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泰山记》课件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pptx

上传人:ge****by 文档编号:92853181 上传时间:2023-06-16 格式:PPTX 页数:30 大小:749.7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登泰山记》课件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pptx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登泰山记》课件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pptx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登泰山记》课件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ppt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登泰山记》课件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pptx(30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泰山在哪?登泰山记作者生平 姚鼐,字姬传、梦榖、稽川,清代桐城人,杰出的散文家,是桐城派的集大成者。他因室名惜抱轩而被人称为“惜抱先生”,著有惜抱轩全集,他秉承了“文道合一”的主张,讲究义理、考据、辞章(内容合理、材料确切、文辞精美)三者兼长,注重内容和形式的关系。写景散文尤有独特成就,简洁清淡,纡徐要缈,雍容和易,极富情韵,偏于“阴柔”之美。泰山之阳,汶水西流;其阴,济水东流。阳谷皆入汶,阴谷皆入济。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最高日观峰,在长城南十五里。1、泰山之阳,汶水西流2、其阴,济水东流 阳,指山的南面,水的北面。这里指泰山的南面。阴,指山的北面,水的南面,这里指泰山的北面。西,名词作状

2、语,向西东,名词作状语,向东3.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判断句翻译:泰山的南面,汶水都向西流去;泰山的北面,济水都向东流去。山南面山谷中的水都流入汶水,山北面山谷中的水都流入济水。正处在南北分界处的,是古代的长城。最高的日观峰,在古长城以南十五里。第一自然段总写泰山的地理形势,点出泰 山及其最高峰日观峰的位置。小结:山水古长城日观峰,描写对象一句一换,富有层次感地描摹出泰山的概貌,给读者留下丰富想象空间,为下文介绍登山路线与观日出做铺垫。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历齐河、长清,穿泰山西北谷,越长城之限,至于泰安。是月丁未,与知府朱孝纯子颍由南麓登。四十五里,道皆砌石为磴,其级七千有

3、余。泰山正南面有三谷。中谷绕泰安城下,郦道元所谓环水也。余始循以入,道少半,越中岭,复循西谷,遂至其巅。古时登山,循东谷入,道有天门。东谷者,古谓之天门溪水,余所不至也。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崖限当道者,世皆谓之天门云。道中迷雾冰滑,磴几不可登。5、崖限当道者3、乘风雪冒着4、长城之限界限门槛6、道皆砌石为磴石阶7、余始循以入顺着1、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2、余始循以入 介词,在连词,相当于“而”5、余所不至也3、至于泰安 古今异义,古义:动词“至”与介词“于”连用,表示到达;今义:连词,表示另提一件事情。4、郦道元所谓环水也所放在动词前,组成名词性短语,所说的放在动词前,组成名词性短语,表示“的

4、地方”第二段作者详写了自己前往泰山,与友人登山的过程,说说作者如何记叙登山线路。先写:京师泰安,点明出游时令及路线。路线:南麓中谷西谷山巅登山之难:四十五里(远)七千有余(高)道中迷雾冰滑,磴几不可登(险)这是初登山顶时刹那间的感受。作者不言冰雪覆盖青山,却说青山背负白雪,赋予静态的青山以人的动态,用语新颖、传神。进而说苍山上的雪像蜡烛一样映照着天南,形象生动地绘出了积雪的光彩。(1)苍山负雪,明烛天南。思考:作者为什么不用“覆”,而用“负”字,“明烛天南”一句中的动词是哪个字?翻译:青黑色的山上覆盖着白雪,雪反射的光照亮了南方的天空。拟人,比喻负:背;烛:名词活用为动词,照(2)望晚日照城郭

5、,汶水、徂徕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这是山顶上远望和俯视所得的画面。作者纵目远眺,夕阳照耀着泰安城,汶水、徂徕山好像自然内天成的山水画,而山腰间停留着的云雾好象飘带一般。使人感到那种特有的宁静气息,而且设喻新奇,给人以美的享受。翻译:远望夕阳映照着城郭,汶水、徂徕山就像图画一般,半山腰处停留的云雾就像是一条腰带。比喻最后顶景苍山负雪,明烛天南(平视)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如画(俯视)半山居雾若带然远雪霁晚晴图近静景6、绛皓驳色绛,红;皓,白;驳,杂4、日上,正赤如丹朱砂3、须臾成五采 同“彩”2、白若樗蒱古代的一种搏戏,这里指樗蒱所用的掷具1、戊申晦阴历每月最后一天5、下有红光动摇承之托着7、

6、而皆若偻脊背弯曲的样子,引申为鞠躬的样子朗读第三自然段,思考以下几个问题。1.根据图片,找出文中与之对应的句子。2.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写景物变化的?3.描写了怎样的胜景?大风扬积雪击面。亭东自足下皆云漫。稍见云中白若樗蒱数十立者,山也。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采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或曰,此东海也。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文章第三段观日出,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写景物变化的?描写了怎样的胜景?作者按照时间顺序依次写了待日出、日将出、日正出和日出后的不同景色,展现出一幅泰山日出前后瞬息万变、奇异壮丽的图画。日待出日将出日正出日出后时间顺序日待出大风扬积雪击面亭东自足下皆

7、云漫云中白若樗蒲数十立者,山也日正出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采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日出后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色彩鲜明 奇丽壮美日将出(3)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此句描写了旭日初升时从日观峰上俯瞰群山所见之景。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写出诸峰向日观峰弯腰鞠躬,赋予了诸峰以人的情感,更显出日观峰的雄峻,烘托日观峰凌驾于群峰之上的雄伟气势,形象而生动。翻译:回头看日观峰以西的山峰,有的被日光照着,有的没有被照着,或红或白,颜色错杂,都像是鞠躬的样子。小结:作者通过描写积雪、云漫、白色的山峰等景象呈现出一幅满眼白茫茫的图景,在此时出现的“一线异色”

8、的小细节才极具视觉冲击力,如此色彩鲜明的对比,才能给予读者极大的形象感受。日出后,作者强调其色如朱砂,下又有汹涌磅礴的“红光”托举,进一步烘托了泰山日出雄伟壮丽,令人神往。此时作者回望西处山峰,视线突然发生由东向西的剧烈转换,从仰视日出至俯视群山,形成一个巨大想象空间,日观峰犹如帝王一般,得群峰行礼。小结:此时虽然行文无一字触及情感,但通过意象组合,视角切换,营造出宏伟庞大的日出之景,作者身处其间,望着群峰折服,内心是极度愉悦与舒畅的。作者借日出过程与整体情景的描写,配合前文千难万险的登山过程,情绪的起伏与自然变化完美融合,融情于景,不仅展现泰山日出的壮丽宏伟,表达对祖国名山大川的喜爱之情,更

9、呈现出一种天人合一的审美境界。亭西有岱祠,又有碧霞元君祠。皇帝行宫在碧霞元君祠东。是日观道中石刻,自唐显庆以来;其远古刻尽漫失。僻不当道者,皆不及往。翻译:日观亭西面有一座东岳大帝庙,又有一座碧霞元君庙,皇帝的行宫在碧霞元君庙的东面,这一天观看了路上的石刻,都是唐朝显庆年间以来的;那些更古老的石碑都已经模糊或缺失了。那些偏僻不在路上的石刻,都赶不及前往观看。泰山的人文景观历史悠久 山多石,少土。石苍黑色,多平方,少圜。少杂树,多松,生石罅,皆平顶。冰雪,无瀑水,无鸟兽音迹。至日观数里内无树,而雪与人膝齐。翻译:山上石头多,泥土少。山石都呈青黑色,大多是平的、方形的,很少有圆形的。杂树很少,多是

10、松树,都生长在石头的缝隙里,树顶都是平的。到处都是冰雪,没有瀑布,没有飞鸟走兽的声音和踪迹。到日观峰附近几里内没有树,积雪厚得同人的膝盖齐平。冬季泰山的景色苍劲峻峭,安静肃穆小结:第四自然段介绍泰山名胜古迹,先以日观亭为参照,介绍岱祠、碧霞元君祠、皇帝行宫的方位,然后写所见皆是“唐显庆以来”的石刻,在古老的已经模糊或缺失了,表现泰山的古老风貌。第五自然段介绍泰山冬季景色,“三多三少”,寥寥几语,便将冬日泰山苍劲峻峭的总貌勾勒出来,用笔俭省凝练。第一段:总写泰山的地理形势,点出泰 山及其最高峰日观峰的位置。第二段:记述登泰山的经过,极力叙写登山之艰难和山巅之景的开阔雄浑(静景)。第三段:观日出,描写泰山日出前后瞬息万变的雄奇景色(动景)。第四段:补写泰山的名胜古迹。人文景观 第五段:总括隆冬腊月泰山的自然景色。自然景观总结:写作特点 1、脉络清晰、剪裁得当。2、用笔俭省,精练雅洁。3、意象组合手段高妙,小细节与大印象相结合。小结:本文无论从清晰的思路,还是简洁明净的语言,亦或是色彩鲜明、生动的描景,都可见桐城派古文家锤炼语言的功力,很值得我们借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高中语文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