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试题汇编(课内外比较阅读37篇)(含答案与翻译).doc

上传人:悠远 文档编号:93294970 上传时间:2023-07-02 格式:DOC 页数:42 大小:24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08年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试题汇编(课内外比较阅读37篇)(含答案与翻译).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2页
2008年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试题汇编(课内外比较阅读37篇)(含答案与翻译).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08年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试题汇编(课内外比较阅读37篇)(含答案与翻译).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08年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试题汇编(课内外比较阅读37篇)(含答案与翻译).doc(42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2008年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试题汇编课内外比较【甲】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大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节选自欧阳修醉翁亭记【乙】亭以雨名志喜也。古者有喜则以名物,示不忘也。周公得禾,以名其书;汉武得鼎,以名其年;叔孙胜狄,以名其子:其喜之大小不齐,其示不忘一也。余至扶风之明年,始治官舍,为亭于堂之北,而凿池其南,引流种木,以为休息之所。既而弥月不雨,民方以为忧。越三月乙卯乃雨,甲子又雨,民以为未足;丁卯大雨,三日乃止。官吏相与庆于

2、庭,商贾相与歌于市,农夫相与忭于野,忧者以乐,病者以愈,而吾亭适成。于是举酒于亭上,以属客而告之曰:“五日不雨可乎?”曰:“五日不雨则无麦。”“十日不雨可乎?”曰:“十日不雨则无禾。”无麦无禾,岁且荐饥,狱讼繁兴,而盗贼滋炽。则吾与二三予虽欲优游以乐于此亭,其可得耶?今天不遗斯民,始旱而赐之以雨,使吾与二三予,得相与优游而乐于此亭者,皆雨之赐也。其又可忘也? (节选自苏轼喜雨亭记) 17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3分) (1)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 (2)余至扶风之明年 ( ) (3)既而弥月不雨 ( ) 18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译文:

3、(2)忧者以乐,病者以愈,而吾亭适成。 译文: 19喜雨亭记突出表现出苏轼 的思想感情,这与欧阳修醉翁亭记的主旨 有共通之处。(4分) 20甲、乙两文中画线句子句式有什么共同特点?它们的表达效果是怎样的?(4分) 答: 【参考答案】 17(3分)(1)跟从,随从 (2)第二年 (3)下雨(各1分)18(4分)(1)醉了能够同大家一起欢乐,醒来能够用文章记述这乐事的人,是太守啊。(2分)(2)忧愁的人因此欢乐,生病的人因此痊愈,我的亭子正好建成。(2分)19(4分)关心人民疾苦(2分,意思对即可。答“喜雨”给1分) 与民同乐(2分,意思对即可)20(4分)骈散结合,句式整齐而有变化,并在句末多用

4、“也”字,富有节奏感和回环美。(各2分,意思对即可)【参考译文】【乙】这座亭子用雨来命名,是为了纪念喜庆的事件。古时候有了喜事,就用它来命名事物,表示不忘的意思。周公得到天子赏赐的稻禾,便用“嘉禾”作为他文章的篇名;汉武帝得了宝鼎,便用“元鼎”称其年号;叔孙得臣打败敌人侨如,便用侨如作为儿子的名字。他们的喜事大小不一样,但表示不忘的意思却是一样的。我到扶风的第二年,才开始造官邸,在堂屋的北面修建了一座亭子,在南面开凿了一口池塘,引来流水,种上树木,把它当做休息的场所。这年春天,在岐山的南面下了麦雨,占卜此事,认为今年有个好年成。然而此后整整一个月没有下雨,百姓才因此忧虑起来。到了三月的乙卯日,

5、天才下雨,甲子日又下雨,百姓们认为下得还不够;丁卯日又下了大雨,一连三天才停止。官吏们在院子里一起庆贺,商人们在集市上一起唱歌,农夫们在野地里一起欢笑,忧愁的人因此而高兴,生病的人因此而痊愈,而我的亭子也恰好造成了。于是我在亭子里开酒宴,向客人劝酒而告诉了这件事,问他们道:“五天不下雨可以吗?”他们回答说:五天不下雨,就长不成麦子了。”又问“十天不下雨可以吗?”他们回答说:“十天不下雨就养不活稻子了。”“没有麦没有稻,年成自然荒废了,诉讼案件多了,而盗贼也猖獗起来。那么我与你们即使想在这亭子上游玩享乐,难道可能做得到吗?现在上天不遗弃这里的百姓,刚有旱象便降下雨来,使我与你们能够一起在这亭子里

6、游玩赏乐的,都靠这雨的恩赐啊!这难道又能忘记的吗?”(2008安徽芜湖)【甲】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乙】宣王好射,说人之谓己能用强也,其实所用不过三石。以示左右,左右皆引试之

7、,中关而止,皆曰:不下九石,非大王孰能用是?宣王悦之,然则宣王用不过三石,而终身自以为九石。三石实也;九石名也。宣王悦其名而丧其实。(选自汉书宣公好射)【注释】说(yu):同“悦”高兴,喜欢。用强:使用强弓。九石名也:九石是虚名。6.解释下列加点的词。(3分)臣之妻私臣。()期年之后。()非大王孰能用是?().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分)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左右皆引试之。.从上文两个语段中你得到了哪些为人处世的启示?(答出点)(分)【参考答案】6、(3分)(1)偏爱 (2)满一年 (3)谁7、(4分)(1)臣子官吏百姓能够当面指责我的过错的,受上等奖赏。 (2)大臣们都拉弓试了

8、试。8、(3分)(答出一点得1分,两点得满分)答题要点:做人要真诚,要敢于说真话,并要讲究方法。做人要注重实际,不能爱慕虚荣。要善于听取别人的意见。【参考译文】【乙】齐宣王爱好射箭,喜欢别人夸耀他能够拉开强弓,其实他使的弓只用三石的力气就能够拉开了。 他把这张弓交给左右的人传看。身边的人都试着拉,但只把弓拉到一半,就装着拉不动的样子,都说:“这张弓没有九石的力气拉不开。除了大王以外,谁还能够使用这张弓呢?” 齐宣王听了非常高兴。其实,齐宣王使用的弓不过三百多斤,可是他却一辈子以为是用一千多斤。三百多斤是真实的,一千多斤是徒有其名,齐宣王喜欢的是徒有虚名,而失去了真实的水平。(2008福建龙岩)

9、【甲】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刿曰:“可矣。”遂逐齐师。 (节选自曹刿论战)【乙】宋公及楚人战与泓()。宋人既成列,楚人未既()济()。司马()曰:“彼众我寡,及其未既济也,请击之。”公曰:“不可。”既济而未成列,又以告。公曰:“未可。”既陈()而后击之,宋师败绩。 (节选自子鱼论战)【注释】(1)泓:泓水 (2)既:尽,完了 (3)济:渡过 (4)司马:统帅军队的最高长官,这里指子鱼。 (5)陈:同“阵”,摆好阵势。14解释加点词的意思。(2分)(1)公将鼓之 ( ) (2)宋人既成列(

10、 )15翻译下面的句子。(5分)(1)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 (2)彼众我寡,及其未既济也,请击之。 16用原文语句答题。(3分)甲文中“宋师败绩”是因为鲁国抓住了发动进攻的时机: 、 。乙文中“宋师败绩”是因为宋公错失了发动进攻的时机:(1) ;(2) 。【参考答案】14(2分。每小题1分)(1)击鼓(击鼓进军) (2)已经15(5分)(1)(2分。每个分句1分) (他)下车察看齐军战车的车辙(轮迹),登上车前的横木远望齐军的阵容。 (2)(3分。每个分句1分)(对方人多而我们人少,趁着他们还没有完全渡过泓水,请(您)下令进攻他们。16(3分。每处1分) 齐人三鼓 (1)宋人既成列,楚人未既

11、济(如答后半句也可)(2)既济而未成列员【参考译文】【乙】宋襄公与楚军在泓水作战。宋军已摆好了阵势,楚军还没有全部渡过泓水。担任司马的子鱼对宋襄公说:“对方人多而我们人少,趁着他们还没有全部渡过泓水,请您下令进攻他们。”宋襄公说:“不行。”楚国的军队已经全部渡过泓水还没有摆好阵势,子鱼又建议宋襄公下令进攻。宋襄公还是回答说:“不行。”等楚军摆好阵势以后,宋军采才去进攻楚军,结果宋军大败。(2008福建三明)【甲】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

12、云:何陋之有? (刘禹锡陋室铭)【乙】孔子曰:“吾死之后,则商也日益,赐也日损。”曾子曰:“何谓也?”子曰:“商好与贤己者处,赐好说不若己者。不知其子,视其父;不知其人,视其友。”故曰:“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即与之化矣。与不善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亦与之化矣。丹之所藏者赤,漆之所藏者黑。是以君子必慎其所与处者焉。”(选自王肃孔子家语)注释“商”和下文的“赐”皆为孔子弟子。益:长进。损:减损。贤己者:比自己贤良的人。说:谈论。视:看,比照。化:融和。鲍鱼之肆:卖咸鱼的店铺。14.解释下列句中的划线词语:(3分) 谈笑有鸿儒 无案牍之劳形 是以君子必慎其所与处者焉15

13、.在古汉语词典中,“日”字有以下几个义项。请根据语境判断哪一个义项最适合乙段“则商也日益”一句中的“日”字。(只需填序号)(2分)曰: A太阳 B白天 C日子 D每天,一天天地16.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商好与贤己者处,赐好说不若己者。17.简答题:(5分)(1)【乙】段中的“芝兰之室”,后人常用来喻指贤士居所。甲段中的“陋室”以及文中提到的“ ”和“ ”都称得上是“芝兰之室”。(2分)(2)【甲】段“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乙】段“不知其人,视其友”、“丹之所藏者赤,漆之所藏者黑”等,涉及的都是“交朋友”的话题。在“交朋友”方面你有怎样的个性化感悟?请联

14、系文段内容自选角度具体谈谈你的看法。(3分) 【参考答案】14(3分)每个解释1分。酌情给分。博学的人 使身体劳累 所以,因此15(2分) D16(4分)每句2分。酌情给分。这是简陋的屋子,只是我(住屋的人)的品德高尚,也就不显得简陋了。商喜欢和比自己贤良的人相处,赐喜欢评论不如自己的人。17(1)(2分)各1分。出现错别字不得分。诸葛庐(南阳诸葛庐) 子云亭(西蜀子云亭)(2)(3分)答题要求:内容上扣住“交朋友”的话题,从正、反面谈皆可,要结合文段内容;语言表达清楚流畅。内容2分,语言1分。脱离文段泛泛而谈者最多得2分。例一:我认为对象的选择是需要慎之又慎的,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我

15、们要选择那些可以给予我们帮助的朋友,在潜移默化中,达到人格的自我完善。例二:交朋友应交有品位、有追求的人,与这样的人相处自己便能不断受到好的影响而不断提高。这就是所谓的近朱者赤,就如商一定会在贤于自己的朋友的影响下成长一样。例三:要保持君子本色,除了自身的修养之外,朋友的影响也是很重要的,所谓“丹之所藏者赤,漆之所藏者黑”,多与“善人”、“鸿儒”交往,有助于修身养性。【参考译文】【乙】孔子说:“我死之后,子夏会比以前更有进步,而子贡会比以前有所退步。”曾子问:为什么呢?”孔子说:子夏喜爱同比自已贤明的人在一起,子贡喜欢谈论才质比不上自已的人。不了解孩子如何,看看孩子的父亲就知道了;不了解本人,

16、看看他周围的朋友就可以了;不了解君主,看他派遣的使者就可以了,不了解本地的情况,看本地的草木就可以了。所以说:常和品行高尚的人在一起,就像沐浴在种植芝兰散满香气的屋子里一样,时间长了便闻不到香味,但本身已经充满香气了;和品行低劣的人在一起,就像到了卖鲍鱼的地方,时间长了也闻不到臭了,也是融入到环境里了。藏丹的地方时间长了会变红,藏漆的地方时间长了会变黑。所以说真正的君子必须谨慎的选择自己处身的环境啊。(2008福建厦门)【甲】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目:“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17、元方日“君与家君待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刘义庆世说新语陈太丘与友期)【乙】魏文侯与虞人期猎。是日,饮酒乐,天雨。文侯将出,左右曰:“今日饮酒乐,天又雨,公将焉之。,”文侯曰:“吾与虞人期猎,虽乐,岂可不一会期哉?” 乃往,身自罢之。 (司马光资治通鉴魏文侯书)【注释】虞(y)人:侍卫。焉之:到哪里。8下面各组加点词语解释正确的一项是(2分)( )A、陈太丘与友期行(期待) 魏文侯与虞人期猎(约定) B、去后乃至(才) 乃往,身自罢之(于是,就)C、元方入门不顾(照顾) 足日,饮酒乐,天雨(这) D、日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地方) 天又

18、雨,公将焉之(下雨)9翻译下面句子。(4分)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_虽乐,岂可不一会期哉7_10(甲) (乙)两文表现的共同主题是什么?读两文后你最大的感受是什么?(4分) 主题:_ 感受:_【参考答案】8.(2分)B9(4分)您和我父亲约定在中午。中午时您没来,就是不讲信用。(2分) 现在即使很快乐,难道不可以相见完成约定吗?(2分)10(4分)为人一定要讲诚信。(2分) 谈感受(2分。能围绕诚信谈感想并言之有理、语言通顺即可得满分,其余酌情扣分。)【参考译文】【乙】魏文侯和虞人约定日期打猎。到了那天,文侯跟群臣喝酒,饮得正高兴的时候,天下起了大雨,文侯下令备车前往郊外。文侯将

19、要出行,身边的人说:“今天酒喝得高兴,天又下雨,您准备到哪里去呢?”文侯说:“我和虞人约定了打猎的日期,虽然高兴,怎能不如期相会呢!”就动身前往,亲自告诉他因雨停止打猎的事。(2008广西来宾)【甲】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巨,臣之妾畏巨,臣之客欲有求于巨,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王曰:“善。”乃下令:“群巨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诽谤于朝市,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期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燕

20、、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选自 战国策 邹忌讽齐王纳谏)【乙】吴王欲伐荆,告其左右曰:“敢有谏者,死!”舍人有少孺子者,欲谏不敢,则怀丸操弹,游于后园,露沾其衣,如是者三旦,吴王曰:“子来何苦沾衣如此?”对曰:“园中有树,其上有蝉,蝉高居悲鸣饮露,不知螳螂在其后也!螳螂委身曲附,欲取蝉而不顾知黄雀在其傍也!黄雀延颈欲啄螳螂而不知弹丸在其下也!此三者皆务欲得其前利而不顾其后之有患也。”吴王曰:“善哉!”乃罢其兵。注 舍人:门客:指封建官僚贵族家里养的帮闲或帮忙的人。 小孺子:年轻人。 三旦:三天。 委身曲附:变着身子紧贴着树枝。 务:一心,一定。12、请从两篇短文中各找出

21、(归纳)一个成语。( 2 分) 13、与“则怀丸操弹,游于后园”中加点字“于”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2 分)A、皆以置从美于徐公 B、奉命于危难之间C、管夷吾举干士 D、其不已也,告之于帝14 、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2分)(1)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2)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15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6分,每小题3 分)( 1)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译: (2)此三者皆务欲得其前利而不顾其后之有患也。译: 16请比较两篇短文的相同点。( 2 分)(1)从进谏方式看,邹忌与少孺子: (2)从进谏结果看,威王与吴王: 【参考答案】12 门庭若市或从谏

22、如流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13 B 14(1)当面指责 (2 )满一年(“一年”也可)15(1)能够在公共场所批评议论我的过错,并且传入我的耳朵的人,受到下等的奖赏(翻译时大意得1 分“谤讥”“闻”译对得1 分) (2)这三者都一心想得到他们眼前的利益,却没有顾及后面的祸患。(翻译时大意得1 分,“前”“顾”译对各1 分)16(1)都采用设喻(类比、讽谏)的方式,委婉含蓄地指出君王的过失。(2 )都能接受进谏,并付诸行动。【参考译文】【乙】吴王要进攻楚国,向左右大臣警告道:“如有人敢于进谏,就叫他死!”有一位年轻的宫廷侍从,想谏又不敢,他就怀揣弹弓到后花园去,露水洒湿了衣裳,这样过了三个清晨。吴

23、王知道后说:“你来,何苦把衣裳淋湿成这个样子?”他回答道:“园子里有树,树上有蝉,蝉在高高的树枝上悲鸣饮露,不知螳螂就在它的身后。螳螂俯着身子向前爬去要捉蝉,而不知黄雀在它身旁。黄雀伸着头颈要啄螳螂,而不知在它的下面有我手中张开的弹丸。这三者都想得到自己的好处,而不顾身后隐藏着祸患啊!”吴王说:“您说得好啊!”于是停止用兵。(2008广西柳州)【甲】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向为身死者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向为身死者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向为身死者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节选自鱼我所欲也)

24、【乙】孔子见齐景公,景公置廪丘之邑以为养。孔子辞不受,入谓弟子曰:“吾闻君子当功以受禄,今说景公,君未之行而赐之廪丘,其不知丘也亦甚矣。”令弟子趣驾,辞而行。(节选自吕氏春秋)注:廪丘:地名。 养:供养之地。 未之行:没有采纳我的主张。 丘:孔子,名丘。16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2分)(1) 万钟于我何加焉 何加:(2)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得:17、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在文中的意思。(4分)(1)是亦不可以已乎?(2)此之谓失其本心。18、文段【甲】中画线的句子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2分)19、孔子为什么不肯接受景公赐给他的供养之地呢?请用文段【甲】中的语句回答。(2分)

25、【参考答案】16(1)有什么益处(带来什么好处)(1分) (2)感激(1分) (共2分)17(1)这种做法不也可以停止了吗?(2分) (2)这就叫做丧失了自己的本性。(2分)18对比论证法。 强调了人不能失去“本心”(论证了舍生取义的观点)(2分)19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此之谓失其本心) (2分)【参考译文】【乙】孔子拜见齐景公,景公送给他廪丘作为食邑。孔子谢绝了,不肯接受,出来以后对学生们说:“我听说君子有功因而接受颁布俸禄,现在我劝说景公听从我的主张,景公没有采纳我的主张,却要赏赐给我廪丘,他太不了解我了!”让学生们赶快套好车,告辞以后就走了。(2008河南)【甲】曹刿

26、论战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

27、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选自左传)【乙】宗泽传(节选)宗泽字汝霖,婺州义乌人。泽自幼豪爽有大志,登元韦占六年进士第。廷对极陈时弊,考官恶其直,置末甲。调大名馆陶尉。吕惠卿帅廊延,檄泽与邑令视河埽,檄至,泽适丧长子,奉檄遽行。惠卿闻之,曰:“可谓国尔忘家者。”适朝廷大开御河时方隆冬,役夫僵仆于道,中使督之急。泽日浚河细事,乃上书其帅曰:“时方凝寒,徒苦民而功未易集。少需之,至初春,可不扰而办。”卒用其言上闻,从之。靖康元年,中丞陈过庭等列荐,充和议使,泽曰:“是行不生还矣。”或问之。泽曰:“赦能悔过退师固善,否则安能屈节北庭以辱君命乎?”议者谓泽刚方不屈,恐害和议,上不遣,命

28、知磁州。泽兵进至卫南,度将孤兵寡,不深入不能成功。先驱云前有敌营,泽挥众直前与战,败之。转战而东,敌益生兵至。王孝忠战死,前后皆敌垒。泽下令曰:“今日进退等死,不可不从死中求生。”士卒知必死,无不一当百,斩首数千级。金人大败,退却数十余里。泽计敌众十余倍于我,今一战而出其不意,势必复来。使悉其铁骑夜袭吾军,则危矣。乃暮徙其军。金入夜至,得空营,大惊,自是惮泽,不敢复出兵。 (选自宋史)6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3分) (1)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间: (2)何以战 以: (3)今日进退等死 等: 7翻译文中画横线语句。(4分) (1)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译文: (2)敌能悔过退师固

29、善,否则安能屈节北庭以辱君命乎? 译文: 8下列语句中表现曹刿指挥谋略的有( ),表现宗泽热爱国家的有( )。 (只填序号)(4分) 公将战,曹刿请见 齐人三鼓。刿曰:“可矣。” 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 泽适丧长子,奉檄遽行 议者谓泽刚方不屈,恐害和议 是行不生还矣9曹刿和宗泽亲临指挥,各自取得了战役的胜利。请分析这两次战役取得胜利的原因有何异同。(3分)【参考答案】6(1)间:参与;(2)以:凭借;(3)等:同样。7(1)第一次击鼓能振作士兵的士气,第二次击鼓士兵的士气就消退了,第三次击鼓兵的士气就衰竭了。(2)敌人能醒悟而退兵当然好,不这样的话怎么能屈服于金人而辱君王的使命呢?8 9相同点:

30、指挥得当,以勇气获胜。不同点:曹刿抓住了有利的反击时机和追击时机;宗泽知己知彼,置之死地而后生。【参考译文】【乙】宗泽,字汝霖,婺州义乌人。宗泽从小豪爽有大志,中元六年(1091)进士。在朝廷面试时,宗泽极力指陈时弊,考官厌恶他太直,将他列为倒数第一。宗泽被调任大名馆陶县尉。吕惠卿为延帅,发檄文令宗泽与邑令视察黄河堤防设施,檄文到,正碰上宗泽长子死,但宗泽奉檄立即动身。吕惠卿得知,说“:可称得上是为国忘家。”当时朝廷正在大规模开凿御河,隆冬季节,役夫僵死于道,但中使仍督促急迫。宗泽认为疏浚御河是小事,于是向帅臣上书说:“时北方天气寒冷,白白让民受苦而难以成功,稍稍缓一下,至初春可以不必烦扰而取

31、得成功。”最后帅臣将他的意见上奏给皇上,被采纳。靖康元年(1126),中丞陈过庭等联名举荐,宗泽被借以宗正少卿身份,充任和议使。宗泽说“:此行不打算生回了。”有人问他原因,宗泽说:“敌人能够悔过撤兵当然好,否则怎么能向金人屈节以辱君命呢。”有人认为宗泽刚直不屈,恐怕有害于和议,皇上于是不派他出使,而任命他为磁州知州。宗泽领兵到达卫南,考虑到将孤兵寡,不深入敌营不能成功。先头部队回报说前面有敌人军营,宗泽就率军向前直奔敌营,与敌战斗,打败了敌人。宗泽领兵转战东进,可是敌人增援的生力军到了,王孝忠战死,前后都是敌人的营盘,宗泽下令说:“今天进与退同样都是死,我们不能不从死中求生。”士兵知道总是一死

32、,无不以一当百,杀敌几千人。金兵大败,溃退几十里。宗泽估计敌人人数比自己多十倍,今日一战而退却,其势必定会再来,如果金兵全部出动夜袭我军,则危险了。于是趁黑夜将军队转移。金人当晚到达,只剩下一座空营,非常惊恐,从此他们害怕宗泽,不敢再派兵出战了。(2008黑龙江大庆)【甲】陈胜、吴广乃谋曰:“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陈胜曰:“天下苦秦久矣。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今或闻无罪,二世杀之。百姓多闻其贤,未知其死也。项燕为楚将,数有功,爱士卒,楚人怜之。或以为死,或以为亡。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吴广以为然。吴

33、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将尉醉,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令辱之,以激怒其众。尉果笞广。尉剑挺,广起,夺而杀尉。陈胜佐之,并杀两尉。【乙】楚有养狙以为生者,楚人谓之狙公。旦日,必部分众狙于庭,使老狙率以之山中 ,求草木之实,赋十一以自奉。或不给,则加鞭捶焉。群狙皆畏苦之弗之违也。一日,有小狙谓众狙曰:“山之果,公所树与?”曰;“否也,天生也。”曰:“非公不 得而取与?”曰:“否,皆得而取也。”曰:“然则吾何假于彼而为之役乎?”言未既,众狙皆寤。 其夕,相与伺狙公之寝,破栅毁柙,取其积,相携而入于林中,不复归。狙公卒馁而死。郁离子曰:世有以术使民而无道揆者。其如狙公乎?惟其昏而未觉也;一旦有开之,其

34、术穷矣。【注释】狙:猴子。部分:安排赋十一以自奉:征收十分之一用来供自己享用。公所树与:狙公所种的吗?树,种;与同欤。假:借,依靠。既:尽,完。寤:同悟,觉悟。柙:木笼卒馁而死:终于饥饿而死。郁离子,作者假托的人名。道揆:道义、法度。穷:尽。20、解释下面加点的字。(2分)楚人怜之尉果笞广或不给,则加鞭笞使老狙率以之山中21、下列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A等死,死国可乎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B天下苦秦久矣 群狙皆患苦之C扶苏以数谏故 楚有养狙以为生者D杂然而前阵者 惟其昏而未觉也2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然则吾何假

35、于彼而为之役乎?23、甲文借陈胜、吴广的起义,赞扬了乙文中“狙公卒馁而死”,作者想讽刺的是(2分)24、陈胜振臂一呼,升华了自己的人生价值,小猴子幡然醒悟,使自己和同伴获得了自由。他们的处境,做法类似。他们之所以能取得胜利,其原因有哪些?(4分)【参考答案】20、爱戴用鞭、杖或竹板打有的往,到21、A22、如今假使我们这些人冒充公子扶苏和项燕的队伍,向全国发出号召,应当有很多人来响应的。既然这样,那么我们为什么要依靠他而且为他卖力呢?23、陈胜、吴广的反抗精神和斗争智慧;用手段奴役百姓而没有道义和不顾法度的人。一旦百姓觉醒,他们的手段就完了。24、客观、正确地分析了形势;寻找合适的斗争时机;得

36、到了大家的支持;反对的是暴力统治。【参考译文】【乙】楚国有个以养猕猴为生的人,楚国人叫他“狙公”。每天早上,他一定在庭院中分派猕猴工作,让老猴率领(其它猴)到山里去,摘取植物的果实,取十分之一的果实来供养自己。如果猕猴不给狙公,狙公就生气地鞭打它们。猴子们都害怕,却不敢违背。有一天,有只小猴问众猴说:“山上的果子,是狙公的吗?”众猴说:“不对,(果实)是天生的。”又问:“没有狙公的同意(我们)就不能去采吗?”众猴说:“不对,谁都能去采。”又问:“(既然)这样那么我们为什么听从他并要被他差使呢?”话还没有说完,猴子们全醒悟了。那天晚上,众猴一起等到狙公睡着的时候,打破栅栏毁坏仓房,拿走他(狙公)

37、存放的粮食,舍弃狙公,不再回来。狙公最后因为饥饿而死。郁离子(即刘基隐退青田山时自取的笔名)说:“世上那种凭借权术奴役人民却没有法度的人,不就像狙公吗?只因人民昏昧尚未觉醒,才能让他得逞,一旦有人开启民智,那他的权术就穷尽了。”(2008湖北鄂州)【甲】 愚公移山(节选) 列子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

38、易节,始一反焉。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乙】 小儿不畏虎有妇人昼日置二小儿沙上而浣衣于水者。虎自山上驰来,妇人仓皇沉水避之。二小儿戏沙上自若。虎熟视久之,至以首抵触,庶几其一惧;而儿痴,竟不知。虎亦寻卒去。意虎之食人,先被之以威;而不惧之人,威亦无所施欤!注释:浣(hun)衣洗衣服。庶几在这里有“希望”的意思。意估计。16解释加点词语的含义。(4分) (1)惩山北

39、之塞( ) (2)固不可彻( ) (3)甚矣,汝之不惠( ) (4)虎亦寻卒去( )17翻译下列文言语句(4分) (1)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 (2)虎熟视久之,至以首抵触,庶几其一惧。 18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在后面括号内分别打“”或“”。(2分) A、甲文愚公之妻和智叟对愚公说的话角度不同,但都对移山持否定态度。 ( ) B、乙文中“虎自山上驰来,妇人仓皇沉水避之”,从这句话可以看出:面对凶猛的老虎,妇人急中生智,跳到水里躲起来,其反应之敏捷,动作之迅速令人称赞。 ( ) C、甲乙两文均运用了对比衬托的写法来突出人物形象。 ( ) D、甲文中的“遗男”和乙文中的“二小儿”均阅世不多,天真可爱。 ( )19甲文愚公“老骥伏枥,志在千里”,乙文二小儿“初生牛犊不怕虎”。对此你有何感想?请简要谈谈。(2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初中资料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