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毒素和外毒素.doc

上传人:教**** 文档编号:92243226 上传时间:2023-06-01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2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内毒素和外毒素.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内毒素和外毒素.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内毒素和外毒素.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毒素和外毒素.doc(4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内毒素与外毒素性质外毒素内毒素存在部位由活得细菌释放至细菌体外为细菌细胞壁结构成份,菌体崩解后释出细菌种类以革兰氏阳性菌多见革兰氏阴性菌多见化学组成蛋白质(分子量27,000900,000)磷脂一多糖一蛋白质复合物(毒性主要为类脂a)稳定性不稳定,60以上能迅速破坏耐热,60耐受数小时毒性作用 强,微量对实验动物有致死作用(以ug计量)。各种外毒素有选择作用,引起特殊病变,不引起宿主发热反应。抑制蛋白质合成,有细胞毒性、神经毒性、紊乱水盐代谢等稍弱,对实验动物致死作用得量比外毒素为大。各种细菌内素得毒性作用大致相同。引起发热、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粒细胞减少血症、施瓦兹曼现象等抗原性强,可刺激机体

2、产生高效价得抗毒素。经甲醛处理,可脱毒成为类毒霉,仍有较强得抗原性,可用于人工自动免疫刺激机体对多糖成份产生抗体,不形成抗毒素,不能经甲醛处理成为类毒素1外毒素产生菌主要就是革兰阳性菌中得破伤风梭菌、肉毒梭菌、白喉杆菌、产气荚膜梭菌、A群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某些革兰阴性菌中得痢疾志贺菌、鼠疫耶氏菌、霍乱弧菌、肠产毒素型大肠埃希菌、铜绿假单胞菌等也能产生外毒素。大多数外毒素就是在菌细胞内合成后分泌至细胞外;也有存在于菌体内,待菌溶溃后才释放出来得,痢疾志贺菌与肠产毒素型大肠埃希菌得外毒素属此。 外毒素得毒性强。1mg肉毒毒素纯品能杀死2亿只小鼠,毒性比KCN大1万倍。不同细菌产生得外毒素,

3、对机体得组织器官具有选择作用,各引起特殊得病变。例如肉毒毒素能阻断胆碱能神经末梢释放乙酰胆碱,使眼与咽肌等麻痹,引起眼睑下垂、复视、斜视、吞咽困难等,严重者可因呼吸麻痹而死。又如白喉毒素对外周神经末梢、心肌等有亲与性,通过抑制靶细胞蛋白质得合成而导致外周神经麻痹与心肌炎等。 多数外毒素不耐热。例如白喉外毒素在5860经12h,破伤风外毒素在60经20min可被破坏。但葡萄球菌肠毒素就是例外,能耐10030min。大多外毒素就是蛋白质,具有良好得抗原性。在0、3%0、4%甲醛液作用下,经一定时间,可以脱去毒性,但仍保有免疫原性,就是为类毒素(toxoid)。类毒素注入机体后,可刺激机体产生具有中

4、与外毒素作用得抗毒素抗体。类毒素与抗毒素在防治一些传染病中有实际意义,前者主要用于人工主动免疫,后者常用于治疗与紧急预防。 多数外毒素得分子结构为A-B模式,即由A与B两种亚单位组成。A亚单位就是外毒素活性部分,决定其毒性效应。B亚单位无毒,能与宿主靶细胞表面得特殊受体结合,介导A亚单位进入靶细胞。A或B亚单独对宿主无致病作用,因而外毒素分子得完整性就是致病得必要条件。利用B亚单位能与靶细胞受体结合后阻止受体再与完整外毒素分子结合,且B亚单位抗原性强;将B亚单位提纯制成疫苗,有可能预防相关得外毒素性疾病。 根据外毒素对宿主细胞得亲与性及作用方式等,可分成神经毒素、细胞毒素与肠毒素三大类。 细菌

5、得外毒素多数为A-B型分子结构,这类外毒素得作用机制不完全相同,又可分为几种类型: (1)具腺苷二磷酸核糖基转移酶活性得毒素:这类毒素通过转移烟酰胺腺苷二核苷中得腺苷二磷酸(ADP)核糖,核糖基化真核细胞中腺苷环化酶复合物中得鸟嘌呤核苷结合蛋白。例如百日咳毒素与铜绿假单胞菌毒素A靶向得延伸因子-2(EF-2)就是三磷酸结合蛋白;肉毒梭菌C2毒素使肌动蛋白结合至腺苷三磷酸;肉毒梭菌C3毒素即ADP核糖基转移酶,靶向小分子鸟苷三磷酸结合蛋白Rho与Rac。这类毒素都为A-5B结构,即每一外毒素分子由1个A亚单位与5个B亚单位组成。包括有霍乱肠毒素、大肠埃希菌不耐热肠毒素、百日咳毒素等。 (2)RN

6、A糖基化酶毒素:这类毒素得分子结构式为A-5B。例如痢疾志贺菌产生得志贺毒素与大肠埃希菌0157:H7产生得Vero毒素。它们得A亚单位与蓖麻毒素蛋白得A亚单位具有同源性。A亚单位得N糖苷酶,直接作用于靶细胞核糖体得60S亚单位,使28S RNA近3端得特殊嘌呤残基脱嘌呤。 (3)钙调节蛋白依赖性腺苷酸环化酶毒素:炭疽毒素属此类毒素。它由保护性抗原(PA)、水肿毒素(EF)与致死毒素(LF)三部分组成。单一组分无毒性,PA与EF可引起实验动物皮肤水肿,PA与LF则使动物迅速死亡。PA与EF或LF反应产生完全得水肿毒素或致死毒素,符合A-B结构模式。水肿因子就是一种钙调节蛋白依赖性腺苷酸环化酶,

7、进入靶细胞后导致cAMP水平增高。致死毒素就是炭疽病死亡得主要毒力因子,它可能就是一种金属蛋白酶。 (4)具锌结合内肽酶活性得神经毒素:这类毒素得代表就是肉毒神经毒素(BoNT),其结构与功能与破伤风痉挛毒素(TeTx)相似。BONT与TeTx产生时为单一多肽,经蛋白酶水解成由二硫键连接得双链毒素。100kDa重链与神经元受体结合,50kDa轻链封闭神经递质得释放。这两种毒素均为锌内肽酶,其靶分子就是神经元膜内得小突触泡蛋白(synaptobrevin),毒素可将之切割、降解而失活。锌内肽酶活性位于这些毒素得轻链,若锌结合基序发生突变则其活性丧失。 (5)其她梭菌外毒素:艰难梭菌可产生毒素A(

8、肠毒素)与毒素B(细胞毒素)。毒素A与B得靶分子就是Rho,其作用机制尚不清楚。 外毒素得分子结构不就是AB型模式得尚有: (1)损伤细胞膜得毒素:有两种类型。一种具有磷脂酶活性。例如产气荚膜梭菌得毒素就是磷脂酶C;金黄色葡萄球菌得毒素就是鞘磷脂酶;水肿梭菌得毒素就是卵磷脂酶等。这些毒素消化靶细胞膜得磷脂组分而引起细胞溶解。另一种就是毒素本身嵌进细胞膜,使形成小孔。例如金黄色葡萄球菌毒素通过在靶细胞上打孔而损伤细胞;产气荚膜梭菌毒素与金黄色葡萄球菌毒素具有同源性,就是一种孔形成毒素;链球菌溶素O就是结合于靶细胞膜胆固醇得孔形成毒素,在寡聚化后形成小孔。 (2)激素样作用得毒素:例如大肠埃希菌耐

9、热肠毒素ST-1能活化肠粘膜上得鸟苷环化酶,使cGMP水平增加,导致腹泻。 细菌外毒素中,有一类具有超抗原(superantigen)作用。这些超抗原性外毒素主要就是葡萄球菌肠毒素A-E、毒性休克综合征毒素-1、链球菌致热外毒素A-C等。这些毒素就是强力得有丝分裂原,能活化一大群T细胞。它们结合至抗原递呈细胞上得MHC类分子,以及T细胞受体区刺激T细胞,产生与释放大量IL-1、IL-2、TNF-与IFN-等细胞因子。超抗原性外毒素引起得病症有毒性休克综合征、猩红热、食物中毒等,也可能与一些自身免疫病有关,例如毒性休克综合征患者常伴有关节炎、滑膜炎等并发症。 2内毒素就是革兰阴性菌细胞壁中得脂多

10、糖(lipopolysaccharide,LPS)组分,只有当细菌死亡裂解或用人工方法破坏菌体后才释放出来。螺旋体、衣原体、支原体、立克次体亦有类似得LPS,有内毒素活性。 内毒素得分子量大于10万,其分子结构由O特异性多糖、非特异核心多糖与脂质A三部分组成。 内毒素耐热,加热100C经1h不被破坏;需加热至160C经2-4h,或用强碱、强酸或强氧化剂加温煮沸30min才灭活。不能用甲醛液脱毒成类毒素。内毒素注射机体可产生相应抗体,但中与作用较弱。 内毒素LPS能刺激巨噬细胞、血管内皮细胞等产生IL-1、IL-6、TNF-及趋化因子等。小量内毒素诱生得这些细胞因子,可导致适度发热、微血管扩张、

11、炎症反应等对宿主有益得免疫保护应答。但当革兰阴性菌进入血循环发生败血症时,内毒素大量释出,诱生得细胞因子过量,常致患者休克甚至死亡。高浓度得内毒素也可激活补体替代途径,引发高热、低血压,以及活化凝血系统,最后导致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sseminated intravascular coagulation,DIC)、 脂质A就是内毒素得主要毒性组分。不同革兰阴性菌得脂质A结构虽有差异,但基本相似。因此,不同革兰阴性菌感染时,由内毒素引起得毒性作用大致类同。 (1)发热反应:极微量(15ng/kg)内毒素就能引起人体体温上升,维持约4h后恢复。其机制就是内毒素作用于巨噬细胞等,使之产生IL-1、

12、IL-6与TNF-这些具有内源性致热原(endogenous pyrogens)得细胞因子。它们再作用于宿主体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促使体温升高发热。 (2)白细胞反应:注射内毒素后,血循环中得中性粒细胞数骤减,系与其移动并粘附至组织毛细血管有关。12h后,LPS诱生得中性粒细胞释放因子(neutrophil releasing factor)刺激骨髓释放中性粒细胞进入血流,使数量显著增加,且有左移现象。但伤寒沙门菌内毒素就是例外,始终使血循环中得白细胞总数减少,机制尚不清楚。 (3)内毒素血症与内毒素休克:当血液中细菌或病灶内细菌释放大量内毒素入血时,可导致内毒素血症(endotoxemia)

13、。内毒素作用于巨噬细胞、中性粒细胞、内皮细胞、血小板、补体系统、凝血系统等并诱生TNF-、IL-1、IL-6、IL-8、组胺、5-羟色胺、前列腺素、激肽等生物活性物质,使小血管功能紊乱而造成微循环障碍,表现为微循环衰竭与低血压、组织器官毛细血管灌注不足、缺氧、酸中毒等。严重时则导致以微循环衰竭与低血压为特征得内毒素休克。 (4)Shwartzman现象与DIC:将革兰阴性菌培养物上清或杀死得菌体注射入家兔皮内,824h后再以同样或另一种革兰阴性菌行静脉注射。约10h后,在第一次注射处局部皮肤可出现出血与坏死,就是为局部Shwartzman现象。若两次注射均为静脉途径,则动物两侧肾皮质坏死,最终死亡,此为全身性Shwartzman现象。该现象不就是抗原与抗体结合得免疫应答反应,因两次注射仅间隔短时间,且两次注射得革兰阴性菌可为无抗原交叉者。在人类得严重革兰阴性菌感染中常出现得DIC,其病理变化与形成机制酷似动物得全身性Shwartzman现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教案示例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