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厘米》的教学反思认识厘米教学设计及反思(10篇).docx

上传人:1513****116 文档编号:92497134 上传时间:2023-06-05 格式:DOCX 页数:36 大小:34.0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认识厘米》的教学反思认识厘米教学设计及反思(10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6页
《认识厘米》的教学反思认识厘米教学设计及反思(10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认识厘米》的教学反思认识厘米教学设计及反思(10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认识厘米》的教学反思认识厘米教学设计及反思(10篇).docx(36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 认识厘米的教学反思认识厘米教学设计及反思(10篇)熟悉厘米的教学反思 熟悉厘米教学设计及反思篇一 我在教学长度单位厘米的熟悉这局部学问时,考虑到学生初次接触,因此教学重点是把握“1厘米”的实际长度,使学生建立起单位长度的观念。 (一)抓住重点,熟悉“1厘米”。 “厘米”这一单位在日常生活中比拟常用,而且较简单让学生熟悉。所以,我将“厘米”作为教学的基点和重点,首先来熟悉。 为了培育学生观看、分析、抽象的力量,在教学“厘米”这一概念时,我安排了以下几个环节: 1、估一估,量一量。给学生供应学具,让学生利用已有的长度单位表象进展估测,再利用学到的测量方法进展实际测量,培育学生运用所学学问解决实际

2、问题的力量。 2、看一看。通过观看直尺,直观感知“1厘米”的长度。让学生从直尺上找出“1厘米”,并且知道从0刻度到1刻度之间就是1厘米。然后让学生找一找,还有哪两个数字之间的长度也是1厘米?从而使学生充分熟悉直尺,熟悉1厘米的长度。 3、找一找。从生活中找出长度大约是1厘米的物体,把数学和生活严密地联系起来。 总之,在“厘米”概念的教学中,利用量、看、找等环节,使学生在操作、实践中获得感性熟悉,在头脑中切实、清晰地建立起“1厘米”的实际长度和空间观念。 (二)运用迁移,熟悉“几厘米”。 学习了“1厘米”以后,我让学生用同样的方法熟悉“几厘米”。使学生在观看、比拟、迁移过程中很自然地学会了学问。

3、这样设计,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表达了教师的主导作用,更有利于学生对学问的理解和把握。 (三)学会测量,实际应用。熟悉了尺子上的“1厘米”、“几厘米”之后,教会学生用尺子进展测量,使学生把握了长度单位的实际应用方法,同时也理解了把握长度单位、把握测量长度的方法的意义。 总之,数学教学中始终贯穿学生主体性和活动性的教学思想。让学生从生活实践中主动去探究,主动去发觉,让学生逐步建立起数学学问来源于生活,并效劳于生活的一种思想。利用多种形式、手段,培育学生的制造性和探究精神,以及学习的力量。让学生在自主的学习活动中获得熟悉客观世界的科学方法,真正成为学习的仆人,这才是我们教学要到达的真正目标 熟悉

4、厘米的教学反思 熟悉厘米教学设计及反思篇二 厘米的熟悉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青岛版)一年级下册第七单元内容。 1、结合实际,经受统一长度单位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2、熟悉刻度尺,初步熟悉长度单位“厘米”,借助实物初步建立1厘米的 长度观念。 3、能用刻度尺正确测量物体的长度,能估量一些物体的长度,形成初步 的估量意识。 4、培育学生初步的实践力量以及与同伴合作的良好态度,并在实际观看 和操作中,使学生养成细心、仔细的学习习惯。 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把握用厘米量的方法。 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多媒体课件、尺子、1厘米的小棒、8厘米的小棒、5厘米的小棒。 师:同学们,你们

5、喜爱听故事吗? 生:喜爱。 师:今日教师就满意你们的心愿!请看大屏幕。(播放动画:从前,有个叫阿福的人,他想做一件新上衣,于是,来到一家裁缝店。师傅说:“欢送,欢送,我来给你量一量,徒弟,你来记!一拃、两拃、三拃,身长三拃;袖长” 量完之后,师傅有事要出门,就让徒弟来做。徒弟边做边量:身长三拃,一拃、 两拃、三拃过了两天,阿福高快乐兴地来取新上衣,穿上一看:“啊!这衣服太小了!”师傅赶忙走过来,量了量阿福的新上衣,然后对徒弟说:“告知你身长三拃,怎么做成了两拃?!” 徒弟怎么也想不明白:这是怎么回事呢?) 师:是呀!这毕竟是怎么回事呢?把你想的说给同桌听。 生1:徒弟没有仔细做。 生2:徒弟没

6、有用尺子量。 生3:师傅的手大,徒弟的手小。 师:同学们真会动脑筋!,我们看书上的同学是怎么说的。 出示女孩说的话:他俩的拃不一样长。(生齐读) 师:看来她和我们的想法是全都的。 再看小男孩是怎么说的。一起读男孩的话(用同一个人的拃量就好了) 师:读后你知道了什么? 生:用师傅的拃量师傅做,用徒弟的拃量徒弟做,就好了。 师:是呀,这样做阿福就能穿上适宜的新衣服了。 反思:本环节利用孩子们喜爱的动画导入,让学生在生动好玩的情境中发觉问题,产生认知冲突。紧接着引导他们在对故事的思索,并从中体会到统一计量单位的必要性。 1、熟悉尺子 (1)初步感知 师:小博士又告知我们什么呢?请看: (出示小博士的

7、图案和文字:测量物体的长度通常用尺子。) 师:一起读!通过读,你知道了什么? 生:测量物体的长度通常用尺子。 师:这儿就有一幅放大的尺子图,(出示尺子图)。 师:仔细观看:尺子上都有什么?(小组内说一说)。 (2)小组汇报沟通,梳理总结。 生1:有数。 师:有哪些数?一起读。 生一起读:0、1、2、3、4、5、6、7、8、 生2:有很多长、短不一样的线。 师:对!这些长、短不一样的小竖线,都是刻度线。这条刻度线下面写着0,它表示0刻度。 师:你认为0刻度在尺子表示什么? 生3:表示0厘米 生4:表示从0开头量 师:对!0在尺子上表示起点。(板书:0刻度-起点) 生5:尺子上还有两个英文字母cm

8、.。 师:请连续看大屏幕。 师:一起读。 师:通过读你知道了什么? 生6:测量较短物体的长度一般用厘米作单位。厘米可以用字母cm表示。 师:说的真完整! 师:对,厘米可以用字母cm表示。板书:厘米cm 师:今日我们就来学习厘米的熟悉。(板书课题) 反思:熟悉尺子这一环节,是让学生依据自己的的观看和阅读完成,少了一些教师教的痕迹,多了一些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除了cm两个字母学生不熟悉,其余内容一气呵成。 2、熟悉1厘米,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1)、熟悉1厘米。 师:那1厘米有多长呢?(板书:1厘米) (出示下列图) 师:从哪到哪是1厘米呢?谁能指给大家看?(找两生到前面去指。) 生1:从0到

9、1是1厘米。 生2:从5到6是1厘米。 师:下面请你从学具盒里拿出一把尺子,边指边说从几到几也是1厘米? 生3:从2到3是1厘米。 生4:从10到11是1厘米。 生5:从7到8是1厘米。 师:把你找到的一起说给教师听!同学们真了不起!发觉尺子上每一大格的长度都是1厘米。 (2)体验1厘米的长度,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a、从小棒中找1厘米。 师:请你从学具盒里找到长度是1厘米的小棒,举起来让大家看。 师:这根小棒的长度是几厘米?(一起说) 生:1厘米。 师:看来大家都找对了,那就伸出一个成功的手势,向自己表示庆贺吧!(生欢呼) b、用自己的方法表示1厘米。 师:你能用手势表示出1厘米有多长吗?

10、试一试!举起来让教师看。请放下! 师:同学们真能干!表示得都很接近! c、找生活中的1厘米。 师:小电脑又给我们提出了什么问题呢?齐读。 师:小电脑要让我们干什么? 生:让我们找生活中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 师:真是会审题的孩子!我们先看小明有什么发觉?一起读。 师:小明发觉了什么? 生:他食指的宽度大约是1厘米。 师:仔细观看这幅图,(出示小明在尺子上比的图)小明是怎样知道他食指的宽度大约是1厘米的? 生:他是在尺子上比的。 师:谁还有补充吗? 生:他食指的宽度在0和1之间。 师:真是会观看的孩子!把掌声送给他! 师:你食指的宽度大约是几厘米呢?请在尺子上比比看! 生齐说:1厘米。 师

11、:生活中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呢?同桌先相互说一说。 生1:钉子长1厘米。 师:图钉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 (反思:学生说的不肯定是图钉,当时应当反问一句:“你说的钉子有多长?能用手势比给大家看吗?”给发言学生一个补充完善的时机。) 生2:我食指的宽度大约是1厘米。 生3:小蚂蚁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 (还有很多小手高举着) 师:把你找到的一起大声说给教师听! 师:同学们真了不起!不仅会听课,而且还擅长观看!其实生活中有许多物体的长度都大约是1厘米。 请看:(出示图片,教师讲解:透亮胶的宽度大约是1厘米、计算器上按键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橡皮的厚度大约是1厘米、大门牙的宽度大约是1厘米。) 反思

12、:熟悉1厘米,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是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在这一重点环节,我安排了六次活动:找大屏幕尺子上的1厘米、找自己尺子上的1厘米、找出长度是1厘米的小棒、用手势比出1厘米、找生活中的1厘米、观赏生活中的1厘米。通过找一找、比一比、想一想等活动,使学生经受了“充分感知-丰富表象-领悟内涵”的过程,帮忙学生在头脑中建立了1厘米的长度观念,进展了学生的空间观念,突出了活动的重点。从活动的效果来看,学生1厘米概念的建立是比拟精确的。 3、熟悉几厘米。 师:我们已经熟悉了1厘米,从哪到哪是2厘米呢?(自己在 尺子上找一找吧。) 生1:从0到2是2厘米 生2:从5到7是2厘米 生3:从8到10是1厘

13、米。 师:同学们找的特别好!除了找出1厘米和2厘米,在尺子上你 还能找到几厘米呢?(和你的同桌沟通一下吧。) 生:我找到了4厘米,从0到4是4厘米。 生:我找了5厘米,从0到5是5厘米。 师:通过刚刚的学习,我们已经熟悉了尺子,教师带来了关于尺子的小资料,我们一起来观赏一下吧!(播放配音小资料:古时候,我国是用市尺作为长度单位,英国用英尺作为长度单位。长度单位不一样,买卖物品时就消失不同的意见,造成了交易的不便利。为了便于沟通,世界上规定了统一的长度单位,并且做成了米尺。因此,世界各国统一用米尺来量物体的长度。同学们,我们用的直尺就是米尺的一局部。) 师:同学们,我们用的直尺是什么尺子的一局部

14、? 生:米尺。 反思:通过熟悉几厘米,使学生对厘米这一常见的长度单位有了更进一步熟悉。“米尺的由来”这一小资料的引入,使学生再次熟悉到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学生对这一内容很感兴趣。 4、用尺子量。 (1)自主阅读,感悟测量方法 师:下面我们就来学习怎样用尺子量物品的长度。(板书:测量) 师:齐读要求。 师:这道题要让我们干什么? 生1:让我们测量纸条的长度。 师:纸条在哪儿呢?谁能上来指一指? (指名一生上台指) 师:怎样量呢?我们看教师是怎么说的?一起读。 (出示教师说的话:把尺的“0”刻度对准纸条的左端,再看纸条的右端对着几。) 教师说了什么?(小组相互说一说。) 师:想一想,测量纸条的长

15、度时,要先干什么? 生:要把纸条的左端对准尺子的0刻度。 师:说的真完整!谁能像他一样再说一遍? 生:要把纸条的左端对准尺子的0刻度。 师:(指着)请看:尺的“0”刻度对准纸条的左端了吗? 生齐:对准了。 师:再干什么呢? 生:再看纸条的右端对着几。 师:请看纸条的右端对着几?知道纸条有多长了吗? 生:5厘米 (2)学儿歌,促理解。 关于测量教师还有一首悦耳的儿歌呢!竖起小耳朵仔细听吧!(出示配乐儿歌:) 小朋友要牢记,食指宽一厘米; 用直尺量物体,左端要和“0”对齐, 右端指向刻度几,物体就是几厘米。 反思:这首儿歌既让学生稳固了对长度单位厘米的熟悉,又可以帮忙学生强化对测量方法理解。同时还

16、起到了课中操的作用,让学生放松身心,活泼气氛。 (3)动手测量: 师:现在你想不想量一量?请你从学具盒里任选一根小棒量出它的长度。 生:我量的是5厘米。 师:他选的是绿色的小棒,也是选绿色的举手。你们量的是几厘米? 生:5厘米。 师:谁和他选的不一样? 生:我量的是8厘米。 师:他选的是蓝色的小棒。也是选蓝色的举手。你们量的和他一样吗? 生:一样。 师:谁和他俩选的都不一样? 生:我选的是红色的小棒,长1厘米。 师:和她选的一样量的结果也一样的举手。 师:同学们真能干!量的都很准! 反思:教师先让学生自主阅读,感悟测量方法,再学儿歌促理解,最终让学生动手测量,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的主体

17、作用与教师的主导作用相得益彰、和谐统一。 师:同学们,今日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一起说。 生:厘米的熟悉 师:你都学会了什么? 生1:我知道0刻度在尺子上表示起点。 生2:我学会了用尺子测量物体的长度。 生3:我知道了厘米可以用字母cm表示。 师:同学们都是会学习的孩子!我们还知道了1厘米有多长。那你认为自 己学的怎么样啊?(生纷纷举手) 师:一起大声说! 生:特别好! 师:教师信任大家都是最棒的! 反思:学生的总结虽然不是很全面,但在这里为学生供应了自主总结的时机,教给他们准时梳理所学内容的方法。 师:下面福娃宝宝有个问题要考考你们,看谁反响最快?今年8月8日在北京举办了一场全世界的体育盛会,

18、是什么? 生:奥运会! 师:今日教师把奥运会的奖牌带来了,请看(课件出示),一起大声说出它们的名字吧! 生一齐大声说:金牌、银牌、铜牌 师:每块奖牌后面都藏着一道题,假如你能把题做对,就能取得 一枚奖牌,现在你想挑战哪枚奖牌? 生一起兴奋的说:金牌! 师:那好!我们就挑战金牌!小明正不快乐呢!他遇到什么难题了?仔细听!(课件出示下面的题目): 生1:再买一把新尺子。 师:你能依据生活阅历解决问题,特别好!现在小明就用这把断尺子来量,该怎么办呢? 反思:这位学生听完这道题目的第一反响想到买一把新尺子,虽然他没有答复出与学习内容有关的答案,但却用生活中常用的方法来解决问题。因此在这里我并没有否认这

19、种方法,而是让学生换一种角度去思索。 生:可以从2开头量。 师:这位同学真会思索!把掌声送给他! (出示这种状况)请看:小棒的左端对着几? 生:小棒的左端对着2。 师:右端对着几? 生:右端对着14。 师:小棒的长度是几厘米? 生1:14厘米。 生2:13厘米。 生3:12厘米。 师:小棒的长度毕竟是几厘米?为什么?同桌相互说一说。 生:12厘米。 师:你是怎样知道的? 生:从2开头量的就要从14厘米里面去掉2厘米。 师:所以小棒的长度是几厘米? 生一起说:12厘米。 师:谁还有不同的方法也能知道小棒的长度也是12厘米? 生:数大格。 师:同学们帮小明解决了问题,小明正在快乐的对我们笑呢!(出

20、示小明小的画面)刚刚这道题想法对的举手!从学具盒里拿出一枚金牌放在正前方,恭喜你们!为自己欢呼一声吧! 反思:学生只有个别的想到了以“2”为起点的测量方法,结果消失了三种不同的小棒长度,这说明局部学生并不是真正明白这种测量方法及其中的道理,假如此时能准时地用数大格的方法进展验证,会更有说服力。 师:现在你想摘取哪枚奖牌? 生:银牌 师:一只得意的小猴也在量物品呢!(请看,齐读)小猴要让我们干什么? 小朋友们,看看我测量的长度正确吗? (出示下面的题目): (1)钉子长3厘米。 ( ) 生:让看一看小猴量的长度对不对。 师:我们先来看他量的第一样物品,一起读。 生:错 师:同意的举手!再看它量的

21、其次样物品。一起读! (2)铅笔长5厘米。() 生:对! 师:有不同意见吗? 生2:错! 师: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生2:铅笔的左端没有对准0刻度。 师:谁有不同意见? 生3:从1开头量也可以!铅笔的长度就是5厘米 师:小猴这道题虽然测量的方法有变化,但它得到的结果是对的, 这种测量物体的方法也是可以的。再看它量的第3样物品,一起读。 (3)小棒长7厘米。() 师:一起说。 生:错! 师:应当是几厘米? 生齐:9厘米。 师:刚刚3道题都做对的举手!请拿出一枚银牌!庆贺你们! 反思:这道题的处理,我只让学生进展了推断对错,对意见 全都的没有再强调说明理由,感到有一种不明朗的感觉。假如把题目要求改为

22、“小朋友们,看看我测量的长度正确吗?为什么?”更适宜一些。 师:现在还剩一枚铜牌,还想得到它吗?(出示下面的题目): 师傅的一拃是( )厘米。 生:18厘米。 师:连续看大屏幕,一起读。出示: 徒弟的一拃是( )厘米。 生:12厘米 师:怪不得徒弟把阿福的衣服做小了呢! 师:同学们,请伸出你的一拃,举起来,估量一下,你的一拃大约有多长? 生1:11厘米 生2:13厘米 生3:12厘米 师:究竟有多长?请你量一量。 生1:12厘米 生2:11厘米 师:刚刚估量的很接近的举手!恭喜你们!每人取得一枚铜牌! 师:你们还想了解身体上其他的小隐秘吗?请看大屏幕(播放视频:我们的身高大约130厘米;我们的

23、一庹长大约120厘米;我们的脚长大约20厘米;我们的手长大约15厘米) 我们的一步长大约30厘米。 师:刚刚得到3枚奖牌的请举手!真棒!为自己鼓鼓掌吧! 反思:这道题通过了解估量手掌的长度,引出学生熟识的一些身体上的长度,它们就像一把把小尺子,会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帮学生估量测量四周的物体的长度。 师:同学们,今日我们熟悉了尺子,其实生活中有各种各样的尺子,比方:卷尺、软尺,课下就请你调查:生活中还有什么样的尺子?每种尺子有什么用途? 反思:把课堂延长到生活中去,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从而真正对数学产生兴趣。 课后反思: 在本课时的教学设计中,我首先注意了情境的创设.引导学生在“阿福做新

24、衣”的故事情境中,体验现实生活,引领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探究发觉厘米的学问. 其次,注意学习方法的渗透,引导学生逐步把握学问. 让学生在操作、实践中全程参加学习过程,利用操作、比拟等手段获得感性熟悉,切实理解学问间的内在联系。从学生使用的尺子入手,让学生在看一看、指一指、比一比、找一找、说一说、量一量的动作思维下进展到抽象思维,借助于小棒、手指宽等实物感知,强化思维表象,从而形成正确的1厘米的概念。然后运用迁移,让学生熟悉几厘米,并把握用尺子测量物体的方法。 第三,我注意情感的沟通和过程的表达。 时时以观赏者的眼光对待学生,借师生间的情感沟通来调动学生的内部机制,学生在课堂上活起来了,动起来了,

25、自己去回忆、体验、发觉、构建,在有效的讨论中激起兴趣,从发觉中查找欢乐,体会到合作探究、构建新知的乐趣。此过程中,我注意了学生的个人探究、小组研讨、合作沟通,力求学生的数学学习和数学应用意识和力量得到提高。 第四,注意多样练习的设计。 为了稳固新知,帮忙学生把握对厘米的熟悉,提高学生的测量力量,我设计了两个层面的练习。在根底性练习中设计了“师傅一拃有多长”和“徒弟一拃有多长”、“看小猴量的物品正确吗?”,在拓展性练习中设计了“帮小明解决难题”。情景串与问题串的构建,使学生身临其境,参加热忱高,全身心投入到运用新学问解决实际问题的活动中。 本节课的教学还有一些缺乏之处,例如:有些环节收的太快,没

26、能给学生充分的探究时间。今后,我还需下大力气,不断讨论实践,更好地实现共性化教学、创新性教学。 熟悉厘米的教学反思 熟悉厘米教学设计及反思篇三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在教育教学活动中领悟着新理念,尝试着新方法,课后仔细总结并写出教学反思来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在教学熟悉厘米这一节课后,我结合听课教师的意见以及学生们在课堂的表现,准时对的教学过程进展了反思,觉得比拟好的地方: 1、让学生参加本节课的目标制定 在消失课题后提问:“看到熟悉厘米这个课题,你想知道什么?”学生思索后提出,生1:为什么要熟悉厘米?生2:熟悉厘米对我们有什么用?生3:1厘米有多长?生4:用厘米怎样去量?生5:这支铅笔有几

27、厘米长?生6:用尺子怎样量课本的宽?学生积极主动参加到本节课目标的制定,在此根底上再来学习新知,学生就会产生一种内在的学习动力。 2、表达两个“转变” (1)、学生充分观看尺子,发觉尺子上有数字(刻度),竖线(刻度线),厘米(这把赤字的长度单位);(2)、学生在尺子上找出1厘米的长度,答案多样化:有刻度1到刻度2、有刻度2到刻度3、有刻度6到刻度7、有刻度12到刻度13、有刻度17到刻度18等;(3)、以小组为单位量纸条的长度,有从刻度0开头量起、有从刻度1开头量起、有从刻度2开头量起、有从刻度4开头量起等。在这一环节,教师以朋友的身份与学生交往,参加到学生的活动中,关注学生的情感,营造一种宽

28、松、和谐的学习气氛,教师的角色由“传道、授业、解惑”转变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促进者;学生的学习方式由被动的承受学习转变为“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他们敢说敢做,真正成为课堂的仆人,同学们经过自己的动手操作、沟通合作、自主探究出厘米的有关学问,共性得到了进展,各方面的力量得到了提高。 3、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 教材不等于课程,教材只是课程的一局部,要制造性的使用教材。于是,我结合生活实际,在教学内容上增加了“在尺子开端有磨损或折断的状况下,怎样去量?”这一环节。学生通过小组争论探究出测量的方法,注意培育了学生遇到问题会动脑筋解决问题的力量。 缺乏之处:这节课学问量大,头绪多。我在教学过程

29、中对学生的主体作用没有充分重视。 1、在学生提出目标后,我没有准时将学生的问题进展归类,再对重点重述一遍,让每个学生都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2、在学生从尺子上找出1厘米、2厘米、4厘米这一环节时,采纳的是“问答式”,而没有大胆放手让学生提问,学生答; 3、在学生量纸条这一环节,学生消失了:(1)从刻度0到刻度10,纸条长度10厘米;(2)从刻度1到刻度11,纸条长度10厘米;(3)从刻度3到刻度13,纸条长度10厘米;(4)从刻度6到刻度16,纸条长度10厘米;在学生答出纸条长度是10厘米后,我问到:你们怎么知道的?学生纷纷说是通过数尺子上的大格知道的。“还有简洁的方法吗?”问题提出后却没有

30、留给学生充分观看、思索的时间,而是有教师一句“用终点刻度减去起点刻度就等于实际长度”一带而过。 熟悉厘米的教学反思 熟悉厘米教学设计及反思篇四 在教学熟悉厘米这一节课后,依据本课的详细状况,我做了如下反思。 学生对尺并不生疏,而且可以说是特别熟识。从进入小学的第一天起,他们就和尺子成了朋友,生活阅历也告知他们,要想知道一个物体的长度时可以用尺量。学生不太会像书上的例题一样用手、用铅笔盒、用铅笔等东西去量。所以教学时我没有这样呈现尺,而是借用别人的”想法,先出示两条线段,复习线段的特点。引导学生比拟两条线段的长短,让学生想到可以量出这两条线段的长度,进而引出“尺是量长度的工具”。我觉得直接导入新

31、课更贴近学生的已有根底。将学生现有的数学阅历作为学生学习认知的起点,构建起探究新学问的“支架”,从而进一步激发学生去了解,探究尺的兴趣,把数学讨论的兴趣延长,让学生采纳多种方法到直尺上找出1厘米,2厘米,5厘米学生不仅在头脑里建构了厘米表象,而且深刻理解了直尺上1厘米就是1大格,3厘米就是3大格等等 记得有一次讲座听过这样一个看似笑话的真实事情,六年级的学生量不出考卷的长度,说是尺太短了。所以教学量物体时,特殊是铅笔盒的长度,我拿了学生身边的一把三角尺,说:“尺太短了,我量不出来。”有个学生很天真地对我说:“教师,我的尺很长,拿我的量。”我顺势问:“教师就想拿这把三角尺量,能量出铅笔盒的长度吗

32、?帮教师想想方法。”学生立刻谈论开来,就有学生提出“先量到这把三角尺的最大长度,用手按住记住量到哪儿在连续量。”我补充了学生的发言,为了更清晰知道量到哪儿可以用铅笔做个记号。并让学生动手操作量数学书封面的长,大多数孩子的尺都是20厘米,数学书封面的长是24厘米,必需分开量。量完几次后,我又让学生说了说求出长度的方法(将每次量得的长度相加)。在以后的生活中学生会遇到类似的问题就会迎刃而解了。 教学画肯定长度的线段,我让学生画一条5厘米的线段。在巡察学生画的过程中,观察一位学生无从下手,是由于他的尺只剩一半了,是从16开头的。我先让他自己想想方法,后来又把问题抛给了全体学生,尺子没有0刻度怎么办?

33、怎样画出5厘米的线段呢?学生又想到了解决方法。 学生利用这把熟识而又生疏的尺建立起了厘米的表象,又解决了在实际操作中的遇到的麻烦问题。通过这些活动,培育了学生敏捷运用所学的数学学问解决真实生活情境中问题的力量,逐步完善了自己的思索过程,使学生实践力量得到进一步培育。 熟悉厘米教学反思8 在教授熟悉厘米时,我提出问题:“你能用自己的方法量一量课桌有多长吗?”小朋友们开头动手测量。完毕后全班集体沟通: 我用直尺量的,大约7把尺长。(我让课前预备直尺的,所以大多数小朋友选用这种方法。但他们不熟悉测量单位,所以只能这样说。) 我用数学书量的,大约5本。(好方法,但是说的却不够完整) 我用手量的,大约9

34、下。(他知道这个意思,表达的却不是很好,应当是9拃长。) 让他们实际动手操作了,所以小朋友们都有话想说,而且不一样的方法。 在介绍测量工具时,先让他们认真观看直尺上面有些什么。他们发觉了数字和小竖线。接着我就介绍,这些小竖线叫做刻度。其实直尺上还有个地方你没有发觉呢。“cm!”“厘米!”各种声音都出来了,只熟悉汉字,不熟悉字母。“刻度0到刻度1,这么长是1厘米。”我边说边用手在黑板上比划(黑板上是课前画好一把放大的直尺的一局部)。你能找出其他刻度之间也是1厘米长吗?有两个小朋友举手,站起来答复正确。我狠狠的表扬了他。还有谁知道吗?这次举手的人明显增多了,在前一个小朋友的提示下,他们能仿照着说出

35、来。“你们能用手在自己的直尺上指出2厘米、5厘米有多长吗?同桌之间说一说。”立刻班里人声鼎沸,同桌争论的声音此起彼伏,不一会,班级里宁静了,他们都说好了,都指出来了。真是一群聪慧的孩子! 有了前面测量的根底,例2、例3的教授就很简洁,孩子们一眼就能看出铅笔刀和红色线段的长度,并能填写完整。 前面的几道例题让孩子们自己动手操作,自己探究发觉,把握的很坚固,后面的作业也完成的很顺当。不过,由于时间关系,今日的课时任务没有完成。但我并不担忧,反倒有些欣慰。由于我发觉,他们喜爱用直尺去测量身边的物体,并且能够精确的测出结果。 熟悉厘米的教学反思 熟悉厘米教学设计及反思篇五 本节课是对厘米的熟悉,看上去

36、好像很简洁,但是对于一年级的孩子来说,完全是新的东西,如何能够充分的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把学到的学问很好的运用到生活中,至关重要。但经过这节课的学习,学生不仅熟悉了厘米,而且学习的特别投入,并自主延长到生活中,真正让学生体会到生活与数学的严密联系.下面就此谈谈这节课的教学反思: 1、抓住重点,熟悉“1厘米”。 “厘米”是本节课的学习重点,为了培育学生观看、比拟、分析、抽象的力量,在教学“厘米”这一概念时,我安排了以下几个环节: 在熟悉尺子的环节中,我设计让学生自己查找尺子上的隐秘:cm、数字、刻度线;在熟悉厘米时,不是真接告知学生“1厘米是多长”,而是让学生先依据头脑中已有的学问和阅历猜一猜

37、:1厘米有多长?在这一环节中,教师也能够了解学生的学问储藏状况。再通过观看直尺,让学生从直尺上找出“1厘米”,并且知道从0刻度到1刻度之间就是1厘米。然后让学生找一找,还有哪两个数字之间的长度也是1厘米?从而使学生充分熟悉直尺,熟悉1厘米的长度。最终让他们总结出:“尺子上相邻的两个数字之间的距离都是1厘米”的规律;并通过1厘米的小棒用手比划出1厘米的长,并让学生专心体会,再从自己身体和四周物体中找1厘米的物体,进一步体验了1厘米,这些活动都便于学生在充分观看的根底上形成体验。总之在“厘米”概念的教学中,利用猜、看、找等环节,使学生在操作、实践中获得感性熟悉,在头脑中切实、清晰地建立起“1厘米”

38、的实际长度和空间观念。 2、运用迁移,熟悉“几厘米”。 学习了“1厘米”以后,我让学生自己在尺子上找出和熟悉“几厘米”,并在小组内进展沟通争论。使学生在观看、比拟、迁移过程中很自然地学会了学问。这样设计,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表达了教师的主导作用,更有利于学生对厘米的理解和把握。 3、学会测量,实际应用。 熟悉了尺子上的“1厘米”、“几厘米”之后,教会学生用尺子进展测量,使学生把握了长度单位的实际应用方法,同时也理解把握了长度单位的意义、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回想整节课,在教学中我还存在着很多缺乏之处,在一些细节的处理上还是不够细,没有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去体会,同时,教学语言也欠丰富,不太符合

39、儿童口吻,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要努力弥补这些缺乏之处,不断的充实和完善自我。 熟悉厘米的教学反思 熟悉厘米教学设计及反思篇六 熟悉厘米这节课目的在于通过观看、测量活动,让学生熟悉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引导学生用计量工具测量较小物体的长度,从而提高学生的观看力量、动手力量,使学生养成细心、仔细的学习习惯。在教学设计时,我制造性地处理了教材,既发挥了课本的示范作用,但又不盲从课本,设计了肯定的开放性的教学内容,激活学生的思维,比拟有效地到达教学目标。 胜利之处: 1、猜谜语导入新课,新奇富有童趣。 以猜“一物身体扁又长,平常文具盒里装。教师让我画直线,赶快请它来帮助。”谜语的形式导

40、入新课,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自然而然的过渡到新知的学习。 2、循序渐进,引导、帮忙学生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建立1厘米的实际长度的表象是本节课的重点,对二年级学生,这一环节的操作指导必需细致、严密、到位才能正确建立起1厘米的长度观念。教学时,我重点指导学生的操作,使学生在操作中感知、领悟,顺当建立起1厘米的长度观念,形成了技能。同时通过让学生看一看、指一指、找一找、比一比、想一想等活动引导学生进一步建立并加深1厘米的长度观念。最终在此根底上,进一步引导学生建立几厘米的长度观念,实现由抽象到详细的熟悉过程。 3、严密联系生活,让学生在实践运用中体验数学价值。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作用于生活

41、。课堂教学应当着力表达“小课堂,大社会”的理念,为此,在学生把握了根本的测量方法之后,放手让他们选择自己喜爱的物体去测量,让学生体验到数学与日常生活是亲密联系的,从而体会到数学的内在价值。 缺乏之处: 1、语言不够精炼、精确。如:没有讲清晰什么物体的哪条边长多少。 2、在教学1厘米时,学问强调了从0刻度到1刻度,这样的1大格就是1厘米,没有再让学生找一找,尺上还有没有其他的1厘米,造成了学生的定势思维:从0刻度到1刻度是1厘米,而从1刻度到2刻度就不是1厘米。 熟悉厘米的教学反思 熟悉厘米教学设计及反思篇七 学生对于厘米的的概念应当比拟熟识,如常见的学生尺,三角板等都带有厘米刻度,学生也用尺子

42、量过简洁的图形的长度。所以刚开头学习厘米的熟悉看起来并不难。而对于米的熟悉就有肯定的困难,米虽然是根本的长度单位,但是学生接触的比拟少,缺乏这方面的以验,尽管在课堂上我找了特地的米尺让学生反复熟悉,比一比,试一试 ,量一量,说一说等,了解一些简洁的学问如: 1米=()厘米,500厘 米=()米等还行, 遇到稍简单的单位如:妈妈身高1(米)60(厘 米)可以,妈妈身高160( ), 好多学生都 填米,对于米的单位长度的表象还是很模糊,所以米、厘米的熟悉是学生学习长度单位中的一个难点,要让学生地正确建立起米、厘米的表象是比拟困难的。我认为要加强学生对米和厘米的熟悉,必需从学生熟识的事物入手,让学生

43、在对自己比拟熟识的物品的长度,高度等有了感性的熟悉后,初步建立米和厘米的表象。 如量自己的数学课本封面的长和宽,铅笔盒面的长、宽,橡皮的一个面的长、宽,自己的身高、爹妈的身高,书包的边长,课桌面的长和宽,课桌的高,教室门的长和宽,黑板的长和宽等等,这样在学生经受了大量的感知之后,头脑中便 初步形成了米和厘米长度的表象,在使用这两个单位时就会正确无误。 尤其是在练习 过程中让学生多动动手量,多动脑想,多估一估,一开头估学生都 不敢估,知道自己可能估量得不准,我就鼓舞学生大胆地估,告知他们生活用到估量的时候比测量还要多,明白估量的重要性,甚至还放宽了要求, 要求估量的内容只要是估量的数字,不是测量的,误差大小都给算对!这对于帮忙学生尽快建立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高考资料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