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汕头市2015届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doc

上传人:悠远 文档编号:92831643 上传时间:2023-06-14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12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广东省汕头市2015届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广东省汕头市2015届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广东省汕头市2015届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广东省汕头市2015届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doc(14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广东省汕头市2015届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 试 题本试卷共24小题,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项是 A.昵称/藏匿 阔绰/悼念 喷香/喷云吐雾 B.薪水/津贴 拷贝/镣铐 肥胖/胖大海 C.矗立/蹙眉 侥幸/阻挠 解数/解甲归田 D甄别/斟酌 癖好/譬如 空泛/填补空缺 2.下面语段中画线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随着阿里巴巴在美国纳斯达克上市,国内兴起了一波“马云热”。表面看,我们处于创业的春天里,但马云的成功并不代表创业成功触手可及。调查显示,“五万个企业只能有一个成功,从最近得到的数据来看,95%的电商活得非常痛苦”。当下最热的互联网

2、经济况且如此,创业的难度可见一斑。因此,休学创业可以有,但要三思而后行。 A. 触手可及 B.况且 C.可见一斑 D.三思而后行 3.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据说,金庸的笑傲江湖在被一些东南亚的国家连载时,那些国家的议会进行竞选,议员争辩时直接就说你这个人是岳不群,或者是左冷禅。 B.世界经济步入全球化时代,每年以亿吨为单位的各种食物在世界上流动,食品供应链中的任一环节只要出现漏洞,都可能演变成一场灾难。 C.我市已建成的1554公里绿道境遇冷热不均,有的绿道杂草丛生,几乎被湮 灭,如何提升绿道管养,避免公共资源浪费,成为城市管理新课题。 D.判断一个作家的作品有没有大众影响力,有没

3、有持久的生命力,一个很重要的标志就是看他所创造的人物、语言进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4.在文中横线处填入下列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欲望,有时是 ,;有时又是,。,断了欲望就是心的死亡。 吞噬身心的鬼魅 让人迷失自己的有时是欲望 追求幸福的动力 但失去了欲望,生活将只余下无聊、孤独和死寂 把人推入万劫不复的深渊 太多的欲望会拖累人的心灵 生命火焰得以燃烧的柴火 A B C D 二、本大题7小题,共35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文中三个“”是为考查而设),完成5-9小题。 匹夫而为百世师,一言而为天下法,是皆有参天地之化,关盛衰之运。其生也有自来,其逝也有所为。故申、吕自岳降,傅说为列星,古今所传

4、,不可诬也。孟子曰:“我善养吾浩然之气。”是气也,寓于寻常之中,而塞乎天地之间。卒然遇之则王公失其贵晋楚失其富良平失其智贲育失其勇仪秦失其辨。是孰使之然哉?其必有不依形而立,不恃力而行,不待生而存,不随死而亡者矣!故在天为星辰,在地为河岳,幽则为鬼神,而明则复为人。此理之常,无足怪者。 自东汉已来,道丧文弊,异端并起。历唐贞观开元之盛,辅以房、杜、姚、宋而不能救。独韩文公起布衣,谈笑而麾之,天下靡然从公,复归于正,盖三百年于此矣。文起八代之衰,而道济天下之溺,忠犯人主之怒,而勇夺三军之帅。此岂非参天地、关盛衰,浩然而独存者乎? 盖尝论天人之辨:以谓人无所不至,惟天不容伪。智可以欺王公,不可以欺

5、豚鱼;力可以得天下,不可以得匹夫匹妇之心。故公之精诚,能开衡山之云,而不能回宪宗之惑;能驯鳄鱼之暴,而不能弭皇甫镈、李逢吉之谤;能信于南海之民,庙食百世,而不能使其身一日安于朝廷之上:盖公之所能者天也,其所不能者人也。 始潮人未知学,公命进士赵德为之师,自是潮之士,皆笃于文行,延及齐民,至于今,号称易治。信孔子之言:“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潮人之事公也,饮食必祭,水旱疾疫,凡有求必祷焉。而庙在刺史公堂之后,民以出入为艰。前太守欲请诸朝作新庙,不果。元祐五年,朝散郎王君涤来守是邦,凡所以养士治民者,一以公为师,民既悦服,则出令曰:“愿新公庙者,听。”民欢趋之,卜地于州城之南七里,期

6、年而庙成。 或曰:“公去国万里而谪于潮,不能一岁而归,没而有知,其不眷恋于潮也审矣!”轼曰:“不然。公之神在天下者,如水之在地中,无所往而不在也。而潮人独信之深,思之至,焄蒿凄怆,若或见之。譬如凿井得泉,而曰水专在是,岂理也哉!” 元丰元年,诏封公昌黎伯,故榜曰:“昌黎伯韩文公之庙”。潮人请书其事于石,因作诗以遗,使歌以祀公。 (选自苏轼潮州韩文公庙碑,有删改)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古今所传,不可诬也 诬:捏造 B.自东汉已来,道丧文弊 弊:凋敝 C.独韩文公起布衣 起:出身 D.民欢趋之 趋:奔向 6.填入下列句子“口”中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7、) 是皆有口参天地之化 信口孔子之言 因作诗以遗口 A. 以 然 之 B. 而 乎 其 C. 以 乎 之 D. 而 然 其 7.下列文句中,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卒然遇之/则王公失其贵晋/楚失其富良/平失其智贲/育失其勇仪/秦失其辨 B.卒然遇之/则王公失其贵/晋楚失其富良/平失其智/贲育失其勇仪/秦失其辨 C.卒然遇之/则王公失其贵晋/楚失其富良/平失其智/贲育失其勇/仪秦失其辨 D.卒然遇之/则王公失其贵/晋楚失其富/良平失其智/贲育失其勇/仪秦失其辨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本文中作者对韩愈在文学、儒学、政治以及军事等方面的成就与才能作

8、了高度评价和热情颂赞。 B.作者认为韩愈专一诚挚的心意能取信于潮州的百姓,却不能使自己的朝廷立足。 C.韩文公庙是在朝散郎王君涤在潮州做知州期间重建的。 D.作者应潮人之请作诗以祭韩文公。 9.根据具体要求分别完成下列各题。(10分) (1)将下列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7分) 能驯鳄鱼之暴,而不能弭皇甫镈、李逢吉之谤。(4分) 愿新公庙者,听。(3分) (2)韩愈被贬潮州,为当地百姓做了不少好事,请结合文本举两个事例加以说明。(3分) 10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7分) 二月二日李商隐二月二日江上行,东风日暖闻吹笙。花须柳眼各无赖,紫蝶黄蜂俱有情。万里忆归元亮井,三年从事亚夫营。新滩莫

9、悟游人意,更作风檐夜雨声。【注】此诗作于诗人只身远赴四川辛州任幕府的第三年。元亮井:陶渊明字元亮,这里用“元亮井”指代像陶渊明那样的归隐生活。亚夫营:汉代帝大将周亚夫屯兵细柳营,军纪严明。这里指代作者供职的蜀中柳仲郢幕府。 (1)请从景和情的角度赏析诗歌的颔联。(3分) (2)诗歌中蕴含着作者复杂的感情,请结合全诗加以分析。(4分) 11. 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任选3题,多选只按前3题计分)(6分) (1)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 。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2)执手相看泪眼, 。念去去千里烟波, 。 (柳永雨霖铃) (3) ,晚有儿息。 ,内无应门五尺之僮。 (李密

10、陈情表) (4)其声呜呜然, ,如泣如诉, ,不绝如缕。 (苏轼赤壁赋) 三、本大题4小题,共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5小题。 口叙史事和三代史诗我们常常说中华民族有五千年的文明史。但是,迄今发现的最早的文字甲骨文,产生于商的先公示壬、示癸时期,据今约3700年左右,3700年前的史事就是靠一代代脑记口叙传下来的。即使甲骨文记载了相当丰富的社会内容,仍不可能反映丰富多彩的活的客观历史,许多史事仍然靠脑记口叙。所以口叙传播史事形式不仅在文字产生之前,在文字产生以后乃至史籍很完备以后,仍是一种重要形式。 在先秦,口叙史事一直在史事传播中占有重要地位。国语周语上说:“天子听政,使公卿列

11、士献曲,史献书,师箴,瞍赋,矇诵,百工谏,庶人传语,近臣尽规,亲戚补察,瞽史教诲,耆艾修之,而后王斟酌焉,是以行事而不悖。”在国君周围的这些“列士”、“史”、“师”、“瞍”、“朦”等所讲的许多内容就是先祖的事。 传说的历史内容有两个显著特点,一是人物被神化,如大禹(治水)、后稷(种五谷)、女娲(补天)等都被传说为神或半神式的人物。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当时人们的认识水平低下,对许多自然现象、社会现象无法解释。二是所传说的人物都是改天换地式的英雄,这些英雄和后来的帝王将相不一样,他们不脱离生产,不脱离百姓,而是群众的利益代表者,上述的大禹、后稷、女娲都是这样的英雄人物。这两个特点,也充分反映了先民的

12、历史观点。以今天的认识水平,不会相信那些神乎其神的事。我们进行历史研究所以重视这些神话,在于透过神话,窥探远古的社会内容。 当文字记载发展到比较成熟,书写工具比较方便的时候,口叙史事便被记载下来,有些则一直保存到今天。如:庄子盗跖、韩非子五蠹等所记先民居处情况和从茹毛饮血到取火为用的传说;吕氏春秋追记早期社会制度问题的传说;左传、诸子之书保存的改造自然、保护部族的英雄传说;等等。司马迁就是依据这些传说写出了史记开篇五帝本纪。 夏、商、周三代,还以神话故事、历史传说为主要内容编成史诗,传诵这些史诗的人,往往是瞽朦瞍一类的乐官。左丘明就是一个失明的人,做鲁国的史官。以失明之人传诵历史故事,不只在古

13、代中国,在其他一些古国也有相同的情况,如希腊的荷马,也是一位失明者。以诗的形式传诵历史故事,容易记忆,便于普及,所以,传诵久远。当然,起初的史诗是很粗糙的,经长期的流传,不断加工完善,所以这些史诗都是众人的作品,并非少数乐官的创造。 在先秦,史诗繁多,孔子删诗时,尚可见到3000余首。我们今天所见到的史诗主要保存在诗经中,共有305篇,分“风”、“雅”、“颂”三大部分。“风”是民歌,由政府派“行人”从民间采集而来,经过加工润色而成,以反映现实为主,但今天看来,也未尝不可称为“史诗”,比如:豳风七月反映一年四季农业生产劳动,对我们认识西周社会,具有相当的史料价值。“雅”、“颂”,在当时就是史诗,

14、多为追忆祖先,歌功颂德之作。比如大雅生民说“厥初生民,时维姜嫄履帝武敏歆,攸介攸止,载震载夙,载生载育,时维后稷”,这是推尊周的祖先后稷之诗。后稷之母姜嫄踩了高辛氏之足印而生后稷,把后稷神化了。文王、武王的先祖即能非同常人,当然他们自己也就非同寻常了。非常之人才能做非常之事。这反映了先民们的思想认识特点。“雅”、“颂”还有些篇章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产、习尚、筑城、立庙、封邦、建国的基本过程。 “史诗”作为史料来说,它与历史传说一起反映着广阔的社会内容,对当时简略而缺乏关联的史官记录,起着联络会通、委曲细节的作用。对于后来发展起来的某些史体也有创始之意。如:歌颂英雄人物的篇章,上继传说遗风,下开历

15、史传记的端绪;专咏一事的篇章,具有纪事本末的性质;歌颂先王伟业的篇章,又可以看作历史论、赞的远祖。 (选自中国史学史纲要,有删节) 1213题为选择题。请在答题卡“选择题答题区”作答。(12题选对一项给2分,选 对两项给5分,多选不给分) 12.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两项是( )( ) A.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史中有一千多年的史事是靠先人一代代脑记口叙传下来的。 B.甲骨文记载的社会内容不能反映丰富多彩的客观历史,许多史事仍依靠口叙来传播。 C.口叙史事在史事传播中一直占有重要地位,如天子听政时臣子们所讲的许多内容就是先祖的事。 D.传说的历史内容的显著特点是:人物被神化或者都是改天换地式的英雄

16、,是群众的利益代表者。 E.在古代,中外均有以失明之人传诵历史故事的例子,例如古代中国的左丘明,古希腊的荷马。 13.下列关于“史诗”的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史诗”是指以神话故事、历史传说为主要内容的历史故事。 B.“史诗”主要由瞽朦瞍一类的乐官编写并传诵。 C.“史诗”以诗的形式来传诵历史故事,是由于诗容易记忆,便于普及,可以传诵久远。 D.“史诗”具有史料价值,并对后来的某些史体有创始之意。 14.根据文意,简要回答第3段所说的“先民的历史观点”的内容及其产生的原因。 15.司马迁写史记时曾“网罗天下放失旧闻”,大量搜集民间口传的异闻传说等史料,如史记中记载了契的母亲呑食了玄

17、鸟掉下的卵而怀孕生下了契,周后稷的母亲姜原在野外将自己的脚踏在一个巨人的脚印上,因而怀孕生下儿子等神乎其神的事。请结合文章内容,谈谈如何看待司马迁的做法和史记中的异闻传说。 四、本大题为选考内容的两组试题。每组试题3小题。共15分。选考内容的两组试题分别为“文学类文本阅读”试题组和“实用类文本阅读”试题组,考生任选一组作答。作答前,务必在答卷上填涂与所选试题组对应的信息点;信息点漏涂、错涂、多涂的,答案无效。 (一)文学类文本阅读 清粥潘向黎写过一篇小说:清水白菜小说中的女主人公是个极爱米饭的恬淡女子,她煮出来的米饭,清香四溢,颗颗饱满,光看文字,就让人口齿噙香。白米是如此神奇的食物,既可蒸出

18、筋道饱满的米饭,也能煮成儒软甘甜的清粥。 清粥是最家常的饭食,自然也不需要高贵的香米,普通的新鲜白米即可,洗过,泡过。傍晚,几朵夕阳的余晖打在灶台上,开始煮一锅清粥,只米和水,还有一颗悠闲的心,简单明了。 煮粥过程很悠长,却并不枯燥。眼见着米和水,陷入纠缠,米会一下子感知到水的温暖,开始会觉得有点不适应,躲躲闪闪的。随着水一点点的沸腾翻滚,不停示好,米粒终于欢快起来,在水一波一浪的推动下,咕嘟咕嘟地跳着舞,随着热气徐徐上升,开出乳白的花朵。厨房里就会弥漫起淡淡的甜香,热乎乎的。这是米在慢慢地释放着自己,也是水,在慢慢的融入米的世界。这时候,就要把火关到最小,小到可以让锅保持着咕嘟的状态,又不会

19、让刚氤氲出来的热气散掉。 之后,米和水的生命进入另一状态,行动开始迟缓,安静,当米与水之间没有一丝的缝隙,稠且润泽,咕嘟声均匀如尘世的喧嚣,香气,便徐徐的氤氲,是人间烟火的香气,也是幸福的香气。 煮粥的时候,心是静的,手却很少闲着,随便拿一本闲书,看两页,照顾一下粥,再返回来看,没有大起大落的情节,随便从哪里看起,只是一种消磨,衣机里转动着衣服;或者摘一篮子青菜,是晚上的小菜,菜叶子油绿油绿的,用清水泡进红色的小框子里。为了配菜,再切了一盘雪白的豆腐,此时,孩子回来了,奔跑着去开了门,顺手将垃圾搁门口忙乱,却有序,琐碎也掺和着静好。 朋友老是觉得我为一锅粥浪费了太多时间,她煮粥和许多人一样,放

20、点米进去,加上水,调好电饭锅的火候,盖上盖子就可以了。吃饭的时候盛在碗里,有稀薄的米汤浮在上面,而米粒,却仿佛是受了什么委屈似的,悄悄地沉到了碗的最底下。事实上,米真的是委屈的啊!在这样的不受关注与注视下熬成的粥,只不过是添肚子的食物而已,米粒根本不肯释放香气。 米也会分享主人的好心情,然后变成自己的好味道来报答你。 粥快熬好的时候,锅里的米,早就变的懒懒的,躺在水的怀抱,惬意舒心的样子。而水,早就化成袅袅蒸汽,缭绕四散,也有调皮的,钻到了米的身体里躲起来了。锅还是那只锅,可是,锅里的水和米,却不想隐入,水中有米,米中也有水,再也分不开了,如生命和经历,总会有抗争和激烈,慢慢变进入一种状态互相

21、依存,又并不干扰。 我是极爱喝粥的人,白瓷碗,小咸菜,或者一只腌出油的鸭蛋,是清粥的绝配。喝一口,黏稠润泽,牙还没有感知到,就滑到了身体里,唇齿留香,紧接着,是身体里的温暖与熨贴,心,一下子就松弛下来,世事都远了,只愿此刻,专心感知粥的美味,体味生活的眷顾,感知安静的,有粥可食的人生。 南宋著名诗人陆游曾作食粥诗一首:“世人个个学长年,不悟长年在目前,我得宛丘平易法,只将食粥致神仙。” 被鸡鸭鱼肉和各种添加剂刺激的味蕾回归敏感,清香满口,余味不绝,清粥带给世人的福泽,是人如神仙。 宋代苏东坡有书帖曰:“夜饥甚,吴子野劝食白粥,云能推陈致新,利膈益胃。粥既快美,粥后一觉,妙不可言。” 清粥的好处

22、不仅仅是简单、养生、清香。 汉代医圣张仲景伤寒论述:“桂枝汤,服已须臾,啜热稀粥一升余。清粥一碗,可养身心,可助药力。” 青春飞扬的年纪,处处都是好风景,很难将自己关在厨房里为自己,为家人煮一锅真正的清粥。便常常用稀饭代替,哄骗的,终究是自己的身体和心。 不知从何时起,开始有心思慢慢熬一锅清粥,好像没有着急要做的事,吃了亏,煮粥的过程便慢慢平复了心境。躲在厨房里,少了一些灯红酒绿,却多了许多闲适,心和味蕾都更敏感,对幸福有了更清醒的感知。房子车子票子,盈余就好,不求太多。身体的熨帖和儒滑的口感,成了第一需求。 清粥为伴,滋润身心,给予生命营养,便不惧流年。 愿为自己慢慢煮一锅白米清粥的人,也在

23、生活的大命题中将自己慢慢的熬煮着,不激烈,不偏执,不放弃,一点点让灵魂散发出香气。 ( 摘自文苑 经典美文2014.8) 16.请对煮粥这个富有情趣的过程进行概括。(4分) 17.从修辞的角度赏析下面的句子(5分) 愿为自己慢慢煮一锅白米清粥的人,也在生活的大命题中将自己慢慢的熬煮着,不激烈,不偏执,不放弃,一点点让灵魂散发出香气。 18.请结合生活体验谈谈“煮一锅清粥”对我们有怎样的启示?(6分)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 这颗心燃烧了一百年谢冕世纪之星陨落了,陨落在世纪终结的前夜。她的使命已经完成,她整整燃烧了一百年! 冰心是世纪的同龄人,也是世纪的见证人。在这世纪钟声即将敲响之时,她把这个世

24、纪悲喜交加的漫长的暗夜带走了,而留给我们一个新世纪的熹微的最初一线光明。 在冰心的文学世界里,大海和母亲是支持这个文学世界全部丰富性的两个基本意象。冰心世界中的母亲的意象,是包容在大海这个大的意象之中的。在冰心的诗中,我、母亲、大海是三位一体的。她曾在诗中向造物者祈求,倘若生命中只有一次“极乐的片刻”,那么,她的愿望便是:“我在母亲的怀里,母亲在小舟里,小舟在月明的大海里”(春水)。清明月夜下的万顷碧波,荡漾着一叶扁舟,舟中是母亲,母亲怀中是我。她一生都在用爱心关爱众生。人类各式各样的爱中,母爱最纯真,也最伟大。母亲对儿女之爱无须特意表现,是发自内心,自然而然。子女对于母亲之爱的怀想与礼赞也如

25、此。这是排斥了一切势利考虑之后的无私、无邪、无欲的高贵情感。冰心从母爱出发,推己及人一片可婉转女儿心,传达的是人间的万种柔情。大海的博大涵容,它的宽广胸襟以装下世间万有,一切的苦厄、欢愉和忧思。它静如明镜,动有狂澜。在它万顷碧波、一览无际的宁静中,包蕴着震天撼地的伟力。它的激情也是内蕴的,却是夜以继日、无日无时不在起伏涌动,若人的生命之树在常青!诚然,这位昔日的南国闺秀,有着一颗晶莹柔婉的女儿心,对母亲、对兄弟、对友人、对弱者。而大海的博大、雄健、恒久,却从另一面托出了这位世纪老人的高远和伟大。 在年序上,冰心是世纪的同龄人。在文学的经历上,冰心则是五四新文学的同龄人。冰心说过,是五四运动那“

26、强烈的时代思潮把我卷出了狭小的家庭和教会学校的门槛,使我由模糊而慢慢地看出了在我周围的半封建半殖民地的中国社会中的种种问题。这里面有血有泪,有凌辱和呻吟,压迫和呼唤。”(从“五四”到“四五”)冰心称这股新文化运动的思潮是“电光后的一声惊雷”,把她“震”上了写作的道路。冰心自述,她的创作活动始于一九一九年,五四运动以后她开始在晨报副刊用白话文写作。第一次发表小说两个家庭始用冰心这个笔名。她的写作活动一直延伸到本世纪末。所以,她不仅是中国新文学的同龄人,而且是中国新文学的一部活历史。冰心的整个创作活动无疑是五四新文学运动的一个缩影。她也是五四精神的集中体现者。五四运动出现了一批狂飙突进的猛将,如陈

27、独秀、胡适、钱玄同、蔡元培、李大钊、鲁迅和周作人等。这些人站在时代的前列,高举文化批判的旗帜,面对中国系统而顽固的旧文化和旧礼教,指出它阻碍时代前进的保守性,以惊电迅雷的气势进行扫荡,从而开辟出一条通往光明的新路。 这个让人景仰的队伍中,走着我们的冰心先生。她是最先觉悟的那些女性中的一位。她接受中国传统的熏陶,她又接受了教会的和美国式的教育,中西、古今文化的交汇和融合,在她那里造出了奇迹。她起步于“问题小说”的写作,成为“文学研究会”的中坚,她的创作服膺于“为人生”的理想;她受泰戈尔的启发,首创“随感式”的无题小诗,发起和倡导了中国新诗史的“小诗运动”;她用通讯的方式写散文,她的寄小读者开辟了

28、散文的新天地,一种崭新的抒情文体在她的笔下诞生;冰心还是新文学中的儿童文学的元老式的人物,她是儿童文学的热情的支持者和实践者。冰心毕生都在这样辛勤地创造着,直到生命的晚景,她都没有放下她所钟情的手中的笔。而且愈到晚年,她性格中潜藏的刚烈之气愈为显扬。身居郊野,不忘天下,正气凛然,疾恶如仇。所作短文如万般皆上品、无士则如何等,竟有匕首般的犀利!让人不敢相信这些文章竟出自年近百岁的老人之手!斗换星移,岁月不居,冰心走完她的百年人生长途,离我们去了。但她在我们的心目中始终是一颗不倦地燃烧着的星,这颗星已燃烧了一百年!她留给我们的是一种我们永远无法企及的高雅、文采、凛然不可侵犯的尊严的精神财富。 (选

29、自随笔1999年第3期) 19.文章第段说“她把这个世纪悲喜交加的漫长的暗夜带走了,而留给我们一个新世纪的熹微的最初一线光明”,请根据文章的内容,说说冰心留给了我们哪些“光明”?(4分) 20.文章第段是怎样叙写冰心的文学经历的,这样写有什么作用?(5分) 21.这篇文章的结尾写道“她在我们的心目中始终是一颗不倦地燃烧着的星,这颗星已燃烧了一百年”,但文章的标题却是“这颗心燃烧了一百年”,你认为这个标题恰当吗?请谈谈你的看法。(6分) 五、本大题2小题,每小题6分,共12分。 22.下面是2015年3月4日鮀江中学校报小记者林媛的一段采访实录,请你根据这段采访实录,拟写一则校园短讯(60字以内

30、)。(6分) 林 媛:杨校长,您好。再过几天就要高考“一模”了,请您为即将参加考试的同学们谈谈在学习上有哪些需要注意的问题。 杨校长:同学们在最后临考前的几天,一是要保持良好的心态,有自信;二是要注重学习的实效性,回归基础,查漏补缺,不要去追求新题、怪题。 林 媛:除了这些学习上的建议以外,在生活中还需要注意什么吗? 杨校长:一个是要注意合理安排好作息时间;另一个是要注意营养饮食的均衡。 林 媛:谢谢杨校长,除了以上的建议外,您还有什么要对学生们说的吗? 杨校长:我衷心祝愿我们学校的同学们能够在本次考试中考出水平,考出佳绩! 23. 不少地方有”美食之乡”美誉,其特色小吃往往体现了地方深厚的文

31、化底蕴。请你任选一个地方小吃并为之写几句介绍词,要求至少使用一种修辞手法,字数不少于70字。(6分) 六、本大题1小题,60分。 24.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60分) 每个人必经历免疫预防接种伴随而来的短痛,有些人还因此在身体留下疤痕。这疤痕看起来并不美丽,但它却是身体健康和具有免疫功能的证明。 不少人没有预防和预警意识,在身体留下这样或那样的疤痕。有些人往往采取整容的办法祛除疤痕,证明健康、美丽和没有受伤。 要求: 自选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文体不限。 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 不少于800字。 不得套作,不得抄袭。参考答案1.【答案】C 【解析】A.n,chu/do,pn

32、/pn;B.xn/jn,ko/ko,png/ png,C.ch/c,jio/no,xi/ji;D. A.zhn,p/p,kn/kn 2.【答案】B 【解析】“况且” 表示更进一层,多用来补充说明理由,在这里应该用“尚且”,先提出程度更甚的事例作为衬托,即最热的互联网经济都难以存活,从而来衬托创业的艰难。) 3.【答案】B 【解析】A语序不当,“一些”应放在“国家”之前。C成分残缺,应在“管养”后加“水平”或“能力”等D.不合逻辑,两面对一面。) 4.【答案】B 【解析】 讲欲望的弊,讲欲望的利,因“欲望”本身就带有贬义,所以弊放在前面。独立成句,讲明欲望即使能给人带来动力,但也可能使人迷失自我

33、。承接,讲明弊端,则连接最后一句,讲明没了欲望会怎样。 5.【答案】A 【解析】诬,抹杀。 6.【答案】C 【解析】 以,与“有”连用,组成固定结构,有用来的; 为主谓倒装句,“乎”为句末语气词; 之,代词,作宾语。 7.【答案】D 8.【答案】A 【解析】“在文学、儒学、政治以及军事等方面”错了,因文中不曾涉及军事方面的内容。 9.【答案】(1)(韩愈)能够驯服凶暴的鳄鱼,却不能消除皇甫鏄、李逢吉的诽谤。 【评分细则】弭,消除,1分;定语后置句和句子大意各1分;句意1分,共4分。 愿意重建韩文公新庙的,(我)听任你们去建 ! 【评分细则】“新”,重建,“听”,听任,各1分;省略句1分;共3分

34、。 (2) 驯服凶暴的鳄鱼; 始潮人未知学,公命进士赵德为之师,自是潮之士,皆笃于文行,延及齐民,至于今,号称易治。 【评分细则】答出一点1分,答齐任两点3分。 【参考译文】 一个平常人能成为世世代代的榜样,一句话能被天下人效法,这都是由于他有与天地共同化育万物的能力,关系到事物兴盛衰亡的命运。他的出生是有所来历的,他去世后仍有所作为。所以,申伯、吕侯从山岳降生,傅说死后化为列星,从古至今传说的事,是不可抹杀的。孟子说:“我善于修养我的至大至刚之气。”这种正气寄寓在平常事物之中,充溢在天地之间。突然遇到它,王公会失去他们的显贵,晋国、楚国会失去他们的富有,张良、陈平会失去他们的才智,孟贲、夏育

35、会失去他们的勇敢,张仪、苏秦会失去他们的辩才。是什么原因使他们这样的呢?那必定有不依靠形体就能站立,不依靠力量就能行走,不依靠活着而存在,不随着死亡而消逝的东西。所以,它在天上化为星辰,在地上化为河山,在幽暗的地方化为鬼神,而在明亮的地方又化为人。这是道理上的正常现象,没有什么值得奇怪的。 2自东汉以来,道德丧失,文风败坏,异端邪说一起兴起,经历了唐代贞观、开元的兴盛时期,有房玄龄、杜如晦、姚崇、宋璟这些宰相辅佐,都不能挽回这种局面。惟独韩文公出身平民,谈笑着指挥古文运动,天下人没有不跟从他,道德和文风又回到正道,大概到现在有三百年了。他的文章把八代衰颓的文风振作了起来,他提倡的儒道拯救了沉溺

36、于佛老思想的人们,他的忠谏敢触怒皇帝,他的勇气可以制服三军的统帅,这难道不是与天地共同化育万物、关系到兴盛衰亡的命运、浩然正气独自存在的人吗? 我曾经议论过天和人的分别:认为人(为了争权夺利)没有什么事是不敢做的,只有天不容许人作假。智慧能够欺骗王公,却不能够欺骗小猪和鱼等小动物;实力能够得到天下,却不能够得到普通男女的心。所以,韩公的一片真诚,能够拨开衡山的乌云,却不能挽回唐宪宗的迷惑;能够驯服凶暴的鳄鱼,却不能消除皇甫鏄、李逢吉的诽谤;能够被南海(潮州)的百姓信任,世世代代享受祭祀,却不能使自己在朝廷上有一天的安稳。这是因为韩文公所能够做的是尽天道,所不能够做的是屈从人意 ! 起初潮州人不

37、懂得学习,韩公命进士赵德做他们的老师。从此以后,潮州的读书人,都专心学习文章和品行,影响到一般平民,直到现在,潮州号称容易治理的地方。孔子的话是可信的:“君子学习了儒道就能够爱护百姓,百姓学习了儒道就能够容易使唤。”潮州人奉事韩公,每顿饭必祭奠他,水灾旱灾瘟疫,凡是有要求,必定向他祈祷。可是庙在刺史公堂的后面,百姓认为出入艰难。前任太守把这个情况向朝廷反映,想建座新庙,没有结果。元祐五年,朝散郎王君涤来此地做官。凡是教育读书人、治理人民的措施,完全以韩公为榜样。在百姓心悦诚服之后,他就发出命令说:“愿意重建韩文公新庙的,(我)听任你们去建 !”人民欢喜地奔向庙地,在潮州城的南方七里选择了一块地

38、方,一年就把庙建成了。 有人说:“韩公离开京城,万里迢迢,贬谪在潮州,不足一年就回去了。韩公死后如果有知觉,那他也不会依恋于潮州的,这道理是明白的啊!”我回答说:“不是这样的。韩公的神灵存在于天下,宛如水存在于地中,没有什么地方不存在。然而只有潮州人深深地信任他,思念他到极点,祭祀时香烟缭绕,凄凉悲切,好像看见韩公一样。譬如开凿水井得到了泉水,就说水只有这里有,难道合理吗?” 元丰元年,皇帝诏封韩公为昌黎伯,所以庙门的额上题为“昌黎伯韩文公之庙”。潮州人请我在石碑上书写此事,我因此做了一首诗赠送给他们,让他们歌唱来祭祀韩公。 10.【答案】(1)颔联情景交融。诗句中描写了春花细柳柔媚多姿尽情开

39、放,紫蝶黄蜂似乎钟情美丽的花草,在草丛中翩翩起舞的春意盎然的画面,其中蕴含着作者享受春天美景的陶然之情。 【评分细则】观点1分,对景的分析1分,对情的分析1分。 (2)诗歌前两联描写了春天里美丽而欢乐的景色,抒发诗人对春天的喜爱之情。第三联借用典故,含蓄地表达自己宦游在外的辛苦(孤独)以及对归隐生活的向往。第四联书写自己彻夜未眠,埋怨新滩不解人意,撩动诗人的伤感之绪。 【评分细则】一点1分,两点3分,三点4分。每一点分为两个部分,分别为对诗歌的分析和对情感的概括,要答齐两点才给分。 11. 【答案】(1)江畔何人初见月 江月何年初照人 (2)竟无语凝噎 暮霭沉沉楚天阔(3)门衰祚薄 外无期功强

40、近之亲 (4)如怨如慕 余音袅袅, 12.【答案】C、D 【解析】C项原文第2段有“在先秦”的时间限制,此处表述则变成了所有时期都如此,故错。D项“或者”错,应该表述为“而且”。据第3段,传说中的人物有两个显著特点,这两者应该同时具备而不能是仅有其一。 13.【答案】B 【解析】乐官只是“传诵”史诗而并不编写,更不能说“主要”。据原文第5段,“史诗都是众人的作品,并非少数乐官的创造”可知。 14.【答案】(1)先民的历史观点:非常之人才能做非常之事。(或:历史是由神仙般的改天换地式的英雄人物创造的。)(2分) (2)产生原因:当时的人们认识水平低下,对许多自然现象、社会现象无法解释,只好将其神

41、化。(2分) 【评分细则】观点2分,原因2分。 15.【答案】(1)司马迁囿于当时(史料不足)的现实及认识水平,重视搜集异闻传说以充实史料的做法是值得肯定的。(2分)(2)远古神话传说中保留有很多史事,我们可以透过这些神话传说窥探远古的社会内容和人们的思想状态。(2分) 【评分细则】肯定司马迁重视搜集异闻传说的做法并分析其原因,2分;指出异闻传说的作用,即其间包含着史事,可以让人窥探远古的社会内容等,2分。 16.【答案】开始时水米磨合(躲躲闪闪)沸腾后水米相互渗透熬好前水米融合(胶着) 【评分细则】1点1分,2点3分,3点4分。 17.【答案】运用比喻方法,将人在社会生活中的状态比喻成熬煮粥

42、一样,形象地说明人在生活中要学会和缓地接受,慢慢体味,感知安静。 【评分细则】修辞1分,对本体与喻体的说明1分,表达效果3分。 18.【答案】生活中,我们总是追求新奇的食物,却往往忘记了食物的本源。煮一锅清粥,启示我们要学会感知粥的美味,体味生活的眷顾,感知有粥可食的人生;生活中,我们面对各种压力,总是容易出现各种亚健康状态,煮一锅清粥,启示我们要在生活中懂得养生,学会养生;生活中,我们总是过多地执着于对物质利益的追求,却忘记了精神的回归,煮一锅清粥,启示我们要追求简单的生活,追求灵魂的美好,不去追求过多的物质。 【评分细则】每点2分,启示1分,结合生活的体验1分,共6分。学生如能有其他启示,

43、能言之成理,也可酌情给分。 19.【答案】冰心以她文学世界里的两个基本意象“母亲”和“大海”,留给我们以人间的万种柔情和海乃百川,有容乃大的精神境界。冰心以五四新文学的同龄人的身份,作为五四新文学运动的缩影,留给我们伟大的五四精神。冰心毕生都辛勤地创造着,直到生命的晚景,都没有放下手中的笔,愈到晚年,她性格中潜藏的刚烈之气愈为显扬,她留给我们一种高雅、文采、凛然不可侵犯的尊严的精神财富。 【评分细则】答对1点得1分,答对2点得3分,答对3点得4分。 20.【答案】第段主要通过引用冰心的自述来叙写冰心的文学经历。(2分)这样写更真实地表现出冰心反抗和批判的性格,不仅使读者更真实地感受到冰心身上所

44、集中体现的五四精神,(1分)而且使作者对冰心“不仅是中国新文学的同龄人,而且是中国新文学的一部活历史”的评价显得更加确凿可信,(1分)体现了传记文学真实性的原则,更真切地表现了作者对冰心的追念和崇敬。(1分) 【评分细则】第一问2分,第二问3分。 21.【答案】恰当。标题中的“心”是一语双关、谐音双关(1分),它有多重含义。是指冰心名字中的“心”,(1分) 同时还指冰心的“推己及人一片婉转女儿心”,(1分)“这颗心燃烧了一百年”是指冰心在百年间燃烧自己,烛照世人,用婉转女儿心和大海的博大胸襟,在中国近百年文化领域不倦地奉献和创造,用她的一生回答了生命的意义和人生的价值(1分);这个“心”又是指

45、“世纪之星”,冰心是世纪的同龄人和见证者,她百年间的文学经历和创造留给我们的是一种“永远无法企及的高雅、文采、凛然不可侵犯的尊严的精神财富”,她成为了后人心目中景仰的“世纪之星”。 (1分)这个标题是作者对冰心的生命意义和人生价值所作出的高度评价,表达了作者对冰心的追念和崇敬之情。(1分)(如果答“不恰当”,只要言之成理也可得分) 22.【答案示例】3月4日(一模前夕),我校杨校长接受了本报记者的采访,就学习和生活两个方面为高三的同学支招,并送上了祝福。 【评分说明】接受采访中心事件2分,“学习”“生活”各1分,“送上祝福”1分,表达1分。 23.【答案示例】汕头老妈宫粽球是一种很特别的粽子。

46、剥开粽叶,亮晶晶的像宝石般的糯米晶莹透亮,浓郁糯米香固执地钻入鼻腔。它的香糯,使人们的辘辘饥肠得到慰藉,而妈祖的庇佑,又使得它拥有了信仰带来的神秘力量,给人们带来幸福与安康的祝福。 【评分细则】能突出“饮食”和“文化”两个方面的特色,可各得2分,修辞1分,能体现“美食介绍词”特点形式1分。 24.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60分) 每个人必经历免疫预防接种和伴随而来的短痛,有些人还因此在身体留下疤痕。这疤痕看起来并不美丽,但却是身体健康和具有免疫功能的证明。 不少人缺乏预防和预警意识,往往在身体留下这样或那样的疤痕。有些人往往采取整容的办法祛除疤痕,证明健康、美丽和没有受伤。 要求: 自选

47、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文体不限。 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 不少于800字。 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材料解读】 本题延续了2012年以来广东高考作文“材料引”的命题模式,题目形式上与2014年的广东高考作文题接近,为材料引出写作范围的新材料作文。 本次材料作文属于新材料作文中理论观点型的材料。材料由两段话构成,分别就“预防意识”、“疤痕”和“健康”三者的关系展开阐述,为考生留下辩证思考的空间。 (一)关于材料的范围 材料的范围可以理解为“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一个中心”即材料中的“疤痕”,两个“基本点”即材料中的“预防”和“健康(或美丽)”。考生需围绕“疤痕”与“预防”或“健康”的关系展开。 (二)关于材料的内容 “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高考资料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