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扬州市高三第一学期检测试题期中考试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doc

上传人:悠远 文档编号:92774668 上传时间:2023-06-12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5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江苏省扬州市高三第一学期检测试题期中考试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江苏省扬州市高三第一学期检测试题期中考试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江苏省扬州市高三第一学期检测试题期中考试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江苏省扬州市高三第一学期检测试题期中考试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doc(8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江苏省扬州市高三第一学期检测试题期中考试 语文试题一、语言文字运用(15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相同的一组是( )A鲠直/梗塞 解送枕藉 仿佛佛口蛇心B谩骂蔓草 联袂魅力 裨将大有裨益c徇私驯熟 稂莠廊庙 地壳金蝉脱壳D分娩缅怀 亘古烜赫 角色群雄角逐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自从中国作家莫言获得2012年度诺贝尔文学奖之后,他早年的多部小说吸引了很多读者的关注,“莫言热”在国内正在持续升温。B树立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观念,为病人提供高质量的服务,既能让病人得到更多的心理安慰,也能提高医院的社会声誉和经济效益。C国民教育在综合国力的形成中处于基础地位,国力的强弱越来越多地

2、取决于劳动者素质的提高,取决于各类人才培养的质量与数量。D.“留守儿童”在被列入政府重点关注的对象之后,各级政府热烈响应、积极行动,将关心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作为新一年度工作重点。3下面这段文字是从那几个方面介绍钓鱼岛的?请简要概括,不超过25个字。(5分)钓鱼岛列岛由钓鱼岛、黄尾屿、赤尾屿、南小岛、北小岛和3块小岛礁等8个无人岛礁组成。距温州市约356千米、福州市约385千米、基隆市约190千米,约6.344平方公里。隋场帝时,曾派使臣朱宽召琉球王归顺,又曾派陈棱、张镇周等率军进入琉球,途中都经过钓鱼岛。明朝永乐元年的顺风相送中,称该岛为“钓鱼屿”,清代名著浮生六记)中亦有关于钓鱼岛的记录。钓

3、鱼台列岛及其附近海域,不仅蕴藏有大量石油资源,在其它方面也有巨大的价值。我国浙江、福建和台湾等地的渔民经常到这一带捕鱼。根据国际海洋法公约,如果钓鱼岛被日本占据,中日就得按中间线原则划分大陆架,中国不仅丢失大量的海洋管辖区和海底资源,而且美日对中国的战略封堵线将从第一岛桩又前推到中间线以西。4日前,北大教授吴必虎提出男女童“错龄入学”的个人观点引发了社会热议。“鉴于男女儿童智力发育速度不同,男童普遍晚于女童2年左右,同性学童之间也有智力发育差异,因此全国统一规定男女儿童7周岁入学违反教育规律。建议女童可在6-7岁入学,男可在7-8岁入学。现在大学招生女生普遍高于男生,需反思。”吴必虎的这番言论

4、被网友超万次评论和转发。对吴必虎教授的观点,你持何种态度?请写出两点理由,不超过60字。(4分)二、文言文阅读(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8题亡兄子瞻端明墓志铭苏辙公讳轼姓苏,字子瞻,一字和仲,世家眉山。公生十年,太夫人亲授以书,闻古今成败,辄能语其要。太夫人尝读东汉史),至(范滂传)慨然太息。公侍侧曰:轼若为滂,太夫人亦许之否乎?”太夫人曰:“汝能为滂,吾顾不能为滂母那?”公亦奋厉,有当世志。太夫人喜曰:“否有子矣!比冠学通经史,属文日教千言。 公之于文,得之于天。少与辙皆师先君。初好贾谊、陆贽书,论古今治乱,不为空言。既而读庄子,喟然叹息曰:“吾昔有见于中,口未能言,今见庄子,得吾心

5、矣”乃出中庸论,其言微笑妙,皆古人所未喻。尝谓辙曰:“吾视今世学者,独子可与我上下耳。”既而谪居于黄,杜门深居,驰骋翰墨,其文一变,如川之方至,而辙瞠然不能及矣。后读释氏书,深悟实相,参之孔、老,博辩无碍,浩然不见其涯也。先君晚岁作易传,未完,疾革,命公述其志。公泣受命,卒以成书,然后千载之徽言,焕然可知也。复作论语说,时发孔氏之秘。最后居海南,作书传,推明上古之绝学,多先儒所未达。既成三书,抚之叹曰:“今世要未能信,后有君子当知我矣。”公诗本似李、杜,晚喜陶渊明,追和之者几遍,凡四卷。幼而好书老而不倦自言不及普人,至唐褚、薛、颜、柳,仿佛近之。平生笃于孝友,轻时好施。其于人,见善称之,如恐不

6、及;见不善斥之,如恐不尽;见义勇于敢为,而不顾其害。用此数困于世,然终不以为恨。孔于谓伯夷、叔齐古之贤人,曰:“求仁而得仁,又何怨?”公实有焉。 (节选自苏辙集,有删节)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平确的一项是(3分)A学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 属:写作B既而谪居于黄,杜门深居 杜:关闭C复作论语说,时发孔氏之秘 发:发展D用此数困于世,然终不以为恨 恨:遗憾6下列句子中,全都表现苏轼学术成就的一组是(3分)比冠,学通经史 论古今治乱,不为空言今见庄子,得吾心矣其言微妙,皆古人所未喻博辩无碍,浩然不见其涯也用此数困于世,然终不以为恨A B C D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7、是(3分)A苏轼少年时即胸怀大志,以前贤为榜样,渴望用自己的才干造福社会。为了实现这样的目标,他发奋学习。B谪居黄州,是苏轼人生的一个分水岭。此前的苏轼,才高而自负;此后的苏轼,潜心读书,学贯儒佛道三家。C苏轼继承父亲的遗志,完成了易传论语说和书传。苏轼担心这三本书在当世无人能够理解。D苏轼晚年特别喜爱陶渊明的诗歌,把陶渊明的诗几乎追和了一遍。书法造诣也很高,可与唐代书法名家比肩。8把文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l)闻古今成败,辄能语其要。(2)其文一变,如川之方至,而辙瞠然不能及矣。(3)其于人,见善称之,如恐不及;见不善斥之,如恐不尽。9.古诗词鉴赏(10分)阅读下面这首词,

8、然后回答问题。杵声齐(古捣练子) 贺铸砧面莹,杵声齐。捣就征衣泪墨题。寄到玉关应万里,戍人犹在玉关西。【注】捣练是古人制衣的一道工序,就是裁剪衣服,先铺用作衣料的绢帛于砧石上,由两人相对,各执一杵,将其捣洗平净,然后剪裁成衣。(l)简要概括词中刻画的主人公形象。(2分)(2)试赏析前两句中“莹”和“齐”的妙处。(4分)(3)最后两句与欧阳修的“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有异曲同工之妙,请作简要分析。(4分)四、名句名篇默写(8分)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1)蟹六跪而二螯, ,用心躁也。(荀子劝学)(2)可堪回首, ,一片神鸦社鼓。(辛弃疾永遇乐)(3)鼎铛玉石,金块珠砾,

9、,秦人视之,亦不甚惜。(杜牧阿房宫赋)(4) ,以手抚膺坐长叹。(李白蜀道难)(5) ,夕揽洲之宿莽。(屈原离骚)(6) ,唯见江心秋月白。(白居易琵琶行)(7) ,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苏轼赤壁赋)(8)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 !(庄子逍遥游)五、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文本(20分)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1一14题。生死之间雷抒雁突然有一天,你发现那一个把你带到这个世界上来的人走了,有了,就像水被蒸发了,永远地永远地从你的身边消失了,消失了。那叫你乳名时亲切柔软的声音;那抚摸你面颊时,一双枯瘦的手;那在你出门远行时,久久注视着你,充满关爱和嘱咐的目光,都消失了。可是

10、,记忆没有随着死亡消失。每天,一进房门,你就寻找那张让你思念、惦记,或者让你习惯了的熟悉面孔。没有出现,你会不自禁地喊一声:“妈妈!”然后,一个房间一个房间去找,看她是在休息,还是在操劳:洗那些永远洗不完的衣物?为孩子们在做晚饭?或者专注地看一幕有趣的电视?可是,这一回,你的声音没有响应。每一间房子都是空的,她不在。我不能再走进母亲常年居住的房间,我不愿触动她老人家遗留下的衣物,就让它原样留存着,一任灰尘去封存。唉,那每一件遗物,都会是一把刀子,动一动就会割伤你的神经。生命怎幺会如此奇异?只是因为血缘吗?像通常所说的,我是那个生命体上掉下的一块肉,便血脉相通,情感相连,有了一种切割不断的联结。

11、有形的,以及无形的;可以解释的,以及神秘得难以解释的千丝万缕的联结。我永远不会忘记2001年9月6日下午5时。在中国作协十楼会议室的学习讨论中,我以一种近乎失态的焦灼,希望会议结束,然后,迫不及待地“打的”回到母亲的住处。快到家时,我又打电话过去,想尽快和母亲说话。铃声空响,我希望她是到楼下散步去了。推开门,像住常一样,我喊了一声“妈妈”,无人应声。我急忙走进后边一个房间。妈妈呻吟着躺在地上。我看着床上被撕扯的被单,看着母亲揉皱了的衣服,知道她挣扎过。一切挣扎都无用。左边身子已经瘫了,无法坐住。她痛苦、无奈、无助得像个孩子。这个曾经十分刚强的生命,怎么突然会变得如此脆弱! 我明了那个下午我焦灼

12、、急切、不安的全部原因。一根无形的线,生命之线牵扯着我的心,没有听见妈妈的呼喊声,可我的心却如紊乱的钟摆,失去平衡,以从未有过的急切,想回到妈妈的身边去。仅仅两天之后,当妈妈咽下最后一口气,永远地告别了她生活了81年的这个世界的时候,我觉得,我生命的很大一部分走了,随着她,被带走了。没有医药可以医治心灵的伤痛。也许只有“忘记”。可是,对于亲人,要忘记又何其难!只好寻求书籍、寻求哲人,让理性的棉纱,一点一点吸干情感伤口上的血流。那些关于生与死的说教,曾经让我厌恶过,现在却像必不可少的药物。有一则关于死亡的宗教故事。说有一位母亲,抱着病逝的儿子去找佛陀,希望能拯救她的儿子。佛说,只有一种方法可让你

13、的儿子死而复生,解除你的痛苦:你到城里去,向任何一户没有亲人死过的人家要回一粒芥菜子给我。那被痛苦折磨愚钝了的妇人去了。找遍了全城,竟然没有找回一粒芥菜子。因为,尘世上没有没失去过亲人的家庭。佛说,你要准备学习痛苦。 痛苦,需要学习吗?是的。快乐,像鲜花,任你怎么呵护,不经意间就调零了。痛苦,却如野草,随你怎么刈割,铲除,终会顽强地滋生。你得准备,学习迎接痛苦、医治痛苦、化解痛苦。让痛苦“钙化”,成为你坚强生命的一部分。不过,你得忍住泪水。(有删改)11文章第一段有何表达特色及其效果,请作简要分析。(4分)12.从文章看,作者的哪些叙述可以体现作者与母亲“一种切割不断的联结”? (4分)13.

14、文章第段叙述了一个宗教故事,请谈谈这段文字的作用。(6分)14文章题为“生死之间”,意蕴丰富。请结合文本探究作者面对亲人去世的深刻感悟。(6分)六、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18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巧一17题。法官的文学批评 缪哲1933年,美国兰登书屋出版了(尤里西斯的美国版,旋因“淫秽”遭查禁。当年12月,兰登书屋把政府扭至公堂,主持审理的,是纽约联邦法院的约翰一沃尔西法官。在为此书开禁的同时,他写了一段著名的判词,使长期困扰美国作家的“淫秽”问题,终得以解决。这段判词,不光通情达理,也尤见沃尔西法官的文学素养,读后想起我们的法院判词,不免有霄壤之叹。兹把判词摘译如下。沃尔西法官的判词说

15、:我曾通体读过一遍尤里西斯,后来又着意读了政府特加指责的章节。尤里西斯很不易读,也不易懂。但关于此书,已经出版了许多论著,为判决得当,还应读一读其中的数种。法官读尤里西斯,并连及研究的论著,未免有些奇。书被称为“淫秽”,须首先断定它以“淫秽”为目的。但尤里西斯一书,尽管出奇地露骨,从中却找不出任何沉溺于肉欲者飞来的媚眼。因此我裁定这书并不是黄书。这样的判词,已算得上文学批评。在写作尤里西斯时,乔伊斯是在认真尝试一种新的、尽管不是全新的文学种类。他试图展现“意识”之幕,以及“幕”上的那些倏来瞬去的、万花筒般的印象,它好比是一块擦擦写写的石板,上面不仅有明晰的、人对于身边事物的实际观察,更有过去印

16、象的残留之痕,某些是新近的,某些则需要参照下意识才可以勾连起来。他试图达到的似是叠加的效果,即给底片多重曝光,以使近景清晰,背景虽可见却朦胧、并渐渐出离焦距。这就尤不像法官的话了。T.s艾略特注:西方现代派文学评论家下笔,也不过如此。沃尔西法官又接着说,为忠于自己的技法(即精确展示心理活动),乔伊斯使用了一些脏词,但不如此,“在艺术上反倒不可原谅。”尤里西斯不是一本容易啃动的书。它辉煌而沉闷,明快又晦涩。有许多地方令我反感,但那些被常人视为脏词的词,在我看来并非“为脏而脏”。书中的每个词,都像马赛克壁画中的一块儿,是乔伊斯试图为读者构造的图画细节必不可少的。你不想和乔伊斯笔下的人物发生关系,那

17、是你的事,你不读就是了,这可以理解。但是,当乔伊斯这样的真正的艺术家,试图给欧洲某城市里的下层人物画一幅真实的画像时,难道美国的公众就不该去合法地看一眼吗?”因此他判定尤里西斯一书,可以进入美国。这样一锤便定音,束缚美国作家的清教戒律,终于被斩断了。而后才有第二十二条军规,有南回归线与北回归线,有了前些年获诺贝尔奖金的莫里森夫人。法治社会中,诉诸公堂的不仅有杀人放火,也有以前靠“礼”与社会惯例处理的各种纠纷,其中有政治的,文化的,也有良心的。旧式的老胥决狱之道,是不能济事的。法官须兼“决狱的胥吏”和“明道的士人”于一身,这真是戛戛乎难。从沃尔西法官的判词中,我们得窥了法治社会的一侧面。15沃尔

18、西法官是如何看待文学作品中的“淫秽”描写的?(6分)16文章大段摘引沃尔西法官的判词有什么作用?(6分)17阅读全文,概括在一个法治社会法官应具备哪些基本品质和职业素质?(6分)七、作文(70分)18请以“别样的辉煌”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要求:立意自定;角度自选;除诗歌外,文体自选。参考答案1C (An/n ji/ji f/f Bmn/mn mi/mi p/b Cxn/xn lng/lng qio/qio Dmin/min n/xun ju/ju)2B(A“吸引关注”搭配不当;C“强弱”和“提高”一面对两面;D中途易辙,首句未完,另造一句。)3岛屿组成,位置面积,历史沿革,经济价

19、值,战略价值4赞成:错龄入学能够弥补男孩子生理及心智发育比女孩子晚的差距;错龄入学有利于因材施教。反对:男女童心智发育的年龄差异没有公认的标准;男女童“错龄入学”极易引发社会矛盾。5C(发:发掘,发现)6B(句突出治学态度,句为苏轼学习中的感受,句赞美苏轼的人品)7C(苏洵只要求苏轼完成易传,后两本书,是苏轼自己主动完成的,并非父亲遗志。)8(1)(苏轼)听了古今成败的故事,就能说出它的要旨。(“成败”“要”各1分,整句通顺1分。)(2)他的文风一变,(文章气势就)像大河奔流而来,我只能惊叹却无法企及。(“川”“瞠然”各1分,整句流畅1分。)(3)他对待别人,见到好的就赞美他,唯恐不能达到做的

20、那么好;见到不好的就责备他,唯恐不彻底。(“于”“善”“称”“斥”各1分)【参考译文】先生讳名轼,姓苏,字子瞻,又字和仲。家族世代居住在(四川)眉山。先生十岁时,母亲亲自教育他,苏轼听了古今成败的故事,就能说出它的要旨。一次,母亲读后汉书读到范滂传,慨然叹息。苏轼侍立在一旁,说:“我如果是范滂,母亲也会赞许我吗?”母亲说:“你能成为范滂,我怎么不能成为范滂的母亲呢?”先生更加勤奋有志于效力社会。母亲欣喜道:“我真有一个好儿子啊。”等到苏轼成年,学问通贯儒家经典和史书,写文章一天能下笔千言。公的文章,是上天赋予的。小的时候和我一起向父亲学习,起初喜好贾谊、陆贽的文章,议论古今成败,不说空话。后来

21、读庄子,感慨万千说:“我过去心中有所得,但不能说出,今天看庄子,说出了我的心里话。”于是写成中庸论,语词精妙,都是古人所不知道的。他曾经对我说:“我看当今做学问的人,只有你可和我不相上下。”后来贬谪到黄州,关门读书,挥洒文墨,他的文风一变,(文章气势就)像大河奔流而来,我只能惊叹却无法企及。后来他读佛书,深刻地感悟到宇宙人生,融合儒道,广博雄辩没有阻碍,知识渊博,无边无际。父亲晚年作易传,没有完成,就病重了,让公继承他的遗志。公哭着接受父命,最后完成了这本书,从这以后,千年以前的精微道理才鲜明彰显而能让人知晓。又写论语说,不时发掘孔子的深奥道理。最后在海南,写书传,推测探索上古宏伟独到的学说,

22、许多都是先儒所未能达到的。三本书写成后,公抚着书叹息道:“今生今世如果不能有人理解我,后世也一定有君子理解我。”公诗本来与李白、杜甫相近,晚年喜欢陶渊明,追和陶诗之作差不多遍及每一首,诗共有四卷。年轻时喜爱书法,老了也不厌倦,自称比不过晋代书家,唐时的褚、薛、颜、柳,差不多可以比得上。一生忠于孝道友情,看轻财物,乐于救助。他对待别人,见到好的就赞美他,唯恐不能达到做的那么好;见到不好的就责备他,唯恐不彻底;只要看到正义的事就勇敢地去做,并不顾那样做(有无)危害,因此多次被当世所困扰,但始终不感到遗憾。孔子称伯夷、叔齐是古代的贤才,说:“追求仁爱而得到仁爱,又有什么怨恨?”公确实具有仁爱的品德。

23、9(1)本词中刻画的是为戍边丈夫制作征衣(1分)的思妇(1分)形象。(2)“莹”与“齐”分别从视觉和听觉进行描写(1分),“莹”,指砧石表面已被磨得光滑晶莹,说明年深日久(1分)。“齐”则说明捣练操作熟练,与同伴合作协调(1分)。这两个词集中体现了思妇劳作的艰辛(1分)。(3)采用了层层深入(更进一层)的写法(1分)。这两句先写玉关,极言戍边之远(1分)。再推进一层,写戍人所在之地更远(1分),把思妇的伤离怀远之情表现得更加曲折、深入(1分)。10(1)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2)佛狸祠下 (3)弃掷迤逦 (4)扪参历井仰胁息(5)朝搴阰之木兰兮 (6)东船西舫悄无言 (7)取之无禁 (8)彼

24、且恶乎待哉11运用排比、比喻、反复的手法(1分),列举生活细节(1分),抒发了亲人逝去的感伤情怀(1分),奠定了全文情感的基调(1分)。12(1)每天回家期待见到母亲那熟悉的面孔;(2)母亲摔倒时,在开会的我莫名地感到焦灼、急切与不安;(3)母亲去世后我不愿触动她遗留下的衣物;(4)母亲的死给我留下无法弥补的创伤。(每点1分)13从内容上看,说明亲人丧失的哀痛不仅是个别的,而且是普遍性的(2分),并点出“要准备学习痛苦”(1分)丰富了文章的内涵(1分)。从结构上看,承接上文的“曾经让我厌恶过,现在却像必不可少的药物。”(1分),同时引起下文关于如何面对失去亲人痛苦的思考(1分)。14(1)母亲

25、两天之间从“生”到“死”(1分),体现生命的脆弱(1分)。(2)生者对死者的怀念(1分),展现亲人之间难以割舍的亲情(1分);(3)生死相隔的痛苦是生命中的一部分(1分),要学会“钙化”痛苦(1分)。15(1)只要不是以“淫秽”为目的(或“不为脏而脏”)就不能定为淫秽作品(或:都可以被接受允许的)。(3分)(2)由于作品技法、内容等方面的需要,必要的描写恰恰是对作品、对艺术的尊重(或:该用而不用反是不可原谅的)。(3分)16(1)为了表现法尔西法官判决时审慎的态度;(2分)(2)为了展示法尔西法官深厚的文学素养;(2分)(3)为了说明一个真正法官应具备的素质,为下文议论铺垫。(2分)17(1)

26、法理意识(尊重法律,尊重事实);(2)独立精神(不受政府、舆情等因素左右);(3)审慎负责的态度;(4)丰富的综合素养(答文学素养不给分);(5)创新的品质(勇于打破政治、文化、道德等方面的传统惯例)。(答对一点给1分,答对两点给3分,答对三点给6分)18作文(按高考评分标准)【参考译文】诗,是吟咏内心情志的。盛唐的诗人着重在诗的意趣,有如羚羊挂角,没有踪迹可求。所以,他们诗歌的高妙处透彻玲珑,难以直接把握,好像空中的音响,形貌的色采,水中的月亮,镜中的形象,言有尽而意无穷。近代诸公(对这个问题)作特别的理解领会,于是以文字为诗,以才学为诗,以议论为诗。以这样的方法来作诗,哪里是不下工夫,却终究不是古人的诗。大概在一唱三叹的婉转悠长的韵味方面,有所欠缺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高考资料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