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材湘教版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2全册各章节知识点考点重点难点提炼汇总.pdf

上传人:文*** 文档编号:92263087 上传时间:2023-06-02 格式:PDF 页数:44 大小:6.45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教材湘教版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2全册各章节知识点考点重点难点提炼汇总.pdf_第1页
第1页 / 共44页
新教材湘教版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2全册各章节知识点考点重点难点提炼汇总.pdf_第2页
第2页 / 共4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新教材湘教版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2全册各章节知识点考点重点难点提炼汇总.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教材湘教版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2全册各章节知识点考点重点难点提炼汇总.pdf(44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湘教版选择性必修2全册知识点总结第一章 认识区域.-1-第一节 区域及其类型.-1-第二节 区域发展差异与因地制宜.-5-第三节 区域联系与区域协调发展.-8-第二章 区域发展.-11-第一节 大都市的辐射功能一一以我国上海为例.-11-第二节产业转型地区的结构优化一一以美国休斯敦为例.-14-第三节资源枯竭型地区的可持续发展一一以德国鲁尔区为例.-16-第四节生态脆弱区的综合治理一一以我国荒漠化地区为例.-20-第三章区域合作.-24-第一节 产业转移对区域发展的影响.-24-第二节 资源跨区域调配对区域发展的影响.-28-第三节 长江流域协作开发与环境保护.-34-第四节 一带一路 倡议与

2、国际合作.-40-第一章认识区域第一节区域及其类型知识梳理b l一 区域的特征1.含义:是地球表面一定的空间范围。2.基本特性(1)区域整体性。区域内各要素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构成的一个整体,所占据的空间就是该区域的范围。(2)区域差异性。区域之间的差异,每个区域都有自身的特性,它既来自区域内各要素,也来自区域整体。(3)区域开放性。一个区域与其他区域发生的各种联系。(4)区域动态性。区域的类型和范围是可以变动的。易误点拨_“区域”和“地域”“区域”和“地域”的实质是一致的,都是指一定范围的地理空间。但“地域”一般范围较大,且强调地方性、景观性,如农业地域和工业地域、乡村地域和城镇地域等;而“区

3、域”是泛指,且范围有大有小。二 区域的类型1.区域划分指标单一指标或多重指标自然特征或人文特征2.区域的类型按照区域尺度大小划分:大尺度区域和中小尺度区域。(2)按照区域性质划分概念自然区域指一定范围内各自然地理要素具有相对二生的区域行政区域指国家为了进行行政分级管理而划分出来的地域单元经济区域在劳动地域分工基础上形成的不同层次、各具特色的地域经济单元文化区域指文化事物、文化现象、文化体系所覆盖或呈现的区域,由具有某种共同文化属性的人群所创造,在政治、社会、经济等方面具有独特功能r归纳提升11 .区域的内涵(1)区域是地球表面一定的空间范围。区域在地表具有一定的面积、形状和边界特征。(2)区域

4、具有一定的区位特征,区域占据一定位置,并与周围的区域发生着空间联系。(3)区域的主观性与客观性。区域是人们在地理差异的基础上按一定的指标和方法划分的。“人们在地理差异的基础上”体现了区域划分的客观性,“按一定的指标和方法”则体现了区域划分的主观性。2 .区域特征的分析(1)区域特征分析区域整体性。组成区域的各要素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关系。下图体现了青藏地区的整体性特征。自然风光民族风情高 原 边 缘,山高谷深历 史 文 化 一研旅潺人 口 稀 少1藏 淡 为 主)居 民 特 点雪 山 连 绵,大河源头 白弱,景观1高原湖区,世界之最高山草原,荒漠广布农 业 生 产高寒牧业河谷农业太

5、阳能能 源 资源卜地热能水 能交通以公路为主区域差异性。指一区域与其他同等级区域之间存在着差异,同一区域内部之间也存在着差异。这种差异包括自然环境的区域差异和人类活动的区域差异两个方面,是进行区域划分的基础。如我国四大综合区分布图中的“黄色中国 绿色中国”“金色中国”和“银色中国”就体现出了区域差异性特征。区域开放性。区域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与其他区域有着各种各样的联系,包括自然要素之间和社会经济要素之间的联系。如发达地区与落后地区之间的联系,体现了区域开放性特征。区域动态性。首先是指对同一地表空间,人们研究区域的目的不同,划分的角度、指标不同,可得到不同的区划方案,如雄安新区范围的变化。其

6、次是指区域界线的模糊性。虽然有的区域的边界是明确的,如行政区,但是大多数区域的边界具有过渡性质,如干湿地区、季风区和非季风区。(2)区域整体性、区域差异性、区域开放性和区域动态性四者之间的关系整体性是区域的本质属性,没有整体性就没有差异性,没有差异性就无所谓开放性和动态性;而开放性、动态性又体现了差异性和整体性。所以,区域的四个特征是辩证统一的,不可将它们分割开来。不仅各个区域之间普遍存在着差异性,区域内部也存在着差异,如我国南方水田区也存在旱地,这说明区域内部特征只是求大同、存小异。一般而言,区域空间尺度越小,区域内部的差异越小。归纳提升I1.按照区域空间尺度大小划分区域按照空间尺度大小划分

7、,可分为大尺度区域和中小尺度区域,具体如下:2.按照区域性质划分区域按照区域性质划分,可分为自然区域、行政区域、经济区域和文化区域,类型举例特点大尺度的区域全球海洋、全球陆地、各个大洲、各个国家、我国不同的经济地带等一般来说,区域的空间尺度越大,描述的区域特点越宏观;反之,尺度越小,描述的区域特点就越具体、越详细中等尺度区域长江三角洲、京津唐工业基地、沪宁杭工业基地等小尺度区域辽中南工业区、上海浦东新区、陕西西咸新区等具体如下:影响因素分类或举例自然区域地貌、气候、水文、生物、土壤等综合自然区,如自然大区、自然地区、自然区等;部门自然地理分区,如地貌区、气候区、水文区、植被区等行政区域政治、经

8、济、民族、人口、国防、历史传统等我国的基本行政区划分为省、县、乡三级经济区域自然地理条件、经济社会状况、劳动地域分工、专门化与综合发展水平等综合经济区,如长江三角洲经济区等;部门经济区,如工业区、农业区、交通枢纽等文化区域语言、文字、宗教信仰、艺术形式、生活习惯、道德、观念、社会组织、东亚文化区、西亚一北非文化区、撒哈拉沙漠以南非洲文化区等经济特色等第二节区域发展差异与因地制宜匚 士 知识梳理一 区域的发展阶段1.以传统农业为主的初级阶段特点产业结构:传统农业为经济主体,工业处于起步阶段,以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型产业为主体。经济特点:表现出典型的自给自足特征。(2)人地关系: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

9、响比较微弱。(3)区域发展状态:处于低水平的均衡状态。2.以工业化为主体的成长阶段特点区域产业结构和空间结构渐趋复杂,呈现由点到线、再到面的发展态势,加工制造业和服务业趋于集聚。以工业化为主要特征,工业化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第三产业呈现加速发展的趋势。交通运输建设显著加快,区域开放程度不断提高。(2)人地关系:出现日益严重的环境问题,人地关系明显不协调。(3)区域发展状态:中心城市呈现率先发展的势头,对区域的辐射带动作用大幅度增强。3.以结构优化和整体提升为主体的转型阶段特点区域原有优势逐渐丧失,经济增长缓慢甚至停滞,产品市场竞争力下降,效益降低。区域原先具有的集聚效应减弱,导致区域经

10、济整体呈现萎缩、衰败状态。带来高失业率、入口减少等严重社会问题。(2)措施:区域产业调整,寻求新的发展。(3)案例:中国新型工业化。4.以创新驱动为主的高效益综合发展阶段(1)发展特点: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和增长动力的转换。(2)具体措施以创新为引领:产业创新、城市创新、科技创新和开放创新。路径:以信息化、生态化、智能化、循环化为路径。目的:经济、社会、环境的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易误点拨 在区域发展过程中,农业在国民生产总值中的比重往往逐渐下降,但并不是农业生产力水平降低,也不是农业生产总值下降。-二、区域发展的差异性1.区域发展的衡量指标(1)常用指标:地区生产总值、人均国民收入、三次产业构

11、成等。(2)人文发展指数:预期寿命、教育程度和地区生产总值。2.区域发展差异:发达地区与发展中地区,或高收入地区、中等收入地区和低收入地区。三、坚持因地制宜,促进区域发展1.原 因:区域具有显著的差异性。2.措施:归纳提升I1.区域的发展阶段(1)以传统农业为主体的初级阶段经济发展水平相当低,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很少区域产业结构传统农业占有较大比重,工业化处于起步阶段,以资源型产业和劳动密集型加工制造业为主体内部经济差异较小,缺乏拥有雄厚实力的大型中心城市,现代化交通线路数量少,分布稀疏,整个区域处于低水平均衡发展状态(2)以工业化为主体的成长阶段对外开放程度较低,表现出典型的自给自足特征人地关系

12、人类对地理环境影响微弱,人地关系基本协调(3)以结构优化和整体提升为主体的转型阶段经济发展水平表现出明显的不平衡增长态势,区域社会经济加速发展,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日益增多区域产业结构第二产业比重迅速上升,第三产业加速发展,劳动力开始由农业向制造业和服务业大规模转移内部经济差异区域内部的集聚作用大为加强,相继出现一系列规模较大的中心城市和工业基地;中心城市发展速度快,辐射带动作用加强对外开放程度交通运输建设显著加快,区域开放程度不断提高人地关系出现了严重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人地关系明显不协调(4)以创新驱动为主的高效益综合发展阶段发展特点地价上涨、劳动力价格提高等,区域原有优势逐渐丧失;经济增长

13、缓慢甚至停滞,产品市场竞争力下降,效益降低;原有集聚效应减弱,导致区域经济整体萎缩、衰败;带来高失业率、人口减少等严重社会问题人地关系资源枯竭,环境污染加重,人地矛盾加剧提出措施区域产业必须进行调整,寻求新的发展2.综合分析区域发展的方法发展特点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和增长动力的转换具体措施以创新为引领,主要是产业创新、城市创新、科技创新和开放创新;以信息化、生态化、智能化、循环化为路径人地关系注重经济、社会、环境的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人地关系由紧张走向协调从时间上看_ _区域发展呈阶梯式递进.一般分为四个阶段:以传统农业为主的初级阶段、以工业化为主体的成长阶段、以结构优化和整体提升为主体的转型

14、阶段、以创新驱动为主的高效益综合发展阶段从空间上看区域发展是一个由点到线再到面的过程区域发展一般会经历由以第一产业为主到以第二产业为主,再到以第三产业为主的过程,区域产业结构日趋优化、合理从产业结构上看一区域发展一般经历由人地关系基本协调,到明显不协调,再到以人地矛盾最为激烈,最后重新走向协调的过程从人地关系上看一区域的发展一般会经过初期开发、成长壮大到转型调整再到高效益综合发展四个阶段,但高效益综合发展阶段并非每个区域发展的必然结果。有些区域在发展过程中人地关系日趋紧张,面临挑战的时候,由于自身缺乏转型、调整的能力和条件,导致经济停滞,从而衰败下去甚至消亡;还有些区域在成长阶段注重各个方面的

15、调整、协调,使人地关系维持在和谐阶段,从而长期处于成长阶段。归纳提升1I.区域发展指标与区域发展的关系逋用指拉T 地区生产总值-人均国民收入三次产业构成1超 期 寿 命1-教育程度-地区生产总值人文发展、指数,1不合理卜 I低卜T 高卜T合理卜区域发展方区域发展水平一衡量指标一2.区域发展水平与对外经济联系内部联系和对外交流强度不大,其社会经济通常是相对封闭的关注国内外市场的变化和科学技术的进步,区域相对开放对外联系密切第三节区域联系与区域协调发展匚司 识梳理Q一 区域联系1.区域自然地理环境的联系(1)区域自然地理环境的组成:地貌、氢候、水文、生物、土壤等。(2)区域自然地理环境要素的关系:

16、相互联系、彼此制约,并构成有机的自然综合体。(3)区域自然地理系统的联系方式:岩石圈、大气圈、水圈、生物圈的物质和能量在区域之间的流动或转换。2.区域人文地理环境的联系(1)区域人文地理环境的组成要素:人口、社会、经济、文化、历史等。(2)区域人文地理环境要素的联系形式:人口流动与迁移,商品、劳务和技术专利贸易,投资、金融期货产品交易,信息、通信、文化与学术交流等。3.区域联系的表现:区域经济一体化和经济全球化。特别提醒 自然地理环境与人文地理环境的关系:一方面自然地理环境制约人文地理环境,另一方面人文地理环境影响自然地理环境。二 区域协调发展1 .意 义:对于缩小区域差异,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

17、,具有重要的意义。2.案例:我国东、西部地区之间的经济合作。合作效果表现对口帮扶成效明显使西部落后地区的经济快速发展,城乡居民收入都有了明显增长西部地区投资加大西部地区招商引资发展较快,东部地区与西部地区的合作项目不断增多,西部地区实际引进的资金逐年上升。同时,国家加大了对西部地区的政策支持和投资力度科技、信息和人才的联系日益密切东部沿海发达地区选派大批优秀人才支援内地,为西部地区的建设做出了重大贡献实现了合作双方的相互发展东部地区企业在与西部地区企业的合作中,在输出资金、技术、管理等的同时,也实现了与合作方的“双赢”。尤其是通过合作,西部地区丰富的自然资源得到了合理利用 归纳提升1.区域自然

18、地理环境和区域人文地理环境的联系区域自然地理环境要素、区域人文地理环境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的,具体如下图所示:组成特定的自然环境组成相应的人文环境|自然地理环境与人文地理环境的正2.区域经济一体化和经济全球化 表解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目的、作用及区域联系(2)图示经济全球化的推动因素及全球经济联系目的在区域内部,各成员国为了维护共同的经济利益,增强各成员国的商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作用降低商品的生产成本,提高商品的质量,并挖掘各成员国各自的区位优势,实现由区位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变区域联系在区域内部对生产资料、信息、技术、资金、劳动力等资源进行新的配置与重组 归纳提升1图示我国东西部地区的经济要素流动题

19、 堰 醋-图示法理解东西部地区经济合作第二章区域发展第一节大都市的辐射功能一一以我国上海为例rr知识梳理1一 大都市的集聚与辐射作用I .大都市的概念:规模庞大、人口众多、经济发达、具备强大辐射带动功能的现代化城市区域,是城镇化发展到高级阶段的城市空间组织形式。2.世界大都市的发展历程(1)中心城市对周边地区的影响:首先是集聚作用,其次是辐射带动作用。(2)现代大都市的发展历程第一阶段:企业、资金、技术、信息、人才在产业基础较好、区位条件优越的地空间集聚区集聚第二阶段:辐射功能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与经济发展滞后的地区之间产生的比亚、科技、人才、资金等要素的流动,以及思想观念、生产方式、生活习

20、惯等方面的传播二 上5每大都市的辐射功能1.上海的位置:太平洋西岸,亚洲大陆东缘,我国海岸带与长江的交会处。2.上海大都市的发展目标:建设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和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中心。3.上海大都市的辐射功能(1)上海拥有世界级中心城市的必备条件:优越的地理区位、庞大的城市规模、雄厚的综合实力、发达的教育科技、深厚的文化底蕴、便捷的交通运输、广阔的经济腹地等。(2)上海大都市的辐射功能:产业带动功能、都市核心功能、交通运输枢纽功能、金融服务功能、科技研发创新功能等。三、上海大都市的辐射带动作用1.“一核五圈四带”城市网络化空间格局的形成(1)联系:现代化的交通运输网络。(2)

21、动力:上海大都市。2.上海与周边城市的相互作用上海对周边城市具有显著的辐射带动作用。(2)周边城市对上海的龙头地位形成坚实的支撑。3.上海都市区的影响(1)对内:主要影响长江下游地区以及周边地域。(2)对外:与亚太和欧洲的大城市保持商贸文化联系。归纳提升1大都市的集聚与辐射作用空间集聚含 义产业基础较好、区位条件优越的地区,经济获得一快速增长后,会引起企业、资金、技术、信息、人才的集聚辐射功能集聚问题(1)当某区域汇集了一定量的某部门或行业后,会产生排斥其他企业的推力;(2)当企业生产经营超过一定规模后,会导致单位产品的生产成本逐渐-上升,经济效益下降,促进集聚的有利条件逐渐消失;(3)交通拥

22、堵、环境污染、地价上升、生活质量下降等阻碍集聚的不利因素日渐凸显.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与经济发展滞后地区之与-间产生的产业、科技、人才、资金等要素的流动,以四|及思想观念、生产方式、生活习惯等方面的传播大都市以高水平的现代服务业如金融、物流、商务以及高科技为主,将原有的部分工业转移到周边地区,以带动周边地区发展各具特色的产业,从而形成梯度分工合理、各展所长、紧密合作的区域经济格局渠 道交通网、信息网、关系网等I归纳提升I上海大都市的辐射功能辐射功能条件举例产业带动功能上海是我国最大的工业城市,是长江三角洲乃至周边地区先进制造业和高科技产业的龙头进入21世纪以来,上海全面推进产业升级,原有的低

23、端产业逐步退出,电子信息、先进制造、高端装备、新医药等产业显著加强,金融、证券、国际商贸等领域全面提升。以上海为中心,形成了汽车、造船、航空航天、电子、医药等庞大的产业集群都市核心功能上海已经成为我国区域发展和对外开放的重要引擎。上海是我国对外开放的新型窗口上海强力拉动了长江三角洲的发展,对长江中游城市群、山东半岛和福建沿海都有明显的辐射带动作用。在上海设立领事馆的国家已达60多个,2018年11月在上海成功举办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交通运输枢纽功能上海是长江流域的门户,拥有高效的综合交通运输网络,中心城区已建成立体交通网络上海拥有虹桥、浦东两大国际机场,上海港是我国主要的外贸港之一,拥有外高

24、桥、吴淞、洋山等深水港金融服务功能上海拥有大量的金融机构,上海是我国大陆两大股票交易中心之上海有证券交易所、期货交易所、金融交易所、黄金交易所、钻石交易所、外汇交易中心等。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是我国大陆第一个自由贸易试验区科技研发创新功能上海拥有众多大学和科 研 所,科研实力雄厚,是我国重要的高科技研发中心上海站在全国技术创新的前列,与发达国家和国内研发中心保持频繁的交流。上海建有众多的高科技园区和孵化器,对长江三角洲地区乃至国内广大地区具有重要的示范引领作用第二节产业转型地区的结构优化一一以美国休斯敦为例rr知识梳理G一 产业转型的含义1 .传统产业的作用与问题(1)作用:促进经济增长

25、、解决社会就业、增加财政收入、改善人民生活、推进城市化等。(2)问题:技术层次不高、创新能力不强、产业附加值低、原材料和能源消耗量大、环境污染严重等。2.影响产业转型的因素:资源禀赋、产业基础、发展阶段、市场环境、经迸政策、科技创新等。二 休斯敦的产业转型1 .休斯敦发展概况(1)休斯敦概况:为美国第四大城市,位于墨西哥湾平原,地势平坦,交通便利。(2)发展概况发展之初经济支柱是农牧业,棉花是当地主要的经济作物第一次发展高潮1901年,休斯敦东北部的五池开发,促成了其第一次经济发展高潮第二次发展高潮1930年,得克萨斯州东部再次发现大油田第三次发展高潮第二次世界大战,城市经济规模不断扩大20世

26、 纪 70年代世界石油价格暴涨,休斯敦石油、石化工业进入全盛期 易误点拨 区域发展虽往往是以资源的开发利用为基础不断成长壮大的,但也有区域是由于便利的交通位置(如石家庄市)等其他具有集聚力量的因素作为基础而不断发展壮大的。2.休斯敦单一经济结构的弊端(1)单一经济结构的弊端:严重.依赖石油经济,产业结构存在严重缺陷。(2)出现的问题及原因:20世 纪 80年代中期,世界油价暴跌和石化行业萧条,大批工厂倒闭,大量工人失业,科技人才外流。3.休斯敦产业结构优化调整(1)调整方向:立足于发达的石油工业,积极拓展石油工业产业链,带动机械、电子、电力、交通运输等部门发展;大力发展航天、医疗等高科技产业,

27、发展金融服务业等高层次第三产业,促使城市经济多元化。(2)调整结果:由石油资源型城市转变为综合性大都市;实现了结构优化和绿色转型。归纳提升1产业转型地区的结构优化第三节资源枯竭型地区的可持续发展一一以德国鲁尔区为例rr知识梳理G一、鲁尔区的繁荣与兴衰1.位置与主要城市位置:位于德国西部。(2)主要城市:埃森、多特蒙德、杜伊斯堡等。2.鲁尔区的繁荣资源条件:煤炭资源非常丰富,煤质好,煤种全,品位高。(2)重工业区形成形成1 9世纪上半叶,依托煤炭资源发展成为以煤炭、钢铁、化学、机械为核心的重工业区地位工业产值占全国的4 0%,在德国经济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3)工业地域综合体的形成:在钢铁、化学

28、工业的基础上,建立和发展了机械、化肥、建材、纺织、服装、啤酒等工业。3.鲁尔区的衰落(1)煤炭工业衰落时间:2 0世 纪5 0年代以来。原因:海外廉价五迪和低成本煤炭的大量输入,出 现“煤炭危机”。(2)钢铁工业衰落时间:2 0世纪60年代。(3)相对单一的重化工业结构,逐渐成为区域发展的障碍。(4)长期发展重化工业,导致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日趋严重。特别提醒 鲁尔区传统产业的衰落,既有内因,又有外因。内因是生产结构单一,产业结构老化;外因是2 0世 纪5 0年代以来新技术革命的冲击,新技术革命既产生了一大批新兴工业部门,也改变了传统工业的生产和组织方式。二、鲁尔区的可持续发展1.鲁尔区全面转型

29、的三个阶段2.转型效果阶段时间主要内容第一阶段2 0世 纪60年代主要是制定方案,对传统产业进行清理改造,对落后企业进行归并整合,改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第二阶段2 0世 纪7 0年代对钢铁、煤炭、化学等重工业企业进行改造,积极发展汽车、石化、电子信息等新兴产业第三阶段2 0世 纪8 0年代至今引进和发展高科技产业、新型工业和服务业,使区域产业结构趋于多元化 原先的煤炭、钢铁工业多已全面改造,电力、化学、五渔、军事等工业部门在欧洲占据突出地位。(2)鲁尔区已成为以高新技术和现代服务为引领、多行业协调发展的综合经济区。(3)环境污染得到彻底治理,环境优美宜人。归纳提升1.鲁尔区的区位优势典型的传统

30、工业地域。鲁尔区的发展与繁荣跟鲁尔区丰富的煤炭资源分不开,也与良好的交通、市场条件有关。鲁尔区发展的区位优势可归纳如下:区位优势影响项目内容丰富的煤炭资源鲁尔区煤炭储量大,开采条件好(煤层埋藏浅,利于露天开采)丰富的煤炭资源是鲁尔区煤炭工业、钢铁工业和电力工业发展的基础离铁矿区铁矿石初期来自法国的洛林铁矿,后期有利于节省运费,降低生产较近来自距离较近的俄罗斯、瑞典等国成本充沛的水源莱茵河、鲁尔河、利珀河水量充沛,提供了丰富的水源充沛的水源与煤炭资源相结合,促进了鲁尔区化学工业的发展便捷的水陆交通鲁尔区位于欧洲中部陆上交通的十字路口处,地理位置十分优越;莱茵河、鲁尔河、利珀河及四条人工运河连成一

31、体,都可通航,并能直通海洋便捷的水陆交通为鲁尔区原料的运入和产品的运出提供了条件广阔的市德国以及西欧发达的工业为鲁尔区工业促进了工业产品的销售和工场生产提供了广阔的市场业的发展我国东北老工业基地与鲁尔区区位条件的异同铁矿、石油、海洋资源丰富海洋运输便利水资源不足市场体制不(东北、老工业、基地/煤炭资源丰富交通运输便利消费市场广阔2.鲁尔区衰落的原因分析(1)传统产业衰落衰落原因煤炭工业20世纪50年代,海外廉价石油和低成本煤炭的大量输入钢铁工业20世纪60年代,产钢、出口钢的国家增多;新材料的出现,钢替代品的广泛应用;欧洲钢铁市场萎缩其他工业煤炭、钢铁主导工业衰落,导致机械、化学、化工等产业衰

32、落衰落表现从业人员减少,工人失业问题严重;钢铁生产向国外转移,产量下降(2)环境恶化的原因 归纳提升120世 纪50年代至80年代,鲁尔区相继出现了严重的发展危机,为此,鲁尔区采取了一系列整治措施,如下图所示:煤炭、钢铁工业发生了严重危机进行集中化、合理化改造,扩大规模、提高效率、增强竞争力单一重型工业经济结构企业需要的劳动力减少,大量工人失业利用劳动力充足等优势发展新兴工业和服务业,促进经济结构趋向多元化一整治措施一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环境遭破坏治理污染,改善生态,美化环境除上述措施外,鲁尔区还进一步拓展交通,完善交通网;调整工业布局,既减少运费、少占土地,又可降低污染。第四节生态脆弱区的综合

33、治理一一以我国荒漠化地区为例rr知识梳理G一、荒漠化生态脆弱区的含义1.生态脆弱区的含义(1)生态脆弱区的概念:也称生态交错区,是指两种不同类型生态系统的交接过渡区域,目前泛指生态系统的自我修复能力低、系统稳定性差的地区。(2)我国生态脆弱区治理的重点区域:荒漠化地区。2.荒漠化的含义(1)荒漠化的概念荒漠化:由于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等因素造成的土地退化。土地退化:土地使用不当 耕地、草原和森林等资或其他因素 源的生产能力下降(2)荒漠化的类型风蚀、水蚀和冻融等外力作用造成的土地退化。人类滥垦滥牧所导致的水土流失和土壤盐渍化等。易误点拨 荒漠化不是荒漠荒漠化是指土地退化的过程,是一种趋势;荒漠是

34、一种自然景观,一般是在降水量非常少、干旱的地区,地球表面动植物及其他生物存在和活动稀少的地区产生的自然景观。二、荒漠化生态脆弱区面临的环境与发展问题1.荒漠化危害范围大荒漠化是全球性的灾难,世界上有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2亿人受到荒漠化的威胁。2.荒漠化危害程度深(1)经济方面:许多村庄、铁路、公路、水库,以及灌渠等受到风沙的威胁,经济损失巨大。(2)生态方面:造成表土裸露,为沙尘暴的形成提供了充足的沙源。(3)生产方面:导致植被和地表形态的破坏,使得生物的生产力持续下降,粮食和牧草减产甚至绝收,继而引发饥荒。三、荒漠化生态脆弱区的综合治理1.方针: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综合治理。f封沙禁牧、

35、禁樵禁采、合理用水、生态移民2午侑昔 方 仔I保护并科学合理地利用自然资源3.具体措施举例:“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4.目的:实现人口、资源和环境的协调发展。归纳提升1.荒漠化的概念和发生过程荒漠化的概念图解一人为原因卜-发生区域一d发生原因干 旱、半干旱地区半湿润地区人类的过度经济活动T 耕地退化h广1 土地沙漠化I“自然原因7 林地退化P-I石鹿荒漠化IT 土壤处淡化I(2)荒漠化发生的基本过程一植被破坏地面裸露H土壤中水分和养分流失土地生产力长期丧失荒漠化的景观2.案例: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的成因(1)自然因素青藏商原的BI挡作用深居欧亚大陆内地理部,距海遥远位置内因地形以高原和盆地为

36、主,地势地势较高,起伏大干旱为主的气候r-气候褊性强景观愿漠主一一草标为一河流JF流时地貌多风沙地貌农业灌溉农业、绿洲农业、畜牧业(2)人为因素形成荒漠化的人为原因,一方面来自人口激增对生态环境的压力,另一方面则是由于人类活动不当,对土地资源、水资源的过度使用和不合理利用。西北地区荒漠化的人为因素见下表:人为因素所占比例主要分布地区过度樵采水资源利工矿交通速设中用不当 不注意环保0.7%9.6%/过度农y过度雄垦 26.9%132.7%度放牧、/干旱区的能源缺乏地区过度放牧半干旱的草原牧区过度农垦干旱、半干旱沙质土壤地区,特别是沙区边缘水资源利用不当内陆河流和山麓冲积扇地区工矿交通建设中不注意

37、环保邻近城镇或者工矿开发区归纳提升11.荒漠化的危害主要危害基本内容造成经济损失许多村庄、铁路、公路、水库以及灌渠等受到风沙的威胁面临丧失土地全国荒漠化面积267万平方千米,约占陆地国土面积的28%生态问题严重造成表土裸露,为沙尘暴的形成提供了充足的沙源引发饥荒问题荒漠化使得生物的生产力持续下降,粮食和牧草减产甚至绝收2.案例: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的防治措施(1)荒漠化的防治可以概括为:遵守一个方针,避免一种现象,采取四项措施。具体图示如下:(2)荒漠化防治的具体措施合理利用水资源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构筑防护体系地区具体措施农作区改善耕作和灌溉技术,推广节水农业,避免土壤的盐碱化草原牧区减少水

38、井数量,避免牲畜的大量无序增长造成超载放牧干旱放牧区合理分配河流上、中、下游水资源,既要考虑上、中游的开发,又要顾及下游生态环境的保护T外国沙谟边反1封沙育草卜1-r i u农田昉护林网卜C x程一绿洲地区一地区一|流 沙 地 区|_ _ 舞调节农、林、牧用地之间的关系自然条件的差异T宜 林 则 林I T现 有 林 地H 防 护 林I土地的适宜性荒地灌草地带巳荒漠化地区-T 林 牧 业|T 还 林 还 牧I7宜 牧 则 牧I 采取综合措施,多途径解决农牧区的能源问题砍柴伐薪.破坏植被首造薪炭林,兴建 沼 气 池,推广省 柴 灶,利用风能、太阳能控制人口增长图解我国不同地区的荒漠化治理不同地区有

39、不同的生产状况,形成不同的荒漠化问题,具体的分布特点、防治措施也不相同。针对我国西北地区的荒漠化,分析要点如下图所示:合理 分 配 内 陆 河 流 上、中、:;下 游 水 资 源,发 展 节 水 农 业:合 理 放 牧,加强草场管理二二二工二二二斑 点 状、片状半干旱的草原牧区片 状、线状二二二二工二二二二二:内 陆 河 流 和 山 麓 冲 积 扇 地 区:干旱的绿洲边缘地区半 干 旱 的 农 垦 区周围二二二匚二二二三VG1一 居民点等基本速设区片状二匚二发 展 节 水 农 业;营造绿洲防沙林点 状、线状搞 好 土 地 烫 垦;恢发植被斑 点 状、片状扩 大 林 草 比 重,调整 土 地 利

40、 用 结 构;做 好 防 风 沙 措 施0第三章区域合作第一节产业转移对区域发展的影响匚司 识梳理Q一 影响产业转移的因素1.产业转移的概念和目的(1)概念:指某些国家或地区将一部分产业转移到其他国家或地区,是产业在宝回上移动的现象。(2)目的:降低生产成本,扩大销售市场。2.影响产业转移的因素(1)三大主要因素(2)产业转移受制于多种因素的综合影响企业迁移前后的生产成本和综合效益,受到生产要素、地理位置、市场环境、影响因素具体影响要素约束因素是产业跨区域转移的重要原因。倘若要素供给状况恶化,使得生产成本增加,生存压力加重,企业不得不向生产要素供给较好的地区转移;再有就是经营环境欠佳,一部分生

41、产难以为继的企业将被迫向外转移市场因素一些企业发展到拥有较强实力,具备对外扩张的能力后,会在全国乃至全球范围内追求效益最大化,通过产业转移扩大生产规模,占领断兴市场,谋取更佳效益政策因素政府对产业转移进行引导、控制和监管,借助规划、遇控、财税等策略,促进产业有序转移政府政策、产业配套、基础设施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二、产业转移的一般规律1.产业转移的顺序产业转移由劳动密集型、资源密集型产业过渡到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产业。2.第二次大战后,全球三次大的产业转移第一次产业转移第二次产业转移第三次产业转移时间20世纪5060年代20世 纪 6080年代20世 纪 8090年代原因美国在确立全球经济和科

42、技领先地位后,重点发展资金和技术密集型产业科技革命推动美国、德国、日本等国加速产业升级,重点发展资本密集型产业和技术密集型产业发达国家和地区为了推动产业升级三 产业转移对区域发展的影响1.对产业的影响方向美国将钢铁、纺织等传统产业向欧洲、旦空转移美国、德国、日本等国将劳动密集型产业向东亚、拉丁美洲等地转移发达国家将劳动密集型及一部分低端制造业向东盟及我国东部沿海转移有利于新兴产业的扩散。2.对产业转出地和转入地的影响(1)对产业转出地(2)对产业转入地有利影响腾出发展空间,凝聚创新力量,促进产业升级;减少资源消耗,缓解环境压力,改善民生质量;加速高科技和新型产业的开发不利影响减少传统的劳动就业

43、人口,可能导致产业“空心化”3.对区域发展的影响有利影响推动结构调整,促进产业升级;改善和提高经济效益,增加财政税收;扩大就业机会,增强发展活力;有效改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不利影响增加资源和能源消耗,加剧环境污染,占用农业用地有利于形成高效益的产业链、产业集群和产业基地,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和经济全球化进程。归纳提升1.产业转移的根本原因产业转移的根本原因是利润,利润与生产成本、市场份额有直接关系,如下图所示:原产地生产成本增加,企业生产利涧城少产品销售市场改变,扩大市场面临障碍m转移一降低生产成本扩大销售市场一获取最大利峋2.影响产业转移的因素影响产业转移的因素有很多,其中要素约束、市场、政策

44、是影响产业转移的三大主要因素。在现实中,产业转移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1)要素的约束因素(2)市场因素企业规模扩大|一|开辟新兴市场|一|产业转移(3)政策因素f陋陋囱一分析产业转移区位因素的思路产业转移的目的是寻找最佳区位,降低生产成本。因此在分析影响因素时,需从转移的产业部门的主导因素入手,对比分析转入地和转出地的区位条件,具体思路是:归纳提升 产业转移的一般规律1.从产业转移的类型来看,资源密集型工业由接近能源地和原料产地,向市场和交通优越地转移,如钢铁工业。劳动密集型工业一般转移到劳动力数量较多、工资较低的地区。严重污染工业由发达国家或地区转移到发展中国家或欠发达地区。2.从产业

45、转移的顺序来看,一般是先转移劳动密集型产业,再转移资金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产业。3.从生产要素的流动规律来看,由发达地区流入到欠发达地区的主要是资金和技术;由欠发达地区流入到发达地区的一般是劳动力和原料。归纳提升随着产业转移的发生,产业转出地和产业转入地在产业结构、经济发展、区域环境等方面均发生着改变。具体分析如下:产业转移能够促进转出地与转入地的分工协作,有利于区域发展,扬长补短,形成高效益的产业鞋、产业集群和产业基地,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和经济全球化进程促进区域产业结构调整u转出地1腾出发展空间,凝聚创新力量,促进产业升级减少资源消耗,缓解环境压力,促进民生质量加速高科技和新型产业的开发,带动

46、经济发展减少传统的劳动力就业,可能导致产业“空心化”改变区域自然环境改变劳动力就业的空间分布带动区域经济发展11推动产业结构调整,促1进产业升级增加资源和能源消耗,加剧环境污染改善和提高经济效益,增加财政收入扩大就业机会,增强发展活力第二节资源跨区域调配对区域发展的影响Lr知识梳理m一、我国资源跨区域调配1.资源跨区域调配的必要性各区域对自然资源的需求与该区域所型方的自然资源不原配资源需求岫的区域,资源赋存量少资源需求蚯的区域,资源赋存最多资源跨区域调配2.我国资源跨区域调配的必要性(1)我国东部与西部、南方与北方之间,都存在着显著的经济发展差异和资源配置差别。(2)我国东部地区人口、城镇和产

47、业密集,但资源、能源明显不足,且面临着沉重的环境压力。(3)我国中西部地区自然资源丰富,相当一部分地区资源、能源供过于求。3.我国资源跨区域调配案例(1)“南水北调”(2)“西气东输”路线规划了东、中、西三条调水路线,把长江、淮河、黄河和海河四大流域连接起来,形 成“四横三纵”的总体布局影响实现我国水资源的南北调配和东西互济线路|一线工程|从新疆塔里木盆地的轮南到上海小 丁 铲|外连土库曼斯坦的中亚天然气管道,西起 一 线 一性|一|我国霍尔果斯,南 至 广 州、深圳和香港影响影改善东部地区能源结构,有效防止大气污染提高沿线地区及沿海地区居民的生费质疑拉动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促进民族团结和社会稳

48、定 易误点拨 天然气是一种清洁能源,但不是新能源。天然气的主要成分是甲烷,相对于煤炭、石油等能源具有使用安全、热值高、洁净等优势。(3)“西电东送”概念:是指开发青海、贵州、云南、广西、四川、内蒙古、山西、陕西等省(自治区)的电力资源,将其输送到电力紧缺的广东、上涎、江苏、浙江和北京、天津等地区。三大通道南部通道将贵州乌江、云南澜沧江和桂滇黔交界处的南盘江、北盘江、红水河的水电资源以及皿和云南两省坑口火电站的电能,送往广东中部通道将长江三峡和金沙江干支流水电送往华东地区北部通道将黄河上中游和山西、内蒙古坑口火电站的电能送往京津唐地区 特别提醒 黄河上游送往京津唐地区的电能主要是龙羊峡、李家峡、

49、刘家峡和青铜峡等水电站的电能。(4)“北煤南运”概念:将我国北方出产的煤炭运往南方,主要运往华东和华南沿海地区。原因原因二 资源跨区域调配对区域发展的影响1.资源跨区域调配重点考虑的因素可靠的资源供给,资源调配线路造价,沿线的自然地理和人文经济状况,可我国煤炭资源集中于北方,山西、陕西、内蒙古尤为丰富华东、华南地区经济发达,但煤医资源明显不足能引发的生态环境问题。2.资源跨区域调配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归纳提升1 “南水北调”调出区有利将资源优势转变为产业优势和经济效益,促进当地经济社会的发展,形成优势产业集群和大型产业基地不利面临资源减少、环境破坏、原材料经济占比高、产业层次偏低等问题调入区有利

50、解决了资源短缺的问题,促进了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为当地发展提供了资遮支撑不利引发一些生态环境问题沿线区一般而言,运输线路长、规模大、施工方式多样、地貌类型复杂、生态环境脆弱的地区,水土保持等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工作非常重要1.三条线路比较东线中线西线线路走利用京杭大运河提水北送,沿唐白河流域西侧过长开 凿 穿 过 长 江2.“南水北调”工程的影响及采取的对策向并连接洪泽湖、骆马湖、南四湖、东平湖。出东平湖后分两路输水:一路穿越黄河至天津;一路向东到烟台、威海江流域与淮河流域的分水岭后,经黄淮平原西部边缘,在郑州以西穿过黄河,可基本自流到北京、天津与 黄 河 的 分 水岭 巴 颜 喀 拉 山的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教案示例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