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物理二轮复习 力学实验专项训练-人教版高三全册物理试题.doc

上传人:晚风 文档编号:92291500 上传时间:2023-06-02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52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物理二轮复习 力学实验专项训练-人教版高三全册物理试题.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高考物理二轮复习 力学实验专项训练-人教版高三全册物理试题.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考物理二轮复习 力学实验专项训练-人教版高三全册物理试题.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物理二轮复习 力学实验专项训练-人教版高三全册物理试题.doc(7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力学实验专项训练1.某同学为探究“加速度与物体受力关系”,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把一端带滑轮的木板平放在水平桌面上,将力传感器固定在小车上,用来测量绳对小车的拉力;小车的加速度由打点计时器打出的纸带测出,已知打点计时器使用的低压交流电源的频率为50 Hz。(1)对于实验的操作要求,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本实验中应保持小车和传感器总质量不变B.为消除小车与木板之间摩擦力的影响,应将木板不带滑轮的一端适当垫高,在不挂砂桶的情况下使小车能够静止在木板上C.本实验必须满足细砂和桶的总质量远小于小车和传感器的总质量(2)如图是实验中得到的一条纸带,A、B、C、D、E、F、G为7个相邻的计数点,相邻的

2、两个计数点之间还有四个点未画出,量出计数点之间的距离分别为sAB=4.12 cm、sAC=8.67 cm、sAD=13.65 cm、sAE=19.04 cm、sAF=24.85 cm、sAG=31.09 cm。则小车的加速度 a=m/s2(结果保留两位有效数字)。2.某学习小组的同学欲探究“滑块与桌面间的动摩擦因数”,他们在实验室组装了一套如图甲所示的装置,另外他们还找到打点计时器及所用的学生电源、天平、刻度尺、导线、纸带、钩码若干。该小组同学的实验步骤如下:用天平称量滑块的质量m0=300 g,将滑块放在水平桌面上并连接上纸带,用细线通过滑轮挂上两个钩码(每个钩码的质量为100 g),调整滑

3、轮高度使细线与桌面平行,让钩码拉动滑块、纸带由静止开始加速运动,用打点计时器记录其运动情况。实验记录的纸带如图乙所示,图中前几个点模糊,因此从点迹清晰的A点开始研究,每隔4个点取一个计数点。若电源频率为50 Hz,则打点计时器打下B点时,滑块的速度为m/s;滑块运动的加速度为m/s2;滑块与桌面间的动摩擦因数=(重力加速度g取10 m/s2,结果保留两位有效数字)。3.(2015全国理综)某物理小组的同学设计了一个粗测玩具小车通过凹形桥最低点时的速度的实验。所用器材有:玩具小车、压力式托盘秤、凹形桥模拟器(圆弧部分的半径为R=0.20 m)。完成下列填空:(1)将凹形桥模拟器静置于托盘秤上,如

4、图(a)所示,托盘秤的示数为1.00 kg;(2)将玩具小车静置于凹形桥模拟器最低点时,托盘秤的示数如图(b)所示,该示数为 kg;(3)将小车从凹形桥模拟器某一位置释放,小车经过最低点后滑向另一侧。此过程中托盘秤的最大示数为m;多次从同一位置释放小车,记录各次的m值如下表所示:序号12345m/kg1.801.751.851.751.90(4)根据以上数据,可求出小车经过凹形桥最低点时对桥的压力为 N;小车通过最低点时的速度大小为 m/s。(重力加速度大小取9.80 m/s2,计算结果保留2位有效数字)4.(2015山东青岛一模)某实验小组利用图甲所示的实验装置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小钢球自由

5、下落过程中,计时装置测出小钢球先后通过光电门A、B的时间分别为tA、tB,用小钢球通过光电门A、B的平均速度表示钢球球心通过光电门的瞬时速度。测出两光电门间的距离为h,当地的重力加速度为g,小钢球所受空气阻力可忽略不计。甲乙(1)先用游标卡尺测量钢球的直径,读数如图乙所示,钢球直径为d=cm;(2)要验证机械能是否守恒,只要比较与是否相等;(3)实验中小钢球通过光电门的平均速度(选填“大于”或“小于”)小钢球球心通过光电门时的瞬时速度,导致动能增加量Ek总是稍(选填“大于”或“小于”)重力势能减少量Ep,且随小钢球下落起始高度的增加,误差越来越(选填“大”或“小”)。5.某实验小组采用如图所示

6、的装置探究“动能定理”,图中小车中可放置砝码。实验中,小车碰到制动装置时,钩码尚未到达地面,打点计时器工作频率为 50 Hz。(1)实验的部分步骤如下:在小车中放入砝码,把纸带穿过打点计时器,连在小车后端,用细线连接小车和钩码;将小车停在打点计时器附近,小车拖动纸带,打点计时器在纸带上打下一列点,;改变钩码或小车中砝码的数量,更换纸带,重复的操作。(2)如图是钩码质量为0.03 kg、砝码质量为0.02 kg时得到的一条纸带,在纸带上选择起始点O及A、B、C、D和E五个计数点,可获得各计数点到O的距离s及对应时刻小车的瞬时速度v,请将C点的测量结果填在表格中的相应位置。纸带的结果测量点s/cm

7、v/(ms-1)O0.000.35A1.510.40B3.200.45CD7.150.54E9.410.60(3)在小车的运动过程中,对于钩码、砝码和小车组成的系统,做正功,做负功。(4)实验小组根据实验数据绘出了下图中的图线(其中v2=v2-),根据图线可获得的结论是。要验证“动能定理”,还需测量的物理量是摩擦力和。6.(2015山东理综)甲某同学通过下述实验验证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实验步骤:将弹簧秤固定在贴有白纸的竖直木板上,使其轴线沿竖直方向。如图甲所示,将环形橡皮筋一端挂在弹簧秤的秤钩上,另一端用圆珠笔尖竖直向下拉,直到弹簧秤示数为某一设定值时,将橡皮筋两端的位置标记为O1、O2,记录

8、弹簧秤的示数F,测量并记录O1、O2间的距离(即橡皮筋的长度l)。每次将弹簧秤示数改变0.50 N,测出所对应的l,部分数据如下表所示:F(N)00.501.001.502.002.50l(cm)l010.9712.0213.0013.9815.05找出中F=2.50 N时橡皮筋两端的位置,重新标记为O、O,橡皮筋的拉力记为FOO。在秤钩上涂抹少许润滑油,将橡皮筋搭在秤钩上,如图乙所示。用两圆珠笔尖成适当角度同时拉橡皮筋的两端,使秤钩的下端达到O点,将两笔尖的位置标记为A、B,橡皮筋OA段的拉力记为FOA,OB段的拉力记为FOB。乙完成下列作图和填空:(1)利用表中数据画出F-l图线,根据图线

9、求得l0= cm。(2)测得OA=6.00 cm,OB=7.60 cm,则FOA的大小为 N。(3)根据给出的标度,作出FOA和FOB的合力F的图示。(4)通过比较F与的大小和方向,即可得出实验结论。参考答案1.答案:(1)A(2)0.42解析:本题考查探究“加速度与物体受力关系”的实验,意在考查学生对实验原理的理解能力和数据处理能力。(1)探究加速度与物体受力的关系时,应保持小车和传感器的总质量不变,A正确;实验中拉力为小车和传感器所受合外力,故需要平衡摩擦力,平衡摩擦力时,在不挂砂桶的情况下使小车能沿木板匀速下滑,B错误;因为传感器直接测量绳的拉力,故无需使细砂和桶的总质量远小于小车和传感

10、器的质量,C错误。(2)根据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的推论x=aT2可知a=,代入相关数据解得a=0.42 m/s2。2.答案:0.740.64(0.630.65都对)0.56解析:滑块做匀变速直线运动,一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等于中间时刻的瞬时速度,则vB= m/s=0.74 m/s;利用逐差法求滑块的加速度,a= m/s2=0.64 m/s2;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可得2mg-m0g=(2m+m0)a,=0.56。3.答案:(2)1.40(4)7.91.4解析:(2)根据有效数字读数规则可知,托盘秤的示数为1.40 kg;(4)托盘秤示数的平均值为 kg=1.81 kg,则小车经过最低点时对桥的压力FN=

11、(1.81-1.00)9.80 N7.9 N由题意知,小车的质量m=1.40 kg-1.00 kg=0.40 kg,设小车过最低点时的速度为v,根据牛顿第二定律有FN-mg=m,解得v1.4 m/s。4.答案:(1)0.865(2)gh(3)小于小于大解析:(1)d=8 mm+0.0513 mm=8.65 mm=0.865 cm;(2)比较mgh与。质量可以消去,且初、末速度已求出,因此比较gh与;(3)由于小钢球做匀加速直线运动,平均速度等于中间时刻的速度,中间时刻的速度小于中间位置的速度,因此平均速度“小于”小钢球球心通过光电门时的瞬时速度;从而导致动能增加量小于重力势能减少量;当起始高度

12、增加,v1、v2都增加,从而平均速度与中点的速度差距越来越大。5.答案:(1)接通电源释放小车断开开关(2)5.09(5.055.10)0.49(0.480.50)(3)钩码的重力摩擦力(4)小车初、末速度的二次方差与位移成正比小车质量解析:(1)实验中应先接通电源,让打点计时器开始打点,再释放小车,在纸带上打出一系列点,最后断开开关,停止打点。(2)小车做匀加速直线运动,从刻度尺中读出sC=5.09 cm(最小刻度1 mm,再估读一位),C点速度等于B、D两点间的平均速度即vC=0.49 m/s。(3)在移动过程中钩码受的重力是动力,其重力做正功,小车受的摩擦力做负功。(4)v2-s图象是过

13、原点的倾斜直线,说明v2与s成正比关系,即小车初、末速度的二次方差与位移s成正比关系,v2=ks,由mv2-=(mg-Ff)s知,要验证上式成立还需测出摩擦力Ff和小车质量m。6.答案:(1)如图甲所示;10.0(9.8、9.9、10.1均正确)甲乙(2)1.80(1.701.90均正确)(3)如图乙所示(4)FOO解析:(1)作出F-l图线,由F=k(l-l0)可得,直线与横轴的截距即为l0,由图可知,l0=10.0 cm。(2)由题干表格可知,F=1.50 N时,l=13.00 cm,则弹簧的劲度系数k=50 N/m;若OA=6.00 cm,OB=7.60 cm,则橡皮筋拉力FOA=kL=50(6.00+7.60-10.00)10-2 N=1.80 N。(3)见答案(4)由图可知F为作图法所得到的合力,FOO为真实合力,F与FOO不完全重合,存在一定误差,但在误差允许范围内,可得出实验结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高考资料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