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经济学重点知识点.pdf

上传人:文*** 文档编号:93956057 上传时间:2023-07-19 格式:PDF 页数:102 大小:23.82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宏观经济学重点知识点.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02页
宏观经济学重点知识点.pdf_第2页
第2页 / 共10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宏观经济学重点知识点.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宏观经济学重点知识点.pdf(102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一、名词解释。1.国内生产总值(G D P):是在一个国家领土范围内,一定时期内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的总和。P 4 2 82 .均衡产出:和总需求相等的产出称为均衡产出或收入。P 4 4 63 .乘数:国民收入变动量与引起这种变动量的最初注入量的比例。P 4 6 24 .投资乘数:指收入的变化与带来这种变化的投资支出的变化的比率。P 4 6 35 .产品市场均衡:是指产品市场上供给与总需求相等。P 4 8 66 .I S 曲线:一条反映利率和收入间相互关系的曲线。这条曲线上任何一点都代表一定的利率和收入的组合,在这样的组合下,投资和储蓄都是相等的,即 1=$,从而产品市场是均衡

2、的,因此这条曲线称为I S 曲线。P 4 8 77 .凯恩斯流动性偏好陷阱:凯恩斯认为当利率极低时,人们为了防范证券市场中的风险,将所有的有价证券全部换成货币,同时不论获得多少货币收入,都愿意持有在手中,这就是流动性陷阱。P 4 9 58 .L M 曲线:满足货币市场的均衡条件下的收入y与利率r的关系的曲线称为L M 曲线。P 5 009 .财政政策:是指政府变动税收和支出以便影响总需求进而影响就业和国民收入的政策。P 5 1710.货币政策:是指政府货币当局即中央银行通过银行体系变动货币供给量来调节总需求的政策。P 5 181 1.挤出效应:指政府支出增加(如某数量的公共支出)而对私人消费和

3、投资的抵减。P 5 2 31 2.自动稳定器:也称内在稳定器,是指经济系统本身存在的种会减少各种干扰对国民收入冲击的机制,能够在经济繁荣时自动抑制通胀,在经济衰退时自动减轻萧条,无须政府采取任何行动。P 5 4 613 .经济滞胀:又称萧条膨胀或膨胀衰退,即大量失业和严重通货膨胀同时存在的情况。P 5 7 2 -5 7 614 .通货膨胀:指一般物价水平在比较长的时间内以较高幅度持续上涨的一种经济现象。P 6 1 2 6 1 61 5.菲利普斯曲线:反映通货膨胀率与失业率之间关系的曲线。短期曲线表现为条向右下方倾斜的曲线,表示在短期里通货膨胀率与失业率存在一种替代关系。长期曲线表现为一条垂直的

4、曲线,表示在长期里失业率与通货膨胀率之间,是一种独立的关系。P 6 2 5-6 3 21 6 .自发消费:与收入变动无关的消费。即使收入为0,也需要的消费。1 7 .经济增长:经济增长:指一国一定时期内生产的产品和提供的劳务总量的扩大。表现为G D P或者人均G D P 的增长。1 8 .中间产品:指购买后不是用于最终消费,而是用于转卖或进步加工的商品和劳务。1 9 .资本深化:人均储蓄超过资本广化或人均储蓄在与补充原有资本折旧和配备新工人后)而导致人均资本上升的情况。1 .消费的决定:家庭的消费支出主要由什么因素决定?答:主要由家庭的当年收入决定。某个家庭当年收入越高,其消费支出就会越大。这

5、主要从消费函数c=a+b y 中可以看出。其他影响因素还有:1、家庭财富拥有量,财富越多则当年的消费就越高。2、家庭成员一生中的总收入,一生中的总收入越大则任何一年的消费量都会增大。3、周围人群的消费水平,周围人群消费水平越高,则本家庭受影响越大,看齐的心理使得本家庭的当年消费越大。2 .平衡预算乘数在哪些情况下等于1?答:平衡预算指政府预算收入等于预算支出。在国民收入决定理论中,平衡预算指政府支出G来自于等量的税收T (即 G=T)。政府支出G和税收T对国民收入的影响作用可以通过乘数来反映。在四部门经济中,平衡预算乘数=政府支出乘数+税收乘数要使平衡预算乘数=1,应 当 是,即是在只有消费者

6、、企业和政府的三部门经济中没有内生变量的税收。或者在消费者、企业、政府和国际市场构成的四部门经济中,没有内生变量的税收和进口。3.经济学家认为轻微的通货膨胀对经济扩张有利,试说明理由?答:坚持这种观点的经济学家认为,由于在经济活动过程中,为节约交易成本,劳资双方喜欢签订长期劳动合同关系,原材料供求中喜欢签订长期购销合同,由于这种长期劳动合同和原材料供求合同存在,使厂商工资成本和原材料成本相对稳定,而通胀又使产品价格上升,从而使使厂商的实际利润增加,刺激厂商增加投资,扩大生产,全社会产量和就 也都增加。4,试说明图中A、B两点的经济涵义。2%B M s p=L 2(r)货币投机需求M s p答:

7、A点:利率处于最高点,未来利率只降不升,债券价格只升不降,人们只愿意持有债券,不愿意持有货币,此时货币投机需求为0。B点:利率处于最低点,未来利率只升不降,债券价格只降不升,人们只愿意持有货币,不愿意持有债券,此时货币投机需求为8。不管有多少货币人们都愿意持有在手中,处于凯恩斯货币需求的流动性陷阱,货币政策实效。5 .向右下倾斜的菲利普斯曲线隐含的政策含义?答:菲利普斯曲线反映失业率与通货膨胀的反向变动关系。政策含义是政府在进行失业与通胀治理时,先 确 立 一 个“临 界 点”(即失业率与通胀率的社会可接受程度)。如果失业率超“临 界 点”,要求政府实行扩张性政策,以较高的通胀率换取较低的失业

8、率;如果通胀率超“临 界 点”,要求政府实行紧缩性政策,以较高失业率换取较低的通胀率。6 .什么是“内在稳定器”?具 有“内在稳定器”作用的财政政策主要有哪些?答:内在稳定器也称自动稳定器,是指经济系统(财政政策)本身存在的一种会减少各种干扰和冲击的机制。能够在经济繁荣时期自动抑制通胀,在经济衰退时期自动减轻萧条,无须政府采取任何行动。是 政 府“稳定经济的第一道防线”。具 有“内在稳定器”作用的财政政策有:自动变动的税收(特别累进税制)、政府转移支付和农产品价格维持制度。7 .简述超额准备金产生的原因?并简要说明市场利率变化如何影响商业银行的超额准备金率。答:超 额 准 备 金 指“银行实际

9、贷款低于本身贷款能力”,其差额部分就是超额准备金。产生原因在于:银行找不到可靠的贷款对象,或企业预期利润率太低不愿意借款,或银行认为利率太低不愿意贷出等等。对商业银行而言,吸收存款是负债业务,如果不能放贷出去,同样要付出存款利息,增加成本。所以当市场利率上升时,将刺激商业银行放贷积极性,从而超额准备金减少。反之,准备金增加。8 .画图用A D A S 模型简要说明经济滞胀的成因?答:滞胀又称为萧条膨胀或膨胀衰退,即大量失业和严重通货膨胀同时存在的情况。如发生在上西方资本主义世界6 0年代末7 0年代初的经济滞胀,主要是由于石油输出国组织限产提价,石油依赖程度高的国家进口原油价格上升,导致国内生

10、产成本提高,总供给下降的冲击。如图:在总需求不变情况下,由于总供给刺激,A S,移动到AS 2 ,均衡点发生移动,这时国民收入下降,有 L到 Yz,失业率增加;同时价格水平也上升,有 P i上升到Pz,出现通胀。第十二章国民收入核算一、国民经济循环流动模型1.两部门(私人部门)经济的循环流动模型两部门经济是由居民户部门和厂商部门构成的经济(假设没有政府和对外贸易部门)。居民户部门与厂商部门通过产品市场、要素市场和金融市场发生联系。两部门经济循环模型的公式表达:从宏观经济来看,总需求(AD)是购买者购买所有生产的商品和服务的货币总值,它包括居民户的消费需求和厂商的投资需求,它们分别用消费支出(C

11、)和投资支出(D 来代表,即:总需求(总支出)=消 费+投 资 Y=C+I总供给是全部产品和劳务供给的货币总值。产品和劳务由各种生产要素组合起来加以生产,因而可以用各种生产要素相应的收入总和(工资+利息+地租+利润)来表示总供给。居民所得到的这些收入可分为消费(C)和储蓄(S)两部分,则,总供给(总收入)=消费+储 蓄:Y=C+S总需求与总供给的恒等式为:C+I=C +S,I=S当总需求等于总供给时,国民收入实现了均衡。也即,I=S,是两部门经济中,国民收入均衡的条件。2.三部门经济的循环流动模型在两部门经济的循环流动模型中加上政府部门,就成为三部门的经济模型。为了保证三部门经济的正常循环进行

12、,不仅储蓄等于投资,而且政府的税收(T)等于政府的支出(G)。三部门经济中,总需求(总支出)=消费+投资+政府支出 即 Y=C+I+G总供给(总收入)=消费+储蓄+税收 即Y=C+S+T三个部总需求与总供给的恒等式为:C+I+G=C+S+T ,I+G=S+T三部门经济中国民收入均衡的条件仍然是总需求等于总供给,即I+G=S+T3.四部门经济的循环流动模型四部门的经济模型由居民户、厂商、政府和对外经济活动所组成。要使四部门经济正常运行下去,不仅储蓄等于投资、政府税收等于政府支出,而且要出口(X)等于进口(M)四部门经济中;总需求(总支出)=消费+投资+政府支出+出口 Y=C+I+G +X总供给(

13、总收入)=消费+储蓄+政府税收+进口 Y=C+S+T+M四部门的总需求与总供给的恒等式为 I+G+X=S+T+M四部门经济国民收入均衡的条件仍然是总需求等于总供给,即I+G +X=S+T+M二、国民收入的概念对国民收入的研究是宏观经济学的核心,也是宏观经济学的出发点和归宿点。国民收入,从广义上讲是指在一定时期内一国所创造的最终产品及劳务价值的总和。它包括五个经济总量指标:国民生产总值(或国内生产总值)、国民生产净值(或国内生产净值)、国民收入(狭义国民收入)、个人收入和个人可支配收入。1.国民生产总值(GNP)及国内生产总值(GDP)GNP是指一个国家的国民在一定时期内所生产的最终产品和劳务的

14、市场价格总额。理解此概念需注意几个问题:第一,GNP是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所生产的最终产品和提供劳务的总值,它不包括以前所生产的最终产品和劳务。所以G N P 是一流量而不是存量概念。第二,G N P 看的是“生产”的情况,计算的是当年生产的产品。如果去年生产的产品,但在今年销售,不能算进今年的国民生产总值。第三,G N P 测度的是最终产品的价值。因此计算时不包括中间产品的产值,以避免重复计算。第四,G N P 不仅包括各种最终物质产品的价值,也包括各种劳务的价值。第五,G N P 的统计都是按当年的“市场价格”加以计算的。按市场价计算出来的G N P 中包括价格变动因素,称 为“名义国

15、民生产总值”。如果扣除价格变动因素,得出的是“实际国民生产总值。第六,G N P 不包括非市场交易(如家务劳动的价值)和非生产X X X(指纯粹金融市场交易)。第七,G N P 是一个以人口标准做基础的概念,测度的是本国国民在国内和国外的生产产值。现在越来越多的国家采用G D P概念。G D P 是指在一个国家的国土上一年内所生产的所有最终产品和劳务的市场价格总额。它是一个以地理标准为基础的概念。G D P=G N P-本国国民在国外生产的部分+外国国民在本国生产的部分。上而所述的七点注意事项除了第七点以外,其余六点也都适用于国内生产总值。2.国民生产净值N N P、国民收入(N I)、个人收

16、入(PI)和个人可支配收入(PD I)N N P=G N P-折I 日(N D P=G D P-折旧)N I=N N P-间接税PI=N I-(公司未分配利润+公司所得税+社会保险税)+政府转移支付PD I=PI-个人所得税三、国民收入核算方法在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中有异曲同工的三种核算G N P 方法,即 支 出 法、收 入 法 和 增 值法,其中前两种是主要的方法。第十三章简单国民收入决定理论一、消费函数消费函数:消费和收入之间的关系称为消费函数,可记为C=C(Y),这里C表示消费函数,Y 代表收入,即个人可支配收入。如果其他条件不变,则消费随收入的增加而增加,随收入减少而减少。消费又称为消费

17、倾向,凯恩斯把消费倾向分为边际消费倾向和平均消费倾向边际消费倾向:是指消费增量与收入增量之比,以M PC 表示。AC表示消费增量,AY表示收入增量,则 M P C=A C/A Y凯恩斯认为M PC 随着个人可支配收入的增加递减,表示收入越增加,收入增量中用于消费增量的部分越来越小。M PC 递减是凯恩斯提出的解释有效需求不足的三大心理规律之一。平均消费倾向:是指消费占可支配收入的比重,以A PC 表示。C表示消费支出,丫表示收入水平,则 A PC=C/Y在现实生活中当人们收入为零时,消费也要进行,或者动用储蓄或者依靠社会救济来保持一个起码的消费水准。因此,该部分是个常数,它是不随收入的变化而变

18、化的消费,被称为自主消费。这样消费和收入的函数可表示为:C=C 0 +b Y其中,C为消费支出,b为 M PC ,Y为可支配收入,C o为自主消费,bY是随可支配收入变化而变化的消费,被称为引致消费。二、储蓄函数消费者可支配收入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消费,另一部分是储蓄,即:Y=C+S,S=Y-C由于消费是可支配收入的函数,因此,储蓄也是可支配收入的一个函数,确立了消费函数,储蓄函数也就确立了。储蓄函数:储蓄与收入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被称为储蓄函数,或称为储蓄倾向。可表示为S=F(Y),如果其他条件不变,储蓄随收入增加而增加,随收入减少而减少。储蓄倾向也分为边际储蓄倾向和平均储蓄倾向。平均储蓄倾向

19、:是指储蓄占可支配收入的比例,公式为:A PS=S/Y边际储蓄倾向:是储蓄增量与可支配收入增量之比。以 M P S 表示。AS表示储蓄增量,A Y表示收入增量,则 M P S=A S/A Y从消费函数C=C o +bY中能够得出储蓄函数,即 S=S=S o +s Y平均消费倾向与平均储蓄倾向互为补数,如下式:A PC+A PS=1边际消费倾向和边际储蓄倾向互为补数,如下式:M PC+M PS=1三、乘数效应1、乘数:国民收入变动量与引起这种变动量的最初注入量的比例。2、投资乘数:是收入增加量与投资增加量之间的比率。同 K 1 表示投资乘数,表示国民收入增量,表示投资增量,则 Ki=Z k Y/

20、z I,投资乘数的计算公式为K i=l/1一MP C ,式 中 M P C 为边际消费倾向。3、消费支出乘数:指收入增加量与消费增加量之间的比率 用 K r 表示消费支出乘数,则K c=A C/A I第十四章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的一般均衡重点:1.I S 曲 线 与 L M 曲线的含义。2.I S 曲 线 与 L M 曲线的移动。(熟记各变量乘数,如投资乘数,储蓄乘数等)3.I S 曲 线 与 L M 曲线的推导。4.IS LM模型的均衡及调节机制。难点:通 过 IS L M 曲线理解最终产品市场与货币市场之间的关系,以及两市场如何在相互影响中共同决定国民收入。第十五章宏观经济政策分析一、财政政

21、策1.含义:是指政府变动税收和支出以便影响总需求进而影响就业和国民收入的政策。P 5 172.财政政策手段:扩张性财政政策;紧缩性财政政策。3.财政政策效果。P 5 195 224 .挤出效应:指政府支出增加(如某数量的公共支出)而对私人消费和投资的抵减。P 5 23二、货币政策1.含义:是指政府货币当局即中央银行通过银行体系变动货币供给量来调节总需求的政策。P 5 182.货币政策手段:扩展性货币政策;紧缩性货币政策。3.局限性 P 5 27 5 28(1)在通货膨胀时期实行紧缩的货币政策可能效果比较显著,但在经济衰退时,实行扩张的货币政策效果就不明显。(2)从货币市场均衡的情况看,增加或减

22、少货币供给要影响利率的话,必须以货币流通速度不变为前提。(3)货币政策的外部时滞也影响政策效果。(4)在开放经济中,货币政策的效果还要因为资金在国际上流动而受到影响。4.货币政策的效果P 5 24 5 27三、两种政策的混合使用P 5 295 30第十六章宏观经济政策实践一、充分就业1、失业与充分就业的含义失业指劳动力没有就 业,但积极地寻找工作或等待返回岗位的一种状况,处于此状况的劳动力被称为失业者。充分就业指在一个经济中,在一定的工资率下,所有能工作而且愿意工作的人都能找到工作。失业与充分就业的概念,并不单纯指劳动力因素,也包括了对资本及其他资源的使用状况。因为劳动力的使用总是和资本及其他

23、资源连在一起的。2、失业种类(1)自愿失业;(2)摩擦性失业;(3)结构性失业;(4)非自愿失业。前三种失业被认为是正常的失业现象,因而虽被计入失业率,但并不算真正的失业。这种失业率被称为“自然失业率”,充分就业概念包含着一定程度的“自然失业率”。种类 定义 原因 解决的途径摩擦性失业 由于工人在寻找工作时信息不完全 构建与充实就业信息平台需要时间而产生的失业结构性失业 在经济结构转型时产生技能不吻合:对工人进行培训的失业。由于从衰退产业退出的工人所拥有的技能与新兴产业需要雇用工人所要求的技能不一致周期性失业 由于经济衰退而产生的短期周期进入衰退期进行宏观调控,扩大需求,失业 防止经济衰退二、

24、财政政策1 .自动稳定器:也称内在稳定器,是指经济系统本身存在的一种会减少各种干扰对国民收入冲击的机制,能够在经济繁荣时自动抑制通胀,在经济衰退时自动减轻萧条,无须政府采取任何行动。P 5 4 62 .自动稳定器的三种作用途径。(1)政府税收的自动变化。(2)政府支出的自动变化。(3)农产品价格维持制度。三、货币政策1 .货币政策:是指调节整个经济社会的货币供给量的政策。2 .货币政策工具:(1)公开市场 业务:指中央银行在债券市场上购买或出售政府债券,以增加或减少商业银行的准备金,从而调节货币供给的政策手段。(2)是变动再贴现率:再贴现率是商业银行向中央银行借款时的利率。(3)是改变法定准备

25、金率:法定准备金率指中央银行规定的各存款货币银行必须遵守的存款准备金占其存款总额的比率。第十七章总需求一总供给模型重点:1、总供给曲线图。2、总需求曲线中包含的古典学派与凯恩斯主义的差异。3、总供给曲线中包含的古典学派与凯恩斯主义、新古典综合派的差异。4、三重均衡模型:A S A D (凯恩斯的A S曲线 与古典学派的A D曲 线)与I S L M曲线 的结合难点:一:重均衡模型:A S A D (凯恩斯的A S曲线与古典学派的A D曲 线)与I S L M曲线的结合其他重点概念1、通货膨胀(1)含义和度量通货膨胀是指多种商品和劳务的货币价格总水平持续明显的上涨的过程,或者说是货币价值持续下跌

26、的过程。衡量通货膨胀程度的指数主要有消费物价指数,批发物价指数和G D P冲减指数。(2)分类按通货膨胀的原因可划分为需求拉动型、成本推动型、结构失调型和预期助动型等几种类型。按通货膨胀的表现形式可分为公开型和隐蔽型两种。按物价水平上涨的程度可分为爬行式、温和式、奔腾式和恶性通货膨胀。(3)通胀对经济的影响它对财富和收入起着重新分配的作用;它对产量、就业和经济增长也能发生影响。2、通货紧缩物价总水平明显持续下跌的过程。通货紧缩时期抑制消费和投资,失业规模扩大,经济增长速度下降;并由于企业偿债能力和贷款意愿不强,银行呆坏账增多,加大金融风险。3.经济周期经济周期是指经济从高涨到低潮上下反复波动的

27、循环过程。种 类:(D “长 周 期 或“长 波 ,其长度平均约5 0年左右,由前苏联经济学家康德拉耶夫提出,故又称为“康德拉耶夫周期”。(2)“建筑周期”。其长度平均约1 5年到2 0年左右,由美国经济学家库兹涅茨提出,故又称为“库兹涅茨周期”。(3)中长期或中波。其长度平均约8年到1 0年,由法国经济学家朱格拉提出,故又称为“朱格拉周期”。(4)短周期或短波。其长度平均约4 0个月,由美国经济学家基钦提出,故又称为“基钦周期”。此外,还有两种经济的波动形式:季节性波动和不规则波动。阶 段:繁荣、衰退、萧条、复苏。内生经济周期理论;外生经济周期理论;实际经济周期理论。4.经济增长(1)经 济

28、 增 长 的 定 义:经济增长是指一国经济活动能力的扩大,其衡量标准就是一国商品和劳务总量,即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状况,或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状况。经济增长不同于经济发展,经济发展是指国由不发达状态转入发达状态。经济发展不仅包括了经济增长,而且还包括社会制度、经济结构等的变化。(2)经 济 增 长 的 源 泉:经济增长的源泉主要是劳动数量增加和质量提高,资本存量的增加,技术进步利资源配置效率提高。(3)经 济 增 长 模 型:现代经济增长理论的重点在于研究经济稳定增长的长期条件,也就是在长期内如何达到较低的失业率和通货膨胀率以及在适当经济条件下的经济增长率这一目标,注重研究如何控制各种经济变量

29、使其满足稳定增长条件。为了表述、说明各经济变量间的关系,经济学家们建立起各自的教学模型,并用它来概括经济增长的理论。这些模型主要有哈罗德一多马模型、新古典增长模型及新剑桥模型。(4)经济增长极限理论:又 称“零经济增长论”。产生于6 0 年代末70 年代初,70 年代美国学者梅多斯等人出版了 增长的极限书,建立一个“世界模型”,研究以下五个方面的经济发展的重要趋势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1)加速的工业化;(2)快速的人口增长;(3)广泛的营养不良:(4)有限资源的耗竭:(5)日益恶化的环境。他们认为为避免世界经济的崩溃,就要采取措施,建立一个持续的生态平衡环境,控制经济发展,实 行“零经济增

30、长”。5 .奥肯定律:美国经济学家阿瑟 奥肯发现失业率与实际国民生产总值之间存在着一种高度负相关关系,这被称为奥肯定律。奥肯定律的内容是:失业率如果超过充分就业的界限(通常以4%的失业率为标准)时,每使失业率降低1%,实际国民生产总值则必然增加3%。(也有的经济学家提出为2.5%),反之,失业率每增加1%,实际国民生产总值则会减少3%。以 g 代表代表超过自然失业率之上的失业率给实际G NP带来损失的百分比,以 U代表自然失业率,一般为4%,以u代表实际失业率,以 a代表超过自然失业率之上的失业率和实际G NP之间负向关系的系数,按奥肯的计算,该系数为3。因此,超过自然失业率之上时每增加1%的

31、失业率而使实际G NP下降的百分比的公式是:g=a(u-u)6 .失业和通货膨胀的关系菲利普斯曲线菲利普斯曲线是1 9 5 8 年英国经济学家菲利普斯绘制的表示货币工资变动率与失业率之间相互关系的曲线。在一个坐标图形上,如横轴表示失业率,纵轴表示货币工资变动率,则货币工资变动率与失业率之间关系大体上可呈现为一条负向倾斜的曲线,它表示:货币工资上涨率越高,失业率越低,反之亦然。西方经济学家认为,工资是产品成本主要构成部分,从而对产品价格有决定性影响,因此他们把菲利普斯曲线描述的那种关系延伸为失业率与通货膨胀率的替代关系:失业率高,通胀率就低;失业率低,通胀率就高,并认为二者之间这种替代关系可为政

32、府进行总需求理论提供一份可供选择的菜单,即通胀率或失业率太高时,可用提高失业率的紧缩政策或提高通胀率的扩张政策来降低通胀率或降低失业率,以免经济过分波动。宏观经济学重点1、萨伊法则:是一种产品的供给产生了对另一种产品的需求,有多大供给就有多大的需求,整个社会的总供给与总需求必相等。因此,普遍的生产过剩是不可能的。2、凯恩斯革命:凯恩斯经济学从许多方面突破了传统经济学的思想束缚,拓宽了经济学的视角,运用一-些新的概念、理论等分析工具对资本主义经济的运行进行了重新的解释,得出了一切与传统经济学对立的政策结论,从而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现代经济学的面貌。表现:经济学研究中心转变资本主义经济运行的常态政府

33、的作用3、宏观经济的目标:持续的经济增长充分就 也价格稳定国际收支平衡宏观经济学:是把整个经济总体作为考察对象,研究其经济活动的现象和规律,从而产生许多经济理论。联系:相辅相成,构成整体微观是宏观的基础。区别:微观经济 宏观经济研究对象 单个经济单位 整个经济解决问题 资源配置 资源利用中心理论 价格理论 国民收入理论研究方法 个量分析 总量分析代表人物 马歇尔1 8 9 0 经济学原理凯恩斯1 9 3 6 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4、公共产品:是政府向社会和私人提供的各种服务的总称。特征:同时具有非“排他性”和非“争夺性”具有“排他性”,不具有“争夺性”。5、私人产品:是指般生产要素供给者通过市

34、场经济所提供的产品和服务,它由私人或厂商所提供。特征:具有“排他性”具有“争夺性”。6、政府的经济作用:政府直接控制政府提供公共产品的社会消费政府通过稳定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控制通货膨胀和失业率政府从事生产政府提供社会福利保障7、市场失灵:市场经济由于其纯理论所假定的前提无法实现,使得市场经济并非万能,不可能发挥其理论上的经济效率。8、转移支付:是指从整个国家的利益出发对某些人进行的无偿支付。9、洛伦茨曲线:是反映收入分配平均程度的曲线。看图0 1 表示国民收入百分比,O P 表示人口百分比,连接两对角线OY的是绝对平均曲线。对角线上的任何一点都表示:总人口中每一定百分比的人口所拥有的收入,在总

35、收入中也占相同的百分比。OPY是绝对不平均线,表示社会的全部收入都被一人所占有,其余的人的收入都是零。OY弧线为实际收入分配线即洛伦茨曲线,每一点都表明:占总人口的一定百分比的人口拥有的收入在总收入中所占的百分比。从曲线的形状可看出:实际收入分配线越靠近对角线,则表示社会收入分配越接近平均;反之,实际收入分配线越远离对角线,则表示社会收入分配越不平均。1 0、基尼系数(洛伦茨系数):根据洛伦茨曲线图找出了判断收入分配平均程度的指标。基尼系数=A/(A+B)A表示实际收入分配曲线与绝对平均曲线之间的面积:B表示实际收入分配曲线与绝对不平均曲线之间的面对。如 果 A=0,基尼系数=0,则表示收入绝

36、对平均:如 果 B=0,基尼系数=1,收入绝对不平均。事实上基尼系数在0和 1 之间,基尼系数数值越小,越接近于收入平均;基尼系数数值越大,则收入越不平均。对于收入分配高度不均的国家基尼系数在0 5-0.7之间,对于收入分配相对平等的国家,在 0.2-0.3 5 之间。1 1、税金转嫁:纳税人可以把税金转嫁给他人负担。分为两种:向前转嫁,即在市场交换过程中,在产品或服务销售之前,卖方通过加价的方式把税收负担转嫁给买方;向后转嫁,即在市场交换过程中,买方通过少支付的方法,将税收负担转嫁给卖方。1 2、整个社会经济的运行包括总需求和总供给两大部分.当经济处于均衡时,A D=A S o总需求A D:

37、指经济社会对产品和劳务的有支付能力的需求总量。总供给AS:指经济社会对产品和劳务的实际供给总量,即经济社会的总产量。总产出=总收入=总支出13、流量:指在一定时期内某种经济变量的增量一时期数,可相加。存量:指在某一时点上某种经济变量的数值一时点数,不可相加。关系:流量来自存量,:流量又归于存量,流量会导致存量变化。14、流量分析:是指对一定时期内有关经济总量的产出、投入的变动及其对于其他有关经济总量的影响进行分析。存量分析:是指对一定时点上已有的经济总量的数值及其对于其他有关经济变量的影响进行分析。15、漏出:是指家庭将其部分收入用于储蓄,而没有全部用于消费。注入:是指厂商所获得的追加投资。注

38、入的来源是漏出。16、国内生产总值GDP:是一个国家在一定地域范围之内=一定时期内(通常是一年)生产的最终产品和劳务市场价值总额。GDP价格矫正指数=名义GDP/实际GDP名义国内生产总值:是用生产物品和劳务的那个时期的价格计算出来的价值。实际国内生产总值:是用某一年作为基年的价格计算出来的价值。G D P统计收入法的具体项目:毛工资、净利息、租金、企业税前利润、企业间接税、非公司企业收入、折旧费。看笔记17、国民生产总值GNP:是一国所拥有的生产要素所生产的最终产品的价值。18、GDP中的五个总量:国内生产总值GDP 国内生产净值NDP:国内生产总值减去折旧即得到国内生产净值。国民收入NI:

39、一国生产要素所有者在一定时期内从生产中应该的感到的报酬的总和。个人收入PI:年内一国个人所得实际收入的总和。个人可支配收入DPI:个人收入扣除个人所缴纳的各种税收后所剩下的部分。关系:国内生产净值NDP=国内生产总值G D P-资本消耗(折I日费)国民收入NI=NDP企业间接税+补贴一统计误差国民收入NI=工资+利息+租金+公司税前利润+非公司企业收入个人收入PI=NI一公司未分配利润一公司所得税一社会保险金+政府转移支付+消费者支付利息+政府债券利息可支配收入D P I=j人收入PI个人纳税可支配收入D P I=j人消费+个人储蓄+消费者所付利息GDP统计方法:产品流动法、支出法、收入法。1

40、9、平均消费倾向APC:消费支出占可支配收入的比例;平均储蓄倾向APS:储蓄占可支配收入的比例。APC+APS=120、边际消费倾向MPC:指消费增量和可支配收入增量之比,表示每增加一个单位的可支配收入时消费的变动情况。边际储蓄倾向MPS:指储蓄增量和可支配收入增量之比,表示每增加一个单位的可支配收入时储蓄的变动情况。MPC+MPS=121、消费曲线:是用来表示消费与收入之间函数关系的曲线。消费函数与储蓄函数的关系:两者互为补数,之和等于总收入。APC与 MPC随收入增加而递减,APCMPC;APS与 M PS随收入增加而递增,APS0)d 代表投资对利率的反应程度的系数。投资需求曲线是一条从

41、左上到右下的负斜率曲线。30、影响投资需求曲线发生变动的因素:投资预期收益投资成本的大小投资物所产年收益额大小的分布状况投资设备或资产的耐用年限政府的政策措施生产技术的改进和提高新产品的出现企业现有资本数量人口因素心理因素31、有效需求:是指当商品的总供给价格等于商品的总需求价格时社会对商品的总需求。32、消除通货紧缩的缺口的措施:减税增加转移支付增加政府支出减低利率消除通货膨胀缺口的措施:增税减少转移支付减少政府支出减少投资,提高利率33、流动性偏好(货币的需求):人们愿意在手头上保存货币的要求。是指人们喜欢持有货币的一种心理因素。34、产生流动性偏好的动机:交 易 动 机 预 防 动 机

42、投机动机交易动机:是人们为了应付日常交易而在持有货币的动机。预防动机:是人们为防止意外情况发生而愿意持有货币的动机。投机动机:是人们为了把握有利的生息资产而愿意持有货币的动机。35、流动性陷阱:当利率低至一定程度时,不同收入水平对货币需求量已没有区别,即利率太低,人们保持货币的代价极小,因而货币需求量无限大。36、货币数量论分为:传统的货币数量论、货币主义学派的货币数量论和后凯恩斯主义货币数量论。37、货币政策:是调节整个经济社会的货币供给量的政策。三种主要工具:公开市场业务、再贴现率政策、改变法定准备金率3 8、I S 曲线的定义:是能够保持商品市场的均衡,国民收入水平与利率水平各种可能组合

43、所形成的一条曲线。LM曲线的定义:是能够保持货币市场的均衡,国民收入水平与利率水平各种可能组合所形成的一条曲线。3 9、自愿性失业:是指工人对工资的要求过高,导致资本家不愿增雇工人或工人不愿接受现行或略低于现行工资的工作。4 0、摩擦性失业:是指工人资源放弃现有工作而去寻求更好的工作,或因季节性原因形成的工4 1、通货膨胀的类型:需求拉动的通货膨胀、成本推进的通货膨胀、结构性通货膨胀。4 2、菲利普曲线:当货币工资率增大时,失业率变小;当货币工资率减少时,失业率变大。4 3、奥肯定律:失业率如果超过充分就业的界限(通常以4%的失业率为标准)时,每使失业率降低1%,实际国内生产总值则必然增加3%

44、;反之,失业率每增加1%,实际国内生产总值则会减少3%。4 4、健全财政的思想原则:量入为出,收支平衡少征税少发公债凯恩斯的财政政策:是指个国家的政府为了达到既定目标对财政收入,财政支出和公债作出的决策。4 5、补偿财政思想的主要原则:在就繁荣时期,为避免通货膨胀,必须增加税收,减少财政支出,以控制过度的有效需求;反之,在经济萧条时,必须增加财政支出,减少税收,以提高有效需求,刺激经济繁荣。4 6、干预经济的方法:相机抉择法自动稳定器4 7、凯恩斯主义的整个理论是建立在三大基本心理因素和心理规律基础之上的,即消费倾向、资本的编辑效率以及流动性偏好。4 8、排挤效应:是指政府开支增加所引起的私人

45、支出减少,以政府开支代替了私人开支,这样,扩张性财政政策的刺激经济。4 9、经济周期:是指经济从高涨到低潮上下反复比动的循环过程。种类:长周期”或“长波”,其长度平均约5 0 年左右,由苏联经济学家尼古拉.D.康德拉耶夫于1 9 2 6 年提出,又称为“康德拉耶夫周期以各个时期的主要技术发明,新资源的利用等作为主要标志。建筑周期”,其长度平均约1 5 年 到 2 0 年左右,由美国经济学家库兹涅茨提出,又称“库兹涅茨周期”。该周期主要是以建筑业的兴旺和衰落这一周期性波动现象为标志加以划分的。中周期或中波,其长度平均约8 年 到 1 0 年,由法国经济学家朱格拉于1 8 6 0 年提出,又称“朱

46、格拉周期”,该周期是以国民收入、失业率和大多数经济部门的生产、利润和价格的波动为标志加以划分。短周期或短波,其长度平均约4 0 个 月(近 3 年半),由美国经济学家基钦于1 9 2 3 年提出,又称“基钦周期”。5 0、经济周期四个阶段:繁荣阶段、衰退阶段、萧条阶段、复苏阶段。5 1、经济增长:是指一国经济活动能力的扩大,其衡量标准就是一国商品和劳务总量,即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状况,或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状况作转移、或因年轻人首次求业等情况而产生的暂时性失业。第二章国民收入的核算 GDP的概念和GDP的核算方法;国内生产总值是在某一既定时期一个国家内生产的所有最终物品与劳务的市场价值。1、收

47、入法 把参加生产过程的所有生产要素的所有者的收入相加得到GDP的数字。不同类型的收入主要有工资、利润、地租、利息收入等。2、支出法 把实际经济生活中四大类对最终产品和服务的需求相加得到G D P0四个部分包括消费(C)、投资 、政府购买(G)和净出口(NX),即 Y=C+I+G+N X o 3.部门法(S e c to r A p p r o a c h)又称生产法,是从生产的角度,加总各生产部门的增加值来计算GDP的。因为买者的支出必定是卖者的收入,所以收入法和支出法等价。两部门、三部门和四部门模型中的国民收入的构成;两部门经济的构成:企业和家庭 在两部门经济中,一方面,家庭向厂商提供各种生

48、产要素,厂商则向家庭支付生产要素的报酬(即收入);另一方面,厂商用这些生产要素进行生产,并向家庭提供产品和劳务,家庭则为购置这些产品和劳务而进行支付(即消费支出)。因此,经济中总收入恒等于总支出。如果家庭把一部分收入用来向厂商购买商品与劳务,而把另外一部分储蓄起来;如果厂商在家庭的消费支出之外又获得了其他来源的投资,那么,只要储蓄等于投资,总收入仍然恒等于总支出。三部门经济的构成:企业、家庭和政府 政府在经济中的作用主要是通过政府支出与税收来实现的,政府的经济职能包括:税收(T)、政府支出。政府支出分为二类:用于购买各种产品与劳务的政府购买G和不以换取产品与劳务为目的转移支付T R。政府税收也

49、包括两类:一是直接税,另一类是间接税。前者是对收入所征收的税,税收负担由纳税人直接承担,不能转嫁出去,如个人所得税等。后者是对商品与劳务所征收的税,税收负担不由纳税人直接承担,可以转嫁出去。转嫁的方式又可分为向前转嫁和向后转嫁。属于这种税的有货物税、营业税、进口税等等。四部门经济的构成:企业、家庭、政府和国外部门 国内各经济部门通过贸易、资本流动和劳动力流动等与国外部门发生联系。假设只有对外贸易,则国外部门对国内经济的影响是:作为国外生产要素的供给者,向国内提供商品与劳务,对本国来说这就是进口(i m p o r t);作为国内商品与劳务的需求者,向国内进行购买,对国内来说,这就是出口(e x

50、 p o r t);此外,国外部门还要向国内的政府支付关税。其他重要总量指标:G N P、ND P、NI、PI、DPI以及相互关系。国民生产总值(G N P)一国居民在一定时期内所创造出来的全部最终产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的总和。GNP是按照人口统计来衡量的。具体说,国民生产总值是指本国常住居民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的总和。常住居民一般包括:居住在本国领土内的本国公民;暂住外国的本国公民;常年居住在本国但未加入本国国籍的外国公民。G N P=G D P+本国公民在国外的产品和劳务所创造的全部产值与收入-外国公民在本国的资本和劳务所创造的全部产值和收入=G D P+本国国外净要素收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教案示例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