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泸州市泸县五中高2020级高考适应性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

上传人:学****享 文档编号:93569495 上传时间:2023-07-08 格式:DOCX 页数:44 大小:55.2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四川省泸州市泸县五中高2020级高考适应性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4页
四川省泸州市泸县五中高2020级高考适应性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四川省泸州市泸县五中高2020级高考适应性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四川省泸州市泸县五中高2020级高考适应性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44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四川省泸州市泸县五中高2020级高考适应性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本试卷共22题,共150分,共8页。考试结束后,只将答题卡交回。第I卷阅读题(70分)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从诗书礼乐到钟鼎彝器,博大精深的古典文化,素来为国人所津津乐道。然而一到谈及传统建筑,多数人不是一脸茫然,便是心怀道憾:保存下来的古建筑本就不多,往往还被岁月剥去了光彩,有几分“土里土气”,相形之下,欧洲古建筑“遍地开花”,如风光片里古堡的坚固伟岸、教堂的华丽炫酷,让人如何与之一较高下?此言差矣。以中西古建筑最显著的对比,即材料上的土

2、木和砖石为例。乍看之下,木质建筑简朴、易朽、扁平,似乎很难与巍峨高耸的石头教堂一争高下。有人把这归咎于古人的技术不行,或材料短缺。但事实上,中华大地并不缺石材,古代冶金技术更是世界领先,石料开采加工的器具也更先进。同时,老祖宗们并非完全不用石料修筑,譬如陵墓,在他们看来,这才是该用石头堆砌的。而从秦汉陵墓的空间布局、工程结构之精妙来看,早在那个时代,我们的砖石建筑就已经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准。因此,对于砖石建筑,古人“非不能也,乃不为也”。就像中国传统绘画对散点透视的情有独钟一样,形式和质料上的偏好,其实是一种文化选择。追根溯源,审美偏好的出发点,还取决于人与环境的相处方式。欧洲建筑多以石砌,呈竖

3、向耸立之势,以求“飞升天国”的不朽。而中国建筑的外部形态,基本是横平舒展,寄寓着华夏先民对土地的依恋。在中国古人心中,石头冰冷坚硬。缺乏生气,太过疏离自然,至于寻常起居,则一定要置身于“生生之气”的土木之中,以求“天人合一”的居住理想。中西建筑在文化体系中的地位也不尽相同。在西方,建筑是主要的文化载体,法国作家雨果就曾说过,“建筑是石头的史书”,一切艺术门类都须为建筑服务,绘画之,雕刻之,咏叹之,摹写之,以图将其打造为“高大上的永恒纪念碑。而古老的东方中国就不这么看了:文字才是千古之承载,不朽之盛事。相比于文字上的“理想主义”,中国人在对待建筑上体现出了充分的实用主义态度。两千多年前,孔老夫子

4、就曾说过:“君子不器。”重道轻器,由是成为中国人精神上的一抹浓重的底色。在传统文化里,精神远比物质更受尊崇。国人向来不求物质之长存,即便建筑,也和世间万物一样都有新陈代谢、自然生灭。儒家倡导卑宫室,往往把“大兴土木”等同于“劳民伤财”,更抑制了对建筑规模的奢华追求。纵观世界历史,宗教信仰对于建筑技术的进步、人力物力的投入都至关重要。一座“哥特式”大教堂的建造往往耗时百年,这样的不计人力物力的投入,只能是为神而非为人服务的。中国则不然,“敬鬼神而远之”。老百姓追求的是现世的幸福,土木之事也以现世为重。连佛教传入中国后,也变得越来越世俗化:寺庙布局从以佛塔为中心渐渐演变为以殿堂为重,似乎暗示着人们

5、更倾向于在现实营造佛国净土;中国的重楼式佛塔,在全世界更是独一无二,比之只能仰望敬畏的高塔,逐层登临更显亲近;到后来竟至“此心即佛”,已无需以建筑或其他物质的渲染来吸引信徒了。由此观之,中国古建筑的貌不惊人其来有自,完全不必妄自菲薄。传统文化真正的精髓,不正在于精神的包容与意境的博大吗?(摘编自周飞亚建筑的“中脸”与“中国心”)1.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中西方古建筑在形式和质料上的差异,看似审美偏好,实为文化选择,这是由自然环境决定的。B.在西方,建筑是主要的文化载体;但是在中国,文字才是文化的载体,建筑只不过是物质器用。C.中国传统文化重精神轻物质的理念,儒家卑宫室的观

6、念,影响到古建筑的规模与华丽程度。D.佛教传入中国后变得越来越世俗化,从这个事实中可见百姓追求现世幸福,建筑也以现世为重。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从中华文明说起,顺势指出许多国人觉得中国建筑难以与欧洲一较高下,作者当即予以否定。B.文章主要从建筑材料、文化地位、宗教信仰等方面将中西古建筑进行对比,以揭示两者差异。C.文章采用总一分一总结构,材料翔实,逻辑严密,有力地论证了中国传统建筑优于西方。D.文章在论述过程中,善于透过现象看本质,由表及里地进行分析论证,从而大大增强了说服力。3.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与诗书礼乐、钟鼎彝器相比,中国

7、传统建筑显得黯然失色,“土里土气”,令人遗憾。B.中国古建筑少用砖石而多用土木材料,体现了中国古人“天人合一”的居住理想。C.中国古人对建筑采用的是“实用主义”态度,重视建筑的实用价值而轻视观赏价值。D.西方古建筑是为神服务的,故高大耸立;中国古建筑是为人服务的,故横平舒展。【答案】1. A2. C3. B【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判断和推理的能力。A“这是由自然环境决定的”错,原文说“追根溯源,审美偏好的出发点,还取决于人与环境的相处方式”,可见中西方古建筑在形式和质料上的差异,根本原因在于人与环境的相处方式,而不是由“自然环境”决定的。故选A。【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

8、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C“有力地论证了中国传统建筑优于西方”说法错误。结合“以中西古建筑最显著的对比,即材料上的土木和砖石为例”“中西建筑在文化体系中的地位也不尽相同”等分析,文章并不认为中国传统建筑优于西方,两者各有特色。故选C。【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A“中国传统建筑显得黯然失色,土里土气”分析不正确。原文第一段“然而一到谈及传统建筑,多数人不是一脸茫然,便是心怀遗憾。保存下来的古建筑本就不多,往往还被岁月剥去了光彩,有几分土里土气”,可见指的是“保存下来的古建筑”。C“轻视观赏价值”于文无据,原文只是说“相比于文字上的理想主义,中国人在对待建筑

9、上体现出了充分的实用主义态度”。D“故”字强加因果,原文是“欧洲建筑多以石砌,呈竖向耸立之势,以求飞升天国的不朽。而中国建筑的外部形态,基本是横平舒展,寄寓着华夏先民对土地的依恋”。故选B。(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中华读书报:作为部编本中小学语文统编教材的总主编,您为教师和学生编选、推荐书目,关于读书的著作也出版了很多。您怎么看待阅读?温儒敏:读书其实是个人的事情,要读什么书,怎么读,是根据自己的愿望、功用与兴趣去决定的。真正的爱书者,他们把读书作为像吃饭睡觉一样的生活方式。他们也有事功的阅读,但更乐于自由的阅读,或者说私密的阅读。金圣叹所言“

10、雪夜围炉读禁书”,就是“私密阅读”特有的享受吧,那真是读书的妙境。周作人也说过,书房是不可示人的,因为一看你读些什么,就知道斤两了。这有点幽默,但读书的确是“很个人”甚至私密的事情。不过对于学生来说,开个书单,推荐一些经典,有些引导,也有必要,只是不宜强制。孩子也有他们的“私密”,应容许有阅读的自由。中小学语文课会指定学生接触某些经典,然而往往事与愿违,凡是书单指定的,孩子不一定喜欢。经典与学生有隔膜,本来就不容易读,若又当作任务,有种种外加的“规定动作”,甚至处处指向考试,那就煞风景了。既然“读书其实是个人的事”,即使指定阅读范围,也还是要给学生一些选择的空间,容许读一些“闲书”。人各有各的

11、爱好,并非所有人都爱读书的。而真正的爱书人,不会随波逐流,不是哪些书走红就读哪些,他们选书总是有自己的喜好,有独立的眼光,阅读对他们是一种观望世界、涵养性情、安放灵魂的方式。中华读书报:问题是现在的孩子作业太多,没有时间读书。您上中学后还能有那么多自由的阅读吗?温儒敏:作业太多的确是个问题,所以现在要“双减”。不过可以设想,即使不布置作业,孩子就有时间读书吗?不见得。孩子嘛,精力无限,兴趣就是动力。没有兴趣,做什么都是拖延症,有兴趣,就聚精会神有的是时间。现在的孩子面临激烈的竞争,压力大,但他们还是比父辈幸福多了。我不赞成“九斤老太”的说法。无论如何现在社会发展了,绝大多数孩子不存在温饱问题,

12、而我们的童年和少年基本上是在饥饿中度过的。若要比较,那时物质匮乏,没有现在那么多机会和诱惑,比较单纯,读书也就有较多的时间和自由。时代不同,每一代都有每一代的苦恼。中华读书报:您是怎么喜欢上文学的?温儒敏:大约上初中时,我开始对文学产生浓厚的兴趣,特别是诗歌,像普希金、莱蒙托夫、拜伦、雪莱、聂鲁达、惠特曼等等,都找来读。我还是艾青的粉丝,给自己起了个笔名“艾琳”。我自己也模仿着写诗,给少年时代红领巾等少儿杂志投稿。正是自由阅读充实了我的灵魂,伴随我挺过了艰难的饥饿年代。高中我就离开小镇上的家,到县城上学了。那时高中生不多,上大学的更少,我参加高考的1964年,全国才几十万考生,录取率也非常低。

13、但那时人们好像比较看得开,高考不像现在压力这么大,我们复习备考也不像现在这样大量刷题,老师是不太管的。我自然想考上大学,而且希望过黄河长江,离家越远越好,好男儿志在四方嘛。我的备考不是刷题(也找不到往年的考题),而是拓宽视野,读一些比较深的书。如王力的古代汉语、杨伯峻的文言语法,都过了一遍。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的“古典文学读本丛书”,也选读了部分。那时中华书局不定期出版的“活页文选”,专门刊载古诗文的,薄薄的册子,几分钱一本,我几乎都读过。这些阅读的目的是为了高考,却又不限于应考,毫无疑问对于我读写能力的提升是大有裨益的。因为读书有兴趣了,一天不读就不习惯,我高中时期的阅读面是比较广的。不光读文学

14、,读红岩青春之歌创业史等革命小说,也读其他方面的书,如历史、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史之类。那时没有钱,买不起书,读书一般从图书馆借,或者就在书店站着读。好不容易得到一本书,就很珍惜,会抓紧时间读完。记得青春之歌出版时,学校没有钱买那么多书,就准备了两本,每隔几天撕下十几页,正反面贴在公告栏上,让学生围着读,像看连续剧似的。现在我藏书很多,可戏称坐拥书城了,反而失去了当年对于书的那种珍惜与敬畏。高中时期,我对于书的确有种崇仰之心,还喜欢读一些自己不太懂的书,读外国的书,理论的书,甚至还读过康德,读过天文学。天文学对我影响大,改变了我的时空观,甚至还想过要考南京大学天文学系。也不太懂,但高中生的我

15、就有意找来读。这是什么心理?是一种“喜欢读书”的象征吧,一种上进的力。中华读书报:几十年与书为伴,反复读的书有哪些?温儒敏:鲁迅的书读得最多,这跟我从事文学史研究有关。一百多年来,对中国文化有最深入理解的,鲁迅是第一人。鲁迅的眼光很“毒”,他是要重新发现“中国与中国人”。有关中国文化的研究论著很多,但鲁迅作品很特别,是别人不可替代的。他对中国文化的观察和思考,不是书斋里隔岸观火的学问,而是痛切的感受,是从生命体验中总结出来的人生智慧。这和读一些学问家的概论和历史著作之类,是不一样的,功能和感觉都不一样。中华读书报:请您选择三本书到无人岛,您会选哪三本?温儒敏:到无人岛,多么艰难,如何活下去都有

16、问题,怎么还读书?当然,在那样的情形下,我可能也会回想红楼梦中那些有关色空的哲理性的描写。(摘编自中华读书报)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温儒敏先生之所以说读书其实是个人的事情,是因为他认为真正的爱书者,更乐于自由的阅读。B.书单指定的学生不一定喜欢,中小学语文课指定学生接触某些经典,当作任务,常事与愿违。C.温儒敏先生深切体会到鲁迅对中国文化的观察和思考是从生命体验中总结出来的人生智慧,这是他几十年来反复阅读鲁迅书籍的原因之一。D.温儒敏先生也认为学习任务太多的确是个问题,虽然孩子精力无限,但任务过多,学生会疲于阅读。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

17、一项是()A.访谈主持人聚焦中小学生阅读,结合现实与访谈对象的观点提问,将访谈引向深入。B.此次访谈,不仅关注到了中小学生阅读现实问题,也展现出一定的历史眼光和期待。C.对主持人提出的问题,受访者会结合自己的经历和体会,面对现实做出对应的回答。D.在推进中小学生阅读过程中能否切实有效加以适当引导,是访谈双方都关心的问题。6.引导中小学生广泛阅读,对于学生的未来发展具有怎样的积极影响?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答案】4. D5. B6.能促进独立人格的培养。真正的爱书人,有独立的眼光,不会随波逐流,阅读是观望世界、涵养性情、安放灵魂的方式。能拓宽视野,促进读写。读一些比较深的书,无论是对备考还是对人

18、的发展都大有裨益。能有助于培养适合自己的兴趣爱好,发现个人特长,为将来的生涯规划、专业选择和专业知识的拓展、加深做准备。【解析】【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分析材料内容的能力。D.“任务过多,学生会疲于阅读”错误。根据原文,主持人谈到学生“没有太多时间读书”时,温儒敏的回答是“即使不布置作业,孩子就有时间读书吗?不见得。孩子嘛,精力无限,兴趣就是动力。没有兴趣,做什么都是拖延症”。故选D。【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概括和分析材料内容的能力。B.“也展现出一定的历史眼光和期待”错误。在回答问题时,温儒敏先生并没有涉及对未来的展望和期待,回答的内容都是结合他本个的读书经历和当前中小学生阅读现状阐述

19、的。故选B。【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和概括材料内容的能力。根据“而真正的爱书人,不会随波逐流,不是哪些书走红就读哪些,他们选书总是有自己的喜好,有独立的眼光,阅读对他们是一种观望世界、涵养性情、安放灵魂的方式”可概括出第点。根据“我的备考不是刷题(也找不到往年的考题),而是拓宽视野,读一些比较深的书。如王力的古代汉语、杨伯峻的文言语法,都过了一遍。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的古典文学读本丛书,也选读了部分。那时中华书局不定期出版的活页文选,专门刊载古诗文的,薄薄的册子,几分钱一本,我几乎都读过。这些阅读的目的是为了高考,却又不限于应考,毫无疑问对于我读写能力的提升是大有裨益的”可概括出第点。根据“鲁

20、迅的书读得最多,这跟我从事文学史研究有关”,以及温儒敏提到自己高中时读了大量的文学著作可知,引导中小学生广泛阅读能有助于培养适合自己的兴趣爱好,进而为将来的职业生涯做准备,即答案的第点。(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登临黄洋界贺小林我对井冈山黄洋界最初的认识,是“黄洋界上炮声隆,报道敌军宵遁”“过了黄洋界,险处不须看”的词句。在这些词句的吸引下,登临黄洋界的想法一直在我的心里萦绕不去。终于,有机会走进黄洋界。通往黄洋界的山路九曲回肠,两边郁郁葱葱的竹林,沿着蜿蜒的山路一直向上延展。随着高度上升,云雾开始清淡,远处的竹林也变得明晰起来。峰回路转间,黄洋

21、界的雄姿就在前方。踏上黄洋界,仰望纪念碑。那段艰苦卓绝的斗争岁月,再次在脑海里闪现。1928年8月,驻扎湘、赣两省的敌军合谋“会剿”井冈山。红军凭借黄洋界哨口“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地势天险,利用漫山遍野的毛竹,制作竹钉埋在哨口通向山下的路旁草丛中。同时,将滚木礌石推下山坡,乱敌阵形。战斗中,敌军发动多次进攻,却始终无法接近哨口。大小五井赤卫队、暴动队等群众武装力量埋伏在附近山头,配合红军作战。红军与数倍于己的敌军激战,誓死保卫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走到当年红军战士阻击敌军的哨口,巨石和木头还在,战壕遗址还在,见证战斗胜利的参天古木还在,沐浴辉煌的那尊迫击炮还在。那载入史册的隆隆炮声,仿佛又在我

22、的耳边响起。这场创造奇迹的战斗,如今已经成为一段经典的历史,为人们所铭记。哨口下,一条崎岖的山路向山谷里延伸。山路狭窄,只容一人行走,齐腰的青草在路两旁恣意生长,有的路段甚至被小草所掩盖。当年,为了巩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红军将士从宁冈运粮到井冈山上,以防被敌人长期围困。他们正是行走在这条崎岖的小道上,每天都要翻越海拔一千三百多米的黄洋界高峰,并且,是背着或挑着几十斤重的稻谷。由于敌人严密的军事包围和经济封锁,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军民生活异常艰苦,但“革命理想高于天”的红军将士依然豪迈乐观地生活与战斗。他们一次次挑粮上井冈,一次次击碎了敌人的围困,无所畏惧地在这陡峭的羊肠小路上创造了历史的奇迹。眼

23、下,黄洋界漫山遍野的杜鹃花开得正艳,一片片,一层层,一簇簇,或远或近,或高或低,恰到好处地缀饰在翠绿的大山中。它们怀着向往蓝天的坚定信念,积攒着自己的力量,不屈不挠地绽放在这块红色的土地上,生机盎然。放眼望去,云雾浓时,山间花海若隐若现;云雾散去,便是一片片壮观的杜鹃花海,一眼望不到边际。那么耀眼,那么烂漫。凝视小路,似乎看到了当年红军在路上行走的身影。先辈们用草鞋踏平了险峻和坎坷,踏出今天的幸福之路。站立哨口,松涛四起。一尊炮依旧稳稳地守着哨口。一座纪念碑,高高地矗立着,肃穆、巍峨(选自人民日报2022年5月2日)7.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开头引用词句,既

24、点明黄洋界吸引作者的原因,也引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B.“终于,有机会走进黄洋界”,把作者即将登临黄洋界的激动心情写得真切动人。C.黄洋界阻击战的哨口等遗迹还在,但将士已不在,让作者产生了物是人非之悲。D.文章以一尊炮、一座纪念碑结尾,兼有守卫与铭记之意,意味深长,耐人寻味。8.文章第段和第段表现了红军将士哪些精神品质?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9.文中“杜鹃花”这一意象意蕴丰富,请结合文本品味其表层含义和深层含义。【答案】7. C8.红军想尽一切办法创造与敌人抗击的武器,体现了红军不畏艰难、勇往直前的精神。群众武装力量和红军相互配合,誓死保卫井冈山根据地,体现了红军视死如归、为了革命胜利的大无畏精神

25、。红军在艰难的环境下仍能完成运量任务并且创造了奇迹,体现红军吃苦耐劳、不怕苦、不怕累、乐观的革命精神。9.“杜鹃花”表层含义是指黄洋界漫山遍野的杜鹃花盛开的眼里景象,深层含义指先辈们用草鞋踏平了险峻和坎坷,踏出今天的幸福之路以及在战斗中所体现出来的大无畏、乐观的革命精神。【解析】【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C.“让作者产生了物是人非之悲”错误。原文“巨石和木头还在,战壕遗址还在,见证战斗胜利的参天古木还在,沐浴辉煌的那尊迫击炮还在。那载入史册的隆隆炮声,仿佛又在我的耳边响起。这场创造奇迹的战斗,如今已经成为一段经典的历史,为人们所铭记”,可知作者是想表达对战士的缅怀和

26、希望人民铭记历史的情感,并不能看出让作者产生物是人非之悲。故选C。【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人物形象的能力。原文“红军凭借黄洋界哨口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地势天险,利用漫山遍野的毛竹,制作竹钉埋在哨口通向山下的路旁草丛中。同时,将滚木礌石推下山坡,乱敌阵形”,红军想尽一切办法创造与敌人抗击的武器,体现了红军不畏艰难、勇往直前的精神。原文“战斗中,敌军发动多次进攻,却始终无法接近哨口。大小五井赤卫队、暴动队等群众武装力量埋伏在附近山头,配合红军作战。红军与数倍于己的敌军激战,誓死保卫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群众武装力量和红军相互配合,誓死保卫井冈山根据地,体现了红军视死如归、为了革命胜利的大

27、无畏精神。原文“当年,为了巩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红军将士从宁冈运粮到井冈山上,以防被敌人长期围困。他们正是行走在这条崎岖的小道上,每天都要翻越海拔一千三百多米的黄洋界高峰,并且,是背着或挑着几十斤重的稻谷”,红军在艰难的环境下仍能完成运量任务,体现红军吃苦耐劳、不怕苦、不怕累的革命精神。原文“由于敌人严密的军事包围和经济封锁,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军民生活异常艰苦,但革命理想高于天的红军将士依然豪迈乐观地生活与战斗。他们一次次挑粮上井冈,一次次击碎了敌人的围困,无所畏惧地在这陡峭的羊肠小路上创造了历史的奇迹”,在艰苦的条件下依然能创造奇迹,不退缩,体现了红军乐观的革命精神。【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

28、鉴赏文学作品艺术形象的能力。原文“眼下,黄洋界漫山遍野的杜鹃花开得正艳,一片片,一层层,一簇簇,或远或近,或高或低,恰到好处地缀饰在翠绿的大山中”“放眼望去,云雾浓时,山间花海若隐若现;云雾散去,便是一片片壮观的杜鹃花海,一眼望不到边际。那么耀眼,那么烂漫”,是在描写杜鹃花盛开的景象,一望无际,那么艳丽。原文“它们怀着向往蓝天坚定信念,积攒着自己的力量,不屈不挠地绽放在这块红色的土地上,生机盎然”是指革命战士在这片土地上赢得了一次次战役的胜利,这些革命战士大无畏、视死如归、乐观的革命精神。原文“凝视小路,似乎看到了当年红军在路上行走的身影。先辈们用草鞋踏平了险峻和坎坷,踏出今天的幸福之路”,是

29、指革命战士胜利的成果,绽放在这片土地,为下一代的幸福铺路。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冯唐者,其大父赵人。父徙代。汉兴徙安陵。唐以孝著,为中郎署长,事文帝。文帝辇过,问唐曰:“父老何自为郎?家安在?”唐具以实对。文帝曰:“吾居代时,吾尚食监高袪数为我言赵将李齐之贤,战于钜鹿下。今吾每饭,意未尝不在钜鹿也。父知之乎?”唐对曰:“尚不如廉颇、李牧之为将也。”上曰:“何以?”唐曰:“臣大父在赵时,为官率将,善李牧。臣父故为代相,善赵将李齐,知其为人也。”上既闻廉颇、李牧为人,良说,而搏髀曰:“嗟乎!吾独不得廉颇、李牧时为吾将,吾岂忧匈

30、奴哉!”唐曰陛下虽得廉颇李牧弗能用也上怒起入禁中良久召唐让曰公奈何众辱我独无闲处乎唐谢曰鄙人不知忌讳当是之时,匈奴新大入朝邢,杀北地都尉卬。上以胡寇为意,乃卒复问唐曰:“公何以知吾不能用廉颇、李牧也?”唐对曰:“臣闻上古王者之遣将也,跪而推毂,曰阃以内者,寡人制之;阃以外者,将军制之。军功爵赏皆决于外,归而奏之。此非虚言也。臣大父言,李牧为赵将居边,军市之租皆自用飨士,赏赐决于外,不从中扰也。委任而责成功,故李牧乃得尽其智能,是以北逐单于,破东胡,灭澹林,西抑强秦,南支韩、魏。当是之时,赵几霸。其后会赵王迁立,乃用郭开谗,卒诛李牧,令颜聚代之。是以兵破士北,为秦所禽灭。今臣窃闻魏尚为云中守,其

31、军市租尽以飨士卒,出私养钱,五日一椎牛, 飨宾客军吏舍人,是以匈奴远避,不近云中之塞。虏曾一入,尚率车骑击之,所杀甚众。夫士卒尽家人子,起田中从军,安知尺籍伍符。终日力战,斩首捕虏,上功莫府,一言不相应,文吏以法绳之。其赏不行而吏奉法必用。臣愚,以为陛下法太明,赏太轻,罚太重。且云中守魏尚坐上功首虏差六级, 陛下下之吏,削其爵,罚作之。由此言之,陛下虽得廉颇、李牧,弗能用也。臣诚愚,触忌讳,死罪死罪!”文帝说。是日令冯唐持节赦魏尚,复以为云中守,而拜唐为车骑都尉,主中尉及郡国车士。七年,景帝立,以唐为楚相,免。武帝立,求贤良,举冯唐。唐时年九十余,不能复为官,乃以唐子冯遂为郎。遂字王孙,亦奇士

32、,与余善。(节选自史记张释之冯唐列传,有删改)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唐曰/陛下虽得廉颇/李牧/弗能用也/上怒/起入禁中/良久/召唐让曰/公奈何众辱我/独无闲处乎/唐谢曰/鄙人不知忌讳/B.唐曰/陛下虽得廉颇/李牧弗能用也/上怒起/入禁中/良久/召唐让曰/公奈何众辱/我独无闲处乎/唐谢曰/鄙人不知忌讳/C.唐曰/陛下虽得廉颇/李牧弗能用也/上怒/起入禁中/良久/召唐让/曰/公奈何众辱我/独无闲处乎/唐谢曰/鄙人不知忌讳/D.唐曰/陛下虽得廉颇/李牧/弗能用也/上怒起入/禁中良久/召唐让曰/公奈何众辱我/独无闲处乎/唐谢曰/鄙人不知忌讳/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

33、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中郎,郎官的一种,其职为管理车、骑、门户,担任皇帝的侍卫和随从。张衡曾官拜郎中,担任的也是性质一样的官职。B.匈奴,其先祖夏后氏之苗裔也。居于南蛮,随畜牧而转移,逐水草迁徙,狄人亦自称“胡”或“匈奴”。C.尺籍伍符,是指记载军令、军功的簿籍和军士中各伍互相作保的守则。尺籍者,谓书其斩首之功于一尺之板。伍符者,命军人伍伍相保,不容奸诈。D.景帝为汉高祖刘邦之孙,汉武帝的父亲。景帝与父亲文帝一起继承汉业,发展生产,减轻赋税,史称“文景之治”。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汉文帝重视人才。他多次听高袪说赵国将军李齐贤能,十分向往;后

34、来听冯唐说到廉颇、李牧,更是倍感遗憾。B.冯唐敢于直言。他曾两次当面指出文帝不能任用像廉颇、李牧那样的人才,让文帝十分恼火。C.冯唐对治国颇有见地。他告诉文帝应向古代的国君学习,充分地信任官员,不要过多地干涉他们的自主权。D.冯唐士宦文帝、景帝两朝。文帝时曾任车骑都尉,景帝时曾任楚相,武帝时因过于年老不能做官。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文帝辇过,问唐曰:“父老何自为郎?家安在?”唐具以实对。(2)其后会赵王迁立,乃用郭开谗,卒诛李牧,令颜聚代之。【答案】10. A11. B12. B13.(1)一次文帝乘车经过冯唐(任职的官署),问冯唐说:“老人家怎么还在做郎官?家在哪里?

35、”冯唐都按照实情回答。(2)后来恰逢赵王迁即位,因为听信郭开的谗言,最终杀了李牧,让颜聚取代他。【解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原句翻译为:冯唐说:“陛下即使得到廉颇、李牧,也不会任用他们。”汉文帝大怒,起身回宫。过了好长一会儿,才又召见冯唐责备他说:“你为什么当众侮辱我?难道就不能私下告诉我吗?”冯唐谢罪说:“我这个鄙陋之人不懂得忌讳回避。”“廉颇”“李牧”均为“得”的宾语,中间停顿表并列,故在“李牧”前后断开,排除B、C;“禁中”为“起入”宾语,二者联系紧密,中间不可断开,排除D。故选A。【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学常识的识记能力。B.“居于南蛮”错,应是“居于北蛮

36、”。故选B。【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相关内容的概括分析能力。B.“两次当面指出文帝不能任用像廉颇、李牧那样的人才,让文帝十分恼火”不合文意,原文中文帝第一次是“怒”,第二次是“文帝说”。“说”通“悦”。故选B。【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文的能力。(1)题得分点:“辇”,名词作动词,乘辇车、乘车;“安在”,宾语前置,“在安”;“具”,全部、全都;“以”,按照、依据、根据。(2)题得分点:“会”,恰逢、正赶上;“用”,因为;“卒”,最终。参考译文:冯唐,他的祖父是战国时赵国人。他的父亲移居到了代地。汉朝建立后,又迁到安陵。冯唐以孝行著称于时,被举荐做了中郎署长,侍奉汉文帝。一次文帝

37、乘车经过冯唐任职的官署,问冯唐说:“老人家怎么还在做郎官?家在哪里?”冯唐都如实作答。汉文帝说:“我在代郡时,我的尚食监高祛多次和我谈到赵将李齐的才能,讲述了他在钜鹿城下作战的情形。现在我每次吃饭时,心里总会想起钜鹿之战时的李齐。老人家知道这个人吗?”冯唐回答说:“他还比不上廉颇、李牧的指挥才能。”汉文帝说:“凭什么这样说呢?”冯唐说:“我的祖父在赵国时,担任过统率士兵的职务,和李牧有很好的交情。我父亲从前做过代相,和赵将李齐也过从甚密,所以能知道他们的为人。”汉文帝听完冯唐的述说,了解了廉颇、李牧的为人,很高兴,拍着大腿说:“哎呀,我偏偏得不到廉颇、李牧这样的人做将领,如果有这样的将领,我难

38、道还忧虑匈奴吗?”冯唐说:“陛下即使得到廉颇、李牧,也不会任用他们。”汉文帝大怒,起身回宫。过了好长一会儿,才又召见冯唐责备他说:“你为什么当众侮辱我?难道就不能私下告诉我吗?”冯唐谢罪说:“我这个鄙陋之人不懂得忌讳回避。”在这时,匈奴人新近大举侵犯朝邢,杀死北地都尉孙卬。汉文帝正为此忧虑,就终于又一次询问冯唐:“您怎么知道我不能任用廉颇、李牧呢?”冯唐回答说:“我听说古时候君王派遣将军时,跪下来推着车毂说,国门以内的事我决断,国门以外的事,由将军裁定。所有军队中因功封爵奖赏的事,都由将军在外决定,归来再奏报朝廷。这不是虚夸之言呀。我的祖父说,李牧在赵国边境统率军队时,把征收的税金自行用来犒赏

39、部下。赏赐由将军在外决定,朝廷不从中干预。君王交给他重任,而要求他成功,所以李牧才能够充分发挥才智,因此能够在北面驱逐单于,大破东胡,消灭澹林,在西面抑制强秦,在南面抵御韩、魏。在这时,赵国几乎成为霸主。后来恰逢赵王迁即位,因为听信郭开的谗言,最终杀了李牧,让颜聚取代他。因此军队被击败,士兵溃散奔逃,被秦人俘虏消灭。如今我听说魏尚做云中郡郡守,他把军市上的税金全部用来犒赏士兵,还拿出个人的钱财,五天杀一次牛,宴请宾客、军吏、亲近左右,因此匈奴人远远躲开,不敢靠近云中郡的边关要塞。匈奴曾经入侵一次,魏尚率领军队出击,杀死很多敌军。那些士兵都是一般人家的子弟,从村野来参军,哪里知道“尺籍”“伍符”

40、这些法令律例呢?他们只知道整天拼力作战,杀敌捕俘,到幕府报功,只要有一句话不合实际情况,法官就用法律制裁他们。应得的奖赏不能兑现,而法官却依法必究。我愚蠢地认为陛下的法令太严明,奖赏太轻,惩罚太重。况且云中郡郡守魏尚只犯了错报多杀敌六人的罪,陛下就把他交给法官,削夺他的爵位,判处一年的刑期。由此说来,陛下即使得到廉颇、李牧,也是不能重用的。我确实愚蠢,触犯了禁忌,该当死罪,该当死罪!”文帝很高兴,当天就让冯唐拿着汉节出使前去赦免魏尚,重新让他担任云中郡郡守,而任命冯唐作车骑都尉,掌管中尉和各郡国的车战之士。汉文帝后元七年,汉景帝即位,让冯唐去做楚国的丞相,不久被免职。汉武帝即位时,征求贤良之士

41、,大家举荐冯唐。冯唐这年已九十多岁,不能再做官了。于是让冯唐的儿子冯遂为郎官,冯遂字王孙,也是奇士,和我关系很好。(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小题。伤春陈与义宋代庙堂无策可平戎,坐使甘泉照夕烽。初怪上都闻战马,岂知穷海看飞龙。孤臣霜发三千丈,每岁烟花一万重。稍喜长沙向延阁,疲兵敢犯犬羊锋。注:建炎三年,金兵大举过江,攻下建康,十二月,入临安。第二年又攻破明州,迫使宋高宗乘船逃入海上。陈与义当时正流落到湖南境内邵阳。甘泉:此处代指宋皇宫。向延阁:指长沙太守向子湮。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上句是因,下句是果。朝廷无策抗金,使得金兵

42、长驱直入,国事危急。B.颔联“初怪”“岂知”二词,惊叹效果强烈,局势出人意料,矛头指向皇帝。C.颈联诗人虽愁白了头发,却适逢春天繁花吐艳,触景生情,不禁“稍喜”。D.诗歌在布局和用笔上巧妙经营,忧喜错出,起伏顿挫,用事、抒情步步深入。15.宋代刘克庄在后村诗话中评价陈与义的诗:“以雄浑代尖巧,第其品格,故当在诸家之上。”请结合全诗内容简要分析。【答案】14. C15.情感慷慨悲壮。从叹惜朝廷无平戎之策致使金兵南侵,到悲愤朝廷无能致使内地沦陷,最后赞扬抗金将领的勇敢行为,激励人们的爱国热情,全诗情感慷慨悲壮,表现诗人爱国主义的思想情感。境界开阔苍凉。诗人笔下,“甘泉夕烽”“霜发三千”“烟花万重”

43、等画面构造,意境沉郁雄浑,形象鲜明,对照深刻,忧愤深广。语言刚健苍劲。“初怪”“岂知”的语气,造成强烈的惊叹效果,表达局势出人意料的恶化,“孤臣”“敢犯”等语言深沉有力,抒发诗人悲壮的爱国情怀。【解析】【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的能力。C.“适逢春天繁花吐艳,触景生情,不禁稍喜”错误,颈联句意是“我为国事忧虑,连发都愁白了,可是年年春天百花照样开了千重万重,好像一点也不知道山河已经残缺不全似的”,联系下文“稍喜长沙向延阁,疲兵敢犯犬羊锋”,可知诗人不是因繁花似锦而稍喜,而是因长沙太守向子湮不负厚望、敢以疲乏的军队抵抗猖狂的敌军而稍微感到高兴一些。故选C。【15题详解】本题

44、考查学生赏析诗歌艺术特点的能力。本诗首联以汉代匈奴入侵,烽火一直照到甘泉宫,比况南宋统治集团无策抵抗,金兵长驱直入,逼近京都的情景;颔联又表现了局势出人意料的变化,由“初怪”到“岂知”,既写出了诗人情感的变化,又展现了朝廷节节败退、统治者狼狈奔逃的局面,所以诗人对南宋朝廷采取的不抵抗政策,一味退却逃跑的行为,表现出极大的不满,表达了作者对国事的担忧;“稍喜长沙向延阁,疲兵敢犯犬羊锋”,向子湮以疲惫、力弱的部队,敢于冒犯野兽一般的金国侵略军的锋锐之气,是具有爱国精神和牺牲精神的,此句充满了对向子湮卫国精神的无限崇敬之情,以赞扬抗金将领的勇敢行为激励人们的爱国热情。诗歌从叹惜朝廷无平戎之策致使金兵

45、南侵,到悲愤朝廷无能致使内地沦陷,最后赞扬抗金将领的勇敢行为,激励人们的爱国热情,全诗情感慷慨悲壮,表现诗人爱国主义的思想情感。可知诗歌情感慷慨悲壮。“坐使甘泉照夕烽”,“甘泉”,本来是汉代的行宫,这里指宋代京城和宫殿。诗中是说,由于高踞庙堂的那些人低能不中用,拿不出抗金的办法,因而使京城皇宫也映照在报警的烽火中。“孤臣霜发三千丈,每岁烟花一万重”,孤臣是作者自指,也是泛指占领区的爱国臣民;“霜发三千”可见诗人忧思之深。“烟花一万重”,原是杜甫伤春诗中的句子,指唐代的京城长安,“烟花万重”描写繁花盛开,可见当时的繁华和美丽。这里,陈与义借用这个句子来表现对北宋京城汴梁(今开封)的怀念。“每岁”

46、,每一年,也就是年年,这里表示自己年年都在怀念着沦陷的故都,为南宋危难而忧愁不安。诗人笔下,“甘泉夕烽”“霜发三千”“烟花万重”等画面构造,意境沉郁雄浑,形象鲜明,对照深刻,忧愤深广。可知诗歌境界开阔苍凉。“初怪上都闻战马,岂知穷海看飞龙”,开始觉得京城听到战马嘶鸣已经是很可惊怪的事,哪里知道,连皇帝也被赶到偏僻的海边去了。说明那些腐败无能的居庙堂者,把国家弄成了什么样子。“疲兵敢犯犬羊锋”,略感可喜的,还有长沙太守向子湮,以及像向子湮的老臣,敢于带领疲劳的军民与敌人打一仗。“初怪”“岂知”的语气,造成强烈的惊叹效果,表达局势出人意料的恶化,“孤臣”“敢犯”等语言深沉有力,抒发诗人悲壮的爱国情

47、怀。可知诗歌语言刚健苍劲。(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白居易观刈麦中,一位贫苦妇女,抱着孩儿站在割麦者身旁,家里的田地都已卖光,只好“_”;诗人不事农桑,却不仅口粮充裕,还有“_”,贫富悬殊的社会现状,让人唏嘘慨叹。(2)李白蜀道难中引用“五丁开山”的神话,展示蜀道开辟过程的两句是“_,_”。(3)苏轼赤壁赋中描写自己和朋友月下畅游的感觉:“_”,而不知道在哪里停止;“_”,仿佛长出翅膀登入仙境。【答案】.拾此充饥肠.吏禄三百石.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浩浩乎如冯虚御风.飘飘乎如遗世独立【解析】【分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注意以下字的书写:禄、摧、栈、钩、冯、御。第II卷表达题(80分)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11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纵观央视近几年上档的作品,大多数都是与社会现实的,关于唐医生的一切便是如此,它作为一部写实的医疗题材影视剧作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高中语文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