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基础知识》药性分类法和自然分类法.docx

上传人:太** 文档编号:93471019 上传时间:2023-07-05 格式:DOCX 页数:4 大小:14.4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医基础知识》药性分类法和自然分类法.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中医基础知识》药性分类法和自然分类法.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医基础知识》药性分类法和自然分类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医基础知识》药性分类法和自然分类法.docx(4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中医基础知识药性分类法和自然分类法分类的方法,指通过比较事物之间的相似性,把具有某些共同点或相 似特征的事物归属于一个不确定集合的逻辑方法,是人们认识和区分 事物的一种常用的方法。任何事物都有它独特的分类法,今天主要介 绍的是中药的分类。中药的分类记载始见于神农本草经,书中根据其药性.功效.毒 性等特性,将365种药物分别归纳为上品.中品.下品三类。此后, 梁代陶弘景在其所著的本草经集注中,在“五药:草.木.虫.石.谷的基础上,进一步将730种药物分为玉石.草木.虫兽.果.菜.米食及有名无实等七类,从而确立了中药按自然属性的分类 方法。越到后世,不仅分类的方法越来越多,越来越完善;而且分类 的

2、理论也越来越丰富。中药分类的方法虽然很多,但传统的分类方法,概括起来可分为两大 系统:即药性分类法和自然分类法。药性分类法,是根据中药药性、功效等特性进行分类的一类分类方法。 因为它有利于医家掌握药物性能,故为历代医家所习用。性能是药物 有别于其他物质的最大特性,因此大多数本草书籍的分类,都少不了 用它来进行归纳。这也是多数按自然属性分类的本草书籍,仍保留了三品分类方法的原因。药性分类法,首创于神农本草经,它的三品分类法,以上药 为君,主养命以应天,无毒,多服久服不伤人,中药为臣, 主养性以应人,无毒有毒,下药为佐使,主治病以应地,多 毒,不可久服为其分类的理论依据。虽然分类比较简略,但对临

3、床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在本草典籍中,三品分类开创了药物分类的先 河,因此对后世影响深远。虽然梁代陶弘景创立了按自然属性分类的 方法,但一直到唐宋金元,历代修订本草,仍然保存了三品分类的属 性,并以之作为分类的依据。即使是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彻底打破 了三品分类的方法,但仍在药名下对本经.别录药物的三品 属性作了注释。然而由于药物的日益增多和对药物认识上的不断深 化,这种分类方法的局限性便日见暴露出来,单凭三品分类的方法已 不能适应客观需要。后世医药学家,结合临床实践不断总结出了更为 切用的分类方法。如唐代陈藏器在本草拾遗中,首创了 十剂 分类法,根据药物功效归纳为宣.通.补.泄.轻.重,涩.滑.燥,

4、湿十类。它的分类理论是:宣可去窒通可去滞,补可去弱,泄可去闭,轻可去实,重可去怯。涩可去脱,燥可去湿湿可去枯”。这对于临床用药具有很好的指导作用。金元期间的李东垣,将临床常用的100 余种中药,根据升降浮沉的理论,将其分成五类。又署名为李东垣而 实为后人所托的药性赋,则按药物四性(寒.热.温.平)进行分类。尤其是明、清以来,医药学家们相继总结了不少临床实用的功效 分类方法。如明代王纶在其所著的本草集要中,将药物按功效分列为治气、寒、列为治气、寒、III热、痰、湿、风、燥、疮、毒、妇人、小儿”等12门。每一门中又分若干小类,如治气门分“补气清气温凉药、行气散气降气药、温气快气辛热药、破气消积气药

5、”4类等。这种分 类比较具体而详细,无疑是一大进步。李时珍结合自己长期的临床实 际,在其本草纲目中总结了 脏腑虚实标本用药式,将药物的 功效结合脏腑受病的标本.寒热.虚实进行综合归类。清代黄宫绣的本草求真,对药物功效分类的贡献最大,他首先将药物分成补 剂.收涩.散剂.泻剂.血剂.杂剂.食物七大类;而在每大类下IIIIII又分若干细类,如补剂分为温中.平补.补火,滋水,温肾 剂分为“温血、凉血、下血”等。李氏、黄氏的分类法,不仅对于临 床医师辨证论治,遣药组方具有很好的指导意义,而且对近代中药功 效分类也有深远的影响。清代以来,除上述分类之外,还出现了按经络、脏腑以至脉象对药物 进行分类。以经络

6、分类的,有姚澜的本草分经;以脏腑分队归类 的,有凌奂的本草害利、江笔花的笔花医镜,他们先用脏腑 分队,各队再按药性分补、泻、凉、温,再分猛将、次将;按脉象分 类的,有龙柏的脉药联珠药性考等。这些分类方法,虽以脏腑、 经络为纲,但仍以药性为依据,故仍属药性分类法的范畴。这些方法, 各有特点,由于它们与临床实践结合较紧,因而多为临床医家们所采用。刍然属性分类,是根据药物的自然属性对其进行分类的方法。周 礼天官中的五药“,虽然汉代郑玄注为五药:草,木.虫.石.谷,但没有具体药物的归属。因此按自然属性分类的方法,仍应视 为陶弘景所首创。他在本草经集注中,将本经,别录730 种药物分为玉石.草木.虫兽.

7、果.菜,米食及有名无实七类,这种 方法,虽然较为简略,但却成为后世修订本草分类的基础。如唐代的新修本草、宋代的开宝本草、嘉祐本草、证类本草 等综合性本草,都是以本草经集注的分类方法,加以扩充、增加 而成的。直至明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才对它作了全面和较大的 改革,提出了一套完整的分类理论。他采用析族、区类、振纲、分的方法,以各列为部,首以水火,次之以土,水火为万物之先, 士为万物之母也。次之以草.谷.菜果,木,从微至巨也。次之以 服器,从草木也。次之以虫、鳞、介、禽、兽,终之以人,从贱至贵 也。作为他的分类理论基础。将收载的1892种药物,先按析 族振纲,分为16部,然后区类分目,按药物的形态.

8、习性.生态环境和经济用途等,再分为60类。如草部又分为山草.芳草.隅草,毒草,蔓草.水草.石草,苔类.杂草;木部又分为香木.乔 木.灌木.寓木.苞木.杂木等,建立起当时最为先进,比较完整的 分类系统。本草纲目自然分类体系建立后,就成为传统中药自然 属性分类法的典范。在其后问世的重要本草著作如本草正.本草备要.本草纲目拾遗.本草从新等,都基本上沿用它的m然属性分类方法。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传入,中药新兴学科的建立,一些现代科学的分 类方法也被引进中药的分类。诸如中药功效分类、药用部位分类、植 物学分类、动物学分类、矿物学分类、中药化学成分分类等方法。近 年所编辑的有关教材及书籍,多根据其学科的性质不同,而分别采用 不同的现代科学分类方法。如现代的临床中药学,采用中药功效 分类法;中药鉴定学采用药用部位分类法;新华本草、中 华本草等综合性本草,则采用植物学分类法、动物学分类法等;中 药化学就采用化学成分分类法。这些分类方法应用,都提高了它们 的科学性和实用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书 > 解决方案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