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地理必修2课高一地理必修2课标.pdf

上传人:文*** 文档编号:93397864 上传时间:2023-07-04 格式:PDF 页数:19 大小:3.05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一地理必修2课高一地理必修2课标.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高一地理必修2课高一地理必修2课标.pdf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一地理必修2课高一地理必修2课标.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一地理必修2课高一地理必修2课标.pdf(19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一单元 人口与地理环境第一节 人口增长与人口问题1 .人口自然增长的影响因素:出生率和死亡率;人口基数;自然增长=出生人口一死亡人口自然增长率=出 生 率 一 死 亡 率注意:某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自然增长率由正数变为零时,人口总数达到最多。2.世界人口数量变化的总趋势:不断增长的。2 0世纪以来是世界人口增长的快速时期。3.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的差异发展中国家发达国家人口增长特点增长很快增长缓慢影响加大经济、就业、资源和环境压力;不利于提高人口素质。劳动力不足;国防兵员不足;青壮年负担重。原因政治独立,民族经济发展;医疗进步,死亡率下降。社会、经济、文化、教育等原因;人

2、口老龄化严重。措施控制人口增长鼓励生育和接纳海外移民变化趋势人口增长趋缓人口数量比较稳定,甚至负增长4.人口增长模式:(1)构成指标: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三项指标共同构成。(2)类型及特点:(3)现阶段,判 断“三率”高低的参考数值,如下:原 始 型(“高高低”)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传 统 型(“高低高”)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现 代 型(“低低低”)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人口出生率低2 j%高增大人口死亡率低彳高增大trr.1.0%直人 口 自 然 增 长 率 褥 他,增大(4)人口金字塔的判读人口金字塔图的类型年轻型成年型老年型主要特点少年儿童人口比重

3、大,老年人口比重小各年龄组人口比重大致均衡少 年 儿 童 人 口 比 重小,老年人口比重大金字塔形状11形.上尖下宽的形,上下同宣A石形,上宽下窄山人口增长趋势迅速增长缓慢增长呈负增长,人口缩减人口增长模式传统型现代型发达国家人口死亡率较多的原因:人口老龄化严重、老年人口较多。人口增长模式转变的根本愿呼生产力水平。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是从死亡率下降开始的。5.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1)由原始型转向传统型,继而向现代型过渡。(2)发达国家:到2 0世纪7 0年代中期,已经进入现代型。大多数发展中国家:没有完成由传统型向现代型的转变。全世界:由传统型向现代型的转变。中国:目前已基本实现了由传统型向现代

4、型的转变。6 .人口老龄化问题(1)衡量指标:6 0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为1 0%以上或6 5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为7%以上。(2)人 口老龄化带来的社会问题:劳动力不足,国防兵员不足;社会上用于老年人的退休、养老等费用增加;老年人生活困难、生活孤单,青壮年负担过重。(3)解决措施:鼓励生育,接纳移民。第 二 节 人 口 迁 移1 .一个地区人口数量的变化:包括人口机械增长(人口迁移)和人口自然增长。人口机械增长=迁入人口一迁出人口机械增长率=迁入率一迁出率2.人口迁移(1)概念:一段时间内人的居住地在国际或本国范围内发生改变。(2)按照是否跨越国界分为:国际人口迁移和国内人口迁移

5、。3.国际人口迁移:人口跨国界并改变住所达到一定时间(通 常 为1年)的迁移活动。(1 )1 9世纪以前:特点:集团性、大批的移民为主;流向:旧 大 陆(欧、亚、非)迁 向 新 大 陆(美洲、大洋洲)影响因素:地理大发现与新航线的开辟;资本主义发展与殖民扩张(2 )二战以后:特点:人口从发展中国家流向发达国家;定居移民减少,短期流动的人口增多流向:从发展中国家(亚、非、拉)流向发达国家(西欧、北美、大洋洲)和西亚、北非等石油输出国影响因素:迁入地区经济发展快,西亚、北非等石油资源的开发(3)二战前后,人口迁移的方向二战前 大洲 二战后4.国内人口迁移:在一国范围内,人 口从一个地区向另一个地区

6、移居的现象。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国内人口迁移(1)建国2 0世 纪8 0年代中期:迁移原因:国家实行计划经济体制和严格的户籍管理制度迁移方向:东部f f f 西北、东北地区、海 南(支援边疆建设)迁移特点:有计划、有组织。(2)2 0世 纪8 0年代中期一一现在:迁移原因: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农村存在大量剩余劳动力;政策允许农民进入城镇落户。迁移方向:中、西部东部;农村城市。迁移特点:自发性的。流量发生明显变化,频率加快。5.人口迁移对迁出地和迁入地的影响(1)对迁出地:有利影响:加强了迁出地与外界社会的经济、科技、文化等联系,促进经济的发展;人口迁出可缓解当地人地矛盾;可以更好地开发利用土地资源

7、;不利影响:人才流失;劳动力不足;影响迁出地经济的进一步发展;(2)对迁入地:有利影响:为迁入地提供了大量廉价劳动力;促进迁入地的商品流通和经济发展;促进迁入地第三产业的发展;不利影响:增加了公共设施的负担和城市管理的难度;在住房、交通、卫生、教育、城市环境等方面产生巨大压力;(住房紧张、交通拥挤、城市环境恶化)6.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1)自然因素:气候、水、矿产资源、自然灾害等。(2)社会经济因素:为了寻求更好的物质生活条件,获得更多的经济待遇,改善个人及家庭生活。一一经济因素往往起主导作用(3)政治因素:政策、政治变革、战争等。(4)个人对生活或职业需求的变化。在某种特定的时空条件下,任

8、何一种因素都有可能成为人口迁移的决定性因素。第三节 人口分布与人口合理容量L环境承载力:环境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衡量指标:人口数量2.环境人口容量:环境所能容纳的最大人口数量一一是一个警戒值(1)特点:不确定性和相对确定性。(2)影响环境人口容量的因素:资 源(主 要 因 素)1科技发展水平 I人 口 的 受 教 育 水 平I 与环境人口容量成正相关关系地区的开放程度,经济发达程度人口的生活及文化消费水平 与环境人口容量成负相关关系3.人口合理容量:最适宜的人口数量一一是一个合理值环境人口容量 人口合理容量第二单元城市与地理环境第一节城市发展与城市化1 .城市土地利用类型:商业用地、工业用地

9、、政府机关用地、住宅用地、休憩及绿化用地、交通用地和农业用地2.城市功能分区(1)特点:功能区之间并无明确的界线;某一种功能区以某种土地利用方式为主,可能兼有其他类型的土地。(2)常见功能区:住宅区、商业区、工业区、行政区、文化区等。(3)住宅区:城市中最为广泛的一种土地利用方式。收入阶层建筑面积位置公共设施环境质量中高级住宅区高收入阶层面积大,有些有独立的庭院多在城市外缘,多与高坡、文化区相联系完善,生活方便优美低级住宅区低收入阶层面积小,拥挤密集多在内城,多与低地、工业区相联系缺乏,生活不方便较差(4)商业区:多位于市中心、交通干线的两侧或街角路口,主要为点状或条状分布。中心商务区(C e

10、nt r a l B u s ines s D is t r ict,简称 C B D)中心商务区的主要特征:经济活动最为繁忙;建筑物高大稠密;人口数量的昼夜差别很大;内部存在明显分区;(5)工业区:靠近河流、铁路、公路等交通比较便捷的地带。3.城市内部空间结构(1)概念:不同功能区的分布和组合构成了城市内部的空间结构,也叫做城市地域结构。(2)城市地域结构模式:同心圆模式、扇形模式、多核心模式。(3)地域结构影响因素:经济因素:影响土地租金高低的主要因素是交通通达度和距离市中心的远近;r a 距离市中心的远近的影响:地租随着距离的增加而递减;I b 交通通达度对地租的影响:穿过的道路越多,或

11、距交通干线越近,土地租金就越高;历史文化(城市功能分区的形成基础);社会因素:如收入状况、知名度、种族宗教和人种等;(4)行政因素:作为政府行为的行政干预对城市规划影响很大。第二节城市区位与城市体系1 .城市等级的划分(1)划分指标:城市人口规模(2)类型:从小到大一般可划分为小城市、中等城市、大城市、特大城市我国城市等级的划分:按市区和郊区非农人口的规模大小。2 .城市的服务范围:(1)概念:把到该市来购买商品或寻求服务的顾客来源点画在图上,就构成该城市的服务范围。(2)服务范围:城市本身,以及该城市附近的小城镇和广大的农村地区。(3)特点:范围通常不固定,也没有明确的界线。3、不同等级城市

12、提供不同的服务种类和服务范围:城市的等级、服务种类、服务范围是相对应的。4.影响城市等级的因素:城市所处的地理位置、丰富的资源、发达的交通5.城市等级体系:不同级别的城市空间组合,构成了一个地区的城市等级体系。相同等级城市的服务范围相互排斥,不同等级城市的服务范围是层层嵌套的。城市级别服务种类服务级别服务范围城市数目相互距离小城市低少低小多近大城市高多高大少远第三节城市空间结构1.城市化:人口向城镇集聚和城市范围不断扩大、乡村变为城镇的过程。人口城市化:人口由农村向城市集聚;地区城市化:乡村地区变为城镇,城市范围不断扩大。2.城市化的三个标志:城市人口增加;城市人口比重上升;(衡量城市化水平高

13、低的主要标志)城市用地规模扩大;3.推动城市化发展的动力:(1)推力:使人群离开乡村的因素。人口增长快,对土地压力大;收入低,社会服务短缺;自然灾害。(2)拉力:吸引人群来到城市的因素。就业机会多;社会福利保障程度高;文化设施齐全。4.世界城市化的进程(1)城市化水平随时间的变化:表示为一条稍被拉平的“S”形曲线(2)城市化发展的三个阶段一一初期缓慢发展阶段、中期加速阶段、后期成熟阶段城市化发展阶段城市化水平特征出现的问题发展新趋势出现的国家和地区初期阶段30%以下,低城市化水平较低,发展较慢城市各功能用地混杂布置,功能区分异不明确发展中国家中期阶段30%70%较高人口和产业向城市迅速聚集,城

14、市化推进很快。劳动力过剩、交通拥挤、住房紧张、环境恶化等。郊区城市化后期阶段70%以上,高城 市 化 水 平 比 较高,城市人口比重的增长趋缓甚至停滞。失业率增高、空旧房增多、犯罪率升高、市中心空洞化等逆城市化发达国家(3)不同国家的城市化特点:发达国家:起步早,城市化水平高,进入城市化的后期成熟阶段;发展中国家:起步晚,发展快,城市化水平较低,大部分处于初期阶段或中期加速阶段。5.关于逆城市化:表现:人口向乡村或小城镇回流,大城市中心区萎缩,中小城镇发展迅速,乡村人增加。原因:人们对环境质量的要求提高;乡村及小城镇基础设施已逐步完善。6.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1)城市环境质量下降;(3)

15、增加就业难度,扩大失业队伍;(2)交通拥挤,居住条件差;(4)社会问题突出;7.城市化、郊区城市化、逆城市化的区别8.保护和改善城市环境的主要措施(1)建立卫星城,开发新区;(2)进行合理规划,改善城市交通和居住条件。9.城市化的影响分析(1)有利影响城市化郊区城市化逆城市化图形表现人 口由乡村迁往城市,乡村地域转变为城市地域人口由市区迁往郊区人口由城市迁往乡村或小城镇成因城市的拉动和乡村的推动市 区人口激增,地价上涨,交通拥挤为追求更好的生存环境(2)不利影响分析角度答题模板人 口转化吸引农村剩余劳动力,使其向第二、第三产业转移产业结构带动农村各方面的发展,优化地区产业结构科技推动科技进步,

16、提高区域整体发展水平文化、思想观念有利于城乡交流、缩小城乡发展差距分析角度答题模板资源问题导致大量土地占用,耕地面积减少造成城市及周围地区水资源短缺生态问题过量开采地下水,出现地面沉降植被破坏,物种减少环境问题大气污染工业废水、生活污水导致水污染固体垃圾污染社会问题交通运输、工业生产产生噪声污染汽车增加,人口膨胀导致交通拥挤、居住条件差乡村人口无序进入,城市人口剧增,造成就业困难、社会秩序混乱第三单元产业活动与地理环境第一节(1)农业生产与地理环境1.农业分类(1)按生产力性质分原始农业;传统农业;现代农业(2)按生产对象分种植业;畜牧业;混合农业(3)按投入多少分(4)按产品的用途分粗放农业

17、;密集农业自给农业;商品农业2.农业区位的定义:(1)农业生产所选定的地理位置;(2)农业与地理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各因素的相互关系。农业区位的实质一一对农业土地的合理利用。3.农业的区位因素:(1)自然因素:气候、地形、土壤、水源气候:光照、热 量(含昼夜温差大小)、降水地形:平原一种植业;山地、丘陵一立体农业;高原一畜牧业;土壤:肥沃;贫瘠一一酸 性 土 壤(红壤、紫色土一一茶叶)水源:绿洲农业和灌溉农业(2)社会经济因素:市场、交通、劳动力、科技、政策。市场一一决定农业类型和规模;交通一一扩大市场;劳动力一一数量、素质 科技一一冷藏保鲜技术(机械、化肥、良种)4.农业区位因素的

18、变化农业区位因素不是一成不变的。相比之下,自然因素比较稳定,而社会经济因素发展变化较快。(珠江三角洲的桑基鱼塘一花(果)基鱼塘)5.农业地域:(1)定义:在一定的地域和一定的历史发展阶段,在自然、社会、经济和科技等条件的综合作用下,形成的农业生产地区。(2)农业地域类型:混合农业,季风水田农业,商品谷物农业,大牧场放牧业,乳畜业,游牧业,热带雨林迁移农业,种植园农业,园艺业。*种植园农业:热带地区种植单一经济作物的大规模密集型农业。如咖啡、橡胶、茶叶等。*热带雨林迁移农业:一种原始落后的农业生产方式,迁移农民通过烧荒种植,粗放经营以获取农产品,待地力耗尽则放弃耕作,再继续垦荒。*园艺业:与庭院

19、栽培有关的集约种植的农作物及其栽培、繁育、加工利用技术。6.澳大利亚混合农业的形成(1)混合农业:以耕作业与畜牧业相结合为特征的农业地域类型。珠江三角洲的基塘农业也属于混合农业。(2)类型:小麦一牧羊带。(3)分布:西南部和东南部(墨累一达令河盆地)。(4)生产特点:生产的灵活性好,市场的适应性强。(5)土地利用方式:交替种植小麦、牧草或休耕,充分保持麦田的肥力(划区轮牧)。(6)区位条件:自然条件:气候温和湿润;地形平坦;土壤肥沃;灌溉水源较好(墨累一达令河水、东水西调);社会经济条件:市场广阔,主要为国际市场;交通便利(靠近主要公路,距海港近);地广人稀,有利于大规模的专业化生产;科技发达

20、,机械化水平高;政府的扶持和鼓励;7.我国不同地区发展农业生产的限制性因素:西北地区:水源东北地区:热 量(低温、冷害)华北地区:旱涝、盐碱、风沙南方地区:旱涝第一节(2)农业地域类型1.季风水田农业(1)作物:水稻(2)主要分布区:东亚、东南亚、南亚的亚洲季风气候区(3)特点:一大一小一高三低水利工程量因;生产规模困(小农经营);单位面积产量囿;商品率国;机械化水平阐,科技水平恻。日本农业现代化侧重生物技术和水利的发展,多采用小型农机具。季风气候区主要的气象灾害:旱涝灾害。(4)区位条件: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水热条件优越;大多数分布在平原地区,地形平坦;人口稠密,劳动力丰富,粮 食(市场

21、)需求量大;种植历史悠久,经验丰富;(生产习惯)居民的饮食习惯,稻米是当地人们喜爱的主要食粮。(食物偏好)(5)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稻米生产国(产量最大);印度是亚洲水稻种植面积最大的国家。2.商品谷物农业(1)主要农作物:小麦和玉米。春小麦:春播秋收(适合比较冷的地方种植)冬小麦:秋播夏收(2)主要分布区:美国、加拿大、阿根廷、澳大利亚、乌克兰(家庭经营)等。我国的东北和西北地区(国营)。(3)生产特点:一大三高生产规模因,商品率囿,机械化程度区|,科技水平囿。(4)商品谷物农业的有利区位条件:地广人稀;市场广阔;交通运输便利;机械化水平高;农业科学技术先进;自然条件优越:地势平坦开阔,土壤肥

22、沃,气候温和,降水丰富。第一节(3)以畜牧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1.大牧场放牧业(1)定义:一种面向市场的农业地域类型。(2)分布区:美国、澳大利亚、阿根廷、南 非(具有大面积的干旱、半干旱气候区)牧牛:美国、阿根廷养羊:澳大利亚、南非(3)生产特点:生产规模大,专业化程度高,商品率高;(4)区位优势(有利的区位条件):气候温和,草类茂盛,草质优良;地广人稀,土地租金低;距海港近,交通便利;历史悠久,经验丰富;(生产习惯)海上冷冻船的发明;(科技)(5)发展措施(我国内蒙古、新疆等牧区可借鉴之处)围栏放牧,划区轮牧;培育良种牛;种植饲料;加强对牛群病害的研究;开辟水源;改善交通运输条件;2.乳畜

23、业(1)定义:随城市发展而产生的,面向城市市场,商品化、集约化畜牧业地域类型。(2)生产对象一一奶牛;产品一一牛奶及其制品;(3)分布地区:北美洲五大湖周围地区,西欧、中欧,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地。我国北京、上海等大城市周围。(4)影响因素:饲料因素、市场因素。(5)西欧乳畜业的有利区位条件: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全年温和湿润,多雨雾,日照少,有利于多汁牧草的生长;地形:以平原为主,地形平坦,土层肥沃,有利于多汁牧草和饲料作物的生长。城市化水平高,经济发达,人口密集,市场需求量大;人们有饮用牛奶的习惯;机械化水平高;(6)特点:商品率高,机械化水平高,科技水平高,集约化程度高。第二节(1)工业的

24、区位选择1.工业分类:(1)按 性 质 分 重 工 业;轻工业(2)按主导区位因素分:原料导向型工业:制糖业,水产品加工工业,水果罐头加工业等。(原料导向型工业一一原料不便于运输或运输原料成本高)市场导向型工业:瓶装饮料厂,家具厂,印刷厂,石油加工厂等。(市场导向型工业一一产品不便于运输或运输产品成本高)动力导向型工业:冶 金 厂(有色金属冶炼厂)劳动力导向型工业:服装鞋帽厂,电子装配厂等技术导向型工业:高新技术产业。(3)按工业布局类型分煤铁复合型:鞍钢,美国东北部工业区,德国鲁尔区,临海型:宝钢,意大利塔兰托,日本福山临空型:“硅谷”,“硅岛”,德国慕尼黑,印度班加罗尔,中关村等2.工业区

25、位因素的判定按一般原则外,还需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一般原则具体条件石化工业属市场指向型大庆、辽阳的石化工业属原料指向型;南京、北京的石化工业属市场指向型有色冶金属动力指向型粗铜冶炼宜接近原料产地;精解铜需要选择能源地。普通家具厂需接近市场伊春家具生产厂属原料指向型,跨国公司在我国设立高档家具厂则接近市场瓶装饮料厂需接近市场从长远来看,影响其布局的主导因素是水源乳品生产一般接近市场伊利集团呼和浩特乳品生产基地属原料指向型3.工业的区位因素自然因素:土 地(地形、租金);水源;原料;燃 料(动力);社会经济因素:市场;交通;劳 动 力(数量、质量);科技;政策;乡土情感;环境因素;4.工业区位因素

26、的发展变化(1)原料对工业区位选择的影响在减弱,画对工业区位选择的影响在增强;(2)劳动力的数量对工业区位选择的影响在减弱,|劳动力的素质|对工业区位选择的影响在增强;(3)|交通运输条件|对工业区位选择的影响一直很重要;(4)憎 息 网 络 的 通 随|对工业区位选择的影响在增强;(5)|环境因素时工业区位选择的影响在增强;5.钢铁工业区位选择的三次变化1 9 世纪一一接 近 避 产 地;2 0 世纪初一一接 近 瓯 产 地(冶金技术提高,冶炼钢铁所用焦炭量大幅度下降)二战后一一接近|消费市场|(大型运矿船的出现)6 .鞍钢的区位选择:接近原料、燃料产地,接近消费市场;一一原料导向型宝钢的区

27、位选择:接近消费市场(煤炭一一安徽淮南、山西等地,铁矿一一澳大利亚、印度、巴西进口)一一市场导向型7 .环境因素对工业区位选择的影响(1)有空气污染的工业:(水泥厂,发电厂,钢铁厂,化工厂,炼油厂,酿造厂等)区位选择(因条件而异):位于主导风向(盛行风)的下风向;位于最小风频的上风向;位于与季风垂直的郊外;(2)有水源污染的工业:(印染厂,造纸厂,电镀厂,皮革厂,化工厂,炼油厂等)区位选择:远离水源地;位于流经城区河流的下游地带;注意:化工厂、炼油厂既有空气污染又有水源污染。第二节(2)工业地域的形成1 .工业联系的类型:(1)在生产工序上的联系(生产联系):工厂之间存在产品与原料的联系。(1

28、)空间利用上的联系(空间联系):共同利用当地的基础服务设施或廉价的劳动力等而产生的空间联系。2 .工业集聚的优势(1)加强企业间的信息交流和技术协作,降低中间产品的运输费用和能源消耗,最终降低生产成本,最终提高生产效率和利润,取得规模效益。(2)共同利用基础设施,节约生产建设投资。3.工业地域类型:(1)按成因分类自发形成的工业地域(具有生产工序上的工业联系)规划建设的工业地域(既有生产工序上的工业联系又有空间利用上的工业联系)(2)按性质分类发育程度高的工业地域:面积大,协作企业多,生产规模大,进一步发展为工业城市;发育程度低的工业地域:面积小,工业联系简单,规模小,工厂少,生产潜力小。4.

29、工业地域联系的方式:工业集聚和工业分散5 .工业分散(1)原因:发挥各地优势,降低市场交易费用,在 各 地(或全球范围内)寻找最优区位。(2)适合:原料(或零部件)及产品的运输量较小、价格昂贵,可空运。产品结构复杂、零部件种类繁多的复杂。如:汽车生产的全球化。(3)工业分散的支持条件:现代化的交通运输方式、现代化的通信技术和手段(4)老工业区的分散:老工业区工业过分集中,环境污染严重,工厂之间出现争水、争地、争动力的现象,不利于工业进一步发展,而应适当分散。如:美国一I 日本t I 德 国J 中国一 俄罗斯一(箭头代表工业分散方向)第二节(3)传统工业区与新工业区1.传统工业区的特点(1)“一

30、”一个核心:大型工业企业(2)“二”两个区位条件:煤、铁(3)“三”三个问题:原料能源消耗大,运输量大,污染严重(4)“四”四个典型地区:德国的鲁尔工业区、英国中部工业区、美国东北部工业区、我国辽中南工业区(5)“五”五个工业部门:煤 炭(电力)、钢铁、机械、化工、纺织2.传统工业区典例一一德国鲁尔工业区(德国工业的心脏)(1)区位优势:丰富的煤炭资源(鲁尔煤田);离铁矿区近(法国东北部的洛林铁矿);便捷的水陆交通运输;充沛的水源;广阔的市场;(2)衰落的原因:生产结构单一(长期局限于煤炭、钢铁等传统工业部门)-内因;煤炭的能源地位下降(石油、天然气的广泛使用);世界性钢铁过剩(钢铁生产供大于

31、求、钢铁替代产品的广泛应用);新技术革命的冲击一一根本原因;环境污染、用地紧张、交通拥挤等问题;(3)整治措施:调整工业结构:减少工厂数量,扩大工厂规模;新建或引进技术水平较高的中小企业;调整工业布局:工业布局向西部、南部拓展;钢铁工业向沿海转移;发展第三产业:发展科技,开展工业旅游,发展金融服务业;优化环境:严格控制“三废”排放;建设完善的废弃物回收装置和污染处理系统;植树造林、种草。3.新工业区(1)代表性工业:传统轻工业、高技术产业(2)特点:地区新一一发达国家没有传统工业的乡村地区时间新一一2 0世 纪5 0年代之后形式新一一以灵活多变的中小企业为主的工业地域(3)分布:意大利东北部和

32、中部地区,德国南部地区,美国 硅谷,日 本“硅岛”,印度班加罗尔,北京的中关村。4.案例一一意大利中部和东北部工业区(1)特点:小、轻、同、专、散以中小企业为主;以轻工业为主;集中了大量同类或相关的企业;生产高度专业化;企业分布在小城镇、甚至农村,生产过程分散。(2)形成条件:大批廉价劳动力;交通运输便利;小城镇用地、用水方便;政府的大力支持;发达的银行信贷体系;意大利经济高度开放(广阔市场);2 0世 纪7 0年代原料、燃料大幅度涨价;(3)发展模式:|工业小区|形成了生产一销售一服务网络,增强市场竞争力。5.案例一一美 国“硅谷”一一高新技术工业区(1)特点:从业人员具有高水平的知识与技能

33、;增长速度快,产品更新换代的周期较短;研究开发费用在销售中所占比例较高;产品面向世界市场;(2)刺 激“硅谷”迅速发展的区位因素:地理位置优越,环境优美;气 候 宜 人(地中海气候);高速公路,航空港等交通便捷;全世界的人才高地(临近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市场稳定(美国国防部一直维持着对“硅谷”电子产品稳定的订货)特然的区位因素影响。创新环境和创新文化。第四单元 人类活动的地域联系第一节人类活动地域联系的主要方式1 .五种现代化交通运输方式:铁路运输,公路运输,航空运输,水路运输,管道运输2 .五种现代运输方式的特点铁路:当代最重要的运输方式之一,运量大、运费较低;投资成本高;公路:发展最快、

34、应用最广、地位日趋重要;机动灵活、周转速度快,适于短途运输;空运:速度快、运输效率高,最快捷的现代化运输方式;运 费 高;水运:运量大、运费低,运速慢;受航道水文状况和气象等自然条件影响大。(包括内河运输和海洋运输)管道:运具和线路合二为一的运输方式,专管专用,灵活性差。3 .交通运输方式的发展方向:高速化、大型化、专业化4 .交通 运输线(铁路、公路)的区位因素和选线原则(1)自然因素(制约性因素):地形:A.平原:要尽量少占用好地,处理好与城镇发展、农田水利的关系;铁路建设以桥代路的两种情形:一是保护生态环境,如青藏铁路;二是节约土地;三是减少对其他交通线路的干扰。B.山区:线路尽量沿等高

35、线修筑,陡坡上“之”字形弯曲或开凿隧道,尽量避开地形复杂的地区水文:线路应避开沼泽地,尽量避免跨越河流,以减少桥涵长度。地质:注意避开断层带和滑坡、泥石流多发区,特别是开凿隧道应尽量避开断层,从背斜穿过。气候:工程设计应特别注意沿线的暴雨、大风等,以及冻土、积雪等。湿润地区注意排水;干旱地区注意防风固沙;高寒地区克服冻土和缺氧。(2)社会经济因素(主导、决定性因素)经济因素:合理布局交通运输线路,促进沿线经济发展。社会因素:巩固国防、加强民族团结、促进少数民族地区和革命老区经济发展等。技术因素:科技是交通建设的保障。使运输网伸展到更广阔的范围,克服自然障碍,保证车辆运行安全。5.交通运输网中的

36、点(车站、港口、机场)影响港口建设的区位因素:(1)自然条件:地形平坦开阔;港阔水深,不淤不冻;避风条件好(天然的海湾,或地处山地背风坡)(2)社会经济条件:以大城市为依托;广阔的经济腹地;交通便利(完善的配套设施和高效率的运作服务);注意:若为河港,要注意泥沙淤积对港口建设的不利影响(故凹岸建港)。影响航空港建设的区位因素:(1)自然条件:地形开阔平坦、坡度适中;地质条件较好;天气较好;地势较高;(2)社会经济条件:人口稠密,经济发达,人流、物流频繁地区最为有利;距城市较远但交通便利的地方;第二节交通运输布局1 .对聚落空间形态的影响(1)新的交通方式发展会带动聚落空间形态的变化。(2)某种

37、交通方式的衰落也会影响聚落空间形态的演变。(3)聚落空间形态往往沿交通干线扩展,交通干线成为聚落的主要发展轴。(4)交通运输网将聚落紧密联系,促使多个城市相互连接,形成沿交通网分布的大城市带。2 .对商业网点分布的影响(1)山区商业网点的密度明显小于平原商业网点。(2)商业网点布局的区位要求:大量消费人群一一市场最优原则:市区中心或市内街角路口处;便利交通条件一一交通最优原则:要求位于市区环行路边缘或市区边缘的高速公路沿线。较强的商品生产能力、稳定的商品来源第三节交通与通信发展带来的变化1 .交通运输布局变化与聚落形态(1)聚落的概念、类型。(2)聚落往往沿交通干线分布。(3)理解交通运输方式的变化对聚落形态的影响。(4)举例: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变化对泰安的城市形态的影响。2 .交通运输布局变化与商业网点(1)明确商业网点的含义。(2)商业网点的分布规律。(3)商业网点分布规律的原因。(4)商业网点布局的原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教案示例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