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浙江省温州市中考化学真题.pdf

上传人:无*** 文档编号:93496899 上传时间:2023-07-07 格式:PDF 页数:11 大小:1.48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2年浙江省温州市中考化学真题.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2022年浙江省温州市中考化学真题.pdf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2年浙江省温州市中考化学真题.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2年浙江省温州市中考化学真题.pdf(11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2022年浙江省温州市中考化学试卷一、选择题(本题有5小题,每小题4分,共2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是正确的,不选、多选、错选均不给分)1 .我国很早就使用朱砂作为红色颜料”朱砂的主要成分是硫化汞(H g),硫化汞中H g 的化合价为+2,则 S 的化合价是A.-1 B.-2 C.+1 D.+2【答案】B【解析】【详解】硫化汞中Hg的化合价为+2,设硫元素的化合价是x,根据在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零,可得:(+2)+x=0,贝 U x=-2 价。故选:Bo2.在“烹饪与营养”实践活动中(如图),灶内的木材燃烧一段时间后火焰变小,某同学用长木棒挑开木材堆后,火焰重新变旺,这是因为A.灶内

2、的木材变更多C.木材接触更多空气【答案】c【解析】B.木材的着火点降低D.木材的导热性变强【分析】根据促进可燃物燃烧的方法有:增大可燃物与氧气的接触面积或增大氧气的浓度,进行分析解答。【详解】某同学用长木棒挑开木材堆后,火焰重新变旺,是因为增大了木材与氧气的接触面积,能使木材充分燃烧。可燃物的着火点一般是不变的,不能降低木材的着火点。故选:C 高温3.我国古代用火法炼硫,其主要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F eS 2-F eS+S。该反应属于A.化合反应 B.分解反应 C.置换反应 D.复分解反应【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题意该反应是一种物质生成多种物质的反应属于分解反应,故选:Bo4.如图所示,两

3、只燃烧匙里装有相同质量的镁粉与锌粉,分别在空气中加热燃烧,根据燃烧难易及剧烈程度不同,可推测镁与锌具有不同的I,,匕大镁粉燃烧 g-锌粉燃烧酒精灯A.颜色 B.熔点 C.金属延展性 D.金属活动性【答案】D【解析】【分析】根据题意,两只燃烧匙里装有相同质量的镁粉与锌粉,分别在空气中加热燃烧,燃烧难易及剧烈程度不同,结合金属的化学性质、物理性质,进行分析判断。【详解】两只燃烧匙里装有相同质量的镁粉与锌粉,分别在空气中加热燃烧,如图所示镁粉燃烧时反应剧烈,根据燃烧难易及剧烈程度不同,说明镁比锌金属活动性强。故选:D【点睛】本题难度不大,了解金属的化学性质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5.物质的结构决定性质

4、,性质决定用途。下列物质的结构、性质和用途之间匹配正确的是选项 结构 性质 用途A稀盐酸中含有氢离子具有酸性检验溶液中是否含有银离子B稀盐酸中含有氯离子具有酸性检验溶液中是否含有银离子C氢氧化钠溶液中含有钠离子具有碱性吸收二氧化硫气体D氢氧化钠溶液中含有氢氧根离子具仃碱性吸收二氧化硫气体A.A B.B C.C D.D【答案】D【解析】【详解】A、稀盐酸中含有氢离子,具有酸性,与检验溶液中是否含有银离子无关,检验溶液中是否含有银离子与氯离子有关,故选项说法错误;B、稀盐酸中含有氯离子,可检验溶液中是否含有银离子,与具有酸性无关,故选项说法错误;C、氢氧化钠溶液中含有钠离子,与具有碱性无关,具有碱

5、性是因为氢氧化钠溶液中含有氢氧根离子,故选项说法错误;D、氢氧化钠溶液中含有氢氧根离子,具有碱性,能与二氧化硫反应,故可用于吸收二氧化硫气体,故选项说法正确。故选:Do二、填空题(本题有7小题,每空2分,共12分)6.据报道,我国科学家发现治疗新冠的新药一一中药千金藤素,获得国家发明专利授权。千金藤素来自千金藤,其化学式为C 3 7 H 3 8 N 2 O 6,白色固体,难溶于水,易氧化,需密封避光低温保存。(1)根据上述信息,写出千金藤素的一条物理性质:o(2)千金藤素中各元素质量分数如图所示,其 中 表 示 碳 元 素 的 是。(填序号)【答案】(1)白色固体(或难溶于水)(2)【解析】【

6、小问1 详解】千金藤素是一种白色固体,难溶于水,描述的是颜色、状态、溶解性,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属于物理性质;【小问2详解】千金藤素中碳、氢、氮、氧四种元素的质量比为(1 2 x 3 7):(1 x 3 8):(1 4 x 2):(1 6 x 6)=2 2 2:1 9:1 4:4 8,碳元素的质量分数最大,则表示碳元素的是。7.“原子一分子”学说的建立经历了曲折的过程。材料一:1 8 0 3 年,道尔顿在原子论中提出:元素由微小的不可分的原子组成;不同元素的原子以简单数目比例形成不可再分的原子一一“复杂原子”。材料二:1 8 0 9 年,盖一吕萨克认同道尔顿的原子论,并提出自己的假

7、说:在同温同压下,相同体积的不同气体中含有相同数目的原子(包 括“复杂原子”)o道尔顿反对盖一吕萨克的假说,他认为若该假说成立,解释化学反应时,有些反应会推导 出“半个原子”,与原子论矛盾。材料三:1 8 1 1 年,阿伏加德罗提出分子学说,解决了道尔顿和盖一吕萨克的矛盾。随后科学家们确立并逐步完善了“原子一分子”学说。(1)1 8 9 7 年,汤姆生发现原子内有带负电的,否定了“原子不可再分”的观点。(2)道尔顿原子论中“复杂原子”构成的物质,按现在物质的组成分类,属于纯净物中的。(3)依据道尔顿的原子论和盖一吕萨克的假说,下列反应能推导出“半个原子”的是 o (可多选)A.1 升氢气和1

8、升氯气化合成2 升氯化氢气体B.2 升氢气和1 升氧气化合成2 升水蒸气C.木炭与1 升氧气化合成1 升二氧化碳D.木炭与1 升二氧化碳化合成2 升一氧化碳E.硫 与 1 升氢气化合成1 升硫化氢气体【答案】(1)电子(2)化合物(3)A B D【解析】【小 问 1 详解】根据原子的结构,包括带正电荷的原子核和带负电的核外电子,故填写:电子;【小问2详解】根据化合物定义是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故填写:化合物【小问3详解】A、1 升氢气和1 升氯气化合成2 升氯化氢气体,在同温同压下,相同体积的不同气体中含有相同数目的原子(包 括“复杂原子”),(由于在当时还没有提出分子概念)则每一个氯化氢“

9、原子”(在此实为分子,而道尔顿称它为“复杂原子”)中就应只含有半个氯“原子”和半个氢“原子”,即“半个原子”,符合题意;B、2 升氢气和1 升氧气化合成2 升水蒸气,则每一个水“原子”中就应只含有半个 氧“原子”和一个氢“原子”,即“半个原子”,符合题意;C、木炭与1 升氧气化合成1 升二氧化碳,则每一个二氧化碳“原子”中就应只含有一个氧“原子”,不符合题意;D、木炭与1 升二氧化碳化合成2 升一氧化碳,则每一个一氧化碳“原子”中就应只含有半个二氧化碳“原子”,即“半个原子”,符合题意;E、硫 与 1 升氢气化合成1 升硫化氢气体,则每一个硫化氢“原子”中就应只含有一个氢“原子”,不符合题意。

10、故选A B D。【点睛】本题以原子结构的认识历史为背景,着重考查原子的结构,了解化学发展的历史,理解掌握原子结构的详细知识,是解题的必要条件。8.科学中普遍存在着“系统与模型”。建立模型是解决系统问题的常用方法。如图甲为5 0 毫升溶质质量分数为1 0%的蔗糖溶液模型,其中5个“O”代表所有的蔗糖分子。往该溶液中加水使其溶质质量分数稀释为5%,稀释后溶液密度变小。在答题纸图乙中,补充完成稀释后的蔗糖溶液模型(要求画出液面和蔗糖分子分布)。【详解】解:根据稀释前后溶质质量不变,设 1 0%的蔗糖溶液密度为3,5%的蔗糖溶液密度为P 2,5%溶液体积为x,则有5 0 m L x p i X 1 0

11、%=x x p 2 x 5%,由于稀释后溶液密度变小,即 p i p 2,故x 1 0 0 m L,稀释后的蔗糖溶液密度减小,蔗糖分子间间隔增大,溶液是均一的,故蔗糖分子均匀分布,故稀释后的蔗糖溶液模型如三、实验探究题(本 题 有1个小题,共9分)9.小明认为教室内空气中氧气含量比室外低,于是想用红磷测定教室内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老师告诉他,足量的红磷燃烧并不能耗尽空气中的氧气,建议用一氧化氮气体代替红磷进行实验。在老师的指导下,小明进行如图所示实验:用注射器获取V i 毫升教室内的空气,通过导管缓缓地全部推入量筒,与量筒内足量的V 2 毫升一氧化氮气体混合,待充分反应后,读出量筒中剩余气体

12、体积为V 3 毫升。说明:V l、V 2、V 3 都是在与教室气温、气压相同的状态下测得。一氧化氮难溶于水,也不与水反应。同温同压下,在氢氧化钠溶液参与下,4 体积一氧化氮与3 体积氧气恰好完全反应,且产物能完全被溶液吸收。(1)小明用气密性良好的注射器,获取W 毫升教室内空气的具体操作是 O(2)实 验 测 得 教 室 内 空 气 中 氧 气 的 体 积 分 数 为。(用 V i、V 2、V 3 表示)(3)小明提出,注射器内空气中的二氧化碳也会被氢氧化钠溶液吸收,从而影响实验结果。但老师指出,相比空气中的氧气含量,二氧化碳对实验结果的影响属于“次要因素”,不 是“主要因素”,可忽略不计。还

13、有许多科学实验中存在“主要因素”和“次要因素”,请再举一例并指明次要因素。注射器【答案】(1)在教室外,将注射器活塞推到底,将注射器拿到教室,再拉动活塞至刻度为V I 毫升处并密封(2)3 (V+V j V?7VX 1 0 0%(3)在探究影响重力势能大小的因素实验中,空气阻力是次要因素(合理即可)【解析】【小 问 1 详解】用气密性良好的注射器,获取V 1 毫升教室内空气的具体操作是在教室外,将注射器活塞推到底,将注射器拿到教室,再拉动活塞至刻度为V 1 毫升处并密封;【小问2详解】用注射器获取V i 毫升教室内的空气,通过导管缓缓地全部推入量筒,与量筒内足量的V 2 毫升一氧化氮气体混合,

14、待充分反应后,读出量筒中剩余气体体积为V 3 毫升,则一共消耗一氧化氮和氧气体积为V 1+V 2-V 3;由题干信息:同温同压下,在氢氧化钠溶液参与下,4体积一氧化氮与3 体积氧气恰好完全反应,且产物能完全3被溶液吸收,故氧气体积为(Y+Y-v?);教室内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为|(V1+V2-V3)V IX 1 0 0%3(Y+V 2-V。7 V 1x l O O%;【小问3详解】次要因素是对实验有影响,但对实验产生的影响比较小,经常可忽略不计的因素。从常见实验中举例即可,如在探究影响重力势能大小的因素实验中,空气阻力是次要因素。四、解 答 题(本题有2 小题,共 15分)1 0.图甲是一款潜

15、水艇紧急供氧设备的结构示意图,产氧药块主要成分是氯酸钠,需要镁粉氧化放热启动并维持反应进行,快速产生氧气。氧气 小 隔 热 材 料质量,克甲d余的固体一 一 二 可 生成的气体i i-0参加反应的氯酸钠质量克Z(1)启动时,镁 粉(Mg)与 氧 气 反 应 生 成 氧 化 镁(MgO)。其化学方程式为:(2)产氧药块反应会产生极少量有毒的氯气,推测图甲中试剂X应具有的性质是(3)氯酸钠受热分解生成氯化钠和氧气。m克氯酸钠分解过程中各物质质量变化如图乙所示,选 择a、b、c、d、m中的部分数据,列出它们的等式关系以体现质量守恒定律。占燃【答 案】(I)2Mg+O2=2 M g O(2)吸收氯气,

16、但不吸收氧气(3)a+d=b+c 或 m=a+d 或 m=b+c【解 析】【分 析】(I)根据化学反应原理书写化学方程式;(2)由甲图分析可知,产氧药块产生的氧气和氯气,通 过 试 剂X,氯气被吸收,氧气排出;(3)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相等,生成气体的质量即为固体减少的质量,结合图像乙分析解答。【小 问1详 解】占燃镁和氧气点燃生成氧化镁,化学方程式为:2Mg+O2=2MgO;【小 问2详 解】产氧药块反应会产生极少量有毒的氯气,由甲图可知,产氧药块产生的氧气和氯气,通 过 试 剂X,氯气被吸收,氧气排出,故推测图甲中试剂X能吸收氯气,但不吸收氧气;故填:吸收氯气,但不吸

17、收氧气;【小问3 详解】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相等,生成气体的质量即为固体减少的质量,由图乙可知,m 点表示未反应时固体的质量,根据题意即反应前氯酸钠的质量,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不变,故 m 减少的质量即生成气体的质量,因此系式有 a+d b+c、m=a+d、m b+c。11.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时,选择合适溶质质量分数的盐酸,有利于减少盐酸浪费。小明分别取400克溶质质量分数为7.3%、14.6%、21.9%的盐酸与足量的石灰石反应,进行A、B、C 三组实验,产生二氧化碳的快慢与时间关系如图所示,算得盐酸利用率如表(盐酸利用率是指收集到的气体体积理论上所需要的盐酸量与实际消

18、耗的盐酸总量的比值盐酸利用率与盐酸溶质质量分数的关系组别ABC盐酸溶质质量分数7.3%14.6%21.9%盐酸利用率82.5%81.5%72.1%(1)小明在实验过程中发现,发生装置中的锥形瓶外壁发烫。推测图中C 组在第510分 钟 时 反 应 快 速 变 慢 的 主 要 原 因 是。(2)小明用400克盐酸进行A 组实验,可收集到二氧化碳气体约多少升?(盐酸与石灰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HCl+CaCO3-CaCk+H2O+CO2 t,常温常压下二氧化碳的密度约为2 克/升)(3)实验中,小明想在10分钟内制取10升二氧化碳气体,综合考虑各种因素,选用哪种溶质质量分数的盐酸更合适,并说明理由

19、。产生二氧化碳的快慢(升/分钟)【答案】(1)盐酸溶质质量分数越大,越易挥发;温度升高,加快盐酸挥发;反应速度越快,消耗的盐酸越多;上述结果引起盐酸溶质质量分数快速减小,故反应快速变慢(2)7.26升(3)选 B,前 10分钟反应快慢适中,盐酸利用率较高,能满足收集 10升二氧化碳【解析】【小 问 1详解】盐酸溶质质量分数越大,越易挥发;发生装置中的锥形瓶外壁发烫,说明反应放热,温度升高,加快盐酸挥发,反应速度越快,消耗的盐酸越多。上述结果引起盐酸溶质质量分数快速减小,故反应快速变慢;【小问2 详解】参加反应的稀盐酸溶质质量:m=400克x7.3%x82.5%=24.09克设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为x2HCI+CaCO,=CaCl2+H2O+CO2 T73 4424.09g x73 24.09g44 一 x=14.52g14.25g2g/L=7.26L答:可收集到二氧化碳气体7.26升;【小问3 详解】由图像可知,B前10分钟反应快慢适中,盐酸利用率较高,每分钟产生二氧化碳体积大于I升,能满足十分钟内收集10升二氧化碳,因此选B。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教案示例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