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物理试题分项版汇编系列 专题14 原子结构、原子核和波粒二象性(含解析)-人教版高三全册物理试题.doc

上传人:晚风 文档编号:92310004 上传时间:2023-06-02 格式:DOC 页数:79 大小:4.40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物理试题分项版汇编系列 专题14 原子结构、原子核和波粒二象性(含解析)-人教版高三全册物理试题.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9页
高考物理试题分项版汇编系列 专题14 原子结构、原子核和波粒二象性(含解析)-人教版高三全册物理试题.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考物理试题分项版汇编系列 专题14 原子结构、原子核和波粒二象性(含解析)-人教版高三全册物理试题.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物理试题分项版汇编系列 专题14 原子结构、原子核和波粒二象性(含解析)-人教版高三全册物理试题.doc(79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专题14原子结构、原子核和波粒二象性一、单选题1如图所示为氢原子能级示意图的一部分,根据玻尔理论,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 从n=4能级跃迁到n=3能级比从n=3能级跃迁到n=2能级辐射出电磁波的波长长B. 处于n=4的定态时电子的轨道半径r4比处于n=3的定态时电子的轨道半径r3小C. 从n=4能级跃迁到n=3能级,氢原子的能量减小,电子的动能减小 D. 从n=3能级跃迁到n=2能级时辐射的光子可以使逸出功为2.5eV的金属发生光电效应【答案】 A光电效应,A正确D错误;根据玻尔理论,能级越高,半径越大,所以处于n=4的定态时电子的轨道半径比处于n=3的定态时电子的轨道半径大,B错误;从

2、n=4能级跃迁到n=3能级,氢原子向外发射电子,能量减小,根据可知,电子越大的半径减小,则电子的动能增大,C错误2下列有关光的现象中,不能用光的波动性进行解释的是( )A. 光的衍射现象 B. 光的偏振现象C. 泊松亮斑 D. 光电效应【答案】 D【解析】光的衍射、偏振都是波特有的性质,故能说明光具有波动性(偏振是横波特有的属性),AB不符合题意;泊松亮斑是由于光的衍射形成的,能用光的波动性进行解释,故C不符合题意;光电效应说明光具有粒子性,D符合题意3用波长为的紫外线照射钨的表面,释放出来的光电子中最大的动能是。由此可知,钨的极限频率是( )。(普朗克常量,光速,结果取两位有效数字)A. B

3、. C. D. 【答案】 B【解析】据可得:,代入数据得:故选B4如图所示为氢原子能级的示意图,现有大量的氢原子处于n = 4的激发态,当向低能级跃迁时辐射出若干不同颜色的光。关于这些光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最容易发生衍射由n = 4能级跃迁到n = 1能级产生的光子波长最长B. 由n = 2能级跃迁到n = 1能级产生的光子频率最小C. 这些氢原子总共可辐射出3种不同频率的光D. 用n = 2 能级跃迁到n = 1能级辐射出的光照射逸出功为6.34eV的金属铂能发生光电效应【答案】 D【解析】A:由图象根据可得:由n = 4能级跃迁到n = 1能级产生的光子频率最高,波长最短,最不容易

4、衍射;故A错误B:由图象根据可得:由n = 4能级跃迁到n = 3能级产生的光子频率最小;故B错误C:大量的氢原子处于n = 4的激发态,当向低能级跃迁时辐射出光子种数为;故C错误D:n = 2 能级跃迁到n = 1能级辐射出的光子能量,照射逸出功为6.34eV的金属铂时,能发生光电效应;故D正确点睛:要区分一群原子跃迁时放出的光子种数和一个原子发生跃迁时放出的光子种数。5以下关于物理学家对科学的贡献的说法中正确的是A. 波尔的氢原子结构模型成功的解释了氢原子的发光机制B. 爱因斯坦的光电效应方程表明光电子的最大初动能只与入射光的频率有关C. 伽利略测出了重力加速度并指出自由落体运动就是加速度

5、为g的匀加速直线运动D. 法拉第在一次讲课中无意发现通电导线使下面的小磁针发生偏转的现象.他认为那是因为通电导线周围存在磁场的缘故【答案】 A【解析】A波尔理论很好地解释了氢原子光谱,波尔的氢原子结构模型成功的解释了氢原子的发光机制,故A正确;B爱因斯坦的光电效应方程表明,打出的光电子的初动能与金属的逸出功和入射光的频率均有关,故B错误;C伽利略并未测出重力加速度,故C错误;D发现通电导线周围存在磁场的科学家是奥斯特,故D错,故选A6已知钙和钾的截止频率分别为7.731014Hz和5.441014Hz,在某种单色光的照射下两种金属均发生光电效应,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钙的逸出功大于钾的逸

6、出功B. 钙逸出的电子的最大初动能大于钾逸出的电子的最大初动能C. 比较它们表面逸出的具有最大初动能的光电子钾逸出的光电子具有较大的波长D. 比较它们表面逸出的具有最大初动能的光电子钙逸出的光电子具有较大的动量【答案】 A【解析】根据可知,钙的截止频率较大,则逸出功大于钾的逸出功,选项A正确;根据爱因斯坦光电效应方程可知可知,钙逸出的电子的最大初动能小于钾逸出的电子的最大初动能,选项B错误;根据可知,比较它们表面逸出的具有最大初动能的光电子钾逸出的光电子具有较小的波长,选项C错误;根据可知,比较它们表面逸出的具有最大初动能的光电子钙逸出的光电子具有较小的动量,选项D错误;故选A.7如图所示为氢

7、原子的能级示意图,一群氢原子处于n3的激发态,在向较低能级跃迁的过程中向外发出光子,用这些光照射逸出功为2.49eV的金属钠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这群氢原子能发出3种不同频率的光,其中从n3跃迁到n2所发出的光波长最短B. 这群氢原子能发出6种不同频率的光,其中从n3跃迁到n1所发出的光频率最小C. 这群氢原子发出不同频率的光,只有一种频率的光可使金属钠发生光电效应D. 金属钠表面发出的光电子的最大初动能为9.60eV【答案】 DeV=10.2eV,可见,E2.49eV,能使金属钠的表面发生光电效应从n=3跃迁到n=1发出的光子频率最高,发出的光子能量为E=13.60-1.51eV=12

8、.09eV根据光电效应方程EKm=hv-W0得,最大初动能Ekm=12.09eV-2.49eV=9.60eV故C错误,D正确,故选D点睛:解决本题的关键玻尔理论,以及掌握光电效应方程,并能灵活运用,同时掌握光电效应发生条件8下列有关科学家和所涉及到的物理史实中,正确的说法是:( )A. 居里夫妇用粒子轰击铝箔时发现了中子;B. 卢瑟福的利用粒子散射实验构建了原子的核式结构,同时发现了质子;C. 爱因斯坦提出光子说,成功解释的光电效应,证明光具有粒子性;D. 普朗克建立了量子理论,玻尔解释了各种原子的发光现象。【答案】 C【解析】查德威克用粒子轰击铍核时发现了中子,选项A错误;卢瑟福利用粒子散射

9、实验构建了原子的核式结构理论;同时他用粒子轰击氮核发现了质子,选项B错误;爱因斯坦提出光子说,成功解释的光电效应,证明光具有粒子性,选项C正确;普朗克建立了量子理论,玻尔解释了氢原子的发光现象,选项D错误;故选C。9关于近代物理,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 轻核聚变反应方程中,X表示中子B. 粒子散射实验现象揭示了原子的核式结构C. 原子核的比结合能越大,该原子核越稳定D. 分别用红光和紫光照射金属钾表面均有光电子逸出,红光照射时,逸出的光电子的最大初动能较大【答案】 D【解析】根据质量数和电荷数守恒,可知X表示中子,故A说法正确;卢瑟福根据粒子散射实验现象的结果提出了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揭示了原子

10、的核式结构,故B说法正确;原子核的比结合能越大,该原子核越稳定,故C说法正确;分别用红光和紫光照射金属钾表面均有光电子逸出,红光照射时,由于红光的频率比紫光更小,根据光电效应方程可知逸出的光电子的最大初动能较小,故D说法错误。所以选D。10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 发生a衰变时,新核与原来的原子核相比,中子数减少了4B. 用不可见光照射金属一定比用可见光照射同种金属产生的光电子的初动能大C. 由玻尔理论可知,氢原子辐射出一个光子后,其电势能减小,核外电子的动能增大,原子总能量不变D. 比结合能小的原子核结合成或分解成比结合能大的原子核时一定放出核能【答案】 D【解析】发生衰变时,电荷数少2,质量

11、数少4,知中子数少2,A错误;根据爱因斯坦光电效应方程,入射光的频率越大,光电子的最大初动能也越大;不可见光的频率有比可见光大的,也有比可见光小的,B错误;由玻尔理论可知,氢原子的核外电子由较高能级跃迁到较低能级时,要释放一定频率的光子,能量减小,轨道半径减小,根据知,电子的动能增大,由于能量等于电子动能和电势能的总和,则电势能减小,C错误;比结合能小的原子核结合成或分解成比结合能大的原子核时会出现质量亏损,根据爱因斯坦质能方程得知,一定释放核能,D正确112016年8月16日1时40分,我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成功将界首颗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墨子号”发射升空中国将成为全球第一

12、个实现卫星和地面之间子通信的国家在量子世界中,一个物体可以同时处在多个位置,一只猫可以处在“死”和“活的叠加状态上;所有物体都具有“波粒二象性”,既是粒子也是波;两个处于“纠缠态”的粒子即使相距遥远也具有“心电感应”,一个发生变化,另一个会瞬时发生相应改变。正是由于子具有这些不同于宏观物理世界的奇妙特性,才构成了量子通信安全的基石在量子保密信中,由于量子的不可分割、不可克隆和测不准的特性,所以一旦存在窃听就必然会被发者察觉并规避通过阅读以上材料可知:A. 电磁波是量子化的 B. 量子不具有波粒二象性C. 可以准确测定量子的位置 D. 量子相互独立互不干扰【答案】 A【解析】电磁波是一份份的能量

13、,所以电磁波是量子化的,同时也具有波粒二象性,A正确B错误;微观的粒子与光子都具有波粒二象性,不能准确测定量子的位置,C错误;由题可知,两个处于“纠缠态”的粒子,即使相距遥远也具有“心电感应”,一个发生变化,另一个会瞬时发生相应改变,故D错误12氢原子的基态能级E113.6 eV,第n能级En,若氢原子从n3能级跃迁到n2能级时发出的光能使某金属发生光电效应,则以下跃迁中放出的光也一定能使此金属发生光电效应的是()A. 从n2能级跃迁到n1能级B. 从n4能级跃迁到n3能级C. 从n5能级跃迁到n3能级D. 从n6能级跃迁到n5能级【答案】 A【解析】n=2跃迁到n=1辐射的光子能量大于n=3

14、跃迁到n=2辐射的光子能量,根据光电效应产生的条件知,一定能使该金属发生光电效应故A正确从n=4跃迁到n=3,n=5跃迁到n=3,从n=6跃迁到n=5辐射的光子能量均小于n=3跃迁到n=2辐射的光子能量,都不一定能使金属发生光电效应故BCD错误故选A13如图所示是实验室用来研究光电效应原理的装置图,电表均为理想电表,当入射光的能量等于9 eV时,灵敏电流表检测到有电流流过,当电压表示数等于5.5 V时,灵敏电流表示数刚好等于0。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若增大入射光的强度,光电子的最大初动能将增大B. 若入射光的能量小于3.5 eV,改变电源的正负极方向,则电流表示数可能会不等于0C. 光

15、电管材料的逸出功等于3.5 eVD. 增大入射光的波长,在电压表示数不变的情况下,电流表示数会变大【答案】 C点睛:解决本题的关键掌握光电效应的条件以及光电效应方程EKm=h-W0,知道光电效应的条件是入射光的频率大于极限频率;光电流的强度与入射光的光强有关14我国科学家潘建伟院士预言十年左右量子通信将“飞”入千家万户。在通往量子论的道路上,一大批物理学家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 玻尔在1900年把能量子引入物理学,破除了“能量连续变化”的传统观念B. 爱因斯坦最早认识到了能量子的意义,提出光子说,并成功地解释了光电效应现象C. 德布罗意第一次将量子观念引入原子领域,

16、提出了定态和跃迁的概念D. 普朗克大胆地把光的波粒二象性推广到实物粒子,预言实物粒子也具有波动性【答案】 B【解析】普朗克在1900年把能量子引入物理学,破除了“能量连续变化”的传统观念,故A错误;爱因斯坦最早认识到了能量子的意义,为解释光电效应的实验规律提出了光子说,并成功地解释了光电效应现象,故B正确;玻尔第一次将量子观念引入原子领域,提出了定态和跃迁的概念,故C错误;德布罗意大胆地把光的波粒二象性推广到实物粒子,预言实物粒子也具有波动性,故D错误;故选B.15(4分)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汤姆生发现了电子,并提出了原子的栆糕模型B. 太阳辐射的能量主要来自太阳内部的热核反应C. 一束光照

17、射到某种金属上不能发生光电效应,是因为该束光的强度小D. 将放射性元素掺杂到其它稳定元素中,并降低其温度,该元素的半衰期将增大【答案】 AB【解析】试题分析:汤姆生发现了电子,并提出了原子的栆糕模型也叫西瓜模型,所以A正确;太阳辐射的能量主要来自太阳内部的热核反应(轻核聚变),故B正确;一束光照射到某种金属上不能发生光电效应,是因为该束光的频率小,所以C错误;放射性元素的半衰期与物理、化学性质无关,故温度降低,半衰期不变,所以D错误。【考点】本题考查原子模型、热核反应、光电效应、半衰期16分别用波长为和的单色光照射同一金属板,发出的光电子的最大初动能之比为12,以h表示普朗克常量,c表示真空中

18、的光速,则此金属板的逸出功为 A. B. C. D. 【答案】 B【解析】根据爱因斯坦光电效应方程可知光电子的最大初动能为:EkW;根据题意:1=,2,Ek1:EK2=1:2;则联立可得逸出W,故ACD错误,B正确故选B17如图为氢原子能级图, 5种金属的逸出功如下表:大量处在n4 能级的氢原子向低能级跃迁时,可产生多种不同频率的光。现将其中频率最大的光,分别照射在以上5 种金属的表面。则在这五种金属表面逸出的光电子中,最大的动能约为A. 7.77eV B. 10.61eV C. 11.46eV D. 12.75eV【答案】 B【解析】在氢原子向低能级跃迁时,从n=4跃迁到n=1的能级时,产生

19、的光的频率最大,即,根据光电效应方程EKm=hv-W0得,从4能级到1能级跃迁发出的光子照射金属铯产生光电子最大初动能为:12.75-2.14=10.61eV,故B正确,ACD错误。18用如图甲所示的电路研究光电效应中光电流强度与照射光的强弱、频率等物理量的关系图中A,K两极间的电压大小可调,电源的正负极也可以对调分别用a,b,c三束单色光照射,调节A,K间的电压U,得到光电流I与电压U的关系如图乙所示由图可知()A. 单色光a和c的频率相同,但a的光强更强些B. 单色光a和c的频率相同,但a的光强更弱些C. 单色光b的频率小于a的频率D. 改变电源的极性不可能有光电流产生【答案】 A【解析】

20、光电流恰为零,此时光电管两端加的电压为截止电压,对应的光的频率为截止频率,可知,ac光对应的截止频率小于b光的截止频率,根据eU截=mvm2=h-W,入射光的频率越高,对应的截止电压U截越大a光、c光的截止电压相等,所以a光、c光的频率相等;当a、c光照射该光电管,因频率相同,则a光对应的光电流大,因此a光子数多,那么a光的强度较强,故A正确,BC错误;若改变电源的极性,仍可能有光电流产生,但电流大小会发生变化,故D错误;故选A点睛:解决本题的关键掌握截止电压、截止频率,以及理解光电效应方程eU截=mvm2=h-W,同时理解光电流的大小与光强有关19如图所示,一束复色光通过三棱镜后分解成两束单

21、色光 a、b,用这两束单色光 a、b 分别照射同一光电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若 a 光恰能发生光电效应,则 b 光一定不能发生光电效应B. 若 b 光恰能发生光电效应,则 a 光可能发生光电效应C. 若 a、b 光都能发生光电效应,则 a 光的饱和电流小D. 若 a、b 光都能发生光电效应,则 a 光的遏制电压低【答案】 D【解析】根据折射率定义公式,从空气斜射向玻璃时,入射角相同,光线a对应的折射角较大,故光线a的折射率较小,即nanb,a光的频率较小,若 a 光恰能发生光电效应,则 b 光一定能发生光电效应;若 b 光恰能发生光电效应,则 a 光一定不能发生光电效应,选项A错误;

22、饱和光电流大小与光的频率无关,只与光强有关,选项C错误;a光频率较小,根据E=h,则a光光子能量较小,则a光束照射逸出光电子的最大初动能较小,根据,则a光的遏止电压低,故D正确;故选D点睛:本题关键依据光路图来判定光的折射率大小,然后根据折射率定义公式比较折射率大小,学会判定频率高低的方法,同时掌握光电效应方程,及遏止电压与最大初动能的关系20某单色光在真空中的波长为l,已知真空中的光速为 c ,普朗克常量为 h ,则该单色光 每个光子的能量为( )A. hcl B. C. D. 【答案】 C【解析】根据爱因斯坦光子说,1个光子的能量E=h,其中为光子的频率,而光速c=,故一个光子的能量:,故

23、C正确,ABD错误;故选C2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电子的衍射图样表明电子具有波动性B. 氢原子从某激发态跃迁至基态要吸收特定频率的光子C. 在光电效应现象中,金属的逸出功随入射光的频率增大而增大D. 在光电效应现象中,光电子的最大初动能与入射光的强度有关【答案】 A22入射光照射到某金属表面上发生光电效应,若入射光的强度减弱,而频率保持不变,那么A. 从光照射金属表面到发射出光电子之间的时间间隔将明显增加B. 逸出的光电子的最大初动能将减小C. 单位时间内从金属表面逸出的光电子数目将减少D. 有可能不发生光电效应【答案】 C【解析】试题分析:A、光的强弱影响的是单位时间内发出光电子的数目,不

24、影响发射出光电子的时间间隔故A错误B、根据光电效应方程知,EKM=hW0知,入射光的频率不变,则最大初动能不变故B错误C、单位时间内从金属表面逸出的光电子数目将减少,光电流减弱,C正确D、入射光的频率不变,则仍然能发生光电效应故D错误 故选C23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有 ( )A. 太阳内部发生的核反应是热核反应B. 光电效应揭示了光具有粒子性C. 动量相同的质子和电子,它们的德布罗意波的波长相等D. 原子核发生一次衰变,该原子外层就失去一个电子【答案】 D【解析】A、太阳的能量来自于其内部发生的热核反应即聚变反应,A正确;B、光电效应说明光具有粒子性,故B正确;C、根据 可知,动量相同的质子和电子

25、,它们的德布罗意波的波长一定相等,故C正确;D、衰变的实质是原子核内一个中子转变为一个质子和一个电子,电子释放出来,不是来自核外电子,故D错误。24如图是光控继电器的示意图,K是光电管的阴极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图中a端应是电源的正极B. 只要有光照射K,衔铁就被电磁铁吸引C. 只要照射K的光强度足够大,衔铁就被电磁铁吸引D. 只有照射K的光频率足够大,衔铁才被电磁铁吸引【答案】 AD【解析】试题分析:光电子从K极射出,然后在光电管中被加速,故a应为电源的正极,选项A正确;只有照射K的光频率足够大,才能在K极发生光电效应,从而产生电流,经放大器放大后通过电磁铁,衔铁才被电磁铁吸引,选项D正确,

26、BC错误;故选AD.考点:光电管.25如图所示,用频率为v0的光照射某金属能够使验电器指针张开,当用频率为2v0的单色光照射该金属时()A. 一定能发生光电效应B. 验电器指针带负电C. 金属的逸出功增大D. 逸出电子的最大初动能变为原来的2倍【答案】 A点睛:解决本题的关键知道光电效应的条件,以及掌握光电效应方程Ekm=h-W0注意最大初动能与频率不成正比,及理解逸出功与入射光的频率无关26a、b是两束频率不同的单色光,已知a光频率低于b光频率,则下面说法中正确的是()A. 若用a光做衍射实验,衍射现象更明显B. 若用b光做衍射实验,衍射现象更明显C. 光束中a光子的能量较大D. 若用a光做

27、光电效应实验,没有光电子打出,则用b光做光电效应实验一定有光电子打出【答案】 A【解析】因a光频率低于b光频率,则a光波长大于b光波长,若用a光做衍射实验,衍射现象更明显故A正确,B错误 a光频率低于b光频率,光束中a光子的能量较小故C错误若用a光做光电效应实验,没有光电子打出,说明a光的频率小于金属的极限频率,若用b光做光电效应实验,则b光的频率不一定大于金属的极限频率,即也不一定有光电子打出,故D错误故选A27关于光的波粒二象性,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A. 波粒二象性指光有时表现为波动性,有时表现为粒子性。B. 个别光子易表现出粒子性,大量光子易表现出波动性。C. 能量较大的光子其波动性越显

28、著。D. 光波频率越高,粒子性越明显。【答案】 C【解析】试题分析:波粒二象性指光有时表现为波动性,有时表现为粒子性,选项A正确;个别光子易表现出粒子性,大量光子易表现出波动性,选项B正确;能量较大的光子频率较大,则其粒子性越显著,选项C错误;光波频率越高,粒子性越明显,选项D正确;故选C。考点:光的波粒二象性28用如图的装置研究光电效应现象,当用光子能量为3.0 eV的光照射到光电管上时,电流表G的读数为0.2 mA,移动变阻器的触点c,当电压表的示数大于或等于0.7 V时,电流表读数为0,则A. 电键K断开后,没有电流流过电流表GB. 所有光电子的初动能为0.7 eVC. 光电管阴极的逸出

29、功为2.3 eVD. 改用能量为1.5 eV的光子照射,电流表G也有电流,但电流较小【答案】 C【解析】光电管两端接的是反向电压,当电键断开后,光电管两端的电压为零,逸出的光电子能够到达另一端,则仍然有电流流过电流表G,故A错误当电压表的示数大于或等于0.7V时,电流表读数为0,可知遏止电压为0.7V,根据动能定理得,eUc=Ekm,则光电子的最大初动能为0.7eV,故B错误根据光电效应方程得,Ekm=hv-W0,则逸出功W0=hv-Ekm=3.0-0.7eV=2.3eV,故C正确改用能量为1.5 eV的光子照射,因为光子能量小于逸出功,则不会发生光电效应,没有光电流,故D错误故选C29图为红

30、光或紫光通过双缝或单缝所呈现的图样,则()A. 甲为紫光的干涉图样B. 乙为紫光的干涉图样C. 丙为红光的干涉图样D. 丁为红光的干涉图样【答案】 B【解析】双缝衍射中条纹间距相等,AB为双缝衍射图样,根据可知红光波长较大,亮纹间距较大,B对;视频30激光具有相干性好、平行度好、亮度高等特点,在科学技术和日常生活中应用广泛下面关于激光的叙述正确的是 ()A. 激光是纵波B. 频率相同的激光在不同介质中的波长相同C. 两束频率不同的激光能产生干涉现象D. 利用激光平行度好的特点可以测量月球到地球的距离【答案】 D【解析】试题分析:光可以发生偏振现象,说明光为横波,所以A错。频率相同的光,根据可知

31、,介质不同,在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不同,因此波长不同,所以B错。发生干涉需要两列完全相同频率的波,所以C错。利用激光平行度好的特点可以测量月球到地球的距离,D正确考点:光的性质点评:本题考查了归于光的波动性的理解。光能够发生波特有现象:干涉、衍射,从而表明光具有波动性。视频31如图所示是用光照射某种金属时逸出的光电子的最大初动能随入射光频率的变化图线,普朗克常量 h=6.6310-34 Js,由图可知()A. 该金属的极限频率为4.271014 HzB. 该金属的极限频率为5.51014 HzC. 该图线的斜率表示普朗克常量D. 该金属的逸出功为0.5 eV【答案】 AC【解析】由光电效应方程Ek

32、m=h-W知图线与横轴交点为金属的极限频率,即0=4.31014Hz,故A正确,B错误;该图线的斜率为普朗克常量,故C正确;金属的逸出功 ,故D错误故选AC.点睛:解决本题的关键掌握光电效应方程,知道最大初动能与入射光频率的关系,并掌握光电效应方程,以及知道逸出功与极限频率的关系,结合数学知识即可进行求解,同时注意保留两位有效数字32研究光电效应的电路如图所示。用频率相同、强度不同的光分别照射密封真空管的钠极板(阴极K),钠极板发射出的光电子被阳极A吸收,在电路中形成光电流。下列光电流I与A、K之间的电压UAK的关系图象中,正确的是()A. B. C. D. 【答案】C【解析】根据光电效应方程

33、,联立知,遏止电压越大,入射光的频率越大,光照强度越大,饱和电流越大,所以C正确;A、B、D错误。33关于对微观粒子的认识,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 粒子的位置和动量可以同时确定B. 粒子的运动没有确定的轨迹C. 单个粒子的运动没有规律D. 粒子在某一时刻的加速度由该时刻粒子受到的合力决定【答案】 B点睛:在宏观世界里找不到既有粒子性又有波动性的物质,同时波长长的可以体现波动性,波长短可以体现粒子性34如图所示,当开关K断开时,用光子能量为2.5 eV的一束光照射阴极P,发现电流表读数不为零合上开关,调节滑动变阻器,发现当电压表读数小于0.60 V时,电流表读数不为零;当电压表读数大于或等于

34、0.60 V时,电流表读数为零由此可知阴极材料的逸出功为()A. 1.9 eV B. 0.6 eVC. 2.5 eV D. 3.1 eV【答案】 A【解析】由题意知光电子的最大初动能为EkeU00.60 eV,所以根据光电效应方程hmv2W可得Whmv2(2.50.60) eV1.9 eV.故选A.35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太阳辐射的能量主要来自太阳内部的核裂变反应B. 黑体辐射的实验规律可用光的波动性解释C. 一束光照到某金属上,不能发生光电效应,是因为该束光的频率低于极限频率D. 氢原子从较低能级跃迁到较高能级时,棱外电子的动能增大,势能减小【答案】 C【解析】太阳辐射的能量主要来自太阳内

35、部的核聚变反应,选项A错误;黑体辐射的实验规律不能使用光的波动性解释,而普朗克借助于能量子假说,完美的解释了黑体辐射规律,破除了“能量连续变化”的传统观念故B错误; 根据光电效应的规律,一束光照到某金属上,不能发生光电效应,是因为该束光的频率低于极限频率,选项C正确;氢原子从较低能级跃迁到较高能级时,棱外电子的动能减小,势能增大,选项D错误;故选C.36利用光电管研究光电效应实验如图所示,用频率为的可见光照射阴极K,电流表中有电流通过,则()A. 用紫外线照射,电流表不一定有电流通过B. 用红光照射,电流表一定无电流通过C. 用频率为的可见光照射K,当滑动变阻器的滑动触头移到A端时,电流表中一

36、定无电流通过D. 用频率为的可见光照射K,当滑动变阻器的滑动触头向B端滑动时,电流表示数可能不变【答案】 D【解析】试题分析:用频率为的可见光照射阴极K,电表中有电流通过,知该可见光照射阴极,发生光电效应发生光电效应的条件是入射光的频率大于金属的极限频率可见光照射阴极,可以发生光电效应,用紫外光照射,因为紫外光的频率大于可见光的频率,所以一定能发生光电效应,所加的电压是正向电压,则一定有电流通过,A错误;红外光的频率小于红光,不一定能发生光电效应,不一定有电流通过,B错误;频率为的可见光照射K,变阻器的滑片移到A端,两端的电压为零,但光电子有初动能,故电流表中仍由电流通过,C错误;频率为的可见

37、光照射K,一定能发生光电效应,变阻器的滑片向B端滑动时,可能电流已达到饱和电流,所以电流表示数可能增大,可能不变,D正确37如图所示为康普顿效应示意图,光子与一个静止的电子发生碰撞,图中标出了碰撞后电子的运动方向设碰前光子频率为,碰后为,则关于光子碰后的运动方向和频率的说法中正确的是()A. 可能沿图中方向 B. 可能沿图中方向C. D. 【答案】 B【解析】光子与电子碰撞过程满足动量守恒,总动量与碰前光子动量方向一致大小相等,故光子可能的运动方向为方向,故A错误,B正确;碰撞过程光子能量减小,因此频率减小,所以vv,故C D错误;故选B.38入射光照射到某金属表面上发生光电效应,若入射光的强

38、度减弱,而频率保持不变,那么A. 从光照射金属表面到发射出光电子之间的时间间隔将明显增加B. 逸出的光电子的最大初动能将减小C. 单位时间内从金属表面逸出的光电子数目将减少D. 有可能不发生光电效应【答案】 C【解析】试题分析:A、光的强弱影响的是单位时间内发出光电子的数目,不影响发射出光电子的时间间隔故A错误B、根据光电效应方程知,EKM=hW0知,入射光的频率不变,则最大初动能不变故B错误C、单位时间内从金属表面逸出的光电子数目将减少,光电流减弱,C正确D、入射光的频率不变,则仍然能发生光电效应故D错误故选C39在中子衍射技术中,常利用热中子研究晶体的结构,因为热中子的德布罗意波长与晶体中

39、原子间距相近已知中子质量m1.671027 kg,普朗克常量h6.631034 Js,可以估算德布罗意波长1.821010 m的热中子动能的数量级为()A. 1017 J B. 1019 J C. 1021 J D. 1024 J【答案】 C试题点评:考查宏观物质的描述特征40氢原子的能级图如图所示,一群氢原子处于n = 4的激发态,在向基态跃迁的过程中,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 这群氢原子能发出3种频率不同的光,其中从n=4能级跃迁到n=3能级所发出光的波长最长B. 这群氢原子能发出6种频率不同的光,其中从n=4能级跃迁到n=l能级所发出光的频率最小C. 在这群氢原子发出的光子中,从n=4能级

40、跃迁到能级所发出光子能量最大D. 用从n=2能级跃迁到n=l能级所发出光照射逸出功为3.20 eV的某金属,则从金属表面所发出的光电子的初动能一定为7.00 eV【答案】 C【解析】根据知,这群氢原子能发出6种频率不同的光,其中从n=4跃迁到n=3所发出光的波长最大,频率最小,故A B错误在这群氢原子发出的光子中,从n=4能级跃迁到n=1能级所发出光子能量最大,选项C正确;从n=2能级跃迁到n=l能级辐射光子的能量为(-3.4)=(-13.6)=10.2eV,则用从n=2能级跃迁到n=l能级所发出光照射逸出功为3.20 eV的某金属,则从金属表面所发出的光电子的最大初动能一定为10.2-3.2

41、0=7.00 eV,选项D错误;故选C.点睛:题考查了能级跃迁与光电效应的综合运用,知道能量差越大,辐射的光子频率越大,波长越短注意根据光电效应方程求解的是最大初动能.41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 密立根用摩擦起电的实验发现了电子;B. 密立根用摩擦起电的实验测定了元电荷的电荷量;C. 密立根用油滴实验发现了电子;D. 密立根用油滴实验测定了元电荷的电荷量。【答案】 D【解析】密立根用油滴实验测定了元电荷的电荷量,密立根用油滴实验测定了元电荷的电荷量,故D正确4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质子、中子和氘核的质量分别为m1、m2、m3,则质子与中子结合为氘核的反应是人工核转变,放出的能量为(m3m

42、1m2)c2B. 玻尔将量子观念引入原子领域,提出了定态和跃迁的概念,成功地解释了氢原子光谱的实验规律C. 紫外线照射到金属锌板表面时能够产生光电效应,则当增大紫外线的照射强度时,从锌板表面逸出的光电子的最大初动能也随之增大D. 半衰期是反映放射性元素天然衰变的统计快慢,若使放射性物质的温度升高,其半衰期将减小【答案】 B【解析】A、根据爱因斯坦质能方程:,当一个质子和一个中子结合成一个氘核时,质量亏损为:,因此核反应放出的能量:,A错误;B、玻尔原子理论第一次将量子观念引入原子领域,提出了定态和跃迁的概念,成功地解释了氢原子光谱的实验规律,B正确;C、光电子的最大初动能与入射光的频率有关与光

43、照强度无关,因此增大光照强度,光子的最大初动能不变,C错误;D、半衰期不随物理状态与化学状态而改变,所以温度升高,半衰期不变,D错误;故选B。4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天然放射现象的发现揭示了原子的核式结构B. 一群处于n=3能级激发态的氢原子,自发跃迁时能发出最多6种不同频率的光C. 放射性元素发生一次衰变,原子序数增加1D. 的半衰期约为7亿年,随着地球环境的不断变化,半衰期可能变短【答案】 C【解析】天然放射现象的发现揭示了原子核具有复杂结构,故A错误;一群处于n=3能级激发态的氢原子,自发跃迁时能发出3种不同频率的光,分别是从n=3到n=2,从n=3到n=1,从n=2到n=1,故B

44、错误;根据质量数与质子数守恒,则有放射性元素发生一次衰变,原子序数增加1,故C正确;半衰期不随着地球环境的变化而变化,故D错误;故选C44氢原子的能级如图所示,已知可见光的光子能量范围约为1.62eV-3.11eV。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处于n=2能级的氢原子可以吸收任意频率的紫外线,并发生电离B. 大量氢原子从高能级向n=2能级跃迁时,发出的光具有显著的热效应C. 大量处于n=4能级的氢原子向低能级跃迁时,可能发出6种不同频率的光D. 大量处于n=4能级的氢原子向低能级跃迁时,可能发出3种不同频率的可见光【答案】 C【解析】紫外线的频率大于3.11eV,n=2能级的氢原子若发生电离需要

45、吸收的最小能量是3.4eV,故n=2能级的氢原子吸收紫外线后,氢原子不一定能发生电离故A错误氢原子从高能级向n=2能级跃迁时发出的光子能量小于3.4eV,不一定小于可见光的频率,则不可能为红外线所以发出的光不具有热的作用故B错误;根据计算出处于n=4能级的氢原子向低能级跃迁时,可能发出6种不同频率的光,故C正确;大量处于n=4能级的氢原子向低能级跃迁时,可能发出6种不同频率的光子因为可见光的光子能量范围约为1.62eV3.11eV,满足此范围的有:n=4到n=2,n=3到n=2所以可将有2种不同频率的可见光故D错误故选C45原子的认识经历了漫长的过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汤姆孙发现阴极射线射出的粒子流是电子,并且求出了电子的荷质比B. 为了解释原子中正负电荷分布问题,勒纳德提出了“枣糕模型”C. 盖革和马斯顿通过粒子的散射实验提出了原子的核式结构D. 玻尔首次将量子化引入到原子领域,其提出的原子结构假说适用于所有原子【答案】 A【解析】汤姆孙通过阴极射线在电场和在磁场中的偏转实验,发现了阴极射线是由带负电的粒子组成该粒子为电子,并测出了该粒子的比荷,故A正确;汤姆生发现了原子内有带负电的电子,提出了枣糕模型,故B错误;卢瑟福通过粒子的散射实验提出了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故C错误;玻尔将量子观念引入原子领域,其理论能够解释氢原子光谱的特征,但不能够解释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高考资料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