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教案.pdf

上传人:无*** 文档编号:92548565 上传时间:2023-06-07 格式:PDF 页数:45 大小:4.54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教案.pdf_第1页
第1页 / 共45页
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教案.pdf_第2页
第2页 / 共4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教案.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教案.pdf(45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语文园地五【学习目标】1、学会观察生活和搜集资料,培养口语交际的能力。2、把自己想说的话写下来,做到语句通顺。3、自主发现词语的构词特点,通过观察图画与词语,初步了解十二生肖这一传统文化。4、运用熟字加偏旁的方法,认 识“搞、稿、编”等9个字。能主动参与展示活动,乐于展示自己的学习收获和才能,并善于与别人交流。【课前准备】课件或投影(“日积月累”中的词语),十二生肖邮票挂图。第一课时I 口语交际一、创设情境1、教室黑板上写上活动的主题:“闪光的金钥匙”新闻发布会。2、教师宣布会议内容,规则及奖励办法二、内容:同学们将近期了解到的祖国传统文化以新闻发布的形式向大家作个汇报。规则:按小组选一名“新

2、闻发言人”,“发言人”先要全面了解小组内各位同学搜集到的不同的传统文化,再加以归纳向大家作具体介绍。“新闻发言人”在介绍的过程中要接受班内“记者”们的提问。奖励办法:凡是让大家有耳目新之感的发言均可奖励把“闪光的金钥匙”。民主推荐:1、组内交流,让全组同学充分了解各自搜集的资料。2、组内评选:推 出“新闻发言人”。3,共同商定向大家介绍哪些方面的传统文化。成果发布:1、各小组依次进行介绍“发言人”介绍的时候,本组的同学可以补充,其他小组的同学可以提问。2、所有同学根据发言情况对各小组的表现进行评估。总结颁奖:三、布置作业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种传统文化讲给家里的人听。2 1古诗两首教学要求1、知识

3、与技能:(1)掌握生字词。(2)借助注释,理解诗句意思。(3)体会古诗所描绘的美景及特点,并动手画画。(4)朗读背诵古诗。2、过程与方法:在读、悟、背中初步感悟古诗。3、情感态度价值观:热爱大自然。难点关键1、借助注释,理解诗句意思。2、体会古诗所描绘的美景及特点,并动手画一画。课时划分两课时。第一课时 望天门山教学目标I、理 解 望天门山诗句意思,感受诗歌描写的意境美。2、有感情地朗读、背 诵 望天门山。教具准备1、生字卡片。2、教学挂图。教学过程一、激趣引题导入1、出示教学挂图,教师简介天门山:天门山在安微省和县与当涂县西南的长江两岸,在江北的叫西梁山,在江南的叫东梁山,两山隔江相对,形同

4、门户,所以把东、西梁山合称为天门山。2、板书课题:望 天 门 山(唐.李白)解题:“望”的地点可能是在?(江中船上)3、谁来说说有关大诗人李白的情况?4、诗归纳:唐代诗人李白诗风清雄豪迈,充满着浪漫主义色彩,像 我 们 曾 学 过 的 静夜思 古朗月行等都是他的佳作,人称为“诗仙”。二、学习生字,初读古诗1、自由读诗,要求读准字音。2、卡片学习生字。(1)正音:楚(chd)翘舌;帆(面!)前鼻音。(2)认清字形:“楚”的下半部分是“一”不是“孤”的右边是“瓜”不是“爪再读古诗,理解诗意1、反复读古诗,联系彩图和上下文,理解有关词语意思。(1)“天门中断楚江开“中断:指东西梁山被江水隔断。(借助

5、彩图理解)楚江:长江。(2)“碧水东流至此回”至:到。回:回旋。(3)“两岸青山相对出”相对:互相面对着。出:挺立,一种呼之欲出的动态。(4)“孤帆一片日边来”孤:孤单。日边来:从太阳旁边驶来。2、请几名学生试着说说诗句的意思。3、奔腾的江水把天门山冲开,碧绿的长江水在此回旋、徘徊。两岸的青山相对巍峨地挺立着,一叶小舟从太阳旁边驶来。反复诵诗,揣摩意境1、划节奏鼓励有感情地朗读。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2、指名朗读一学生评议T再指名读一齐读3、讨论:(1)诗中写了哪些景物?(天门山、江水、船、太阳)(2)如果让你提笔画下这幅美景,你觉得应

6、该体现天门山的江水的什么特点?(天门山夹江对峙,险峻巍峨:江水碧绿,浩荡的江流被东西两面的天门山夹住,激起回旋,形成波涛汹涌的奇观。)动手画图。加深印象I、学生动手画图,教师巡视指点。2、投影几幅学生画得较好的图,给予肯定。3、借助图画,指导背诵。齐背古诗教师小结这首诗写诗人船行江上眼中所望到天门111,描绘了天门山夹江对峙,长江波澜壮阔的雄奇秀丽的景色,表达了.(诗人热爱祖国大好山河的感情)作业1、写生字。2、背诵古诗。第二课时 饮湖上初晴后雨教学目标:1、感受西湖之美:理解诗句意思。2、有感情的朗读全诗,读出自己的感悟。3、背 诵 饮湖上初晴后雨教具准备:1、西湖风光录像片。2、诗句意境图

7、。预习作业:1、收集有关苏轼的资料。2、思考如何用自己的方式来赞美西湖。课前谈话:导语:上节课,我们已经学习李白的 望天门山,领略了大诗人眼中的青山秀水。同学们,你们还知道哪些关于描写景物的诗句吗?(请生自由说)是啊,大自然的鬼斧神工,造就了多少秀美山川啊!今天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再来学习一首描写景物的诗 饮湖上初晴后雨 板书课题。师:你们可以跟老师一起来写,写字时一定要横平竖直,方方正正,做人也应如此:堂堂正正。介绍作者:师:知道这首诗的作者是谁吗?(苏轼板书)课前,老师让你们预习这首诗,查找有关苏轼的生平,谁愿意将苏轼的生平事迹向大家作一介绍。(学生介绍资料)师:这首诗的作者苏轼,可以说是

8、家喻户晓,这 首 饮湖上初晴后雨堪称写景诗之绝唱。学习全诗:1、师:看题目,你从哪儿能看出这是一首写景诗?(学生自由说,老师适时进行点拔)问:题目中的湖指什么湖:(西湖)去过西湖吗?谁能说说西湖留给你怎样的印象?2、师:百闻不如一见,我们一起来看一看西湖。(播放西湖风光录像片)师:西湖位于“上有天堂,卜.有苏杭 之称的杭州市内,闻名中外!那美丽的湖光山色,秀丽的景色吸引了无数文人默客!问:你能用一个词或一句话说一说你眼中的西湖是什么样的吗?(请学生自由说)问:从题目中,你还了解了什么?(请生自由说)3、师:晴天的西湖自然风景秀丽,雨 天 的 西 湖 又 是 怎 样 番 景 象 呢?现在,就让我

9、们一起畅游西湖,请同学们自由读这首诗,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请生自由朗读)4、师:老师看到好多同学都读得有滋有味,谁愿意给大家展示一卜自己的朗读才能?(请个别学生朗读)评价:你说得真像一位小诗人,你说得这首诗中,哪个词最难读?能给同学们再读一遍吗?谁还会读这些词?相信你们把这些词放到诗句中,会读得更好!(再请同学读)评价:咱们的同学中真是藏龙卧虎啊!现在,让我们发挥集体力量,起读这首诗!(生齐读诗)5、师:读准字音,读通诗句是学习古诗的第一步,接卜.来,我们看看,同学们是否理解了每一句诗的意思呢?同学们可以查资料,可以看注释,可以问同学,还可以问老师,弄懂每句 诗 的 意 思,(学生自学

10、,教师进行点拔)6、汇报白学结果:师:你理解了哪一句诗的意思,请说给同学听!(让学生相互补充)师:古人云:“学贵有疑”一 同 学 们,有什么不懂的地方请提出来?(互相解疑)师:为什么苏轼要把西湖比作西子呢?这里,我们首先有必要认识下“西施”这位美女!(播出“西施”图片,师讲“西施”的故事)西施又叫“西子”,是越国位有名的美女。7、师:“西湖”和“西子”之间有什么相通之处呢?(请生自由说,适时点拔:“西湖”和“西子”的名字里都有一个“西字”;“西湖”景美,“西子”人美。它们之间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美,谁还愿意读这首诗,读出“美”的感觉。问:“西湖之景”美在何处?(生读)一水光激獭晴方好,山色

11、空蒙雨亦奇。“西湖之景”妙在何处?(生读)一水光激潮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8、师:西湖无论晴天还是雨天,景色都是那么奇异美丽,西子无论是淡妆还是浓抹,还是那么美丽动人。所以诗人不禁咏出了这样的诗句,读一(生读)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课件放大)9、想像:假如此时你就是苏轼,站在美丽的西子湖畔,你会想些什么?(请学生自由发挥)此时,苏轼站在西湖边,欣赏着美丽的湖光山色,他醉了一(生读)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此时,我站在西湖边,欣赏着美丽的湖光山色,我醉了,读 一此时,你站在西湖边,欣赏着美丽的湖光山色,你醉了,读10、苏轼对自己把西湖比作“西子”的创意十分得意,口后多次采用

12、,比如:(大屏幕打出)西湖真西子,烟树点看目;只有西湖个口西子,均应宛转为君容,(选择读以上诗句)一个美妙而贴切的比喻,写出了西湖的神韵,你能读出这种美丽的神韵吗?请放卜.书,配乐合伙读。扩展延伸:饮湖上初晴后雨堪称为“西湖”之绝唱,但它仅仅是我国诗歌宝库中一粒很小很小的沙,在中国的古代诗歌中,还有许许多多写景的古诗。请看:(大屏幕出示;播放音乐)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水如蓝。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全课总结。2 2富饶的西沙群岛学习目标】1、认 识“饶、屿”等1 0个生字。会 写“蓝、赖”等1 3个字。能正确读写“风景优美、物产丰富、五光十色”等2

13、1个词语。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3、读懂课文主要内容,了解西沙群岛的美丽富饶,培养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4、摘抄课文中优美语句,丰富语言积累。【课前准备】1、让学生自读课文,搜集与西沙群岛有关的图片与文字资料。2、教师准备与课文内容相关的风光片或图片,制作多媒体课件。第一课时一、激趣导入1、多媒体出示祖国地图。教师提问:同学们,你们听说过西沙群岛吗?请看这是幅我们伟大祖国的地图,谁能从地图上找到西沙群岛的位置?2、多媒体播放风光片。这节课就让我们来游览美丽富饶的西沙群岛吧!(播放完)美吗?如果我们读了课文,一定会有更美妙的感受的。二、初读课文1、读课题质疑:读了课题,你有什么

14、问题想向?(学生质疑)2、学生自由读课文:明确要求: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遇到生字新词多读几遍。边读边想刚才提出的问题,在读懂的地方可以用笔注一注。(2)学生自由读课文。3、检查自读情况:检 查 生 字 新 词。检杳课文朗读情况。指名读课文,说说通过读课文知道了什么。三、重点探究1、凸现重点:课文是围绕哪几方面描写西沙群岛可爱的呢?学生交流后教师板书:风景优美物产丰文中是怎样具体描写这两方面的?2、自主感悟:请同学们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方面,轻声读读,把自己特别喜欢的语句画下来,仔细想一想为什么喜欢它。(2)小组内相互交流,相互指点。3、合作探究:探究一:(根据学生回答,多媒体出示)西沙群岛一

15、带海水五光十色,瑰丽无比:有深蓝的,淡青的,浅绿的,杏黄的。一块块,条条,相互交错着。因为海底高低不平,有山崖,有峡谷,海水有深有浅,从海面上看,色彩就不同了。你读到 这 段 话 时,有什么样的感觉?(根 据 学 生 回 答 板 山 海 面 五 光 十 色 瑰 丽 无 比)你能把海水的美读出来吗?海 水 真 美 呀!说说睇,为什么这么美?(学生读一)能用自己的话说说吗?这 么 美 的 海 水,让人一看,就觉得西沙群岛是个一(教师指板书)风景优美的地方。探究二:(根据学生回人,多媒体出示)海底的岩石上长着各种各样的珊瑚正像人们说的那样,西沙群岛的海里一半是水,一半是鱼。你为什么喜欢这两段话?(根

16、据学生回答板书:海底 珊瑚各种各样 海参到处都是 大龙虾样子威武鱼多得数不清)教师小结:海底真是个大宝库,有谁喜欢珊瑚的,请举手;有谁喜欢海参的,请举手请把你们的喜欢之情读出来!学生朗读体验。重点理解“蠕动”“威武”:重点体会“有的有的有的”句式。四、课堂总结这节课,老师和同学们一起游览了西沙群岛的海面,知 道 了 一(学生齐读);走进了海底,欣 赏 了 一 西沙群岛的海滩上怎样呢?海岛上又是怎样的呢?我们下节课继续游览。五、布置作业1、练习朗读第一至四自然段。2、抄写生字,每个字写两遍。第二课时一、激趣导入1、上了课我们一起游览了西沙群岛的海面和海底,请几位同学当一次小导游,给大家介绍介绍。

17、2、学生自由介绍。3、大家也可以考考小导游,有什么问题尽管提。例如:西沙群岛的海面为什么五光十色?为什么说西沙群岛的海里一半是水,一半是鱼?二、继续研究1、过渡:西沙群岛的海滩、海岛又是怎样的呢?有哪些同学比较感兴趣?2、探究体验:探究一:(根据学生回答,多媒体出示)海滩上有拣不完的美丽的贝壳,大的,小的,颜色不形状千奇百怪。最有趣的它就四脚朝天,没法逃跑了。喜欢这些美丽的贝壳吗?想一想,贝壳有哪些颜色,形状到底怎样奇,怎样怪?这些贝壳真是美丽,真是奇特,让我们把它的“美”和“奇”读出来吧!有谁能把海龟的“趣”读出来?西沙群岛的海滩真是神奇有趣,让我们再回头深情地看一眼吧!学生自由地入情入境地

18、朗读。探 究 二(根据学生回答,多媒体出示)西沙群岛也是鸟的天下。岛上有一片片茂密的树林这是非常宝贵的服料。读完后,西沙群岛的鸟给你留下怎样的感觉呢?学生从“鸟的天下”“各种”“遍地”“厚厚”等词语体会 到“鸟多”。谁能把鸟的多“读”出来?西沙群岛真是鸟的乐园。假如你是其中的一只小鸟,你能把众鸟齐鸣的场面向大家描述一下吗?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先个人练说,再小组交流,最后全班汇报。三、总结全文读完这篇课文,让我们真切地感受到:西沙群岛真是个风景优美、物产丰富的地方。老师相信祖国的西沙群岛必将在你们的手中变得更加美丽富饶。四、听写词语1、自书复习,准备听写。2、听写。听写后自己对照、订正。五、布置

19、作业1、抄写课文中优美的句子。2、课后搜集描绘祖国风光的谚语、诗句。2 4*香港,璀璨的明珠【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激发学生热爱香港,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2.对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3.联系上下文,理解重点词句的意思。【重点难点】理解课文是分几方面来介绍香港的。【教学过程】(-)创设情境导入师:上课前,老师请你们欣赏首歌(播 放 东方之珠)。师:谁知道这首歌的名字是什么?师:东方之珠指的是哪?(板书:香港)同学们请看,出示中国地图。这是我们中华人民共和国地图,我们哈尔滨在这,香港在这,课前同学们都搜集了资料,谁能说说,你对香港有什么了解?师:是呀,被英国殖民者侵占了百余年

20、的香港终于在1997年 7 月 1 日回到了祖国母亲的怀抱,这是一个令人激动和难忘的日子。现在的香港已成为国际化的大都市,著名国际金融中心、贸易中心和自由港。今天,我们就跟随课文,一起走近香港,来了解这颗令世人瞩目的“东方之珠”。(板书题目)(二)读课文,感知全文-读:1、请同学们先自由的读一读课文,怎么读呀?(学生回答:要读准字音,把句子读通顺。)师:略读课文还要求把带拼音的词语多读几遍。2、出示:这些是文中带拼音的词语,我们找同学开火车读一读。二读:检查:老师发现同学们读的非常起劲,我也非常想倾听你们美妙的读书声,愿意展示一下自己吗?好,我们分段读文。1、分自然段来读,开火车来读,其他同学

21、要边听边数一数,全文共有几个自然段,主要向我们了介绍香港的什么呢?(教师可以正音,或者强调有丢字的现象,今后要注意。评价:短短的时间里,同学们已经能够把课文读得正确、流畅,有的同学还能读得声情并茂,真是好样的。)师:对,全文就是从这儿个方面来介绍香港的。你是怎们知道的?师:谁能找到每个段落的重点句子?师:你们都是这么认为的吗?这个单元的训练重点是就是围绕中心句,从不同方面把内容写具体。你们真会学习。三读:默读感悟你对解香港的哪一方面最感兴趣呢?你就默读哪一个段落。但是我这有几个写作要求:读-读,画一画这一段的中心句。读一读,想 想,围绕着中心句主要写了什么?再与你的同伴交流交流。师:他的看法大

22、家同意吗?那谁愿意在给大家读读这段?师:那这么多的美食到底都有什么呢?同学们想不想看看?出示多媒体。所以他被称为“美食天堂”师:海豚和海狮的表演,那多有趣呀,想不想看看他们的表演?(播放多媒体)这么好玩儿、精彩的表演吸引着世界各地的游客,所以他真是旅游胜地呀!我们再来读一读这一段,好吗?师:你们想不想看看香港的夜景呀?(师读课文,播放多媒体)这么美丽的景色,你们想读吗?谁愿意来读中心句?其余的同学来读分述的句子。(1)男同学读中心句,女同学读分述的句子。(2)老师读中心句,同学们读分述的句子。(3)教师总结:这篇课文作者从购物、美食、旅游向我们介绍了香港,我想,凡是去过香港的人,都会由衷地发出

23、赞叹,(出示多媒体课件)齐读:香港,真是一颗璀璨无比的“东方之珠”。课文为什么会给我们留卜这么深刻的印象呢?那就是因为作者紧紧围绕着中心句,从不同方面把内容写具体,(四)拓展延伸,仿写练习。其实我们生活中的很多方面都可以用这种方法进行描述。卜一面我们就来进行围绕中心句,从不同方面把内容写具体的小练笔。1、请看大屏幕:课间的时候,校园就成了孩子们欢乐的海洋。教学楼前。小乐园里。柳树下。(1)同学们先想一想,在与同桌之间说一说。(2)指名说。(3)动笔写。2、下面,老师这还有几方面的内容,你可以任选其中的一句话,或自己便一个中心句,围绕中心句,从不同方面把内容写具体。1)六一儿童节那天,文化公园真

24、热闹啊。2)我的家乡是个美丽的地方。(五)全文总结。同学们,今天,我们不但走进了香港,了解了香港,还学会了围绕中心,从不同的方面把内容写具体的方法,真了不起。如果你还想了解香港的其他方面,课后我们在进一步的交流。【板书设计】板书:香港,璀璨的东方之珠购 物 美 食 旅 游 夜 景语文园地六【学习目标】1、引导学生学会关注自己的生活、能在日常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设想解决问题的办法。培养口语交际能力。2、通过练习编童话故事来锻炼学生的想象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3、引导学生在读读、认认、背背中发现反义词现象,积累语言。4、通过连连认认的方法,认 识“谎、笛”等 8 个生字。5、读成语故事,联系

25、本组教材的专题,使学生懂得用发展、变化的眼光去看待事物,处理问题。【课前准备】1、学生搜集有关日常生活中的小发明、小窍门的资料2、学生每人准备个自己喜爱的童话故事。搜集自己喜爱的动物图片与资料。3、写 有“日积月累”里内容的小黑板。4、教师准备有关日常生活中的小发明的资料制成课件.5、教师准备“最佳提问奖”、“最佳办法奖”、“最佳表达奖”的奖状。6、教师准备一本孙幼军写的 小猪唏哩呼噜的书。第一课时(口语交际X1、事例导入,引出话题:课件展示事例:要剪一圆纸板,通常先在纸板上画出一个相应直径的圆,再用剪刀仔细剪下,花费时间较长。有同学想到用圆规画圆,把贺规的笔尖改装为小刀片,则成为一个很好的切

26、圆片专用工具。在日常生活中有许多用具的“缺点”往往是大家主攻的目标,但在不同使用场合,有些缺点有可能成为“优点”。德国一工厂生产的一种纸因严重化水无法使用,按常规只能打浆返工。有个工程师考虑到化水原因是吸水性太强,能否专门用这种纸来吸水呢?经过进一步“扩大缺点”制成了专用吸水纸,并申请了国家专利,增加了工厂收益。像这种“缺点逆用法”就是逆向思维的成果。般的门锁锁舌有斜口,这样关门比较方便,但如果朝门缝中塞入硬片等却容易把门撬开,防盗功能差,有个同学发明了“简易防盗锁”把门框上锁孔内侧焊个斜片,而锁舌却改成方形,这样从结构上与原锁反转,关门照样方便,但由外往里撬门,由于锁舌是方形的就不易被撬开了

27、,从而使防盗性能大大增加。学生交流自己搜集的有关日常生活中的小发明、小窍门的资料。教师小结,引出话题。在日常生活中,总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人们用自己的聪明才智不断想出办法解决问题。我们同学在生活中可能也会遇到些不方便的地方。比如,夜里要开灯,摸来摸去找不到开关;擦高楼上的玻璃,又麻烦又不安全。大家仔细想想,你曾遇到过哪些不便之处?在小组里把问题提出来,请组长做好记录。选 个大家感兴趣的,讨论可以怎样改进,然后推举代表准备在全班交流。大家在讨论时要畅所欲言,尽量从不同角度想办法。最后我们要评选出“最佳提问奖”、“最佳办法奖”和“最佳表达奖”获得者,可以是个人,也可以是小组。2、小组交流,教师巡

28、视:在小组讨论过程中,教师要积极参与,了解每组学生的合作情况,随机给予点拨指导。3、全班交流,师生互动:在学生表达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说话通顺、连贯。说的同学要大方自然,口齿清楚。听的同学要专心致志,能提出自己没听清楚的地方。4、评 选 出“最佳提问奖”、“最佳办法奖”和“最佳表达奖”获得者,颁发奖状。第二、三课时工习作1、交流故事,激发兴趣:同学们已经读过不少童话故事,课前我们请每位同学准备了 一个童话故事。请你们先在小组内交流交流,简要地说说大概,然后选出最有趣的故事在全班讲。(2)小组交流。全 班 交 流。(4)教师挑选 小猪唏哩呼噜书里的一段故事读给大家听。2、点拨角度,开阔思路

29、:教师结合同学交流的故事及 小猪唏哩呼噜的故事加以点拨。看作者抓住了这种动物的什么特点展开想象的,拓展学生思路。学生展示自己搜集的动物图片和资料。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展开联想。3、选择动物,编写故事:学生选择几种动物做主人公,想象一下它们之间可能会发生什么事。学生把自己想象的故事写下来。4、交流展示,互相学习:学生把自己写好的故事读给大家听,教师引导学生要善于发现、吸取别人的长处,并能根据别人提出的意见进行修改。第四课时K我的发现X1、教师和学生玩“对相反词”游戏。教师说:“我说黑。”学生回答:“我说白。”2、教师出示小黑板:傲 慢 一 谦 虚 懦 弱 一 勇 敢 丑 陋 一 美 丽 愚 蠢 一

30、 聪 明3、学生小声读读,不认识的字读读拼音。4、同座讨论从这两行词语中发现了什么。(发现上下两个词意思是相反的。)5、延伸拓展。请学生再说一些意思相反的词。K读读背背1、教师出示写有“读读背背”的小黑板,明确题目要求,看谁能很快地背卜.这些句子。2、学生自由地小声读读、背背这些句子。同座可以互相读读背背,也可以“对口令”似的读读背背,如,个人背“千里之行”,另一个背“始于足下”。3、全班交流学习成果,学习可以自由选择汇报形式,可以独自背,可以与人合作背。4、集体读、背。工连连认认X1、教师板书学生已经认识的字:竹、说、海、木、书、怒、女、子。请学生读一读,组组词。2、教师板书拼音,请学生读读

31、词。3、教师板书生字,让学生边看边猜一猜这些字可以和生字中的哪个字连成词呢?4、学生自由地小声读读这些词语,再找一找合适的字,连一连线。同座可以互相帮助。5、全班交流。请学生上黑板连一连线,再请学生做小老师带大家读读词语。6、教师出示生字,用多种形式请学生认读。第五课时工 成 语故事X1、教师有声有色地讲成语故事 刻舟求剑。2、学生自由地小声读读这个故事。3、请学生自己画画简笔画来想一想:那个人最后能不能捞到宝剑?为什么?4、全班交流。先读一读这个故事,再说一说从这个故事中想到了什么。5、学生练习讲个成语故事。6、教师鼓励学生讲讲自己知道的别的成语故事,课后还可以去搜集更多的成语故事。【学习目

32、标】1、认 识“矛、盾”等6个生字。会 写“矛、盾”等1 4个字。能正确读写“集合、招架”等1 6个词语。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摘抄课文中你认为用得好的词语。3、理解课文内容,学习发明家勤于思考、关于实践的品质,懂 得“谁善于把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这句话的含义。【课前准备】1、生字卡片。指导写字的多媒体课件.2,矛和盾的图片。3、录音机及本课的朗读录音磁带。第一课时一、启发谈话,揭示课题1、出示矛和盾的图片:你知道哪个是“矛”?哪个是“盾”吗?2、矛和盾是两种相对峙的开口,如果把它们集合在一起,结果会怎么样呢?出示课题,齐读:矛和盾的集合。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学

33、生轻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2、出示生字卡片,开火车请学生读。3、指读课文,读后评议纠正错误。4、自己把课文再默读一遍,想一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呢?三、质疑提问,初步释疑1、学生再默读课文,边读边提出不懂的问题。2、同座交流交流。3、全班初步交流所提的问题。对于一些非重点问题,相机解决。4、提炼重点问题,明确学习目标。以卜.两个问题可作参考:发明家是怎样把矛和盾的优点集合在一起发明坦克的?“是的,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身,谁就会是胜利者”这句话给你什么启发?这两个问题作为下节课学生讨论的话题。四、指导写字1、出示要求会写的1 4个字。2、重点指导7年左右结构的字:持般攻炮坦战神 引导

34、学生观察这7个左右结构的字各部分所占的大小有什么不同。多媒体演示这7个字的布局。3、学生写字,教师巡视,及时评议。五、实践活动搜集能说明课文最后一句话含义的事例,准备交流。第二课时一、复习问题,揭示目标上节课我们提出了哪两个问题?教师出示问题:1、发明家是怎样把矛和盾的优点集合在一起发明坦克的?2、“是的,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身,谁就会是胜利者”这句话给你什么启发?这节课我们就来讨论这两个问题。二、学生讨论,交流感悟1 ,学生自己先带着以上两个问题自主阅读课文,可以适当作点批注。2、小组内交流:要求每一个同学都发言,并且推荐一名同学代表小组发言。请这个同学做好记录,整理其他同学的意见。3、全

35、班交流:每一组派一名代表发言,其他组员可以补充。学生在交流过程中,教师应相机清学生朗读有关内容。4、感情朗读全文,读后让学生继续质疑、释疑。三、联系实际,加深理解1、师出示课文的结尾。2,齐读这段话。3、你还能用别的例子来说明这句话吗?组织学生交流自己的事例或课前搜集到的事例,加深对这句话的理解。四、写字抄词1、练习其他7个生字。2、抄写词语表中的词语。五、实践活动1、摘抄你认为课文中用得好的词语。2、搜集一些发明家的故事,开一个故事会。2 6科利亚的木匣【教学目标】1、会认3个生字,会 写1 3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冰鞋、斧头、手锯、玩意、免得、抢走、难过、算术、当初、随便、仍然、敌人、台阶、

36、所以、懂得”等词语。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3、能读懂课文内容,了解科利亚是怎样埋木匣、挖木匣的,感悟时间在变化,人在变化,周围的一切都在变化的道理。初步学习用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4,学习通过生活中的一件事说明一个道理的表达方法。【教学重点难点】重点:让学生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懂得作者感悟到的时间在变化,自己在变化,周围的一切都在变化,要按照事物变化的规律办事的道理难点:让学生学习通过生活中的一件小事说明一个道理的表达方法。【课前准备】生字词卡片。flash课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R学习目标工1、学习生字词;2、整体感知课文内容。K教学步骤一、导入1、今天我们学习第2 6课

37、,科利亚的木匣。2、科利亚是一个小孩的名字,从题目看,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什么?(找出关键词:木匣)这篇课文围绕木匣写了哪些内容呢?我们一起来学习课文。二、学生自学课文1、默读课文。思考:这篇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2、读生字表中的生字,要能读准字音,看清字形,并在课文中找出带有这些生字的词语,再联系上下文或查字典想想这个词语的意思。3、画出自己不理解的词语。三、检查自学情况1、这篇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明确:这篇课文讲的是科利亚埋木匣、挖木匣和从中得到启示的故事。2、检查字词掌握情况。认 读“箱”、“倍”、数 数(shu shu),德(进行字形分析)3、简介卫国战争:1 9 4 1年德国法西斯入侵原苏

38、联,苏联人民为了保卫祖国而与德国法西斯进行的战争。苏联人民经过四年苦卓绝的战斗,至 1 9 4 5 年 9 月卫国战争胜利结束。四、再读课文,理清层次1、学生标明各自然段序号,朗读课文。2、文章围绕“木匣”写了儿层意思?(文章围绕“木匣”写了三层意思。)第 层:科利亚埋木匣。第二层:科利亚挖木匣。第三层:科利亚从中受到启发。3、学生分小组讨论怎样分段。4、指导第5 自然段的归属。(这一段是过渡段。“就在那一天,妈妈、奶奶和科利亚喀山去了。”是承上,后面两句“在那儿,他们住了差不多四年,科利亚长大了,上了小学,数数能数到一百多。”是下文,科利亚一下子找不到木匣的原因,应划分到第二段里。)5、分段

39、归纳:第一段:(第一至第三自然段)科利亚刚学会数数的时候,把木匣埋到离门口十步远的地方。第二段:(第四至第十二自然段)四年后科利亚在离屋门口十步远的地方没找到木匣,经过思考,在离屋门口五步远的地方找到木匣。第三段:(第十三自然段)科利亚明白了:时间一天天过去,人在一天天长大,周围的一切都在变化。五、讲读课文第一段1、请同学分节读课文第一段。全班思考:科利亚和妈妈是什么时候、怎样把东西埋起来的?(出示科利亚和妈妈把东西埋起来的动画)他们为什么要把东西埋起来?2、讨论思考题:课 文 哪 一 n然段写出科利M E埋木匣的原因?明确:课文第三自然段写科利亚埋木匣的原因。指名读第三自然段。思 考:科利亚

40、怎么埋的木匣?妈妈又是怎么埋木箱的?明确:科利亚从屋门口开始走,数了十步,就用铲子挖起坑来。抗挖好了,他把一个木匣放在里面,匣子放好后,盖上土,用脚踩了踩,还在上面撒了一层细沙,免得被人发现。妈妈从家门口起量了三十步,埋下箱子。课文为什么把科利亚埋木匣写得那么具体?明确:一是说明科利亚为了免得让敌人发现,所以埋木匣非常仔细、认真。二是为后面科利亚第一次找不到箱子时,排除被敌人拿走的可能性埋卜.伏笔。3、学生质疑:学生可能提出:课文写科利亚木匣里装的什么跟埋匣子有什么关系?前面已经写了“他从屋门口开始走,数了十步,就用铲子挖起坑来”,为什么又要写出“科利亚只会数到十,就量了十步,埋下木匣子”?(

41、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算算科利亚埋木限时儿岁?五岁。因为年龄埋下的是自己心爱的玩具。只会数到十所以他数到十步就埋下木匣子。)六、布置作业1、抄写词语。2、思考:科利亚埋卜木匣后,有没有再挖出来?怎么挖的?第二课时(学习目标1朗读课文,了解科利亚埋木匣和挖木匣的经过,懂得一切事物都在变化的道理,培养多动脑筋、勤了思考的好习惯。K教学步骤X一、复习导入1、课文分几段?各段写什么内容?2、科利亚怎样埋木匣的?(什么时间埋的?怎么埋的?在哪里埋的?)二、讲读课文二、三段1、默读课文第二段,思考:科利亚和他妈妈什么时候挖出埋藏的东西?从埋东西到挖东西这中间经过多长时间?妈妈怎样挖箱子的?结果呢?科利亚第一

42、次怎么挖匣子的?结果怎样?(4)科利亚又是经过怎样的思考,吓子挖出木匣子?2、讨论思考题:明 确:四年以后,他们开始挖埋在地下的东西。理 解“差不多”的意思是:将近、大约。明 确:妈妈从家门口朝菜园走了三十步,很快就挖出了箱子。(3)妈妈说的话是什么意思?(如果当初把箱子随便埋了,现在就不好找了。由于当初妈妈计算好步子后才埋下箱子,现在一下子就找到箱子了。这说明算术确实有用。)明确思考题:“这时候,科利亚也拿来铲子,他从门口起量了十步,就动手挖起来。”;“他挖呀,挖呀,却没有找到匣子。坑已经挖得很深了,还是没有匣子。他朝左边挖了挖,又朝右边挖了挖,仍然没有。”这里三次写到“没有”,“没有”前分

43、别用了三个不同的词,请大家找出来,说说为什么要用这几个词?明确:“却”表示结果出乎意料之外,“还是”表示结果与前面一样,“仍然”也表示结果与前面一样。“还是”、“仍然”表示的意思是样,但程度不同。这里连用这两个词,就强调了科利亚没有找到木匣子这一结果。(6)妈妈的算术管用,而科利亚的算术为什么不管用?是敌人挖走了吗?科利亚是怎么回答小伙伴的猜测?明确:“不会的,敌人连我们家的大箱子都没挖走,还能找到我的小木匣吗?这里面一定有原因”思考:科利亚是什么原因挖不到木匣呢?他是怎么思考的?明确:”小伙伴们,我知道怎么回事啦!木匣是我四年前埋的,那时候我年龄小,步子也小。我现在九岁啦,步子比那时候大了一

44、倍,所以应该量的不是十步而是五步。你们看,我马上会找到我的木匣子。”问:科利亚的想法对吗?后来他挖到木匣子了吗?明确:这回科利亚量了五步。他一下子就挖到了匣子。证明科利亚的想法对了。科 利 亚 量 十 步 埋 下 木 匣。科利亚量十步挖不到木匣。科利亚量五步挖到木匣。问:从这之中,你明白了什么?五岁时量十步埋木匣,后来他经过四年已经是九岁了,人大了,步子也四年前大了一倍,所步数要减少一半,才能挖到。板书:3、小结:科利亚挖木匣时量五步,这是科利亚冥思苦想的结果。事实也证明了科利亚的想法是正确的。4,学生自由读第二段课文。5、挖到木匣后,科利亚为什么那么高兴?6、学生带问题读第三段课文。这一段有

45、几层意思?哪层意思更为重要?明确:这段话有两层意思:第层是找到了木匣子;第二层是知道了“周围切都在起变化。”这两层意思第二层更为重要。为什么科利亚会说:“周围一切都在起变化?”明确:因为科利亚从自己挖木匣的过程中明白了四年过去了,自己从5岁长到9岁,人长大了,步子也在变大,开始照埋木匣时的十步去挖,当然挖不到木便,后来改为五步去挖,结果一下子就挖到了。由此,他得出结论:“周围一切都在起变化。”“周围一切都在起变化”,告诉我们要怎样做事情呢?明确:我们做事情,要随着情况的变化采取不同的做法。小 结:我们只有随着周围的变化而变化才能把事情做好。三、布置作业1、填空:战争开始时,妈妈从家门口,量 了

46、()步,埋下了箱子。四年后妈妈从家门口朝菜园走了()步,很 快()。战争开始时科利亚量了()步,埋下木匣。四年后,科利亚从门口量了()步,却没有找到木匣子。后来科利亚从屋门口起量了()步,他一下子就()。这是 因 为()2、准备简要复述科利亚挖木匣的经过。第三课时K学习目标X读懂科利亚是怎样埋木匣、挖木匣的,练习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K教学步骤X一、复习导入1、简要复述科利亚挖木匣的经过。2、科利亚从挖木匣中明白了什么。二、深究课文,理解课文前后内容的内在联系1、科利亚从挖木匣中明白了“时 间 天天过去,人一天天长大,步子也在渐渐变大。周 围 的 切,不是都在起变化么?”从文中哪些词语看出时间的

47、在变化?人在变化?周围的一切在变化?“战争开始的时候,科利亚刚学数数,只会 数 到 I 。这是说科利亚的埋木匣时年龄还小。“在那儿住了差不多四个年头。”这里讲埋木匣和挖木匣之间经过了四年的时间。“科利亚长大了,上了小学。数数能数到一百多了。这是讲随着时间的推移,科利亚长大了,步子也就大了,算述也学得多了。(4)”科利亚也拿来铲子,从家门口起量了十步,动手挖起来,他挖呀,挖呀,坑已经挖得很深了,还没找到匣子。他又朝左边挖,朝右边挖,仍然没找到。”科利亚量了五步,又动手挖起来,不多一会儿,他果然找到了木匣子。”科利亚两次挖木匣,第一次照原样量十步没挖到木匣,第二次改变了步数,量五步,挖到木匣。这说

48、明时间过去了,人长大了,步子也大了,当然只有改变步数才能挖到木匣子了。2、小结:我们读课文必须把文章的前后内容联系起来读,并边读边想,才能真正读懂课文。三、巩固练习,总结全文1、学生分段读课文,并练习给各段列小标题。(如:埋木匣,挖木匣,受启发)2、领会课文写法:课文主要写科利亚埋匣子,挖匣子的过程,为什么还写妈妈埋箱子,挖箱子呢?科利亚埋匣子是模仿妈妈的样子干的,写妈妈挖到箱子与科利亚挖不到匣子进行对比,从侧面说明匣子埋在地下,没有被人拿走。科利亚挖不到的原因是一时没有认识到白己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了。课文写小伙伴的话有什么作用?一方面用小伙伴的话衬托科利亚的毅力和决心,另一方面说明伙伴们也

49、并没认识到事物已随着时间的变化发生了变化。3、请学生画出科利亚第一次和第二次挖木匣时怎样量步子,怎样挖到木匣子的示意图。四、指导朗读课文五、联系生活中的事例说明“时间一天天过去,周围一切都在起变化。”六、指导造句1、分析句子:科利亚把坑已经挖得很深了,还没找到木匣子。他又朝左边挖,朝右边挖,仍然没找到。“仍然”表示结果与前面一样。如:你现在仍然是我的老师。补一补,这件衣服仍然可以穿。科 利 亚 量 了 五 步,又动手挖起来,不多一会,他果然找到了木匣子。“果然”表示事情的结果跟预料的相符合,含 有“真的”,“果真这样”的意思。如:果然前面就是一片桃林。(3)科利亚不光找到了匣子,还懂得了周围的

50、一切都在起变化。“不光还”是表示更进一层。这句话的意思是不仅仅找到厘子,更重要是通过这件事受到了启发,明白了道理。(4)妈妈高兴地说:“算术真有用。如果当初我随便挖个坑把箱子埋了,现在就不好找了。”这句话的前半句是表示假设一种情况,后半句表示这种假设实现后出现的结果。2、学生口头造句,师生共同评议。七、布置作业1、说说学完这篇课文后,你明白了什么?2、读拼音,写词语:shu mu n&n gud()xia zi fa xT sT)()()3、辨字组词:倍()斯()箱()匣()陪()期()霜()匠()4、根据课文内容填空:战争开始时,科利亚量了_ _ _ 步,埋下木匣子。四年后,科利亚从门口起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教案示例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