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读《吴正宪课堂教学策略》有感.docx

上传人:太** 文档编号:93852490 上传时间:2023-07-15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16.1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3年读《吴正宪课堂教学策略》有感.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2023年读《吴正宪课堂教学策略》有感.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3年读《吴正宪课堂教学策略》有感.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3年读《吴正宪课堂教学策略》有感.docx(9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读吴正宪课堂教学策略有感共读一本书,携手共成长!各位老师,大家好!欢迎进入 “吴正宪儿童数学教育读书分享”系列活动,我是基于深 度学习的“共读一本书”活动的读书分享者刘晓敏,今天我 为大家分享的题目是巧设问题,促进学生“数学思考”, 让我们一起走近儿童数学教育家吴正宪老师,学习吴老师 的教育智慧,深入理解儿童数学教育。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说:“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予, 而在相机诱导。”我阅读了吴正宪课堂教学策略中的 “设计探究性活动的策略”这一内容后,更清楚地认识到: 数学是“知识”、“过程”和“方法”的结合体,探究是数 学的生命线。没有探究,便没有数学的发展。所以,在数学 课上,教师要对“探究

2、问题”下足功夫。一、“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数学教学不论采用何种教学方式,都是不断在“提出 问题一分析问题一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展开的,“提出一个 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问题设计的优劣是影响 教学质量高低的重要因素之一。二、问题设计之前的分析与思考一是该教什么?要分清教材中哪 些是基本的理论,哪些是基本的结论,隐含了哪些研究问题的方法, 经过了怎样的研究过程;二是为什么而教?要明确所教的目的,即三 维目标,学习这些内容有什么实际应用,能解决哪些实际问题,培养 学生什么能力;三是该怎么教?根据学生思维能力和知识水平设计什教学基于学生。为了学生,依学而教,因学而教。面对 学生的学习,教师要思考

3、:学生有问题吗?学生的问题是什 么呢?探讨这些问题的价值、目的是什么?即使是教师预设 的问题,也要先审视一下:这是学生的“问题”吗?波利亚告 诫我们:“让你的学生提出问题,要不就像他们自已提出的 那样由你去提出这些问题,让你的学生给出解答,要不就 像他们自已给出的那样由由你去给出解答。“当然,我们也 要避免走向另一个极端。学生的问题,不都是“好的问题 也就是说,教师要对学生的问题进行辨析与甄别,不能不 分青红皂白,眉毛胡子一把抓,好的问题,应当能够促进学 生更好地把握知识的核心,逐步学会数学地思维。总之,只要我们在“探究问题”上做足文章,努力提高学生探索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效激发学生的思维

4、,数 学课堂就一定会绽放光彩。么样的程序,提出什么样的导学性问题,创设什么样的情境,怎样引 导学生对结论和方法进行分析、总结,以及怎样进行反思。三、问题设计的一般性方法1 .设计游戏型的问题:在数学教学的设计中,结合学生 的兴趣点及年龄特点,挖掘教材内容,设计一些新异的游 戏,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的奇妙性,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 的措施之一。2 .设计开放型的问题:开放性问题的情境要有实际意 义,要突出主题.还要有一定的思考价值和启发性,能激发 学生探索的意识.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与知识经验。教 师设计的问题应该简练、明确.并根据学生在课堂上的反应 来调控。3 .设计探究式问题,训练学生思维:教师

5、要善于启发引 导学生自己提出问题。问题答案可以不唯一,解答方式亦 可多种多样。这样的问题情境,能较好的激发学生的探究 热情,满足学生解决问题的乐趣。需要注意的是,教师要很 好地把握问题的难度和深度,问题太难,学生没法入手;太 容易,学生学不到新东西,没兴趣。4 .设计分层问题,拓宽学生思维:新课程教材中不少问 题的设计,没有条条框框,本身就是开放性的。学生都可以 在自己原有的认知结构中进行同化,让各种不同水平的学 生都可以作答,教师只要进一步引导学生探索其方法的合 理性和科学性,做到最后的升华。课堂教学的问题设计尽可能安排多层次、有梯度地做到一题多问,讲课时步步为 营、诱导深入。四、巧设问题,

6、促进学生数学思考1.发现是探究的开始少年儿童具有好奇的心理特点,好奇往往可促使学生 作进一步深入细致的观察、思考和探索,从而提出探究性 的问题。教师要善于启发引导学生自己提出问题。问题答 案可以不唯一,解答方式亦可多种多样。需要注意的是,教 师要很好地把握问题的难度和深度,问题太难,学生没法 入手;太容易,学生学不到新东西,没兴趣。教师要关注知 识的“增长点”,这样便于学生将新知识同化,使学生思维 向深层次发展。如:在教学“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的复习 课时,出示问题:()+15=()师:对于()+15=(),你有办法解决下面几个问题 吗?问题1要使商中间有0,你能想出被除数吗?问题2你是怎么思

7、考的?问题3这样的商和被除数共有几个? 问题4有没有最大的被除数?为什么?问题5有没有最小的被除数?是多少?你是怎样想 的?问题6要使商的末尾出现一个0,你能很快想出被除 数吗?如果有很多,有没有最大和最小的?这样的探究式的问题,让学生回忆被除数、除数与商 之间的关系,通过自己猜想、思考与常识,去解决问题。学 生在“认知冲突”中突破原有的思维定势,创造性的运用旧 知探究问题,更有利于激活学生的思维。2 .依托问题,合理探究,拓宽学生思维。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 程要面向全体学生,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使得:人人 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 发展。

8、”新课程教材中不少问题的设计,没有条条框框,本 身就是开放性的。学生都可以在自己原有的认知结构中进 行同化,让各种不同水平的学生都可以作答,教师只要进 一步引导学生探索其方法的合理性和科学性,做到最后的 升华。课堂教学的问题设计尽可能安排多层次、有梯度地 做到一题多问,讲课时步步为营、诱导深入。如:在教学“圆”的练习课时,出示:一个圆的半径扩 大3倍,它的直径扩大()倍,周长扩大()倍,面积扩大 ()倍。学生独立思考后交流。师:谁来说说自己的想法?生:半径扩大3倍,直径扩大6倍。周长和面积都扩 大3倍。师:你们有不同的想法吗?这时只有一个同学提出我是用假设法的,我发现一个 圆的半径扩大3倍,它

9、的直径扩大3倍,周长扩大3倍, 面积扩大9倍。写吗?师:仔细观察表中的数据,你发现了什么?生:我发现半径扩大3倍,直径、周长也扩大3倍, 面积扩大9倍。生:半径、直径、周长扩大的倍数相同,面积扩大的倍数是3的平方倍。师:如果一个圆的半径扩大4倍,它的直径、周长、面积怎么变化?生:圆的直径扩大4倍,周长也扩大4倍,面积扩大 16倍o师:如果圆的直径扩大5倍,你能想到什么?生:我想到圆的半径周长都扩大5倍,面积扩大25倍。师:如果圆的周长扩大a倍呢?生:圆的半径、直径都扩大a倍,面积扩大a的平方 倍。这一探究过程是让学生了解圆的半径、直径、周长和 面积之间的关系,由于问题中没有具体的数据,学生思考

10、 时找不到解决问题的突破口,教师应抓住每一个事实的相 互关系,深入理解问题的特征及知识间的联系,创造性地 解决问题。3 .在“学生的问题“中相遇这是一堂我观看过的示范课:三年级下册数学教学“两 位数乘两位数”,课堂上,教师组织学生自主探索两位数乘 两位数如何用竖式计算,然后让学生提出疑问。学生提出 了 3个问题:(1)两个部分积中第二个部分积前是否要写加 号?(2)第二个部分积个位上的0是否要写?(3)用上一行的数 去乘下一行的数,还是用下一行的数去乘上一行的数?面对学生的问题,教师从容地组织学生探讨。下面是 解决第一个问题的教学片段。生1:(指着图中的加号)我想告诉你们,竖式底下是不 用写加

11、号的。生2:我反驳。如果不写加号的话,人家还以为你会写 其他符号呢!所以,我觉得在这儿加号是必须写的。生3:我觉得你说得不对。因为我发现,这里是10乘上 面一个数,乘出来的肯定比上面一个数大,所以这里肯定 是加法。师:暂停一下。这里,大家在讨论什么问题?生4:刚刚讨论的是,那个加号能不能加。生5:刚才我们讨论的是,这个加号是否一定要写上去。(我分别让认为“要写加号”的学生和认为“不要写加 号)的学生举手,这两类学生约各占一半。)生6:我认为这个加号可以写,也可以不写,只要你能 看清楚就行。师:看清楚什么?生6:看清楚这里是加。如果你自已不能准确地判定这 里是加你就写上加号。师:我想,大家应该听

12、明白了。(指着竖式中两次相乘的 积)这里的两个数是要相加。你知道它们相加吗?(学生纷纷 点头)那这里的加号,就可以不写了。通常情况下,这里的 加号可以不写。(指着坚式中的乘号)那这个乘号呢?生:(齐)一定要写。生:如果不写的话,人家还以为是加法呢!师:这个乘号是告诉我们,这里算的是什么?生:(齐)乘法。从上面的教学片段可以看出,教师面对学生的问题, 不回避,也不包办,而是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想法。学生 在交流的过程中,加深了对算法的理解。回想以往的设计,我们一般不会关注这个问题,因为 我们觉得这不是问题,以为学生都知道。然而,事实并非如 此。再看第二个问题。我们以往对这个问题往往一带而过, 直

13、接告诉学生积如何“对位”以及不要写后面的0。而学生 提出这个问题并讨论,便在知晓算理的基础上建立起了理 解性的认识:0,写和不写,都是可以的;重要的不是在竖式 中写0,而是要明白这个积是怎么来的,它表示多少。最后 看第三个问题。这是由一名学生的竖式算法引发出来的问 题。其中的两种算法可分别简称为“上去乘下”与“下去乘 上”。我们习惯的竖式计算过程是“下去乘上”。应当说, 这两种算法都是可行的,只是习惯不同而已。我以为,对这 个问题的讨论价值在于,进一步理解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算 法过程,认识与尊重别人的想法。在学习过程中,学生要尊 重多元观点,理解别人的想法。要让学生建立这样的认识: 和我一样的想

14、法,可能是正确的;和我不一样的想法,也可 能是正确的。在教师的眼中,学生的这3个问题或许都算不上问题, 或许他们根本就没想到过。因为在传统教学中,问题是由 教师设计并提供给学生思考、回答的。在教师牢牢控制着 的课堂教学中,基本不会出现学生的这些问题。我们要意 识到,不出现问题,不等于学生没有问题。当教师真正放手 让学生思考、探索如何解决问题时,课堂会出现很多预设 之外的问题。我们必须正确认识这些问题的价值与意义, 从问题中了解学生的思想,分析学生的疑惑。学生提出这些问题后,教师可能不让学生各抒己见, 而是用教师直接回答的方式解答这些问题。如此处理,是 让“丰富的过程”演变成“线性的流程“。一旦

15、变成流程, 就意味着它会成为封闭式的教案走场,教学过程中生成的 丰富的教学资源就会被忽视甚至漠视。这样的教学,不具 有充分的发展性,没有意义拓展和价值衍生。由此来看,问题的提出以及问题的解决,和教师的教 学思想有关,和教师设计的教学方案有关,即看教师是从 教的角度设计教学,还是从学的角度设计教学。教师与学生在问题中“相遇”。不要总以为教师设计的 问题“高大上”。对学生来说,学生提出的问题比教师设计 的问题往往更具有可接受性。交流、研讨学生提出的问题, 能激发并保护学生展示自己想法的积极性,让学生在学习 过程中获得安全感、自由感、成就感。教师可以从问题中了 解学生的学情,及时调整教学预设,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 性与生动度。课堂的有效性,源自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 贴近。课堂的生动度,更多地来自教师组织下的学生与学 生的互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书 > 解决方案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