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力教学设计3篇 初中重力的教学设计方案.docx

上传人:麒*** 文档编号:92808621 上传时间:2023-06-14 格式:DOCX 页数:71 大小:60.1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重力教学设计3篇 初中重力的教学设计方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1页
重力教学设计3篇 初中重力的教学设计方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重力教学设计3篇 初中重力的教学设计方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重力教学设计3篇 初中重力的教学设计方案.docx(71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重力教学设计3篇 初中重力的教学设计方案重力教学设计1重力教学设计1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重力是如何产生的,能列举生活中的重力现象,感知重力; (2)通过实验探究,知道重力大小与物体质量的关系; (3)了解并描述重力的方向,会用重力方向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4)了解重力的重心。 2、过程与方法 (1)经历探究重力的大小跟什么因素有关的过程,领悟科学探究方法,主动建构知识; (2)通过体验和观察,感知重力方向,培养学生善于观察、乐于思考的能力; (3)通过创设物理情境,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观察、实验、设问释疑,营造师生情感交流

2、、相互启迪、轻松和谐氛围; (2)通过体会“物理就在身边”的过程,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二、设计思路 1、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是课程改革的显著特征和核心任务 “重力”这节课,知识点本身难度不高,但比较琐碎。我通过一系列问题情境和实验情境的设置,以知识为载体,创设对话平台,营造师生情感交流、相互启迪、轻松和谐氛围;促使学生主动交流、勇于表现,激发学生积极思维,让学生利用大量的、具体的、感性的素材,主动建构与重力有关的知识,使学生体验多种学习方式,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2、培养学生科学素养,是物理课堂必须承担的责任 这节课,通过设置与学生认知不同或认知匹配的情境,培养学生发问意识和思维能力;通过

3、探究“重力大小与物体质量的关系”,让学生充分经历猜想及实验数据分析的过程,从而通过质疑、对比分析等环节,得出结论,提高探究能力;通过“重力方向”的感知、探究及应用,使学生对“重力方向”的认识由感性上升到理性,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达到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目的。 石河子第九中学 史志芳 电话:* 三、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学生经历自主建构重力与质量成正比的过程,认识重力; (2)通过观察、讨论及实验,让学生了解重力方向、重力的作用点。 教学难点: (1)通过创设主动学习的教学情境,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教师对课堂动态生成的有效引导和驾驭 (3)学生描述“重力

4、方向”过程的教学 四、教学准备 学生:弹簧测力计、质量已知的钩码、重垂线、铁架台、细线、金属组 教师:多媒体课件、实物投影、自制“重力方向”演示器、一端装有铁块的粗细均匀的管子、不规则形状的纸板、细线 五、教材及学情分析 本节是在学习了“力” 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重力是一种最常见的力,学生有着丰富的体验和感性认识。这节课,知识点本身难度不高,可通过一系列问题情境和实验情境的设置,创设对话平台,促使学生主动交流、互动,激发学生积极思维,让学生利用大量的、具体的、感性的素材,从重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三个方面,感知重力、认识重力、描述重力。“重力方向”的认识对学生来说是难点,通过学生观察、实验、实

5、践活动等环节的设置,使学生认识“竖直向下”的含义,为后续知识压强、功、机械效率的学习打下基础。 重力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1、能够通过实验感受到物体重力的方向。 2、能够利用器物模拟出月球围绕地球转的原理。 科学知识: 1、认识地球上的万物都具有竖直向下的重力,物体重力是由于地球引力引起的。 2、初步体验到物体间存在着相互吸引的万有引力,天体的圆周运动可以产生离心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愿意主动提供自己的想法,听取其他同学的看法和意见。 2、体会到任何科学认识都来源于科学实践,科学认识与生活是息息相关的。 3、感受科学活动和探究的乐趣,愿意像科学家牛顿那样大胆想象,热爱科

6、学研究。 教学重点: 1.认识地球上的万物都具有垂直向下的重力,物体重力是由于地球引力引起的。 2.初步体验到物体间存在着相互吸引的万有引力,天体的圆周运动可以产生离心力而克服地球引力。 教学难点: 1.通过实验感受到物体重力的方向。 2.能够用水杯做模拟万有引力的实验。 教学具准备: 米尺,装大半杯水的一次性塑料水杯(杯口穿好绳),画重力方向记录图。 教学过程: 一、生活现象揭示物体都要落地 1、谈话:到地上、树叶飘落、杯子里的水打翻留向地面、书从桌子上掉下来、水龙头打开水流下来、球扔出去后掉下来) 2、雨点、树叶、杯子里的水、书、自来水、球,它们最终都会怎么样?(板书:落地) 二、感受物体

7、重力的存在 1、(出示米尺并提起)谈话:如果老师松手,米尺会怎样?(演示)怎样让米尺不掉到地上呢?(用手抓) 2、下面我们就来做一个抓尺子的游戏。 出示游戏规则,边讲解边请学生上台演示。 (1)游戏由甲乙两个同学相互配合来完成; (2)甲同学将右手抬起与腰齐平,张开右手虎口; (3)乙同学提起米尺,将米尺的一半放于甲同学右手虎口中(注意米尺不能碰到甲同学的手); (4)当乙同学放下米尺时,甲同学迅速捏紧右手虎口去抓米尺。 (5)完成两次游戏后,甲乙同学相互交换再做两次游戏。 (6)甲乙同学完成游戏后,将米尺交给另外两个同学玩。 注:(1)没有轮到游戏的同学请仔细观察,在抓住尺子的一瞬间,甲同学

8、的右手会向哪个方向运动? (2)甲同学在抓住尺子的一瞬间,你手里有什么感觉? 3、学生游戏,观察手的运动方向,体会手里的感觉。 4、游戏后交流。 (1)在抓住尺子的一瞬间,甲同学的右手会向哪个方向运动? (2)在抓住尺子的一瞬间,你手里有什么感觉? 5、师生演示,加深感受重力存在。 (1)老师请一位同学上来抓老师手里的尺子,其他同学仔细观察在抓住尺子的一瞬间,甲同学的右手会向哪个方向运动? (2)在抓住尺子的一瞬间,你手里有什么感觉? (3)这股力来自哪里呢? 6、揭示:我们把物体由于地球吸引而受到的力,叫做重力。(板书:地球吸引重力) 7、老师这里的一桶水受到重力吗?让我们一起来感受一下水桶

9、受到的重力。 8、小组轮流提桶,并思考:提起水桶时,你手里有什么感觉? 9、指名说说:提起水桶时,你手里有什么感觉?如果你放手,水桶会怎样? 10、小结:不管是离开地面的物体,还是在地面上的物体,它们都会被地球吸引产生重力。 三、认识重力的方向 1、谈话:重力使物体向哪个方向落的呢?我们可以用箭头来表示重力的方向。(板画) 2、出示尺子下落和提起水桶的图。 (1)谈话:下落的尺子和地面上的水桶,受到的重力方向是怎样的呢?请同学们用箭头画出它们受到的重力的方向。 (2)学生画重力方向。 (3)画后交流。 A.指名学生在实物投影仪展示画的重力方向。教师及时记录学生画的情况。 B.物体受到的重力的方

10、向是怎样的呢?(板书:向下) (4)小结:不管是离开地面的物体,还是地面上的物体,它们受到的重力方向都是向下的。 3、出示平地上和山坡上的树图。 (1)谈话:生长在平地上和山坡上的树,受到的重力方向是怎样的呢?请同学们用箭头画出平地上和山坡上的树受到的重力的方向。 (2)学生画重力方向。 (3)画后交流。 A.指名学生在实物投影仪展示画的重力方向。教师及时记录学生画的情况。 B.物体受到的重力的方向是怎样的呢? C.如有学生在斜坡上重力方向画错,教师用直尺和橡皮做演示。方法:将橡皮放在直尺上,迅速抽掉直尺,让学生观察橡皮下落的方向。 (4)小结:不管是平面上的物体,还是斜面上的物体,它们受到的

11、重力方向也都是向下的。 4、出示地球图。 (1)谈话:地球表面的这些物体(房子、人、飞机、月球),它们都受到重力了吗?(如果学生说不出,教师提示:这些物体会往外掉吗?)它们受到的重力方向又是怎样的呢? (2)学生画重力方向。 (3)画后交流。 A.指名学生在实物投影仪展示画的重力方向。教师及时记录学生画的情况。 B.物体受到的重力的方向是怎样的呢?(指向地心) (4)小结:地球表面的任何物体,都具有重力。重力的方向都是指向地心的。我们把这个都指向地心的重力方向叫做竖直向下。(板书:竖直 ) 5、出示下雨、树叶飘落、水打翻、书掉下来、水龙头滴水、扔球图,让学生画画这些运动的物体受到重力的图。 (

12、1)谈话:掉落的雨点、飘落的树叶、掉落的书本、流下来的自来水、扔出去的小球,它们受到的重力方向是怎样的呢?请同学们画一画。 (2)学生画重力方向。 (3)画后交流。 A.指名学生在实物投影仪展示画的重力方向。教师及时记录学生画的情况。 B.物体受到的重力的方向是怎样的呢? C.为什么这些物体都会落向地面?你能作出怎样的解释呢? 四、解释牛顿的第一个问题 1、谈话:苹果熟了落向地面,跟雨点从天上落到地上、树叶从树上飘落下来一样,非常平常。大科学家牛顿看到了苹果落地会想些什么呢?你知道牛顿和苹果落地的故事吗? 2、边介绍边出示牛顿与苹果落地的故事(出示到第一个问题)。 3、牛顿在300多年前提出的

13、问题,通过今天的学习,你能作出怎样的解释呢?(板书:苹果为什么会落地) 4、牛顿是怎么解释的呢?(出示牛顿的第一个解释:是某种看不见的力把苹果拉向地面,这种力使其他东西掉下来时,也都落向地面,这个力来自地球。它使地球上的万物都具有垂直向下的重力。) 5、小结:牛顿说的“垂直向下”和我们说的“竖直向下”是一样的意思。同学们的解释和大科学家牛顿的解释基本是相同的,真了不起。生活中我们只要对一些现象加以注意并思考,也能像牛顿一样有伟大的发现。 五、课堂总结 任何科学认识都来源于科学实践,科学认识与生活是息息相关的,科学实践是充满乐趣的,愿你们能像科学家牛顿那样大胆想象,热爱科学研究。相信你也能像牛顿

14、一样有伟大的发现! 重力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认识重力产生的条件,2、知道重力的三要素:理解重心的概念。 3、会计算重力的大小。 能力目标 1、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会分析各个物体的重心。 2、联系实际,重力的三要素在实际中的运用,锻炼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 教学建议 一、重点难点分析: 1、本节重点是:重力的实质(万有引力)。 2、本章的难点是:重心的确定。 二、基本知识技能: 1、基本概念: 重力: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叫做重力; 重力的三要素:作用点(重心);方向(竖直向下);大小(G=mg); 2、重心的确定 质量分布均匀的规则几何形状的物体的重心在几何中心上;质量分布

15、不均匀的物体,重心的位置不仅跟物体质量的分布有关,还与物体的形状有关。 教法建议 一、有关重力大小讲解的教法建议 在介绍重力时,除了明确指出:物体受到的重力的大小跟物体的质量成正比,教学中还需要补充实验测量重力的方法,重力的大小可以用测力计测得,可以向学生们展示几种测力计,如弹簧测力计、牵引测力计、压力测力计等等。 另外让学生区分重力、重量的概念。 二、有关重力方向讲解的教法建议 介绍重力方向时要明确重垂线的方向为竖直方向(不是垂直方向),重力的方向为竖直向下,与水平面相互垂直的方向为竖直方向(静止的水面为水平方向),同时也要注意:不能把重力的方向说成指向地心的方向。 关于重心和质心的区分的有

16、关内容教师可以参考扩展资料中的重心和质心。 三、有关重心位置讲解的教法建议 在讲解如何确定物体重心的位置时,可以讲解悬挂法测量均匀薄板的重心。同时让学生讨论理解。对于重心位置的确定,教师可以让学生分析身边的物体的重心的确定,如课本的重心的确定,沙漏的重心确定,另外也可以通过数学方法来计算物体的重心,如折尺的重心的确定。 重力教学设计4 教材分析 本节是在第一节“弹力”内容的基础上,研究另一种最常见的力重力。教材充分运用插图和实验,使每一个知识点都是从观察或实验引入的,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课本让学生通过探究“重力的大小跟质量的关系”,极大程度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活跃了课堂气氛,锻炼了学生动手动

17、脑的能力和分析问题能力,实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什么是重力,了解重力产生的原因。 2、知道重力的方向和重心的概念及重垂线的应用。 3、知道重力的大小与质量成正比,并能用公式G=mg计算有关问题。 4、经历重力大小与质量的关系探究,能对实验过程进行合理的分析和评估。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和实验,感知重力的存在,培养观察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 2、通过探究重力和质量的关系,分析实验数据,学习信息处理方法。培养学生初步的分析、概括能力、实验能力和利用数学模型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 3、由实验感知重力的方向并能运用结论对实际问题做出分析,培养学生分析、概括和应用物理

18、知识解释简单生活现象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课堂上的观察分析活动,使学生养成善于观察思考的良好习惯和提高辩证的分析物理知识的意识。 2、通过了解生活实际中物理知识的应用,增强学习物理、学习科学知识的兴趣。 3、培养学生交流意识、团队协作精神以及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勇于创新精神。 教学重点 探究重力大小与质量关系 教学难点 重力的方向 教学方法 1、探究法:通过学生的探究实验得出重力与质量的关系。 2、观察分析法:通过观察分析明确重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下的,理解重心的概念。 教学手段 让学生用日常生活、学习用品做实验,感受到科学的真实性,感受到物理就在身边,科学就在眼前,激发学生学好物

19、理的兴趣和愿望。在探究实验中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猜想、操作、记录、分析论证、交流评估,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并注意加强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 教学用具 钩码、弹簧测力计、重垂线、粗细均匀的木棒、方形薄板、玩具“不倒翁”、橡皮泥、投影仪。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教师播放课件(苹果下落 水往低处流 抛出的球落地 羽毛飘落)引导提问:你看到的这些物理现象有什么共同特点? 物体下落的原因是什么? 学生交流讨论。讨论结论:它们都受到地球的吸引力重力。 推进新课: 一、重力的由来:1、1665至1667年间,一天傍晚,牛顿坐在苹果树下乘凉,一个苹果从树上掉下来。他忽然想到:为什么苹果只向地面落,而不向天上飞

20、呢?(课件) 2、请同学们用一根细线拴住自己的橡皮作图132-1所示的实验(课本图模拟引力),说说你的感受。(课件) 3、引导提问: (1)橡皮为什么没有飞出去? (2)同样的,图中月亮在绕地球做类似的运动,为何不会飞走? 4、牛顿认为,地球和月亮之间存在互相吸引力。 有哪位同学知道有关牛顿对这方面的研究?(鼓励有这方面知识的同学发言) 5、总结:牛顿认为地面上物体受到地球吸引力下落与地球和月亮之间的吸引力是同一性质的力。发现万有引力。 6、引导提问:怎样描述万有引力的大概内容? 学生可分组议论 结论:“宇宙间任何两个物体,大到天体,小到灰尘之间,都存在互相吸引的力,这就是万有引力”,从而得出

21、重力概念: 7、重力(G):地面附近的物体,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叫做重力。 8、引导提问:重力的施力物体是谁? 学生讨论。回答:地球。 学生进一步明确:地球上的所有物体,都受到重力的作用。 列举:在日常生活中观察到物体受到重力作用的现象,如踢出的足球会落到地面、人不小心会从高处摔下等等。 9、引导提问:地球对地面附近物体有重力作用,地面附近物体对地球有没有这种作用?学生讨论。回答:地面附近物体对地球有这种作用。 重力就是地球对物体的吸引力吗?学生讨论。回答:重力是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不能等到效于地球对物体的吸引力,这是因果关系而不是等价关系,因此不能说:“重力就是地球对物

22、体的吸引力”,重力只是万有引力的一部分。 10、引导想象:“假如重力突然消失,会怎么样?” 学生分组讨论:各抒已见。 教师引导过渡: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发现,有的物体比较重,有的物体比较轻,这说明物体的重力是有大小的。 下面一块学习重力的大小。 二、探究重力的大小: 1、生活中常把物体受到的重力简称物重,重力的大小叫做重量。有的物体所受的重力比较大,有的物体所受的重力比较小。 2、引导提问:物体的重力大小可能跟什么物理量有关?又是什么关系呢? 让学生大胆猜想,把所有可能的情况都说出来。 物体的体积;物体的质量;物体的形状; 它相对地面的位置;物体的密度等等。 学生再说出自己猜想的理由、事实依据。把

23、各学习小组猜想总结起来:可能跟质量有关。 3、肯定这一猜想,指出:在缺乏足够依据的情况下所做出判断称为假说,假说的正确性有待于实验的检验,你认为这个实验需要测量哪些物理量?你需要哪些实验器材?怎样测量?在学生制定计划设计实验的基础上,教师适当补充自己的意见,形成实验方案(课件) 此实验的关键是:要选精确度较高的弹簧测力计。要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要在竖直方向测重力。 4、得出结论物体的重力和其质量的关系: 物体的质量越大,重力也越大。物体所受的重力与质量的比值相同。物体所受的重力跟它的质量成正比。(课件) 学生交流G与m的比值,分析这一比值有所不同的原因。 教师引导说明:科学家们所做的大量实验表

24、明,这个比值约是/kg,即g =/kg。 因此,G/m=g或G=mg。 符号的意义及单位:G-重力-牛顿(N) m-质量-千克(kg) 其中g =/kg表示的意义是:在地面附近质量为1kg的物体受到的重力为。严格的讲,g的数值不是恒定的,随地理纬度和海拔高度的改变而改变。 向学生说明g的单位可根据重力G(N)和质量m(kg)的单位得出:g98 Nkg。在使用公式Gmg计算时,质量(m)的单位必须用kg。重力(G)的单位必须用N。说明:粗略计算时取g=10N/kg。 5、课堂练习(课件) 练习1,质量是50 g的鸡蛋,重是多少牛(取g=10 Nkg)? 练习2,根据自己的体重,估算受到的重力的大

25、小。 练习3.,有的同学猜想,重力和物体体积有关,我们可不可用一个简单的实验验证呢? 教师引导过渡:我们学过力的三要素,那么力的三要素是指什么?学生回答:力的三要素是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重力是一种常见力,它的方向怎样? 三、探究重力的方向 1、实验探究:将小球悬挂在铁架台的横杆上,待球静止时,在图上画出球静止时细线的位置。 将铁架台倾斜一个角度,在图上画出球静止时细线的位置。 两图中细线都处于_位置,这说明什么? 结论:重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下的。 2、课堂练习:(1)作出下图中物体所受到的重力示意图(课件) 3、重力的方向的应用:重垂线 学生自主活动:用手中的重垂线校准墙壁是否竖直(看重垂线

26、是否与墙壁平行),窗台桌面是否水平。 4、引导提问:重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下,能给人类造成危害吗?举例说明。如何避免重力给人类造成危害?学生讨论。 回答:重力能给人类造成危害。例如:地震时房屋倒塌会把人压伤。为了避免地震能给人类造成危害,要经常收看地震预报。 5、想想议议 图“下”指的是什么方向?(播放课件) 学生讨论后,明确地球上不同地方的人或物受到的重力的方向对于他们所处的位置来说都是竖直向下的因为地球是圆形,所以地球上不同位置上的“下”实际都指向了地球的中心,因此我们所说的竖直向下的“下”指的是指向“地心”。 指向地心的方向叫“向下”,背离地心的方向就应该叫做“向上”。正因为地球上不同地方的

27、人们都受到地球指向地心的重力作用,所以各个地方的人们都能安然无恙地生活在地球表面。 四、重心: 1.重力在物体上的作用点,我们叫它重心。 教师说明:把重力作用集中于物体上的一点(重心),效果不变,却使重力问题简化。这种方法称为等效法。重心是一个物体各部分受到的重力作用的等效作用点。 2.如何找物体的重心? 质量分布均匀的物体,重心的位置只跟物体的形状有关有规则几何形状的均匀物体,它的重心在它的几何中心。(课件) 3.播放(课件) 现在请同学们拿出自己亲手作的“不倒翁”,扳一下,看它怎样运动,为什么它不倒,它的重心有什么特点? 学生:不倒翁身体的下部有一个很重的物体,上部几乎是空的,因此它的重心

28、很低将不倒翁扳倒后,重力的作用就会使它回到原来的位置,所以扳不倒。 学生举出日常生活中类似的事例。如:落地电风扇有一个很重的底座等等。 重力教学设计5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第十三章第二节重力教材 徐泽心 九年级学生 1.认知特征:热爱物理,思维敏捷。 2.背景知识:知道什么是力,对重力有感性的认知。 1知识与技能: (1)通过观察分析日常生活的现象,知道重力是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产生的,培养学生观察、思维、联系生活实际等能力; (2)知道重力的方向、重心,并学会找规则物体的重心; (3)通过实验探 究,理解重力与质量的正比关系,有初步的信息处理能力和初步的分析概括能力; (4)能用公式 G = mg

29、计算有关的问题。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参与探究活动,让学生学会制定简单的科学探究计划,能利用表格的形式收集实验数据; (2)通过分析实验数据,让学生学会用比值处理数据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观察和实验,使学生树立以观察和实验的方法来研究物理问 题的思想; (2)通过联系生活实际,使学生体会到物理知识在生活中的价值; (3)通过物理知识与自然、生活现象的关系,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原理。 重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 理解重力的方向和作用点 1.教学方法:老师引导,让学生思考,讨论,老师总结,中途进行必要的实验论证。 2.学习方法:积极配合老师,努力思考

30、理解内容慨念,进行交流学习,自主学习。 人教版课本,重力ppt课件。 新课引入重力定义,重力的大小:探究重力与质量的关系,重力的方向,重力的作用点重心,发展空间,课堂小结,课堂练习 板书设计: 1、重力(G):因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 2、重力方向:竖直向下 应用:重垂线 重力教学设计6 一、教材依据 九年义务教育苏科版物理八年级下册第八章第二节重力 力的示意图 二、设计思路 本节课的设计依据本节课的知识内容,学生的实际从三个方面出发设计,本节课的知识内容包括重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和力的示意图的画法,在探究重力的大小和重力的方向知识时设计了探究性的实验,让学生通过实验获得知识,而力的示意

31、图的画法,主要是让学生通过练习掌握。学生普遍动手能力和把知识应用于实际的能力较差,为此在设计时一是改变了原来教材的编排,力的三要素教材上是在学完了重力后才提到,我在设计教学过程,讲重力知识时就按照三要素去讲,隐含着力的三要素,重力势能教材上是学完了整节课后才学习,我在设计时把此部分知识安排在了重力讲完后,这样做以调整让教材中的知识思路更清晰,更便于学生去学习;二是重视物理课的实验性,物理课的一个特点就是在实验中获得知识,所以在教学时依据内容需要,设计学生实验,让学生动手去操作,培养学生的能力;三是重视物理教学的生活性,物理内容的另一个特点就是与实际生活联系紧密,所以在教学中列举了大量的与本节知

32、识相关的生活实例,帮助学生理解知识,让学生学会学习,并培养学生把知识应用于生活实践,解决实际生活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知道重力、重力的方向、重心、重力势能,力的描述方法,理解重力的大小与物体质量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经历探究重力的大小跟什么因素有关的实验过程,尝试根据已有经验进行科学的猜想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用重垂线校准的操作产生提高自己能力和应用知识的愿望 现代教学手段:注重通过实验,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探究实验,得出结论,实物的观察让学生更直观的理解知识点 四、教学重点 重力的大小、方向及作用点 五、教学难点 重力与质量的关系,力的示意图 六、教学准备 1、把本班48

33、名学生进行分组,分成12组,每组确定组长一人,便于在小组实验时的操作。 2、准备实验器材:弹簧测力计13个,钩码若干,铁架台13个,细线13条 3、所需的其他器材:小黑板2个,建筑用重垂线1个,不倒翁1个,旧式落地扇1个 4、把本节课的练习题、例题写在小黑板上 重力教学设计7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重力势能的概念,会用重力势能的定义进行计算。 2理解重力势能的变化和重力做功的关系,知道重力做功与路径无关。 3知道重力势能的相对性,知道重力势能是物体和地球系统共有的(二)过程与方法:用所学功的概念推导重力做功与路径的关系,亲身感受知识的建立过程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渗透从对生活中有关物

34、理现象的观察,得到物理结论的方法,激发和培养学生探索自然规律的兴趣 2培养学生遵守社会公德,防止高空坠物。 重力势能的概念及重力做功跟物体重力势能改变的关系。 重力势能的系统性和相对性。 启发、引导、讲练结合 一、新课引入 有句话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从物理的角度看待这一问题,搬起的石头有了做功的本领,它就具有了能,这种能我们称为重力势能。我们今天就来学习重力势能。 二、新课教学 物体重力势能发生变化时,必然牵扯到重力做功,物体下降时,重力做正功,重力势能减小;物体被举高时,重力做负功,重力势能增大。因此认识重力势能,不能脱离对重力做功的研究。 1重力的功 重力做功与什么因素有关呢?我们现

35、在就通过下列三种例子来探究一下。 思考:你认为这三个哪个比较容易做呢? 图74-1:重力做功= 图74-2:重力做功=mgcos 图74-3:本图中小球做曲线运动,怎样来求解呢?想一想我们是怎样推导出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公式的。重力做功= = 这三个运动重力做功有什么关系,我们得到的结论:重力做功只跟它的起点与终点的位置有关,而与运动路径无关。表达式 练习1:下图表示一个斜抛物体的运动,当物体由抛出位置1运动到最高位置2时,重力做功是多少?由位置2运动到跟位置1在同一水平面上的位置3时,重力做功是多少?由位置1运动到位置3呢? 由1至2重力做功 由2至3重力做功 由1至3重力做功为零 物体所受的重

36、力与它所处位置的.高度的乘积 是一个具有特殊意义的物理量。它一方面与重力所做的功密切相关,另一方面它随着高度的变化而变化恰与势能的基本特征一致。因此,我们把物理量叫做重力势能。 2重力势能 重力势能的定义物体的重力势能等于它所受的重力与所处的高度的乘积。 重力势能是矢量?还是标量?与所有的能量一样,是标量 重力势能的单位: 焦耳 符号是 J 重力做功与重力势能之间的关系 即物体由高处向低处运动重力做正功,重力势能减少;由低处运送到高处重力做负功,重力势能增加。 思考与讨论:阅读课本说一说,并回答上面有关问题。 如果重力做功与运动路径有关,能量变化不能表示重力做的功 练习2质量是100 g的球从

37、18 m的高处落到水平板上,又弹回到125 m的高度,在整个过程中重力对球所做的功为多少?球的重力势能变化了多少?(g取10 m/s2) 3重力势能的相对性和系统性 讨论歌词:“山上有棵小树,山下有棵大树,我不知道,不知道哪棵更高”这是说高度具有 相对性。重力势能与高度有关,重力势能也有 相对性。 在研究重力势能是应该选择 参考平面。在参考平面上,物体的重力势能为零;在参考平面上方物体的重力势能为正的,表示重力势能比零势能面的势能大;在参考平面下方物体的重力势能为负的,表示重力势能比零势能面的势能小。 参考平面的选择是任意的,选不同的参考平面重力势能是否相等?重力势能的差值是否相同?例如根据图

38、,m=05kg,完成下列表格: 参考平面的选择 小球在A处的重力势能 小球在B处的重力势能 整个下落过程中重力的功 整个下落过程中重力势能增量 桌面 地面 重力势能是物体与地球组成的系统共同具有的。 例1 在离地80 m处无初速释放一小球,小球质量为m=200 g,不计空气阻力,g取10 m/s2,取最高点所在水平面为零势能参考面。求: (1)在第2 s末小球的重力势能; 解析:在第2 s末小球所处的高度为:_ 重力势能为:_ (2)在第3 s内重力所做的功,重力势能的变化 解析:前2s下降了 m , 前3s下降了 m,第3s内的位移 m 第3 s内重力做功为:_ WG0,所以小球的重力势能_

39、,且减少了_J。 例2如图526所示,质量为m物体静止在地面上,物体上面连着一个直立的轻质弹簧,弹簧的劲度系数为k。现用手拉住弹簧上端,使弹簧上端缓慢提升高度h,此时物体已经离开地面,求物体重力势能的增加量。 解析:物体离开地面后,弹簧的伸长量为:_ 可见,物体上升的高度为:_ 从而,物体重力势能的增加量为:_ 课堂小结: 1重力做功的特点: 与路径无关,只与起点和终点的高度差有关 2重力势能: 3重力做功与重力势能变化的关系: 4重力势能是相对的,正负表示大小。 作业布置: 课本61页问题与练习第1,2题。 板书设计: 重力势能 一、重力的功 三、重力势能的相对性 只与起点和终点的高度差有关

40、。 1.重力势能与参考平面的选取有关,与物体的路径无关。但重力势能的变化量与参考平面的选取无关 2.势能是系统所共有的二、重力势能 四、例题讲解 重力教学设计8 新课标下的“双基”教学,应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心理发展规律,采用低起点、小台阶、快步子、精讲练、多反馈、勤矫正的教学策略,来把握课堂教学的平衡,使知识、技能、能力同步提高。本节课我通过初步的备课,结合我班学生以往在实验时热情不高,积极性难调动等实际情况,拟采用较有吸引力的导入和营造一个和谐民主的氛围,让学生们展开想象的翅膀,通过列举事例、动手实验、讨论交流等方式来了解重力,让学生主动地吸取知识,大胆提问、大胆猜想。培养学生探究、创新的

41、能力。 本节是在前一章学过的力的一般知识基础上,利用这些知识来研究最常见的一种力重力。教材中先通过学生熟悉的例子使学生认识了重力的存在,然后通过学生的探究实验,研究物体所受重力的大小跟什么因素有关。用在坐标上作图的方法得出了重力跟质量的关系,这种做法思路简捷。学生容易掌握,同时学会了利用数学知识解决物理问题的一种方法图象法。关于重力的方向,教材中首先说明用线将物体悬挂起来后物体静止时线的方向就是重力的方向,这个方向叫竖直方向,所以重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下的,并通过想想议议让学生明白竖直向下的“下”指的是什么。通过实际的例子说明竖直向下的重力方向在实际中的应用,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习惯和能力。最后告诉学生地球吸引物体的每一部分,但物体受到的重力可以认为是集中在一个点上,这个点叫物体的重心,渗透了“等效法”。 1知识与技能 知道什么叫重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试题 > 试题库答案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