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村劳动力外出的影响因素分析.docx

上传人:h**** 文档编号:9247377 上传时间:2022-04-02 格式:DOCX 页数:26 大小:32.9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农村劳动力外出的影响因素分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中国农村劳动力外出的影响因素分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国农村劳动力外出的影响因素分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农村劳动力外出的影响因素分析.docx(26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中国农村劳动力外出的影响因素分析篇一:中国农村劳动力外出的影响因素分析 内容 提要:本文利用迁移 理论 从个体,家庭,社区和制度等多个层面对 中国 农村 劳动力外出的 影响 因素进行了系统 分析 ,提出了相关因素影响劳动力外出可能性的16个假设,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劳动力外出决策模型,利用中国农村住户调查34000户样本数据,对这些假设进行了实证分析。主要结论是:农夫外出决策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对农夫个体来讲,劳动力外出行为首先表现为人力资本竞争选择的结果;对于农夫家庭来说,家庭相对剥夺感和市场流淌性差增加了农夫外出务工的可能性,新 经济 迁移理论在中国是好用的;对于家庭所在社区来讲,一个

2、基础条件好和 社会 资本丰富的社区有利于推动农夫外出,但过高的非农产业 发展 水平会降低本地劳动力外出的可能性;从制度层面讲,城乡二元结构及其相关的制度变革对中国农村劳动力流淌产生了根本影响。 关键词:农村劳动力,外出,影响因素 自20世纪80年头以来,中国农村劳动力外出的规模越来越大、范围越来越广。依据国家统计局抽样调查,2022年,中国农村外出务工的劳动力总数已达1.3亿人,占农村劳动力总量的26%,占城镇从业人员的46%。农村劳动力为什么外出?在相同的制度环境下,为什么有的劳动力外出而有的劳动力仍在家乡从业?是什么因素影响农村劳动力外出决策?对这些 问题 的回答将有利于规范农夫外出行为和

3、制定 科学 的农村劳动力流淌转移政策。本文第一部分简洁介绍劳动力流淌的国内外 探讨 状况,其次部分从理论上分析影响中国农村劳动力外出的因素和假设,第三部分是模型和实证分析;第四部分是主要结论和政策建议。 一、国内外探讨状况 国内外学者对中国农村劳动力外出现象表现出长久的热忱和爱好。蔡防着重分析了城乡二元结构对劳动力流淌的深刻影响。他称之为“一项战略、三架马车”:一项战略就是以重 工业 为主导的工业化战略:三架马车分别是户籍制度、人民公社制度和统购统销制度(蔡防,2000)。正是这三项制度曾长期压制了农村劳动力流淌的冲动。11018年以来的中国农村改革,不仅解放了农村劳动力,而且生产了足够多的农

4、产品,使农村劳动力向城市流淌成为可能;农村乡镇 企业 的兴起和城市体制改革的推动,创建了新兴产业部门及其对劳动力的需求,为农村劳动力转移供应了场所:人民公社体制解体、统购统销制度的废除和城市户籍制度的松动,为农村劳动力流淌创建了有利的制度环境;而区城发展的不平衡和城乡收入差距的扩大,又对劳动力流淌形成了利益动机方面的拉力。 在这种体制背景下,很多学者利用刘易斯关于发展中国家劳动力转移的二元经济模型和托达罗人口迁移模型来说明中国农村劳动力流淌的缘由(孔祥成等,2002)。他们基本上认同城市居民的较高工资率或预期收入或不断扩大的城乡收入差距是吸引农夫进城的根本动力。一些学者在 应用 西方人口迁移理

5、论时留意到了中国特定的 历史 背景、宏观体制、文化观念及决策理念的不同,依据探讨目的不同,而对经典模型进行了修正。例如,张彩红等(2004)在评价刘易斯模型和拉尼斯-费景汉模型后建立了劳动力状态静态模型和劳动力流淌的动态方程,得出了“剩余劳动”是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缘由的结论。也有些学者怀疑收入差距是迁移动力的基本逻辑。因为,根据这个逻辑,越是贫困的地区应当具有越强的迁移动机,因而有更多的劳动力转移出来。但是,一些探讨结果却与此逻辑相冲突,即劳动力转移最多的并不是最贫困的地区,也不是最贫困的农产(杜鹰,2000)。中国很多关于流淌劳动力的调查也表明,并非人力资本禀赋最高的那些人最具有迁移动机。赵耀

6、辉(11019)发觉,那些具有最高人力资本禀赋的农村劳动者,优先选择的转移领域是农村的非农产业。也有的探讨发觉,正规 教化 对迁移概率没有显著的影响(hare,11019)。农村地区之间、农产之间和个人之间的收入差距提高最快,而且导致这种收入差距的最长久源泉是人力资本的差异(benjamin,2000)。不少学者证明白社会资本(或关系网)和信息获得实力对劳动力流淌的重要性。他们认为,以寻求就业为目标的劳动力迁移不是盲目的。在中国,迁移者获得信息主要是通过家庭成员、亲戚和同乡这种社会关系 网络 (白南生,2002)。胡必亮(2004)在探讨了一个村庄的案例后 得出结论,“关系”作为一种非正式制度

7、的支配,能起到功能性社会资源的作用,在当代社会变迁和转型过程之中对推动劳动力流淌具有重要意义。并且,“关系”所表达的社会网络结构具有相当的敏捷性和开放性。内尔森把迁移信息定义为两种类型:一般信息和特别信息。前者告知迁移者关于迁移目的地的基本信息,后者告知迁移者适合每个不同的人的特定信息(nelson,1959)。 还有学者探讨了家庭因素对劳动力外出的影响。杜鹰等(19101)认为,西方的人口迁移决策是个人寻求利益最大化及成本最小化的个体决策过程,而受传统文化理念的影响,中国农村劳动力流淌决策则与家庭利益最大化联系在一起,而以获得最大化的经济收入为最干脆目的。蔡防等(2003)利用国际上相对经济

8、地位改变假说,分析了家庭相对收入改变对农夫外出打工决策的影响,并且用调查资料验证,在居住地感受到相对经济地位下降程度越强,迁移到外地就业的动机越强。因此,农夫迁移具有双重动因,即肯定收入差距与相对剥夺。姚洋在探讨家庭拥有耕地与农夫外出的关系后,解除了耕地越少越简单流淌的共性,而提出了倒“u”字假说,即耕地较少和较多的农夫外出打工的意愿较低,而耕地拥有量居中的农夫外出打工意愿较强(姚洋,2002)。但王志刚等(2003)利用湖南省实地调查材料,经过实证探讨得出的结论是,耕地拥有量与农夫外出打工之间没有倒“u”关系,而教化对农夫外出打工则具有促进作用。 最终,学者们还留意到,经过20多年“民工潮”

9、的冼礼, 现代 农夫工跟以前的农夫工大不相同,他们外出的动因趋于多样化和特性化。罗霞、王春光等(2003)提出了“新生代流淌人口的概念”,认为新生代农村流淌人口与他们的前辈们在思想观念和外出动因上大不一样。他们外出不再仅限于解决生存问题之须要,而是有着更多的期望;他们外出的动因和理由在外出的过程中不断地被更新:他们一方面习惯了外诞生活,另一方面又因为更多的期望没有实现而对现状的满足程度没有第一代农村流淌人口高。尽管这样,他们还是有更多的人和更多的理由接着留在城市,而不愿返回农村。这是一个比第一代农夫工更充溢冲突的群体,也是更有希望的一代。 二、劳动力外出的影响因素和假设 现代人口流淌或迁移现象

10、非常困难,不是某一个理论能完全说明和替代的,须要从多种角度加以分析。我们可以从个体迁移的角度利用新古典模型分析个体迁移决策的动机,也可以从家庭的层次,利用新经济迁移理论说明迁移决策的影响因素,还可以从宏观的角度或从国际的角度,利用迁移的 政治 经济学理论来说明国内迁移和国际迁移问题。中国是发展中的大国,各地条件千差万别,理应具有不同理论的应用条件。 (一)二元结构与迁移动机 劳动力为什么要从农村向城市流淌?依据刘易斯的说明,是因为发展中国家存在着城乡对立的二元结构,城市现代工业部门较高的就业收入,吸引传统农业部门大量存在的边际酬劳为零的剩余劳动力。托达罗对刘易斯模型进行了修改,认为是城乡劳动力

11、的预期收入的差距吸引了农村劳动力向城市流淌和转移。虽然城市存在较高的失业率,农村劳动力进城后不肯定能立刻找到工作,但是,只要他找到工作的可能性与他就业后的收入的乘积,即预期收入,仍旧大于其在农业部门就业的收入和迁移成本,他就会做出流淌进城的决策。基本模型结构是: m=f(v,yr,c,z) (1) 其中:m为流淌迁移决策,f表示流淌迁移函数,v表示在城市的预期收入(v=yupu),yu是城市就业的工资收入,pu是流淌到城市后的就业概率,yr表示农夫纯收入,c表示流淌迁移成本,包括从农村到城市的 交通 费、在城市找工作的费用和等待就业的生活费,2是影响流淌转移的其他因素,在托达罗模型中没有被说明

12、。 中国是特别典型的二元结构国家,工农差别和城乡差别明显。改革开放以前,由于长期 实行严格的户籍管理制度,大量农村人口被限制在农村不允许自由流淌,只有极少数的人口由于参军、上学或招工等幸运因素的影响而迁移。改革开放以后,农村家庭承包制的胜利,解放了农村劳动力,也为农村劳动力的流淌创建了条件,与此同时,部分城市放松对户口的限制,国家对人口流淌的看法也发生了明显的改变,这些都有助于推动农村劳动力流淌。11010年以后,农村劳动力外出规模和范围不断扩大,11015年农村外出劳动力达到2000万人,11010年突破5000万人,2000年突破8000万人,2022年突破1亿人,达到1.26亿人(国家统

13、计局,2022)。这些劳动力的流淌和转移有力地推动了城市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和社会进步,但是由于体制改革的滞后,城乡二元结构并没有得以消退,两大阵营的差距不是缩小了而是在扩大。据统计调查,2000年,城市居民人均收入6280元,而农夫人均收入为2253元,城乡收入比是2.8:1:2022年城市居民人均收入10493元,而农夫仅 3255元,城乡收入比是3.3:1(国家统计局,2022)。假如考虑城市居民实际享受的社会福利及住户改革使城市人多得到的财产收入, 目前 实际的城乡居民收入比应当在6:1以上。可见,城乡差距依旧很大,做一个风光的城市人仍旧是目前广阔农村人的奢望。 过大的收入差距使中国农夫进

14、城甚至不用首先考虑或顾虑城市失业率。以2022年城乡收入为例,假如城市实际的失业率是10%(官方公布的登记失业率是4%,这个数据没有充分考虑城市非正规部门的失业状况,实际失业数据要大于这个结果,这里按较高估计数 计算 ),则在城市就业的预期收入为9440元(104930.9);再假如,农夫进城交通费是150元,在城市等待就业的时间为2个月,生活费是900元(依据国家统计局农村经济调查总队2003年的一项调查,农夫在东部城市务工的月生活消费支出是420元),找工作的各种杂费300元,则支付的干脆成本为1350元,机会成本是农村居民的年人均收入3255元,这样农夫进城务工的净预期年收入是4835元

15、,比在农村干1年农活的收入高50%。如此算来,只有当农夫进城后就业的概率低于50%的状况下,农夫才可能得不偿失。一个城市经济的失业率大于50%是不行想象的。中国目前正值工业化中期阶段,新兴的产业部门,使就业机会增加,虽然城市人口较多,就业压力较大,但由于分工的须要和城市就业的二元性,农夫工在城市就业的机会许多。另外,中国农村劳动力流淌的短期性和周期性特征特别明显,绝大多数劳动力一次就业的时间不超过一年,因此,在计算中国劳动力外出的预期净收入时不用考虑其贴现值。考虑这些实际状况,中国农村劳动力在确定外出时的基本决策模型由(1)式修改为: m=f(yuyr,c,z) (2) 其中,yuyr是城乡居

16、民收入差距,其他变量含义与模型(1)相同。 由此提出假设1:城乡收入差距越大,劳动力外出的可能性越大。 (二)人力资本与个体选择 在托达罗的模型中,z是未知变量,代表除收入以外的其他影响劳动力决策的全部因素。这些因素究竟是什么,后来的学者进行了探究,从而产生了一些新的理论,如人力资本迁移模型和个体选择理论等。在我们的模型中,z是代表与人力资本和个体特征相关的变量总称。这些变量包括教化(培训)水平、劳动力年龄、性别、婚姻状况和就业类型等。 2.年龄、性别、婚姻状况与流淌。国内外实证探讨的一样结论是,年轻的单身男性劳动力具有较高的流淌迁移倾向。qian(11016)在探讨中国部分省的资料后得出结论

17、,18-35岁的劳动力比18岁以下和35岁以上的劳动力更情愿流淌,在已流淌的劳动力中,男性多于女性。zhao(2001)和rozelle(11019)也都证明,年轻的单身男性劳动力更情愿进城打工。依据国家统计局(2022)的调查,2004年外出农夫工的平均年龄为28.6岁。其中,1620岁的农夫工占18.3%,2125岁的农夫工占27.1%,2630岁的农夫工占15.9%,3140岁的农夫工占23.2%,40岁以上的农夫工占15.5%。60%以上的农夫工年龄在30岁以下。从性别看,在全部外出农夫工中,男性占66.3%,女性占33.7%。女性劳动力一旦结婚以后基本上选择回家乡务农、生子和持家。不

18、过,这也不是肯定的,随着农村年轻劳动力供应的削减,外出劳动力年 龄结构有增大的趋势。2004年与2001年相比, 30岁以上的农夫工比重增加了3.8个一百零一分点(盛和彭,2004)。 3.外出阅历与流淌。一般来说,有外出阅历的人简单接着做出外出的决策。一是因为他已经见过世面,克服了初次外出者所具有的恐惊心理,知道如何独立生活,心理成本较低:二是因为过去在外务工的经验有助于帮助建立肯定的社会关系网络,比较简单找到工作,增加了外出就业胜利的概率,降低了交易成本;三是部分务工者积累了阅历和技术,人力资本得到提升,增加了在劳动力市场的竞争力。因此,假如家里没有特别的负担或有新的非农就业机会,大多数有

19、外出经验的劳动力会选择接着外出。 依据以上分析,我们将模型(2)中变量z进行扩展。不仅考察收入变量对劳动力外出决策的影响,而且也考察劳动力人力资本和个体特征变量的影响。这里有必要加入教化、年龄、性别、婚姻和与此相关的职业选择变量。扩展后的劳动力外出个体决策模型为:假设2:劳动力文化程度越高,外出的可能性越大。 假设3:劳动力年龄与外出的可能性成反比。 假设4:男性劳动力比女性劳动力外出的可能性大。 假设5:未婚劳动力比已婚劳动力外出的可能性大。经济,国内宏观-飞诺网(三)外出与家庭决策 上世纪80年头兴起的新经济迁移理论(nelm)与传统理论不同,认为家庭才是劳动力流淌迁移决策的基本单位。家庭

20、贫困、农村信贷市场和保险市场不完善以及在社区中相对剥夺的不利地位等都有可能促使家庭做出让部分家庭劳动力外出挣钱的决策。劳动力外出是家庭生产经营活动的一部分,是风险转移的一种方式,外出劳动力寄回或带回的收入有利于帮助家庭克服资金瓶颈和市场不完善的限制,保障家庭生产经营活动的稳定发展和福利最大化。因此,家庭变量对劳动力流淌迁移产生确定性影响(stark,11011,11012;findley,11017;lucas,11018;taylor,11019)。这一理论对考察中国家庭因素对劳动力外出决策的影响特别有用。中国农夫的家庭观念很强,家庭成员相互帮助,共同享受劳动成果是中国的文化传统。在家庭内部

21、,家长具有较高的权威,有权确定全家的生产经营活动和生活支出安排。在集体经济 时代 ,家长的生产经营权被剥夺,只剩下支配生活支出的权力。改革开放以后,随着家庭承包制统治地位的确立,家长的权威得到了复原和加强,家长事实上在主导家庭生产和消费的主要活动,包括派谁外出务工等。中国农村人口多,人均占有资源少,在现有技术水平下,人均1.4亩的耕地根本不足以使以农业为生的农夫致富。因此,兼业成为中国小农的主要生产方式。中国又是发展中大国,城乡二元结构突出,农村尤其落后,农村资金市场、信贷和保险市场缺乏,农夫发展多种经营受到资金流淌性限制而不能成长壮大。为了变更这种落后被动的局面,为了摆脱小农贫困的困扰,家长

22、在与其他家庭成员商议后 自然 做出派人外出务工的确定。一般是先派子女外出,父母在家从事农事活动和照看家庭,假如没有子女或子女尚小,家长自己在支配好农事活动后也可能利用农闲季节外出挣点钱补贴家用。中国举家外出的家庭很少,只占全部外出劳动力的15左右(盛来运,2022),绝大多数外出农村劳动力在家保留有耕地或其他财产,他们外出打工的主要任务是为家庭挣钱,生产经营活动和消费活动事实上与家庭结合在一起。因此,家庭是中国农村劳动力流淌转移决策的主体,劳动力个体决策依附于家庭决策。 那么,有哪些家庭变量在影响中国农村劳动力流淌迁移决策? 首先是户主的文化程度。有关探讨证明,户主的文化程度与家庭劳动力流淌的

23、可能性成正比(李实,2002)。户主的文化程度越高,越有可能做出家庭成员外出的确定。因为一般说来,文化程度高的家长比较开明,不守旧、担心于现状,具有创新精神和变更家庭落后面貌的意识,他们留意了解外界信息,简单做出相关确定。 其次是家庭劳动力数量。这个指标既反映家庭规模和结构,也反映家庭劳动力负担的人口。通常劳动力数量多意味着家庭规模大、家庭负担轻,家长简单做出让一个或多个劳动力外出的决策。一些实证探讨证明,家庭劳动力数量与其采纳劳动力流淌方式分散风险或增加收入的可能性成正比 (findley,11017;chen,huffman,rozelle,2003)。 第三,家庭收入状况。从肯定收入来讲

24、,贫困家庭和低收入家庭出于脱贫致富的剧烈动机,情愿支配家庭成员外出挣钱,而富有家庭可能选择相反的决策(lipton,11012)。但一些实证探讨指出,富有家庭也具有较高的流淌迁移可能性,因为他们有实力支付迁移成本,也有较强的分散经营风险的动机(findley,11017)。当然这不是肯定的,一些贫困家庭之所以贫困,是因为家里没有或缺少劳动力,依据上面的假设,这些家庭即使有较强的流淌迁移动机,也不行能有较高的流淌可能性。一些贫困地区的贫困家庭虽然不缺劳力,但长期安于现状,缺少冒险精神,大家都贫困,没有“被剥夺”的感觉,因此,也不情愿离家外出打工。从相对收入角度讲,“相对剥夺”对于贫困家庭、低收入

25、家庭和中等收入家庭都是存在的,并且是递增的:富有虽然是相对的,但终归相对剥夺的感觉是最低的。因此,对于一个特定地区来讲,流淌迁移的可能性与“相对剥夺”感觉成正比,与富有程度成反比(stark,lucas,11012)。中国的状况是否也是这样,须要进一步的实证。因此,我们将在模型中特意设计一个相对收入变量,以特意验证新经济迁移理论假设的正确性。 第四,市场流淌性限制。主要是指小农缺乏信贷和保险的市场限制。在发展中国家,农村资金市场和保险市场发育迟缓,农业利润率低和小农缺少借贷抵押,商业资本和保险不情愿向农村发展,导致小农因缺少资本扶持和风险转移机制而长期得不到改造,因此产生了新的流淌迁移动机,这

26、是新经济迁移理论的又一基石。中国农村的实际状况也是这样,农村资本大量向外流淌,有人估计通过商业银行每年流出农村的资金有1010多亿元(陆学艺,2004)。中国的农业保险也是刚刚起步,规模比较小,不能有效化解农夫的经营风险。农夫要想用钱,积累发展资本,还是须要外出打工。 第五,家庭经营耕地面积。对于以种地为主业的农夫来说,经营的耕地面积越多,占用的劳动力就多,家庭劳动力外出的可能性就小;反之,经营规模越小,家庭富余劳动力相对较多,家庭有劳力外出的可能性就大。这个变量间接反映了家庭劳动力富余程度。中国东北地区人均耕地面积大,因此,劳动力外出的比重相对较低,而多数南方省区,由于人均耕地资源少,劳动力

27、外出的比重较高。无地或失地的农夫,则只能向城市流淌和转移。近年来,由于城镇化的发展和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国家和地方征用、占用了不少农夫田地,加快了这部分农夫向城市流淌和迁移。 依据以上分析,我们把影响家庭决策的有关变量放入模型,模型(3)扩展为: 其中,hed表示家长的最高文化程度;hnla表示家庭劳动力数量;hic表示家庭人均纯收入;hicr表示家庭收入在社区的相对地位;hbkp表示家庭在银行和信用社贷款占总借款比重;hlad表示家庭人均耕地拥有量。相对的基本假设是: 假设6:家长的文化程度与家庭成员外出的可能性成正比; 假设7:家庭劳动力数量与家庭成员外出的可能性成正比; 假设8:家

28、庭肯定收入水平与家庭成员外出的可能性成正比: 假设9:家庭相对收入地位与家庭成员外出的可能性成反比; 假设10:家庭从银行或信用社贷款比重与家庭成员外出的可能性成反比; 假设11:家庭人均耕地数量与家庭成员外出的可能性成反比; (四)外出与社区发展 正如劳动力外出的个体决策受家庭背景的影响一样,家庭劳动力流淌也受所在社区的社会经济状况左右。家庭作为社区的一分子,其生产经营行为,包括劳动力流淌迁移行为不行能不受群体行为、社会关系和社会经济条件的影响。作为家庭或个人在做流淌迁移决策时, 篇二:当前影响农村劳动力就业的因素分析 龙源期刊网 .cn 当前影响农村劳动力就业的因素分析 作者:马国卿 来源

29、:中国工业年鉴2022年第03期 【摘 要】农村剩余劳动力是我国抑制发展农业经济的一大问题。20多年来,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虽然有了较大的发展,但在发展中的最大冲突和问题就是人均占有资源少,农夫人数和农村剩余劳动力多,一笔浩大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基数降低了农业经济效益和人均占有耕地面积,严峻制约了农夫的收入与社会经济的发展。我国仍处于城乡二元结构的环境,虽然在城乡隔离的户籍制度上有肯定的松动,但是城乡居民在生存质量、文化素养、基本技能等各方面存在着巨大差异,这种社会经济状况确定了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工作依旧非常艰难。本文分析指出了当前制约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一些因素,并做了缘由分析。 【关键词】农

30、村;劳动力就业;因素;分析 近几年来,虽然各级政府在促进农村劳动力就业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也取得了很大成效,但由于一些深层次因素和问题还没有得到根本性解决,农村劳动力就业形势并不象有些媒体报道的那样乐观,就业状况也不象某些媒体报道的那样好。 一、农村劳动力自身素养仍旧偏低。 据有关统计数据显示,当前我国农村中,还有近5亿劳动力。据专家推算,在现有的生产力水平和生产规模条件下,农村只须要1.5亿劳动力。由于我国农村经济基础薄弱,各方面条件受到限制,农村劳动力的总体素养不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思想素养较低。我国农村由于长期受自然经济的影响,大多数农村劳动力小农意识深厚,思想保守,满意于现

31、状和眼前利益,缺乏投资经营理念,缺乏整体大局观念。 2、文化素养较低。据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的相关数据显示,在我国农村人口中,文盲还几乎占10%,小学文化程度的占近20%,初中程度的占40%多,中学文化程度以上的只占30%。 3、科技素养较低。目前,我国农村劳动力中90%以上的人基本上仍属于体力型和传统阅历型农夫,不具备现代化生产对劳动者的初级技术要求。 4、经营管理素养较低。农村从事种植业的农夫多半停留在传统耕作水平上,生产方式简洁,劳动手段陈旧,经营管理粗放。 5、身体素养较低。农村医疗条件较差,再加上农村安排生育工作存在肯定的难度和问题,人口生育质量低下。 篇三:中国农村劳动力流淌现状分析

32、.doc张甲佳 农村劳动力流淌状况调查 -基于南伏牛调研结果的分析 调查时间2022年7月15日28日 调查地点山西省洪洞县明姜镇南伏牛村 调查对象一般村民 调查目的了解劳动力流淌等问题 调查问卷共发放60份,回收60份,有效问卷59份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村劳动力流淌的规模逐年增长,尤其自2003年以来。“民工潮”使中国农村劳动力流淌问题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农夫工外出务工。出于增加经济收入的须要,越来越多的农夫走出土地,选择外出务工,外出务工者大都常年在外,一年之中只有农忙或春节时才返乡回家。大量青壮年农夫外出务工,将老年人留在家中,其次,高校毕业生不返乡就业。近年来,随着全国高校的不断扩

33、招,入高校的中学毕业生数量逐年增加。然而,由于经济不发达,可供应的就业机会较少且整体工资水平较低,对高校毕业生的吸引力不大,升入高校的学生毕业后大都选择在外地找寻工作。绝大部分毕业生在外地工作学习、甚至安家落户,他们常年不返回老家,使父母成为了空巢老人。以来出现的“民工荒”却让我们陷入了困惑:中国既然是人口大国为何会出现“民工荒”?是什么因素导致在同一地区一部分人情愿外出打工而仍有一部分人选择在家乡从业? 本文将在综述国际国内关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理论的基础上,依据实地调查劳动力转移状况,分析导致当地劳动力流淌的缘由和劳动力流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由此得出关于中国农村劳动力流淌的一些结论提出几

34、点建议。 一、 文献综述 关于农村剩余劳动力流淌问题,国内外学者做了大量探讨。其中国外学者所做较为闻名的即为刘易斯两部门模型、拉尼厮-费景汉模型和托达罗模型。刘易斯模型将发展中国家的经济界定为由两部门组成:一个是劳动的边际生产率很小甚至为零但劳动力无限供应的“维持生计”部门,即传统的农业部门,另一个是具有较多资本和较高劳动生产率的“资本主义”部门,即现代工业部门,在劳动力自由流淌的前提下,现代工业部门相对于传统农业部门较高的工资水平会促使 【1】农村剩余劳动力向现代工业部门流淌。拉尼斯和费景汉认为:刘易斯模型忽视 了农业自身发展问题和农业对工业增长做出的贡献,他们指出农业剩余劳动力流 【2】动

35、是农业技术进步、人口增长和工业资本存量增长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在 托达罗模型中,城乡的预期收入差距而不是实际收入差距被认为是人口流淌的确定因素,只要城市的预期收入减去迁移成本大于农村收入,理性的劳动力就会选择迁移,其中城市预期收入由城市工资水平和城市就业率的乘积确定。 国内学者对影响劳动力流淌因素的探讨主要是从制度、家庭、教化等方面绽开的。杨春瑰从制度因素角度考虑认为改革开放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施 【4】是农村剩余劳动力流淌的主要缘由。庞丽华认为家庭层次(家庭类型、劳动力 数量等)、社区层次(交通条件、迁移传统等)和省区层次对劳动力迁移影响较 【6】大。胡士华认为教化在我国农村劳动力流

36、淌过程中发挥着显著作用。国内外学 者对影响农村剩余劳动力流淌因素的分析都相当精辟,但本文主要是基于实地调查的劳动力转移状况所做,故只依据所做调查问卷中涉及到的方面加以分析。 二、基于调查问卷的分析结果 山西省洪洞县明姜镇南伏牛村劳动力流淌规模比较大,在被调查的59人中 有41人家中有人外出打工,占被调查人数的69.5%。外出打工者以中青年男性和青年女性为主,中老年女性占很小比例。长期外出打工者的务工地点主要集中在东南沿海地区,短期(季节性)务工人员主要分布在本省的临汾市,只有极少数务工人员分布在中西部地区。外出打工者所从事行业以建筑业、制造业和饭店服务等体力劳动为主,所需技能和学问水平较低。且

37、打工者本身文化水平不高,很少有人参与过技能培训。打工者的工资水平由于从事行业、技能水平、打工地区等因素的影响从500元到2000元不等。近期的物价水平上涨降低了部分打工者的实际收入,但当问及若物价水平进一步上涨打工者是否还会选择外出打工时,64.4%的被调查者表示他或者他的家人仍会接着选择外出打工,这和我们当时预想的结果有肯定偏差。是什么缘由导致劳动力流淌呢?当地农业部门劳动力的详细状况如何?劳动力流淌过程中又存在哪些问题呢?我们将在接下来的论述中一一解答。 (一)当地农业部门劳动力现状。从调查问卷和我们与当地居民的交谈中 我们得出了这样的结论:当地没有现代工业部门,经济构成主要是传统农业,而

38、农业部门中存在着大量剩余劳动力,并且这些劳动力的人力资本薄弱。依据调查问卷得出的统计数据表明65.85的被调查者表示的外出劳动力的出外打工对家庭的农活没有产生任何影响,留在家里的人照旧可以依靠自己的力气干完农活,无一人表示打工者出外以后家里的农活一年四季都忙不过来。这表明当地农业部门存在着大量剩余劳动力。被调查者中的34.4的人认为是文化程度和技能缘由影响了它本人和家人的外出打工,而外出打工者中的73.7的人是初中及以下的文化程度,82.6的人没有接受过任何技能培训。由此可见当地农业部门劳动力的人力资本是相当薄弱的。 (二)当地农业部门剩余劳动力流淌的缘由。依据我们的分析家庭经济缘由是导致当地

39、农业部门剩余劳动力流淌的主要缘由。外出打工者家庭收入的主要来源在家人外出打工之前主要是传统种植业,但在打工之后,家庭收入的很大一部分来自于打工收入。下面的调查结果清晰的显示了当地劳动力流淌的缘由: 64.4的被调查者表示若物价进一步上涨,打工者仍会选择接着外出打工,选择接着外出打工的人中有39.5的人表示由于打工收入是家庭的主要收入来源,故不得不如此,有21的人表示由于外出打工的收益大于种地的收益,所以照旧外出。 从调查结果可以看出由于传统种植业不能给农夫带来较高的经济收益,外出打工虽然存在种种不便,但理性的农村劳动力依旧会选择收益较高的外出打工。加之今年虽然粮食价格也在上涨,但较之于生产资料

40、的价格上涨幅度来说涨幅相对较小,而且当地居民表示家庭所种粮食基本用于家庭消费并不在市场上销售,这无疑加剧了当地居民的生活负担。由于传统种植业不能给当地居民带来生活条件的改善,若接着坚持传统种植业甚至有可能使生活状况进一步恶化,当地多数居民在物价进一步上涨时仍会接着选择外出打工。 (三)当地劳动力流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流淌的劳动力自身素养不高,并且几乎没有途径来提高自己的人力资本。依据我们对外出打工者基本状况的统计大多数的外出打工者是初中及以下的文化程度,并且没有接受过任何技能培训,而他们具有的低人力资本对打工者本身的收入产生了很大影响。下图就显示了对打工者工资造成影响的因素影响比重。 从图

41、中可以看出文化程度和技能对打工者工资的影响最大,但事实上即便如此,这些具有低人力资本的打工者照旧选择外出打工。也就是说他们虽然相识到了自身的局限性,但和在家种田相比他们仍旧选择外出打工。 一般来说外出打工者在肯定的岗位上干了较长时间以后会积累肯定的技能,但调查状况显示大多数低人力资本的外出打工者从事的是没有技术含量的体力劳动,这样的劳动不利于他们技能的提高,而他们在繁重的体力劳动重压之下也很少有人会主动的提高自身文化水平。 2.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具有明显的兼业性和不稳定性。这些转移的劳动力绝大多数还保留着对土地的承包权,尤其是在乡镇企业和本地城市就业的人员,除平常务工外,农忙季节都要回家从事农业

42、生产,属亦工亦农性转移。因此,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和就业岗位的不稳定性,很难做到精确的统计。 3.乡镇企业是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的主渠道,但吸纳实力已有所减弱。改革开放以来,我市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主要是以发展乡镇企业为载体,实行离土不离乡、进厂不进城的农村内部就地转移方式。因此,乡镇企业的发展对转移我市农村剩余劳动力,解决就业压力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是,近年来,由于受宏观经济环境的改变和其他因素的影响,乡镇企业面对的市场约束明显增加。另外,受金融体制和银行内部体制改革的影响,乡镇企业的干脆融资和间接融资越来越困难,资金供应渠道受阻,支持不足,乡镇企业新增容量明显削减 。

43、除此之外,随着国有企业改革力度的加大,乡镇企业的机制优势和实惠政策逐步消逝,以及乡镇企业自身技术装备落后,人才匮乏,管理粗放,在产品竞争和人才竞争日趋激烈的今日,亦难以保证其持续增长。上述冲突和问题构成了制约乡镇企业持续发展的主要障碍,由此而使其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实力减弱。 4.劳务输出是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又一出路。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的进 步,我市农村劳动力的就业观念已发生了很大改变,已逐步从离乡不离土,进厂不进城的陈旧观念中解脱出来,融入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大潮中,很多农夫走出农村,走向社会、走向城市,到处都有农村劳动力大军。他们不再是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庄稼汉而是以工人、商人、专业技术人

44、员或企业主的身份活跃在社会经济舞台之上。 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不仅增加了农夫的收入,缓解了农村的就业压力,更重要的是它不仅填补了城市结构性就业空位,为城市建设供应了大量廉价劳动力,成为城市经济发展中不行缺少的生力军,而且随着部分劳动力的回流,将资金、技术、信息和新观念注入农村,加速了传统落后地区农村面貌的变更。 5.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输出,在方式上仍存在着相当程度的盲目性。 改革开放以来,城乡市场发展较快,相比之下,劳动力市场发展明显落后。缺少组织引导,因此,农村劳务市场的发育尚处于原始阶段,以自发、分散、规模小、不规范为其显著特征。一是缺乏精确的劳务信息和统一的组织管理。盲目外出务工,使不少

45、人找不到合适的工作,二是外出务工人员的合法权益得不到有效爱护,工资被拖欠、克扣或被迫加班加点,工伤事故无人管、无人问等现象时有发生,干脆影响着收入的增加和农夫外出务工的主动性。三是劳动者普遍存在文化水平低、生产技能差的问题,由此而造成就业层次低,择业空间小。目前异地建筑业、工业、商业饮食业和服务业中的低层次工种是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主要去向。 三、结论及建议 通过其次和三部分的分析可以看到,当地农业部门存在大量的剩余劳动力须要向非农部门转移,导致当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的因素主要是传统种植业收益不高,而当地转移的劳动力都存在一个共同问题:自身素养不高,阻碍当地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因素主要是传统的养老观

46、念和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不健全。依据以上分析,我们就当地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提出几点建议: 一、当地传统农业部门中的大量的剩余劳动力应向非农部门转移。在转移过程中当地政府应切实做好两方面的工作:其一、发展当地手工加工和猕猴桃深加工工业,引导剩余劳动力就地转移;其二、在当地村民中主动开展各种技术培训,如手工加工、修理、装修等,为想要外出打工的村民供应提高他们人力资本的途径,也为留在传统农业部门的妇女们供应在家创收的渠道。 二、转变当地传统农业部门的种植结构。由于物价上涨等因素的影响,种植粮食作物必定不会变更农户的经济地位,因此当地政府应主动引导农户转变种植结构,削减粮食作物种植面积,增加适合当地气候和土壤条件的猕猴桃、李子、油菜等经济作物。 三、加紧建设养老保险制度。一方面,为外出打工者解除后顾之忧,让他们放心的外出打工,促进当地剩余劳动力转移;另一方面,在我国人口老龄化趋势渐渐加强的状况下,发展养老保险对减轻后代的经济负担又是非常有利的;同时它也有助于转变我国农村养老观念,消退性别卑视现象。 第26页 共26页第 26 页 共 26 页第 26 页 共 26 页第 26 页 共 26 页第 26 页 共 26 页第 26 页 共 26 页第 26 页 共 26 页第 26 页 共 26 页第 26 页 共 26 页第 26 页 共 26 页第 26 页 共 26 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书 > 工作报告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