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精品教案(必修1必修2必修3)合集.pdf

上传人:奔*** 文档编号:93989879 上传时间:2023-07-20 格式:PDF 页数:193 大小:29.24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地理精品教案(必修1必修2必修3)合集.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93页
高中地理精品教案(必修1必修2必修3)合集.pdf_第2页
第2页 / 共19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中地理精品教案(必修1必修2必修3)合集.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地理精品教案(必修1必修2必修3)合集.pdf(193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高中地理必修一教案(1-3 章)高中地理必修二全套教案高中地理必修三全套教案高中地理必修一教案(1-3 章)第 一 章 宇宙中的地球第一节地球的宇宙环境一、课程标准描述地球所处宇宙环境,运用资料说明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1)标准解读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是指以地球为中心的宇宙环境,可以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理解。宏观层面上是指地球在天体系统中所处的位置,即地月系一太阳系一银河系一总星系;微观层面上是指地球在太阳系中所处的位置。了解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目的不是要系统学习天文知识,而是要为认识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打基础。在太阳系九大行星中,从质量、体积、运动等方面看,地

2、球只是其中的普通一员,但是,存在生命尤其是高级智慧生命又使地球成为太阳系中特殊的一员。很显然,地球上为什么适宜于生命生存和繁衍是本条“标准”的重点要求。从 本 条“标准”的设计来看,说明地球上存在生命的原因,不仅要从地球自身条件和行星际空间条件分析,还要从恒星际空间条件分析。“标准”将地球的特殊性限定在太阳系范围之内,隐含着在太阳系之外可能有存在生命的星球。实际上,人类一直在为寻找“外星人”而努力,目前已在太阳系之外发现了几十颗可能会有生命的行星。根据本条“标准”的要求,学生在分析地球的普通性和特殊性时,要会运用有关资料加以说明。这些资料如太阳系九大行星的比较数据、地球在太阳系中的位置图、地球

3、本身的条件等。(2)教学重点地球上为什么适宜于生命存在和繁衍。(3)教学目标 能用自己绘制的示意图说明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能选用一定的资料(数据、图表等)说明地球行星的普通性与特殊性;在地外生命存在的可能性探讨活动中,能运用自己搜集的资料 表达自己的观点;尝试运用已学知识,写一段文字,表达宇宙环境认识方面的一个观点。(4)教学方法 小组讨论法、图表分析法、比较分析法二、知识结构认 侬 程 持 宙 的 认 识4知可识见积宇累宙:半径_光 年 约 千米产 系 统 的 形 成: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4、_ 主 举 成银河系及河夕屋系,银河系:主 塞 螭 体 和河夕遑系:超过 亿个多层次的天体系q 总星系: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太阳系”中心天体(_ _ _ _):质量占【太阳系和地月,行星:包括 和潮版_ _ _ _ _、_ 地月系:组成 和倬 通 性: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普通而特殊的行星一地 图 特 殊 性(咽让生命存在的基本条件):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5、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三、教学过程一、人们对宇宙的认识(板书)【引导、讲 解】人们对宇宙的认识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时期。在人类发展的初期,由于人们的活动范围狭小,往往凭自己的直觉认识世界,看到眼前的地面是平的,就以

6、为整个大地也是平的,并把天空看做是好像倒扣在平坦大地上的一口巨大的锅,于是,便有了“天圆地方”的说法。后来,人们经过观察,发现天空中的各个星体都在围绕着地球转,地球好像处于整个宇宙的中心位置,这样,便产生了“地心说”。由于受西方宗教势力的影响,这个学说观点统治人们的思想是相当长的。到16世纪,哥 白 尼 的“日心说”使自然科学第一次从中世纪神学的桎梏下解放出来,认 为“太阳是宇宙的中心”,意味着宇宙实际上就是太阳系。18世纪天文学家引进了“星系”一词。到了 20世 纪60年代,随着大型天文望远镜的使用,以及空间探测技术的发展,人们对宇宙的认识范围在不断地扩大。阅 读 探索宇宙,你能说出一个星空

7、神话的故事吗?教师举例:如患难与共的双胞胎兄弟、农神和她的女儿、埃及王后的秀发等,有兴趣的同学还可上网查阅更多的星空神话。【讲解】天文学家把人类目前能观测到的有限宇宙叫作 可见宇宙”或已知宇宙。可见宇宙的半径约为140亿光年。【活动】根据课本P6活动,思考、计算并回答:何为光年?一光年约为多少千米?计算可见宇宙的半径约为多少千米?面对上题的数字,你有什么感慨?【总结】光年为光在真空中一年所传播的距离,-光年约为94608亿千米。可见宇宙的半径=94608亿千米X 140亿Q 1.32X 1()23千米。由此可见,宇宙的范围是极其宽广的,可以说是无边无际的。宇宙中的奥秘无穷,有待于我们进一步的探

8、索。二、多层次的天体系统(板书)天体在宇宙中的分布是不均匀的,万有引力和天体的永恒运动维系着它们之间的关系,组成了多层次的天体系统。1、银河系和河外星系(板书)【教师提问】请学生阅读课本相关内容,回答:银河系和河外星系主要由什么天体组成?离太阳最近的恒星与太阳之间的距离约为多少光年?银河系的组成天体主要由哪两类?目前人类所能观测到的河外星系约有多少个?银河系与河外星系的关系如何?银河系和河外星系共同构成了什么天体系统?学生回答后,老师进行点评总结。【教师总结】银河系和河外星系主要由恒星组成,离太阳最近的恒星与太阳之间的距离约为4.2光年。银河系的组成天体主要由恒星和星云两类,目前人类所能观测到

9、的河外星系已超过1250亿个,银河系与河外星系是同级别的天体系统。银河系和河外星系共同构成的天体系统称为总星系,它包括目前我们所知道的宇宙中的所有天体,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总星系就是天文学家所说的可见宇宙。2、太阳系和地月系(板书)【教师提问】请学生阅读课本相关内容,回答:太阳系由哪些天体组成?中心天体什么?为何说它是太阳系的中心天体?太阳系中的行星可分哪两类?与太阳比其质量和体积有何特点?能否自身发光?组成地月系的天体有哪两个?学生回答后,老师进行点评总结。【教师总结】太阳系由太阳、围绕太阳运行的行星,以及卫星、彗星、流星体和行星际物质等组成,太阳的质量占了整个太阳系质量的约99.86版 为太

10、阳系的中心天体。行星包括了九大行星和成千上万颗的小行星两大类,质量和体积比太阳要小得多,本身不发光。而地月系则是由地球和它的卫星月球组成,是最低级别的天体系统。【小组活动】根据课本P8图1-3及阅读材料,思考、讨论并回答:太阳系的九大行星是哪九颗?请从离太阳由近到远依次排序。九大行星绕日公转运动有何共同特征?请正确描述小行星带的位置目前已观测到的彗星有多少颗?说明彗星绕日公转的轨道。学生回答后,老师进行点评总结。【教师总结】九大行星是绕日运行的主要天体,按照离太阳由近到远的顺序依次为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冥王星,它们绕日公转具有共面、同向和近圆性的特点。小行星带位

11、于火星轨道和木星轨道之间,目前已观测到的彗星约有1600多颗,彗星绕日公转的轨道为扁长轨道,有些是扁长的椭圆轨道。其中最为著名的是哈雷彗星,绕日公转周期约为76年。【活动】观察月相一个月。三、普通而特殊的行星地 球(板书)【讲解】从地球的外观和所处的位置而言,地球与其他八大行星相比,并没有什么特殊的地方。地球只是一颗普通的行星。但由于地球具备了生命存在的基本条件:充足的水分,恰到好处的大气厚度和大气成份,适宜的太阳光照和温度范围等,在地球上产生了目前所知道的唯一的高级智慧生命人类。从这种意义上说,地球是宇宙中一颗特殊的行星。【学生阅读】课 本P1O的阅读材料,明确在地球之外,高级生命存在的可能

12、性极大。【小组活动】课 本P U活 动1,思考、讨论并回答:从地球与太阳的距离及其体积、质量的大小等方面,分析地球具有这些有利条件的原因。假如太阳光照条件变得不稳定,或者太阳突然消失了,地球上将会出现怎样的情形?并对此答案作出解释。请从九大行星的运行特征分析,地球所处的行星际空间是否稳定和安全?除地球外,太阳系其他八大行星中可能存在生命的是哪个?并简述理由。学生回答后,老师进行点评总结。【教师总结】日地距离适中,使温度介于0100之间,水呈液态状态;地球大小适中,使地球能够吸引住大气。太阳的光照条件一旦发生变化,那么地球上所得的热量也将发生变化,从而影响到温度和水的相态,以至于影响到生命的存在

13、,地球上的生命也可能随之而消失。九大行星绕日运行具有共面、同向性,彼此间不会发生碰撞,故地球所处的行星际空间安全稳定。因火星与地球在距日距离、公转周期等方面与地球相似,故火星上可能会存在生命物质。【学生课外活动】选择种你最为擅长的方式,向家人、朋友描述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并在班会上与同学交流。四、板书提纲一、人类对宇宙的认识二、多层次的天体系统1、银河系和河外星系2、太阳系和地月系三、普通而特殊的行星地球第二节太阳对地球的影响一、课程标准阐述太阳对地球的影响。(1)标准解读本 条“标准”以太阳为案例,说明宇宙环境对地球的影响。太阳对地球的影响是多方面的,从对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来看,本 条

14、“标准”关注的主要是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和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两个方面。把 握 本 条“标准”应注意以下几点。第一,关注的重点不是太阳辐射和太阳活动本身,而是它们对地球的影响。因此,对于太阳辐射的能量来源与传递、各种太阳活动及其产生的原因、太阳的内部结构和大气结构等,不必详加分析甚至不涉及。但是,为了说明对地球的影响,需要明确太阳辐射和太阳活动的主要特征和基本规律。第二,“影响”应从对地理环境和对人类活动两方面来谈。由 于“影响”涉及的范围太广,可以就主要影响用举例的方式说明。第三,要辩证地看待宇宙环境对地球的影响。从一般意义上说,太阳辐射的影响是有利的,太阳活动的影响是不利的;更进一步分析,

15、太阳辐射也有不利的影响(如过多的紫外线辐射),太阳活动也会产生有利的影响(如尚在研究中的太阳活动对气候等方面的影响)。(2)教学重点太阳辐射、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3)教学目标 说出太阳辐射的概念和波长范围;熟记什么是太阳常数,并能用数据说明太阳辐射能量之巨大;举例说明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熟记太阳活动主要类型及其所出现的太阳大气层;说出不同的太阳活动对地球所产生的影响;搜集相关资料,说明太阳辐射和太阳活动对地球的有利和不利影响。(4)教学方法小 组讨论法、图表导读法、列表比较法二、知识结构 概念.邓 嘱 M 波 还 围声阳辐射与腰对 弹 物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16、 _ _ _ _ _“那晦射一能源地球的影叫 却博S射f大 气 溺、水循环 百: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太 驻 喇 黑升的见于 层 趣1礴日珥也见于 层 太阳活动与演 氏P 日风也好 层I黑子与气候变化有一定的相关性(周期I 对蝴的影响:睡嘴黑魂向短波通信日风一极光年)三、教学过程一、太阳辐射与地球(板书)1、太 阳 辐 射(板书)【教师引导、提问】我们已经知道,太阳是距离地球最近的一颗恒星。它是一个巨大炽热的气体球,表面温度很高。请同学们认真阅读、分析课文,思考:何为太阳辐射?到达地球的太阳辐

17、射约占太阳辐射总量的多少?说出太阳辐射的波长范围,可分为哪三部分?太阳辐射的能量又主要集中在哪一波段?学生回答后老师总结点评。【老师总结点评】太阳辐射是太阳以电磁波的形式向宇宙空间放射能量。到达地球的太阳辐射约占太阳辐射总量的二十二亿分之一。太阳辐射的波长范围在0.154 微米之间,可分为可见光、红外光和紫外光三部分。太阳辐射的能量主要集中在波长较短的可见光部分,约占总能量的5096。因此太阳辐射又称为短波辐射。【活动】根据课本P12活动内容,思考、讨论并回答:什么是太阳常数?数值为多少?计算每小时到达地球表面的太阳辐射相当于多少度电?(不考虑地球大气的作用)请学生回答,教师根据回答情况进行点

18、评、补充、总结。【老师总结】本活动,首先应正确理解太阳常数的概念:地球大气上界;日地平均距离;垂直于太阳光线;一平方厘米的面积;时间一分钟。在这前提下所得到的太阳辐射能量。太阳常数值为8.24焦(平方厘米分)。每小时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能量:=太阳常数X垂直于太阳光线的大圆面积X I小时=8.24X3.14 X(6371X100000)2X60=6.37X1021 焦=1.8X 1015 度2、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板书)【教师提问】请学生阅读课本相关内容,举例说明太阳辐射对地球产生哪些影响?【老师总结】太阳辐射是我们日常生活和生产所用的能源。如植物的生长需要光和热,晾晒衣服需要阳光,工业上大量

19、使用的煤、石油等化石燃料是太阳能转化来的,被称为“储存起来的太阳能”。也就是说,太阳辐射经植物的生物化学作用,可以转化成有机物中的生物化学能,如煤炭资源是地质时期储存的太阳能。同时,太阳辐射能维持着地表温度,是促进地球上水、大气运动、生物活动的主要动力。而大气运动、水循环等也为人类提供民源源不断的能源。二、太阳活动与地球(板书)1、太 阳 活 动(板书)【引导】我们已经知道,太阳是一个巨大炽热的气体球,而它的大气层(外部结构)从里向外可分为光球层、色球层和日冕层三部分。科学家长期观察发现,由于太阳释放能量的不稳定性,导致太阳大气经常在变化,有时甚至是非常剧烈的。天文学上就把太阳大气的这些变化通

20、称为太阳活动。它的类型很多,阅读课本相关知识,思考后回答:太阳活动的主要类型有哪儿种?分别出现在太阳大气层的哪一层?学生回答后教师进行总结:【教师总结】太阳活动的主要类型有以下儿种,即太阳黑子、耀斑、日珥和太阳风。太阳黑子出现在光球层,耀斑、日珥出现于色球层,太阳风出现在日冕层。【提问】阅读课本相关内容,比较说明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2、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板书)学生回答后教师进行总结:【教师总结】如下表:周期活动规律活动形式太阳大气层对地球影响11年光球层中高速旋转的气体涡旋,温度相对较低带电荷,能产生磁场存在太阳活动高峰年与低峰年的交替里八、子J 光球层对气候产生影响,不同纬度的年降水量

21、与黑子多少有一定的相关性;太阳活动高峰年激烈天气现象出现的几率增加色球层中激烈的能量爆发以射电爆发和高能带电粒子等形式放出辐射能耀斑色球层耀斑爆发时产生的强烈射电扰乱地球大气的电离层,产生磁暴,影响短波通信日冕层的带电粒子脱离太阳飞向宇宙空间太阳风II冕以在地球两极地区产生极光四、板书提纲一、太阳辐射与地球1、太阳辐射2、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二、太阳活动与地球1、太阳活动2、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1.3地球的运动(一)运动形式 教学目的:1,了解地球运动的基本形式,以及自转和公转的一些基本数据:方向、周期、速度、公转的轨道、黄赤交角2、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关系,理解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的过程及其

22、原因。3、运用地球仪演示地球的自转和公转现象,能够准确地画出夏至日到冬至日太阳照射地球的示意图 重点难点: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方向、周期、线速度和角速度、黄赤交角、太阳直射点的季节移动 教具设计:模 型、地球仪 讲授过程:导入:前面几节课我们主要研究的宇宙,从本节开始,我们把关注的焦点由宇宙空间转移到地球。研究其作为行星的基本特征之-地球的运动。地球的运动是很复杂的,除了自转和公转以外,还有其他许多的运动。般情况下,我们只谈地球与人类关系最密切的两种运动,即自转和公转。概念自转公转轴心地轴太阳方向自西向东自西向东从北极上空看,呈逆时针转动从北极上空看,呈逆时针转动周期恒星日:23时56分4秒太阳日

23、 24小时恒星年:365天6时9分20秒回归年:365天5时48分46秒速度角速度除南北极点外都样。15。/小时近日点快,远日点慢线速度从赤道向两极逐渐减小近日点(1月初经过)大,远日点(7月初经过)小,平均30km/s-、地球的自转:地球绕地轴的旋转运动,叫做地球的自转。地釉的空间位置基本上是稳定的。地轴的北端始终指向北极星附近。方向:即自西向东;从地球北极上空看,呈逆时针方向旋转。周 期(提出上中天的概念):自转一周360。,所需时间23时56分4秒,即一个恒星日。如果以太阳为参照物,地球自转一周,所需时间24小时,即1个太阳日。为什么太阳日比恒星日长一点?(P17图1-3-3)由此可见,

24、恒星日是地球自转的真正周期(真运动周期),而太阳日只是一种视运动的周期。题:今天晚上九点,望远镜的中心出现 颗恒星,望远镜不动,明天什么时间这颗恒乂会到望远镜的中 心?(恒星日的长度,故:8:56:4)速 度(用一幅地球的从北极上空向下看的俯视图):a.角速度:单位时间内所转过的角度.据自转周期,地球表面除南北极点外,任何地点的自转角速度都一样,即15/小时。b.线速度:单位时间内所转过的弧长(千米/小时)因纬度不同而有差异,从赤道向两极递减。问题:P点经过多长时间转到Q点的位置?(考虑南北极点的位置)题二;图中加上两条经线 给定两条经线的经度,西经50和西经70度,后都改成东经):、地球的公

25、转地球绕太阳的运动,叫做地球的公转,公转轨道是一近似正圆的椭圆轨道,太阳位于其中的一个焦点上。方向:从西向东;从北极上空看是逆时针绕日公转。周期:相对于认为无限远处的一恒星来说,地球绕日转过了 360,时间为365日6时9分10秒,即一恒星年。相对于太阳公转一周,即太阳直射点的一个回归运动,时间为365天5时48分46秒,叫做1回归年。速度:a.角速度:近 日 点(1月初)较快远 日 点(7月初)较慢b.线速度:近 日 点(1月初)较大远 日 点(7月初)较小平均线速度约为30千米/秒地球自转和公转是同时进行的,地球运动是这两种成分的叠加。三、地球自转与公转的关系地球自转的平面叫赤道平面,地球

26、公转轨道所在的平面叫黄道平面。两个面的交角称为黄赤交角,目前的黄赤交角为23度26分,地轴垂直于赤道平面,所以地轴与黄道平面交角为66度34分。黄赤交角是地球的两种运动形式的综合体现,即地球倾斜着身子围绕太阳公转。(图1-3-6)二分二至点、太阳直射点所在纬度(表 格1-3-6),二分二至时间(与近、远日点关系):分二至图与下图之间的太阳直射点的运动变化关系。北 回 归 线: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办追;1 1 1 1 11 1 1 1 11 1 1 1 11 1 1 1 11111春务夏至秋冬冬至春芬1.3地球的运动(二)教学目的:4、使学生了解昼半球、夜半球

27、、时区、地方时、地转偏向等概念5、理解昼夜更替产生的原理:并能画出晨昏线6、理解地方时、区时的成因;并会计算不同地方的地方时和区时;入了解地转偏向力对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影响并能够对身边的现象进行分析。重点难点:1、晨昏线的画法;2、时间的计算:3、对水平运动的物体进行分析 教具设计:教学过程:导入:上节我们学习了地球的运动一白转与公转,我们学习地球运动的规律,其目的还在于了解这些规律会产生哪些具有地理意义的自然现象。、昼夜交替1、昼夜的形成:地球是太阳系中的一颗行星,它既不发光也不透明。(1)任一时刻:太阳只能照亮地球表面的一半,向着太阳的半球我们把它称作昼半球,而背着太阳的半球我们把它称作夜

28、半球,昼半球和夜半球有一个分界线(圈),叫做晨昏线(圈)。如果人处于昼半球中,就是他的白昼,而处于夜半球之中应该是他的黑夜。太阳高度:太阳高度角的简称,太阳光线对地平面的倾角。用当地的太阳高度来演示昼夜半球。处于昼半球的各地太阳高度角都大于0,(都处于地平面以上)。处于夜半球的各地的太阳高度角都小于0,(处于地平面以下)。处于晨昏线上的太阳高度角都为0度(处于地平面上)。问题 太阳高度最大可以达到多少度?哪里的太阳高度是九十度?太阳直射点对于同地点来说,一天之中什么时刻太阳高度最大?(正午)(2)地球是在不断地自转的:由于地球不断地转动,在一天之中,地球上的人有半天在夜半球,有半天在昼半球,也

29、就是说,我们的昼与夜在不断地更替,问题 昼夜交替的周期为多长时间?太阳日,即24小时。太阳日:昼夜交替的周期,人们作息的周期;太阳高度日变化的周期。由于太阳日时间不太长,所以地球表面可以被均匀加热,从而保证了地球上形成了适宜的温度。强调:地球自转产生的是昼夜交替现象,而不是昼夜现象。二、地方时:1、地方时的产生 _ _ _ _ _ _ _ _ _、_ _ _ _ _ _ _ _ _O沉积岩有两个突出的特征:、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I变质岩:由于岩石存在的条件,如、等产生变化,导致岩石原先的、等发生变化而形成.如花岗岩f、石灰岩f、砂岩f、页岩f002二、地壳物

30、质的循环(-)地质循环概 念:是指_ _ _ _ _ _ _ _ _和其下的_ _ _ _ _ _ _ _ _之间的大规模物质循环.能量来源:推动地质循环的能量,主要来自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产生的热能.I产生影响:在地质循环过程中,有 一 些 地 方 岩 石 圈 不 断 地,在另一些地方岩石圈则 0与之相伴的是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以及 的持续转化.(-)岩石的转化岩浆f岩浆岩:在岩浆活动过程中伴随_ _ _ _ 作用和 作用,岩浆 而形成;已经形成的岩石f沉积岩:在地表外力的_ _

31、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作用下形成;已经形成的岩石-变质岩:经_ _ _ _ _ _ _作用形成;已经形成的岩石一岩浆:在地壳深处或地壳以下(地幔深处)被 成为新的岩浆.三、教学过程【引入新课】前面我们通过学习第一单元宇宙中的地球,初步了解了地球所在的宇宙环境、地球的运动特征以及地球的圈层结构和物质组成。从第二单元开始我们要学习地球表面自然环境的物质组成及其循环运动,起家一步熟悉我们人类生成和发展的地理环境。这节课我们先起学习地球的第二章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中的第一节地壳的物质运动和物质循环。大家

32、知道,地球内部可以分为地壳、地幔、地核三个圈层。但是由于技术条件限制等原因,目前人类对地球资源的利用主要局限于地壳,而地壳是自然环境中众多要素的基本载体。所以,了解地壳的物质组成与物质循环,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前提。那么地壳是由什么物质组成的呢?、地壳的物质组成(板书)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已经地壳和上地幔顶部都是由岩石组成的,合在一起形成了岩石圈。那么岩石又是由什么组成的呢?下面我们先一起看书,了解组成岩石的基本单元矿物。()矿 物(板书)【看书、分析】什么是矿物?什么是矿产?矿物的存在有呱三种基本形式?矿物可以分为哪两大类?常见的矿物有哪些?【教师总结】1、概念:矿物是具有确定化学成分、物

33、理属性的单质或化合物,是化学元素在岩石圈中存在的基本单7Lj o2,矿产:有用矿物在自然界富集到有开采价值时,就称为矿产。3、矿物的基本存在形式有三种:气态、液态和固态。如天然气是气态矿物,石油和天然汞是液态矿物,绝大多数的矿物都以固态形式存在,石英是自然界中最多的矿物。4、矿物的分类:金属矿和非金属矿两类。常见的金属矿有:赤铁矿、磁铁矿、黄铁矿、黄铜矿和方铅矿等。常见的非金属矿有:石英、长石和云母(这三种常见于花卤岩中)、方 解 石(主要在石灰岩和大理岩中),滑石、石膏和磷灰石等。【小组活动】常见矿物的简易识别】、常见矿物的鉴别特征:结晶形态、透明度、颜色、光泽、密度、硬度、条痕等2、利用肉

34、眼和简单的工具(如指甲、曲别针、玻璃、小刀),识别一些常见的矿物。实验一:用观察颜色和对磁铁的反应方法,区分磁铁矿与赤铁矿。实验二:快速区别滑石、石膏、方解石、莹石、石英。观察颜色磁铁反应磁铁矿铁黑色有磁性,能吸小铁钉赤铁矿钢灰色或喑红色无磁性,但能被磁铁吸先根据透明度把五种常见矿物分为两类,一类是透明或半透明的:方解石、莹石、石英;另一类是不透明的:滑石、石膏。然后用相互刻画的办法再进行区分:滑石刻不动石膏,而石膏能刻动滑石;莹石能刻动方解石,而刻不动石英。经过这两个步骤能迅速地区分开以上五种矿物。(二)岩 石(板书)【看书、分析】什么是岩石?按照成因,岩石可以分为哪三类?请列举出代表性岩石

35、。【教师总结】1、概念:岩石是岩石圈(地壳)中体积较大的固态矿物集合体,由种或多种矿物组成。2、分类:岩石按照成因,可以分为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三类。岩浆岩:岩浆冷凝而成,可分为二种,一是侵入岩,如花唐石:一是喷出岩,如流纹岩、安山岩、玄武岩。沉积岩:裸露在地表的岩石经过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固结作用而形成。如砾岩、砂岩、页岩、石灰1 X 1石0沉积岩有两个突出的特征:具有层理构造、常含有化石。变质岩:由于岩石存在的条件,如温度、压力等产生变化,导致岩石原先的结构、矿物成分等发生变化而形成。如花岗岩一片麻岩、石灰岩一大理岩、砂岩一石英岩、页岩一板岩【课外活动】搜集岩石标本,分析岩石成因、矿

36、物成分、主要用途。二、地壳物质的循环(板书)地壳物质的运动,构成了大大小小的物质循环过程,其中规模最大、历时最长、影响最为深远的就是地质循环。()地质循环(板 检【看书、分析】什么叫地质循环?地质循环的能量来源如何?地质循环产生了什么影响?【教师总结】1、地质循环:是指岩石圈和其下的软流层之间的大规模物质循环。2、地质循环能量来源:推动地质循环的能量,主要来自地球内部放射性物质衰变产生的热能。3、地质循环产生的影响:在地质循环过程中,有一些地方岩石圈不断地诞生,在另一些地方岩石圈则逐渐消亡。与之相伴的是大地的沧桑巨变以及地壳物质形态的持续转化。(-)岩石的转化(板书)组成地壳的物质处于不断的运

37、动变化之中。地球内部的岩浆,在岩浆活动过程中伴随喷出作用和侵入作用,冷却凝固,形成岩浆岩;已经形成的岩石(岩浆岩、变质岩),在地表外力的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固结成岩作用下,形成沉积岩:已经形成的岩石(岩浆岩、沉积岩)经变质作用形成变质岩。各类岩石在地壳深处或地壳以卜.被高温熔化,又成为新的岩浆回到地球内部。【小组活动】绘制三类岩石转化示意图,说明岩石相互转化具备的条件。【教师总结】指导完成课本P 3 4/活动题。1、(1)略(2)A.岩浆上升冷却凝固 B.风化(崩解、分解、溶 解)、侵蚀、搬运、沉积、埋藏、成岩 C.变质作用 D.高温熔化2、(1)形成条件分布位置侵入岩岩浆上升到一定位置,

38、停留在地壳之中冷凝而成最初的分布位置较深,在地壳之中喷出岩岩浆喷出地表冷凝而成最初分布于地表之上(2)沉积物必须经过埋藏和成岩作用,才能变成坚硬的岩石(3)已经形成的岩石随着地壳运动卜.沉,或者与炽热的岩浆接触,温度、压力升高,从而发生变质作用(4)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等内力作用,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固结成岩等外力作用。四、板书提纲一、地壳的物质组成(-)矿物1、概念2、矿产3、矿物的基本存在形式有三种4、矿物的分类5、常见矿物的简易识别(-)岩石1、概念2,分类二、地壳物质的循环(-)地质循环1、地质循环2、地质循环能量来源3、地质循环产生的影响(-)岩石的转化第二章自然环境中的

39、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第二节地球表面形态一、课程标准 结合实例,分析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1)标准解读本 条“标准”关注的对象是自然环境的组成要素之-地貌,要求的重点是地貌的变化及其原因。关于地表形态要注意有不同的概念解释。对于地表形态,通常有两种理解。其一是从宏观形态上理解的地形,如高原、盆地等,是内力和外力综合作用的结果;其二是从微观成因上理解的地貌,如流水地貌、风沙地貌等,主要是由外力作用形成的。全国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将地形和地貌合为地貌(也称地形)。地表形态的变化,可从三个层面加以说明。第一是全球大地构造,以解释全球海陆、高大山系、大裂谷等的分布和变化。一般通过板块构造学说等

40、全球构造理论加以说明。第二是区域大地构造,侧重于内力作用形成的地质构造与地表形态,以解释地表高低不平的原因。般通过褶皱、断层及其与地表形态的关系加以说明。第三是在大地构造基础上进一步形成的地表形态(即传统意义上的地貌),以说明地表形态的再变化。般主要通过流水、风、冰川等外力作用及其形成的地表形态加以说明。从本条“标准”的要求来看,重在地表形态变化的原因分析,以使学生从两方面认识地表形态。一方面以运动、变化的观点看待地表形态,即地表形态 直处于不断的运动和变化之中。另一方面以综合的观点看待地表形态,即内力作用造就了地表形态的骨架(形成高山、盆地等大地形),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骨架作再塑造(把高山削

41、低,把盆地填平);我们所见到的地表形态是内、外力长期共同作用的产物。同时学会分析常见地表形态及其变化的主要原因(内力或外力)。基于这样的要求,教学时没有必要将各种地质作用形成的地貌或各种类型的地貌作全面系统的介绍,而应举例(即“标准”要求的“结合实例”)加以分析。(2)教学重点 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外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3)教学目标 列表比较内、外力作用的能量来源、表现形式、对地表形态的影响,说出内、外力作用的关系。说出板块构造学说的主要内容,从图上识别六大板块及其边界,并用板块构造理论解释主要地貌的形成。说出常见的地质构造类型,举例说明地质构造形成的地貌。结合实例,分析说明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

42、的塑造。举例说出人类活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学会判断人类活动对地表形态影响的合理性。(4)教学方法 比较分析法、读图分析法二、知识结构第二章第二节地球表面形态知识结构一、不断变化的地表形态一导致地表形态变化的力量来源内力作用:能 量 主 要 来 自 地 球,表现为、等。外力作用:能量主要来自地球 的 能,它 能 造 成 地 壳 表 层 物 质 的、和,二、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板块运动与宏观地形板块构造主要观点:(1)地球表层的 并不是完整一块,而是被 分割成 板块、板块、板块、板块、板块、板块等六大板块。(2)板块之间互相挤压碰撞(边界)和相邻板块的彼此分离(边界)对于宏观地形的形成和变化具有

43、重大影响。在大陆板块相撞挤压的地区常形成高峻的和 巨 大 的。如在海洋板块与大陆板块挤压碰撞的地带,常 形 成 深 邃 的,以及与之相伴的或。如美洲西岸的 和亚洲东部的。板块张裂常形成裂谷(如 的形成)或海洋(如 海的形成)(-)地质构造与地表形态概念:由 运动留下的“痕迹”。1.褶皱概 念:强烈碰撞和水平挤压,可以使沉积岩发生弯曲,形成褶皱。基本形态:一般地说,中 间 向 上 隆 起 的 叫,中 间 向 下 凹 陷 的 叫。不少褶皱构造的背斜顶部因受张力,容易被侵蚀成谷地,而 向 斜 地 区 的 岩 石 在 褶 皱 作 用 下 被,比较,抗 能力较强,反而形成山地。因此,我们不能简单地根据形

44、态来识别背斜和向斜,而因根据岩层的新老关系来确定背斜和向斜,背斜从中 心 向 两 翼 岩 层 越 来 越,向 斜 从 中 心 向 两 翼 岩 层 越 来 越。2.断层概念:岩层受力达到定的强度,发生,两 侧 的 岩 层 沿 断 裂 面 产 生 显 著 的。形式:断层中两侧陷落,中 间 的 突 起 的 部 分 叫,常 形 成 陡 竣 的。中间部分相对下沉的断层,形成 构造,常形成 或.(三)火山、地震活动和地表形态岩 浆 喷 出 地 表 即 为,其 熔 岩 物 质 的 堆 积 常 常 形 成、等多种火山地貌。大地由于 而 快 速 震 动 称 为,其结果往往造成地壳 和.三、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45、)外力作用的表现形式:、和 作用。(二)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塑造流水侵蚀作用:如 山地山高谷深,高原千沟万壑的地表形态。流水堆积作用:如许多大河的中下游地区往往形成开阔的 和。风力沉积作用:如 干 旱 地 区 沙 粒 沉 积 形 成,埋没村舍、道路、牧场,带来流沙危害。四、人类活动与地表形态三、教学过程【引入新课】上一节课我们讲过,地壳是由岩石组成的。三大类岩石的相互转化,构成了地壳物质循环,这也正说明了地壳是在不断变化的,地壳表面形态也在不断地变化着。据地质学家考证:地球已有45亿年的历史。在此期间,地球(壳)表面在不断地发生着变化,经历了沧海桑田的变化,海洋和陆地在不断地发生变化。海洋可以

46、变为陆地,如登山队员在喜马拉雅山上发现古生物化石;陆地也可以变为海洋,如台湾岛在很早以前是和大陆连在一块的,后来由于中间地段地层发生陷落,便形成了今天的台湾海峡。【提问】是什么因素造成地壳及表面形态不断发生变化的呢?一、不断变化的地表形态(板书)【阅读、分析】内力作用、外力作用有什么区别和联系?填表:内、外力作用比较表分类能量来源主要表现形式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内外力作用的关系内来自地球本地壳运动、形成高山或盆在空间是相互联力身,主要是放岩浆活动、地,使地表变得系,在时间上同作射性元素衰变变质作用、高低不平时进行。在一定用产生的热量地震等的时间和地点,外来白地球外风化、侵蚀、把高山削低、把往往是某

47、作用力部,太阳辐射搬运、沉积、盆地填平,使地占优势,内力作作能和重力能固结成岩等表趋于平坦用对地壳的发展用作用起主导作用【总结点评】注意:内、外力作用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对立统的。内力作用与外力作用总是同时在改变着地表形态,但它们总是从相反的方面改变地表形态,即内力作用不断使地表变得高低不平,而外力作用则使高低不平的地表不断趋于平坦。因此,今天的地表形态,是内、外力作用共同作用的结果。内、外力作用的相互依存和相互作用,是不断推动地壳发展变化的动力。在广阔的地表形态的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在同时期的不同地点或者在同一地点的不同时期,往往表现为某种地质作用占优势。不过一般地说,内力作用对地壳的发展变

48、化起着主导作用。内外力共同作用下,形成了高低起伏的地表形态,并且由此分异产生了各种不同的自然环境特征。例如,在海陆两大地貌单元的基础上,全球便有了海洋环境和陆地环境的分化:陆地表面从高山、高原、丘陵、平原、盆地的分布格局,到阴坡、阳坡的差异,又在不同尺度上引起地理环境进步分化,从而使地理环境更加丰富多彩。二、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板块运动与宏观地形(板书)板块构造学说形成于2 0世纪6 0年代后期,它是在大陆漂移和海底扩张学说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阅读、分析】引导学生读课本P 3 6 P 3 8页,结合图和活动归纳板块构造学说的主要观点,并完成活动题。1、板块构造学说的主要观点:(板书)(1

49、)全球的岩石圈分为六大板块全球的岩石圈不是整体一块,而是被构造带(如海岭、海沟等)分割成许多单元,叫做板块。全球的岩石圈分为六大板块(读图)。大的板块又可分为小板块。注意点:板块是地球岩石圈被构造带分割成的单元,而不是地壳的单元,也不是硅铝层的单元。六大板块的范围与大洲I、大洋的范围不一致。除了太平洋板块基木上是水域外,其他的板块都包括了海洋和陆地。板块不是大洲、大陆或大洋,只是借用了大洲、大陆和大洋的名称来命名。板块的边界有生长边界和消亡边界,消亡边界(图中实线)是板块相向运动形成的,表现为海沟或造山带;生长边界(图中虚线)是板块向相反方向运动形成的,表现为海岭或断层。(2)板块漂浮在“软流

50、层”这上,处于不断运动中。(3)板块内部的地壳比较稳定,板块交界处地壳比较活动的地带。火山地震多集中分布在这地带。(4)板块相对移动而发生的彼此碰撞或张裂,形成地球表面的基本面貌(宏观地貌)。大陆板块与大陆板块相撞挤压的地区,常形成高峻山脉和巨大高原。如喜马拉雅山、阿尔卑斯山、青藏高原等。大洋板块与大陆板块碰撞地区,常形成海沟、岛弧、海岸山脉。如安第斯山脉、台湾山脉、亚洲东部的岛弧等。两大板块张裂,常形成裂谷或海洋。如东非大裂谷、大西洋等。(陆地内部张裂地带,常形成裂谷:如东非大裂谷)【点评】地球上海陆的形成和分布,陆地上大规模的山系、高原和平原的地貌格局,都是板块运动的结果。2、板块构造学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教案示例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