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中秋节由来和风俗简短中秋节的由来和风俗简介模板.docx

上传人:1319****208 文档编号:93646360 上传时间:2023-07-09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18.4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3年中秋节由来和风俗简短中秋节的由来和风俗简介模板.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2023年中秋节由来和风俗简短中秋节的由来和风俗简介模板.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3年中秋节由来和风俗简短中秋节的由来和风俗简介模板.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3年中秋节由来和风俗简短中秋节的由来和风俗简介模板.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2023年中秋节由来和风俗简短中秋节的由来和风俗简介模板 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作文或者范文吧,通过文章可以把我们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块。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备的范文呢?下面是我帮大家整理的优质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中秋节由来和风俗简短 中秋节的由来和风俗 简介篇一 中秋节,农历八月十五,源于古代的祭月迎寒活动,中国的传统节日之一。自2023年起中秋节被列为国家法定节假日。国家特别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爱护,2023年5月20日,该节日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中秋“一词,最早见于周礼。依据我国古代历法,农历八月十五日,在

2、一年秋季的八月中旬,故称”中秋。“一年有四季,每季又分孟、仲、季三部分,因此秋中其次月叫仲秋,到唐朝初年,中秋节才成为固定的节日。新唐书卷十五志第五礼乐五载”其中春、中秋释奠于文宣王、武成王“,及”开元十九年,始置太公尚父庙,以留侯张良配。中春、中秋上戊祭之,牲、乐之制如文“中秋节也称为仲秋节,团聚节,八月节等,也是仅次于春节的其次大传统节日。中秋节的盛行始于宋朝,至明清时,已与元旦齐名,成为中国的主要节日之一。 作为节日,西汉时已初具雏形,晋时已有赏月之举,到北宋时正式定名中秋节,至今长盛不衰。这是中国仅次于春节的其次大传统节日。中秋节月亮圆满,象征团聚,因而又叫”团聚节“。中秋晚上,我国大

3、部分地区有烙”团聚“的习俗,即烙一种象征团聚、类似月饼的小饼子,祭月之后,由家中长者将饼按人数分切成块,每人一块,如有人不在家即为其留下一份,表示合家团聚。 嫦娥奔月 无论有多少版本,一点是共通的:嫦娥是射日英雄后羿之妻,王母感后羿射日之功,赠之不死仙药。而嫦娥因故吃了仙药,无法逗留地面,飞天奔月而去。有的版本中仙药是一粒,被嫦娥得之。而更多版本是两粒:人服一粒长生,服二粒成仙。后羿拿回家给嫦娥保管,打算夫妻分食,然而却被意外打破了这个安排。意外是什么?多数版本的意外让嫦娥的形象在千百年来飘忽不定。有传闻是嫦娥因不知详情而全服下;有人说嫦娥是新奇偷食;也人说嫦娥是有意盗之;一种哀痛的说法是后羿

4、冷落嫦娥,嫦娥难过而去;还有的传闻是,后羿的部下逄蒙趁后羿率众徒外出狩猎时手持宝剑闯入后院,威逼嫦娥交出珍宝,嫦娥紧急中将珍宝吞下无论如何,这个意外,造就了千古传闻中一位最漂亮浪漫、也最缥缈不定的月宫佳人。服下仙药的嫦娥身子慢慢飘离地面,而广邈清冷的天空中,该去哪里呢?抬头望见皎洁的月光,嫦娥最终确定向那轮圆月冉冉飞去。 相传远古时候,有一年天上出现了十个太阳,直烤得大地冒烟,海水干枯,老百姓眼看无法再生活下去。这件事惊动了一个名叫后羿的英雄,他登上昆仑山顶,运足神力,拉开神弓,一气射下九个多余的太阳。后羿立下丰功伟绩,受到百姓的敬重和爱戴,不少志士慕名前来投师学艺。奸诈刁钻、心术不正的逄蒙也

5、混了进来。不久,后羿娶了个漂亮和善的妻子,名叫嫦娥。后羿除传艺狩猎外,终日和妻子在一起,人们都艳羡这对郎才女貌的恩爱夫妻。 一天,后羿到昆仑山访友求道,巧遇由此经过的王母娘娘,便向王母求得一包不死药。据说,服下此药一半,能长生不老,服下此药,能即刻升天成仙。然而,后羿舍不得撇下妻子,只好短暂把不死药交给嫦娥珍藏。嫦娥将药藏进梳妆台的百宝匣里,不料被逄蒙看到了。三天后,后羿率众徒外出狩猎,心怀鬼胎的逄蒙假装生病,留了下来。轻而易举的骗过了后羿。待后羿率众人走后不久,逄蒙手持宝剑闯入内宅后院,威逼嫦娥交出不死药。嫦娥知道自己不是逄蒙的对手,紧急之时她当机立断,转身打开百宝匣,拿出不死药一口吞了下去

6、。嫦娥吞下药,身子立时飘离地面、冲出窗口,向天上飞去。由于嫦娥牵挂着丈夫,便飞落到离人间最近的月亮上成了仙。 傍晚,后羿回到家,侍女们哭诉了白天发生的事。后羿既惊又怒,抽剑去杀恶徒,逄蒙早逃走了。气得后羿捶胸顿足哇哇大叫。哀思欲绝的后羿,仰视着夜空呼喊爱妻的名字。这时他惊异地发觉,今日的月亮特别皎洁光明,而且有个晃动的身影酷似嫦娥。每天都到月亮前观望着丈夫。后羿连忙派人到嫦娥宠爱的后花园里,摆上香案,放上她平常最爱吃的蜜食鲜果和月饼,遥祭在月宫里眷恋着自己的嫦娥。百姓们闻知嫦娥奔月成仙的消息后,纷纷在月下摆设香案,向和善的嫦娥祈求祥瑞平安。从今,中秋节拜月的风俗在民间传开了。 这个嫦娥奔月的故

7、事以显明的看法和绚丽的色调歌颂、赞美了嫦娥,与古文献有关嫦娥的记载相比较,可见人们对嫦娥奔月的故事做了许多加工,修饰,使嫦娥的形象与月同美,使之符合人们对美的追求。与现代流传甚广的”嫦娥奔月“相左,全上古文辑灵宪则记载了”嫦娥化蟾“的故事:”嫦娥,羿妻也,窃王母不死药服之,奔月。将往,枚占于有黄。有黄占之:曰:吉,翩翩归妹,独将西行,逢天晦芒,毋惊毋恐,后且大昌。嫦娥遂托身于月,是为蟾蜍。“李商隐曾有诗感叹嫦娥:”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 中秋祭月 中秋祭月,在我国是一种非常古老的习俗。据史书记载,早在周朝,古代帝王就有春分祭日、夏至祭地、秋分祭月、冬至祭天的习俗。其祭祀的场所称为日

8、坛、地坛、月坛、天坛。分设在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北京的月坛就是明清皇帝祭月的地方。礼记记载:”天子春朝日,秋夕月。朝日之朝,夕月之夕。“这里的夕月之夕,指的正是夜晚祭祀月亮。这种风俗不仅为宫廷及上层贵族所奉行,随着社会的发展,也渐渐影响到民间。 民间拜月 相传古代齐国丑女无盐,幼年时曾虔诚拜月,长大后,以超群品德入宫,但未被宠幸。某年八月十五赏月,天子在月光下见到她,觉得她漂亮出众,后立她为皇后,中秋拜月由此而来。月中嫦娥,以美貌着称,故少女拜月,愿”貌似嫦娥,面如皓月。“ 明清之后,因时代的关系,社会生活中的现实功利因素突出,岁季节日中世俗的情趣俞益深厚,以”赏月“为中心的抒情性与神话性的文人

9、传统减弱,功利性的祭拜、祈求与世俗的情感、愿望构成一般民众中秋节俗的主要形态。因此,”民间拜月“成为人们渴望团聚、康乐和华蜜;以月寄情。 在古代有”秋暮夕月“的习俗。夕月,即祭拜月神。设大香案,摆上月饼、西瓜、苹果、红枣、李子、葡萄等祭品,其中月饼和西瓜是肯定不能少的。西瓜还要切成莲花状。在月下,将月亮神像放在月亮的那个方向,红烛高燃,全家人依次拜祭月亮,然后由当家主妇切开团聚月饼。切的人预先算好全家共有多少人,在家的,在外地的,都要算在一起,不能切多也不能切少,大小要一样。 文人赏月 赏月的风俗来源于祭月,肃穆的祭祀变成了轻松的欢娱。民间中秋赏月活动约始魏晋时期,但未成习。到了唐代,中秋赏月

10、、玩月颇为盛行,很多诗人的名篇中都有咏月的诗句。待到宋时,形成了以赏月活动为中心的中秋民俗节日,正式定为中秋节。与唐人不同,宋人赏月更多的是感物伤怀,常以阴晴圆缺,喻人情事态,即使中秋之夜,明月的清光也掩饰不住宋人的伤感。但对宋人来说,中秋还有另外一种形态,即中秋是世俗欢愉的节日:”中秋节前,诸店皆卖新酒,贵家结饰台榭,民家争占酒楼玩月,笙歌远闻千里,游戏连坐至晓“(东京梦华录)。宋代的中秋夜是不眠之夜,夜市通宵营业,玩月游人,达旦不绝。 中秋宴俗 古时汉族的中秋宴俗,以宫廷最为精雅。如明代宫廷时兴吃螃蟹。螃蟹用蒲包蒸熟后,众人围坐品尝,佐以酒醋。食毕饮苏叶汤,并用之洗手。宴桌区周,摆满鲜花、

11、大石榴以及其他时鲜,演出中秋的神话戏曲。清宫多在某一院内向东放一架屏风,屏风两侧搁置鸡冠花、毛豆技、芋头、花生、萝卜、鲜藕。屏风前设一张八仙桌,上置一个特大的月饼,四周缀满糕点和瓜果。祭月完毕,按皇家人口将月饼切作若干块,每人象征性地尝一口,名曰”吃团聚饼“。清宫月饼之大,令人不可思议。像末代皇帝溥仪赏给总管内务大臣绍英的一个月饼,便是”径约二尺许,重约二十斤“。 玩花灯 中秋节,有很多的嬉戏活动,首先是玩花灯。中秋是中国三大灯节之一,过节要玩灯。当然,中秋没有像元宵节那样的大型灯会,玩灯主要只是在家庭、儿童之间进行的。 早在北宋武林旧事中,记载中秋夜节俗,就有将”一点红“灯放入江中漂流玩耍的

12、活动。中秋玩花灯,多集中在南方。如前述的佛山秋色会上,就有各种各式的彩灯:芝麻灯、蛋壳灯、刨花灯、稻草灯、鱼鳞灯、谷壳灯、瓜籽灯及鸟兽花树灯等,令人赞美。 舞火龙 舞火龙,是香港中秋节最富传统特色的习俗。从每年农历八月十四晚起,铜锣湾大坑地区就一连三晚实行盛大的舞火龙活动。这火龙长达70多米,用珍宝草扎成32节的龙身,插满了长寿香。盛会之夜,这个区的大街小巷,一条条蜿蜒起伏的火龙在灯光与龙鼓音乐下欢腾起舞,很是喧闹。 香港中秋舞火龙的起源还有过一段传闻:很早以前,大坑区在一次风灾攻击后,出现了一条蟒蛇,四处作恶,村民们四出搜捕,最终把它击毙。不料次日蟒蛇不翼而飞。数天后,大坑便发生瘟疫。这时,

13、村中父老忽获菩萨托梦,说是只要在中秋佳节舞动火龙,便可将瘟疫驱除。事有巧合,此举竟然奏效。从今,舞火龙就流传至今。 不管这传闻有多少迷信成份,但中国是龙的故土,在香港大坑中秋节舞火龙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这是值得珍视的。如今大坑区的舞火龙活动规模颇大,除总教练、教练、总指挥及指挥外,平安组等等。轮番舞龙者达三万多人。 “团聚”月饼 中秋节这一天人们都要吃月饼以示”团聚“。月饼,又叫胡饼、宫饼、月团、丰收饼、团聚饼等,是古代中秋祭拜月神的供品。 相传我国古代,帝王就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礼制。在民间,每逢八月中秋,也有左右拜月或祭月的风俗。”八月十五月儿圆,中秋月饼香又甜“,这句名谚道出中秋之夜城

14、乡人民吃月饼的习俗。月饼最初是用来祭奉月神的祭品,后来人们渐渐把中秋赏月与品尝月饼,作为家人团聚的一大象征,渐渐的,月饼也就成为了节日的必备礼品。 月饼,最初起源于唐朝军队祝捷食品。唐高祖年间,大将军李靖征讨突厥靠月饼隐藏的传话得胜,八月十五凯旋而归,此后,吃月饼成为每年的习俗。当时有经商的吐鲁番人向唐朝皇帝献饼祝捷。高祖李渊接过华丽的饼盒,拿出圆饼,笑指空中明月说:”应将胡饼邀蟾蜍“。说完把饼分给群臣一起吃。 南宋吴自牧的梦粱录一书,已有”月饼“一词,但对中秋赏月,吃月饼的描述,是明代的西湖巡游志会才有记载:”八月十五日谓之中秋,民间以月饼相遗,取团聚之义“。到了清代,关于月饼的记载就多起来

15、了,而且制作越来越精细。 月饼象征着团聚,是中秋佳节必食之品。在节日之夜,人们还爱吃些西瓜等团聚的果品,祈祝家人生活美满、甜蜜、平安。 月饼是圆的,且被给予团聚之意的朝代是明,刘侗帝京景物略说:”八月十五日祭月,其祭果饼必圆。“田汝成西湖巡游志余说:”八月十五谓之中秋,民间又以月饼相遗,取团聚之义。“沈榜在宛署杂记中还记述了明代北京中秋制作月饼的盛况:坊民皆”造月饼相遗,大小不等,呼为月饼。市肆至以果为馅,巧名异状,有一饼值数百钱者。“心灵手巧的制饼工人翻新稀奇,月饼上做出各种花样,彭蕴章幽州土风吟描述说:”月宫符,画成玉兔窑台居;月宫饼,制就银蟾紫府影。一双蟾兔满人间,悔煞嫦娥窃药年;奔入广

16、寒归不得,空劳玉杵驻丹颜。“ 今日,月下游玩的习俗,已远没有旧时盛行。但设宴赏月仍很盛行,人们把酒问月,庆贺美妙的生活,或祝远方的亲人健康欢乐,和家人”千里共婵娟“。 中秋节由来和风俗简短 中秋节的由来和风俗 简介篇二 中秋节起源于中国,是东亚民间的一个传统节日,为每年农历的八月十五。中秋节也是日本、越南、朝鲜半岛等地的传统节日。 中秋节是大家团聚的日子,每年的中秋节大家都会赶回家和家人团聚。我们家也不例外,我和姐姐、姑姑、妈妈都在我家过中秋节。这中秋节还有一个由来呢! 从前,嫦娥是后羿的妻子,因为后羿射死了玉皇大帝的九个儿子,被罚下凡间,在凡间后羿除了传艺狩猎外,终日和妻子在一起,人们都艳羡这对郎才女貌的恩爱夫妻。 不少志士慕名前来投师学艺,心术不正的逄蒙也混进来了。一天,后羿到昆仑山,巧遇到了王母娘娘,便向王母求得一包不死药,就把不死药交给嫦娥珍藏,不料被小人逄蒙望见了。其次天,逄蒙趁后羿出门打猎时,逼嫦娥交出不死药,嫦娥没方法只好吞下不死药升天了。百姓们纷纷在月下摆设香料,祈求平安。 现在也有许多人会在月下摆设香料。在中秋节最重要的就是赏月了,中秋节的晚上大家都要打开窗户,仰视天空赏月,那月亮又大又圆,惋惜这次中秋节下雨,月亮没有出来,我们全家边吃月饼边看中秋晚会。 我希望明年的中秋节能看到又大又圆的月亮过中秋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书 > 工作报告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