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普陀区2014年高三二模语文试卷及答案.doc

上传人:悠远 文档编号:92832022 上传时间:2023-06-14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6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上海市普陀区2014年高三二模语文试卷及答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上海市普陀区2014年高三二模语文试卷及答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上海市普陀区2014年高三二模语文试卷及答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上海市普陀区2014年高三二模语文试卷及答案.doc(10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上海市普陀区2013学年度高三年级第二次质量调研语文试卷考生注意:1本试卷满分为150分,其中阅读部分80分,写作部分70分,考试时间为150分钟。2学生答题全部做在答题纸上。3答题纸与试卷在试题编号上是一一对应的,答题时应特别注意,不能错位。阅读(80分)一、阅读下文,完成17题(17分)中国式大众时代 石勇170多年前,法国历史学家托克维尔敏锐地捕捉到,“大众”出现在了历史的地平线上,欧美将进入大众所主导的时代。差不多半个世纪后,同样是法国人的勒庞发现,大众的理性能力非常值得怀疑。又过了半个世纪,在1930年代,西班牙哲学家加塞特发现了“大众灾难”的秘密纳粹德国不过是大众集体非理性的合乎逻

2、辑的结果。“大众”这一概念,隐含着是“现代社会”的产物。而我们说到以宏大叙事、激昂理想为特征的“大时代”和以个体、群体的小情趣、小偏好为特征的“小时代”,恰恰和“大众”、“现代社会”这两个概念息息相关它们都是公共领域裂变的结果。从英国工业革命时算起,包括以上的时间片段,无疑都是西方在现代化进程中的“大时代”: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命题宏大、高远,其间,伴随着残酷的战争。在时代议题中,个人和小群体的趣味偏好无容身之地。西方的现代化历程、中国从1911年到20世纪80年代的历程已经说明了这一点。一个“大时代”,无人可以抗拒。因为不跟随、参与、介入,个人将找不到意义,将有被抛弃感。在“大时代”可以找

3、到的自我面前,“小时代”的那种渺小的自我几乎不堪一击。比如,20世纪30年代,在革命面前,一些具有“小资产阶级”情调的富家子弟,一些学生,就会感到个人的那些小情调是多么可笑。革命所对应的“大时代”,使他们没有任何犹豫地迅速埋掉他们过去的自我。然而按照勒庞、弗洛伊德、加塞特等人的说法,大众身上燃烧着的那些非理性的激情,极容易成为玩宏大叙事、政治修辞的领袖人物改变政治结构的能量。毫无疑问,在这样的大众眼中,个人趣味、偏好渺小得不值一提。20世纪90年代以后,“大时代”终于开始退场,尽管那些并未实现的政治、社会、文化理想仍然是宏大命题,但物质主义、技术、市场、媒介对生活的介入越来越深,它们所构筑的公

4、共领域,以及文化工业的生产机制,已经可以让人们有条件在漠视社会问题的时候好好地玩一下了。到今天,无论是当一个“狗粉”,成为明星的“脑残粉”,看韩剧,还是一帮人玩那些稀奇古怪的玩意儿,全仰赖于技术、物质、市场和媒介的支撑。有了点钱,有了偶像,有了商品道具,“小时代”的大众才有玩的。而玩这些,对于大多数人的心理结构来说,无疑比关心国家大事更快活。大众其实从来没有变,几百年来都是那些人,他们所追逐的东西在他们心理上的功能也从来没有变,无论它是国家、民族、钱,还是明星,都是精神寄生或心理谋生的对象。但公共领域的构成机制变了,大众在精神上寄生、心理上谋生的对象变了,_,就今天中国“小时代”的发生逻辑来说

5、正是如此。它完全就是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技术、市场、媒介、物质的产物。和西方的政治社会文化理想一定程度上已经实现,从而有了基础在现代律令下世俗化、消费娱乐化、个人群体趣味化并不一样。中国的“小时代”,是靠逃避未完成的宏大命题,漠视政治社会文化的困境来做到的。“小时代”的登台,对应的,是一个已经被物质主义所支配、而且技术媒介发达的社会经济结构。这样的一个社会经济结构,使得个人、群体的趣味、偏好有了自由表达的条件,而且已经具有了可以让人们逃避政治参与和文化想象的功能。它既不是宏大理想一定程度已经实现的自然结果,也不是可以实现整个社会变革的前奏。它只能推动经济结构朝向于更加满足人们的物质欲望的变化,

6、以及文化工业创造出更加精巧的形式。“大时代”中的中国人,无论坚信哪一种理论和思想观念,显然排斥孤立、冷漠。但就“小时代”的大众,其背后关于唯我主义、相对主义、享乐主义的预设而言,在精神旨趣上,恰恰和“大时代”所要求的精神旨趣构成冲突。在“大时代”的预设中,改变一个社会要大家一起来干,而一群不关心、不参与公共事务的人,如何能做到这一点呢?对此,“小时代”的大众回应:这是我的自由。唯一的问题只在于:当“大时代”中的自由很脆弱时,“小时代”中的自由,是很牢固的吗?注裂变:物理学名词,指的是质量最大的原子核在受到其他粒子轰击后分裂的过程,原子核裂变时会释放出巨大的难以控制的能量。1文章第一段中“地平线

7、”的意思是_。(2分)2文章第三段中“这样的大众”指的是_。(2分)3作者认为中国从“大时代”转入“小时代”的条件是_。(3分)4选择恰当的一项填入第五段的划线处。()(2分)A于是大众趣味也随之变化B于是社会心态也随之变化C于是时代特征也随之变化D于是文化传统也随之变化5下列各项中符合文意的一项是()(2分)A无论“大时代”还是“小时代”,作为个人都无法抗拒,只能随波逐流。B当今中国大众已进入了追求经济利益,注重社会财富积累的“小时代”。C“小时代”的精神旨趣虽与“大时代”有冲突,但这并非社会变革的前奏。D“小时代”里的大众生活在孤立冷漠之中,但他们却认为这是一种自由。6联系全文,简析第二段

8、中“裂变”这个词语在表达上的妙处。(3分)7简要分析本文的写作意图。(3分)二、阅读下文,完成814题(21分)谁在大学守青灯 孙逊每当寒暑假来临,本是热闹欢腾的大学校园一下子安静了下来。尤其是寒假,因为中间夹了春节,加之又是冬天,更觉冷清凄厉。干枯的树枝,惨淡的衰草,阴霾的天空,寂寞的行人,构成了一幅萧瑟的校园冬之图。赶上雨雪天气,空旷的校园更是空无一人,正应了林黛玉风雨词中“那堪风雨助凄凉”之语。此时往往会想起开学时候的日子,那时笙歌盈耳,彩衣炫目,罗绮穿林,丽影塞路,充满了沸腾、喧嚣和活力。而眼下,则是萧条、冷清和宁静,静得可以听到寒风吹落树枝的声音,冷得不由你心头不掠过一丝阴影。人心总

9、是喜变,太过冷清时向往热闹,热闹过头了又喜欢冷清。在忙碌了一个学期以后,漫步宁静的假日校园可谓是一种难得的享受。且不说校园风景依然如画,你比平时可以更加悠然地欣赏;也不说校园里人特别的少,你走在路上很少会遇到熟人;更不说假日中没有任何的工作布置和文山会海,只就这一份轻松和清闲,就值得你细细品味,好好珍藏。早先听北大的朋友说起,在以前的北大校园,一不小心就会碰上几个貌不惊人的名人。当时听了,真不胜羡慕。但在一般大学可没有这样的幸运,我相信在今天的北大校园也不会再有太多这样的幸运。但享受宁静的假日校园则是一样的,因为享受宁静,此时此刻,面对此园此景的想法和体悟也就自然会多一些。身处宁静冷清的假日校

10、园,自然会勾起一种寂寞孤独的感觉,想起人来到这个世界上,注定就是要经历各种生活和情感的体验:热闹的,寂寞的;快乐的,痛苦的;成功的,失败的;欢悦的,孤独的作为一个过来人,我们年轻时已经经历了太多的快乐和痛苦,失败和成功;现在进入了老年,也许更多的就是要咀嚼寂寞和孤独。不过寂寞和孤独也并不可怕,你只要适应了,也就自然成为你生命的一部分,成为你生活方式的一部分。个中奥妙,就在于不要放弃你的所爱,它会陪伴你排除寂寞,驱走孤独。我的所爱就是读书写作。假期里每天早上起来,用过简单的早餐,然后去办公室,看书写文章。中午、晚上在学校食堂里用餐,晚上八九点钟回家,然后整理整理睡觉。不是家里没有电视,实在懒得打

11、开它;也不是家里没有地方,就是找不到工作的感觉。只有坐到了办公室,似乎才找到了看书写字的感觉。这样的生活可以说是枯燥,但枯燥之中又自有乐趣,而且也是自身价值的体现。虽然这种价值只是在一个很小的圈子内得到认可,离开这个圈子,谁也不知道谁是谁。真是要感谢自己有这个所爱,否则,真想象不出如何打发这漫长的时日。说来也奇怪,寒假里的工作效率竟比以前高出了许多。无独有偶,我们学院有一位比我先进入老年的郑克鲁教授,他退休以后,几乎每天来办公室,节假日也不例外。有时在办公楼前和他邂逅,讲起每天来办公室做些什么,他总说在翻译什么什么书,并说:“要不做点什么,待在家里发呆,没有意思。”他是晚清著名的改良派思想家郑

12、观应的嫡重孙,本人是著名的法国文学翻译家和研究家,曾荣获过法国文化部勋章。2012年又因翻译波伏瓦的第二性而荣获第四届“傅雷翻译出版奖”。现在他手头正在翻译法国一位著名学者写的世界爱情小说史,也是一部艰深的理论著作。假期中他每天按照惯例来到办公室,就是在啃这根难啃的骨头,见了我,还曾愤愤然说起他正在翻译的这部世界爱情小说史中,竟然没有提到中国的红楼梦,实在太不应该了,他想不通为什么没有提。我想,这也是因为翻译已成了他生命和生活的一部分,他才如此乐此不疲和较真。一天,我的学生、现为学院副院长的詹丹来到学校办事,当时我正在写一篇关于红楼梦的文章,写得比较投入。后来,在学校里吃好晚饭一起回办公室,正

13、好看到郑克鲁的办公室灯还亮着。我说起他假期里几乎每天来办公室,他当时不知出于什么想法,立即在手机上发了一条微信,说“今天孙老师在学校写红楼梦的文章,郑克鲁老师在办公室翻译法国文学理论著作”。事后听说也是我的一位学生在群里给詹丹回信说:“你不要心里太内疚,他们是在办公室孵空调。”这话还是这位学生自己告诉我的,我听了真是感到无语。这也许是他的一种玩笑幽默,但听上去总感觉不是滋味。当然,假期里来办公室的并不止我们两人。我经常看到的,一位也是我的学生宋莉华,假期里车子少,我一到办公楼前就能看到他的车号。不过很少一起聊天,我知道他在忙自己专业的事。这几年他在做西方传教士汉文小说和翻译文学的研究,现正在筹

14、备一个有关“宗教视野下的翻译文学”国际会议,消息在网上挂出去以后,英国剑桥大学出版社主动发来信件,表示愿意出版会议的英文论文集。他听了很受鼓舞,于是筹备得更加带劲。此外,他还正在写一篇有关传教士翻译文学的英文论文,正在走向国际学术平台。另一位是办公室的工作人员,大家都叫他陆师傅。他几乎每天都要来办公室,拿信拿报纸。学院有两百多号人,仅是每天的信件来往,不去学校收发室拿就会无处存放,拿到学院信箱不及时处理则会堆积如山,所以每天来学院处理信件报纸是他必做的事。我偶尔经过信箱时就想,每个人都有他分内的事,这事他要是不做,或做得不尽心,这世界肯定就会乱套。比如这位陆师傅要是一个月不来学校,真不知学校收

15、发室和学院信箱走廊里会是什么样子!所以不管是郑克鲁这样的大教授,还是陆师傅这样的普通工人,都是校园里一道经年不变的风景线。又想起了苏东坡那句“淡妆浓抹总相宜”,我想,无论是热闹喧嚣的平时,还是宁静冷清的假日,只要青灯不灭,校园永远是美丽的。8文章第一段环境描写在全文中的作用是_。(3分)9概括文章第三段中作者的“想法和体悟”。(2分)10作者说“只有坐到了办公室,似乎才找到了看书写字的感觉”。对其原因分析正确的一项是()(2分)A在家里会被各种琐事打扰,难以集中精力读书写作,钻研学问。B办公室的工作环境要比家里优越,能够为自己的工作提供便利。C在办公室里工作能够让作者写出优秀的作品,享受人生的

16、乐趣。D办公室不仅是作者工作读书做学问的场所,更是他的精神寄托。11文章第五段为什么要强调郑克鲁教授的身份和成就?(3分)12文章第六段中作者写学生在微信群里的对话有什么用意?(3分)13对这篇文章的评析,下面不恰当的一项是()(2分)A文章的选材典型具体,凸显了传统知识分子的精神风貌。B文章的结构清晰严谨,由事入理,逐层深入地揭示主题。C文章的语言质朴平和,与所要传递的精神气质浑然一体。D文章的写法叙议结合,道理看似平常却蕴含深刻的意义。14简要赏析文章标题中“青灯”的意象。(6分)三、默写(6分)任选6空,超过6空,按前6空评分15(1)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_。”(七则)(2)

17、_,故患有所不辟也。(二章)(3)_,悠然见南山。(陶渊明饮酒)(4)是日也,_,惠风和畅。(王羲之兰亭集序)(5)白云回望合,_。(王维终南山)(6)_,左牵黄,右擎苍。(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7)_,霜刃未曾试。(贾岛剑客)(8)智者不必仁,而_。(蒲松龄聊斋志异折狱)四、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1618题(7分)咏怀古迹(其三)杜甫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月夜魂。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16诗题中的“古迹”指的是_。(1分)17对这首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首联中“赴”字化静为动,为三峡雄奇的山势增添了灵动感。

18、B诗的颔联雄浑悲凉,“朔漠”、“青冢”写尽王昭君一生的悲剧。C这首诗借王昭君的典故,表达了作者对薄命红颜的深切同情。D杜甫写昭君的孤苦悲怨,也寄托了他的身世和爱国思乡之情。18明人胡震亨说:“群山万壑赴荆门,当似生长英雄起句,此未为合作。”意思是这样气象雄伟的起句,只有用在生长英雄的地方才适当,用在这里不适合也不协调。对此你有何看法,请作简要阐述。(4分)五、阅读下文,完成1923题(18分)汲黯字长孺,濮阳人也。黯为人性倨,少礼面折,不能容人之过。合己者善待之,不合己者不能忍见,士亦以此不附焉。然好学游侠,任气节;内行修洁,好直谏,数犯主之颜色,常慕傅柏、袁盎之为人也。善灌夫、郑当时及宗正刘

19、弃。亦以数直谏,不得久居位。 当是时,太后弟武安侯(田)蚡为丞相,中二千石来拜谒,蚡不为礼。然黯见蚡未尝拜,常揖之。天子(汉武帝)方招文学儒者,上曰吾欲云云,黯对曰:“陛下内多欲而外施仁义,奈何欲效唐、虞之治乎!”上默然,怒,变色而罢朝。公卿皆为黯惧。上退,谓左右曰:“甚矣,汲黯之戆也!”群臣或数黯,黯曰:“天子置公卿辅弼之臣,宁令从谀承意,陷主于不义乎?且已在其位,纵爱身,奈辱朝廷何!”黯多病,病且满三月,上常赐告者数,终不愈。最后病,庄助为请告。上曰:“汲黯何如人哉?”助曰:“使黯任职居官,无以逾人。然至其辅少主,守城深坚,招之不来,麾之不去,虽自谓贲、育亦不能夺之矣。”上曰:“然古有社稷

20、之臣至如黯近之矣。”大将军(卫)青侍中,上踞厕而视之。丞相(公孙)弘燕见,上或时不冠。至如黯见,上不冠不见也。上尝坐武帐中,黯前奏事,上不冠,望见黯,避帐中,使人可其奏。其见敬礼如此。注 唐、虞:唐尧虞舜,传说中的古代明君。19写出下列加点词语在句中的意思。(4分)(1)善灌夫、郑当时()(2)群臣或数黯()(3)汲黯何如人哉()(4)使人可其奏()20下列各句中划线处不存在古今异义现象的一句是()(2分)A数犯主之颜色B天子方招文学儒者C最后病,庄助为请告D其见敬礼如此2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6分)(1)陛下内多欲而外施仁义,奈何欲效唐、虞之治乎!(2)宁令从谀承意,陷主于不义乎?2

21、2下面的句子中有三处停顿,请用“/”加以标出。(3分)然古有社稷之臣至如黯近之矣。23文章最后一段运用了_的手法,作用是_。(3分)六、阅读下文,完成2428题(11分)夫当今生民之患果安在哉?在于知安而不知危,能逸而不能劳。此其患不见于今,而将见于他日。今不为之计,其后将有所不可救者。 昔者先王知兵之不可去也,是故天下虽平,不敢忘战。秋冬之隙,致民田猎以讲武,教之以进退坐作之方,使其耳目习于钟鼓旌旗之间而不乱,使其心志安于斩刈杀伐之际而不慑。是以虽有盗贼之变,而民不至于惊溃。及至后世,用迂儒之议,以去兵为王者之盛节。天下甲定,乙卷甲而藏之。数十年之后,甲兵顿弊,而人民日以安于佚乐;卒有盗贼之

22、警,丙相与恐惧讹言,不战而走。开元、天宝之际,天下岂不大治?惟其民安于太平之乐,豢于游戏酒食之间,其刚心勇气消耗钝眊,痿蹶而不复振。是以区区之禄山一出而乘之,四方之民兽奔鸟窜,乞为囚虏之不暇;天下分裂,而唐室固以微矣。且夫天下固有意外之患也。愚者见四方无事,则以为变故无自而有,此亦不然矣。今国家所以奉西北之虏者,岁以百万计。奉之者有限,而求之者无厌,此其势必至于战。战者,必然之势也,不先于我,则先于彼,不出于西,则出于北;所不可知者,有迟速远近,而要以不能免也。天下苟不免于用兵,而用之不以渐,使民于安乐无事之中,一旦出身而蹈死地,则其为患必有不测。故曰,天下之民知安而不知危,能逸而不能劳,此臣

23、所谓大患也。苏轼教战守策(节选)注钝眊:衰颓。24对“今不为之计,其后将有所不可救者”一句翻译正确的一项是()(2分)A如果现在不为它谋划,今后就会有不可挽救的危险了。B即使今天不被别人算计,将来还会有不可救药的时候。C假如今天没有制定计划,今后就不会有来救你的人了。D如果现在不为它考虑,今后别人想来挽救也来不及了。25文章第二段甲、乙、丙三处应填入的词语依次是()(2分)A乃故乃 B既则则C虽乃则D以因而26文章第二段中“迂儒”的“迂”主要表现在_。(用自己的话概括)(2分)27用一个成语概括本文的主旨。(2分)28简析第三段在内容和结构上的作用。(3分)写作(70分)29作文“杂物管理咨询

24、师”山下英子推出了“断舍离”的概念。所谓“断”就是不买、不收取不需要的东西,“舍”指处理掉堆放在家里没用的东西,“离”是舍弃对物质的迷恋,让自己处于宽敞舒适,自由自在的空间。这原本针对杂物管理的概念却引发了人们更广泛的联想和思考,因此成为今年微信中的一个热词。请根据上述材料,选取一个角度,写一篇文章阐述你的见解。要求:(1)自拟题目;(2)全文不少于800字;(3)不要写成诗歌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一)阅读 80分一、1 时代的开端2 燃烧着非理性的激情而追随大时代的大众3社会经济结构、公共领域的构成机制、文化工业的生产机制发生变化,物质、技术、市场、媒介深度介入生活4 C5 C6 化用物理学名

25、词,生动地表现出社会变革力量强大而不可抗拒,与后文“几乎不堪一击”、“迅速埋掉”等词语照应,充满力度。7 对小时代中人们一味追求个体自由、不关心公共事务的行为进行反思;告诫人们要警惕大众的集体非理性。二、8 以萧瑟的景物烘托出假日校园的冷清,与开学时的热闹喧嚣形成鲜明的对比;表现作者的寂寞之感,引发下文对人生的思考;先抑后扬,更加突出文末“青灯不灭,校园永远是美丽的”的感悟。9人生注定要经历各种情感体验,要用对理想事业的追求来应对生命必然经历的寂寞孤独。10D11突出郑教授虽年事已高、功成名就,依然视翻译为生命和生活的一部分;凸显老一代知识分子对精神事业的“坚守”。12表现出部分学生对老一代知

26、识分子勤勉治学的不理解,不屑和揶揄的背后体现了学术精神和大学治学传统的缺失,表达了作者的遗憾。13B14答案示例:青灯原指青布为罩的油灯,光线青荧,常与“古佛”、“黄卷”等词连用,借指孤寂、清苦的生活,又暗含心境空静脱俗之意。文中以此隐喻大学校园中本应代代相传的精神事业,既形象地表现了精神事业点亮心灵、启蒙人生的价值,又渲染出清幽冷清的氛围,暗示当今大学学术气氛之淡薄、坚守精神事业之难,更加突出自己忍受寂寞、坚持治学的理想信念。三、15(1)有杀身以成仁 (2)所恶有甚于死者 (3)采菊东篱下 (4)天朗气清 (5)青霭入看无 (6)老夫聊发少年狂 (7)十年磨一剑 (8)仁者则必智四、16明

27、妃(昭君)村或昭君故里17C18答案示例一:适合。昭君的怨恨忧思是一种永远怀念故土的深厚情感。她虽然是一个女子,但身行万里,青冢留千秋,心与祖国同在,名随诗乐长存,诗人就是要将昭君的故事安置在“高江急峡”的阔大背景中,用这样壮丽的诗句来郑重地写她。高山大川的雄伟气象与后文塞外雄浑苍茫的意象是一致的,看似突兀的起笔更烘托出昭君为了祖国远嫁异域的悲壮和不凡,令这种乡土故国之思显示出一种惊天动地的力量。答案示例二:不合适。首先从这首诗中昭君的形象看,是一个远嫁异域、心中饱含怨恨忧思的失意女子;其次从这首诗的意境看,“环佩空归月夜魂”的凄婉和“千山万壑赴津门”的雄浑也不协调;第三从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看

28、,重在表现对昭君的悲剧命运的深切的同情,而非是作为英雄事迹来赞颂传扬,同时也借昭君的命运表达对自身命运沉浮的慨叹。因此,明人胡震亨的观点有其合理之处。五、19与交好;责备;怎么样;同意,批准20C21(1)陛下心里欲望很多,只在表面上施行仁义,怎么能真正仿效唐尧虞舜来治理国家呢!(2)难道是让他们一味阿谀奉迎,曲从怂恿,使君王陷于违背正道的境地吗?22然/古有社稷之臣/至如黯/近之矣23对比,突出武帝对汲黯的尊重礼遇,表现他的直谏刚正。六、24A25B26盲目效仿古代,要求去兵显礼,却未结合当下实际考虑造成的后果。27居安思危28内容上从唐朝治乱到宋朝国情,有所延伸;从回顾历史到关注现实,更有

29、针对性。结构上首尾呼应,再次强调居安思危的观点,突出忧患意识。(二) 写作 70分29参照“2013年高考作文评分标准”评分一类卷 (6370分) (一类下6364;一类中6567;一类上6870) 准确理解材料,角度恰当,立意深刻,中心突出,内容充实,感情真挚,结构严谨,有新意,有文采。二类卷(5262分) (二类下5254;二类中5558;二类上5962) 理解材料基本准确,角度较恰当,立意较深刻,中心明确,内容较充实,感情真实,结构完整,语言通顺。三类卷(3951分) (三类下3943;三类中4447;三类上4851) 能理解材料,角度尚恰当,立意一般,中心尚明确,内容尚充实,感情尚真实,结构基本完整,语言基本通顺,偶有语病。四类卷(2138分) (四类下2124;三类中2529;三类上3038) 偏离材料,角度或立意不当,中心不明确,内容单薄,结构不够完整,语言欠通顺,语病较多。五类卷(20分以下)符合以下一项即为五类: (1)脱离材料。 (2)文理不通。 (3)全文不足400字。说明:(1)未写题目扣2分。(2)错别字1个扣1分,至多扣3分。(3)文面不整洁,标点错误多,酌情扣12分;文面整洁美观,酌情加12分。10 / 10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高考资料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