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朱元思书教案4篇.docx

上传人:1564****060 文档编号:92559704 上传时间:2023-06-07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26.9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与朱元思书教案4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与朱元思书教案4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与朱元思书教案4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与朱元思书教案4篇.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 与朱元思书教案4篇 与朱元思书说课稿 与朱元思书是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的第一篇课文。本单元共选了九篇古代诗文,题材多样,内容丰富。或写景、或状物、或咏史、或抒写人生志趣、或表现亲朋情意,无不渗透着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深刻感情和深入思考,表达了对奇特生活和抱负人格的追求。作为本单元第一篇选文,可见其在本单元及本册的地位。 与朱元思书是写给友人的一封信,它以鲜亮生动的笔触描述了富阳至桐庐一百余里秀丽的山水景物。文章从行船游江的实见实感动身,着重写了“奇山”和“异水”两个方面,抒发了寄情山水,厌恶世俗官场的清高思想。文章骈散相间,清爽隽永,历历如绘,是六朝山水小品中的佳作。教材入选这篇文章,意在

2、让学生学习名家名篇,培育学生阅读古文的力气,品尝文章的秀丽意境,提高审美情趣,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宠爱。依据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学习文言文,要能够借助解释和工具书理解课文的根本内容,背诵确定数量的名篇。”“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积存、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赏识品尝和审美情趣”等要求,依据单元学习要求和课后练习安排。我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为: 1、看解释后积存课下文言词语,重点把握以下词语的含义和用法:缥、湍、轩、邈、柯、泠、嘤、鸢、窥。 2、借助工具书和课文解释,初步感知文章大意,反复诵读,到达熟读成诵。 3、诵读课文后,谈谈文章的构造美,意境美,志趣美,语言美。养成宠爱大自然,宠爱祖国

3、语言文字和文学的情感,养成安康的审美情趣。 4、探究本文对景物作生动逼真描绘的特点后,做口语复述练习。教学重点是:积存文言词语,读懂读熟文言文。 教学难点是:把握课文的主旨。谈谈文中流露出的对功名利禄的蔑视和避世隐退的高洁志趣及追求自由的情怀。 二、说学情:我任教的对象是乡镇中学的学生,学生厌学,缺少学习热忱,尤其是对语文科,而对于难读难理解的文言文更是提不起兴趣。同时,班级人数多,且学生语文素养参差不齐,只有极少一局部学生在课堂上乐于表达自己的阅读体会,大局部学生则习惯在课堂上保持沉默,甚至思维“休眠”,因此不断激发学习兴趣,获得成就感尤为重要。 三、说教法:本文教学我承受诵读法、质疑法、辩

4、论法、复述法及练习法。在教学过程中,力求表达学生自主学习,教师“授之以渔”的教学理念。教学千法,朗读为本。叶圣陶老先生依据文言文学习的特别性,曾经说过:“学习文言,必需熟读假设干篇,牵强记住不算熟,要能自然成诵才行。”也就是说,学生对课文的感知是通过读来完成的,尤其是文言文的教学诵读尤为重要。学起于思,思起于疑,疑则诱发探究,通过探究才能觉察真理,才能有所创。对字词的疏通,承受质疑法,让学生利用解释,借助工具书,自主学习,将自学中遇到的难词、难句摘下来质疑问难,通过生生、师生之间的沟通加以解决,教师在点拨时授以学法指导。在突破教学的难点上,承受辩论法,对文章的构造美、意境美、志趣美、语言美,引

5、导学生开展辩论,训练学生发散性思维的力气。进展拓展训练时,承受练习法,培育学问的迁移力气。 四、说学法:课标提出“学生是学习和进展的主体”对于初中学生来说,学法的指导和习惯的培育尤为重要,这是他们走向主体性学习的最根本的途径。通过教学应使学生能娴熟朗读课文,并能背诵,能运用已有的学习文言文的根本方法进展自主的学习。在本课教学中贯穿自主、探究,引导学生自学,教会学生学习是我们的目的。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力气。为此,我设计的学法有: 1、多形式朗读课文,培育语感,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2、借助工具书和解释,在自己领悟的根底上与学习伙伴合作疏通文意,提高阅读文言文的力气。 3、利

6、用合作,争论、探究的方法,实行师生互动的方式,走进范仲淹的生活,理解的豪情壮志和社会责任感。 五、说设计:与朱元思书教学安排两课时,第一课时以疏通文字,感知教材为主。其次课时以争论理解,拓展训练为主。教学过程分六步完成。 第一步:温故知,激趣导入。古人描写山川风光的文章浩如烟海。大家还记得我们学过的一篇文章三峡吗?(呈现三峡风景挂图,播放高山流水曲。)文章描写了三峡两岸高峻的山势,奔流的江水以及三峡中四时风光的变化,布满了诗意,成为古今传诵的名篇。今日我们再来学习一篇类似的文章与朱元思书。由于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我设计的导语既起到温故知的作用,又激发了学习课文的兴趣。 其次步:检查预习,识记

7、生字 。主要把握:缥、湍、轩、邈、柯、泠、嘤、鸢、窥。我指导学生结合课文内容,从字的音、形、义三方面理解、认记。让学生大声读一读、动手写一写。这是读顺、读懂、读熟文言文的必定步骤,尤其是我们乡镇中学的大多数学生。 第三步:朗读课文,疏通文意 1、朗读课文 ,承受多种形式反复朗读,感知课文内容。留意语气,突出重音,节奏鲜亮,速度稍缓。 2、疏通文意:A、先借助解释和工具书自主学习。B、对搞不懂的问题,通过师生合作探究,相互质疑解答。C、课堂沟通,翻译全文,教师点拨。D、连续朗读课文,以至成诵。这一步是完成学习重点,我始终贯穿自主、合作、探究,引导学生自学为主,实现和谐的生生、师生互动。 第四步:

8、理解内容,赏识课文:通过以上学习,学生疏通了文意,对这篇课文已经有了或许的了解。接着引导学生对文章的内容做进一步的探究。首先让学生背诵课文,然后抛出问题:同学们宠爱这篇小品文吗?能说出你的理由吗?让学生通过合作探究,说出自己的感悟。我适当引导学生从构造美、意境美、志趣美、语言美等方面去理解课文,去赏识课文的美。 我设计下面问题加以引导: 1、试找出全文的中心句。文章在构造上的突出特点是什么?写景挨次和详略上有何特点?构造美 2、山水到底“奇”在哪里,“异”在哪里?你从泉声、鸟声、蝉声、猿声中听到了什么?意境美 3、文章流露出怎样的思想感情?从哪些句子中可以看得出来?志趣美 4、本文在语言上有什

9、么特点?语言美这几个问题的设计涵盖了整篇课文的内容,而且又紧扣教学目标,有利于学生思维力气的训练。 第五步:探究描写,口语复述:抛出问题:同学们,假设我们是富春江漂流公司的导游,我们应当怎样向游客介绍“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的山水风物呢?提示: 1、抓住景物的特点,突出 “奇山异水”。 2、按地点转移,由近及远的挨次写:从流漂移、俯视碧水、仰观青山。 3、承受多种修辞手法使描写对象形象鲜亮,富于生气。 4、详写山,略写水。疏密有分,轻重有度。 5、开放联想和想象。这一环节,目的在于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力气,内化课文的表达方式和技巧,培育学生的思考力气,联想力气和想象力气。学会复述,是学会写作的一

10、个中间环节。 第六步:拓展延长,比较阅读:我首先让学生集体背诵三峡,生疏文章的内容。然后让学生从内容和形式等方面谈谈两篇文章的异同。鼓舞学生放开谈,任凭谈。这一环节,学生能指出多少就指出多少,不必强求。我略加点拨,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对课文有更深的理解,温故知,提高学生的鉴赏力气。 五、说板书 与朱元思书 本板书反映的是本文的构造内容和主旨,力求表达板书设计的简洁性、直观性原则,旨在更好的落实教学的重点、难点。 我的教学设计表达了:认认真真地读,深深入入地想争论,扎扎实实地练的阅读教学规律。力求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的读、想争论、练,到达预期的教学目标,培育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正确的学习方法。 与朱

11、元思书教案 篇2 一、诗词导入 同学们,在上课之前先让我们齐读这些诗句:“钱塘江尽到桐庐,水碧山青画不如。” “三吴行尽千山水,犹道桐庐景情美。” “天下佳山水,古今推富春。”这些诗句赞美的是从桐庐到富阳之间的富春江,是什么样的美景让历代文人墨客流连忘返,推崇备至呢?让我们随南朝梁文学家吴均一同去富春江赏景吧!请同学们把书翻到与朱元思书。 二、学习目标 关于与朱元思书我们要学习哪些学问呢?请语文课代表为我们宣读本课学习目标。 学问与力气:熟读成诵,积存 “缥碧、轩邈、经纶”等文言词汇,读通大意。 过程与方法:品读精巧语言,体验富春江的秀丽风光,学习写景的技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把握关键句子,

12、体悟倾慕大自然、避世隐退的高洁志趣和人生哲理。 教学重点:文言文学问积存、品读精巧语言鉴赏美点。 教学难点:学习写景的技巧,体悟倾慕大自然、避世隐退的高洁志趣和人生哲理。 教学方法:朗读法、小组合作探讨法、思维导图法 三、以读助学 好文章,三分品七分读,接下来我们就请朗读专家组为同学们进展朗读指导: PPT呈现:朗读专家组将从字音、节奏、重音、语速、情感等方面进展指导。 学生一:读音指导 接下来我将为大家指导本文中的重难点字词,请大家跟我读。、 j pio b ji xun mio lng ling zhun yun 俱 缥碧 夹岸 轩邈 泠泠 转 鸢 l ku k zhu yu sh 戾 窥

13、 柯 昼 犹 疏 学生二:节奏、重音、情感、语速 本文是一篇骈体文,大多数以四字句为主,所以节奏应当是二二拍。 例如:风烟/俱净,天山/共色。请大家齐读 重音:急湍甚箭,猛浪假设奔。 在本句中“箭”和“奔”应当读重一些,这样才能表达出水流湍急,请大家齐读。 情感:本课应读出对大自然的赞美、宠爱之情。如: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语速:舒缓 学生三:示范朗读 学生四:请同学们举手朗读出自己宠爱的自然段。 评价:我对某某同学的朗读做一下简洁的评价,他读出了 ,但在 方面还需改进一下,就会更好。 学生五:请全班同学齐声朗读。学生五对全班同学的朗读进展评价指导 四、预习检测 读通大意是学习文言文的根底,预

14、习课上大家已经以小组为单位进展了预习,认真梳理了这篇文章的大意和文言现象,接下来我们就以抢答的方式考察一下大家的预习。 1、重点字词及重点句子 俱:全、都 净:消散 许里:左右 独绝:绝妙 缥碧:青白色 负势竞上:凭借 戾:至,到达 经纶:治理、筹划 1急湍甚箭,猛浪假设奔。 湍急的江流比箭还要快,那惊涛骇浪势假设奔马。 2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 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像鸢飞到天上尽力追求高位的人,看到这些雄奇的顶峰,追赶名利的心就安静下来;那些治理政务的人,看到这些幽美的山谷,就会流连忘返。 2、通假字:千转不穷 同“啭”鸟叫声 窥谷忘反 同“返 ” 归、还 3、词类活用:猛浪假设奔 飞奔

15、的马 相互轩邈 向高处和向远处伸展 任意东西 向东向西漂流 4、古今异义:一百许里 古义:左右 今义:允许 千转不穷 古义:穷尽 今义:贫困 5、一词多义:天下独绝 绝妙 负势竞上 向上 百叫无绝 停顿 横柯上蔽 上面 五、整体感知 梳理完文言学问,请同学们再齐声朗读一遍文章,并思考下面两个问题。 一运用哪两句话,高度赞美了富春江美景的特点? 学生: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二这篇文章的构造是什么? 学生:总分,先写异水,再写奇山。 六、鉴赏感悟 接下来请同学们担当小小赏识家和小小评论家,来鉴赏这奇山异水。 PPT呈现:用“山水之美,美在 ”的句式,说说你对课文美点的品尝。 提示:一呈现文字所表现

16、的奇异画面; 二从山水的特点、用字、修辞、写作方法、表达效果等方面进展评点。 任务安排:1、2、3组查找“山之美”;4组点评。 5、6、7组查找“水之美”;8组点评。 点评小组可从书写、呈现内容、表达力气、互动力气等方面进展点评。 时间:六分钟 呈现方式:大卡 鉴赏例如: 山水之美,美在风烟俱净,天山共色。 表达效果:江面上风平浪静,风尘烟雾全都散尽,两岸山色无限,似与天接。视野是何等的开阔,心情是何等的舒适。这两句是登州纵目的总体感受,宏观勾画,特别大气。 用字:“净”字在这里形容词做动词,是消散之意,写出了江面的风平浪静。 七、本课小结 教师总结:同学们,本节课我们从朗读课文、学习文言学问

17、、分析文章构造、鉴赏文章美点等方面着手领悟了富春江的美景,感受到了宠爱自然、厌弃尘俗、寄情山水的情感。 接下来请大家拿出小卡,用思维导图的”方式总结本课你都学到了什么。哪位同学情愿在黑板上呈现? 学生总结:拿出小卡,绘制思维导图。 教师例如: 与朱元思书教学设计西安高级中学郑假设冰 七、本课作业 写一篇富春江的导游词200字 与朱元思书教案 篇3 一、导入课 以李白诗朝发白帝城导入。 这首诗写出了江水流速之快。今日,我们赏识一下吴均的与朱元思书,看着富春江水是怎样的流速,四周的山又是怎样的? 二、介绍和背景 1简介。 吴均,字叔庠xing吴兴教鄣今浙江省安吉县人,南北朝时梁代的文学家。他的诗文

18、多描写山水景物,风格清爽,在当时文坛上产生过较大影响,人们把他的.写作风格称为“吴均体”。 2背景。 与朱元思书是吴均写给朋友的一封信,但现在看到的已不是当时的完整信件。本文见于艺术类聚卷七。由于文中生动细腻地描绘了富春江的秀美风光,历来被人们当做独立成篇的山水佳作来阅读赏识。“与”:给,“书”:信。 三、初读课文 1教师范读课文。配乐 2学生朗读、诵读课文。 3学习课文中重点词语。 韵、柯、漂移、缥碧、负势、轩邈、泠泠、相鸣、戾天、息心、经纶、 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4结合解释,请学生口译全文。 译文略。 四、阅读分析 1赏识学习第1段。 全班同学齐读第1段,然后让同学归纳这段段意:总写富阳到

19、桐庐间的山水之美。 特点是:奇山异水,天下独绝。登舟纵目的总体感受是:“风烟俱净,天山共色。” 应把握哪些重点词。 俱净:都清散尽净。 风烟:指烟雾。 共色:同样的颜色。 从流漂移:船随着江流飘漂移漾。 独绝:独一无二。 2学习体会第2段。 1教师提问:本段写了富春江水的什么特点?组织学生争论 答:水清、水急。 2哪句话表达了水的清亮? 答: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3哪句话表达了水流很快? 答:急湍甚箭,猛浪假设奔。 7鼓舞同学们大胆想像,通过而读,把课文所描述的风光用一幅画表现出来。同学们都动手画,把画得最好的选出来,当场表扬,并用电脑打在大屏幕上供大家赏识。 第2没写了水

20、的异,那么山的奇又表现在哪里呢?我们学习第3段,看这一段是通过什么手法表现的? 大家齐声诵读,然后男同学读一遍,女同学读一遍,看谁读得最好? 这一段通过什么笔法把山写得布满活力呢?调动了什么感觉器官? 以奇异的想像力,赐予静静的群山以人的思想和意趣而变得座座生龙活虎。“负势竟上,相互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这里的山相互争高比远,直上云霄,布满乐观向上的活力。这是对山的远观,而走进群山,那里的美景则是:泉石冲激着石头,发出动听的响声,秀丽的鸟儿交相鸣叫,动听动听而且韵味十足;再加上蝉声此起彼伏,猿声百叫不绝,这里简直成了音乐的海洋。 调动的感觉器官是:视觉、听觉。 面对如此胜景,发出了怎样的

21、感慨呢? 答:认为即使那些追求一厚禄的人,只要望此山峰,也会熄灭追名逐利之心,那些成天忙于处理军政要务的官员,见此奇山异水也会流连忘返。这既鲜亮地表现了对官场生活的厌倦和对幽静安闲的大自然的向往,也浸透了对富春江的奇山异水的倾慕赞美之情。最终四句又回到写景上来,主要突出此处山高林密,草木葱郁茂盛。 3本文的层次是如何安排的? 先总后分。先总写:用“风烟俱净,天山共色”八字大笔勾画,将一幅天高气爽、颜色清丽的整体图画推至读者面前。既境地阔大,又画面清爽。接着,在进展具体描绘之前,又用高度概括的笔调告知我们从富阳至桐庐的大约一百里之内,“奇山异水,天下独绝”,以激起读者的极大兴趣。 分写:首先写水

22、。这里的水,第一个奇异之处是极其清亮:“千丈见底”,甚至游鱼细石都可以看得清清楚楚。另一个特点是水流湍急,快如箭马。在此外连用两个比方,将急水猛浪的迅捷之势表现得格外生动形象。这两个特点可以概括为一静一动,而动静变化的交替描写,既可以使我们看到江水的千姿百态,也使文章显得生动活泼。接着写出。“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相互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这里写“奇山”富春江两岸高山之雄伟。 4你觉得生动地描写表现在哪里?论讨后答复 本文描写格外精彩,关键在于抓住了景物特征。选用了形象的语言:“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仅八个字就描写了风清日朗、天碧山青、一尘不染、一视万里的富春江环境。以“净”托“

23、色”,“景”中孕“情”。置身于这样的山光水色之中,那心情该何等舒适! 写异水:“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写出江水的明净清亮。写奇山:“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竟上,相互轩邈;争高直指,千五成峰。”这里写出了山“色”青葱,写出了山“势”高耸,更写出了大自然的生命节奏。 5本文的语言特色怎样? 本文就是用骄体写成的。大多是词句整齐对偶的文体。 通过诵读,发挥自己的想像,画一幅画,突出“奇山”的特点。选优秀者打在大屏幕上。 6请学生归纳本文中心。 本文生动形象地描绘了自富阳到桐庐一段的富春江风光。从“奇山”和“异水”两个方面描写秀丽的山川景物,描绘得生动逼真,使人读后闲适神往,如置

24、奇山秀水之间。 五、.总结扩展 本节课从层次构造、语言特色等方面分析了富春江富阳至桐庐一段的山水。理解并把握总分的.写作手法及形象描绘,以及骄文等写法。 为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请做以下练习。按要求摘录语句,略 六、布置作业 1本文是按怎样的挨次写景的?先总后分 2本文兼从视觉和听觉两个方面写景,这样写有什么表达效果? 提示:本文通过视觉写出了山“势”高耸“轩邈”、“成峰”;也写出了山“色”青葱。 这就写出了大自然的生命节奏。然后通过听觉:“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这些都呈现了大自然的和谐美。视觉和听觉两方面写景,给人以大自然和谐天成的感觉,赐予了大自然以生命,布满了生气与活力。

25、3用“负势竞上,相互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写山,参照你乘船或坐车时观景的体验,说说这样写好在哪里。 提示:这样写运用了拟人的手法,把“山”写活了,显示了大自然的生命节奏。 与朱元思书教案 篇4 教学目的: 1. 学习本文描写景物的方法。 2. 培育学生利用想像望文生景的力气。 3. 引导学生领悟自然美景给人带来的情感体验。 教学重点: 1. 学习本文任何从奇山和异水两方面去描写景物的。 2. 培育学生利用想像望文生景的力气。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理解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是本课的难点,要引导学生通过反复诵读课文和想像去完成。 教材分析与教学设想: 本文是一篇秀丽的山水佳作,放在本单元学习它有它的

26、双重目的:一是让学生领悟绮丽多姿的自然风光,二是通过文言文的学习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力气。前者是情感目标,后者是学问和力气目标。而在学习过程中,后者是根底。所以安排两课时来学习本课比较适宜。第一课时主要由教师引导学生动手、动脑,扫清本课的语言障碍,完成对本课的理解和诵读过程;其次课时在诵读过程中重点培育学生的想像力气,做到望文生景,望景生情。 关于本文的写景特点和所表现的思想感情,要在教师问题的引导下逐步去完成,以培育学生宠爱大自然的情感和语言表达的力气。在教学过程中,鼓舞学生谈出自己的感受和独到的见解,培育学生创思维。 媒体设计: 本文是一篇秀丽的山水小品文,可利用音响等设备向学生供给赏识的气

27、氛,让学生在相应的意境中得到熏陶和感染。也可利用多媒体赏识配乐朗读和风景图片,有助于学生想像。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 导语设计 同学们,本单元我们赏识了生气勃勃的春,领悟了炎热坦诚的夏,更感受到了秋天的成熟与丰硕,也品尝了冬的严峻与温存。这多姿多彩的四季皆是现代的四季,这四季的多姿多彩也是现代人的感受,那么同学们,你想换换口味,赏识一下一千五百年前的自然风光吗?今日就让我们共同走进古代的浙江,来赏识富春江的美景吧!板书课题,出示课件:课文译文的配乐朗读并呈现风景图片 二.课文简介 或许同学们会问:这么秀丽的一篇文章,出自谁人之手?又是怎么写成的呢?那么,谁能告知大家?检查预习效果 生:与

28、朱元思书的是吴均,他是南朝梁文学家,其作品多以描写山川景物见长,风格清秀直立、语言流畅自然。本文是写给友人朱元思的一封信的节选。 三.初读课文,扫清语言障碍 承受争论性学习的方法:先由教师范读一遍课文,再由学生指读,不理解、不生疏的字词句做好标记,集中提出来,在教师的指导下先由学生集体解决,再由教师对学生无法解答的问题做认真的解释和引导。 四.朗读成诵 目的是让学生在反复朗读的过程中稳固字词学问和对全文的理解。教师在此过程中指导朗读,可进展分组读、接力读、竞赛读等形式。 五.学做小画家 同学们,面对这如诗如画的美景,你想不想做一次画家,让这美景成为眼前的永恒? 要求:从文中选择描写景物的语句,

29、画成风景画,看谁画得最能表现相应的语句。 其次课时 一.让想像飞起来 练习一:望文生景 出示课文景物描写的句子,让学生闭起眼睛想像,然后把想像到的画面用语言描绘出来。 景物描写:1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漂移,任意东西。 2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3 急湍甚箭,猛浪假设奔。 4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相互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 5 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6 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练习二: 望景生文 让学生呈现第一课时所画风景图片并赏识,提问:此图此景使你联想到了课文中的哪些句子?图片选择大致与

30、练习一1-6一样 二.研读课文 同学们,如此秀丽的自然美景,并不是用摄像机拍摄下来的,而是用文字为我们描绘的,你想知道是怎样描绘的吗?那么就让我们一起来争论吧! 师:品读文章的第一幅画面,思考总写了什么? 生:登舟纵目的总体感受:风烟俱净,天山共色。 江上放舟的自由情态:从流漂移,任意东西。 师:那么在这么晴朗的日子里,纵舟去了哪里? 生: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 师:至此点明白行舟的路线。富阳在富春江的下游,桐庐则在其上游,因此是溯江而上,这一百里左右的水路也是富春江的最正确游程。请问是怎样评价这段游程的? 生: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师:这是对富春江景的概括赞美。然而仅仅发出赞美并不能引起读者

31、的共鸣,是怎样具体描绘富春江景的呢?谁能觉察写景的规律? 生:分奇山和异水两层来写,先写奇山后写异水。 师:那么,富春江水的异表现在哪里? 生:江水清亮之异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江流气概磅礴之异:急湍甚箭,猛浪假设奔。 师:从以上句子的描写中,我们感受到了一种清亮透亮的静态美和一种气概磅礴的动态美。富春江水的清亮,使人的心灵仿佛也变得透亮而无杂质了。富春江水的汹涌急流,不得不让人的心情随之澎湃!可以说不仅仅是用眼睛在观看美景,而是在认真灵去感受美景。 师:又是如何写奇山的呢? 生: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相互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 师:通过描绘几种景物来写奇山

32、? 生:山峰、泉水、鸟叫、蝉鸣、猿啼、树木。 师:从人的感觉角度看,这里分别运用了什么感官? 生:视觉山峰、树木 听觉泉水、鸟叫、蝉鸣、猿啼 师:从修辞角度看,这里又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生:拟人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相互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 对偶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小结:承受拟人化的手法来写雄奇的高山,使人感受到大自然那种猛烈的生命力;而山泉声、鸟鸣声、蝉声、猿声穿插在一起,构成了一部大自然的协奏曲,多么令人心旷神怡!这种美感更由于承受了对偶句式使大自然的音律美与文章的韵律美结合在一起,我们怎能不与产生内心的共鸣:鸢飞戾天者,望

33、峰息心,经纶事务者,窥谷忘反!这几句也承受了对偶的句式从内心感受来写富阳美景对人的心灵的净化,真可谓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师:文章的最终两句描写了山上的树木,齐读这几句,思考:抓住了树木的什么特点来写的? 生:树木茂盛 师:这四句是写山谷中树木蔽天,景象幽深,阳光只间或从疏枝叶隙间漏射下来。这种境地给人一种清幽、安静之感,可以说是对上文的一种补充。 三.齐读课文,再次感知课文。 四.话题链接人与自然 同学们,吴均的一篇与朱元思书如同一曲高山流水,晴日、蓝天、碧水、青山,蝉抱高枝、猿跃林间,使人读后禁不住也流连忘返,心中不禁默叹:自然,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丰硕的果实,更有一种怡人的心性,一种淡忘功名利禄的自然之心。是谁在后世吟诵: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又是谁在感慨: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同学们,面对自然,你的感受又是如何呢?一千多年后的今日,我们越来越难以找到文中的世界,这又是什么缘由呢?请你就人与自然这个话题谈一谈你的思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高考资料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