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茶低产林改造技术规程(DB43-T 1991-2021).pdf

上传人:wo****o 文档编号:93572051 上传时间:2023-07-09 格式:PDF 页数:14 大小:1.08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油茶低产林改造技术规程(DB43-T 1991-2021).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油茶低产林改造技术规程(DB43-T 1991-2021).pdf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油茶低产林改造技术规程(DB43-T 1991-2021).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油茶低产林改造技术规程(DB43-T 1991-2021).pdf(14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湖南省地方标准DB43湖南省市场监督管理局发 布DB43/T 192021 91ICS CCS 65.020B 662021-05-20实施油茶低产林改造技术规程Technical regulations on reconstruction of oil tea Camellia low-yield forest in Hunan province2021-02-20发布DB43/T 19912021 I 目 次 前言 1 范围 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1 3 术语和定义 1 4 低产林界定 2 5 更新改造 2 5.1 带状更新 2 5.2 块状更新 4 6 抚育改造 4 6.1 适用对象

2、4 6.2 林地清理 5 6.3 密度调整 5 6.4 劣株更换 5 6.5 树体改良 5 6.6 土壤改良 5 6.7 合理施肥 6 6.8 花果调控 6 6.9 有害生物防控 6 7 品种改造 7 7.1 适用对象 7 7.2 基本方法 7 7.3 高接换种 7 7.4 植苗换种 7 8 生态化改造技术 8 8.1 生态环境保护 8 8.2 水土保持 8 8.3 生物多样性保护 8 8.4 优良种质基因保护 8 8.5 改造剩余物还山利用 8 9 机械化改造技术 8 附录 A(资料性)全国油茶主推品种目录(湖南部分)9 DB43/T 19912021 II DB43/T 19912021

3、III 前 言 本文件按照 GB/T 1.12020 给出的规则起草。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这些专利的责任。本文件由湖南省林业局提出。本文件由湖南省林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本文件起草单位: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常德长岭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株洲神农茶油发展有限公司。本文件主要起草人:李建安、谭晓风、李泽、雷菊初、张若明、袁德义、袁军、谷战英、吴玲利、许煜东、马英、冷佳明、夏翩翩、廖皎。DB43/T 19912021 IV DB43/T 19912021 1 油茶低产林改造技术规程 1 范围 本文件规定了油茶低产林改造技术的术语和定义、低产林界定、更新改造、抚育改

4、造、品种改造、生态化改造等技术要求。本文件适用于湖南省油茶低产林改造。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GB/T 8321 农药合理使用准则 GB/T 15776 造林技术规程 GBT 27620 植物有害生物根除指南 GBT 37803 种植用植物有害生物综合管理措施 LY/T 1328 油茶栽培技术规程 LY/T 1935 油茶低产林改造技术 LY/T 2678 油茶栽培品种配置技术规程 LY/T 2679 油茶高接换冠技

5、术规程 LYT 2680 油茶主要有害生物综合防治技术规程 LY/T 3046 油茶林下经济作物种植技术规程 DB43/T 1015 油茶种植机械化作业技术规程 DB43/T 1426 油茶幼林生草栽培技术规程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3.1 油茶低产林 low yield camellia forest 因林分衰退、林地荒芜、品种不良等原因,导致连年茶油产量10 kg/(亩年)的油茶成年林。3.2 更新改造 transformation and renovation 对油茶低产林局部清除后重新整地造林,使之成为高质量丰产林的改造方法。3.3 抚育改造 cultivatio

6、n renovation 对油茶低产林进行常规抚育管理,使之成为丰产林的改造方法。DB43/T 19912021 2 3.4 品种改造 cultivar renovation 对油茶低产林进行品种更换,使之成为良种丰产林的改造方法。3.5 改造剩余物 remains after renovation 油茶低产林改造过程中形成的植物废料。4 低产林界定 投产后连续 3 年平均茶油产量10 kg/亩,且有表 1 中任一项识别指标符合低产林标准的油茶林分,即判定为低产林。表 1 油茶低产林成因识别 低产林成因低产林成因 识别指标识别指标 低产林标准低产林标准 推荐标准推荐标准 林分衰退林分衰退 树体

7、老化树体老化 树龄50年以上老、残、病、劣、败株率 60%10%林相残败林相残败 油茶株数占乔灌木总株数百分比 60%90%过度过度郁闭郁闭 油茶内膛光秃带占冠层厚度1/2以上株率 50%5%林地荒芜林地荒芜 杂灌丛生杂灌丛生 林内根深30cm以上杂草灌木盖度 70%30%水土流失水土流失 A层表土保留率 1/3 基本完整 土壤贫瘠土壤贫瘠 有机质及大量元素含量极度缺乏指标数*2 个 无 品种不良品种不良 适生性差适生性差 品种选用不当,正常挂果株比率 1/3 2/3 品种混杂品种混杂 品种良莠不齐,非优良品种株率 40%10%配置不当配置不当 品种配置不当,主栽品种自然座果率 10%20%*

8、有机质0.6%,全氮0.5g/kg,有效磷3mg/kg,速效钾30mg/kg。5 更新改造 5.1 带状更新 5.1.1 适用对象 适用于林地生态环境良好,因林分衰退、品种不良导致低产的油茶老林。5.1.2 基本方法 在低产油茶林内,按照一定的宽度交替设置更新带和保留带(合称“作业带”),更新带清山整地后以良种大苗第一次更新造林,待更新株进入初产期后再将保留带依同样方法进行第二次更新造林,从而达到分期分批轮替更新改造的目的。5.1.3 作业带设计 更新带宽以 7m9m 为宜,行距规整的林分可根据行距大小 23 行组成一带。更新带宽应大于 2 倍树高,不足时应对保留带两侧植株进行修枝处理,以降低

9、树高。保留带宽宜与更新带相等或略窄,但不小于更新带宽的 2/3。DB43/T 19912021 3 作业带方向应根据坡面情况设置。坡度小于 10时,宜东西向设置;坡度小于 15时,可顺坡设置;坡度大于 15时,应横坡设置。林分原有行向规整的依原有行向。5.1.4 更新行设计 两次更新带内计划栽植的行数均以双行为宜,两行的距离(带内行距)以 3.0m5.0m 为宜,两次更新的带内行距宜相等。更新行与带边的距离,更新带以 2.0m3.0m 为宜,保留带以 1.5m2.5m 为宜。同一带内两更新行与带边的距离相等或不相等;两行受光差异大时,光照不足的一行应适度调宽。轮替更新后行距的配置方式可为均行式

10、和宽窄行式,宽窄行式的行距相差宜 1.0m2.0m。更新行株距应小于行距,以 3.0m3.5m 为宜,可采用二倍式计划密植,待保留带更新时就地移植。5.1.5 作业模式设计 基本作业模式设计参数见表 2,应因地、因树、因法制宜选用。其他模式应符合上述作业带和更新行设计的要求。表 2 带状更新基本作业模式设计参数表 编号编号 模式名称模式名称 设计带宽设计带宽 (更新带+保留带)轮替更新后行距配置轮替更新后行距配置(带内+带间)更新行与带边距离更新行与带边距离 (一次更新+二次更新)设计设计 密度密度*1 7+7米带宽窄行式 7m+7m 3m+4m 2m+2m 64株/亩 2 8+7米带宽窄行式

11、 8m+7m 3m+4.5m 2.5m+2m 59株/亩 3 8+8米带宽窄行式 8m+8m 3m+5m 2.5m+2.5m 56株/亩 4 9+7米带均行式 9m+7m 4m+4m 2.5m+1.5m 56株/亩 5 9+8米带宽窄行式 9m+8m 3.5m+5m 2.75m+2.25m 52株/亩 6 9+9米带均行式 9m+9m 4.5m+4.5m 2.25m+2.25m 49株/亩*按 3m 株距计。5.1.6 更新带改造(一次更新)5.1.6.1 带状清除 提前 3 个月以上连根清除带内油茶植株、乔灌木和深根性杂草。清除的植株粉碎后还林还山。5.1.6.2 深翻整地 提前 3 个月以

12、上带状深翻整地,深度 30cm 以上。横坡设置的,宜采用水平梯土整地,每带整成单梯或双梯。提倡撩壕整地方式。5.1.6.3 定点挖穴 按照作业设计提前 2 个月以上定点挖穴或撩壕,规格不小于 70cm70cm(宽深)。5.1.6.4 施底肥 提前 12 个月定植穴内施足底肥,施肥量较常规新造林适度增加,与回填表土充分拌匀,然后填土高出地面 10cm15cm,待稍沉实后栽植。也可在种植带整理时撒施有机肥,翻耙入土。DB43/T 19912021 4 5.1.6.5 品种与配置 选用 23 个适宜当地栽培的主推良种(参见附录 A),品种配置参照 LY/T 2678 的有关规定。5.1.6.6 栽植

13、 12 月至翌年 2 月选用 3 年生以上良种大苗栽植。5.1.6.7 幼林抚育 更新后加强抚育管理,清除遮蔽幼树光照的保留带树枝。5.1.7 保留带改造(二次更新)一次更新后 35 年,应轮替对保留带进行更新改造,改造方法与一次更新带相同或相近。二次更新前,可对保留带林分适度抚育,条件适宜时也可适度提前改造。二次更新后,应对两次更新的油茶植株进行差异化抚育管理,以尽快恢复林相整齐。5.2 块状更新 5.2.1 适用对象 适用于面积不大、地形破碎、不适宜带状更新的油茶低产林。5.2.2 更新块设计 一次性块状更新(更新块)连片作业面积不得大于 30 亩。同时设置多个更新块时,相邻更新块的最小间

14、隔按下列公式计算:SD2/1 式中:D 为相邻更新块的最小间隔(m),S 为块状更新面积(m2)待更新后的油茶林郁闭度达到 0.4 之后,最小间隔范围内(见表 3)方可进行更新作业。表 3 块状更新相邻更新块最小间隔速查表 更新面积更新面积 1 1亩亩 2 2亩亩 5 5亩亩 1010亩亩 1515亩亩 2020亩亩 3030亩亩 最小间隔最小间隔 13 m 18 m 29 m 41 m 50 m 58 m 71 m 5.2.3 清山整地 清山整地方法符合 GB/T 15776 的有关规定。提倡生态化清山整地。5.2.4 植苗造林 植苗造林方法符合 LY/T 1328 的有关规定,使用的品种及

15、其配置参照“5.1.6.5 品种与配置”。6 抚育改造 6.1 适用对象 适用于品种尚可、立地条件较好、茶油产量 5kg/亩10kg/亩,因疏于管理、林地荒芜而形成的油DB43/T 19912021 5 茶低产林。6.2 林地清理 连根清除林内杂灌木、杂竹和深根性杂草、老残病劣株、不结果和少结果株。实施时间以当年 11 月至翌年 2 月为宜。6.3 密度调整 对过密油茶林进行疏伐,每亩保留 6070 株,郁闭度 0.60.7。对行内缺株和淘汰的劣株,以适宜配置的 3 年生以上良种大苗补植。实施时间宜与林地清理同时进行。6.4 劣株更换 对于品种低劣、不结果或少结果、花期明显不一致的植株,选择与

16、原有品种具有良好亲和力的良种,采用大树嫁接或良种大苗补植方法更换劣种(参见“7 品种改造”)。6.5 树体改良 6.5.1 树体结构调整 根据树体状况,合理选用“亮脚”修剪和简约修剪方式,调整不合理树体结构,使之形成良好树体结构(见表 4)。表 4 良好树体结构推荐值 树体因子树体因子 推荐值推荐值 树高 3m 冠幅 4m28m2 主干高度 50cm 主枝数 35个 主枝基角 3060 树冠空隙 株间 不搭接 行间 50cm 叶面积指数(叶片总面积/林地总面积)45 6.5.2 修枝整形方法“亮脚”修剪:重点疏删基部多余主枝、不合理骨干枝和下脚枝,维持合理的主干高度、主枝数量和主枝基角。简约修

17、剪:在“亮脚”修剪的基础上,重点疏删或回缩导致树冠搭接、冠内密挤、树体紊乱的侧枝、过旺冲顶枝和偏冠枝,维持合理的树高、冠幅、树冠空隙和叶面积指数,保持内膛通风透光良好。疏剪时剪口应与枝干齐平或略凸,5cm 以上大枝剪口应涂抹伤口保护剂。实施时间宜在密度调整或劣株更换后进行。6.6 土壤改良 6.6.1 垦复 DB43/T 19912021 6 林地清理后应及时深挖垦复,大块翻转土壤,耕深 25cm 以上。以后隔年轮替冬季深垦、夏季浅锄1 次。因地制宜采用全垦、带垦、穴垦等方法,可一次性或轮替垦复完。具体要求参照 LY/T 1935 的有关规定。6.6.2 林下生草和间作 结合垦复,在行间或全林

18、人工生草或自然生草。具体方法参照 DB43/T 1426 规定执行。条件适宜的,可在林下间作经济作物、绿肥、中药材等,实现以耕代抚、以短养长。具体方法参照LY/T 3046 规定执行。6.7 合理施肥 6.7.1 基肥 采果后施有机肥 2.5kg/株3.0kg/株。6.7.2 追肥 春梢萌动前 15 天追施 NPK=1(23)1 复合肥(氮磷钾总量 15%以上)0.5kg/株1.0kg/株。6.7.3 施肥方法 树冠外缘开半圆形环状沟或树冠两侧开条状沟,沟宽、深各 20cm30cm,施肥后复土填平。15以上陡坡地,宜在植株上坡开沟施肥。6.8 花果调控 6.8.1 保花保果 在花芽分化和开花坐

19、果重要时期,合理喷施叶面肥、植物生长调节剂和保花保果剂。6.8.2 引蜂授粉 创造适宜的环境条件,保护蜂类、蝇类等授粉昆虫;在 10-11 月下旬土蜂羽化出土期禁施农药;授粉昆虫不足时可引放土蜂。6.8.3 人工辅助授粉 必要时可合理采用人工点授、机械喷粉、液体授粉等方法人工辅助授粉。6.9 有害生物防控 6.9.1 防控对象 油茶老林病害主要有油茶炭疽病、软腐病、烟煤病、半边疯等,虫害主要有油茶象甲、茶梢蛾等,有害植物主要有无根藤、桑寄生、槲寄生和菟丝子等。6.9.2 防控策略 以营林为基础,物理防治、化学防治和生物防治相结合。营林措施主要有:a)加强油茶林的抚育管理,提高抵御病虫害的能力;

20、DB43/T 19912021 7 b)修枝亮脚,剪除病虫枝;c)更新老残病劣植株;d)配置诱饵树种和设置隔离带。6.9.3 防控方法 根据具体防治对象和防治策略,参照 LY/T 1328 附录 A、LY/T1935 附录 B、LYT 2680、GBT 37803、GBT 27620 的有关规定执行。药物防治时应符合 GB/T 8321 的规定。7 品种改造 7.1 适用对象 适用于林分生长良好,因品种不良而形成的油茶低产林。7.2 基本方法 全部或部分清除原有植株,采用大树嫁接和植苗方法,全面或局部进行品种改造,合理保留产量较高(茶果产量7.5kg/株)、生长良好、位置适宜的原有植株。连片改

21、造面积 30 亩以上的,应按带状或块状轮替进行(参照“5 更新改造”)。原有栽植密度不当、林地条件不良的,应同时进行调整或改良。使用的品种及其配置参照“5.1.6.5 品种与配置”。7.3 高接换种 7.3.1 林分选择 林相较为整齐,林龄不超过 30 年。7.3.2 嫁接树准备 提前清理林地、调整密度、合理修枝和垦复施肥。每亩选留 6070 株位置适当、生长健壮的原有植株作为砧木树,每树选留 35 个方位适宜、干直光滑、无病虫害、分枝角度 4560、枝粗 3cm6cm 的主枝作为砧木枝。7.3.3 接穗要求 品种优良纯正,生长健壮,芽体饱满,叶片完整,木质化程度适宜,无病虫感染和机械损伤。7

22、.3.4 嫁接时期 夏接以 5 月中旬至 6 月中旬为好,秋接以 9-10 月底为好。7.3.5 嫁接方法 以撕皮嵌合枝接、皮下嵌腹枝接为宜。具体方法按照 LY/T 2679 执行。7.4 植苗换种 7.4.1 劣株清除 DB43/T 19912021 8 提前连根或齐地清除品种低劣植株。齐地清除后的残桩应堆土填埋,且应对改造作业无较大不利影响。7.4.2 苗木定植 不整地或适度整地,在原栽植点或另择新栽植点挖穴,穴规格不低于 70cm70cm(宽深),施足基肥,以 2 年生以上良种苗木定植换种。栽植方法参照 LY/T 1328 执行。7.4.3 预植更新 郁闭度 0.6 以下的林分,可采取

23、3 年生以上良种大苗行间预植更新方式,待更新株始果期后清除原有植株。8 生态化改造技术 8.1 生态环境保护 改造措施尽量减少对生态环境的破坏,禁止粗暴式改造方式。不适宜栽培地段、改造难度极大、改造措施可能导致林地生态环境逆向发展的林分,不得改造。生态重要区、生态脆弱区和生态敏感区的林分,不得更新改造。8.2 水土保持 更新改造和深挖垦复时,山顶、山脊、山腰、山脚应保留 5m10m 宽原生植被带。结合改造作业,修筑完善拦水沟、挡水埂、排水沟、竹节沟、沉砂池等水土保持设施。提倡生物护坡、地表生草覆盖等水土保持生物措施。8.3 生物多样性保护 保护护坡植物、引蜂植物、防虫防病植物、传粉昆虫、害虫天

24、敌等有益生物,必要时可在林下、林缘、坡埂合理人工培育,丰富生物多样性。严禁使用除草剂,提倡以草控草、林下生物覆盖等安全防草控草方式。8.4 优良种质基因保护 实生油茶老林改造前,应对全林进行摸底踏查,原地或迁地保护优良种质基因。8.5 改造剩余物还山利用 改造剩余物应就地采用覆盖树蔸、培蔸回填、堆沤肥料等方式直接还林还山,或经过资源化利用后间接还林还山,以保持水土、培肥地力和发展林下经济。9 机械化改造技术 推行机械化改造作业,提高改造效率和效果。机械化作业技术参照 DB43/T 1015 执行。DB43/T 19912021 9 附 录 A(资料性)全国油茶主推品种目录(湖南部分)表 A.1

25、 全国油茶主推品种目录(湖南部分)序号序号 品种名称品种名称 审(认)定良种编号审(认)定良种编号 使用区域使用区域 1 华硕 国 S-SC-CO-011-2009 湖南省油茶适生区 2 华金 国 S-SC-CO-010-2009 湘东、湘中、湘南、湘西 3 华鑫 国 S-SC-CO-009-2009 湘东、湘中、湘南、湘西 4 湘林 1 号 国 S-SC-CO-013-2006 湖南省油茶适生区 5 湘林 27 号 国 S-SC-CO-013-2009 湘东、湘中、湘南 6 湘林 63 号 国 S-SC-CO-034-2011 湘西、湘中、湘南、湘北 7 湘林 67 号 国 S-SC-CO-

26、015-2009 湘东、湘中 8 湘林 78 号 国 S-SC-CO-035-2011 湘东、湘中 9 湘林 97 号 国 S-SC-CO-019-2009 湖南省油茶适生区 10 湘林 210 号 国 S-SC-CO-015-2006 湖南省油茶适生区 11 衡东大桃 2 号 湘 S-SC-CO-003-2012 湘东、湘中、湘南 12 湘林 117 号 湘 S-SC-CO-055-2010 湘北(寒露籽)13 湘林 124 号 湘 S-SC-CO-057-2010 湘北(寒露籽)14 常德铁城一号 湘 S0801-CO2 湘北(寒露籽)注:源自国家林业局关于印发的通知(林场发201764 号)。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技术资料 > 地方标准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