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声慢》教学设计8篇 声声慢 教案.docx

上传人:麒*** 文档编号:92752638 上传时间:2023-06-12 格式:DOCX 页数:62 大小:63.2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声声慢》教学设计8篇 声声慢 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2页
《声声慢》教学设计8篇 声声慢 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声声慢》教学设计8篇 声声慢 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声声慢》教学设计8篇 声声慢 教案.docx(62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声声慢教学设计8篇 声声慢 教案声声慢教学设计1 有人说,幸福是个比较级,有人垫底你才能感觉到。诗词也是比较级,有比较才能更好地鉴赏。 基于这种指导思想,我在设计声声慢这一课时,从始至终都在比较中进行,引导他们学会深入到语言里挖掘其深层意蕴,为此,我这一课设计了三次比较,三次比较环环相扣,层层深入。 第一次是在学生诵读的基础上,通过让学生给声声慢和一剪梅搭配朗诵配乐的形式,让学生在优美的音乐片段中比较二者愁情深浅的不同,为第二次比较作铺垫; 第二次比较是一剪梅和声声慢相同意象不同修饰语不同表现力的比较,让学生分析相同的意象怎么传达出不同的愁情,通过这次比较,让学生领略李清照高超的语言表现力,同

2、时认识到要把握诗歌情感,除了要关注意象,还要关注意象的修饰语,为下面的比较打基础; 第三次是让学生根据第二次比较得到的认识,比较自创的山寨版声声慢和原版声声慢的优劣,再次体味李清照语言的高超表现力。接下来,在三次比较的基础上,让学生总结从上面的分析中学到的把握作者情感的方法。最后,我仿照余光中的乡愁设计了一个续写式的目标检测题,要求根据李清照的身世经历,化用李清照的词句、体现愁情的程度变化。三个句子,正好体现了李清照人生三阶段的三种不同的情感,再次体现了比较教学的理念。 教学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反复诵读,通过自读、默读、齐读、学生美读等种种形式,来引导学生步步深入地领会诗文内容,体会诗人情感。亦

3、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通过自学质疑来自由疏通诗意;通过小组合作探究来品味语言、探究把握作者情感的方法;通过仿写练习来训练语言总之,希望在这节课的学习中,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他们学有所得,学有所获,学有所用。 通过反复诵读和比较阅读,体味词人浓重的愁情,品味词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把握透视作者情感的方法。 诵读法、比较法、讨论法、多媒体展示等。 导入:今天我们学习李清照的声声慢。这节课我们主要通过反复诵读和比较阅读,体味词人浓重的愁情,品味词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把握透视作者情感的方法。 一、初读感知: 1、一读自读,读准字音 二读默读,疏通文意 三读齐读,把握感情 2、李清照的一剪梅

4、,大家都比较熟悉,我们也来齐读一遍,关注这里表达情感的句子。 3、我有两段音乐,想分别作这两首词的朗诵的配乐,你认为哪个适合一剪梅,哪个适合声声慢?为什么?(播放琵琶语与楚歌片段、提问学生) 提问后教师总结: 琵琶语:细碎如雨的琵琶声,很古典,很舒缓,淡淡的音乐,表现淡淡的惆怅,展现一种欲说还休、难以割舍的情愫,很适合表现闲愁。 楚歌:用民族乐器埙演奏,呜呜咽咽,悲悲切切,特别适合表达浓重的愁情。 4、同是写愁,程度却大不相同,这是因为这两首词写于不同的时期。 李清照的一生,可以分为三个时期:(多媒体展示) 18岁之前,快乐的闺中生活,外美如花,内秀如兰 18-44岁,幸福的婚姻生活,情投意合

5、,神仙眷侣 45岁以后,凄苦的南渡生活,孑然一身,孤苦无依 (教师介绍)18岁之前,是她快乐的闺中生活。“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写得就是她快乐的少女生活。 18岁嫁给门当户对的宰相之子赵明诚为妻。两人情投意合,是一对让人羡慕的神仙眷侣。 后来金军入侵,北宋灭亡,李清照一家被迫南渡避难,她经历了国破、家亡、夫死等人生的苦难,无儿无女的她一个人漂泊异乡,孑然一身,孤苦无依,甚至无人知道死于何时,葬于何处。 声声慢写于李清照一生的哪个时期?看解释 一剪梅应该写于哪个时期?“云中谁寄锦书来”“一种相思,两处闲愁”一剪梅就写于李清照新婚后不久, 了解这些史实之后,我们能

6、更深刻地理解李清照这两首词中表现的不同的愁了吧?一剪梅中的愁是闲愁,是相思之苦,也是一种甜蜜的痛苦,因为有人可思,有人可等,而且思念的人也在思念自己,“一种相思,两种闲愁”。晚年的李清照国亡了,家毁了,情投意合的丈夫死了,无儿无女,孑然一身,漂泊异乡,已是无国可念,无家可回,无人可思,无人可盼。对李清照来说,世上最痛苦的事,不是苦苦相思,而是无人可相思;不是苦苦等待,而是无人可等待。所以声声慢表现的愁,要比一剪梅浓重得多,这里有家国之悲,有亡夫之痛,有漂泊之苦。 5、请大家带着我们了解背景后感受到的李清照晚年的凄苦,参照白板上的诵读指导,再读声声慢,读出节奏,读出轻重,读出愁苦。 6、请一位同

7、学范读,注意停顿、节奏、感情等(配自制视频)。 二、比较探究: 1、声声慢最后,词人直抒胸臆:“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这次第”具体指哪些情形呢?或者说词人的凄苦是从哪些意象中表现出来的呢? 花雁梧桐细雨淡酒晚风 2、声声慢中的意象,哪些在一剪梅中出现过? 花、雁 3、这两首词里,用了两组相同的意象:花和雁。相同的意象怎么传达出不同的愁情呢?或者说,同样写花,同样写雁,你从哪看出愁情的轻重不同呢?(学生讨论后自由回答,教师最后总结) 花: 一剪梅从什么角度写莲花?“红藕香残”“红藕香尽”,色和香。红总给人明快、有活力之感。红色尚在,香气犹存,虽然“残”字让人伤感,但这伤感并不深切,生活的热

8、情还在。 声声慢用拟人的手法,从神态写花,她笔下的菊花憔悴不堪,无人采摘,更能触动飘零人的愁肠。 飘零和堆积:都写了花的凋零,但凋零的程度不同,表现的愁情深浅也不同;声声慢中,用落花的堆积的厚重感,写出了愁绪的厚重。 雁: 一剪梅雁回,一个“回”,带有目的性。中国一直有鸿雁传书的说法,雁的回,带来的是对外出求学丈夫回来的盼望与思念,但也带来了“云中寄锦书”的希望。 声声慢雁过,一个“过”,无停留之意。雁飞过,却和看雁的人无任何联系,更别说云中寄锦书的希望。更恼人的是,偏偏又是旧相识,偏偏是那只曾替自己和丈夫传书的大雁,传书的大雁还在,丈夫却已不在人世,心中的思念再也无人可诉,无处可传,以前的雁

9、回,带来的是希望,如今的雁过,只剩下痛彻心扉的绝望。真是“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教师总结:从大家刚才的分析中我们可以体味到李清照用语的精准,同时我们也认识到,要准确地把握词人的情感,除了要关注意象,还要关注什么?关注描写这个意象的前后的词语。 7、我们来看一首山寨版的声声慢 声声慢 黄花憔悴无人收, 酒亦难敌晚风秋。 旧识雁过伤心处, 窗外梧桐雨中愁。 声声慢中的意象,在这首诗中都出现了,词好还是诗好?具体好在哪?给大家两分钟时间讨论,每组抓住其中一处进行分析。 通过比较,引导学生体味下面加点的词句 淡酒酒 梧桐雨梧桐更兼细雨,点点滴滴。 守着窗窗外 独自怎生得黑到黄昏(写出了时间的

10、变换)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句式:三个反问句、多用短句表达强烈的情感。 淡酒1、李清照的词中,有不少写到酒的句子:“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把酒临风黄昏后,有暗香盈袖”。都没有写到酒淡,反而显得酒力不小,这里为什么特意强调酒淡?这“淡”是针对什么显得淡?(并非酒淡,只因愁情太浓、太多、太深、太重,作者本想借酒浇愁,发现根本浇不了愁,才会觉得酒淡。) 2、用酒的寡淡无味来表现生活的无聊无味 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百无聊赖、强烈的期待 在一剪梅中,词人还有心情“独上兰舟”排解愁绪,在这首词里的词人,连排遣的心情都没有了,

11、或者说,愁多得无法排遣,也就不再寻求排遣,只是守着窗,等待一个永远也回不来的人。 (1)人在什么情况下爱守着窗?(盼归人)(小时候盼父母下班) (2)词人还有没有亲人可盼? (父母兄弟死了,丈夫死了,无儿无女,对李清照来说,世上最痛苦的事,不是苦苦相思,而是无人可相思;不是苦苦等待,而是无人可等待。 (3)“独自怎生得黑”是什么意思?人在什么情况下觉得时间过得慢?(无聊、孤独、痛苦的时候) 席慕容:“我可以握住我的笔,却握不住我的忧伤,快乐总是乍现又飘零,走得最快的,总是最美的时光。” 白天时间难熬,盼着天黑,天黑了时间就好过吗?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雨天,天的沉闷心的沉重 外面是细

12、雨蒙蒙,并非大雨滂沱,细雨打在梧桐叶上那种点点滴滴的声音,一般人是听不到的,什么境况下能把这种细微的声音听得真真切切?(百无聊赖、孤寂)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1)人在什么情况下寻觅?(丢了东西或心中怅然若失) (2)李清照丢了什么?她想寻觅什么?(寻找她以前所有的美好时光) (3)找到了吗?(找的结果直是冷冷清清。“冷冷清清”写出了词人所处环境的特点,也写出了丈夫去世后,只身度日的孤苦无依的生活处境。“凄凄惨惨戚戚”则是自己内心情感的直接抒发。) (4)三组叠词,顺序可否颠倒?(这三个句子,写了三个层次:动作环境心理,或从精神状态到生活处境,再到内心感受,清晰地概括她不幸的

13、经历和生活状况,及身心和心灵上受到的摧残。奠定了全词凄惨愁苦的感情基调。) (5)可否改为寻觅、冷清、凄惨?(使用叠词可以舒缓节奏,形成如泣如诉的音韵效果,委婉细致地表现出诗人愁苦凄楚的心情。且读起来音律和谐、朗朗上口) 三、总结探究: 刚才各组各抒己见,赏析了声声慢的语言,品味了李清照语言的精妙,声声慢值得我们品鉴的地方还有不少,如(教师补充大家刚才没找到或找到没说到位的地方),大家在课下可以继续探究。艺术的美是无限的,课堂的时间是有限的,这节课对声声慢的赏析就先到这里,现在大家根据我们刚才的分析,来作一个总结: 从这首词的分析中,你学习到了哪些把握作者情感的方法?(提问) (1)找直抒胸臆

14、的句子,把握情感方向 (2)通过意象,透视情感 (3)关注意象前后的关键词,透视作者情感 (4)知人论世,透过作者的生平身世,把握情感。 四、目标检测: 根据李清照的身世经历,续写后面的句子。要求:1、化用我们学过的李清照的诗句;2、要体现愁情的程度变化。 年少时, 愁是雨疏风骤后绿肥红瘦的感伤; 长大后, 愁是; 后来啊, 愁是。 结束语: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认识到,作为一个女人,李清照何其不幸;作为一个诗人,她又何其伟大。苦难没有压垮李清照,反而让她的灵魂飞得更高。一杯残酒,一片落叶,一阵秋风,一滴秋雨,一声雁叫,李清照都能点石成金,赋予它浓郁的感染力。一首声声慢,字字含愁,句句写愁,满纸

15、悲愁;让我们再次齐声有感情朗诵全词,读出词中愁肠百结、肝肠寸断的深重的悲苦,以此向这位风华绝代的女词人献上我们深深的敬意。 声声慢教学设计2 声声慢 李清照 教学目的 1、理解词上下阙的含义 2、理解李清照在词中的表达出的“愁” 教学重点 李清照此词表现出来的艺术风格 赏析、诵读法 第一课时 声声慢是李清照的一首震动词坛的名作、靖康之难以后,词人的丈夫已故,他们精心收集的金石书画,都已散失、词人飘泊江南,由一个无忧无虑的贵妇人,一变而为流落无依、形影相吊的寡妇、国破家亡,引起的国恨家愁,像铅一样压在她的心头,在这位女词人的心里点燃了爱国思想的火花、这是女词人在一个秋天的黄昏里的生活感受,一行行

16、写的都是冷冷清清的秋景,一行行反映的都是孤独凄凉的境况、全词所写,不外一个“愁”字,但与她南渡以前所写的“愁”相比,有了全新的内容,感情更深沉也更博大。 一、作者简介 李清照,号易安居士,李清照自幼就受过很好的教育,其父亲李格非是学者兼散文家,母亲出身于官宦人家,也有文学才能、李清照多才多艺,能诗词,善书画,很早就受人注意、史书记载说她:“自少年便有诗名,才力华赡,逼近前辈、”李清照十八岁嫁了太学生赵明诚,赵爱好金石之学,也有很高的文化修养、婚后,他们过着美满和谐的生活,夫妇在一起常常诗词唱和,欣赏金石拓片。 但作为一个才华出众、情感丰富的女子难免对人生抱有更多的理想主义的态度,所以尽管生活是

17、满足的,李清照也常常会感到一种惆怅、这种惆怅是来自社会对女子的压抑还是由于她对生活有着更高的追求不能实现,就不得而知、只是这种惆怅常常出现她前期的词中,与温馨、喜悦相互交织、她的两首如梦令似乎正好反映出这种复杂的情感: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欧鹭。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前一首表现了无忧无虑、开朗活泼的性格,后一首则流露了她对年华变迁的怅惘,似乎青春也在这暮春的风雨中被摧残而消失。 李清照前期的词大多数写自己对爱情尤其是离别之情的感受,属于词的传统题材、但过去大多是男性作者以女性口吻

18、来写这一类词,往往隔着一层、而李清照写的是自己亲身感受与内心体验,因此她的词就格外真挚细腻、委婉动人、她从女性的心理出发,以女性特有的笔法来组织,因而别有一番风味,如: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头,月满西楼、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一剪梅) 醉花阴 但其后不久,时代的巨变打破了李清照闲适恬静的生活、汴京失守,南宋建立这初,赵明诚任江宁知府,李清照也“载书十五车”于建炎二年南下江宁、第二年赵明诚去世,接着金兵深入南下,她又到处流亡,曾被人诬陷通敌,再后来,赵明诚生前多年收集的金石古玩大部丢失,她的境况也变得越来越

19、艰难、在她那篇著名的金石录后序中,李清照以情真意切的笔调回忆了她与赵明诚烹茶赌胜、赏玩金石的欢乐,叙述了南渡后辗转流离、坎坷不尽的经历,抒发心中郁积的哀恸、由于一连串的变故,李清照的性格由开朗变得忧郁,如今的情怀正如武陵春中所写的: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这首词作李清照居金华时、久经飘泊,独在异乡,尽管春日双溪风光绮丽,但在她的眼中,却只是一片暮春的悲哀、今非昔比,物是人非,触景生情,越发感到愁苦、在李清照的这一类词中没有正面描写民族灾难的场景,也没有直接呼唤英雄主义的精神,但正是山河破碎,民族危亡

20、造成了她的个人遭遇,在她心灵深处刻下抹不去的伤痕、她的词中这样写道: “故乡何处是?忘了除非醉”菩萨蛮 “年年雪里,常插梅花醉” “今年海角天涯,萧萧两鬓生华”清平乐 我们看到李清照的“愁”,不是从前词人所常写的所谓“闲愁”,而是由乡关之思、身世之苦,失去亲人的悲哀和理想破灭后的失望所交织而成的、因此,这“愁”字往往表现得非常沉痛乃至凄厉。 二、全词赏析 开篇的“寻寻觅觅”反映词人心中若有所失的精神状态、环境孤寂,心情空虚,无可排遣寄托,就像有什么东西丢掉了一样、这东西,可能是流亡以前的生活,可能是丈夫在世的爱情,还可能是心爱的文物或者别的什么、它们似乎是遗失了,又似乎本来就没有、这种心情,有

21、点近似姜爱的所谓“人间别久不成悲”、这,就不能不使人产生一种“寻寻觅觅”的心思来、只这一句,就把她由于敌人的侵略、政权的崩渍、流离的经历、索漠的生涯而不得不承担的、感受的,经过长期消磨而仍然留在心底的悲哀,充分地显示出来了、心中若有所失,要想抓住一点什么,结果却什么也得不到,所得到的仍只是空虚,这才如梦初醒,感到“冷冷清清”、此既明指环境,也暗指心情,或者说,由环境而感染到心倩,由外而内、接着“凄凄惨惨戚戚”,则纯属内心感觉的描绘、由冷清的环境过渡到惨戚的心灵、开头王句,由浅入深,文情并茂地描写出女主人公寂苦无告的凄凉心境、 紧接着写词人悲苦心境产生的原因、“乍暖”两句,本应说由于环境不佳,心

22、情很坏,身体也就觉得难以适应、然而这里不说境之冷清,心之惨戚,而独归之于天气之“乍暖还寒”、接下来,本应说借酒浇愁,但愁仍难排遣、可此处不明说,却言谈酒不足以敌急风、用意上含蓄,行文上腾挪、其实,这仍是开头三句的延伸、所谓情在词外、“雁过也”三句,将上文含情未说之事略加点明、正是此时,一群征雁掠过高空,在急风、淡酒、愁绪难消的情景中,它们的摹然闯入,便打破了眼前的孤寂,使人不无空谷足音之感、但这感,不是喜,却是“伤心”、因雁到秋天,由北而南,词人亦是北人,避难南下,似乎是“旧时相识”、雁可以回到北方,人却只能客寄江南,“旧时相识”在异乡相逢,使得这种种情债汇集一起,就更增加了词人的天涯沦落之感

23、。 过片直承上文、仰望则天空过雁,俯视则满地残花、菊花虽然曾经开得极其茂盛,甚至在枝头堆积起来,然而,现在却已憔摔了、在往年,一定要在它盛开时搞来戴在头上,而今,谁又有这种兴致呢?看到花的惟淬,想到了自己,正是愁上加愁、急风欺人,淡酒无用,雁逢旧识,菊惹新愁、“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孤孤单单地靠着窗儿,怎样才能挨到天黑呢?真是苦到了极点、黄昏尚且难熬,那么漫漫长夜又将如何度过呢?一种凄清的苦况蕴含于平淡语言之中,发人深思、紧接着,梧桐叶落,秋色愁人,细雨靡靡,更添愁绪、这里将凄凉的景色与痛苦的心情交融在一起了,使词的意境更为深远、 最后一句,总括上文,是说在“愁”之外另有一层深意:“这次第

24、,怎一个愁字了得!”“这次第”三字极其有力,一笔收住,总括上述种种情景;“怎一个愁字了得”又放开一步,开拓出一种含蓄的境界,让人想象,发人深思、词人满纸呜咽,笔笔写愁,难道除了“愁”外,还有什么难以言传的心事?这明明是提醒人们,这里除了悲欢离合、春忧秋愁一类私愁外,更有时代的、民族的、国家的“公”愁在、这结尾,能调动读者的思想活动,从而扩大并深化了主题,大有“回肠九叠后,犹有剩回肠”的艺术效果。 三、作业 1、背诵这首词 2、课外阅读李清照的词,体现其艺术风格靖康之变后,李清照国破,家亡,夫死,伤于人事、这时期她的作品再没有当年那种清新可人,浅斟低唱,而转为沉郁凄婉,主要抒写她对亡夫赵明诚的怀

25、念和自己孤单凄凉的景况、声声慢o寻寻觅觅便是这时期的典型代表作品之一、这首词起句便不寻常,一连用七组叠词、不但在填词方面,即使在诗赋曲也绝无仅有、但好处不仅在此,这七组叠词还极富音乐美、宋词是用来演唱的,因此音调和谐是一个很重要的内容、李清照对音律有极深造诣,所以这七组叠词朗读起来,便有一种大珠小珠落玉盘的感觉、只觉齿舌音来回反复吟唱,徘徊低迷,婉转凄楚,有如听到一个伤心之极的人在低声倾诉,然而她还未开口已觉得已能使听众感觉到她的忧伤,而等她说完了,那种伤感的情绪还是没有散去、一种莫名其妙的愁绪在心头和空气中弥漫开来,久久不散,余味无穷、心情不好,再加上这种乍暖还寒天气,词人连觉也睡不着了、如

26、果能沉沉睡去,那么还能在短暂的时间内逃离痛苦,可是越想入眠就越难以入眠,于是词人就很自然想起亡夫来、披衣起床,喝一点酒暖暖身子再说吧、可是寒冷是由是孤独引起的,而饮酒与品茶一样,独自一人只会觉得分外凄凉。 端着一杯淡酒,而在这天暗云低,冷风正劲的时节,却突然听到孤雁的一声悲鸣,那种哀怨的声音直划破天际,也再次划破了词人未愈的伤口,头白鸳鸯夫伴飞,唉,雁儿,你叫得这样凄凉幽怨,难道你也像我一样,老年失偶了吗?也像我一样,余生要独自一人面对万里层山,千山暮雪吗?胡思乱想之下,泪光迷蒙之中,蓦然觉得那只孤雁正是以前为自己传递情书的那一只、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旧日传情信使仍在,而秋娘与萧郎

27、已死生相隔,人鬼殊途了,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这一奇思妙想包含着多少无法诉说的哀愁啊! 这时看见那些菊花,才发觉花儿也已憔悴不堪,落红满地,再无当年那种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的雅致了、以往丈夫在世时的日子多么美好,诗词唱和,整理古籍,可现在呢?只剩下自己一个人在受这无边无际的孤独的煎熬了、故物依然,人面全非、旧时天气旧时衣,只有情怀,不得似往时、独对着孤雁残菊,更感凄凉、手托香腮,珠泪盈眶、怕黄昏,捱白昼、对着这阴沉的天,一个人要怎样才能熬到黄昏的来临呢?漫长使孤独变得更加可怕、独自一人,连时间也觉得开始变慢起来、 好不容易等到了黄昏,却又下起雨来、点点滴滴,淅淅沥沥的,无边丝雨细如

28、愁,下得人心更烦了、再看到屋外那两棵梧桐,虽然在风雨中却互相扶持,互相依靠,两相对比,自己一个人要凄凉多了。 急风骤雨,孤雁残菊梧桐,眼前的一切,使词人的哀怨重重叠叠,直至无以复加,不知怎样形容,也难以表达出来、于是词人再也不用什么对比,什么渲染,什么比赋兴了,直截了当地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简单直白,反而更觉神妙,更有韵味,更堪咀嚼、相形之下,连李后主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也稍觉失色、一江春水虽然无穷无尽,但毕竟还可形容得出、而词人的愁绪则非笔墨所能形容,自然稍胜一筹、 综观李清照这首写于晚年的声声慢,无论从艺术角度还是从遣词造句方面来说,都达到了一定的高度、李清照不愧为

29、李清照,易安词不愧为易安词。 声声慢教学设计3 一、检查预习情况,导入“愁” 学生齐读武陵春 教师提问:哪一句写得最好() 武陵春中李清照形象地写出了内心的忧愁,那么在同一时期的声声慢中她又是怎样表现“愁”的呢,今天我们就来探讨一下。 学生齐读,教师正音 学生自由分享李清照生平,其他同学补充,教师最后总结。 二、初读感知愁情 男女学生分别诵读全词,初步感知李清照的婉约风格 教师播放朗读配音,在情境中感知词作的情感 三、以意象感知愁景 四、析愁因 1.创设情景、歌曲导入。播放化用了李清照前期词作一剪梅的歌曲一剪梅导入。 2.作家作品知识积累。走近李清照:请两位同学以李清照的身份来一个自我介绍。课

30、件展示李清照的简介。 3.教师范读,学生自由读,并看解释疏通词义。乍暖还寒:忽暖忽寒,气候变化无常。将息:调养、保养。敌:对付、抵挡。损:词中相当于“煞”,很、极的意思。堪:可。怎生:怎么,怎样。 4.用现代语言改写这首词。独处陋室若有所失地东寻西觅,一切清冷惨淡,我不由感到极度的哀伤凄凉。乍暖还寒的季节里最难休息调养。饮下三杯两盏淡酒,怎能抵御傍晚之时骤降的冷风寒意。南飞避寒的大雁已飞过去了,尤感伤心的是,原来却是旧时相识。园中到处是零落的黄花,憔悴、枯萎殆尽。如今还有谁能与我共同采摘呢?静坐窗前,独自一人怎能熬到天色昏黑?梧桐凄凄,细雨沥沥,到黄昏时分那雨声还在点点滴滴敲打不停。此情此景,

31、用一个“愁”字怎么能说得尽? 5.思考:这首词最能体现作者感情的关键字是哪一个?愁。全词的感情基调?哀婉、凄凉、愁苦。 1.体会“愁”情。 指名朗读,要求读出愁情。 师生评议:语速要缓慢,表情感的词重音要读出,断句要注意,感情要带出浓浓的愁绪。 请找出词中直接抒发“愁情”的句子。 清照起笔就哭诉道:“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寻寻觅觅,清照在寻觅什么呢? 动作:若有所失寻觅无果。 冷冷清清,是什么冷清呢? 环境:处境冷清,心境清冷。 凄凄惨惨戚戚,又写出了清照什么样的心理呢? 心理:沉痛凄厉。 所以,清照起笔就给我们定下了一个什么样的基调? 悲苦愁绝。 赏析“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

32、凄惨惨戚戚”在表达情感上的不同以及连用7个叠词的表达效果。 讨论明确:叠词运用的表达效果:一是直接抒情,极有层次地表达了词人在遭受重创巨痛后的愁苦的心情,为全词渲染了一种的悲凉的氛围,奠定了哀婉、凄凉、愁苦的感情基调。二是增强词的音韵效果,富有节奏感和韵律感。 2.品味愁景。 读你引入分析。 秋风萧瑟,梧桐婆娑, 这样的黄昏,更适合读你。 再读你,如花落满地,冷冷凄凄。 如何寻觅,那些笑靥(y)如水的日子? 如何承受,那些痛彻心扉的生死别离? 风住尘香,物是人非,再读你, 在声声慢的()中,读到了你满纸悲戚。 思考:能否在空白处填入适合的意象,并试着说明理由。 意象:淡酒晚风孤雁黄花梧桐细雨

33、酒并非酒太淡,而是愁太浓,酒力压不住心愁。 风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百鸟飞回。渲染愁情。 雁象征悼亡之悲、怀乡之思。 黄花喻憔悴的容颜,孤苦飘零的晚境。 梧桐一叶知秋,牵愁惹恨。 细雨雨滴梧桐,却敲碎人心,哀伤愁丝的象征。 教师强调。 古典诗词中传统的意象有着特定的内涵酒:愁文化。风:渲染愁情。雁:怀乡之思,音信之盼。黄花:憔悴的容颜。梧桐:牵愁惹恨。雨:哀伤愁丝。 作者的心情不同,相同意象会传递不同的情感黄花:战地黄花分外香。雁:长空雁叫霜晨月。 、总结本词的意象、和情感:全词通过淡酒、秋风、过雁、黄花、梧桐、细雨等意象营造了冷清凄美的意境,传递出孤寂愁苦的心境。 3.分析愁因。 当清照沉浸

34、在这种冷清凄美的意境中不能自拔之时,她发出了绝望地呼告:“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的确,“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此时此地,此情此景,已经不单单是一个“愁”字可以概括得了的。让我们突破诗词的显性层面,进入到作者苦闷,复杂的心灵,看看作者为何而生愁?到底命运在清照身上刻下了哪些烙印呢,让时间老人来告诉我们答案吧! 1084年:李清照生于齐州章丘(今山东章丘)。 1101年:李清照18岁,与时年21岁的太学生赵明诚在汴京成婚,婚后两人情投意合,共赏文物。 1127年:金灭北宋,夫妇所存的十余屋金石书画在战火中焚为灰烬。 1129年:赵明诚孤身赴任,身染重病,八月十八日去世,此时李清照46岁。

35、1130年:李清照追随帝踪流徙浙东一带,孤苦飘零。 1156年:李清照没有子嗣,凄然一身,悲苦地离开人世;无人知道死于何时,葬于何处。 由亡国到丧失,可谓祸不单行、孤苦飘零。晚景凄凉,没有子嗣的清照就这么去了,带着一腔悲愤,悄无声息的去了,无人知道她死于何时,葬于何地。连最公正的时间老人也没有记录。 了解这些史实之后,你能更深刻地理解李清照的愁了吧?到底声声慢中的愁是一种什么样的愁呢? 明确:情愁独居之寂寞 家愁丧夫之哀 国愁亡国之恨 清代沈谦赞叹道:“男中李后主,女中李易安,极是当行本色”,因此有“词家二李”之说。清代王士嫘将李清照(号易安居士)与辛弃疾(字幼安)并称为“济南二安”。 我们仔

36、细看李清照国亡南渡、夫死孀居阶段的词,就会发现那简直就是一个愁的天地,就是一个愁的牢笼,可说是愁云惨淡,愁肠百结。老师读题目,同学们读词句: 悼亡凄惨的临江仙: 感月吟风多少事,如今老去无成,谁怜憔悴更凋零。 感时伤身的永遇乐: 如今憔悴,风鬓雾鬓,怕见夜间出去。 思乡借醉的菩萨蛮: 故乡何处是?忘了除非醉。沉水卧时烧,香消酒未消。 愁苦无眠的添字采桑子: 伤心枕上三更雨,点滴霖霪;点滴霖霪,愁损北人、不惯起来听! 愁,不仅重得载不动,浓得化不开,也多得数不清,广得没有边。即使浩荡的历史长河也装不下她的无限忧愁千年之下的我们不还被她的愁情深深感染、感动吗?因为词人有一颗“愁”心,所以所见所闻所

37、思所想,就都带有了愁的色彩,从而无物而非愁,无时而不愁啊!可见,“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已决非平常愁情,实在是词人无比悲愁的人生最痛苦的哀叹。所以,在这概括性的语句中,也有“形象”,那就是无限凄惨的词人本身! 最后,我想化用她的同乡,同样是南渡词人辛弃疾的词句,对风华绝代却命运凄惨的李清照掬一把心酸的敬仰的泪水“更几番风雨能消?!” 李清照,你无限的悲愁,要经历几番风雨才能消解? 李清照,你绝代的才情,又岂是几番风雨所能消磨! 声声慢教学设计4 教学目标 一、知识教育目标 1 、了解李清照的生平与创作 2 、鉴赏李清照作品的婉约派风格 二、能力培养目标 1、了解作品风格与社会环境个人遭遇的关

38、系 2、体味词作中的意象和由意象营造的意境以及词句中凝聚的感情 三、德育渗透目标 在词的艺术境界中陶冶美好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1、体会词人前后期作品中的别样“愁”情; 2、了解个人生活遭遇与作品创作的密切关系; 3、中国古典诗词中常用意象的特定属性。 教学方式:对比阅读教学、探究学习 课时安排:一课时 一、导入:出示幻灯片1,对联:大明湖畔,趵突泉边,故居在垂柳深处;金石录里,漱玉集中,文采有后主遗风。(李清照) (此对联为郭沫若手书,李清照纪念堂位于趵突泉公园东北隅漱玉泉的后端) 出示幻灯片李清照自画像,引出如梦令、醉花阴: (师)画中这位娴静清秀的女子端坐于舟中。天色暗了,人沉醉了,小舟

39、“误入藕花深处”,不远处有一群水鸟惊飞四散。正所谓“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当你看到这幅画时,你会想起哪句诗句?(“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出自李清照的如梦令) 出示幻灯片2:如梦令文字 问:此词写了词人怎样的感情?(乐。写的是李清照早年在家乡溪亭游玩时的情景。通过这首词,我们看到了少女时代的李清照无忧无虑的生活和闲适的心情。然而,这样的心情是否贯穿她生命的终始呢?) 出示幻灯片3:醉花阴文字 问:此词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感情?愁 什么样的“愁”?离愁 插入李清照生平简介(先让生回答师做最后总结) 出示幻灯片4:李清照简介 明确南渡是李清照人生的分水岭。 (前期)李清照出身名门世家,父亲李格飞师从

40、苏轼,著名经史学家;母亲王氏也琴棋书画样样精通,能诗能文;李清照从小耳濡目染,也聪明伶俐,善于音律,能诗作词。18岁嫁给门当户对的太学士赵明诚为妻。两人情趣相投,你耕田来我织布,对不对?NO,应该是你吟诗来我作对。赵还热衷与金石的研究,李还与其共同致力于金石书画的搜集整理,夫妻感情笃厚,家庭美满幸福。 (后期)1125年金入侵宋朝,两年后(1127年)北宋灭亡。从此,李的个人命运也随着国家命运的改变而改变。李一家被迫南迁避难,两年后(1129),其夫赵在去赴官的途中不幸染病身亡,流下李孤苦伶仃一个人,此后生活一直不如意,经历了珍藏多年的金石书画丢失事件、再婚离婚等不幸的遭遇。中晚年的李尝尽了颠

41、沛流离之苦、亡夫之痛和亡国之恨。 李清照的词前期多写大家闺秀的生活情趣、闺怨离愁;后期的词一改其前期清新明快的词风而充满了哀婉凄凉,多写其悼亡之悲、故国之思和亡国之痛。 出示幻灯片5:知人论诗(其人其诗) 今天我们一同走进她后期的一篇的作品声声慢 出示幻灯片6:声声慢文字 二、朗诵,初步感知词人别样愁情 1、一男生读,一女生读,全班齐读 2、听录音:一同感受这首词中作者的情感。 3、自由品读一分钟,感受词的意境 出示幻灯片7:品读提示1)、联系词人的生活遭遇来品读 2)、抓住词中选择的意象来品读 三、鉴赏声声慢 1、问:读了这首词你读出了什么?(愁情)词人又是如何将抽象的愁丝具体化的? (借助

42、意象) 出示幻灯片8:意象释义 2、找出意象:学生找出并回答。 出示幻灯片9:词中六意象(酒、,风,雁,黄花,梧桐,雨) 3、分组讨论鉴赏:抓意象分析愁情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一切景语皆情语” 小组讨论,答题提示:如我要品析的是“风”这一意象,词中句子:怎敌它晚来风急。我觉得风在这首词中蕴涵了作者的情感,想到其他诗词中写到这一意象的句子有 (1)第一组:酒代表发言 出示幻灯片10:酒 问:为何说是“淡酒”?并非酒淡,愁情太重,酒力压不住心愁,自然也就觉得酒味淡,这是一种主观感受。一个“淡字”表明了作者晚年是何等凄凉惨淡。 出示幻灯片11:一些关于酒表示愁情的诗句。 后师明确:最初饮酒是乐事

43、,要与神灵共享或用以招待客人;一边饮酒一边做游戏这在宫廷宴会谁最常见。 (“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嘱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 (苏轼赤壁赋“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 到了汉末,天下动乱,连年战争,人的生命朝不保夕,古感慨良多,如“酾酒临江,横槊赋诗”的曹操就发出“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惟有杜康”的感慨。这种忧是时光流逝而未建功立业的苦痛。最终这种“忧”也不能排解“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唐朝是诗歌创作的高峰期,酒的消耗与诗的产量成正比。“李白一斗酒出百篇”,可以说李白的诗是一篇篇醉出来的。“抽刀断水水更流,举酒消愁愁更愁” 艰难苦恨烦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杜甫登高(身世之愁,亡国之恨) 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 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白居易琵琶行(离愁) 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 柳永雨霖铃(离愁) 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王维送元二使安西(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试题 > 试题库答案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