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港新镇总体规划.doc

上传人:鸥鸥 文档编号:93817704 上传时间:2023-07-15 格式:DOC 页数:16 大小:35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空港新镇总体规划.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空港新镇总体规划.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空港新镇总体规划.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空港新镇总体规划.doc(16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 吉水县XX镇镇区总体规划调整(说明书)镇 总 体 规 划(2017-2035)文 本 XX区XX镇人民政府 XX区住房和城乡建设局 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 1 XX市XX区XX镇总体规划2017-2035(文本)目 录第一章规划总则2第1条 .编制目的2第2条 .规划依据2第3条 .规划指导思想2第4条 .规划原则2第5条 .规划范围2第6条 .规划年限3第7条 .规划效力3第二章镇域镇村体系规划3第8条 .城镇发展总目标3第9条 .镇域人口规模预测3第10条 .镇域城镇化水平预测3第11条 .职能等级结构规划3第12条 .镇域村庄布点规划4第13条 .规划区

2、空间管制4第14条 .城镇空间增长边界4第15条 .规划区“三线”控制界线4第三章镇域相关专项规划5第16条 .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用地规划5第17条 .道路交通规划5第18条 .给水工程规划5第19条 .排水工程规划5第20条 .电力工程规划5第21条 .电信邮政工程规划5第22条 .农田水利设施规划5第23条 .燃气规划6第24条 .防灾减灾规划6第25条 .环境卫生保护规划6第四章镇区总体规划6第26条 .城镇性质6第27条 .镇区人口规模预测6第28条 .镇区用地规模6第29条 .镇区用地发展方向6第30条 .总体规划布局结构6第31条 .规划用地布局7第五章旧区改造规划9第32条 .旧

3、区改造规划9第33条 .改造策略9第六章公用工程设施规划9第34条 .给水工程规划9第35条 .排水工程规划10第36条 .雨水工程规划10第37条 .电力工程规划10第38条 .邮政电信工程规划10第39条 .燃气规划10第40条 .管线综合规划11第七章环境保护规划11第41条 .环境保护规划11第42条 .环境卫生规划11第八章综合防灾规划11第43条 .人防工程11第44条 .抗震防灾11第45条 .防洪、排涝12第46条 .消防12第47条 .减灾措施12第九章镇区近期建设规划12第48条 .近期建设规划原则12第49条 .近期建设主要内容12第十章规划实施建议及保障机制12第50条

4、 .政策保障体系12第51条 .管理措施13第十一章附则13第52条 .规划文件13第53条 .规划强制性内容及变更13附表1-XX镇现状用地汇总表14附表2-XX镇现状建设用地统计表14附表3-XX镇规划期末用地汇总表(2035年)14附表4-XX镇规划期末用地平衡表(2035年)14附表5-XX镇规划近期用地平衡表(2020年)15第一章 规划总则第1条 . 编制目的为了实现XX镇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协调城镇发展与环境保护间的矛盾,合理利用城镇土地资源,协调城镇空间功能布局及各项建设活动,统筹安排镇区各项用地,指导和促进镇区的建设与管理,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以下简称规划法)编制X

5、X市XX区XX镇总体规划(2017-2035)。第2条 . 规划依据(1) 国家法律、法规、标准、规范和文件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2015年修订版)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2004年8月)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2015年1月)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建设部令第146号)(2006) 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50137-2011国家其他有关法律法规和技术标准规范(2) 省、市区相关规划XX市城市总体规划(2009-2030年)(2018年修改)XX空港新城概念规划XX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2016年修订版)XX市XX区XX镇总体规划(2012-2030年)XX区

6、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2016年4月)历次会议纪要及XX镇总体规划评审意见及其他相关规划文件XX镇历年人口、土地、资源等方面的统计资料XX镇委、镇政府及有关部门对总体规划的意见和建议第3条 . 规划指导思想(1)以“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战略”为指导,促进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构建和谐社会。(2)统筹城乡和区域发展,统筹安排各项社会服务设施和市政基础设施,加快城镇化进程,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推动城乡共同发展繁荣。(3)保护自然生态环境,提倡“海绵城镇”,科学处理自然生态环境和城镇发展的关系,因地制宜确定XX镇发展目标与战略。(4)落实资源集约型与环境友好型城镇发展战略,以资源

7、环境(土地、水、能源、环境)的承载力作为城镇发展前提,结合“多规合一”调整,注重城镇生态环境的保护与营造,注重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营造良好的人居环境、生态环境和发展环境,努力建设宜居城镇。(5)坚持高起点规划,做到立足现实,考虑长远,优化用地功能布局,合理确定城镇基础设施配置标准和服务水平,完善城镇支撑体系和城镇功能,提升城镇集聚辐射力和区域综合竞争力。第4条 . 规划原则l 统筹城乡发展“三个集中”的原则l 区域统筹发展的原则l 弹性控制和配套完善原则l 近远期结合原则l 循序渐进原则l 节约高效原则第5条 . 规划范围规划范围包括XX镇域的三合村、吴山村、茅坪村、曹家田村、豪里村、大泉头

8、村、同和村、XX村、招旅村、塘昌村、南岸村、梨园村、土坑下村、石山头村、塔水村、油山村共16个行政村,以及2个社区居委会(XX社区和同和社区),共171.28平方公里。镇人民政府的行政管辖范围在本规划中称为“镇域”;镇人民政府所在地的规划建设区在本规划中称为“镇区”。 城镇规划区是指因城镇建设和发展需要实行规划控制的范围,为了有效地整合空间资源,构建城乡统筹发展新格局,保护XX镇村庄发展风貌,构筑自然与人工相和谐的生态系统,根据XX区XX镇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求,本次规划确定将以下区域列为城镇规划区控制范围:东至武广高铁线,南至XX大道以南,西至机场大道(机场快速路),北至工业大道(X090线

9、);总面积大约2470.42公顷。第6条 . 规划年限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等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结合XX镇的具体情况,确定本轮总体规划的规划期限为:2017-2035年。其中:近期:20172020年;中期:20212025年;远期:20262035年。第7条 . 规划效力本规划经批准后,是XX镇各项建设活动的指导性文件,将作为XX镇发展与建设的技术性行政法规,对在城镇规划区内从事涉及城镇土地开发、城镇建设和空间资源利用的行为均有法律约束力。规划区范围的规划建设及土地利用,均应遵照规划法执行本规划。第二章 镇域镇村体系规划第8条 . 城镇发展总目标在规划期内,加快城镇化进程,强化XX镇

10、作为XX区中心镇的职能,带动周边乡镇协调发展;统筹区域和城乡发展,努力将XX建设成为XX市西南城区的城市中心、XX区的工业中心、优质农产品生产供应基地和知名的生态休闲基地,力争在全市实现优先发展和率先现代化,将XX镇建设成为XX区北部地区综合服务功能较强的地区,成为经济繁荣、社会文明、环境优良和具有文化特色的城镇。第9条 . 镇域人口规模预测近期2020年总人口预测为5.21万人,中期2025年总人口预测为9.12万人,远期2035年预测为21.28万人。第10条 . 镇域城镇化水平预测2020年城镇人口为2.80万人,城镇化水平53.7; 2025年城镇人口为5.60万人,城镇化水平61.4

11、;2035年城镇人口为16.0万人,城镇化水平75.2。第11条 . 职能等级结构规划1.职能结构镇域村镇体系职能结构规划是在对现状村镇职能分工特点的揭示和评价的基础上,以各行政村的产业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为依托,提出与镇域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相适应的村镇职能组合结构。(1)综合型:即XX镇镇区,是全镇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XX市交通集散流通中心。(2)工贸型:塘昌村、塔水村,通过工业企业的带动作用而发展壮大。(3)农旅型:石山头村、三合村、招旅村、同和村,以农业旅游和生态旅游业为主,适当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4)农业型:以现代农业为主,适当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包括茅坪村、曹家田村、豪里村、大泉

12、头村、南岸村、梨园村、吴山村、土坑下村、油山村、XX村。2.等级结构根据XX镇体系现状发展条件和特点,在规划期内村镇体系保持鲜明的“中心镇中心村基层村”三级职能等级结构。(1)综合性中心镇XX镇区作为XX镇政府所在地,具有区位、交通、资源优势,是全镇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随着XX镇区的规划建设和交通区位的突出,XX镇区将加大专业市场的建设力度,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完善设施配套,发展成为宜居宜商的综合型城镇。(2)中心村依据现状人口、规模大小和地理位置,本次规划选取吴山村、同和村、塔水村和塘昌村四个行政村作为中心村,其具有一定的行政管理职能和片区中心或副中心职能,各村根据实际情况逐步完善公共服务设

13、施和基础设施。各村在职能分工、重点发展产业上各有侧重,重点发展特色和优势产业。(3)基层村规划必须在中心村以下选择一大批村庄规划为长期保存的基层村,特别是一些基础较好的新农村建设示范点,以适应农业,特别是耕作业、林业生产的需要。XX镇的基层村是除XX镇区和四个中心村以外的12个行政村,即三合村、茅坪村、曹家田村、豪里村、大泉头村、XX村、招旅村、南岸村、梨园村、石山头村、土坑下村、油山村。第12条 . 镇域村庄布点规划根据XX镇自然条件、资源条件、居民点条件、区位条件以及公共服务设施和基础设施等特点,分为:城镇改造型、保留发展型、控制发展型和过渡迁并型村庄四种类型,作为本次XX镇村庄布点方案的

14、重要依据。规划建议通过迁村并点的方法,变散乱为集中,统一规划,合理选址,加强对建设用地的管理,使规模小的自然村落逐步向行政村、镇区或条件较好的地方合并、搬迁,形成人口规模在800人以上,设施配套,布局合理,环境优美的新型社会主义新农村居民点,控制村庄建设,从而达到改善生产条件和生活环境,促使经济发展,提高生活质量的目的。第13条 . 规划区空间管制根据城市规划编制办法的要求,以及XX区XX镇的建设用地分析和城镇发展需求判断,将城镇规划区划分为禁止建设区(不可建设区)、限制建设区(不宜建设区)和适宜建设区(适建区)。本规划中所提出的各类空间管制区范围的界定是属规划的强制性内容,准确的界定在规划中

15、确定后,不得随意更改。为了优化城乡空间资源配置,有效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城乡建设发展和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从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出发,考虑地质情况、自然资源、历史文化资源、重大交通设施、市政工程设施等因素,将全镇各类用地划分为适宜建设区、限制建设区和禁止建设区。综合生态适宜性、工程地质、资源保护等方面因素,规划明确划定禁止建设地区、限制建设地区和适宜建设地区,用于指导城镇开发建设行为。1.禁止建设地区:主要指基本农田保护区、基础设施廊道、生态防护林带、水域、重要湿地等。其作为生态培育、生态建设的首选地,原则上禁止任何城镇建设行为。2.限制建设地区:多数是自然条件较好的生态重点保护地或敏感区,应根据资

16、源环境条件在下一层次规划和专项规划中进一步划分控制等级,科学合理地引导开发建设行为,城镇建设用地选择应尽可能避让。对于与限制建设地区重叠的城镇建设区,应提出具体建设限制要求,做出相应的生态影响评价和提出生态补偿措施。3.适宜建设地区:是城镇发展优先选择的地区,但建设行为也要根据资源环境条件,科学合理的确定开发模式、规模和强度。第14条 . 城镇空间增长边界结合镇区总体布局,研究城镇发展方向,做好与镇区周边环境协调,合理划定镇区规划范围线与城镇开发边界线。至规划期末(2035年),规划区建设用地规模为1651.80公顷,XX镇的城市拓展空间应控制在合理的环境承载能力范围之内,规划建议,以人均建设

17、用地120平方米为上限控制镇区的城镇空间增长边界规模,并以此为标准划定规划期内XX镇区开发边界线。第15条 . 规划区“三线”控制界线一、“绿线”控制按照建设部令112 号城市绿线管理办法,对XX镇规划区范围内的公园绿地、防护绿地、生产绿地、居住区绿地、单位附属绿地、道路绿地、风景林带等绿线进行划定和实施管制。城市绿线内的用地,不得改作他用,不得违反法律法规、强制性标准以及批准的规划进行开发建设。在规划实施过程中,因建设或者其他特殊情况,需要临时占用城市绿线内用地的,必须依法办理相关审批手续。二、“蓝线”控制按照建设部令145 号城市蓝线管理办法,对XX镇规划区范围内的水系蓝线进行划定和实施管

18、制。城市蓝线,是指城市规划确定的江、河、湖、库、渠和湿地等城市地表水体保护和控制的地域界线。因城市发展和城市布局结构变化等原因,确实需要调整城市蓝线的,应当依法调整城市规划,并相应调整城市蓝线。调整后的城市蓝线,应当随调整后的城市规划一并报批。三、“黄线”控制按照建设部令144 号城市黄线管理办法,对XX镇规划区范围内道路及交通设施、取水及供水设施、污水处理厂等排水设施、燃气设施、供电设施、邮政及电信设施、消防设施、防洪设施、抗震设施等城市基础设施的黄线进行划定和实施管制。在城市黄线内新建、改建、扩建各类建筑物、构筑物、道路、管线和其他工程设施,应当依法向建设主管部门(城乡规划主管部门)申请办

19、理城市规划许可,并依据有关法律、法规办理相关手续。因城市发展和城市功能、布局变化等,需要调整城市黄线的,应当组织专家论证,依法调整城市规划,并相应调整城市黄线。调整后的城市黄线,应当随调整后的城市规划一并报批。第三章 镇域相关专项规划第16条 . 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用地规划由于XX镇域范围内有较多的行政村和自然村庄,规模大小不一,所处地位及规模层次都不同,因此没有必要也不可能在每个村都自成系统的配置和建设齐全、成套的社会设施,特别是公益性和福利性的社会设施,既要做到方便、适应村镇分散的特点,又要达到充分利用、经营管理合理的目的,避免重复建设,求全偏大。 镇区公建服务设施由镇区建设规划统一安排,

20、各中心村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机遇,积极建设小学、幼儿园、卫生所、百货店等公建服务设施。规划按照镇域镇村体系规划的不同等级与不同层次的居民点分布来确定各类设施的数量、规模及空间分布。主要包括行政办公用地、文化设施用地、体育用地、医疗卫生用地等项目。 第17条 . 道路交通规划XX镇对外交通现状主要依赖公路交通。目前通过镇区的主要公路有工业大道、XX大道以及XX大道,其他道路等级相对较低。对于镇区来说,目前交通条件较为便捷,待这些公路相继实施改建计划后,镇区与周边区域的交通联系将更为便捷。(1)镇区尚无正规的客运站与货运站场,以路边停靠为主。(2)在XX镇区机场范围内及XX大道东侧,XX村1、

21、2组范围内各规划建设一处长途客运站。(3)交通场站设施:规划公交首末站一处,位于XX大道与XX大道交叉口处。(4)加快建设中心村和位于重要交通节点乡村的便民候车亭等设施。第18条 . 给水工程规划应加快建设和完善镇区给水工程和配套管网,以满足经济快速发展和城镇建设的需要;进一步加强农村集中式安全饮用水工程建设,确保农村饮水安全。对镇区北部现状水厂升级改造,同时规划在XX大道与XX大道交叉口处设置一座自来水厂以及给水泵站,改善镇域供水能力。近期取保和镇四清水库水作水源,以仙人井地下水源为辅助。远期通过东江引水二期工程统一供给,水厂改建为高位水池。加大自来水厂的日产量,满足城镇的新区建设,规划给水

22、管网由镇区沿几条主干道送至各中心村,基层村供水采用自建机井与集中供水相结合。第19条 . 排水工程规划加快建设镇区排水系统,尤其是集中污水处理设施和配套管网系统,以满足城镇发展尤其是产业发展的环境保护要求,确保良好的城镇环境质量。镇区老圩镇排水管道采取暗管或明沟盖板的形式,规划新区采用雨污分流的排水方式进行排水;规划建设污水处理厂两处,一处位于镇区北部,XX大道与工业大道交叉口以北,日处理能力2.5万m3/d,用地1.58ha;另一处位于XX大道与西湖大道交叉口,日处理能力2万m3/d,用地1.16ha。其它村庄可结合沼气池建设采用分散污水处理。第20条 . 电力工程规划XX镇域目前电源主要来

23、自XX镇一座35KV变电站与一座110KV变电站。现状主变容不能满足远期用电需求,为提高镇区供电的可靠性和保证供电量,远期将现状电网扩容,改造XX老镇区现有的一座35KV变电站为110KV变电站。到规划期末,XX镇镇区存在两座110kv变电站及一座500kv变电站,两座110kv变电站一座位于XX大道西侧,微晶石墨制品厂附近;一座位于XX村六组。500kv变电站位于塘昌工业园内。35KV及其以上等级输电线路采用架空形式,并留足相关规定的高压走廊。10KV及其以下供电线路近期采用架空,远期采用地下敷设方式,沿城镇干道的东面或南面敷设,110千伏以上线路尽量沿城区外围布置。第21条 . 电信邮政工

24、程规划采取“高起点、高层次”的建设方针,扩大镇区电信支局规模和服务能力。规划期末镇域电话普及率达90%,有线电视和宽带网络实现镇域中心村全覆盖。加强邮政设施建设,各行政村设邮政代办所,逐步采用先进的邮政处理手段。电信线路沿道路架设。规划在老镇区与塘昌工业园之间地带布置邮政大楼。以加快邮政速度为主线,提高全网综合能力,形成布局合理、技术先进、功能齐全、邮政快捷、服务优良的邮政网络。建设完善城域骨干传输网、用户接入网,建成全市信息交换中心和高速率大容量信息通信平台,应用高速光通信和宽带多媒体技术,构建融语言、数据、图象为一体的新一代信息通信网络。第22条 . 农田水利设施规划应加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

25、建设,充分利用现有工程设施,发挥小型水利作用。加强境内河流、沟渠的治理,并适当的修建涵闸,发挥其农业灌溉效益。加强病险水库的巩固和维修工作,确保水库能发挥应有的防洪和灌溉能力。第23条 . 燃气规划镇区燃气以天然气为主,近期以液化天然气(LNG)为主要气源,远期从XX方向铺设天然气长输管道至XX,以管道天然气为气源,已建好的LNG储罐等设施作为城市调峰装置。燃气压力级制为中压一级燃气输配系统,燃气中压支管直接进入用户,经调压后使用。规划近期在XX大道与XX大道交界处建设天然气门站。第24条 . 防灾减灾规划镇区及具备镇区自来水供应的农村集中居民点的消防,应纳入压力水消防范畴进行规划;对不具备自

26、来水供应的村,农民集中居民点应配置灭火器、沙桶等灭火器具。规划在XX镇区位于XX大道及菁华路交叉口位置设置二级普通消防站1座,规划用地1.63公顷。综合考虑XX镇人口规模、经济发展、受灾后造成的影响、经济损失、抢救难易,以及投资的可能性等因素,设计镇区排涝标准按20年一遇频率,防洪标准重现期为50年。第25条 . 环境卫生保护规划保护良好的生态环境,减少农村水源污染,将XX镇建设成为具有良好的生态经济、优美的生态环境、宜人的生态人居、繁荣的生态文化、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丛林、蓝天、青山、碧水、花果”的生态镇。镇域内各农村集中居民点的生活垃圾,规划建立“村收、镇转、区处理”的垃圾收集处理模式,镇

27、区设环卫管理所和垃圾中转站,各村设垃圾收集点等垃圾收集设施,进一步提高垃圾收集处理率。任何建筑、生产、生活垃圾均不得随意堆放和倾倒。规划垃圾中转站3处,一处位于塘昌产业园500kv变电站西侧,一处位于XX大道与XX大道交叉口,一处位于西湖大道与XX大道交叉口。第四章 镇区总体规划第26条 . 城镇性质XX市西南城区的城市中心,空港新城,体育文化产业基地;XX区的工业产业中心;XX镇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建设成为以临空产业、商贸物流、轻工制造和农产品加工为主导,旅游服务、城市生活服务、空港服务功能配套发展、功能完善、环境优美、特色突出、宜居宜业的“生态绿城、临港新城”。第27条 . 镇区人口规

28、模预测近期(2020年)镇区人口约2.8万人;中期(2025年)镇区人口约5.6万人;远期(2035年)镇区人口约16.0万人。第28条 . 镇区用地规模近期(2020年)镇区建设用地4.27km2,人均152.46平方米;中期(2025年)镇区建设用地7.15km2,人均123.28平方米;远期(2035年)镇区建设用地16.52km2,人均103.24平方米。第29条 . 镇区用地发展方向XX城区城镇建设用地发展方向为“北优南拓、东联西并”。“北优”:加快老镇区的提质改造。“南拓”:未来发展主要方向,在油山建设XX新的行政中心并发展新镇区。需要跨越山体阻隔,沿XX大道、XX大道(机场大道)

29、两侧延伸。另外,110KV变电站、天然气门站和四清水库都位于南部镇区周边,利于新镇区建设发展。“东联”:紧邻XX市区,依托主要交通干线沿线空间,规划塘昌工业园、XX西南城区城市中心和XX区远期行政中心,发展接收XX市区城市外溢功能,同时可依托基本农田发展农业产业。“西并”:与空港新城联动发展,实现与港城一体化发展,产城融合,促进XX镇快速城市化。第30条 . 总体规划布局结构根据现状镇区建设特点,规划形成“四轴、四心、五片区”的空间格局。“四轴”是指三条分别沿XX大道、X090、XX大道的城镇发展轴和一条沿XX大道的功能联系轴。“四心”是指区行政服务中心、商业娱乐中心、老镇服务中心、机场配套服

30、务中心。“五片区”是指空港新城片区、老镇生活配套区、油山新镇区、西湖中心区、塘昌产业园区。第31条 . 规划用地布局1居住用地规划至2035年城镇居住用地达到372.83公顷,占城镇总建设用地的22.6%,人均居住用地23.30平方米。规划建设四个居住组团,即老镇区居住组团、XX大道两侧油山组团、镇区东部土坑下组团和三合组团。居住用地内不得安排二、三类工业项目。按照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501372011)要求,进行住宅建设和公共服务设施配套建设。旧镇区应以改善居住条件,提高居住水平为目标,逐步加以改造,并应注意控制居住用地的建筑密度及容积率,改善环境质量。各组团建设保障性住房(

31、经济适用房和廉租房),其比例达到40%左右,廉租房每套建筑面积应控制在50以内,经济适用房每套建筑面积应控制在60左右。应根据XX镇的消费水平、居民生活习惯、文化传统等具体情况,加强对村民建房地块的大小、面宽进深、户型的研究,由规划建设管理部门和开发部门提高设计指导。严格控制镇区现状建成区以外,规划区范围以内的村民建房和零星地块的建设活动,严格限制在24.0米以上道路临街的村民住宅建设。2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用地城镇公共服务设施按镇(居住小区)级和居住组团级配套,对公益性和非盈利性公共服务设施应予以优先安排,提供用地保障。按照“调整结构、分级配置、布局均衡”的原则安排公共服务设施系统用地。本次规

32、划内容分为行政办公用地(A1),文化设施用地(A2),教育科研用地(A3),体育用地(A4),医疗卫生用地(A5),社会福利用地(A6)。规划以指标控制为主,注重规划的引导性。规划到2035年,城镇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设施用地达到127.93ha,占城镇建设用地7.7%,人均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设施用地为8.0。1)行政办公用地:规划到2035年,行政管理用地达到22.75ha,人均用地1.42。逐步将XX区行政管理部门搬迁至XX镇区,规划在西湖北侧布置行政办公用地,建设XX区远期行政中心。在油山新镇区,XX大道北侧,布置XX镇新政府机关。2)文化设施用地:到2035年,文化设施用地达到4.99h

33、a,人均用地0.31。在老镇区、油山新镇区适当分散均衡布置城镇片区级的文化设施用地,形成片区级文化中心。3)教育科研用地:到2035年,教育科研用地达到39.71ha,人均用地2.48。规划保留原有教育科研用地,并进行改造扩建,重点改造XX中学与中心完小,规划在新镇区建设九年一贯制中学一所,高中一所,初中一所,小学一所。4)体育用地:到2035年,体育用地达到40.71ha,人均用地2.54。规划在XX大道南侧,XX大道西侧规划建设XX体育文化产业园,以赛车运动为拳头,融合体育、文化、科技、演艺、培训、保健等,形成复合产业集群,打造华南首席汽车文化旅游综合体。5)医疗卫生用地:到2035年,医

34、疗卫生用地达到9.56ha,人均用地0.60。对现状XX医院进行改造、扩容,使之成为满足老镇区范围一般医疗需求的医疗服务点。规划在XX大道以北,菁华路东侧设置一处规模较大、设施齐全、医疗技术较高的综合医院。居住用地内按居住区规范要求配套社区医院。6)社会福利用地:到2035年,社会福利用地达到10.21ha,人均用地0.64。规划在XX大道以北,菁华路以东,沿自然山体环境较好的地带,结合规划的综合医院,设置敬老院一处,同时保留并扩充镇区东部现状养老院一处。商业服务业设施用地本次规划内容分为商业用地(B1)、商务用地(B2)、娱乐康体用地(B3)、公共设施营业网点用地(B4)。规划以指标控制为主

35、,注重规划的引导性。到2035年,商业服务业设施用地达到230.13ha,占规划城镇建设用地的13.9%,人均商业服务业设施用地为14.381)商业用地规划在空港新城范围内建设服务于XX城区、桂阳县城的近郊大型商业购物城。新镇区XX大道以北的中心地段形成镇级商业中心。老镇区利用现有的商业设施提质改造、扩大规模形成服务于老镇区的商业次中心。在居住组团布置相配套的商业用地,形成分级明确、配套完善的商业服务网络。到2035年,商业用地达到118.54ha,人均用地7.41。2)商务用地到2035年,XX镇商务用地为46.63ha,人均用地2.91。规划在空港新城范围内建设面向XX市的商务办公片区,在

36、新镇区政府行政中心以南规划布置一处商务用地。3)娱乐康体用地到2035年,娱乐康体用地达到60.50ha,人均用地3.78。在镇区内规划建设7处娱乐康体设施,以满足居民的娱乐休闲需求。4)公用设施营业网点用地规划规划沿XX大道边建设3个加油站点,沿工业大道两边建设2个加油站点。到2035年,XX镇公用设施营业网点用地为4.46ha,占规划建设用地的0.3%。工业用地至2035年镇区工业总用地面积173.03ha,人均工业用地10.81,占城镇建设总用地的10.5%。规划形成相对集中的工业用地,即XX老镇区东部至塘昌村沿工业大道(原X090)两厢布局的XX区塘昌产业园区,作为XX承接沿海发达地区

37、产业转移的基地。主要布置无污染、用水量少和干扰少的一类工业,主要发展以玩具、化工和临港产业为主。配套一定量的仓储物流用地,满足工业园区产品存储及运输需求。按照“两型”示范带建设要求,XX大道两厢除现状的XX烟叶复烤厂及怡源石墨碳素制品厂用地外,不再布局工业项目。5.物流仓储用地至2035年规划物流仓储用地面积为193.55ha,人均物流仓储用地12.10,占城镇建设总用地的11.7%。物流仓储用地与其它用地应采取相应的防护隔离措施。服务工业的物流仓储用地主要布置在镇区南面的工业区内。服务生活的物流仓储用地主要布置在镇区南部。在空港新城范围内,配套建设大型仓储物流园区,依托机场的快速交通优势,提

38、供便捷的物流服务。6.道路与交通设施用地规划镇区道路广场用地253.29公顷,占镇区建设用地15.3%,人均道路与交通设施用地15.83。(1)道路系统XX镇规划道路系统由快速路、主干路、次干路和支路构成。1)路网结构:镇区构建“三横三纵”的主、干道路骨架:“三横”即工业大道、XX大道、XX大道,设计车速为30km/h40km/h,道路路幅分别为24m、24m、20m(建设用地以外路段为14m)、20m。“三纵”即机场快速路、龙形大道、菁华路,设计车速为30km/h,道路路幅为18m、24m、18m、24m、20m(建设用地以外路段为14m);2)规划镇区路网间距:干路间距为250-500m;

39、支路间距为120-300m。3)道路交叉口:镇区内道路交叉口原则上采用平面交叉,通过XX大道的道路采用立交口。平面交叉口两条道路交叉的角度控制在60-90度之间,减少四条以上道路交叉,按规划合理组织镇区交通,确定道路交叉口形式。(2)交通设施1)加油站、清洗站:加油站服务半径为0.9-1.2km。保留镇区现状2个加油站点,另新增加油站点3处;清洗站可结合停车场、客运站和加油站统一布置。2)公共停车场:共规划五处社会公共停车场。镇区停车采用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方式。规划的居住用地内应配置相应停车场地。停车场总面积中,80应为机动车停车。在机动车停车场中,地面停车场按每个车位2530计。3)应严格控

40、制道路红线宽度,道路两侧建筑按其性质、高度不同实施后退道路红线控制:主干路为58m,干路为35m,支路为23m,以保证道路畅通和沿街景观的需要。(3)公共交通1)公共交通发展目标:建立以常规公交为主体,形成人性化、智能化、无污染的公共交通服务体系,力争到规划期末公交出行占到居民出行总量的30%。2)公共交通线网规划:规划XX至XX镇区的三条公交线路,一条走XX大道经XX经济开发区、保和镇至油山新镇区南侧,一条经骆仙铺经XX大道至XXXX机场,一条经骆仙铺沿工业大道(原X090)至XX老镇区。3)公交站场设施规划:规划客运站两处,一处位于XX机场,一处位于XX大道南侧;规划一处公交首末站,位于X

41、X大道南侧,XX大道东侧。7.绿地及广场用地至规划期末(2035年),城镇绿地及广场用地达到274.91公顷,占镇区建设用地的16.6%。其中公园绿地面积144.32ha,占城市建设用地的8.7%,防护绿地面积114.98ha,占城市建设用地的7.0%,广场用地面积15.61ha,占城市建设用地的0.9%。规划目标:采用点状、块状和带状绿地相结合的布局手法,形成城镇的绿色网络,在此基础上规划各类绿地和公园,将自然环境与人工环境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形成有机的、充满活力的城镇绿地系统。总体构思:以街头滨水开放绿地为中心,以街道绿带为延伸,组成景观基本构架;同时以公园为代表,在镇区各处设置绿化节点;以

42、自然水体为背景,多层次布置绿化要素,达到自然景观与人工景观的协调统一,创造怡人的生态环境;局部标志性建筑物作为城镇景观的主要吸引点,利用道路空间联系景观要素,形成景观视廊。景观规划框架:点-广场或其他景观节点;线-道路景观轴;面-公园和其他城镇风貌区。第五章 旧区改造规划第32条 . 旧区改造规划1、用地功能置换优先发展第三产业,尤其是文化娱乐、金融、服务等三产用地。对危害环境的三类工业企业随旧区改造工作逐步外迁,至2025年实现老镇区内无污染性工业。小型作坊形式工厂应予以整改,无污染的小型加工点允许保留。2、工业区及周边居民安置结合新区开发、行政中心搬迁、西湖中心建设、城镇高品质住宅建设和工

43、业区就业岗位吸引等方法对老镇区进行人口疏解。3、景观环境尽可能增加绿地和广场等外部公共开敞空间。4、道路交通充分尊重原有城镇路网格局,局部狭窄或不畅路段予以拓宽或改线;对老镇区的小街、小巷按规划道路系统进行调整。5、基础设施逐步完善老镇区的给排水、电力电信、环卫、环保、消防等设施。第33条 . 改造策略1、统一规划、合理控制进度,保持城镇建设的连续性和自然的城镇秩序。2、建立一定的指标控制体系,拟定合理的老镇区改造的容积率、绿地率、日照间距、建筑密度等技术经济指标。3、有效控制老城区中居住用地开发项目的数量、规模与定位等,特别注意人口容量控制。4、编制旧城改造详细规划,明确近、远期改造目标与任

44、务,保持城镇建设的连续性和自然的城镇秩序。5、结合新区建设、工业用地和仓储用地的搬迁等带动老城区改造的实施。第六章 公用工程设施规划第34条 . 给水工程规划1.镇区给水工程预测用水量XX镇区用水指标按照小城镇城市用水定额90m每人每年,综合考虑城镇居民用水量和工业用水量,预测镇区2020年用水量为1.8万m/d;2035年用水量为5.2万m/d。2.给水规划(1)水源及水厂一水厂:保留现状镇区自建水厂,远期作城镇备用水厂,日供水量为8000T。二水厂:四清自来水厂,现状主要水厂,远期作备用水厂,位于镇区南面,取四清水库(库容2220万m)用水,向XX镇供水量为12000T/d。镇区规划用水采

45、用东江饮水二期工程与现状水厂综合供给。(2)配水管网对老镇区进行管网改造更新,与新镇区密切联系,远期形成环网配水系统。第35条 . 排水工程规划1. 污水管网结合污水厂的位置、道路和竖向规划进行布置,污水尽可能采用重力自流进行排放,污水管道埋深超过6m时设置污水提升泵站。规划镇区排水采取雨污分流制。即生活污水必须集中收集后,进入污水处理厂,经处理达标后,方排入水体。2. 污水量按用水量1.8万m3/d和5.2万m3/d的80%计算,则近期2020年镇区污水总量约为1.44万m3/d,远期2035年镇区污水总量约为4.16万m3/d。3.工业废水排放规划:镇区东北部塘昌工业园工业废水经自行处理达标后再排入污水管道至XX区两江口污水处理厂处理。其余生产单位工业废水经自行处理达标后排入污水管道至镇区污水处理厂处理。4.规划在镇区北部建设生活污水处理厂,占地面积1.57公顷,处理能力25000T/D。规划在镇区东,XX大道和西湖大道交叉口处设污水处理厂,用地规模1.17ha,处理规模2万m/d。5.积极推广和应用中水回用技术,把XX镇建设成为一座节水型城镇。第36条 . 雨水工程规划1、规划目标近期解决新区的雨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技术资料 > 技术方案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