO) 逐期增长量与累计增长量的关系:逐期增长量之和等于相应时期的累计增长量。用符号表示为:(ai -

9、a0) + (a2- ai) + (an一an-i)= an-a0(2)相邻两期累计增长量之差也等于相应的逐期增长量。用符号表示为:(Hi - Ho) ( a,n-10)=Hi Hi-1平均增长量计算方法:平均增长量二逐期增长量之和/逐期增长量个数二累计增长量/(时间数列项数一 1)2,应用:根据实际资料,正确计算平均发展水平以及增长量以及平均增长量。(三)时间数列的速度指标1 .识记:(1)发展速度概念:定基发展速度与环比发展速度的区别;(2)增长速度的概念,定基增长速度与环比增长速度的区 别;(3)平均发展速度和平均增长速度的概念及区别。2 .领会:(1)定基以及环比发展速度和定基以及环比

10、增长速度的计算方法及相互关系;(2)平均 发展速度和平均增长速度的意义;(3)平均发展速度的计算方法:几何平均法以及方程法;(4)平均 增长速度的计算方法。3 .应用:根据实际资料正确计算各种速度指标,说明现象发展速度。(四)时间数列的变动分析1 .识记:(1)影响时间数列变动趋势的各因素的概念;(2)长期趋势分析的任务和测定方法;(3) 季节变动分析的任务和测定方法。2 .领会:分析社会经济现象中的长期趋势及季节变动的意义和作用。3 .应用:对时间数列的长期趋势和季节变动进行分析。第五章指数一以及学习要求和重点内容(一)学习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要理解统计指数的概念以及涵义以及作用与种类。掌握

11、综合指数的编制原则与 方法;掌握平均指数的编制方法;掌握平均指标的指数分析方法等。对指数体系及因素分析方法不仅 要弄懂弄通它们的涵义,并能加以运用。(二)重点内容狭义指数的概念,指数的种类;综合指数的概念,编制综合指数需注意的两个要点;编制数量指 标指数和质量指标指数的一般原则;平均指数的计算;指数因素分析法的概念以及种类;指数因素分 析法的步骤与应用;平均指标变动因素分析的意义和分析方法。二以及课程内容第一节指数的概念和种类一以及指数的概念广义的指数概念。狭义的指数概念。二以及指数种类个体指数与总指数;数量指标指数与质量指标指数;动态指数与静态指数。三以及指数在经济分析中的作用第二节综合指数

12、一以及综合指数计算的一般原理综合指数的概念。编制综合指数需要注意的两个要点。二以及编制数量指标综合指数的一般原则三以及编制质量指标综合指数的一般原则四以及综合指数的其他编制方法拉氏指数与派氏指数。第三节平均指数一以及平均指数的概念加权算术平均指数以及加权调和平均指数的概念和计算。二以及固定权数的平均指数三以及平均指数与综合指数的关系第四节 指数体系与因素分析法一以及指数体系的概念广义的指数体系与狭义的指数体系。二以及指数体系的作用三以及指数因素分析法四以及指数因素分析法的种类简单现象因素分析与复杂现象因素分析;总量指标变动因素分析与平均指标以及相对指标变动因 素分析;两因素分析与多因素分析。五

13、以及指数因素分析法的步骤与方法六以及因素分析法的应用第五节平均指标变动的因素分析一以及平均指标变动因素分析的意义二以及平均指标变动因素分析的方法可变构成指数以及固定构成指数以及结构影响指数的概念和计算方法。第六节几种常用的价格指数一以及商品零售价格指数和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二以及股票价格指数三以及考核知识点(一)指数的概念和种类(二)综合指数(三)平均指数(四)指数体系与因素分析法(五)平均指标变动的因素分析四以及考核要求(一)指数的概念与种类1 .识记:(1)广义的指数概念:凡是表明社会经济现象总体数量变动的相对数,都是指数。狭义的指数概念:是表明社会经济现象总体数量综合变动的相对数。(2)指数

14、在经济分析中的作用。:第一,分析复杂经济现泵总体的变动方向和程度。第二,分析经济 发展变化中各种因素影响的大小指数因素分析法.2 .领会:指数的种类:第一,指数按其反映对象范围的不同,分为个体指数和总指数。第二,指数按其所表 明的经济指标性质的不同,分为数量指标指数和质量指标指数。第三,按编制指数时的对比场合不同,统计指数可 分为动态指数和静态指数.(二)综合指数1 .识记:(1)综合指数的概念:是总指数的综合形式,反映复杂总体的综合变动情况。(2)编制数量指标综合指数的一般原则:采用基期质量指标作同度量因素.(3)编制质量指标综合指数的一般原则:采用报告期的数量指标作同度量因素.(4)拉氏才

15、旨数:主张不论是数量指标指数还是质量指标指数都采用基期同度量因素的指数。力史氏才旨数:主张不论是数量指标指数还是质量指标指数都采用报告期同度量因素的指数。2 .领会:(1)编制综合指数要掌握的两个要点:1引进同度量对复杂总体进行综合;2将同度量因 素固定,消除度量因素变动的影响。(2)拉氏指数与派氏指数的区别:在于同度量因素将如何固定的 问题。拉氏主张数量指标指数和质量指标指数,都采用基期同度量因素进行编制,而派氏指数恰好相 反,主张采用报告期同度量因素编制这两大指数。3 .应用:(1)能应用实际资料编制数量指标指数和质量质标指数;(2)能根据资料编制拉氏指数 与派氏指数。(三)平均指数4 .

16、识记:(1)平均指数的概念;(2)综合指数变形的平均指数;(3)固定权数的平均指数。5 .领会:(1)平均指数与综合指数的区别与联系;(2)综合指数变形的平均指数的计算方法。6 .应用:利用实际资料编制综合指数变形的平均指数。(四)指数体系及因素分析法1 .识记:(1)指数体系的概念;(2)指数体系的作用;(3)因素分析的定义。2 .领会:(1)因素分析的种类;(2)因素分析的步骤与方法,并能解释因素分析中每一步分析的 经济含义。3 .应用:能利用已知资料进行总量指标变动的两因素分析。(五)平均指标变动的因素分析1 .识记:(1)平均指标变动分析的意义;(2)可变构成指数以及固定构成指数以及结

17、构影响指数 的概念。2 .领会:平均指标变动因素分析的具体方法。3 .应用:要能应用实际资料如平均工资以及平均单位产品成本劳动生产率等指标,进行平均指标 变动的因素分析。第六章抽样推断一以及学习要求和重点内容(-)学习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要对抽样推断中的一些基本概念以及特点及方法有正确的理解。掌握抽样推断 的抽样平均误差以及极限误差的计算方法。在此基础上,能运用抽样推断的一般原理,推断总体的指 标数值。掌握各种抽样组织形式的特点及抽样方案设计的主要内容。(二)重点内容抽样推断中的基本概念;抽样误差和抽样平均误差的概念,抽样平均误差的计算;极限误差的概 念与计算;抽样估计方法:区间估计;每种抽样

18、组织形式的概念以及特点,类型抽样以及整群抽样的 抽样平均误差计算;影响样本容量的因素及必要样本容量的计算。二以及课程内容第一节抽样推断的一般问题一以及抽样推断的概念二以及抽样推断中的几个基本概念总体和样本;总体参数和统计量(抽样指标);重置抽样和不重置抽样。三以及抽样推断的特点第二节抽样误差一以及抽样误差的概念 抽样误差的概念。抽样调查中的误差种类。二以及抽样平均误差的概念和计算 抽样平均误差的概念。抽样平均误差的计算。影响抽样平均误差大小的因素。三以及抽样极限误差 抽样极限误差的概念。 抽样极限误差的计算。第三节抽样估计一以及抽样估计抽样估计的概念。抽样估计的方法:点估计,区间估计。二以及总

19、体总量指标的推算-直接换算法第四节 抽样的组织形式及抽样方案设计一以及抽样的组织形式通常采用的抽样调查组织方式有:简单随机抽样以及类型抽样以及等距抽样以及整群抽样。简单随机抽样的概念以及抽样平均误差的计算以及估计方法及特点。等距抽样的概念和分类。类型抽样的概念以及特点和抽样平均误差计算。整群抽样的概念以及特点和抽样平均误差计算。二以及抽样方案设计抽样方案设计的主要内容。影响样本容量的因素。必要样本容量的计算。计算必要样本容量应注意的问题。三以及考核知识点(一)抽样推断的一般问题(二)抽样误差(三)抽样估计(四)抽样的组织形式及抽样方案设计四以及考核要求(一)抽样推断的一般问题1 .识记:(1)

20、抽样推断的概念;(2)总体与样本的概念;(3)总体参数与统计量(样本指标)的 概念;(4)重置抽样与不重置抽样的概念。2 .领会:抽样推断的特点。(二)抽样误差1 .识记:(1)抽样误差的概念;(2)抽样调查中的误差种类;(3)抽样平均误差的概念;(4)抽 样平均误差的计算公式;(5)极限误差的概念;(6)极限误差的计算公式。2 .领会:(1)影响抽样平均误差的因素;(2)概率保证程度与概率度;(3)概率保证程度与极限 误差的关系。3 .应用:根据已知条件计算抽样平均误差和极限误差。(三)抽样估计1 .识记:(1)抽样估计的概念;(2)点估计的概念和估计方法;(3)区间估计的概念和估计方法;

21、(4)总体总量指标的推断。2 .领会:区间估计的范围与推断可靠程度的关系。3 .应用:(1)如何根据样本指标(平均数与成数)和抽样平均误差对总体指标进行区间估计;(2) 如何根据样本指标对总体总量指标进行推算。(四)抽样的组织形式及抽样方案设计1 .识记:(1)简单随机抽样的概念;(2)等距抽样的概念;(3)类型抽样的概念与抽样平均误差 的计算方法;(4)整群抽样的概念与抽样平均误差的计算方法;(5)必要样本容量的计算方法。2 .领会:(1)各种抽样组织形式的区别及特点;(2)抽样方案设计的主要内容;(3)影响样本容 量的因素;(4)计算必要样本容量应注意的问题。3 .应用:(1)如何在类型抽

22、样和整群抽样形式下由样本指标推算总体指标;(2)如何推算必要的 样本容量。第七章相关分析与回归分析一以及学习要求和重点内容(一)学习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要对客观现象之间存在的相互依存以及相互制约的关系加以分析,分析它们之 间存在什么样的关系,相关关系的密切程度,并且用一定的数量表现出来。要掌握这种分析方法并能 应用于实际。要掌握回归分析的概念及一元线性回归的分析方法。(二)重点内容相关关系的概念;相关系数的取值范围以及判断标准及计算;回归分析的概念,回归分析与相关 分析的区别与联系;配合一元线性回归方程的条件及方法,最小平方法的涵义;估计标准误差的概念 以及计算方法。二以及课程内容第一节 相关

23、分析的意义和种类一以及相关关系的概念和特点 相关关系的概念。相关关系的特点。相关关系与函数关系的区别。二以及相关关系的种类三以及相关分析的主要内容第二节相关关系的判断一以及相关关系的判断直观判断法:表格法(相关表);图示法(相关图)。二以及相关系数 相关系数的概念。相关系数的取值范围及判断标准。相关系数的计算方法:积差法与简捷法。第三节回归分析与一元线性回归一以及回归分析的概念与相关分析的区别和联系 回归分析的概念回归分析与相关分析的区别与联系二以及一元线性回归模型一元线性回归的概念。配合最佳的回归直线模型的条件。用未分组资料配合回归直线模型与用分组资料配合回归直线模型。三以及估计标准误差估计

24、标准误差的概念。估计标准误差的计算方法。四以及在回归分析中应注意的问题三以及考核知识点(一)相关分析的意义和种类(二)相关关系的判断(三)回归分析与一元线性回归四以及考核要求(一)相关分析的意义和种类1 .识记:(1)相关关系的概念;(2)相关关系与函数关系的区别。2 .领会:(1)相关关系的两个特点;(2)相关关系的种类;(3)相关分析的主要内容。(二)相关关系的判断1 .识记:(1)相关系数的概念;(2)划分相关系数的密切程度的标准;(3)相关系数的计算方法; 积差法和简捷法。2 .领会:相关关系判断的直观法;表格法和图示法;(2)相关关系数对于判断事物之间相关性关 系的作用。3 .应用:

25、(1)能利用相关关系的判断方法对社会经济现象作出判断;(2)对存在相关关系的两个 现象计算其相关系数,并对其密切程度作出判断。(三)回归分析与一元线性回归1 .识记:(1)回归分析的概念;(2) 一元线性回归的概念;(3)估计标准误差的概念;(4) 一元 线性回归模型的配合方法;(5)估计标准误差的计算方法。标两类;3,指标按其数据的依据不同,可分为客观指标和主观指标两类;4,指标按其计量单位的特 点,主要有实物指标和价值指标。(4)统计指标体系的概念:根据统计任务的需要,能够全面反映统计对象数量特征和数量关系,相 互联系的一套指标。分类:1,按指标体系反映内容的范围不同,可分为宏观指标体系和

26、微观指标体 系两类;2,按指标体系内容的不同,可分为国民经济指标体系以及社会指标体系及科学技术指标体 系三类;3,按指标体系作用的不同,可分为基本指标体系和专题指标体系两类。(5)流量是指某一时期发生的量,是按一定时期核算出来的数量。存量是指某一时点的量,是按一定时点核算出来的。2 .领会:(1)统计总体与总体单位的关系:(2)统计指标与统计指标体系的关系;(3)流量与存量的关系: 二者之间的联系表现在以下几方面:第一,有些经济现象,流量和存量 是相对应而并存的,有流量必有存量;第二,有些经济现象只有流量,而没有相对应的存量;第三, 在流量与存量并存的经济现象中,二者是相互影响的;第四,两个存

27、量或两个流量之比,或一个存量 与一个流量之比,其结果既不是存量,也不是流量。第二章统计数据资料的搜集与整理(一)统计数据资料的来源1.领会:(1)统计数据资料的来源:1.通过直接的调查获得的原始数据,这是统计数据的直接来源;2别人调查的数据,并将这些数据进行加工和汇总后公布的数据,通常称间接的统计数据.(2)统计数据资料的间接来源渠道:主要来自于国内外公开出版的或公开报道的各种出版物。(二)统计数据的搜集一统计调查1 .识记:(1)统计调查的概念:是根据统计任务的要求,运用科学的调查方法,有计划以及有组 织地向社会搜集统计资料的过程。(2)统计调查的种类:筌.类型调查范围调查时间搜集资料的方法

28、普查全面1次采访以及报告或空间遥感抽样调查非全面经常或1次直接观察或采访统计报表全面或非全面经常报告重点调查非全面经济或1次报告典型调查非全面1次采访以及座谈会2 .领会:各种统计调查的特点以及相互区别及适用范围。(见表)(三)统计调查方案设计1.识记:(1)统计调查方案的主要内容:1)确定调查的任务与目的。2)确定调查对象以及调查单位 和报告单位。3)确定调查项目与调查表。4)确定调查时间2 .领会:(1)回归分析与相关分析的区别和联系;(2)配合最佳的回归直线模型的条件;(3)应 用回归分析应注意的问题。3 .应用:(1)对存在直线相关关系的两个变量,能确定自变量和因变量,配合一元线性回归

29、方程; (2)能对未分组和已分组的资料配合回归直线模型;(3)对已配合直线模型计算其估计标准误差, 对其代表性作出判断。第八章 中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一以及学习要求和重点内容(-)学习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概念和作用;认识中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试行方 案)在理论和实践上的意义以及对其改革和发展的必要性;了解中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2002) 的基本内容,认识国民经济统计与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联系,从而为以后各章的学习奠定基础。(三)重点内容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两层涵义及作用;中国1992年核算体系改革和发展的必要性;国民经济统 计与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联系。二以及课程内容第一节国民经

30、济核算体系的概念与作用一以及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概念国民经济核算的概念。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两层涵义。二以及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作用三以及国民账户体系(System of National Accounts,SNA)简介第二节 中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建立与发展一以及中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建立建立新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意义。建立新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指导思想。二以及中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改革和发展中国1992年核算体系(试行方案)在理论和实际上的意义。中国1992年核算体系(试行方案)改革和发展的必要性。中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2002)的形成与实施。第三节 中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基本结构与内容一以及中国国

31、民经济核算体系的基本结构中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2002)由基本核算表以及国民经济账户和附属表三部分构成。二以及基本核算表国内生产总值表以及投入产出表以及资金流量表以及国际收支表和资产负债表的基本内容和它 们之间的关系。三以及国民经济账户国民经济账户包括两个层次的账户。国民经济账户形式和记账原则。国民经济账户的基本结构。经济总体账户与国内机构部门账户的关系。基本核算表与国民经济账户之间的关系。四以及附属表附属表的作用与基本内容。第四节 国民经济统计与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一以及国民经济统计与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共同性二以及国民经济统计与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联系三以及考核知识点(一)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概念与

32、作用(二)中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建立与发展(三)中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基本结构与内容(四)国民经济统计与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四以及考核要求(-)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概念与作用1 .识记:(1)国民经济核算的概念;(2)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涵义。2 .领会:(1)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两层涵义的关系;(2)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作用。(二)中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建立与发展1 .识记:(1)建立新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指导思想;(2)中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2002)的实 施。2 .领会:(1)中国1992年的核算体系(试行方案)的理论和实践意义;(2)中国1992年核算 体系(试行方案)的改革和发展的必要性。(三)中

33、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基本结构与内容3 .识记:(1)中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三个构成部分;(2)基本核算表的概念;(3)基本核算表包括的内容;(4)国民经济账户的概念;(5)国外部门账户包括的内容;(6)国民经济账户的记账原则。4 .领会:(1)五张基本核算表之间的联系;(2)国民经济账户的基本形式;(3)经济总体账户与国内机构部门账户的关系;(4)基本核算表与国民经济账户之间的关系。(四)国民经济统计与国民经济核算体系1 .识记:(1)国民经济统计与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具有的共同点;(2)国民经济统计与国民经济核 算体系研究的客体。2 .领会: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对国民经济统计改革起着统率和导向的作用

34、。第九章 人口与劳动统计一以及学习要求和重点内容(一)学习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认识人口和劳动统计在国民经济统计中的地位;弄清人口统计和劳动力资源统 计中的基本概念;掌握人口数量和质量统计主要指标的计算方法;掌握劳动力资源和经济活动人口统 计主要指标的计算方法;熟悉人口和劳动力资源统计中有关变动以及构成以及利用等方面的统计分析 方法,并能进行实证分析。(二)重点内容如何准确统计人口数目及人口构成中的指标计算;人口自然变动统计中常用的主要指标计算及应 用;经济活动人口的构成;劳动力资源利用和负担情况分析。二以及课程内容第一节 人口数量统计一以及人口数量的概念及其统计的特点人口数量的概念。人口数量统

35、计的特点。常住人口和现有人口的关系式。二以及人口数量的计算时点人口数和平均人口数的计算。三以及人口构成统计人口地理分布;人口自然构成;人口社会构成;人口经济构成。上述各种构成的统计意义和方法以及有关统计指标的计算。四以及人口变动统计人口自然变动:人口出生率以及育龄妇女生育率以及人口死亡率以及特殊死亡率以及人口自然增 长率。人口迁移变动:人口迁入率以及人口迁出率以及人口总迁移率以及人口净迁移率。人口增长量和人口增长率的计算和分析。第二节人口质量统计一以及人口质量的概念及其统计的意义 人口质量的概念。人口质量统计的意义。二以及人口质量统计的主要指标 反映人口身体素质的主要指标。 反映人口科学文化素

36、质的主要指标。 反映人口思想道得素质的主要指标。三以及中国公众科学素养调查分析 基本科学素养的内涵。公众科学素养调查的意义。第三节劳动力资源统计一以及劳动力资源的概念和特点及其统计的意义理论上劳动力资源的概念。目前实际中劳动力资源的定义。劳动力资源区别于自然资源的三个特 点。劳动力资源统计的意义。二以及劳动力资源数量统计劳动力资源实点数和平均人数的概念和计算。三以及劳动力资源构成统计劳动力资源构成统计中常用的五种分组。第四节经济活动人口统计 一以及经济活动人口的概念及其统计范围 经济活动人口和非经济活动人口的概念。 经济活动人口统计的范围和意义。就业人口和失业人口。二以及经济活动人口构成统计就

37、业人口的构成。失业人口的构成。第五节 人口与劳动力资源统计分析一以及劳动力资源利用情况分析劳动力资源可能利用率和实际利用率以及就业率和失业率等指标的计算和分析。二以及劳动力资负担情况分析就业人口负担系数和丧失劳动能力系数的涵义和计算。三以及劳动力资源计算直接推算法的概念,其中算术级数法和几何级数法的涵义和计算公式的应用。 劳动力市场需求的测算的涵义;目标测算和动态测算的应用。四以及人口增长与经济增长关系分析 人口增长与生产增长关系的统计分析。 人口增长与消费增长关系的统计分析。三以及考核知识点(一)人口数量统计(二)人口质量统计(三)劳动力资源统计(四)经济活动人口统计(五)人口与劳动力资源统

38、计分析四以及考核要求(一)人口数量统计1 .识记:(1)人口数量的概念;(2)人口数量统计的特点;(3)常住人口与现有人口计算关系; (4)人口密度的概念;(5)性别比指标的概念;(6)人口自然变动和人口迁移变动的涵义;(7)人 口变动统计中各项指标的计算。2 .领会:(1)人口社会构成的内容;(2)影响人口死亡率的因素;(3)人口变动统计的意义;(4) 人口增长率的计算。3 .应用:根据实际资料能进行人口的各种分组和提供说明人口意体特征及变动的主要分析数据。(二)人口质量统计1 .识记:(1)人口质量的概念;(2)人口科学文化素质的概念;(3)人口思想道德素质的概念。2 .领会:(1)人口质

39、量统计的意义;(2)人口质量统计指标体系的基本内容;(3)平均预期寿命 指标的涵义;(4)基本科学素养的内涵。(三)劳动力资源统计1 .识记:(1)劳动力资源的概念;(2)劳动力资源的主要分组;(3)各种分组中的主要指标及其 计算公式。2 .领会:(1)劳动力资源的特点:(2)劳动力资源统计的意义。3 .应用:(1)能从人口统计资料中,正确地获得劳动力资源的数字;(2)根据实际资料,可进行 劳动力资源的构成分析。(四)经济活动人口的统计1 .识记:(1)经济活动人口的概念和范围;(2)非经济活动人口的概念和范围;(3)就业人口的 概念;(4)失业人口的概念;(5)我国对就业身份的分类。2 .领

40、会:(1)就业人口各种分组的意义;(2)失业人口各种分组的意义。3 .应用:根据有关资料,能正确进行经济活动人口的各种构成分析。(五)人口与劳动力资源统计分析1 .识记:(1)反映劳动力资源利用的指标;(2)就业率和失业率指标计算公式;(3)劳动力资源负担情况分析的主要指标的计算公式;(4)生产发展超前系数计算公式。2 .领会:(1)劳动力资源实际利用率与可能利用率以及就业率的关系;(2)直接推算法的涵义;(3)劳动力资源预测的意义。3 .应用:(1)运用实际资料对劳动力资源利用以及负担情况进行分析以及进行一般劳动力资源的 预测;(2)掌握和利用人口增长对经济增长影响分析的基本指标计算和分析方

41、法。第十章国民财富统计一以及学习要求和重点内容(一)学习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要了解国民财富以及国民财产和自然资源统计中的基本概念以及基本分类及统 计的意义;掌握土地资源以及森林资源以及矿产资源及水力资源基本指标的涵义以及作用及计算方法; 了解环境统计的基本内容;熟悉实物资产以及无形资产和金融资产负债统计中的有关概念以及分类及 统计指标的计算和分析方法;了解资产负债表的基本结构和掌握对表中资料进行分析的方法。(二)重点内容自然资源分类;土地以及森林统计中常用指标的计算;固定资产以及流动资产统计中主要指标的 计算和分析;资产负债表的分析内容。二以及课程内容第一节 国民财富统计的意义与内容一以及国民

42、财富的概念及其统计的意义 国民财富的概念。国民财富统计的意义。二以及国民财富的分类按来源分;按机构部门分;按产业部门分和按经济用途分等。三以及国民财富统计的内容第二节自然资源统计一以及自然资源的概念及其分类 自然资源的概念。自然资源的分类。二以及土地资源统计土地的涵义及统计的意义。土地资源总量及构成。土地资源开发利用分析。土地垦殖率和耕地生 产率指标。三以及森林资源统计森林资源的涵义及其统计意义。森林资源统计内容:森林资源量统计;林木生长量统计和森林采伐量统计。森林资源统计分析。森林覆盖率和森林密度指标的概念和计算。四以及矿产资源统计矿产资源的涵义及其统计的意义。矿产资源总量统计的主要指标和矿

43、产资源统计分析中分析指标的概念和计算。五以及水资源统计水资源的涵义及其统计的意义。水力资源的涵义及其统计的意义。水力资源统计与分析。六以及自然资源实物量核算表自然资源实物量核算表的基本结构。七以及环境统计环境污染和污染治理统计基本内容。第三节国民财产统计 一以及国民财产的概念及其分类 国民财产的概念。国民财产的主要分类。二以及实物资产统计固定资产统计:固定资产的概念;固定资产总量指标;固定资产统计分析。 流动资产统计:流动资产的涵义;流动资产总量统计;流动资产统计分析。三以及无形资产统计无形资产的概念和内容。无形资产的数量统计。四以及金融资产负债统计 金融资产与负债的涵义。 金融资产负债类型。

44、金融资产负债总量统计。第四节资产负债表 一以及资产负债表的概念和作用 资产负债表的概念。资产负债表的作用。二以及资产负债表的基本结构和平衡关系中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2002)的资产负债表表式。 资产负债表中的平衡关系三以及资产负债表的分析资产负债总量分析;资产负债结构分析;资产负债存量与其他流量相对比分析;资产负债表中资 料与其他有关资料结合分析等。三以及考核知识点(一)国民财富统计的意义与内容(二)自然资源统计 (三)国民财产统计 (四)资产负债表四以及考核要求(-)国民财富统计的意义与内容1 .识记:(1)国民财富的概念;(2)国民财富的分类。2 .领会:(1)国民财富具有的规定性;(2)

45、国民财富统计的意义。(二)自然资源统计1 .识记:(1)自然资源的涵义;(2)可再生资源的概念;(3) 土地总面积的概念;(4)森林覆盖 面积的内容;(5)环境统计的两方面内容。2 .领会:(1)自然资源的分类;(2)自然资源及土地以及森林以及矿产以及水力等资源统计的意 义和各项指标的作用;(3)环境统计的意义。3 .应用:(1)对自然资源统计中的指标能正确统计和计算;(2)对自然资源的数量以及构成以及 作用及效益进行统计分析。(三)国民财产统计1 .识记:(1)国民财产的概念;(2)非金融资产的内容;(3)流动资产的涵义;(4)无形资产的 概念;(5)金融资产与负债的涵义。2 .领会:(1)

46、固定资产统计分析中各指标的作用和计算方法;(2)无形资产总量指标的涵义;(3) 国内机构单位之间金融资产与负债的总量关系如何。3 .应用:对国民财产统计中的分析指标能正确计算。并能进行一定分析。(四)资产负债表4 .识记:资产负债表的概念。5 .领会:(1)资产负债表的作用;(2)资产负债表中的平衡关系。6 .应用:对资产负债表中的资料和其他有关的资料结合,能作出一定的分析。第十一章国民经济生产统计一以及学习要求和重点内容(一)学习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正确理解国民经济生产活动的涵义,社会产品的概念和特性;了解国内总产出 指标的作用和掌握基本计算方法;熟悉掌握反映国民经济生产活动最终成果的国内生产总值指标的涵 义以及作用以及三种计算方法以及与国民总收入等总量指标间的关系;了解国内生产总值表的新内容 和作用;熟悉掌握国民经济生产统计分析的主要方法,并能运用于实际。(二)重点内容社会产品.概念及其特性;国内生产总值的计算方法与国民总收入等总量指标间的关系;国内生 产总值价格指数的编制方法;国内生产总值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书 > 解决方案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