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大学校史简略.docx

上传人:太** 文档编号:92202973 上传时间:2023-05-31 格式:DOCX 页数:62 大小:93.2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山东大学校史简略.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2页
山东大学校史简略.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山东大学校史简略.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山东大学校史简略.docx(62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山东大学史略19012000.7)(2004-05-05 10:05:30)一.山东大学堂(1901 1928 年)1894年的中日甲午战争,中国惨败,清政府被迫与日本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甲午战争的惨败给中国人民带来了巨大灾难,同时也使中国人民真 正从睡梦中惊醒,逐渐认识到中国要救亡图存,“不妨以强敌为师,“取而鉴 之,“举而行之,效法日本,实行变法。而要变法自强,关键在于兴学育才 o康有为认为:“夫才智之民多则国强,才智之士少则国弱,“泰西之所以富 强,不在炮械军兵,而在穷理劝学。同样,“近者日本胜我,亦非其将相兵干 能胜我也,其国遍设各学,才艺足用,实能胜我。梁启超也认为日中国之大患

2、 ,苦于人才之缺乏,而人才缺乏由学校不兴也,主张维新变法的基本所在是兴 学育才。于是,以康有为、梁启超等为首的中国资产阶级改进派,在以光绪皇帝 为首的帝党支持下,发动了一场维新变法运动。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教育 等方面公布了一系列维新法令,推行新政。在文化教育方面,光绪皇帝发布了书 院改学堂的上喻。上喻下达后,全国不少省份都积极行动起来,纷纷遵旨改书院 为学堂,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书院改学堂的高潮。山东省第一个官办大学堂就是在 这种背景下创办的。光绪皇帝有关书院改学堂的上谕发布时,山东巡抚袁世凯正 在家里休假,看到皇帝的谕诣后,回济南组织有关人员起草了试办山东大学堂的 奏折及暂行章程,于光绪二

3、十七年九月二十四日上奏光绪皇帝,认为“国势之强 弱,视乎人才,人才之盛衰,原于学校。诚以人才者,立国之本,而学校者,又 人才所从出之途也。以今日世变之殷,时艰之亟,将欲得人以佐治,必须兴学以 培才。奏请先在省城设立大学堂,分斋督课,其中专斋相当于专门和大学,正 斋相当于中学,备斋相当于小学。尤为重要的是,他还拟订了山东大学堂章程杨振声校长任职期间,因学校初建,经费缺乏,除了校舍,其余一切几乎均 须从头作起。他从实际出发,极为重视搏节开支,尽量把经费用于添置图书、仪 器设备及增加建筑方面。他把这项工作比喻为盖房子打根基,“地基打得好,础 石放得牢,将来这广厦百间,高楼千栋,才盖得起,负得住。而我

4、们的经费能多 花在这根基上一文,这一文便有它百年的价值,文化的奉献。因此,山东大学在 这一期间,从一开场就树立了勤俭办学的校风。杨振声把制订各种章规视为学校的一项 基本工作。他认为,“一个机关必须 纪律化。一切规程,使其简而易守,然后大家循序而善行之,则学校事务,化复 杂为简单,治纷乱以条理。这样,大家才能“专心一志于学术上之建设,蔚然 成为整肃庄严之学府。为此,陆续制订了学校的组织规程,学则,图书馆及各 部课的章程及办事细则,各种委员会规程以至学生寝室规则等,大小规章数十种 O大家都按章办事,从而使学校的各项工作得以有秩序的进展。杨振声在主持学校的工作中,既要求严格,又对比讲民主。他提出,要

5、严格 地执行与遵守各种规章制度与方案,当制订各项规章制度与方案的时候,“不能 不十分审慎,专靠校长一人或数人是很不安全的,必须有一个“集思广益的组织 ,权在校长之上,然后种种的规程才能对比的完善。这个组织,就是校务会议 O他还提出:“要学校有法制,第一个得从校长做起,校务会议的决议案,校长 是第一个负执行的责任与遵守的义务的。杨振声把制订各种杨振声这种尊重校 务会议的民主作风,深受教师们的欢送。总之,杨振声在校两年,作了大量工作,为学校日后的开展,打下了坚实的 根基。他是山东大学这一时期的奠基者。然而,在杨振声校长任职期间,先后发生过三次学潮。对于学潮,处于校长 地位的他,总是先行劝阻,劝阻不

6、成,则行压服,以至开除学生,因而遭到学生 们的强烈不满与反对。再加上中央拨款迟迟不到位,杨振声校长屡次致电教育部 请求辞职,教育部再三慰留无效,1932年9月初,国民政府行政院会议决定:将国 立青岛大学校名改为国立山东大学,并准杨振声校长辞职,以教务长赵太侔升任 o 9月30日,南京政府正式任命赵太侔为国立山东大学校长。赵太侔接任校长后,在原有根基上,“遵循仿效前任校长杨振声治校成规,更加重视广聘专家学者,充实教师阵容,致使国立山东大学成立之初,就形成 了阵容整齐、水平较高的师资队伍。当时文科不但有闻一多、梁实秋、黄敬思、 张煦、洪深等知名教授,理科也有许多著名的专家、学者。如理学院长兼数学系

7、 主任黄际遇教授,早年留学日本和美国,回国后曾任中山大学教授、河南教育厅 长、河南中山大学校长。物理系主任蒋德寿教授是留学英国的物理学家,任之恭 教授是美国哈佛大学博士。化学系主任汤滕汉教授,是德国柏林大学博士,德国 政府特许优等药化学师。生物系主任曾省教授,是法国里昂大学博士,著名寄生 虫学专家;刘咸教授是英国皇家学会生物学博士,在国际上也负声誉;童第周教 授是比利时比京大学动物学博士,著名的组织胚胎学专家。1930年6月,根据筹备会决议,国立青岛大学第一年先设文、理两学院:文学 院分中国文学系、外国文学系、教育学系;理学院分数学系、物理学系、化学系 、生物学系。1931年2月,经校务会议决

8、议,将教育学系扩大为教育学院,先设教 育行政系和乡村教育系。1932年夏,教育部承受山东省政府建议,成立了国立青岛大学整理委员会, 进一步研究学校的院系设置和开展方向等问题。国立青岛大学整理委员会决定, 将教育学院停办,学生大部转入国立中央大学教育学院,少数转入本校中文系; 增设工、农两学院。工学院暂设土木工程学系和机械工程学系。农学院设于济南 ,设研究、推广部,暂不招本科生。研究部从事山东地方主要农产的改进,设研 究生假设干人,以国内大学农科毕业生充任,在教授指导下从事研究;推广部以向 民间传播研究成果为主旨,并附设农业传习所,专收农家子弟,实习改进农作。 将文、理两学院合并为文理学院,数学

9、、物理两系合并为数理学系。一年的实践证明,数学、物理虽不分系,也须分组,故下学年起两系又重新 分开。农学院至1934年度才正式开办,并聘原生物学系主任曾省担任院长,但因 经费缺乏,始终未招本科生。至此学校的院系设置 基本固定下来。国立山东大学的院系设置有自己的特色,曾经得到蔡元培先生的赞许:“山 大还有几点特色,是其他各大学少有的第一,文学院与理学院合并为文理学 院一一因为文理不能划得界限太清楚了,譬如有许多课目,过去都划在文科里, 现在却都归为理科了;如果文理两院合并,自然可以使文科的学生不致忽略了理 科的东西,理科的学生也不致忽略了文科的课程。所以,山大合并来办是非常好 的。第二,是理工两

10、学院都在一起来办一一我们知道工与理的关系,是非常密切 的,工就是理的应用,理就是工的根基,两个东西是不应分开的。现在山大将两 院在一起来办,自然很经济,而且很容易得到好的成绩的。第三,是农学院能按 照本省的农业情形,加以研究,再想法来改进和开展本省的农业,这也是非常适 宜的。国立山东大学非常重视教学工作,把教学放在首位。由于师资力量较强、水 平较高,当时的课程大多由教授担任。特别是一些根基课主要由教授担任,如闻 一多曾为一年级学生上大一国文,梁实秋曾为一年级学生上大一英文。据当时的 一些学生回忆,学校大多数教授工作勤奋,态度诚恳,诲人不倦,教学质量甚好 O如杨振声、闻一多、洪深、老舍等教授讲课

11、,内容充实、分析深刻,富有时代 气息,生动感人,引起学生的广泛兴趣。汤腾汉、童第周、王宗清等教授讲课, 既有科学先进性,又经过反复实验,有自己的创见,使学生大受启发。学校对学 生平日学习和考试的要求虽然都很严格,但使学生感到是教师在鼓励自己、保护 自己和精心培育自己,从而能做到师生间亲密无疏,思想共鸣。学生既尊敬教师,又能专心致志、刻苦学习,严谨笃实成风。学校在教学上很重视根基,同时也根据教授的专长,广开选修课程。如1932 年中文系所开课程,必修课有:大一国文,名著选读,文字学,中国文学史,先 秦文,音韵学,诗学概论,中国小说史,汉魏六朝文,词学概论,目录学,中国 文学批评史,戏曲概论,唐宋

12、以降文。选修课有:中国学术史概要,毛诗学,楚 辞学,赋学,乐府诗研究,说文研究,古器物学,音韵学史,经、史、子专书研 究,中国古代神话,古文字学,唐宋诗,汉魏六朝诗,诗、词、文家专集。这些 课程,在当时一些大学来说,是属于门类齐全的,表达了学校以文科见长的特色 O生物系也以其师资优势和青岛的地理条件,开设动植物学、人类学、鱼类学、 昆虫学、遗传学、组织学、胚胎学等十五门必修课,动植物学研究、经济植物、 进化论、细胞学、藻类学、海洋学等十三门选修课。这在当时全国大学的生物系 中,也是课程较全、水平较高,并且有自己特色的。教师们在教学中特别重视 基本功的训练。如姜忠奎讲授文字学,就要求每个 学生都

13、得篆写说文解字五百四十部的部首。黄孝纾讲授古典诗文时,讲文章 ,就要学生摹写文章;讲诗词,就让学生练习作诗、填词。这种教学方法,学生 自然学得扎实。教师们还特别注意培养学生独立钻研的精神。在这方面,以中文系丁山教授 表现最为突出。他要求学生读古书时不看、或尽量少看前人的注释,防止为旧说 所囿,让古人牵着鼻子走。教师们还很注意培养学生熟练使用工具书的能力。在 学生寝室中,大都备有说文解字和广韵等工具书,学生们在阅读唐宋以 前的古籍时,都能够熟练地使用它。学校在教学和研究中还重视联系实际,力求为工农业生产尽些力量。如化学 系在教学和科学研究中,贯彻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原则,对山东药物进展过研究 和解

14、析,对青岛印染业进展具体考察和探讨,既做到为生产服务,又有较好的教 学质量。生物系对海洋生物进展重点调查研究,为开发祖国海洋事业提供科学资 料和数据。农学院对莱阳梨病虫害的防治,对山东棉花品种的改进,都列为专题 ,指定专人,订出方案,深入现场进展研究,甚受欢送。有的业务部门拨出经费 ,派人参加,共同协作。这种把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直接纳入教学和研究工作中的 做法,确实是难能可贵的。1934年4月,教育部派员到学校进展视察,视察完毕后 ,教育部的训令中指出:“查该校近年设施,尚能秩序稳进,殊为可嘉。文理学 院以理为主,而以中国文学及外国文学两系辅助中外文语文之根基训练,事属新 创,用意尚佳。化学方面

15、注重中国药材分析,生物方面注重海滨生物之研究,至 为切当。与此同时,学校还非常重视培养学生研究学术的兴趣与能力。在这方面,生 物学系教师表现最为突出。生物系学生从二年级起,就各授以题目,在教授指导 下,从事研究。不少学生写出了具有相当水平的文章。如本校出版的科学丛刊 第一期(1933年1月出版),共有19篇文章,该系学生就占4篇,即捕章鱼之 调查(张奎斗)、青岛产前鲸类介壳之研究肖庆恒)、青岛蛙与蟾蛛 之研究任树棣)、青岛的棘皮动物(高哲生)。为了发扬学术民主,提倡不同学派的争论,活泼学术空气,学校在办学初期 曾在每星期一 “总理纪念周的集会上,增加学术演讲一项,后又把它正式定为 学术演讲时间

16、,由学校、院系负责人及教师们作演讲。并且,还利用青岛的地利 条件,邀请一些著名专家、学者来校讲学和做学术报告。如蔡元培、秉农山、冯 友兰、顾颉刚、罗莘田、倪尚达、经利彬等,都曾到校讲过学或作过学术演讲。 据不完全统计,自1931年10月至1937年5月,各次学术演讲全文或摘要在校刊上发 表的,就有206篇。通过这些活动,师生们开阔了视野,活泼了思想,从而推动了 教学科研工作的开展。为了开辟学术园地,发表师生的科研成果,学校曾于1933年及1934年先后创办了学术刊物科学丛刊和文史丛刊,但前者只出两期,后者仅出一期。与此同时,为了切磋学术,练习写作,学生中组织了各种学术、文艺团体。有的 还出版刊

17、物,发表文章与作品。其中影响较大、成绩较为显著的,是励学社与刁 斗文艺社。前者于1934年1月创办综合性杂志励学半年刊,前后共出7期,引 起国内学术界的重视,以至蜚声海外,连美国华盛顿国会图书馆也曾致函该社, 全份订购该刊;后者亦同时创办不定期文艺刊物刁斗,共出两卷6期,在第二 卷第一期内,还载有周学普先生所译列宁的一篇文章:作为俄国革命之镜的托 尔斯泰。此外,还有一些学术、文艺团体与报社协作,出版周刊,随省、市各 报发行。如素丝社出版的素丝周刊随山东日报发行,征程文艺社出版的社 会与文学周刊随青岛晨报发行,潮音文艺出版社的潮音文艺周刊随济南民 国日报发行,文刊编辑社出版的文刊周刊、新文学会出

18、版的新地周刊以 及群众科学社出版的群众科学周刊,随青岛民报发行。这些周刊的出版,对 促进山东文艺的开展以及在普及科学常识方面,起过一定作用。国立山东大学时 期,由于师资力量雄厚,水平较高,设备较为完善,所以,学生的质量远比私立 青岛大学、省立山东大学时期为高。这可从学生数次参加自然科学考试竞赛获奖 一事得到证明。中山文化教育馆,为鼓励国内青年研究自然科学,特设中山奖金 一项,曾于1934年和1935年举办两届征文考试竞赛。第一届以生物学为主,有15 所大学各选4名学生参加,共录取特等生6名,甲等生8名,乙等生11名,丙等生17 名,丁等生1名。山大选送的4名生物学系学生全部录取,其中特等1名张

19、奎斗) ,奖金100元;甲等2名(高哲生、庄孝德),奖金各60元;乙等1名刘萃杰), 奖金30元。如将每等成绩合成百分数,则山大成绩应占特等的17%,甲等的25%, 乙等的9%。第二届自然科学考试竞赛,以物理学为主,分考试竞赛及征文两局部,征文又分著作及译述两种。规定全国各公、私立大学各选3名物理学系学生参加 竞赛;征文局部各选两名,但须在各大学物理学系毕业并在有关学术机关服务者 才能参加。山大参加考试竞赛的3名学生,田金棠获得甲等奖学金70元,金有巽、 章琨各获得乙等奖金40元;征文局部,许振儒获得著作类甲等奖金140元,王寿衡 获得译述类丙等奖金80元。此次竞赛结果,山大选送5人,全部入选

20、。此外,原毕 业于山大化学系并留该系作助教的勾福长,曾于1937年3月,以制造骨胶之研究 一文,荣获严特约纪念工业化学征文第一名本届征文仅取2名),得奖金200 元。本届奖金主持人还函告学校,表示要将这篇论文在国内著名化学杂志上发表 o同年,化学系助教郭质良(该系毕业),以山东酒曲之研究三)及中国 化学工程等论文,荣获中华文化教育基金委员会本届特种科学奖金500元。当时 申请此项奖金者达200余人,而得奖者仅10余人。国立山东大学时期,山东大学共招收八届学生,毕业四届,因抗日战争爆发 ,学校奉命停办,后面四届学生转入中央大学和其他大学毕业,有的没有毕业就 参加了革命工作。国立山东大学校址,系接

21、收原私立青岛大学旧址,经与青岛市政府屡次商洽 缩减,尚有410亩,校舍12座,除大礼堂及十至十二校舍为平房外,其余尽属楼房 o在济南,原省立山东大学接收的农工矿商法医六专门学校校址,先后分拨山东 各机关应用,仅留农专一处给山大,有宅基及桑果苗林等共365亩,房舍620间。 山大农事试验场即设于此,后改为农学院。国立山东大学文理、工两学院八个系全在青岛,原有校舍不敷应用,建筑又 无专款,只得预储款项,以为建筑之用。这一时期,先后建成的主要建筑物有科 学馆1933年3月)、体育馆、工学馆、水力试验室(1935年11月)、化学馆(1937年7月)等。自1930年至1935年度,建筑用费近四十万元,占

22、同期经费支出 的14. 6%。这些室馆的兴建,表现了当时学校偏重于开展理工的趋向。化学系、 工学院都有自己专用的系馆,数学、物理、生物三系合用科学馆,而中文、外文 两系仍在旧楼。这些建筑告成后,基本上解决了教学用房及实验室紧张的状况。国立山东大学图书馆成立于1929年12月,当时所藏图书,是从前私立青岛大 学和原省立山东大学接收过来的,为数极少,而大半是旧日课本,多不适用。国 立青岛大学成立后,大量采购中外文图书,至1936年度,图书总数已达87, 805册 o其中中文图书65, 287册,外文图书22, 518册,中外文杂志1, 208种,54, 116 册。至1935年度,图书用费共计21

23、3, 383. 54元,占同期经费支出的8%。由于经 费缺乏,山大在采购图书时,更加注重质量。为此,专门设立了图书委员会,规 定各系所需要的参考书,必须由系主任签字负责,然后交图书委员会审查通过, 再由图书馆在各系的图书预算项下统一定购。山大不只重视采购已经出版的精良图书,也对本省的先颖硕儒著作抄本努力 搜求。如栖霞牟陌人曾著有诗切未刊,由图书馆借来手抄本抄录存馆;又有 即墨黄宗昌著崂山志已刊行外,其家尚存有崂山丛谈和崂山艺文志 ,皆为原稿手抄本,尚未刊行的,均借来抄录存馆。外文图书,曾重点采购各种 版本的莎士比亚名著,有许多珍本入藏。西洋定期刊物,如英国的Contemporary Revie

24、w Fortnightly Nineteenth Century,美国的 Current History、 Foreign Affairs等,均补购了整套杂志,这在其他大学也是不多见的。20世纪30年代,由于日本帝国主义的疯狂侵略,国民党反动派对外屈膝投降,对内实行法西斯统治,国立山东大学学生不断爆发反帝爱国运动。赵太侔校长 对学生运动甚感不满,唯恐搅乱教学秩序,招惹事端,采取劝服和压制的手段, 因而遭到学生强烈反对。尤其在“一二九运动时期,赵太侔凭借校长地位, 通过校务会议,两次开除进步学生,引起了学生和多数教职工的极大不满。再加 上山东军阀韩复第为了夺取山东大学,自1936年1月起,借故将

25、省协助山大经费每 月减为15,000元原为每月30,000元),为学校制造经济困难。困境中,1936年3 月,赵太侔被迫离校向教育部提出辞职,教育部于28日复电慰留无效。赵太侔在 离校之前,于3月13日主持了最后一次校务会议,推举张怡菰、陈之霖、张逸樵三 人为校务委员会常务委员,临时主持校务。6月27日,教育部训令,赵太侔辞职照 准,暂由校务常务委员代理校务。1936年7月9日,教育部下令由林济青来校代理校长。林济青曾任私立齐鲁大 学教务长兼代理校长,时任山东省府委员。林济青洋官气十足,政客军阀作风严 重,引起一局部教师的不满,加上国难当头,时局动乱,一些知名教授相继离校 ,教务长、总务长、各

26、院院长及各系主任也大都易人。这期间,除未走的教师外 ,又陆续新聘教授、副教授、讲师30余人,并添建了化学馆,教学科研工作虽然 照常进展,但学校已出现由盛变衰的迹象。1937年11月,因战事涉及到了山东,学校被迫由青岛迁往安庆,不久又迁至 四川万县。图书、仪器、案卷等分三批运出:第一批257箱运至西安,旋又转运万 县(宜昌);第二批837箱运至浦口,因南京失陷,全部丧失;第三批16箱运至汉 口,转运万县。未能运出的财产,日军占领青岛后,将全部校舍作为海军司令部 ,除占用家具外,其余图书、仪器、家具等物,全部被焚毁。学校在万县上课不久,1938年2月23日,教育部根据行政院2月18日训令,下 令“

27、将国立山东大学暂行停办。学生大局部转入国立中央大学,个别转入其他 大学,在校职工造册送部,另行分配工作。图书、仪器、机械分别暂交国立中央 图书馆、国立中央大学、国立中央工业职业学校保管使用。3月15日国立山东大学 校产保管处成立。6月,教育部下令解除林济青国立山东大学代理校长职务。至此 ,国立山东大学告一段落。五.抗战胜利得复校学潮风涌反内战1938-1949)国立山东大学因抗日战争爆发而停办,又随抗日战争胜利而复校。1945年8月,抗日战争胜利,全国各行各业百废待兴。从教育界来说,复员教 育、振兴华夏已是当务之急,但国民党政府却忙于“劫收和准备内战,对于复 员教育并不积极。当时,散处各地的以

28、汤滕汉为代表的山东大学校友,以开展教 育、不忍母校长期中断之热诚,自动组成“国立山东大学校友会,奔波呼号, 并请杨振声、赵太侔等前任校长及党政名流联名致电,共同向国民党政府请求在 青岛迅速恢复山东大学建制。在有识之士积极声援下,国民党当局迫于社会舆论 的压力,决定恢复山东大学。山东大学内迁停办8年之久,终于在1946年春天于青 岛复校。1946年1月,南京政府教育部委派赵太侔为山东大学代理校长,2月份正式任 命赵太侔为校长,负责复校事宜。山东大学的复校工作在赵太侔校长的领导下开 始正式进展。一个大学,在其奠基阶段,能否谋得一个较强的师资阵容,是这个大学以后 能否振兴的关键,赵太侔校长到校后,立

29、即通过多种渠道延聘专家、学者到校任 教,除聘请原在山东大学工作的教师回校任教外,还聘请了一另外些知名的专家 、学者,有的甚至登门聘请。当时先后受聘的学术界著名人士有:朱光潜、舒舍 予(老舍)、游国恩、王统照、陆侃如、冯沅君、黄孝纾、丁山、赵纪彬、杨向 奎、萧涤非、丁西林、杨肇燃、童第周、曾呈奎、王普、郭贻诚、王恒守、李先 正、刘遵宪、朱树屏、严效复、杨宗翰、郑成坤、李士伟、沈福彭等。这些专家 学者,除朱光潜、游国恩因客观原因未能应聘,舒舍予虽应聘后因赴美未能到校 外,其余均于19461947年先后到校,分别担任各系教授,有的兼任院系负责 人,使山东大学复校后有了较强的师资阵容。这就不但保证了复

30、校后的教学质量 ,而且为学校日后的开展和提高奠定了坚实的根基。收复校舍是山东大学复校过 程中的重大难题。学校原有校舍,青岛沦陷时多为日军占为兵营,抗日战争胜利,分学堂方法、学堂条规、学堂课程及学堂经费4章,共计96节,对于若何创办 省城大学堂作了十分详尽的规定。光绪皇帝于十月初六日石 朱批:“知道了政 务处暨各该衙门知道单伊发奏陈得到清廷的照准,于是山东首先办起了一个官 立山东大学堂,十月正式开学。这是继京师大学堂之后,在各省最早兴办的官立 大学堂。官立山东大学堂开场设在省城的济南原源书院内,第一批招收了 300名新生。第一任校长(当时称管理总办是后来被誉为北国工业巨子的周学熙。聘美国人 赫士

31、为总教习即现在的教务长,另有清末进士宋书升等30余人任经学教习, 回国留学生沙庆、孔祥柯等任科学教习,还聘有外籍教习8人。1904年光绪三十 年)在济南杆石桥路北购地140余亩,修建了 2700多平方米的校舍和900多平方米 的操场,同年冬季迁入新址。学校改名为山东高等学堂,在“藩库税契项名下 拨白银八万两,作为常年经费。学生分为正科一、二、三类,学制三年。1906年(光绪三十二年)将原来的正斋、备斋改称预科。1910年宣统二年)又增设附 属中学,学生来源由各中学转入,同时附属中学也招收小学毕业生。1911年(宣 统三年)再改称山东高等学校,把高等正科作为大学预科。1912年民国成立,实 行全

32、国设立大学区、各区中心城市设大学、各省设专门学校的新体制。山东隶属 中心城市北平,按章大学堂应予裁撤,因等正科两班结业,至1914年始行停办。 学校停办后,局部师生分别转入清末民初陆续成立的法政、工业、农业、商业、 矿业、医学几个专门学校。杆石桥的校舍也为法政专门学校使用。1901年创始的 山东大学堂至此先后办了 14年。山东大学堂创始于清末光绪年间,因而它不可防止地保存了不少封建的东西 o如当时的师生不仅长袍马卦,还在脑后拖一条辫子。校长称管理总办,1904年 又改名为监视,直到民国元年才称校长,教员称教习。当时还不能男女同校。教 后又为美军占用。在收复校舍的过程中,工作艰巨,极费周折。当时

33、,学校的总 务长兼复校委员会主任周钟岐,临时觅定胶州路伪东亚医院旧址为复校办公处。 为了收回青岛的原有校舍,周钟岐总务长不辞艰辛,据理力争。赵太侔校长赴青 后,也积极奔波,亲自找美军驻青司令交涉。在交涉过程中,美军以救世主自居 ,态度蛮横,竟把占住的山大校舍说成是他们从日军手中得来的“兵营,声言“万难让出。在屡次交涉无结果的情况下,周钟岐总务长急中生智,想法对付 美军蛮不讲理的态度。他商请青岛民言报编辑兼美国合众社的驻青访员) 用合众社访员的名义发一新闻稿,并在报上登出。内容是:山东大学复校万事就 绪,专候美军让出校舍即能上课云云。美军迫于公众舆论的压力,又怕受到世界 舆论的指责,方将所占用的

34、校舍先行交出欧阳路一处,复校筹备处遂由胶州路迁 入办公。后经进一步交涉,又将鱼山路五号、大学路三号、武定路廿九号、德平 路四十号和四十二号、绥远路十八号、广饶路四号至九号及广西路等处一并交回 学校使用。八月初,校方又与美军在青岛敌伪产业处理局签订协议书,言明一俟 美军撤离,再将大学路原校舍交回。学校收回上述校舍后,确定鱼山路五号为大 学本部及文、理两学院院址,武定路及德平路作为先修班之用。大学路三号及欧 阳路作为教职员工宿舍。当时这些校舍仅勉敷应用,直至青岛解放美军撤离,原 有校舍方全部收回。抗战前,山东大学只有文、理、工三个学院八个学系。复校 时,曾想设六个学院三十个系,后从当时的实际出发,

35、将学校扩大为文、理、工 、农、医五个学院十四个学系。各院系的设置情况是:文学院,分设中国文学系 和外国文学系以后又增设历史学系)。理学院,分设数学系、物理系、化学系 、动物学系、植物学系、地质矿物学系。工学院,分设土木工程学系、机械工程 学系、电机工程学系。农学院,分设农艺学系、园艺学系、水产系。医学院,不 分系。另外,还附设一个大学先修班和高级护士学校。经过半年多的筹备,山东 大学开场招生。在招生过程中,按照教育部多设考区的规定,学校除在青岛招生 外,还在北平、南京、上海、西安、成都、重庆、济南七地设立招生办事处。各 地高中应届毕业生及失学青年,听说山东大学招生,踊跃报考。计各考区考生 58

36、71人,经初试和复试,共录取本科生518人,先修班学生185人。由于坚持对学生严格要求,复校后招收的学生,绝大多数是符合录取标准的,并做到优中选优。图书仪器是办学的重要设备。复校时,学校留存在青岛的物资早已荡然无存 ,内迁四川并入中央大学的图书仪器,又因交通阻滞,运输困难,至10月底始运 同青岛,总计仪器六十余箱,图书九十余箱。六十余箱仪器多已残损,无法使用 ;九十余箱图书,计有西文书3398册,线装书5166册,此即是学校唯一的教学设 备。后经学校请准青岛市敌产处理局,接收德日文书籍6674册,代管中国工程学 会日文书籍5349册,又有私人赠书约2000册,复购到中西文图书8321册。至此,

37、 图书方面较前稍有充实。复员经费是筹备复校过程中最困难的问题。复校时,不仅校舍、实验工厂等 需要修建,而且一切设备均需重新添置。因此名为复校,实则新创,仅修建、设 备两项费用,至少需法币三十二亿七千万元(折合美金九十七万三千元)方可敷 用。教育部原定拨给学校的修建费仅七亿元,不仅难以恢复旧观,且无法按时开 课。为此,赵太侔校长屡次致电教育部,再三陈述困难,才追加复员经费一亿五 千万元。经费寥寥,不敷应用,为了保证复校工作顺利进展,学校财务部门精打 细算,一再压缩开支。如1947年度学校经常费由二千四百万元缩减为一千五百九 十万元,校本部和五院经费也只有五千五百六十七万元。在这种情况下,学校除

38、积极向教育部申请和谋求社会赞助外,还发动教职工自己动手建设仪器修造厂, 自行试制各种急需的仪器,抑制了一些困难。这样,使学校在经费困难的情况下 完成了复校筹备工作。为了报道学校的工作动态,交流教学科研经历,复校后第一次校务会议的议题之一,就讨论了校刊的复刊问题。会上决定山大校刊于1946年10月25日正式复 刊,由刘康甫、牛星垣、邵式銮、高哲生、郭宣霖组成绩辑委员会,由刘康甫任 主席,年星垣为负责集稿及编辑人。校刊复刊后,报道了学校的工作动态,交流 了教学、科研等方面的经历,记载了复校工作的情况,为山东大学复校的经过和 以后的工作留下了原始资料。这是校刊编辑委员会人员共同努力的结果,也是和 学

39、校重视舆论工作分不开的。1946年10月25日学校举行开学典礼,开学典礼上, 赵太侔校长致词说明:山东大学是因抗战而停办,又因抗战胜利而恢复。在半年 多的筹备期间,经同人的努力,及地方各界的赞助,现在能够开学上课了。回想 在八年长期抗战学校停办期间,真不知何日才能恢复。今天能够复校,实在值得 庆幸。山东大学自筹备复校到正式开课,先后仅用了半年多的时间,这较之青岛 大学的筹备用了近两年的时间要快得多。而且当时抗战刚刚胜利,时局尚不稳定 ,经济和交通诸条件都远不及当日,其进展可谓迅速。这是与广阔教职工的努力及地方各界的赞助分不开的。山东大学复校后,学制与课程 基本上沿用抗战前学 校的一套做法,把“

40、研究高深学术、养成专门人才、陶融健全品格作为教育目 标。根据这一原则,学校要求学生对人文科学、自然科学和应用科学三方面都具 有广泛的综合的了解,既掌握渊博的科学知识,又有实际的驾驭能力。学校规定,各学院学生修业年限为四年,其中工学院五年、医学院六年(解 放后工学院缩短为四年,医学院缩短为五年)。学生学业管理是学分制,每学期 每周授课一小时为一学分,实验及无须课外自习的课目以二至三小时为一学分。 各学院学生除第一年级外,每学期所修科目以不超过二十一学分为原则。考试分 为临时试验、学期试验、前期试验、毕业试验四种。学生成绩分为甲(80分以上)、乙(70分以上)、丙(6。分以上)、T (60分以下四

41、等。凡某科目成绩列 丁等者为不及格,不给学分。如系必修课须重修。修业期满和试验及格者,依学 位条例授予学士学位。与学分制并行的是必修制和选修制。学校规定,三民主义、中文、英文、体 育为各院系学生共同必修课。文科学生还要必修生物课及其他一门自然科学。在 共同必修课外,各系又按照自己的教学要求,规定了各自的必修课与选修课目表(与抗战前的国立山东大学大致一样)。学生于每学年开学时,参照选修课目表自行选定课程,中途亦可增选或退选,但须经系主任签字批准,以控制选课,使 不致过滥。必修课与选修课相结合的教学安排,既保证了培养人才的方向和需要 ,又适当照顾了学生个人的志趣,使学生能按照自己的爱好和特长,自学

42、其他与 专业相关的知识,锻炼独立思考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各系教师不仅注意教给学生一般的基本知识、基本原理,而 且更加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的学习与创造能力。如中国文学系的冯沅君 教授,在教学中,她不仅鼓励学生多读书,而且极耐心地传授阅读的方法,如泛 读、精读、圈点评注、质疑探索等。她非常重视培养学生艺术分析的能力。她认 为,成功的文学作品,其思想内容总是通过一定的艺术形式表现出来的。因此, 对艺术作品进展分析,首先必须从作品本身出发,认真地分析其构造肌理和表现 手法,要用心考证作者采用了哪些重要技巧,这些技巧对表现主题思想起了何种 作用。但除了对作品本身仔细鉴赏外,还要把握

43、住许多与作品相关的因素。如对 艺术媒介物的外在了解文学作品的语言文字功能,戏剧的曲调、体制等特点) ,对作者生活史和创作意图的研究,对比同一作者的其他作品,研究各种形式的 艺术史等亦可获得除作品以外更多的美感经历。冯沅君先生认为,这种从作品本 身出发,兼顾其他因素的分析方法不但能帮助同学鉴赏文学和提高写作水平,而 且可以通过对某作品的研究,推定某种文学艺术的起源、演变及其开展现状,从 而写出有分量的具有真知灼见的论著。她在1947年出版的古剧说汇,正是这 种有分量的著作。在提高学生的艺术分析能力方面,她的经历是:第一,多阅读 、善对比、勤思考。这样久而久之,就可以迅速地分辨出文学作品在思想、艺

44、术 上的特点,及其优劣、长短。第二,通过对与文学并列的姊妹艺术的鉴赏,薰陶 内在的艺术气质。如多听一些音乐,多看些戏曲、绘画,势必有助于理解文学作 品的气魄和情韵。冯沅君先生的这些经历,不仅在当时具有指导意义,就是以现 在来说,也具有很强的借鉴意义。为了提高教学效果,各系都非常重视发挥教授 在教学中的作用,总是把业务好的老教授推上教学第一线,不仅根基课、专业课 的教学由教授担任,而且一些重要的选修课也大多是由有经历的教授承当,像中 文系的陆侃如、冯沅君、赵纪彬、丁山、杨向奎、萧涤非、黄孝纾教授,物理系 的丁西林、王恒守、郭贻诚、王书庄教授等均承当过根基课、专业课及重要的选 修课的教学任务。在教

45、学方法方面,各系也纷纷进展探索,注重联系本系学生实 际,形成具有本系特色的、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很受学生欢送。如物理系教师 在教学中,非常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学方法多采用启发式、讨论式,而 非注入式。具体做法是:1 ,奋其志,激其情。教师带着情感,有目的地介绍一些 科学家的光芒事迹,激发学生树立献身科学事业的雄心壮志。2.引其疑,发其智 O教师在讲课中,有意识地布疑,以激发学生积极进展创造性思维活动,然后通 过集疑和辨疑,培养学生动脑、动口解难的本领。3.启其思,反其馈。教师一方 面通过点拨,诱导学生深思,以此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一方面结合实际和 课本,设计出一套题目让学生去做,通过

46、做题来检查学习效果,使学生学到的知 识得以系统化和深化,从而把知识转化为能力。4.寓言传于身教。教师力求通过自己讲课内容的创造性,使学生对创造性的理解具体化、形象化,从而鼓舞同学 们发挥创造性。采用这些方式教学,教师和学生之间常常互相发问,互相辩论, 气氛活泼,效果较好,很受学生欢送。在学习方法方面,物理系的教授结合自己 的学习体会,给学生们总结出了两种不同的学习方法。一种是奠基式,一种是宏 观式。所谓奠基式,即在学习中,从微观入手,注意积累大量资料,切实掌握基 本知识,使自己的学识架构在一个稳妥、雄厚的根基上。所谓宏观式,即从宏观 入手,抓大局、抓重点,对所学知识不要背,但求懂。对于资料性的

47、东西,亦只 记出处,不费太多的时间抄写,要紧的是认真记下读书后第一眼形成的印象和心 得。在学习中,善于从全局来了解和跨越局部的困难,大踏步地前进。这两种不 同的学习方法,犹如建筑楼房的两种不同的方式。前者是先在工地上一砖一瓦地 积累大量材.料,然后再绘图、搭架,从大量材料中精选良砖好瓦,一砖一瓦地铺 就。后者则是在绘图的根基上先搭起房架,然后再去搬运架构楼房所必须的良材 ,缺什么,搬什么,不怠工,不费料。方式固然不同,但殊途同归,都能建起一 座高楼大厦。到底应该采取哪种方式丁西林、郭贻诚等教授认为,要根据个人 的实际情况。对于记忆力好、能博闻强记的人,不妨采取前者;但对年龄大、理 解力强的人,

48、后者却大有裨益。如前所述,山东大学复校之日,正值抗日战争胜 利之时。开场,师生还能安心工作和学习,故复校后的一段时间,教学、科研活 动较为活泼。但自1947年5月底起,因物价飞涨,国民党大举进攻解放区,人心浮 动,教学、科研活动均未得到深入开展。学生退学、休学者大有人在,一些学生 未到毕业就离开了学校。山东大学复校后,按照当时教育部的指令,设立了训导处。训导处的“实施 原则虽明文规定:“本校训育人员尽力防止表示政治的色彩,不为任何党派谋特别的便利。但其实质却是国民党在学校设立的情报监视机构。训导长刘次箫 即是国民党的中统特务专员(解放后被镇压),他把持的训导处目的在于控制师 生思想,破坏爱国学

49、生运动,这在后来的学运中暴露得最为明显。广阔师生虽然处于训导处的严密控制之下,但面对国民党反动派的倒行逆施 ,美帝国主义者肆意枪杀中国人民、侮辱中国妇女、强占山大校舍、殴打山大学 生等罪恶行径,同学们无法抑制内心的愤怒,对抗情绪与日俱增。这一时期,一 些爱国进步社团如雨后春笋般在山大校园内陆续出现。各院系的社团,有中文系的“长风社、“莽原社,外文系的“奔流社,工学院的“大冶炉壁报社、“拓荒社,农学院的“野草社,医学院的“ 医海社等。跨院系的社团,有“群众音乐团、“一、一、一音乐团、“方生剧社和地下党的外围组织“学习社等,共约二十多个。学生中的这些社团 组织,名义上与自治会、同学会、系会等团体一样,均在训导处的领导之下,但 实际上却有许多与党的地下组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书 > 解决方案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