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9)--胃间质瘤的影像学表现.ppt

上传人:奉*** 文档编号:92251472 上传时间:2023-06-02 格式:PPT 页数:16 大小:4.34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59)--胃间质瘤的影像学表现.ppt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59)--胃间质瘤的影像学表现.ppt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59)--胃间质瘤的影像学表现.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59)--胃间质瘤的影像学表现.ppt(16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消化系统和腹膜腔疾病胃肠道间质瘤的影像诊断胃肠道间质瘤:是消化道最常见的原发性间叶组织来源性肿瘤,由Mazu和Clark在1983年首先提出,曾被认为是平滑肌和神经源性肿瘤。根据近年免疫组化学和电镜研究表明,胃肠道间质瘤示起源于胃肠道未定向分化的间质细胞,免疫表型上表达kit蛋白(CD117),遗传学上存在频发性c-kit基因突变,组织学上富含梭形和上皮样细胞的一类独立的细胞。定义GIST在胃肠道的分布比例:胃(60%-70%)小肠(20%-30%)结肠(5%)食管(5%)网膜、肠系膜极少GIST占胃肿瘤的2%-3%,占胃间叶性肿瘤的94%。流行病学分析组织病理学1、GIST可单发或多发,直径

2、大小不等,多数较大,呈膨胀性向腔内外生长,以腔外生长多见,质地坚韧,境界清晰,表面可呈分叶状,瘤体较大时中心多发生坏死,并可有出血及囊性变,肿瘤表面易形成溃疡而与消化道穿通。2、大体病理可分为粘膜下型、肌壁间型和浆膜下型。组织病理学3、镜下主要由梭形细胞构成,有时单独由上皮细胞或两种细胞混合而成。CD117阳性是与胃肠道其他间叶源性肿瘤的主要鉴别点。4、GIST应视为具有恶性潜能的肿瘤,肿瘤危险程度与肿瘤大小和核分裂数显著相关。有无转移、是否浸润周围组织是判断良恶性的重要指标。临床症状:缺乏特异性;可表现为消化道出 血、贫血、腹部肿块、腹痛、肠梗阻等临床表现好发年龄:多见于50岁以上中老年人。

3、影像学表现:X线胃间质瘤钡餐检查时显示粘膜下肿瘤的特点,即粘膜展平、破坏、局部胃壁柔软,钡剂通过顺畅。当肿瘤向腔外生长且体积较大时,可显示周围肠管呈受压改变。影像学表现:CTu肿瘤可发生与胃的各个部位,但以胃体部大弯侧最多,其次胃窦部。u肿瘤呈软组织密度,圆形或类圆形,少数呈不规则形或分叶状,向腔内、腔外或同时向腔内、外突出生长。影像学表现:CTu良性者:肿块直径多小于5cm,密度多均匀,与周围结构分界清晰,偶可见小点状钙化。u恶性者:直径多大于5cm,形态欠规则,可呈分叶状,密 度多不均匀,可出现坏死、囊变及陈旧出血形成 的低密度灶,中心多见,与周围结构分界欠清,有时可见邻近结构受侵及肝等实

4、质脏器转移。影像学表现:CT增强扫描:多呈中等或明显强化;有坏死囊变者,肿瘤周边及实体部分明显强化,囊变区无强化;有时可见索条状细小血管。影像学表现:MRI与CT相似,MRI对肿块的坏死、囊变、出血,邻近结构的侵犯范围,肝脏等器官的转移显示要明显优于CT。鉴别诊断1.与胃的其他间叶性肿瘤,如真性平滑肌瘤、平滑肌肉瘤、神经鞘瘤、神经纤维瘤等。2.胃淋巴瘤,呈息肉样肿块凸向腔内,黏膜下弥漫浸润致胃壁增厚广泛,常伴有其他部位淋巴结肿大。3.胃癌,主要向腔内生长,呈菜花状,胃壁黏膜中段,邻近的胃壁常受侵而呈现增厚、胃腔变窄和幽门梗阻等。病例(一)患者,男,74岁,呕吐伴腹痛20天,加重1天病例(二)患者,女,67岁,呕血7天课堂练习1.胃肠道间质瘤的CT表现2.胃肠道间质瘤的鉴别诊断同学们下节课再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大学资料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