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部编版必修上册理解性默写练习(共15篇附参考答案).doc

上传人:鹿哥 文档编号:93368333 上传时间:2023-07-03 格式:DOC 页数:15 大小:14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语文部编版必修上册理解性默写练习(共15篇附参考答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高中语文部编版必修上册理解性默写练习(共15篇附参考答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中语文部编版必修上册理解性默写练习(共15篇附参考答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语文部编版必修上册理解性默写练习(共15篇附参考答案).doc(15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理解性默写练习班级 考号 姓名 总分 1.劝学1.荀子劝学中用对比的手法说明“学”与“思”关系的名句是“ 。”2.荀子认为人的知识.道德.才能是后天不断广泛学习改造获得的。“金”要锋利,需“就砺”;人要改造成为“ ”的君子,就要“ ”。3.儒道两家都曾用行路来形象地论述了积累的重要性。老子中说“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而荀子在劝学中则说“ ”。4.荀子劝学指出:“ 。”这与韩愈师说中,“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的观点是相同的。5.荀子劝学中的“ ”二句,通过“木”与“金”的变化来进一步说明客观事物经过人工改造,可以改变原来的状况。6.“ ”却能“上

2、食埃土,下饮黄泉”的“用心一”和螃蟹虽有六跪而二螯,然“非 ”形成鲜明对比,突出了学习必须用心专一,才能获得成功。7.善于“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的人总是更容易成功,劝学中表达上述意思的概括性的两句是:“君 ”。8.荀子劝学中开篇就提出了中心论点,即“ ”,在后面阐明了学习要持之以恒,并在后来形成常用成语的句子是: 。9.孔子曰:“学而时习之”,又说:“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荀子在劝学中提出 “ ”的观点,继承并发展了孔子对学习的认识。10.刘禹锡诗云:“芳林新叶催新叶,流水前波让后波。”和荀子 劝学中的“青, 。”都表达出学生可以超过老师或后人超过前人的思想。11.荀子劝学中指出:“

3、 ”与韩愈的“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的思想一致。12.“ ”,通过“木”于“金”的变化来进一步说明客观事物经过人工改造,可以改变原来的状况。13.荀子认为人的知识.道德.才能是后天不断广泛学习改造获得的。“金”要锋利,需“就砺”;人要改造成为“ ”的君子,就要“ ”,可见,学习的意义是十分重大的。14.荀子劝学中“ ”强调了整天空想不如片刻学习收获大的道理。15. “ ”是说君子的天赋本性跟其他人并没有什么不同,然而最终却超过一般人,是因为“ ”说明了利用学习可以弥补自己不足的道理。16.古代诗文中,有许多借助描写“风雨”来抒发情感的的名句。而荀子.劝学中则用“ ”来形象论述积累

4、的重要性。17.只要坚持,就会成功。正如荀子.劝学中说:“锲而舍之,朽木不折; 。”18. ,却能“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的“用心一”和螃蟹虽有六跪而二螯,然“ ”形成鲜明对比,突出了学习必须用心专一,才能获得成功。19.人们常说,活到老,学到老,荀子劝学篇中的“ ”这句话印证了这句话。20.韩愈师说中“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这句话与荀子劝学中的“ ”观点相同。21.荀子在劝学中说,君子需要通过广泛学习来提升自己的两个句子是: 22.劝学开篇就提出了全文的中心论点,即“ ”。在后面又阐明了学习要持之以恒的句子是:“ 。”2.师说1.韩愈认为老师的职能是: 。2.韩愈认为择师的标

5、准是: 。3.韩愈眼中的师生关系是: 。4.师说中士大夫之族耻学于师的原因: 。5.中国古代的学校教育十分发达,从中央到地方都有官学。韩愈写这篇文章时三十五岁,正在国子监任教。那么,韩愈为什么说“古之学者必有师”,“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原来他所说的“师”,有其独特含义,并与那些教孩童的老师进行对比,以明确自己所说的老师既不是指各级官府的学校老师,也不是指“授之书而习其句读”的启蒙教师的句子是: 。6.本文从多个方面进行对比,抨击“耻学于师”的人,先用古今对比,指出从师与不从师的两种结果,并用一个反问句推断圣人更圣明,愚人更愚笨的原因的语句是: ?7.以孔子为例,指出古代圣人没有固定的老师,广泛

6、学习,重视师道的事迹,进一步阐明从师的必要性和以能者为师的道理的语句是 。8.本文以为子择师和自己不从师作对比,韩愈直接点明自己的态度,认为这样做,最终导致的结果是: 9.荀子劝学篇指出:“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这与韩愈师说中“ ”的观点是相同的。10.师说一文批判了当时社会上“耻学于师”的陋习,明确的指出了从师的标准:“ 。”11.柳宗元曾在答韦中立论师道书中说:“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这与韩愈师说中“ ”所描述的现象一样。12.中国是一个有着尊师传统的国家,韩愈在师说中指出教师作用的一句是:“ 。”13.师说一文不仅有严密的论证思路,而且有简洁生动的语言表达,文中“ ”就凝练

7、地概括了“士大夫之族”不愿从师的荒谬心态。14.师说中强调了从师是为了学道,和他人的年龄大小无关的两句是: 。15.从师态度不同,结果也不同。古之圣人才智超出一般人很远,“ ”;今之众人才智低于圣人很多,“ ”,这就造成了两种截然不同的结果:是故“ ”。16.韩愈写作师说一文的缘由是:“ 。”17.“没有人是天生懂道理的”,这与师说中“ ”一致。3.赤壁赋1.赤壁赋中,苏轼写自己乘着风飞行,漂浮在天空中,飘飘欲仙,脱离了现实,不问前方,不知止地的一句是: 。2.在赤壁赋中,苏轼之客期望自己能“ ”,在客人的想象中,自己与仙人把臂同游,和日月同生。3.赤壁赋一文,苏轼用“ ”两句着重描写了像细丝

8、一样连续不断、婉转悠扬的悲戚箫声,它能“ ”,想象奇特,笔力深刻。4.赤壁赋中,苏轼写在皎洁的月光照耀下白茫茫的雾气笼罩江面,天光、水色连成一片的诗句是: 。5.赤壁赋中描绘秋江的朗爽与澄净,泛不起一丝波纹,也恰好体现作者夜游赤壁时怡然自得的心情的语句是: 。6.苏东坡在赤壁赋中回答客人,提出了对宇宙与人生的看法。他紧扣水月,阐述了变与不变的辩证关系,来攻破客人“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的理想。如果从变化的角度来观察,那么“ ”如果从不变的角度观察,那么“ ”。7.赤壁赋中,写苏轼一行人任凭一叶扁舟飘荡,在水波不兴的辽阔江面上自由来去的语句是: 。8.赤壁赋一文中,客人感伤个

9、人在天地间短暂与渺小,用比喻的手法写下“ ”消极至极。9.赤壁赋中“ ”,常被后人引用,用来勉励自己修身自好,不贪慕身外之物。10.曹操的英雄形象历来备受文人称赞,苏轼在赤壁赋中,写下“ ”两句,把曹操把酒临风,举矛吟诗的潇洒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11.苏轼赤壁赋中描写明月初升的句子是“ 。”4.短歌行1.短歌行中写诗人一边喝酒一边高歌,感叹人生短促,日月如梭的句子是: 。2.短歌行中运用比喻的手法感慨人生短暂(感叹失去的时日实在太多,好比晨露转瞬即逝)的诗句是: 。3.短歌行中写诗人在宴饮欢乐中仍忧思不忘(写诗人在酒席上歌声激昂慷慨,忧郁长久难遣)的诗句是: 。4.短歌行中运用借代手法写解除忧

10、愁的唯有美酒的诗句是: 。5.短歌行中运用典故指出作者渴望得到贤才的诗句是: 。6.短歌行中诗人因思念贤才而一直低声吟诵到今天的诗句是: 。7.曹操在短歌行中化用诗经郑风子衿中的诗句,“ ”,这几句点明了“愁”的一个原因,即对人才的渴求。作者所引用的诗经原是写恋人之间的思念,那种悠长,那种亦喜亦忧,可见诗人对人才的一片深情。8.曹操在短歌行中化用诗经小雅鹿鸣中的诗句,表达了作者欢迎贤才的心情。一旦四方贤才光临舍下,作者将奏瑟吹笙,宴请宾客,不甚欣喜(运用典故表明诗人优待贤才的态度)的诗句是:“ 。”9.短歌行中运用比兴手法,将贤才喻为明月,恰如其分地表达诗人渴望贤才来归的心意的诗句是: 10.

11、短歌行中写诗人通过想象贤才踏着田间小路,一个个屈驾前来探望我的诗句是: 。11.短歌行中写诗人诗人通过想象与贤才彼此久别重逢,谈心宴饮,争着将往日的情谊诉说。表达了诗人希望与贤才真诚交往的强烈愿望的句子是: 。12.短歌行中以乌鹊南飞、无枝可依比喻在三国鼎立的局面下,有些人才犹豫不决,彷徨不知何去何从,作者以设问的方式,曲折地为贤才指明方向的诗句是:“ 。”13.曹操在短歌行中借用管子形解中的典故,用比喻手法说明自己渴望多纳贤才(既是运用比喻又是运用典故的手法说明自己渴望多纳贤才)的句子是: 。14.曹操在短歌行中运用典故,以周公自比,说自己也有周公那样的胸襟,一定会热切殷勤地接待贤才,使天下

12、的人才都心悦诚服地归顺的诗句是: 。5.归园田居(其一)1.陶渊明是很多古代诗人的偶像。归园田居(其一)写出了很多人的心声:“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2.在归园田居(其一)中,“ ”运用对偶和比喻表达了作者身在宦海却心系田园的心情。3.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表现诗人归隐田园后宁静、闲适的生活状态的句子是:“ ”。4.在归园田居(其一)中,“ ”阐明了作者厌恶官场生活,一心想要回归自然的原因。5.在归园田居(其一)中,表现作者摆脱官场生活、回归大自然后的喜悦心情的句子是“ ”。6.归园田居(其一)中表现炊烟轻柔而缓慢地向上飘升、山村安静祥和的句子是:“ ”。6.鹊桥仙纤云弄巧1.秦观在鹊桥

13、仙中赞叹牛郎织女一年一度的七夕相会胜似人间长相厮守的美好,正是“ ”。2.秦观在鹊桥仙中表明爱情天长地久,不在一朝一夕的依恋的句子是“ ”。3.鹊桥仙巧妙表现牛郎织女临别时依恋怅惘的句子是:“ !”4.鹊桥仙中,“ ”照应“银汉迢迢”,以景设喻,写两情相会温柔缠绵;“ ”写七夕佳期竟然像梦幻,才相见又分离,怎不令人心碎!7.梦游天姥吟留别1.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诗人直抒胸臆,表现了蔑视权贵、不卑不屈的精神的句子是: !2.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 ”两句用夸张和对比的手法,写出了诗人眼中的天姥山巍峨险峻,气势非凡。3.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 ”两句通过视觉和听觉描写,写出了诗人梦游天姥山登上半山

14、腰时的所见所闻,充满了奇幻色彩。4.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诗人给我们描绘了一个天姥山上仙人的世界,其中,“ ”一句写出了仙人的衣着以及骑乘,“ ”直接点明山上的仙人非常多。5.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 ”两句对天姥山上天气和环境的描写,渲染了一种紧张凝重的气氛,为下文写仙人们的出场作了铺垫。6.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 ”两句写出了诗人在梦境中第一眼看到的天姥山仙境的景象:有无边无际的蔚蓝的天空,有日月照耀的宫阙,景色壮丽,精心炫目。7.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 ”两句写出了诗人梦醒后对人间乐事和古来万世的感慨之情,看似消极,却是诗人对现实世界的深刻反省,为后文直抒胸臆积蓄了感情力量。8.梦游天姥吟留

15、别中最能表现作者性格(或主旨)的句子是: 。9.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描写天姥山巍峨、挺拔的诗句是: 。10.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由梦境转入现实的过渡句是: 。11.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中也有消极情绪的流露: 。其中包含着诗人对人生的几多失意和深沉的感慨。此时此刻诗人感到能抚慰心灵的是“ 。”徜徉山水的乐趣,才是最快意的。8.登高1.登高中的“ ”极写作者的羁旅之愁、病痛之苦以及孤独之感。2.杜甫登高中用落叶和江水描写出沉郁悲凉的秋景的两句是“ 。”3.杜甫在登高中用“ ”归纳出白发日多、因病断炊的根源,忧国伤时的情操感人至深。4.杜甫在登高开篇写登高见闻,以“ ”两句描绘出一幅精美的图画,

16、视觉、听觉融为一体,天、风等六种意象自然成对。5.杜甫一生漂泊,老年病苦孤愁,他的登高诗中有两句对其生活状况作了生动的概括:“ 。”6.今人常用杜甫登高中的“ ”两句来表达旧事物终将衰落,历史长河仍将向前之意。9.琵琶行(并序)1.琵琶行中“ ”一句点明诗人秋夜送别友人这一事件并渲染出悲凉气氛。2.琵琶行中“ ”两句揭示了琵琶女不愿出场但又盛情难却、犹豫不决的矛盾心情。3.琵琶行中琵琶女年长色衰后,嫁做商人妇。“ ”两句借月烘托琵琶女独守空船的凄清心情。4.琵琶行中用“比”的手法,描摹琵琶乐音和旋律的变化,如表现急切而愉悦情调的句子是“ ”,表现旋律婉转而流畅的句子是“ ”,表现热烈紧张场面的

17、句子是“ ”。乐曲的终止也写得很好:“ ”使听众继续沉浸在乐曲的境界里。5.琵琶行运用侧面烘托的方法描写琵琶女技艺高超、美丽出众的诗句是: 。6.琵琶行中琵琶女年轻时五陵的少年争相敬献殷勤,而当她年老色衰之后则是“ ”,门可罗雀,嫁于商人。7.琵琶行中,琵琶女第三次音乐演奏之后诗人的表现是: 。8.诗中将琵琶女的命运与诗人的身世联系起来的句子(也是诗眼、主旨句)是: 。9.琵琶行总写琵琶女的演奏时,先用“ ”校弦试音,但诗人却用“ ”来赞叹,一个“情”字写出了琵琶女的内心世界是波涛汹涌的,也暗示下文的音乐描写将会是琵琶女内心积聚情感的爆发。写琵琶女演奏琵琶曲目的过程,其中既用“ ”“ ”描写弹

18、奏的神态,也用“ ”“ ”概括琵琶女借乐曲所抒发的内心情感。但这都是概述性的描写。10.琵琶行善于运用各种生动的比喻描绘音乐形象,不仅以声写声,而且还兼有以形写声的特点,即用听觉形象、视觉形象联合起来通比音乐,使得琵琶女的弹奏非常具体形象。如写大小弦合奏时就是这样描述的: 。再如,诗人还用旋律的变化写出了先“滑”后“涩”的两种音乐意境: 。还如,诗人用自己独特的感受来描绘余音袅袅、余意无穷的音乐境界: 。把琵琶女的情感暗流推向高潮的音乐描写是: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运用侧面描写表现琵琶女弹奏技艺高超、音乐具有让人回味无穷的艺术境界的诗句是: 。11.音乐由“冷涩”到“凝绝”,是一个“

19、声渐歇”的过程,诗人用“ ”的佳句描绘了余音袅袅、余意无穷的艺术境界,令人拍案叫绝。12.在琵琶行一诗中,当琵琶女自诉身世时,“我”情感被激,发出了“ ”的感慨,忍不住说出了自己的遭遇,因此才有了同声相应的诗文。13.琵琶行中,诗人自叙被贬之后居住环境的诗句是: 。14.明湖居听书写小玉说书时,“满园子的人都屏气凝神,不敢少动,忽听霍然一声,人弦俱寂”,展现了听书人的投入,侧面反映出说书人的技艺卓绝。琵琶行中也有类似情景,以表现琵琶女的高超技艺,这些诗句是“ 。”15.琵琶行写琵琶女弹奏都用了多次侧面描写:一次,“忽闻水上琵琶声”,侧面描写的句子是主人忘归客不发;第二次当“四弦一声如裂帛”结束

20、弹奏后,诗人用“ ”来进行侧面描写;最后一次“凄凄不似向前声”,作者又用“ ”作侧面描写。16.张中行先生为一幅国画题联,上联是“何处少墨同多墨”,下联如从琵琶行中选句,应是“ ”。10.念奴娇赤壁怀古1.苏轼在念奴娇赤壁怀古(大江东去)中,用“ ”两句,表达了岁月虚度、只能借酒浇愁的无奈之感。2.苏轼在念奴娇赤壁怀古(大江东去)中“ ”一句,写的是周瑜的儒将装束。“ ”一句,表明了周瑜的赫赫战功。3.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大江东去)中“ ”两句,描写了骇浪搏击江岸的壮丽景色。4.念奴娇赤壁怀古(大江东去)中,苏轼赞美英雄豪杰战斗过的地方风景壮丽,更赞美这里涌现的叱咤风云的豪杰,向下阕过度的句子

21、是: 。5.念奴娇赤壁怀古(大江东去)中运用比喻手法描写赤壁古战场的险要形式的句子是“ 。6.在念奴娇赤壁怀古(大江东去)中表现周瑜风度潇洒,指挥从容,再现“以少胜多”的战例,艺术地写出周瑜才能的句子是: 。7.念奴娇 赤壁怀古中,描写“小乔”的婚事是为了突出周瑜青春得意、气度雄伟的句子是: 。8.念奴娇赤壁怀古(大江东去)中的“ ”寓意周瑜功名早成,而自己鬓发斑白却毫无建树,表达了壮志未酬的郁愤和感慨。11.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1.以乐景写哀情可以使哀伤的情感表达更出色,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使用这一手法的句子是: 。2.作者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的结尾发出“ ?”的慨叹,这是借廉颇自比,表

22、达自己报国无门的感慨。3.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用刘义隆的典故,以古喻今的句子是:“ ”。4.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作者登高望远,首先想到的是孙权这位著名的历史人物,他心中思绪万千,于是发出了“ ”的感慨。5.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感叹东吴强盛的局面和孙权风流余韵的英雄业绩,都经历了无数的风雨,一去不返了的句子是: 。6.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赞叹刘裕北伐的赫赫战功的两句是: 。7.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辛弃疾认为北伐抗金应当做好充分准备,如果像宋文帝刘义隆那样草率出兵,虽有“ ”的雄心,也只怕会是“ ”的结局。8.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辛弃疾登高望远,追怀英雄豪杰,暗喻南宋统治集团没有像

23、孙权那样的英雄豪杰的句子是 。12.登泰山记1.在登泰山记中,作者先后用拟人和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了自己登上泰山山顶时刹那间的感受的句子是: 。2.在登泰山记中,“ ”这两句写出了登泰山时天气的恶劣以及路途的艰辛。3.在登泰山记中,作者在“ ”这四句用很少的笔墨给我们勾画出一幅泰山夕照图,写出了泰山的安详、明媚,以及肃穆中有温柔飘逸美的特殊风韵。4.在登泰山记中,作者写自己在泰山顶上观日出,“ ”一句对天气的描写与前文“迷雾冰滑”照应,再次凸显了天气的恶劣。5.在登泰山记中,“ ”两句写出了在泰山顶上看到太阳将出时的景色,奇幻无比,为下文写日出的壮观景色作了衬托。6.登泰山记,日出之前,“ ”作

24、者从山巅向下俯视,众山如骰子,这是从对面落笔写出日观亭位于最高处。其中“白”字写出了白雪覆盖群山的概貌。7.登泰山记,“ ”用如丹砂一般红的色彩,写出朝阳的无限生气。旭日如丹,倒映在海面上,上下辉映,一片红艳艳,海浪翻滚,红波摇动,犹如承托着太阳一般。13.涉江采芙蓉1.涉江采芙蓉中抒发了主人公担忧此生无缘相聚的忧伤,又表达出自己对爱情的忠贞的诗句是: 。2.涉江采芙蓉中“ ”运用比兴手法写抒情主人公形象的雅洁及营造清幽、高洁的意境。3.涉江采芙蓉中,“ ”两句话写出了游子从眼前想到此后生涯,想到两个相爱的人此生都不能相聚相守,游子的情绪更加黯然销魂。4.涉江采芙蓉中,“ ”这两句话,诗角度变

25、了,转为从远在洛阳求仕的游子方面写。在这样一个季节里,自然想起家乡采莲一事,只是举目远望,回乡的路途绵延无尽。5.描绘出游子望乡的感人情景的诗是 “ ”。6.抒发了主人公担忧此生无缘相聚的忧伤,又表达出自己对爱情的忠贞的诗句是 “ ”。7.涉江采芙蓉中描写了一副女子们在江中采莲,而湖岸泽畔还有着数不清的芳草的美好、欢乐的画面的句子是“ ”。14.静女1.静女中,描写静女送我第一个礼物的句子是: 。2.静女中,描写静女送我第二个礼物的句子是: 。3.静女中,描写约会时男主人憨厚痴情的句子是: 。4.静女中,描写男主人爱屋及乌,表达对女子的喜爱的句子是: 。5.静女中,描写男主人对女主人所赠的管箫

26、的喜爱的句子是: 。6.静女中,描写男主人在城墙角落焦急等待女主人的句子是: 。7.静女中,“ ”运用双关语来赞美姑娘。8.静女中,运用移情于物手法,表达爱屋及乌的情感的两句是: 。15.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1.李煜在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一词中一个诗句惊心动魄,把李煜的愁闷劈空倾泻下来,这个句子是: 。这其中包含宇宙的永恒和人生的短暂无常之意。2.李煜在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一词中直接抒发亡国之恨的句子是: 。3.李煜的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一词中词人遥望金陵,并传出物是人非的无限怅恨的感叹的句子是: 。4.李煜在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一词中用比喻、夸张、设问手法写出愁思的多与深广的

27、句子是: 。5.李煜的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一词中用对比手法,反衬出人生无常的句子是: 。6.李煜的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一词中以水喻愁,将抽象的情感形象化的句子是: 。附:参考答案1.劝学1.荀子劝学中用对比的手法说明“学”与“思”关系的名句是“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2.荀子认为人的知识.道德.才能是后天不断广泛学习改造获得的。“金”要锋利,需“就砺”;人要改造成为“知明而行无过”的君子,就要“博学而日三省乎己”。3.儒道两家都曾用行路来形象地论述了积累的重要性。老子中说“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而荀子在劝学中则说“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4.荀子劝学指

28、出:“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这与韩愈师说中,“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的观点是相同的。5.荀子劝学中的“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二句,通过“木”与“金”的变化来进一步说明客观事物经过人工改造,可以改变原来的状况。6.“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却能“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的“用心一”和螃蟹虽有六跪而二螯,然“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形成鲜明对比,突出了学习必须用心专一,才能获得成功。7.善于“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的人总是更容易成功,劝学中表达上述意思的概括性的两句是:“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8.荀子劝学中开篇就提出了中心论点,即“学不可以已”,在后面阐明了学习要持之以

29、恒,并在后来形成常用成语的句子是:锲而不舍,金石可镂。9.孔子曰:“学而时习之”,又说:“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荀子在劝学中提出 “学不可以已”的观点,继承并发展了孔子对学习的认识。10.刘禹锡诗云:“芳林新叶催新叶,流水前波让后波。”和荀子 劝学中的“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都表达出学生可以超过老师或后人超过前人的思想。11.荀子劝学中指出:“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与韩愈的“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的思想一致。12.“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通过“木”于“金”的变化来进一步说明客观事物经过人工改造,可以改变原来的状况。13.荀子认为人的知识.道德.才能是后天不

30、断广泛学习改造获得的。“金”要锋利,需“就砺”;人要改造成为“知明而行无过”的君子,就要“博学而日三省乎己”,可见,学习的意义是十分重大的。14.荀子劝学中“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强调了整天空想不如片刻学习收获大的道理。15. “君子生非异也”是说君子的天赋本性跟其他人并没有什么不同,然而最终却超过一般人,是因为“善假于物也”说明了利用学习可以弥补自己不足的道理。16.古代诗文中,有许多借助描写“风雨”来抒发情感的的名句。而荀子.劝学中则用“积土成山,风雨兴焉”来形象论述积累的重要性。17.只要坚持,就会成功。正如荀子.劝学中说:“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18.蚓

31、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却能“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的“用心一”和螃蟹虽有六跪而二螯,然“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形成鲜明对比,突出了学习必须用心专一,才能获得成功。19.人们常说,活到老,学到老,荀子劝学篇中的“学不可以已”这句话印证了这句话。20.韩愈师说中“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这句话与荀子劝学中的“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观点相同。21.荀子在劝学中说,君子需要通过广泛学习来提升自己的两个句子是: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22.劝学开篇就提出了全文的中心论点,即“ ”。在后面又阐明了学习要持之以恒的句子是:“学不可以已。锲而舍之,朽木不

32、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2.师说1.韩愈认为老师的职能是: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2.韩愈认为择师的标准是: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3.韩愈眼中的师生关系是: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4.师说中士大夫之族耻学于师的原因: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5.中国古代的学校教育十分发达,从中央到地方都有官学。韩愈写这篇文章时三十五岁,正在国子监任教。那么,韩愈为什么说“古之学者必有师”,“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原来他所说的“师”,有其独特含义,并与那些教孩童的老师进行对比,以明确自己所说的老师既不是指各级官府的学校老师,也不是指“授之书而习其句读”的启蒙教师的句子是: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6.本文从多个方面进行对比,抨击“耻学于师”的人,先用古今对比,指出从师与不从师的两种结果,并用一个反问句推断圣人更圣明,愚人更愚笨的原因的语句是: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7.以孔子为例,指出古代圣人没有固定的老师,广泛学习,重视师道的事迹,进一步阐明从师的必要性和以能者为师的道理的语句是: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8.本文以为子择师和自己不从师作对比,韩愈直接点明自己的态度,认为这样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高考资料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