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杨》小学语文教学教案五年级.docx

上传人:碎****木 文档编号:94248700 上传时间:2023-07-27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23.7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白杨》小学语文教学教案五年级.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白杨》小学语文教学教案五年级.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白杨》小学语文教学教案五年级.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白杨》小学语文教学教案五年级.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 白杨小学语文教学教案五年级 【教学要求】 1.使学生熟悉白杨的特点,教育学生学习建立者那种喜爱边疆、扎根边疆的志向和不畏困难困苦的精神。 2.学习本课借物喻人的写法,引导学生正确地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文章的中心思想。 3.指导学生查字典自学生字、新词,完成课后习题。 【教学重点】学习借物写人的表达方法,能正确地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领悟父亲对孩子叙述的那段话。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具预备】 幻灯片或挂图一幅、朗读录音。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初读课文,概括主要内容,自学生字新词,给课文分段。 【教学过程】 1.提醒课题。 (板书:白杨) 2.导语。 3.教师范读课文

2、,学生了解主要内容。(抓中心) (1)教师范读。让学生思索: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2)争论明确:课文讲的是一位在新疆工作的父亲,带着自己年幼的儿女前去新疆,在旅途中看到白杨引起了谈论的事。 4.学生自由读课文,自学生字词。 (1)划:边读课文边划生字、生词及易错的熟字。 (2)查:查字典理解生字新词。 (3)讲:学生相互沟通学习体会。(音、形、义各有侧重,教师作重点指导) 戈:用部首查字法查“戈”部,理解“戈壁”的意思。 抚:留意读准字音,在字典中取准“抚”的义项,理解“摩挲”的意思。 介:用部首查字法查“人”部。 清楚:联系课文理解词义,是指在大戈壁天和地的界限不清楚。可举出反义词(

3、清楚模糊),近义词(清楚清晰,清楚)。 浑黄一体:全是黄色,分不清界限。指导学生在想象中体会。 表白:对人解释,说明自己的意思。 (对于生字新词的处理,还要在讲读时指导学生结合语言环境加深理解。) 5.学生默读课文,分段归纳段意。(抓思路) (1)提出要求:默读课文,在独立思索的根底上进展小组争论,然后沟通。(教师可提示:课文从哪儿到哪儿是写父亲和孩子们谈论白杨树的。) (2)争论明确:课文按记叙内容的不同,可分三段。 第一段(从开头到“从窗口飞速地闪过一个高大挺拔的身影”),写大戈壁和铁路沿线的白杨树。其次段(从“一位旅客正望着”到“孩子们现在还不能理解”),写父亲与孩子们谈论白杨树。第三段

4、(从他们只知道爸爸在新疆工作到最终),写孩子们将和爸爸一样地在边疆扎根。 6.作业: (1)写出下面词语的反义词和近义词: 清楚脆弱动摇 (2)依据课后习题1的提示,仔细读课文。 其次课时 【教学要点】 讲读课文,解词析句,完成课后习题,体会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提醒课题,交待学习任务。 1.板书课题。 2.导言。 3.概括主要内容及写作挨次。(从整体入手) (二)讲读课文(从整体到局部) 讲读第一段(从整体到局部) 1.看图、听读、思索:大戈壁什么样?白杨树什么样? 2.默读思索:课文中怎样描写大戈壁?怎样描写铁路沿线的白杨树?(划出主要词句) 3.读后争论。(通过解词析句理解、体

5、会) (1)课文中怎样写大戈壁?请你结合画面用恰当的词语概括大戈壁什么样?要写白杨,为什么开篇写这荒芜的大戈壁? (2)课文怎样描写铁路沿线的白杨树?“高大挺拔”的“秀”字怎么讲?表达怎样的情感? 4.教师小结。 讲读其次段 1.学生自由读,思索:父亲和孩子们是怎样谈论白杨树的? 2.读后争论沟通。 (1)这里的“一位旅客”指谁?这里的“卫士”指什么?为什么不用“一位旅客正望着戈壁滩上的白杨出神”呢? (2)请三名同学分角色朗读对话。思索:谁说的话是主要的?兄妹对白杨有什么看法?爸爸是怎样介绍白杨树的? (3)教师读父亲的话后提问:“表白”怎么讲?为什么说他在表白自己的心愿? 3.划出句中的关

6、联词语,并按要求造句。 4.教师小结。 讲读第三段 1.教师引读后,提问:此时此刻爸爸又陷入了深思,他看到了什么?会想些什么呢? 2.教师小结。 3.学生齐读最终一自然段。 (三)总结全文。(又回到整体)师生借助板书共同总结。 附:板书设计 白杨语文教学教案五年级2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白杨的特点,学习边疆建立者像白杨一样,“哪里需要哪里安家”的名贵品质。 2.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概括中心思想。 3.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理解重点词语。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白杨的特点,学习边疆建立者像白杨一样,“哪里需要哪里安家”的名贵品质。 2.理解含义深刻

7、的句子,概括中心思想。 教学难点: 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概括中心思想。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初读课文,了解白杨的特点。 (二)理清课文脉络,分段、概括段意。 (三)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理解重点词语。 二、教学重点、难点 (一)初读课文,了解白杨的特点。 (三)理清课文脉络,分段、概括段意。 三、教学过程 (一)提醒课题。 “白杨”是一种树的名字,又叫大叶杨,哪位同学见过,你能介绍一下吗? 调动学生学习白杨这一课的积极性,由学生们的介绍将同学们带入描写白杨树的情景中。 同学们讲得好。白杨树在我国北方平原地区、沙漠地区种植特别广泛,由于它树木笔直,生命力强,而且还可以防风固沙。因此,人们

8、都很喜爱它。 (二)学习本课生字词,扫除文字障碍。 1.填写生字表格。(音序、音节、部首、再查几画、构造、字义、组词。) 2.指导学生读准字音,辨别字形。 留意指导学生读准本课中生字以外的字音。 3.区分形近字,然后组词。 教师出示形近字,也可让学生在课文中找出简单写错的字,想一想它与哪个字相近及怎么区分,以促使学生记准字形。 抚(摩挲)洪(洪水)埋(埋怨)介(介绍)疆(边疆) 扶(搀扶)烘(衬托)理(道理)价(评价)缰(缰绳) 茫(苍茫)辨(辨析)挺(挺立)晰(清楚)戈(戈壁) 芒(光线)辩(辩论)廷(宫廷)析(分析)弋(弋获) 4.辨析词语,理解词义。 5.区分近义词、反义词,进一步理解词

9、义。 (1)近义词 清楚(清晰) 表白(说明) 辨别(区分) 粗大(强健) 脆弱(软弱) 界限(分界) 分辩(辩白) 深思(深思) (2)反义词 清楚(模糊) 脆弱(顽强) 动摇(坚决) 精壮(细小) 消逝(消失) (三)理清脉络,了解课文内容,分段,概括段意。 这篇课文以白杨为线索,用自然段合并法,把课文分为四段。 第一段(第一至三自然段)主要写大戈壁的铁路线上长着高大挺拔的白杨。 其次段(第四至十五自然段)讲的是“爸爸”向“孩子们”介绍白杨的特点,并以此来表达自己的心愿。 第三段(第十六至十七自然段)讲的是“孩子们”不理解爸爸的心愿,但他们知道在通往新疆的路上,有许多白杨树。 第四段(第十

10、八自然段)主要讲的是他们看到火车前进方向的右边,在一棵高大的白杨树身边,几棵小树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 (四)朗读课文,了解白杨树的特点,为理解边疆建立者的名贵品质做预备。 (五)作业 1.抄写生字、新词。 2.读熟课文。 其次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理解课文内容,学习边疆建立者建立边疆的名贵品质。 (二)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概括中心思想。 (三)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教学重点 (一)理解课文内容,学习边疆建立者建立边疆的名贵品质。 (二)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概括中心思想。 三、教学难点 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概括中心思想。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连续学习白杨。请四位同学

11、每人朗读一段课文,其他同学思索问题。 出示幻灯片,请同学齐读题目,白杨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件什么事? 请同学谈一谈自己的理解。 (白杨这篇课文记叙了爸爸在旅途中向孩子介绍生长在戈壁滩上的白杨树的事。) “一位旅客正望着这些戈壁滩上的卫士出神。”“卫士”指什么。 (这里讲的“卫士”指的是戈壁滩上的白杨树。) 这位旅客“出神”为什么呢?我们分析课文之后,就会明白了。 (二)理解爸爸介绍白杨树的话。突破课文难点。 请同学们在书上画出爸爸介绍白杨树特点的话,并说一说每句话都讲了白杨树的什么特点。 (第一句是这样写的,“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这句话写出了白杨树直的特点。 其次句话是,“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

12、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大的枝干。”这句话写了白杨树适应性强的特点,无论“在哪儿”它都能适应,并且很快生根、发芽。) 集体朗读这两句话,再一次体会白杨树的特点。 板书:直 适应性强 请同学们结合课文谈一谈哪些地方表现了白杨树直和适应性强的特点。 (课文第三自然段有一个词“高大挺拔”,说明白白杨树又高又直。 爸爸讲白杨树特点的话中有两个“哪儿”,说明白无论在什么地点,什么状况下,白杨树都能够很快生根发芽。表现了白杨树适应性强。) 说得很好。请看书上的图,这些白杨树生长在什么地方? (大戈壁上。) 对。请同学们看看书上的图画,听配乐朗读第一段的录音,想象一下大戈壁的样子,谈谈你的感觉。 (大戈壁荒无

13、人烟、环境很恶劣。) 在这样荒无人烟,环境很差的地方,白杨树却生长得这么“高大挺拔”,这一点不仅说明白杨树直,而且也说明白杨树适应性强。请一位同学再来读一读爸爸的其次句话,体会白杨树的这一特点。 (“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大的枝干。”) 爸爸讲的第三句话介绍的是白杨的什么特点呢? (这句话讲的是白杨顽强,不脆弱,不怕艰险和抵挡灾难的特点。) 板书:顽强 从这里可以看出,白杨树不但“高大挺拔”,适应力强,而且还能抵挡灾难。爸爸讲的话无不流露着他对白杨树的赞美。请同学们以赞美的语气朗读这段话。 (“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大的枝干。不管

14、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顽强,不脆弱,也不动摇。) 同学们,请你想一想,爸爸的话只是在介绍白杨树吗?不是的。请你用书上的话来谈一谈。 (“他也在表白着自己的心。“) “表白”是什么意思? (“表白”就是向别人解释或说明自己的思想。) 可是,此时此刻孩子们还不能理解爸爸的“表白”,他们“只知道”什么呢? (“他们只知道爸爸在新疆工作,妈妈也在新疆工作。他们只知道爸爸这回到奶奶家来,接他们到新疆去念小学,将来再念中学。他们只知道新疆是个很远很远的地方,要坐几天火车,还要坐汽车。”) 课文连续用了三个“只知道”告知我们孩子们知道的全部内容。他们不知道的是什么?我们同

15、学能不能替他们想一想呀?四个人一组争论、讨论一下,他们不知道的内容是什么? 教师巡察指导各小组的争论,然后请小组选出代表发表意见。 除了孩子们知道的,他们不知道的是什么?请各组派代表谈谈你们的争论结果。 (孩子们不知道爸爸妈妈在新疆做什么工作,怎样工作? 他们不知道爸爸妈妈为什么不在自己亲人身边工作,而要去新疆工作?) 同学们讲得很有深度,他们还不知道什么? (他们不知道爸爸为什么要把他们接到新疆上学?他们还不知道新疆究竟是个什么样子?) 同学们争论得很好,假如连续争论下去,可能还会有众多的不知道。现在我们一起来归纳小结一下。 请同学们朗读三个“只知道”,教师在每个“只知道”的句子后,加上同学

16、们争论的“不知道”的内容。 (“他们只知道爸爸在新疆工作,妈妈也在新疆工作。”) 可是他们不知道爸爸妈妈为什么去新疆工作?做什么工作? (“他们只知道爸爸这回到奶奶家来,接他们到新疆去念小学,将来再念中学。” 可是他们不知道爸爸为什么要把他们接到新疆念书? (“他们只知道新疆是个很远的地方,要坐几天火车,还要坐几天汽车。”) 可是他们不知道新疆是个什么样的地方。 师:同学们,孩子们不知道的这些内容,都是爸爸想让他们知道的。那么,爸爸究竟想让他们知道什么呢?请同学们再一次分小组谈论谈论,替孩子们找到答案。 (由于新疆是祖国的边疆,生活条件及生活环境都很不好,需要许多有力量有才能的人去建立。所以他

17、们的爸爸妈妈就来到了新疆。) 当年许多边疆建立者都和课文中的爸爸妈妈一样,听从祖国的呼唤来到新疆。为什么他们又要把自己的孩子也接到新疆呢? (由于他们的爸爸妈妈盼望孩子们能继承他们的工作,建立边疆。) 爸爸的心愿,也就是他此行的主要目的,没有直接讲明,却让同学们给解释得这么好。看来同学们理解了课文的内容。可是爸爸似乎对白杨树情有独钟,为什么? (爸爸介绍白杨树的目的是要表白自己的心。实际上他通过介绍白杨树表白了许多边疆建立者的心愿:祖国需要他们在哪儿工作,他们就到哪儿去安家。) 确实如此,很多边疆建立者离开了繁华的城市。告辞了朝夕相处的亲人,毅然来到祖国最艰难、最需要的地方,奉献着自己的青春和

18、力气,有的还为此献出了生命。同学们,你们说他们是不是具备了白杨树的名贵品行的人呢? 我们以崇敬的心情,再一次朗读爸爸赞扬白杨树的几句话。 (三)默读最终一个自然段,理解爸爸“又陷入了深思。” 同学们,通过以上的分析,前面提到的爸爸在车上望着车窗外“出神”,是由于他想到自己。可现在爸爸“望”着窗外闪过去的白杨树,又陷入深思。他又深思什么?从哪儿看出来的? (课文最终一段的其次句话是这样说的,“突然,他的嘴角又浮起一丝微笑。”这是由于他看到在一棵高大的白杨树身边几棵小树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几棵小树象征的是:边疆建立者的下一代正迎着困难,健壮成长。这一点是他盼望的。因此他很欣慰。由此,我也理解了刚刚

19、爸爸深思的内容,他在想孩子们是否也能同他们一样迎着困难,不怕艰难,建立边疆呢? 说得好。爸爸的“微笑”已经说明,他不必担忧了。 (四)朗读全文,体会边疆建立者具备白杨树的名贵品行。 (五)理解白杨的中心思想。 教师出示投影: 选择你认为概括的最精确的中心思想: 1.课文讲的是一位边疆建立者在旅途中向子女介绍生长在戈壁滩上的白杨。 2.课文表达了边疆建立者扎根边疆、建立边疆的志向。 3.课文通过一位边疆建立者在旅途中向子女介绍生长在戈壁滩上的白杨这件事,赞扬了边疆建立者扎根边疆、建立边疆的远大志向和无私奉献的精神。 请三位同学读三种答案,同学们进展比拟,然后找出一种最精确的答案,并说一说为什么?

20、 (我认为第三种答案是最精确的。由于第一种只写了课文的主要内容,而没有写出的写作目的。其次种没有讲课文中的什么事,只写了的写作目的,似乎还不全面。而第三种讲的是面、最精确的,它把课文的写作目的与主要内容结合在一起。) 请同学们齐读第三种答案。 板书:扎根边疆 建立边疆 (六)总结全文。 从课题我们知道,这篇课文讲的是白杨树,可是通过分析课文,我们又进一步明白了,描写白杨树,实际上赞扬了边疆的建立者。这种写法很新奇,能够引人入胜。这种方法叫做借物喻人。外表上写白杨,可真正的目的是写那里的人。白杨的品行,正是边疆建立者的品行。小白杨迎着风沙成长,也正是边疆建立者对孩子们扎根边疆安康成长的期盼。 板

21、书:借物喻人 同学们,让我们共同记住白杨的特点,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不畏艰险,勇往直前。 探究活动 1.依据课文内容进展续写,想像20年以后,课文中的“哥哥”“妹妹”是如何心系新疆,建立新疆的。 2.通过读书看报,收听播送,收看电视,了解西部大开发的状况,与同学沟通。 白杨语文教学教案五年级3 一、素养教育目标 (一)学问教学点 1.学会本课4个生字,把握“戈壁”“清楚”“介绍”“边疆”等词语。 2.联系上下文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3.了解白杨的特点。 (二)力量训练点 1.训练学生阅读要有自己的见解。 2.培育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力量,能背诵指定的段落。 (三)德育渗透点 通过理解课文内容

22、,学习边疆建立者哪儿需要就在哪儿扎根做奉献的高尚品质。 (四)美育渗透点 感受白杨树的形象美和精神美,理解白杨树与建立者形象美的实质,在感受美、观赏美的根底上,发挥主观能动性,提高表现美、制造美的力量,能重建与再现课文中的语言美,即能通过口头或书面的形式把自己的审美感受精确地表达出来。 二、学法引导 (一)教师教法 教师引导学生自主探究,仔细阅读课文,有所理解,有所感悟,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 (二)学生学法 自读自悟,小组合作学习,全班汇报沟通。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方法 (一)重点 l.理解爸爸介绍白杨的话。 2.训练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要有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二)难点 体会爸爸借白杨

23、来表白什么? (三)疑点 1.爸爸为什么接孩子到新疆来念书? 2.爸爸为什么要借白杨来表白自己的心?爸爸在表白什么? (四)解决方法 1.图文结合,让学生感知白杨的形象美,重点品读爸爸介绍白杨树的三句话,进而感悟白杨的品行美,并说一说爸爸与白杨树有什么共同点。 2.通过有感情地朗读加深理解和体会。 四、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教师引导学生进展自主探究性学习,让学生自读、自悟、自己发觉问题,在读书、思索、争论中自己解决问题。当学生的思路阻滞时赐予疏通,熟悉模糊时赐予点拨,表达不畅时赐予帮忙,鼓舞学生在争论时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 五、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导入 新课 1.启发谈话:谁见过白杨树?它是

24、什么样子的?它有什么特点呢? 2.提醒课题:今日,我们就随现代闻名作家袁鹰一起到荒无人烟的沙漠,去看一看白杨在那里是怎样生长的?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用自己喜爱的方式读通课文,要求读准生字的读音,画出带有生字的词语,个别不理解的新词用联系上下文的方法理解。 2.默读课文,想想是怎样描绘大戈壁和生长在那里的白杨的;把爸爸谈论白杨的话画下来,试着自己理解。 3.汇报沟通自读状况。 (1)抽读生字词卡片,可实行齐读、抢读、开火车读、扩词读等多种方式把生字词读熟,记牢。 (2)读一读自己喜爱的段落,留意订正字音。 (三)再读课文 看看有什么不懂的问题,在小组争论后,把你们认为有价值的记录下来

25、,以待全班沟通时共同解决。 其次课时 (-)图文结合,感知白杨树的形象美 1.(看录像)茫茫戈壁,铁路沿线一排高大挺立的白杨树。 2.学生尝试说说大戈壁上白杨树的形象(理解“高大挺拔”) 3.大戈壁有什么特点?(抓住“浑黄一体”“没有山,没有水,也没有人烟”等词句来理解。) 4.争论:在荒芜的大戈壁上,铁路沿线为什么有很多白杨树?在这荒芜的大戈壁上,白杨树为什么还生长得这样高大挺拔,说明白什么?(遮挡风沙,护卫铁路,说明这儿需要白杨树,白杨树就在这扎根。) 5.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第 l-3自然段,体会大戈壁的苍茫荒芜和白杨树的高大挺立,要读出对白杨树的宠爱、崇敬的感情。 (二)重点品读、感悟

26、白杨树的品行美 1.出示爸爸介绍白杨树的三句话。 (1)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 (2)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大的枝干。 (3)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顽强,不脆弱,也不动摇。 2.学生自由品读后逐句沟通:先读,再说为什么这么读。 通过读读议议感悟白杨树的品行:高大挺立、适应性强、顽强不屈。 3.有感情地朗读这三句话,把白杨树的品行美和自己的情感表达出来。 (三)再次研读,领悟建立者的人格美 1.过渡:爸爸只是在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吗?不是的,他也在表白着自己的心。而这,孩子们现在还不能理解。 2.引导读孩子们知道的内容,再推想孩子们不知道

27、的是什么。 孩子们不知道爸爸妈妈为什么要到新疆工作,不知道爸爸为什么要接他们到新疆去上学,不知道新疆是个怎样的地方。 3.孩子们不知道的,你们知道吗?分小组争论后全班沟通。 爸爸妈妈到新疆工作是为了建立新疆。爸爸把孩子们接到新疆念书是想让孩子们从小适应那里的环境,长大后接自己的班,把新疆建立得更好。 4.你们已经理解爸爸的心了,再来读读爸爸说的三句话,有没有觉得话中有话?重点挑一句讨论一下话里边包含的意思。 5.学生各自独立研读后全班沟通:先说说讨论哪句,再说说讨论成果。 讨论第一句的:爸爸盼望孩子们像白杨树一样做个正直、高尚的人。 讨论其次句的:爸爸盼望孩子们像白杨树那样,哪儿需要他们,就到

28、哪儿去工作、生活。 讨论第三句的:爸爸盼望孩子们到新疆后能像白杨树一样不畏困难。 6.再读爸爸说的三句话,把爸爸含在里边的深情也读出来。 (四)开启心扉,尝试用自己的语言表达美 此时此刻,你想对白杨树以及像白杨树一样的祖国建立者说些什么呢?自选一个角度,以“我心中的白杨”为题,把心中的所思、所感写下来。 举例: 1.赞美我心中的“白杨”,他们远离家乡,在他乡生根、发芽;赞美我心中的“白杨”,漫漫黄沙吹走了他们的青春年华,却吹不走他们的挺立、顽强。 2.看着一棵棵白杨树,我想到了西部的开发者,为了让荒芜的大西北变成绿洲,他们毅然奔向那里,他们就是我心中的白杨。 (五)读最终一段话,说说你对这段话

29、的理解 (提示:可以用提问题的方法加以理解。比方,爸爸在深思什么?为什么嘴角又浮起一丝微笑?) 爸爸深思孩子们是否能在新疆生根、发芽、成长,看到“在一棵高大的白杨树身边,几棵小树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想到孩子在父辈的影响教育下,也肯定会像小白杨树那样在边疆健壮成长,因此,“嘴角又浮起一丝微笑”。 (六)总结全文 1.这篇文章外表写白杨树,实际上写的是谁?(实际上写的是爸爸和新疆的建立者。)爸爸与白杨树有什么共同点?(哪儿需要就在哪儿扎根。) 教师说明:借助白杨树来写新疆建立者,这种方法叫“借物喻人”。 2.谈谈学了课文后你受到了什么教育。 3.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七)指导书写,稳固字音,记忆字形 1.小组内沟通,你是怎样记忆生字的。 2.教师重点指导“疆”字。 (八)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新词。 2.背诵从“爸爸的微笑消逝了”到课文完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高考资料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