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部分市州2023年7月高二年级联合调研考试语文试卷及参考答案.docx

上传人:学****享 文档编号:94065599 上传时间:2023-07-21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42.0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湖北省部分市州2023年7月高二年级联合调研考试语文试卷及参考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湖北省部分市州2023年7月高二年级联合调研考试语文试卷及参考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湖北省部分市州2023年7月高二年级联合调研考试语文试卷及参考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湖北省部分市州2023年7月高二年级联合调研考试语文试卷及参考答案.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湖北省部分市州2023年7月高二年级联合调研考试语文试卷及参考答案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材料一:对文本含意的理解是一个非论证性推导过程。考察下列语例:(1)已知1和2均为等边三角形1中的AB边2中的ab边12(两个等边三角形一条边相等,则它们全等)(2)A:你吃辣椒么?B:我是湖南人。A:好嘞。(3)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以数学为代表的自然科学,遵循着严格的形式逻辑的论证性推理,如语例(1),要求推理的前提清晰、完整、无误,所得到的结论具有必然性。日常交际中,更多的情况则像语例(2),充满了省约,如B省约掉了诸如

2、“湖南人爱吃辣”之类的话语,其中的含意要靠A凭借猜测添加出省约掉的经验或知识语境要素,补全自己在理解这句话的含意时的语境要素。在具有审美价值的文学文本中,由于往往加上了审美趣味,可能的含意变得极为丰富,如语例(3)中,“醉”“山水之间”的含意乃至于整句话的含意或意境基本上全靠领悟和想象力,难有确定的理解或标准的阐释。上述语例呈现出从纯形式性的客观事实表述向情绪、精神、审美等主观内容的语体变化。相应地,不确定性在增强,推理的非论证性也随之增强,及至语例(3),含意推理就基本上属于典型的非论证性推理。一方面,自然科学要求遵守形式逻辑,属于严格的论证性推理,琐碎的前提均须被给出和补全,才能进行推理,

3、得出的结论具有不变性和可验证性的特点,推理的过程和结论不因时间、空间、阐释者的变化而变化,具有无情的客观性。另一方面,日常交际中,人们处在信息交换、视域扩大的过程中,交际过程充满了瞬时性和多变性,交际双方边猜测边推理,边矫正理解。这种推理理解一般既迅速又顺畅,人们对对方含意的推断只能做到基本清晰、大体上无误,而非绝对准确、无误,推理结果具有或然性。文学文本充满了类似于语例(3)中的各种修辞手法,追求意向性表述效果,许多含意难有定解,对其阐释依赖非论证性推理。文本所含的社会意义和情感意义,既表征了作者对所处时空等物理环境的即时性适应,又体现其长期累积的独特生活阅历、生命体验和深度感悟,更出于他主

4、观感受到的某种不吐不快的表达冲动。这些要素凝结成一种综合的意向即作者意图,其复杂性决定了它的推理理解不可能是直显的。这种推理的过程显然不可能是论证性的,结果也不是确切的。源于生活却高于生活的文学作品不允许进行琐碎性推理,因为那样就消解了艺术性、审美性和想象空间,也就破坏了文学的旨趣。文本中只提供了相关的提示信息,读者必须据此寻找作者省略的语境项,构建出相应的视域,以此去适配作者本来的语境视域,推解出作者的意图,达成理解“其中味”的效果并加以阐释。作者和阐释者各自建构的抽象状态的脑文本和语境视域只能是不同程度地重合或融合,但绝不可能完全一致。所以,每一次阐释都是一次语境视域重构,而对同一文本的诸

5、多阐释不会完全一致,也不可相互替代。(摘编自陈开举文化语境、释义障碍与阐释效度)材料二:首先,“言不尽意”是作者的美学创造,是作者灵活驾驭语言的结果。作者语言的美学创造具体体现在他的话语上,取决于他说话的独特方式。话语本身就包含情境,说明作者的表达离不开情境。比如,关于爱情的情感表达,诗经邶风击鼓:“执子之手,与子偕老。”汉乐府上邪:“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白居易:“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长恨歌)李商隐:“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无题昨夜星辰昨夜风)其中每一首诗都有一个情境问题,都比较典型地表现出话语的独特性。作者的语言尽管存在着个性化特征,甚至密切地联系着他(

6、她)的私人性,然而,都会遵循着共通感,展示其对语言与文化共通感的精准把握。任何一种语言、文化都包含着共通感。正是因为这种共通感的存在,才使得理解和阐释成为可能。其次,“言不尽意”是读者的美学创造。“言不尽意”是文学艺术经典的特征,任何一个经典都是在阅读与阐释中生成的,都经过了无数阅读与理解的再创造,生成了很多意义,具有无限的阐释价值。文学艺术的理解与阐释既是一个客观化的过程,更是一个主观化的过程。客观化的因素是作者因素,作者创作的动机与心态不能忽视,但不能作为唯一的理解与阐释标尺。在文学艺术的阅读与理解中,还存在着作者缺失的现象,搞不清文本的作者自然无法知人论世,只能从读者的立场,按照读者的审

7、美趣味和共通感进行理解,因此,主观化不能缺少。而读者的个性、气质、修养、趣味等千差万别,每个人有每个人的理解,形成了理解史上整体的“言不尽意”现象。然而,即便作者信息完整,读者的阅读与理解仍然千差万别。这是因为,阅读与理解的情境是在不断变化的。(摘编自李健“言不尽意”的阐释学意蕴)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日常交际中常常充满省约,其中的含意要凭借听(读)者猜测添加出被省约的经验或知识语境要素,补全理解含意时的语境要素。B具有审美价值的文学文本因审美趣味,可能的含意变得极为丰富,依靠领悟和想象力对含意或意境才有确定的理解或标准的阐释。C自然科学属于严格的论证性推理

8、,琐碎的前提均须被给出和补全,其结论具有不变性和可验证性,推理的过程和结论具有客观性。D关于爱情主题诗歌的情感表达,不同作者有着自己独特的说话方式,一般而言每首诗都有一个情境问题,体现出作者的美学创造。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材料一和材料二都谈到了对文本含意理解的问题,但两则材料的论述重心并不相同。B文学作品不允许进行琐碎性推理,因而在理解或阐释时不必考虑补全作者的复杂意图。C虽然作者的语言存在着个性化特征,但因为共通感的存在,使得理解和阐释成为可能。D无论作者信息是否完整,阅读与理解的情境都在不断变化,读者的阅读与理解都有差异。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

9、点的一项是(3分)A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B及尔偕老,老使我怨。C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D你闯了红灯,要接受处罚。4请简要分析材料二第二自然段的行文思路。(4分)5文学文本含意丰富,言不尽意,难有定解。应如何理解文学文本的含意?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4分)(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七根火柴王愿坚天亮的时候,雨停了。草地的气候就是怪,明明是月朗星稀的好天气,忽然一阵冷风吹来,浓云像从平地上冒出来的,霎时把天遮得严严的,接着,就有一场暴雨,夹杂着栗子般大的冰雹,不分点地倾泻下来。卢进勇从树丛里探出头,四下里望了望。整个草地都沉浸在

10、一片迷蒙的雨雾里,看不见人影,听不到人声。被暴雨冲洗过的荒草,像用梳子梳理过似的,光滑地躺倒在烂泥里,连路也给遮没了。天,还是阴沉沉的,偶尔有几粒冰雹撒落下来,打在那浑浊的绿色水面上,溅起一撮撮浪花。他苦恼地叹了口气。因为小腿伤口发炎,他掉队了。两天来,他日夜赶路,原想在今天赶上大队的,却又碰上了这倒霉的暴雨,耽误了半个晚上。他咒骂着这鬼天气,从树丛里钻出来,长长地伸了个懒腰,一阵凉风吹得他冷不丁地连打了几个寒战。他这才发现衣服已经完全湿透了。“要是有堆火烤,该多好啊!”他使劲绞着衣服,望着那顺着裤脚流下的水滴想到。他也知道这是妄想不但是现在,就在他掉队的前一天,他们连里已经因为没有引火的东西

11、而只好吃生干粮了。可是他仍然下意识地把手插进裤袋里。突然,他的手触到了一点黏黏的东西。他心里一喜,连忙蹲下身,把裤袋翻过来。果然,在裤袋底部粘着一小撮青稞面粉;面粉被雨水一泡,成了稀糊了。他小心地把这些稀糊刮下来,居然有鸡蛋那么大的一团。他吝惜地捏着这块面团,一会儿捏成长形,一会儿又捏成圆的,心里不由得暗自庆幸:“幸亏昨天早晨我没有发现它!”已经是一昼夜没有吃东西了,这会儿看见了可吃的东西,更觉得饿得难以忍受。他正要把它送到嘴边,蓦地听见了一声低低的叫声:“同志!”这声音那么微弱、低沉,就像从地底下发出来的。他略略愣了一下,便一瘸一拐地向着那声音走去。卢进勇蹒跚地跨过两道水沟,来到一棵小树底下

12、,才看清楚那个打招呼的人。他倚着树根半躺在那里,身子底下贮满了一汪浑浊的污水,看来已经有很长时间没有挪动了。他的脸色更是怕人,被雨打湿了的头发像一块黑毡糊贴在前额上,雨水沿着头发、脸颊滴滴答答地流着。眼眶深深地塌陷下去,眼睛无力地闭着,只有腭下的喉结在一上一下地抖动,干裂的嘴唇一张一合地发出低低的声音:“同志!同志!”听见卢进勇的脚步声,那个同志吃力地睁开眼睛,习惯地挣扎了一下,似乎想坐起来,但却没有动得了。卢进勇看着这情景,眼睛像揉进了什么,一阵酸涩。在掉队的两天里,他这已经是第三次看见战友倒下来了。“这一定是饿坏了!”他想,连忙抢上一步,搂住那个同志的肩膀,把那点青稞面递到那同志的嘴边说:

13、“同志,快吃点吧!”那同志抬起一双失神的眼睛,呆滞地望了卢进勇一眼,吃力地抬起手推开他的胳膊,嘴唇翕动了好几下,齿缝里挤出了几个字:“不,没没用了。”卢进勇的手停在半空,一时不知怎么好。他望着那张被寒风冷雨冻得乌青的脸,和那脸上挂着的雨滴,痛苦地想:“要是有一堆火,有一杯热水,也许他能活下去!”他抬起头,望望那雾蒙蒙的远处,随即拉住那同志的手腕说:“走,我扶你走吧!”那同志闭着眼睛摇了摇头,没有回答,看来是在积攒着浑身的力量。好大一会儿,他忽然睁开了眼,右手指着自己的左腋窝,急急地说:“这这里!”卢进勇惶惑地把手插进那湿漉漉的衣服。这一刹那,他觉得那同志的胸口和衣服一样冰冷了。在那人腋窝里,他

14、摸出了一个硬硬的纸包,递到那个同志的手里。那同志一只手抖抖索索地打开了纸包,那是一个党证。揭开党证,里面并排着一小堆火柴,焦干的火柴。红红的火柴头簇集在一起,正压在那朱红的印章的中心,像一簇火焰在跳。“同志,你看着”那同志向卢进勇招招手,等他凑近了,便伸开一个僵直的手指,小心翼翼地一根根拨弄着火柴,口里小声数着:“一,二,三,四”一共只有七根火柴,他却数了很长时间。数完了,又询问地向卢进勇望了一眼,意思好像说:“看明白了?”“是,看明白了!”卢进勇高兴地点点头,心想:“这下子可好办了!”他仿佛看见了一个通红的火堆,他正抱着这个同志偎依在火旁就在这一瞬间,他发现那个同志的脸色好像舒展开来,眼睛里

15、那死灰般的颜色忽然不见了,爆发着一种喜悦的光。只见他合起党证,双手捧起了它,像擎着一只贮满水的碗一样,小心地放到卢进勇的手里,紧紧地把它连手握在一起,两眼直直地盯着他的脸。“记住,这,这是,大家的!”他蓦地抽回手去,深深地吸了一口气,用尽所有的力气举起手来,直指着正北方向:“好,好同志你你把它带给”话就在这里停住了。卢进勇觉得自己的臂弯猛然沉了下去!他的眼睛模糊了。远处的树、近处的草,那湿漉漉的衣服、那双紧闭的眼睛一切都像整个草地一样,雾蒙蒙的。只有那只手是清晰的,它高高地擎着,像一只路标,笔直地指向长征部队前进的方向这以后的路,卢进勇走得特别快。天黑的时候,他追上了后卫部队。在无边的暗夜里,

16、一簇簇的篝火烧起来了。在风雨中、在烂泥里跌滚了几天的战士们,围着这熊熊的野火谈笑着,湿透的衣服上冒着一层雾气,洋瓷碗里的野菜“嗞嗞”地响着卢进勇悄悄走到后卫连指导员的身边。映着那闪闪跳动的火光,他用颤抖的手指打开了那个党证,把其余的六根火柴一根根递到指导员的手里,同时,又以一种异样的声调在数着:“一,二,三,四”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小说开头的环境描写既交代了时间、天气,也陈述了卢进勇行程耽误的原因,推动了情节发展。B“一会儿捏成长形,一会儿又捏成圆的”表现了卢进勇过分爱惜面团,可见艰难之中食物的珍贵。C“卢进勇的手停在半空”说明他认同无名战士的话,

17、食物对一个垂死之人已经没有用处了。D“他的眼睛模糊了”说明此时卢进勇悲痛难忍,这与后文“只有那只手是清晰的”并不矛盾。7关于文中卢进勇赶上后卫部队的部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卢进勇走得特别快不是因为小腿伤口好转了,而是因为受无名战士的精神鼓舞,无畏向前。B天黑时追上了后卫部队一面说明他走得很快,只一天就追上了;另一面说明他没有落下太远。C篝火、谈笑、野菜描绘了一幅风雨后的安适画面,是为了烘托卢进勇转交火柴时的沉痛心情。D小说结尾部分在情节上与前文相呼应,如“他追上了后卫部队”,使文章内容完整,结构严谨。8小说中有两处数火柴的情节,卢进勇和无名战士在数数时的心理有何异同?请结合文中相

18、关部分简要概括。(6分)9有评论家认为,本文作者借鉴了雕塑和抒情诗的创作艺术,使小说人物有雕塑的分明线条,也使主题有抒情诗的深远意境。请结合文本举例说明。(6分)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黑齿常之,百济西部人。长七尺余,骁毅有谋略。为百济达率兼风达郡将,犹唐刺史云。苏定方平百济,常之以所部降。而定方囚老王,纵兵大掠,常之惧,与左右酋长十余人遁去,啸合逋亡依任存山自固不旬日归者三万。定方勒兵攻之,不克,常之遂复二百余城。龙朔中,高宗遣使招谕,乃诣刘仁轨降。累迁左领军员外将军、洋州刺史。仪凤三年,从李敬玄、刘审礼击吐蕃。审礼

19、败,敬玄欲引还,阻泥沟,兵不得出,贼屯高压官军。常之夜率敢死士五百人掩其营,杀掠数百人,贼酋跋地设弃军走。帝叹其才,擢左武卫将军,检校左羽林军,赐金帛殊等。进为河源军副使。调露中,吐蕃使赞婆等入寇,屯良非川。李敬玄之败,常之引精骑三千夜袭其军,斩首二千级,获羊马数万,赞婆等单骑去。即拜河源道经略大使。因建言河源当贼冲,宜增兵镇守,而运饷须广。乃斥地置烽七十所,垦田五千顷,岁收粟斛百余万。由是食衍士精,戍逻有备。永隆二年,赞婆营青海,常之驰掩其屯,破之。悉烧粮廥,获羊马、甲首不赀。诏书劳赐。凡莅军七年,吐蕃憺畏,不敢盗边。封燕国公。垂拱中,突厥复犯塞,常之率兵追击,至两井,忽与贼遇,贼骑三千方擐

20、甲,常之见其嚣,以二百骑突之,贼皆弃甲去。其暮,贼大至,常之潜使人伐木,列炬营中,若烽燧然。会风起,贼疑救至,遂夜遁。久之,为燕然道大总管,与李多祚、王九言等击突厥骨咄禄、元珍于黄花堆,破之,追奔四十里,贼溃归碛北。会左监门卫中郎将爨宝壁欲穷追要功,诏与常之共计。宝璧独进,为虏所覆,举军没,宝壁下吏诛,常之坐无功。会周兴等诬其与右鹰扬将军赵怀节反,捕系诏狱,投缳死。常之御下有恩,所乘马为士所棰,或请罪之。答曰:“何遽以私马鞭官兵乎?”前后赏赐分麾下,无留赀。及死,人皆哀其枉。(节选自新唐书黑齿常之传)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3分)啸A合

21、B逋C亡D依E任F存G山H自I固J不K旬L日M归N者0三P万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吐蕃,是由我国古代藏族在青藏高原建立的奴隶制政权,和唐朝联系密切,时战时和。B调露,唐高宗年号。从秦始皇起,皇帝开始有年号。文中“龙朔”“垂拱”等均是年号。C劳,是“慰劳”的意思,与孔雀东南飞中“今日还家去,念母劳家里”的“劳”字意思不同。D要,同“邀”,是“求,取”的意思,与鸿门宴中“张良出,要项伯”的“要”字意思不同。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黑齿常之骁悍壮勇,尤擅夜战。在吐蕃兵阻泥沟、赞婆屯兵良非川时,他都亲率士卒夤夜突袭,从而扭转战局,

22、转败为胜。B黑齿常之守边有功,颇有威名。他多次击退了进犯的敌军,维护了边疆的稳定,他在军中七年,吐蕃人都不敢再侵扰边疆。C黑齿常之善于谋划,战守兼备。他认为河源地理位置重要,便设烽火台,开垦营田,每年收获粮食百余万斛,解决了军需问题。D黑齿常之善抚士卒,慷慨大方。他宽赦伤害他坐骑的士兵,受其影响将士们把得到的赏赐互相分享。他的死让人们感到哀伤。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赞婆营青海,常之驰掩其屯,破之。(4分)(2)宝璧独进,为虏所覆,举军没,宝璧下吏诛,常之坐无功。(4分)14垂拱中突厥犯边,面对到达的大量敌兵,黑齿常之的计策为什么能奏效?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3分)

23、(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516题。小重山柳暗花明春事深章良能柳暗花明春事深。小阑红芍药,已抽簪。雨余风软碎鸣禽。迟迟日,犹带一分阴。往事莫沉吟。身闲时序好,且登临。旧游无处不堪寻。无寻处,惟有少年心。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词人以“红芍药抽簪”实写初春景色,红芍药抽出了花苞,好似玉簪,景色艳丽。B“雨余风软碎鸣禽”写出春雨之后的宜人景象,“碎”点出鸟雀声的纷繁与欢快。C结尾三句,词人语意忽转,抒写了登临后的今昔之感,情绪复杂,令人感慨不已。D词人登临寻旧,对景遣怀,有所寄托,富有思致;且笔调舒缓起伏,韵味深长。16本词与黄庭

24、坚的登快阁同为登临抒怀之作,请简要概括两者情感的不同。(6分)(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1)蜀相中饱含杜甫追慕诸葛亮的执着之情,同时象征诸葛亮精神的句子是:“ , ”?(2)古代诗人常由鸟类啼叫引发悲思愁绪,蜀道难中含有鸟啼声的句子有:“ ”和“ ”。(3)孝是中国文化中非常重要的价值标准,“讲孝道”的观念在古诗文中多有体现,如:“ ,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11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中国艺术历来将书法绘画视为最高端的视觉形式。绘画则以人物、山水、花鸟为三大门类,这三者。人物画“成

25、教化,助人伦”,山水画拟山川、造幽境,花鸟画类万象、悟生趣。这三种绘画的形式和内涵虽各有侧重,但 ,缺一不可,从整体上体现了中国人信奉的天人合一的世界观,实在可谓自然化人、人化自然。尤其是花鸟画,表现了从自然中感悟的生命意蕴,寄托着生活的愿景,显得格外生动可亲,为构筑一个中国式的理想生活蓝图锦上添花。自公元3世纪到7世纪的400年间,是花鸟画从萌芽走向独立成科的时期。花鸟画中“逼真”的审美要点,在此时大获赞赏。3世纪时的名画家曹不兴,其画艺为吴国“八绝之一”,曾为吴大帝孙权画屏风,误落墨点,便随手画成苍蝇,孙权以为真蝇,以手指弹之不去;六朝萧梁时的张僧繇,于金陵安乐寺寺壁画四龙,不画眼睛,一说

26、点睛,龙便欲破壁而飞;还有北齐王子高孝珩的壁画苍鹰图, ,吓得别人不敢靠近。曹不兴无论“拂蝇得名”,张僧繇“画龙点睛”,还是高孝珩“壁鸠驱人”,都旁证了以“逼真”为花鸟画审美标准。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修改。(4分)20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排比和对偶的修辞手法,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其构成和表达效果。(4分)(二)语言文字运用II(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不少人认为糖是甜蜜的“陷阱”。糖,?其实,包括单糖、双糖、多糖在内的碳水化合物是维持正常生命活动不可或缺的营养素之一。身体每时每刻都需要糖,它既是人体构成的“砖块”

27、,又是为各组织器官供能的“燃料”。由此可见,。当然这不代表可以敞开吃糖,放任自己沉溺在香甜带来的快乐之中。众所周知,长期高糖饮食会引起种种健康问题。如果既过量饮用甜饮料或食用甜食、精制米面等,未能及时消耗的糖就会被人体转化为脂肪储存起来,久而久之会导致肥胖,还可能促进脂肪肝、代谢综合征、心脏病等慢性疾病的发生。对于糖尿病患者,高糖饮食更是绝对禁止的。因此,控制饮食中糖的总摄入量比单纯追求“无糖”食品、“0糖”饮料更重要。21简述材料的主要内容。要求使用包含转折关系的句子,表达简洁流畅,不超过30个字。(3分)22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它与上下文语意连贯、内容贴切,整段文字结构完整、

28、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6分)四、写作(6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玉,既有坚硬的质地,又有温润的特性。在古代,玉是中华精神的物质载体和符号象征;诗经有“言念君子,温其如玉”的诗句,孔子进行了“比德于玉”的升华。以上材料具有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湖北省部分市州2023年7月高二年级联合调研考试语文参考答案、提示及评分细则1B(“依靠领悟和想象力对含意或意境才有确定的理解或标准的阐释”错。原文是:“含意或意境基本上全靠领悟和想象力,难有

29、确定的理解或标准的阐释。”意即:即使靠领悟和想象力,也难有确定的理解或标准的阐释。)2B(“不必考虑补全作者的复杂意图”错。文本包含的社会意义和情感意义等,构成作者的意图,在理解和阐释时是前提。)3A(材料一的观点是“对文本含意的理解是一个非论证性推导过程,基本上全靠领悟和想象力”。A项“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并非简单的实写景物,其中“云无心以出岫”隐含陶渊明出仕并非本心之意,“鸟倦飞而知还”隐喻自己因厌倦官场而渴望归隐田园,这些意蕴都是要靠读者的“领悟和想象力”得出的,故最适合来支撑材料一观点。B、C、D三项都是比较清晰、完整、无误的表述,不能体现“领悟和想象力”。)4首先提出观点“言

30、不尽意是读者的美学创造”(1分);其次阐释“言不尽意”在阅读阐释中的内涵(1分);然后指出文学艺术的理解和阐释既是一个客观化的过程,更是一个主观化的过程(1分);最后重点论述“主观化”因素在文学艺术理解阐释上的重要性及其原因(1分)。(每点1分,大意对即可。)5文学文本的含意理解需要适当想象和补充;根据文本信息建构脑文本和语境视域,去适配作者的语境视域;进行美学再创造,既依从作品的客观性,又不能缺少自己的主观性。(任答1点1分,2点3分,3点4分。大意对即可。)6C(“卢进勇的手停在半空”是因为他认为相比食物,无名战士更需要的是热水、温暖,现在的他因无法满足而感到失措。)7C(篝火、谈笑、野菜

31、的场面描写是为了说明无名战士在生命垂危之际保存下来的七根火柴发挥了巨大作用。)8同:两人内心都有对火柴的珍视和面对严峻形势的沉重(2分)。异:无名战士心怀能为长征队伍带来温暖和生存的希望(2分);卢进勇内心有着对无名战士牺牲的沉痛,对战士无私精神的崇敬,及完成战士遗愿的欣慰(2分)。9雕塑的分明线条:无名战士那只高高擎起的紧握着党证和火柴的手指向长征方向,运用神态描写,线条分明,像一尊塑像,威严、刚劲。无名战士被雨水打湿了的头发,滴着雨水的脸颊,深深下陷的眼眶和干裂的嘴唇,运用肖像描写,使无名战士那生命垂危、饥寒交迫的形象如一人物雕塑,线条分明地跃然纸上。卢进勇连忙抢上一步,搂住那个同志的肩膀

32、,把那点青稞面递到了那同志的嘴边,运用动作描写,使红军战士团结友爱,关心他人远胜于自己的形象呼之欲出,宛如雕塑。(3分,答出任意一点即可。)抒情诗的深远意境:卢进勇映着火光转交“其余的六根火柴”,象征着革命精神的传递,激情饱满,寄寓深远。在小说结尾,通过描写在无边的黑夜中燃起篝火,欢笑的战士群像,寄寓了革命火种必将燎原的革命乐观主义信念。(3分,答出任意一点即可。)10DJM11B(“从秦始皇起”有误,应为从汉武帝起。)12D(原文“前后赏赐分麾下,无留赀”的理解有误,正确理解是:黑齿常之还把他前前后后得到的赏赐全部分给部下,自己没有留下任何钱财。)13(1)赞婆占据(经营、统治)青海,黑齿常

33、之疾驰突袭他的驻地,打败敌军。(“营”“掩”各1分,句意2分。)(2)(爨)宝璧独自进军,被敌军埋伏,全军覆没,(爨)宝璧交付有关官员审讯后被杀,黑齿常之因受牵连而被削夺战功。(“为所”“举”“坐”各1分,句意1分)14常之作战勇猛,之前的战斗中以两百袭击三千贼兵,使之逃去,对贼兵有震慑威力。常之有计谋,巧用疑兵之计。点燃树木让贼兵认为是烽燧传信。常之能得天时之利,当时天色已晚,当时东南方又刮起了大风,让贼兵误以为有援军到来。(每点1分。)15A(“初春”有误。“红芍药抽簪”指枝叶繁茂的红芍药抽出了尖尖的花苞。另外,“柳暗花明春事深”“迟迟日,犹带一分阴”也表明词人实写的是暮春景色。)16黄诗

34、登临快阁,表达了身处官场、知音难觅的孤独苦闷和归隐的希冀。(3分)本词作者登临游览,抒发了对光阴易逝、时不待我的遗憾和惆怅,以及激励自己抖擞精神、再度拼搏的豪情壮志。(3分)17(1)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2)但见悲鸟号古木又闻子规啼夜月(3)示例一:乌鸟私情,愿乞终养示例二: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示例三:老吾老,以及人之老(每空1分,其他答案符合要求即可。)18鼎足而立各司其职栩栩如生(每空1分,其他答案酌情评分。)19无论(是)曹不兴“拂蝇得名”,张僧繇“画龙点睛”,还是高孝珩“壁鸠驱人”,都旁证了以“逼真”为花鸟画审美标准的时代特征(或“都旁证了逼真是花鸟画的审美标准”)。(语序

35、不当,成分残缺。修改1处正确得2分,修改2处正确得4分。)20排比,由三个结构相同的分句组成,分别从人物画、山水画、花鸟画加以阐述(1分),点明了三类绘画的美学特征和功能,句式整齐,朗朗上口(1分)。对偶,“成教化”与“助人伦”、“拟山川”与“造幽境”、“类万象”与“悟生趣”词性相对(1分),使得语言凝练、音韵和谐(1分)。21糖是维持生命活动不可或缺的营养素,但应适量食用。(内容2分,转折句1分,大意对即可。)22真的如此令人望而生畏吗人体其实离不开糖又缺乏运动(每空2分,其他答案酌情评分。)23I写作提示:(1)考生写作时需准确把握“坚硬”与“温润”这一对概念的辩证关系,既看到对立,也应看

36、到统一;(2)既可写对民族、国家和社会生活的思考,也可以写人生感悟;(3)文章要有时代意义,文中要有“我”。II立意参考:从文化传承与理解的角度立意:弘扬中华民族既宁碎而不苟全、刚强不屈,又主动承担国际道义、与邻为善的文化精神;从个人成长的角度立意:把自己磨砺成坚毅勇敢而又善良敦厚的时代新人。III评分标准:(1)符合题意的文章起评分为45分;(2)符合“写作提示”要求,其他方面也符合要求,判为一类文,48分及以上;(3)文章与材料所列玉的特性无关,如仅围绕对立统一或中华精神来写,视为偏题跑题,不超过36分。IV阅卷说明:(1)缺题目扣2分;不足字数,每少50字扣1分;每3个错别字扣1分,重复

37、的不计;标点错误多的,酌情扣分。(2)抄袭的文章,“基础等级”在四等之内评分;“发展等级”不给分。(3)关于字数:600字以上的文章,按评分标准评分,扣字数分(少50个字扣1分);600400字区间作文,不超过30分,不再扣字数分;400字以下的文章,20分以下评分,不再扣字数分;300字以下的文章,15分以下评分,不再扣字数分;200字以下的文章,10分以下评分,不再扣字数分;只写一两句话的,给12分;只写标题的给1分;完全空白的,评0分。温润如玉:探寻中华精神的符号象征古人云:“玉,石之君子也。”这不仅是对玉的物质特性的赞美,更是对玉所象征的中华精神的崇敬。从孔子的“比德于玉”到今天的“玉

38、精神”,我们始终在探寻玉的深刻内涵与人文价值。在这个过程中,我深感玉的独特魅力,以及它作为中华精神符号的象征。首先,玉的物质特性坚硬与温润,恰如其分地象征了我们处世的原则。我们生活在一个纷繁复杂的世界中,坚硬,是我们要抵抗外界压力与挑战的决心;而温润,则是我们要保持内心的平和与善良。正如论语中所说:“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君子乐德,温润如玉。”我们需要在坚硬与温润之间找到平衡,就如同在刚强与柔弱之间寻找转换,这是我们每个人都应追求的境界。其次,玉的文化价值,既承载了历史记忆,又象征了民族精神。在古代,玉被赋予了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如礼仪之邦、王权象征等等。而这些,正体现了我们民族的精神特质。正如

39、诗人陆游所写:“心如磐石不转移,志如玉石不可夺。”这种坚韧不屈、永不放弃的精神,正是我们民族精神的真实写照。最后,玉的社会意义,它代表着道德规范与人文精神。孔子说:“君子如玉。”这意味着玉的特质细腻、坚韧、温暖,正是我们追求的道德标准。在社会生活中,我们应该像玉一样,保持善良、正直、宽容的品质,以人文关怀去待人接物。这是我们对“比德于玉”的现代理解,也是我们传承与发扬中华精神的重要方式。在此,我深感玉的独特魅力,以及它作为中华精神符号的象征。温润如玉,不仅是对一个人品德的赞美,也是对一个民族精神的高度评价。我们要学会在坚硬与温润之间寻找平衡,不仅要拥有抵抗外界压力的决心,也要保持内心的平和与善

40、良。这是我们作为“玉之君子”的使命,也是我们传承与发扬中华精神的责任。在这个瞬息万变的世界中,我们要始终保持对玉的敬畏与热爱,让它的精神力量陪伴我们前行。我们要让“温润如玉”的品质在我们的生活中得到体现,让这种精神力量成为我们的力量,去创造一个更加美好的世界。总的来说,玉,既有坚硬的质地,又有温润的特性,恰如我们的人生。我们要在生活的磨砺中,始终保持内心的温润,像玉一样,坚韧而温暖,这是我们对中华精神的最好诠释,也是我们对未来的期待与向往。【附】文言文参考译文黑齿常之,是百济(朝鲜古国名)西部的人。身高七尺多,勇猛刚毅,很有谋略。担任百济国的达率官并兼任风达郡将,(这个官职)类似大唐的刺史。苏

41、定方平定了百济国,黑齿常之率领部下投降。但是苏定方囚禁了百济国的老国王,放任士兵大肆掠夺,黑齿常之恐惧,和十几名跟随自己的酋长逃跑,召集逃亡失散的士卒,凭借任存山以自保,不到十天,归附的士卒已达三万。苏定方统帅军队攻打他,不能战胜,黑齿常之于是收复两百多座城池。龙朔年中,高宗派遣使者招抚晓谕他,于是他前往刘仁轨处投降。多次转任至左领军员外将军、洋州刺史。仪凤三年,随从李敬玄、刘审礼攻打吐蕃。刘审礼兵败,李敬玄想引军退却,但被泥沟阻碍,大军不能走出险地,敌兵驻兵在高处压制军队。黑齿常之晚上率领敢死将士五百人突袭敌营,杀戮劫掠了好几百人,敌军首领跋地设舍弃军队连夜跳跑。高宗赞赏他的才略,升任他为左

42、武卫将军,兼任检校左羽林军,按照特等的等次赐给黄金、绢匹。并升任河源军副使。调露年间,吐蕃派赞婆等将领入侵进犯,驻扎在良非川。李敬玄兵败,黑齿常之率领三千精锐骑兵趁夜袭击贼营,杀死二千多人,缴获羊马数万头,赞婆等人单骑逃走。很快授官河源道经略大使。黑齿常之于是提建议说河源地处要冲,应该增兵戍守,运来的粮饷也应该多一些。于是开拓土地设置烽火台七十余座,开垦营田五千余顷,每年收获粮食一百余万斛。因此粮食丰裕,士兵精良,戍守、巡逻都有防备。永隆二年,赞婆占据青海,黑齿常之疾驰突袭他的驻地,打败敌军。全部烧毁了他所贮存的粮草,缴获的羊马、甲士的首级无法计数。高宗下诏书慰劳赏赐。总共治军七年,吐蕃人害怕

43、畏惧,不敢侵犯边境。被封为燕国公。垂拱年间,突厥人又侵犯边塞,黑齿常之率领军队追击,到达两井,突然和贼兵相遇,贼兵三千余人正穿铠甲,黑齿常之看到敌军喧哗吵闹,率领二百余名骑兵急速冲击他们,贼兵都弃甲而逃。那天天色将晚,贼兵大军来到,黑齿常之偷偷命令士兵砍伐树木,在营中点燃火堆,就如烽火一般。恰好忽然刮起了大风,贼兵怀疑有援兵到了,于是趁夜狼狈而逃。过了一段时间,担任燕然道大总管,和李多祚、王九言等人在黄花堆攻打突厥骨咄禄、元珍,大败敌军,追杀四十余里,贼兵四散逃往碛北。恰逢左监门卫中郎将爨宝壁想要穷追猛打求取功劳,武后下诏命令他和黑齿常之一起谋划。爨宝壁独自进军,被敌军埋伏,全军覆没,爨宝壁交付有关官员审讯后被杀,黑齿常之因没有战功而治罪。正好周兴等人诬告陷害他与右鹰扬将军赵怀节等谋反,被捕关押在诏狱,自缢而死。黑齿常之治理下属有情义,所骑的马被士兵打伤,有人请求治他的罪。(黑齿常之)回答说:“怎么就能因为打伤了私人的马就鞭打官兵呢!”前前后后所得到的赏赐金帛等物全部分给将士,没有留下钱财。等他死了,人们都哀叹他的冤屈。17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高中语文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