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物理其他简单机械测试题.pdf

上传人:文*** 文档编号:92328098 上传时间:2023-06-03 格式:PDF 页数:89 大小:11.94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九年级物理其他简单机械测试题.pdf_第1页
第1页 / 共89页
九年级物理其他简单机械测试题.pdf_第2页
第2页 / 共8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九年级物理其他简单机械测试题.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九年级物理其他简单机械测试题.pdf(89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五、其他简单机械5分钟训练(预习类训练,可用于课前)1.定滑轮实质是_ _ _ _ _ _ _ 杠 杆,不省力也不费力,但是可以改变的作用方向;动滑轮实质是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的杠杆,省力,多费 的距离,不能改变 的作用方向。思路解析:定滑轮的动力臂与阻力臂都为滑轮的半径,所以为等臂杠杆,既不省力也不费力。但可以改变力的作用方向。动滑轮的动力臂是滑轮的直径,阻力臂是滑轮的半径,所以是省一半力的杠杆,多费一倍的距离,且不能改变力的方向。答案:等 臂 力 动 力 臂 为 阻 力 臂 的 二 倍2 一 倍 力2.滑轮组是由_ _ _ _ _ _和 组成

2、的,省力,改变力的作用方向(选 填“能”或“不能”);若滑轮组由n段绳子吊着物体,则提起物体所用的力是物重的 o思路解析:使用定滑轮可以改变力的方向,但不能省力;使用动滑轮能省力但不能改变力的方向,很多情况下单独使用很不方便,因此动滑轮与定滑轮组合起来使用。滑轮组由几段绳子吊着物体时,提起物体所用的力是物重的儿分之一。答案:定 滑 轮 动 滑 轮 能 能 3.如图13-5-1所示,标出了轮半径和轴半径,物体的质量都相同,则最大拉力是_ _ _ _ _ _ _ _0图 13-5-1思路解析:根据Fl=G/4,F2=3G,F3=G/3,则最大的拉力是F2。答案:F210分钟训练(强化类训练,可用于

3、课中)1.希望中学要安装升旗杆,下列简单机械中,适合安装在旗杆顶端的是()A.杠杆 B.动滑轮 C.定滑轮 D.斜面思路解析:旗杆顶端的滑轮应该是固定不动的,所以应使用定滑轮。答案:C2.如图13-5-2所示,通过定滑轮匀速提起重物G时,向三个方向拉动的力分别为F l、F2、F 3,则三个力大小关系是()图 13-5-2A.F 1最大B.F 2最大C.F 3最大D.一样大思路解析:由于定滑轮支点在轮中心,而轮中心到轮边的各点距离相等(半径),即三个力的力臂都相等且都等于物体重力的力臂。答案:D3.要用30N的力刚好提起重40N 的物体,下列简单机械中可以采用的 是(不计机械本身重和摩擦)()A

4、.一个定滑轮B.一个动滑轮C.杠杆D.一个定滑轮和一个动滑轮组成的滑轮组思路解析:定滑轮不省力;一个动滑轮省力一半,不必用30N的力;一个定滑轮和一个动滑轮组成的滑轮组,提起重40N 的物体时只需40用力20N或 N。答案:C4.如图13-5-3所示,G=200N,滑轮重G=40N,要使物体能匀速上升 2 m,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不计滑轮的摩擦)()图 13-5-3A.F=440N,并向上移动4mB.F=140N,并向上移动4mC.F=440N,并向上移动lmD.F=480N,并向上移动1m思路解析:动滑轮两侧绳中拉力均为T=G=200N,所以向上的拉力为F=G+2T=G+2G=40N+2X2

5、00N=440N。物体上升 2 m,动滑轮每侧绳子只需缩短1 m,所以施力端向上移动1m。答案:C5.如图13-5-4,滑轮A 上挂一重10N的物体B,C 为固定点(地面),当滑轮A 在力F 的作用下向上匀速上升时,滑轮A 的速度为重物B上 升 时 速 度 的,力 F 应为 N(滑轮A 和绳重及摩擦h思路解析:在相等的时间t 内,B 上升的速度VB=7,A 上升的速度h _ ,VA=2 F,显 然VA=5VB。又因为滑轮A 和绳重及摩擦均不计,故 F=2GB=20N。J答案:2 206.如图13-5-5所示,若拉力F=900N,物体A 重 1500N,不计滑轮重和绳与滑轮间摩擦。当绳子自由端移

6、动3 m,则沿水平方向匀速拉动物体A 前进时,物体A 与地面间摩擦力是_ _ _ _ _ _ _ _ _ N,物体A 移动m0图 13-5-5思路解析:这是一类滑轮组常见的问题。不计滑轮重和绳与滑轮间摩擦,但是物体A 与地面间是有摩擦力的。分析可知:有 3 段绳子分担了对A 向左的拉力,即 F=HF拉,因为物体A 沿水平方向匀速前进,根据二力的平衡条件可知:水平方向上物体A 受的拉力与摩擦力大小相等,题中物体A 的重力是干扰条件,所 以 f=F 拉。由此可知:f=3F=3X900N=2700N,绳子自由端移动距离s 与物体A 移动距离 s 间有如下关系:s=3 s,所以s 3ms=3=3=lm

7、o答案:2700 1快乐时光张老师正在抽背单词,小明靠惯性往下背着,背到一小段,后面的忘记了。小明好奇地问:“老师我从头背起行吗?只听老师说:“行,我先存盘,你再重启吧。”30分钟训练(巩固类训练,可用于课后)1.如图13-5-6所示,简单机械均不计摩擦,图 B 中 R=2 r,其中最省力 的 是()思路解析:图A 中动力F=2G;图B 中,由F R=Gr,得动力F=2;G G图C 中F=,;图D 中F=o答案:D2.如图13-5-7所示,人对绳的拉力都是F,将各重物匀速提起。不计图 13-5-7A.G1B.G2C.G3D.G4思路解析:图(1)是定滑轮:其作用是不省力。拉力大小与物重相同,即

8、G1=F。图(2)是动滑轮:其作用是省一半力,拉力F 是物重的1/2,即G2=2Fo图(3)是滑轮组:承担重物和动滑轮的绳子有三段拉力F 是物重的1/3,即 G3=3F。图(4)的滑轮组:承担重物和动滑轮的绳子有两段,拉力F 是物重的 1/2,即 G4=2Fo物重最大的是G 3,正确的选项是C。答案:C3.如图13-5-8所示,用三种方法拉动同一物体在相同的水平地面上做匀速直线运动,所用的拉力分别是F l、F2、F 3o则()图 13-5-8A.F1 F2F3B.F1 F2F1 F3D.F2F1 F1F2答案:D4.如图13-5-9所示,若每个滑轮重均为1 N,在绳的自由端用力将重25N的物体

9、匀速提起,不计摩擦,则拉力F=No思路解析:滑轮A是定滑轮,滑轮B是动滑轮,承担重物和动滑轮的绳子有两段,拉力F是总重的1/2。G+G动 滑 轮25N+1N即 F=-2 =2 =1 3 N o答案:1 3 N5.使用图1 3-5-1 0所示的滑轮,将重2 0 0 N的物体M沿水平地面匀速拉动时,物体受到的摩擦力是1 2 0 N,则拉力F=N o (绳子、滑轮重及摩擦不计)图 1 3-5-1 0思路解析:题图中所示的滑轮是动滑轮,其作用是省一半力,即拉力F 是摩擦力 f 的 1/2。F=2 f=2 x i 2 0 N=6 0 No答案:6 06.如果物体和动滑轮的总重是9 0 N,用一定滑轮和一

10、个动滑轮组合起来提升这个物体,所用的力可以是_ _ _ _ _ _ _ _N和 No不计摩擦)思路解析:用一个定滑轮和一个动滑轮组合起来提升这个物体,绳子的绕法有两种。一种是由2段绳子承担重物和动滑轮,所用的拉力是总重的5,即F=G90N总/2=45No另一种绕法是由3段绳子承担重物和动滑轮,所用的拉力就是总重的13,90N即 F=G 总/3=丁=30No答案:45N 30N7.如图13-5-11所示四个滑轮组,如果滑轮的重力和一切摩擦及丙组的板重不计,重物G的重力为600N。要将重物匀速提起,四种情况下拉力F分别为F甲=,F乙=,F丙=_ _ _ _ _ _ _ _ _,图 13-5-11思

11、路解析:根据同一根绳子中拉力处处相等和每个滑轮的受力平衡可知:图甲,3F=GF=3G=3 X 600N=200N_ _图乙,8F=GF=8G=8 x600N=75N图丙,7F=GF=,G=7 X600N=85.7N_ _图T,2F=GF=2G=X 2600N=300N。答案:200N 75N 85.7N 300N8.如图13-5-12所示,利用定滑轮、动滑轮及滑轮组匀速向上提升重物。已知作用在绳子自由端的拉力F 甲=F乙=尸丙=50?4。贝 I :乙 丙图 13-5-12(1)不计动滑轮重和绳与滑轮之间摩擦时,提升的物重分别是G 甲=N,G 乙=N,G 丙=N o(2)动滑轮重3 N,不计绳与

12、滑轮之间摩擦,提升的物重分别是G 甲=N,G 乙=N,G 丙=N o 当 物 体 被 提 升 2 m 时、绳子自由端移动的距离分别是s 甲=m,s 乙=m,s 丙=m。(4)如果物体被提升的速度都是0.2m/s时,绳子自由端移动的速度分另!J 是:v 甲=m/s,v 乙=m/s,v 丙=m/s。思路解析:定滑轮的实质是等臂杠杆,它的作用:不省力,但是可以改变用力方向。动滑轮实质是动力臂是阻力臂2 倍的杠杆,它的作用是:省力,但不能改变用力方向。首先分清滑轮是定滑轮还是动滑轮,然后找F 与 G 的关系。答案:(1)50 100 150(2)47 97 147(3)2 4 6(4)0.2 0.40

13、.69.如图13-5-13所示,若加在绳的自由端的拉力F=G/3,试画出绳子的绕法。G图 13-5-13思路解析:若使拉力 F=G/3,则承担重物和动滑轮的绳子段数应是三段。绳子的起始端应先勾在动滑轮上,然后,再依次通过定滑轮和动滑轮,如下图。答案:如下图所示。10.如图13-5-14所示,当水平拉力F 为 20N 时,刚好使放在水平地面上的200N的物体匀速直线运动,求物体与地面的摩擦力。思路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能否根据物体的运动状态对物体进行受力分析,及对滑轮组的知识能否灵活运用。因为物体在水平方向上受到滑轮组拉力P和地面的摩擦力f 作用,做匀速直线运动。拉力等于摩擦力,即F=fo又因为动滑

14、轮由两段绳子承担阻力F ,那么F=2 F,所以f=2F。答案:摩擦力f=2F=2X20N=40N11.一根绳子只能承担5000N的力,用它提起1.8X104N的重物,应选什么样的滑轮组?怎样绕线?画出绕线图。思路解析:先利用滑轮组计算拉力的公式F=G总/n算出绳子的段数n。n=G 总/F=1.8X 104N/5X 103N=3.6,应取4 段绳子。由此可以断定应把绳子固定在定滑轮上。再确定滑轮组。要使用2 个动滑轮,才能有4 段绳子承担重物。如不改变力的方向,则只要1个定滑轮,如题图(甲)所示。如果改变用力的方向,则要2 个定滑轮,如题图(乙)所示。G G甲 乙本章测评1.一根杆秤,因秤坨磨损

15、一部分,由它称得的质量比被称物体的真实质 量()A.偏大 B.偏小 C.不变 D.条件不足,无法判断思路解析:正确选项为A o 杆秤是一个不等臂杠杆,秤纽为支点O,当称物体时,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满足杠杆的平衡条件F1X11=F2X 12,其中 Fl=m lg,F2=m2g,11=AO,12=0B,若保持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时,当 m2减小时,则OB应增大,故秤坨被磨损后所称物体的质量比实际的偏大。答案:A2.如图13-1所示,杠杆处于平衡状态。若在两边的钩码下各加一个同图 13-1A.杠杆仍保持平衡 B.杠杆A端下降C.杠杆B端下降 D.无法判断思路分析:杠杆平衡时,应满足杠杆平衡条件:FlXl

16、l=F2X12o从图中杠杆两端所挂的钩码数目可知F 1 F 2,则ll=T。答案:B7.如图14-1-3所示,A、B、C三图中是同一物体在三种不同情况下静止时的情形,其中物体对支持面压力大小等于重力的是图,物 体 对 支 持 面 压 力 大 小 小 于 重 力 的 是 图,物体对支 持 面 压 力 大 小 与 重 力 无 关 的 是 图,由此可知,压力有时和重力是无关的。ABC图 14-1-3思路解析:压力的产生不一定是由于物体的重力,压力的大小有时与重力有关,例如图B中压力等于重力,图C中压力小于重力;有时又与重力无关,例如图A中,压力与重力无关。答案:B C A8.请将下列四句话中所反映的

17、物理知识填在横线上:(1)马尾提豆腐提不起来:(2)水中捞月一场空: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3)磨刀不误砍柴工: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思路解析:根据压强公式,在压力一定时,增大受力面积可以减小压强,减小受力面积可以增大压强。马尾提豆腐,受力面积小,压强较大,而豆腐所能承受的压强太小,所以马尾提不起豆腐。同样,磨刀不误砍柴工是通过减小受力面积增大压强。水中月则是平面镜所成的虚像,当然捞不着。答案:(1)在压力一定时,受力面积小压强大(2)平面镜成

18、虚像(3)在压力一定时,减小受力面积可以增大压强图 1 4-1-49.2 0 1 0 年 3 月,大型国宝珍品秦始皇兵马俑在福建省博物馆展出。小红参观时发现,秦俑脚下都踏踩着一块正方形或长方形的踏板,如图 1 4-1-4所示。为了弄清这种制作的好处,她收集了一尊站立姿态兵马俑的有关数据:体 重(含 踏 板)1600N,踏板面积1.6X10-2m2。问:(1)这尊兵马俑(含踏板)的质量是多少?(g取10N/kg)(2)这尊兵马俑竖放在水平地面上时,对地面的压强是多大?(3)踏板面积比双脚面积大,这样制作有什么好处?请简要说明理由。思路解析:已知重力可根据G=mg求质量。兵马俑静置于水平地面上,对

19、地面的压力等于其重力。压力一定时使用脚踏板增大受力面积可减小压强,任何材料都有一个承受压强的最大程度,超过这个程度材料就会损坏。包括博物馆的展厅也只有一定的承受压强的能力,这样制作可以起以保护兵马俑和展厅地面作用。G 1600N答案:(1)这尊兵马俑(含踏板)的质量是m=g=10/依=160kg。(2)这尊兵马俑竖放在水平地面上时,对地面的压强 G 1600Np=S=S zz 1.6 x 10-in =1X104Pa。(3)由于p=8=,在G不变的情况下,由双脚触地变为踏板着地,由于踏板面积比双脚面积大,从而减小了压强,而达到保护兵马俑及地面的目的。10.(1)如 图14-1-5所示,物 体A

20、、B叠放在一起,画 出A对B的压力及B受到的重力的示意图。AM B图 14-1-5 图 14-1-6(2)如 图 14-1-6所示,物体M 放在斜面上,静止不动。画出其所受重力及对桌面压力的示意图。思路解析:作用点要画在受力物体上,压力的作用点在被压物表面上,重力的作用点在物体的重心。压力方向垂直于物体表面,重力方向竖直向下。方法总结:解答此类问题一定要明确:重力是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重力的作用点在物体的重心;垂直作用(压)在物体表面上的力叫做压力,压力的作用点在被压物表面上,方向垂直于物体表面,重力方向竖直向下,作用点要画在受力物体上。11.在一次刑事案件侦察中,公安人员在海滩上

21、发现了一连串罪犯逃跑时的清晰脚印,公安人员用蜡对其中一只鞋印进行了浇注,测得蜡鞋模的平均厚度为4 c m,质 量 为 9 0 0 g,又经仪器测试发现达到鞋印同样的深度需要的压强为2.4X 104Pa,请你帮助公安人员,计算罪犯的体重为多少?思路解析:由蜡鞋模的质量和蜡的密度计算出蜡鞋模的体积:一 0.9kgV 蜡=P蜡=0-8xlO、g/?=0 3m3由蜡鞋模的体积和蜡鞋模的厚度,计算出蜡鞋模的底面积,即罪犯一只脚与地面的受力面积:“蜡 1 0-,”3S=%=0.04/n=0.025m2由罪犯对地面的压强和受力面积,计算出罪犯对地面的压力,即罪犯的体重:G=F=pS=2.4X 104PaX0

22、.025m2=600No答案:罪犯的体重为600N12.湖北神农架科学考察队在丛林深处松软平整的泥地上发现“野人”行走时留下的新鲜脚印,队员小明用方格纸描下了“野人”的脚印,如 图 14-1-7所示,并测出脚印深2cm。已知方格纸每小格的边长是3 c m,则“野人”每只脚的面积为多少平方厘米(不满一格的以半格计)?一般情况下,人的身高大约是脚长的7 倍,照此推算“野人”身高大约为多高?为了估测“野人”的质量,小明从背包中拿出一个边 长 为 5 cm 的正方体铝块,放 在“野人”脚印旁的平地上,并在铝块上面加岩石块,当铝块陷入泥中的深度也为2cm 时,用测力计测出铝块和岩石块的总重为65N,据此

23、小明算出“野人”的质量为多少?(取 g=10N/kg)图 14-1-7思路解析:解决本题基本思想是:首先通过方格纸获得“野人”的脚的面积,在面积计算中,不足一格的均算半格。然后通过铝块和岩石的实际获得泥中下陷2cm的压强,然后根据F=pS计算出压力,即可得罪犯的体重。最后利用G=mg获得其质量。至于判断“野人”的身高则纯粹是根据信息进行简单计算。答案:由图可知“野人”一只脚面积为40X9cm2=360cm2而身高则为 9X 3cmX 7=27 X 7cm=1.89m又 由 于 对 于 铝 块 和 岩 石 使 泥 石 下 沉2 c m的 压 强 为G 65Gp=S=25cm2=2.6N/cm2“

24、野人”的体重为:G=pX Sl=2.6N/cm2X 360cm2=93.6kgo二、液体的压强5分钟训练(预习类训练,可用于课前)1.液体内部压强的特点:(1)液 体 内 部 向 各 个 方 向(填“有”或“没有”)压强。(2)在液体内部同一深度处,液体向各个方向的压 强 大 小 o (3)液 体 内 部 的 压 强,随深度的增加o (4)液体内部的压强跟液体的密度 o思路解析:因为液体受重力作用,并且具有流动性,所以液体对阻碍它散开的容器底和容器壁都有压强。实验表明液体内部向各个方向有压强;在液体同一深度,液体向各个方向的压强大小相同;液体内部的压强,随深度增加而增大;液体内部的压强还跟液体

25、的密度有关系,密度越大压强也越大。答案:(1)有(2)相等(3)而增大(4)有关系2.液体由于受到 而对容器底及浸在液体内部的物体产生压强,由于液体还具有 性,所以对侧壁也产生压强。思路解析:由于液体受重力作用,且具有流动性,所以液体对阻碍它散开的容器底和容器壁都有压强。答案:重 力 流 动3.图14-2-1所示的各图中,探究液体内部压强的实验是()图 14-2-1思路解析:不同的实验有各自的实验装置,A是惯性实验;B是用天平测质量;C是测液体内部压强的实验;D是平面镜成像实验。答案:C4.下列日用器具中利用连通器原理工作的是()A.喷泉 B.钢 笔 吸 水C.洒水壶 D.液体压强计思路解析:

26、连通器必须是底部相通,上端开口,且盛同种液体,当液体静止时液面相平。符合连通器构造的有喷泉、洒水壶,所以AC选项正确,而BD错。答案:AC10分钟训练(强化类训练,可用于课中)1.图14-2-2中,采用减小受力面积的方法增大压强的事例是()图 14-2-2思路解析:本题考查影响压强大小的因素。影响压强的两个因素:一是压强不变时增大接触面积可以减小压强;而减小接触面积就能增大压强。二是接触面积不变时增大压力就增大压强;减小压力就减小压强。A、C、D都是增大了面积,故而都是为了减小压强,只 有B是减小面积,增大压强。答案:B2.关于液体内部的压强,下面的说法哪一种是对的()A.在液体内部,液体向各

27、个方向的压强都相等B.物体在液体内部受到液体的压强,各个方向的压强都相等C.在液体内部的同一深度,液体向各个方向的压强都相等D.在液体内部,液体向下的压强总比向上的压强大思路解析:在液体内部各个方向上都有压强,同种液体中的同一深度处各个方向的压强相等;深度越大,压强越大。答案:C3.连通器在日常生活、生产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如 图1423所示的事例中利用连通器原理的是()过路涵洞 拦河大坝 洗手间下水管 船问图 14-2-3A.只有B.只有C.只有D.思路解析:上面的例子中都是生活中有的,除了拦河大坝不是利用连通器原理外,其他都是利用连通器原理。答案:C4.如图14-2-4所示,a、b、c底部互

28、相连通,自b注入水,当图中水不流动时()图 14-2-4A.a中液面最高B.b中液面最高C.c中液面最高D.a、b、c中液面一样高思路解析:a、b、c构成连通器,水不流动时;各容器中液面保持相平,与容器的形状、大小无关。答案:D5.如图14-2-5所示,三个完全相同的容器,里面分别装有质量相等的三种不同液体,三个容器都是圆柱形,那 么(1)这三个容器底受到液体的压强 pa pb pc(填“V”=”或 );(2)三种液体的密度相比较Pa Pc Pb;(3)三容器对桌面的压强pA pB pCo思路解析:根据液体对容器底的压强产生的原因,我们知道,三容器中液体对容器底的压力相等,而受力面积相等,因此

29、压强相等;三容器A容器中液体的体积最小,B容器中液体的体积最大,但它们质量相等,所以P a最大,P b最小;由于三容器完全相同,三液体质量相等,故三容器对桌面的压强相等。答案:(1)=(2)(3)=6.一艘潜艇能潜入海水下1500m,问它能承受的压强是多大?思路解析:液体内部的压强与深度和液体的密度有关系。利用液体内部的压强公式p=P液g h可以求出海水1500m深处的压强。已知h=1500m,P液=1.3X103kg/m3,g取10N/kg,将上述各值代入液体内部压强公式即可求得p=1.95 X 107Pa。答案:1.95X107Pa快乐时光深夜,蒙面劫匪在街上劫住一位衣冠楚楚的人,用枪指着

30、他说:“把你的钱拿给我!”那人勃然大怒:“我告诉你,我可是国会议员!”“那把我的钱还给我!”劫匪愤愤地吼到。30分钟训练(巩固类训练,可用于课后)1.如图1 4 2 6 盛有某液体,pA、pB、p C 分别表示A、B、C 三点处液体的压强,则()-二 二 二 二 二 二 二 二 二 二 二 二 二 二 二 二 二 二 二 二 二 二图 14-2-6A.pA=pB=pCB.pA=pC pBC.pApCpB D.p A=pB pC思路解析:根据液体内部的压强与液面下的深度有关系,与液体的密度有关系。现在是同一种液体,这就是说只与深度有关系。A、B 的深度一样,所 以 A、B 两点处的压强相等。C

31、点的深度大于A、B,所 以 C 点处的压强最大。即:pA=pBFbFcB.FaFb=FcC.Fa=FbFBFCFDB.FAFBFC=FDC.FA=FB=FCFDD.FB=FCFAFD思路解析:本题考查对浮力产生原因的理解。判断物体浸在液体中是否受浮力的作用,不能只看它是否浸没在液体中,而应该根据浮力的定义及浮力产生的原因来判断。虽 然 A、B、C、D 四个物体,它们的形状不同,组成的物体种类不同,有的是实心的、有的是空心的,浸入水中的深度也不同,但这些不同条件跟浮力的大小均无关,浮力的大小只跟液体的密度与排开液体的体积有关。因为这四个物体是浸在同一种液体中,液体的密度相同,所以浮力的大小由排开

32、液体的体积而定,但 D 物体与容器底紧密结合,故浮力为零。由此可知,此题A、B、C、D四个物体所受浮力大小可以用下式来表示,即F B =F C F A F D o答案:D6.如图1 4-5-5所示,小鱼口中吐出的气泡在升至水面的过程中,体积会逐渐变大,则气泡受到的浮力和气泡内气体的压强的变化情况是()图 1 4-5-5A.浮力压强都不变B.浮力变大,压强变小C.浮力变小,压强变大D.浮力、压强都变大思路解析:气泡越往上走,水越浅压强越小,气泡体积变大,浮力变大。(P水不变,根据p=P水g h及F浮=P水g V排可知)答案:B7.如图1 4-5-6所示,同一物体以两种方法浸入水中,其上、下表面压

33、力差F甲与F乙的关系为()甲 乙图 1 4-5-6A.F甲VF乙B.F甲F乙C F甲=F乙D.条件不足,无法确定思路解析:压力差即浮力G排,放置方式不同,V排不变,浮力不变,即压力差相等。答案:C8.图14-5-7为用来探究同一物体所受浮力与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过程图。(a)(b)(c)(d)图 14-5-7(1)图 的实验可以用来探究物体浸没在液体中所受的浮力是否跟浸入的深度有关;(2)图 的实验可以用来探究物体浸在液体中受到的浮力大小是否跟它排开水的体积有关。思路解析:比较(a)、(b)可看出,物体是部分浸入液体中,它们浸入液体中的体积是不同的,这样当液体的密度相同时,就可根据弹簧测力计的示

34、数变化来探究浮力的大小跟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是否有关。同样,(c)、(d)两图反映的都是物体浸没在液体中的情况,(d)图中的物体浸在液体中的深度大于在(c)中的深度,但它们排开液体的体积是相同的,故可用来探究浮力的大小跟物体浸没在液体中的深度是否有关。答案:(c)、(d)(a)、(b)9.小明在大海里游泳时,发现身体比在淡水里游泳更轻,在大海里游泳更容易。他猜想:这种感觉可能与海水中的盐有关。他设计了一个实验,实验的主要器材有:一个装有水的烧杯、一块比水的密度稍大的小塑料块、一包食盐、一根玻璃棒等。实验过程:把小塑料块放入装有水的烧杯中,小塑料块沉入水底(完全浸没),然后慢慢向水中加入食盐并搅拌

35、,直到小塑料块悬浮且静止在水中。通过这个实验得到 的 结 论 是 物 体 (填“质量”“重力”或“排开液体的体积”)一定时 越大,物体所受的浮力越大。由此证明他的这种感觉确实与海水中的盐有关。思路解析:物体的体积一定时,密度越大重力也越大。海水的密度大于淡水的密度,所以在海水里游泳感觉身体更轻。他做的实验可以得到如下结论: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一定时,密度越大,物体所受的浮力也越大。这个实验验证了“海水比淡水密度大”的猜想。答案:排开液体的体积液体密度10.如图14-5-8所示,边长为1的正方体,全浸在水中,上表面与液面相平行,距液面h,则前、后、左、右各侧面对应部分压强相等、合力为;上 表 面

36、受 到 水 的 压 强 为,下表面受到水的压强为,上 表 面 受 到 压 力 为,下表面受到水的压力为,则上、下表面的压力差为 o由此可知,浮力的实质即是_ _ _ _ _ _ _ _ _ _ _o_zK _图 14-5-8思路解析:液体内部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同一深度,向各个方向的压强都相等,前、后、左右对应深度压强大小相等,互相抵消,合力为零,而上下表面的深度不同,压强不等,所以上下表面存在压力差,即是浮力产生的原因。浮力的方向,即合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上的。思路解析:液体内部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同一深度,向各个方向的压强都相等,前、后、左右对应深度压强大小相等,互相抵消,合力为零,而上下表

37、面的深度不同,压强不等,所以上下表面存在压力差,即是浮力产生的原因。浮力的方向,即合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上的。答案:零 P 水 hg P 水 g(h+l)P 水 ghl2 P 水 g(h+l)12 P 水 gl3液体对物体上、下表面的压力差11.在 探 究“浮力的大小等于什么”这一问题时,班 级 的“物理小博士”为同学们做了如图14-5-9所示的一系列实验,请你从中选出一些图,针对某一因素进行探究,并通过分析弹簧测力计的示数,说明你的探究结果。图 1 4-5-9(1 )探 究 的 因 素 是(2 )选 用 的 图 是3 )探 究 的 结 果 是思路解析:本题探究浮力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根据阿基米

38、德原理,浮力与P液 及V排有关,可采用控制变量法,保持一个量一定再进行探究,浮力受另一个量的影响。答案:(1)本题探究浮力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2)可探究浮力的大小与排开液体之积的关系;选图甲、乙、丙或甲、乙、丁,结论是浸在同一液体中的物体浸入越大所受浮力越大;(3)对于浸入在同一种液体中的物体浮力与深度的关系;选图甲、丙、丁。结论:浸入在同一液体中的物体,浮力与深度无关。1 2.图1 4-5-1 0所示是探究“浮力的大小等于什么”的实验装置及实验过程。甲 乙 丙 丁图 1 4-5-1 0(1)比较甲、丙可以求出 o(2)比较乙、丁可以求出 o(3)比较(1)(2)的结果可以得出结论:,这就是

39、著名的 原理。公式为。思路解析:前者用“称重法”求浮力;后者用“质量差法”求G排。答案:(1)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的浮力(2)物体排开液体所受到的重力(3)浸在液体里的物体受到液体的浮力等于物体排开液体所受到的重力 阿 基 米 德F浮=6排1 3.在弹簧下端挂一个塑料筒,筒下面吊一个金属块,记下弹簧伸长后到达的位置O,如图1 4-5-1 1所示,取一个溢水杯,杯内的水装到溢水管口。把金属块全部没入水中,水被排到溢水口旁的小杯中,金属块受到浮力,弹簧的伸长量变小,如图1 4-5-1 1乙所示,然后把小杯中的水全部倒入弹簧下的小筒中,弹簧又伸长到原来的位置O,如图1 4-5-1 1丙所示。请你用简练的语言说出,从这个实验能得到什么结论。图 14-5-11思路解析:课本中探究阿基米德原理,是先用称重法测出浮力的大小,最后称出从装满水的溢水杯中排到小桶里的水的重力,比较被物体排开液体所受的重力和物体所受浮力的大小后得出结论。此实验没有测量被物体排开液体所受的重力,而是采用将排出的水加到弹簧测力计下,这样直接比较排出的水的重力与原来弹簧测力计示数变化(即浮力)的关系,从而也达到探究阿基米德原理的目的。答案:浸在液体里的物体所受浮力的大小等于被物体排开的液体受到的重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教案示例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