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发环境事件应急监测技术指南(T-LNEMA 001—2023).pdf

上传人:wo****o 文档编号:92196872 上传时间:2023-05-31 格式:PDF 页数:24 大小:633.9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突发环境事件应急监测技术指南(T-LNEMA 001—2023).pdf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突发环境事件应急监测技术指南(T-LNEMA 001—2023).pdf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突发环境事件应急监测技术指南(T-LNEMA 001—2023).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突发环境事件应急监测技术指南(T-LNEMA 001—2023).pdf(24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ICS13.200CCSZ10团体标准T/LNEMA 001-2023突发环境事件应急监测技术指南Technical Guide for Emergency Monitoring of Environmental Emergencies2023-05-19 发布2023-05-19 实施辽 宁 省 环 境 监 测 协 会发 布T/LNEMA 0012023I目次前 言.11 范围.22 规范性引用文件.23 术语和定义.24 响应启动原则.35 现场调查与污染物初步判别.36 监测方案.37 现场采样与监测.48 应急监测报告.69 质量保证与质量控制.610 应急监测终止.711 应急监测评

2、估.712 日常保障.7附录 A.9附录 B.10附录 C.11附录 D.13附录 E.14附录 F.19附录 G.22T/LNEMA 00120231 1前前言言本指南按照GB/T 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 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HJ 589 2021突发环境事件应急监测技术规范的规定起草。请注意本指南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专利的责任。本指南由沈阳化工大学提出。本指南由辽宁省环境监测协会归口。本指南起草单位:沈阳化工大学、辽宁省生态环境监测中心、辽宁省丹东生态环境监测中心、辽宁省大连生态环境监测中心、东北大学、辽宁省铁岭生态环境监测中心、葫芦岛

3、市生态环境保障服务中心、辽宁省环保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辽宁大学、辽宁省环境监测协会、辽宁中科检测有限公司、辽宁省交通科学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盖乐普科技(大连)有限公司、辽宁标普检测技术有限公司、盛京息壤(辽宁)环保科技有限公司、辽宁中科尚环境技术咨询有限公司、辽宁泽明环境监测有限公司、丹东科立环境监测有限公司、抚顺市排水公司、北京市中环测检测技术中心、辽宁省野生动物保护和疫源疫病监测中心、辽宁省营口生态环境监测中心、辽宁环保产业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沈阳市生态环境事务服务中心、辽宁省沈阳生态环境监测中心、辽宁省葫芦岛生态环境监测中心、辽宁省环境规划院有限公司、辽宁省生态环境事务服务中心、沈阳振兴环

4、保有限公司、辽宁省生态环境保护科技中心。本指南主要起草人:孙书晶、丁茯、郭一冰、于丰阁、李一安、刘畅(大连中心)、姜秋俚、赵岩、宋闯、陈艳华、赵兢兢、孙仓、王溪睿、陈重仲、刘勇、孙长亮、张跃宏、宗芳、富娆、林琳、宋天文、陈妍希、王阳、刘首正、白玉花、赵璐璐、崔卫东、于海焘、孙继伟、马铮铮、王璐、张振锋、刘元彬、丁立建、管志强、代婷、苏小林、王峰源、杜科颖、袁媛、王晓红、姜超、高梦梦、徐献礼、史宝君、蔡学武、秦思达、刘铁男、张浩洋、张旭鸿、苏静、王迎春、宋微、靳辉、姚亮、张霄、李赫、王金宏、贾澍、张宇宁。T/LNEMA 00120232突发环境事件应急监测技术指南1 范围本标准规定了突发环境事件

5、应急监测的响应启动、现场调查与污染物初步判别、编制监测方案、现场采样与监测、编制监测报告(应急监测快报和应急监测报告)、质量保证与质量控制、应急监测终止、应急监测评估以及日常保障等技术要求。本标准适用于突发环境事件应急监测,包括大气污染、水体污染、土壤污染等的应急监测。本标准不适用于辐射污染事件、海洋污染事件、地质环境突发事件、涉及军事设施污染事件、生物和微生物污染事件等的应急监测。2 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GB/T 8170 数值修约规则与极限

6、数值的表示和判定HJ/T 20工业固体废物采样制样技术规范HJ/T 55大气污染物无组织排放监测技术导则HJ 91.1污水监测技术规范HJ 91.2地表水环境质量监测技术规范HJ 164地下水环境监测技术规范HJ/T 166土壤环境监测技术规范HJ 193环境空气质量自动监测技术规范HJ 194环境空气质量手工监测技术规范HJ 493水质采样 样品的保存和管理技术规定HJ 494水质 采样技术指导HJ 589突发环境事件应急监测技术规范HJ 630环境监测质量管理技术导则HJ 664环境空气质量监测点位布设技术规范(试行)国家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国办函2014119 号)3 术语和定义下列术

7、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3.1 突发环境事件environmental accidents由于污染物排放或自然灾害、生产安全事故等因素,导致污染物或放射性物质等有毒有害物质进入大气、水体、土壤等环境介质,突然造成或可能造成环境质量下降,危及公众身体健康和财产安全,或者造成生态环境破坏,或者造成重大社会影响,需要采取紧急措施予以应对的事件。3.2 应急监测emergency monitoring突发环境事件发生后至应急响应终止前,对污染物、污染物浓度、污染范围及其变化趋势进行的监测。3.3 应急监测响应emergency monitoring response应急监测部门接到应急监测任务指令后,组

8、织开展应急监测等应对措施。3.4 污染态势初步判别preliminary discrimination of pollution situation突发环境事件应急监测的第一阶段,突发环境事件发生后,确定污染物种类、监测项目及大致污染范围和污染程度的过程。3.5 应急监测终止emergency monitoring termination当突发环境事件条件已经排除、污染物已降至规定限值以内、所造成的危害基本消除时,由启动响应的应急组织指挥机构终止应急响应,同时终止应急监测。T/LNEMA 00120233 33.6 应急监测评估emergency monitoring evaluation应急

9、监测终止后,组织对本次应急监测的重点工作环节进行效果评估,以便进一步完善、改进应急监测工作。3.7 应急监测演练emergency monitoring drilling为检验应急监测预案的有效性、应急准备的完善性、应急响应的适应性和应急监测人员的协同性而进行的一种模拟应急响应的实践活动。4 响应启动原则4.1 及时性应急监测部门接到应急监测任务指令后,应立即启动本部门的应急监测预案。快速集结应急监测人员,准备监测仪器装备,赶赴事件现场开展应急监测。4.2 科学性应急监测部门在启动应急监测预案的同时,应立即展开现场相关情况的收集调查。按附录 B 的格式填写突发环境事件应急监测任务单,详细了解记

10、录事件的发生时间、地点等基本情况,判定事件性质(如爆炸、泄露、超标排放、非法倾倒等),以及污染物种类、性质、危险特点等。4.3 适应性涉及企业突发环境事件的,应调取事发企业的环境应急预案,可视事件污染情况及发展趋势提出响应级别调整。5 现场调查与污染物初步判别5.1 现场调查应急监测人员到达事件现场后,应立即展开现场调查,初步了解污染物种类、污染状况及可能污染范围,补充完善事件信息,按附录 C 的格式填写突发环境事件应急监测现场调查信息表。5.2 调查内容事件发生的时间和地点、原因、过程等基本情况;必要的水文气象参数;可能存在的污染物名称及流失量、污染物影响范围、污染物理化及毒理性质、扩散途径

11、及污染程度;周围居民区、学校、饮用水源地和自然保护区等环境敏感目标分布情况;收集或绘制事件现场平面布置图等。5.3 污染物的识别5.3.1 已知污染物根据已知污染物及其可能在环境中产生的有毒有害反应副产物、衍生物等或次生污染物确定监测项目。5.3.2 未知污染物根据污染物的特征气味、颜色、挥发性和遇水反应特性,以及对周围环境、作物的影响,事件现场周围可能产生污染的排放源的生产、环保、安全记录等,事件现场周围的环境质量自动监测站和污染源在线监测系统数据,人员或动物中毒反应的特殊症状,使用检测试纸、快速检测管、便携(直读)式监测仪器等现场快速分析手段对污染物的类别进行初步判断,然后再精准分析确定。

12、难以现场快速确认的污染物,应快速采集样品,经实验室定性分析后确定监测项目。5.4 污染事件的判定在已有调查资料的基础上,充分利用现场快速监测方法和实验室现有的分析方法进行鉴别、确认,确定突发环境事件污染物的种类(或名称)、污染程度和污染范围以及污染发展趋势,判定污染事件对环境影响的程度及发展速度,调集应急监测设备和人员。6 监测方案6.1 基本要求6.1.1 监测方案应依据调查结果制定,经应急监测现场负责人批准后实施。6.1.2 监测方案主要包括事件基本情况、现场地理位置和监测点位示意图、监测项目、监测频次、分析方法、评价标准以及质量保证与控制措施等内容。监测方案编制参见附录 D突发环境事件应

13、急监测方案T/LNEMA 00120234编制提纲。6.1.3 监测方案实施过程中,可根据现场应急处置和污染变化情况及时调整监测方案。6.2 点位布设6.2.1 监测点位布设应以事件发生地及其附近区域为主,并综合考虑事件类型、现场地貌、周围环境敏感点、水文特征、气候条件,污染物的种类、浓度、影响范围,以及样品采集的方便性、可操作性等现场实际因素。6.2.2 根据事件现场情况,监测点位主要包括污染控制点、消减点、对照点和环境敏感点。监测过程中可根据污染物扩散情况和监测结果的变化趋势进行适当调整监测点位。6.2.3 监测点位布设方法应按 HJ 589 的有关规定执行。点位布设还应充分考虑交通状况、

14、气象条件和人员安全。6.2.4 监测点位布设需考虑连续性,反映与事故点的距离。如:水质突发环境事件应急监测过程中,事故点下游第一个点位,可命名为“D1(X-NE)”,“D”为“断面”拼音首个字母的大写,“1”为点位的顺序编号,右下角的“X”为到事故点的距离,“X”后可增加方位,用 NE、NW、SW、SE 等表示,其他断面依次命名。6.3 监测项目6.3.1 监测项目应为现场调查确定的主要污染物。监测过程中可根据现场污染状况变化情况进行适当调整监测项目。优先选择主要污染因子和特征污染物作为监测项目,根据污染事件的性质和环境污染状况确认在环境中积累较多、对环境危害较大、影响范围广、毒性较强的污染物

15、,或是对环境造成严重不良影响的特定项目。6.3.2 参照“5.3 污染物的识别”确定监测项目。6.4 监测频次6.4.1 监测频次按照 HJ/T 55、HJ 91.1、HJ 91.2、HJ 164、HJ/T 166、HJ 194、HJ 589 和 HJ 664 中监测频次相关规定执行。6.4.2 根据现场污染状况变化情况,事件初期根据分析方法规定应适当增加监测频次,待污染物变化规律或污染物浓度变化趋于稳定后,逐步减少监测频次。6.4.3 依据不同的环境区域功能和事件发生地的污染实际情况,力求以最低的监测频次,取得最有代表性的样品,既满足反映环境污染程度、范围的要求,又切实可行。6.5 监测方法

16、6.5.1 突发环境事件应急监测应以现场监测为主,特别是应急监测初始阶段,为确保快速、及时、准确掌握污染情况和污染团移动情况,应优先选择便携式、直读式等现场快读监测方法。当现场监测方法不能准确测定污染物浓度时,可选择实验室手工监测或其他高精度监测方法,样品采集要求及次数须根据分析项目及分析方法确定。常规监测方法见附录 E。6.5.2 可利用事件现场周围的环境质量自动监测站、污染源在线监测系统等作为补充监测手段,也可采用生物监测、无人机监测、激光雷达探测等新型监测技术手段辅助监测。6.5.3 对于影响事件处置、司法鉴定或损害评估判定结果的关键样品,应优先采用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方法测定。6.5.4

17、 多单位联动监测时,应统一确定应急监测方法。不能统一监测方法的,应做好方法间的比对验证。7 现场采样与监测7.1 现场采样7.1.1 应急监测现场的样品采集应参照 HJ/T 55、HJ 91.1、HJ 91.2、HJ 164、HJ/T 166、HJ 194 和 HJ 664的相关采样规定执行。7.1.2 原则上,每个监测点位配备 23 个现场采样人员。若需 24 小时轮流值班,需每个点位配备 34 组现场采样人员。7.1.3 采样器具和采样容器需满足相关规范和标准中材质和洗涤的要求,定期进行抽检设备空白和容器空白,并做好记录。T/LNEMA 00120235 57.1.4 应急监测采样设备需与

18、环境质量采样设备和污染源采样设备区分放置,并留有备用设备。7.1.5 对影响事件处置判断的重要监测项目,应采集现场平行样,同时进行现场快速测定和实验室分析,且采样量应满足留样要求。7.1.6 现场采样全过程需如实记录,至少应包括如下信息:a)采样断面(点)地理信息及点位布设图,如有必要对采样断面(点)及周围情况进行现场录像和拍照,特别注明采样断面(点)所在位置的标识性构筑物名称;b)必要的水文气象及地质等参数、周围环境敏感点信息及样品感官特征;c)监测项目、采样时间、样品数量、空白及平行样等信息;d)采样人员及校核人员的签名。7.2 样品保存与运输需送实验室进行分析的样品,应按照HJ 589中

19、的相关规定进行保存及运输。7.3 现场监测7.3.1 凡具备现场测定条件的监测项目,应现场进行测定。7.3.2 现场监测时,应优先选用满足快速定性鉴别污染物、半定量或定量测定污染物浓度、样品前处理要求低等条件的监测方法。7.3.3 现场应急监测仪器可参考附录 E 中的相关应急监测方法,以选用便携式、直读式、多参数的监测仪器为主。7.3.4 对于应急监测人员难以进入的污染核心区域或其他监测点位,可采用无人机监测、无人船监测、激光监测、遥感监测等监测手段作为辅助。7.3.5 监测试纸、快速监测管和便携式监测仪器应按照相应的使用说明进行操作避免干扰。测定时至少连续平行测定两次。必要时送回实验室对现场

20、测定结果进行确认、鉴定。7.3.6 采样过程需记录全过程留痕,监测活动中由仪器设备直接输出的数据和谱图,应以纸质或电子介质的形式完整保存,电子介质存储的记录应备份保存,以防止记录丢失、失效或篡改。当输出数据打印在热敏纸或光敏纸等保存时间较短的介质上时,应同时保存记录的复印件或扫描件。7.3.7 原则上,每个监测点位配备 23 个现场分析人员。若需 24 小时轮流值班,需每个点位配备 34组现场分析人员。7.3.8 现场测定产生的实验废液、固体废物等应妥善处理。7.4 现场监测仪器设备7.4.1 大气现场监测仪器常用的大气现场监测设有:便携式 GC-MC、便携式(VTOC)测定仪、便携式傅立叶变

21、换多组分气体分析仪、便携式有毒有害气体分析仪等。7.4.2 水质现场监测仪器常用的水质现场监测设有:便携式水质多参数仪、便携式分光光度计、便携式离子色谱分析仪、便携式水质重金属分析仪、便携式紫外测油仪、便携式红外测油仪、便携式发光细菌毒性检测仪等。7.4.3 土壤现场监测仪器常用的土壤现场监测设备有:手持式土壤重金属分析仪、便携式 X 射线荧光光谱仪等。7.4.4 安全防护设备常用的安全防护设备有:车载式小型个人洗消装置、全封闭化学防护服、自给式空气呼吸器、半封闭化学防护服、空气呼吸器、救护箱、安全绳、反光背心等。7.4.5 其他设备常用的其他设备有:便携式气象五参数监测仪、多普勒流速仪、笔记

22、本计算机、便携式打印机、便携式交直流电源、防爆无线对讲机、应急灯、便携式卫星通讯终端等。7.5 信息记录7.5.1 原则上,报告编制配备 23 人负责信息记录。若需 24 小时轮流值班,需每个点位配备 34 组信息记录人员。7.5.2 现场监测记录应信息完整、记录及时。T/LNEMA 001202367.5.3 采样及样品交接应做好监测断面(点位)位置信息及水文气象参数等信息的记录。7.5.4 分析测试应做好分析方法、分析日期、仪器型号及编号等信息的记录。7.6 安全防护7.6.1 进入事件现场的应急监测人员,应注意自身安全防护,至少 3 人同行。7.6.2 应急监测人员应根据现场情况按规定穿

23、戴防护服、防毒面具、安全报警装置等防护器材。未经现场指挥或警戒人员许可,不得进入事件现场进行采样监测。7.6.3 对进入事件现场的应急监测仪器设备应采取防水、防爆等防护措施。现场临时搭建的应急指挥、监测场所应与事件现场保持安全距离。8 应急监测报告8.1 报告编制8.1.1 应急监测报告的编制、报送要求按照 HJ 589 中的相关规定执行,编制格式参见附录 D突发环境事件应急监测报告编制提纲。8.1.2 报告分类及适用情况根据现场监测结果,编制并上报应急监测快报和应急监测报告。应急监测快报应在第一时间报出,适用于应急监测期间;应急监测报告适用于应急监测结束后,对应急监测全过程进行总结。8.1.

24、3 报告内容应急监测快报应包括监测点位、点位名称、经纬度、监测日期、监测时间、监测结果、评价标准、评价结果以及气象、水文参数等。应急监测报告应包括任务来源、应急监测始末时间、事件地点、事件性质及原因,污染物种类及污染程度、污染范围、历次监测点位、监测时间、监测方法、监测结果及评价结果等监测内容,还包括事件周围环境质量达标情况,附图说明现场情况及变化趋势情况。应急监测报告中可对下一步应急监测工作提出计划或建议。符合应急监测终止条件的,可在报告中提出终止建议。监测快报及监测报告格式参见附录 F应急监测快报及应急监测报告。8.1.4 监测评价标准选取污染物评价标准优先选取国家和地方现行环境质量标准、

25、污染物排放标准。对暂无相关标准,可根据当地生态环境主管部门认可或推荐的标准进行评价。8.2 报告审核应急监测快报和应急监测报告,需经编制人、审核人、现场负责人三级审核后报出。根据突发环境事件处置需要,也可参照资质认定要求提供相关监测报告。8.3 存档应急监测的现场记录、录像、照片等资料应与应急监测报告一同存档。8.4 报送范围按当地突发环境事件应急监测预案、应急监测方案、区域生态环境应急监测协调机制要求进行报送,通常应上报其任务下达单位。9 质量保证与质量控制9.1 基本原则应急监测的质量保证及质量控制,应覆盖突发环境事件应急监测的全过程,重点关注方案中监测点位、监测项目、监测频次的设定,采样

26、及现场监测,样品管理,实验室分析,数据处理和报告编制等关键环节。9.2 采样与现场监测的质量保证及质量控制9.2.1 采样与现场监测人员须具备经验,熟练掌握突发环境事件应急监测设备。9.2.2 采样和现场设备,应由专人负责定期维护、保养,确保仪器设备保持正常状态。设备定期进行检定、校准。9.2.3 应急监测时,允许使用便携式设备和非标准监测分析方法,但应对其得出的结果或结论予以明确表达。可采用自校准或标准样品测定等方法进行质量控制。T/LNEMA 00120237 79.2.4 样品采集需采集平行双样,一份样品使用便携式设备现场分析,一份样品送实验室分析,实验室样品需留样待测。9.2.5 采样

27、位置需用实物做好标识;采样全过程需使用拍照或摄像留下记录,尽量同步采样。9.2.6 采样过程中需按照相关要求采集全程序空白、运输空白、设备空白等质控样品。样品容器和采样设备必要时需抽取 10%进行空白检查。9.3 样品管理的质量保证及质量控制应保证样品从采样、保存、运输、分析、处置的全过程均有记录,确保样品管理处在受控状态,避免样品的运输过程中受到污染。9.4 实验室分析的质量保证及质量控制9.4.1 实验室分析人员需熟练掌握实验室相关分析仪器的操作使用和质量控制措施。9.4.2 实验室分析设备应在检定周期或校准有效期内使用,进行日常的维护、保养,确保设备始终保持良好的技术状态。9.4.3 实

28、验室分析的质量保证措施可参照相应的监测技术规范执行。9.5 联合应急监测的质量保证及质量控制多家单位开展联合应急监测时,须注意监测数据的可比性检验。需统一前处理方法、分析方法、数据和报告格式、修约规则以及数据研判模型等。10 应急监测终止10.1 当应急组织指挥机构终止应急响应或批准应急监测终止建议时,方可终止应急监测。凡符合下列情形之一的,可向应急组织指挥机构提出应急监测终止建议:a)最近一次监测方案中全部监测点位的连续 3 次监测结果达到评价标准或要求;b)最近一次监测方案中全部监测点位的连续 3 次监测结果均恢复到本底值或背景点位水平;c)应急专家组认为可以终止的情形。10.2 根据应急

29、组织指挥机构要求,对短期内不易消除、降解的污染物,应在应急监测终止后开展跟踪监测,继续监视、报告污染变化情况。11 应急监测评估11.1 应急监测终止后,应急监测部门应按照附录 G 的格式填写突发环境事件应急监测评估记录单,及时总结评估应急监测工作的经验及失误,必要时应对本部门应急监测预案进行修订。11.2 评估内容主要包括:a)应急监测响应启动是否及时到位;b)应急监测现场工作是否符合要求;c)应急监测日常保障是否满足需要;d)应急监测过程中发现的主要问题及措施建议。12 日常保障12.1 预案编制与实施12.1.1 应急监测预案编制可参照 HJ589 的相关规定执行。12.1.2 编制应急

30、监测预案应结合工作实际,并与生态环境主管部门的应急预案和环境监测部门的应急监测预案相衔接。12.1.3 应急监测预案应明确应急监测队伍的组织机构、职责任务、工作程序、工作流程及工作制度,并附应急监测人员名单、联系方式、仪器装备等表格。12.1.4 应急监测预案应是开展应急监测工作的指导性程序文件。12.2 演练和培训应急监测部门应定期组织开展应急监测演练和培训,主要包括:a)应急监测全程序、全过程的技术演练和培训;b)针对应急响应、快速集结、仪器设备操作、现场采样测试、野外生活保障等重点环节的专项演练;T/LNEMA 00120238c)针对应急监测预案、应急采样及监测技术、质量保证、方案和报

31、告编制、安全防护等重点环节的专项培训。12.3 人员储备12.3.1 应急监测人员应熟悉本部门应急监测预案和应急监测工作程序。12.3.2 技术人员要做到持证上岗,掌握应急监测相关专业技能。后勤人员应明确岗位职责,熟练操作技能。12.3.3 建立应急监测专家库,为现场监测和日常保障提供专家咨询。12.4 技术储备12.4.1 做好国家和地方相关环境应急法律、法规、制度储备。12.4.2 做好相关环境监测技术规范及应急监测分析方法储备,对储备的非标准应急监测分析方法,以及检测试纸、检测管等现场快速测定方法,日常应做好方法适用性、准确性比对确认。12.5 物资储备应急监测物资储备主要包括监测仪器设

32、备、耗材及交通、通讯、防护、电力和野外生活作业等物资的储备与保障。主要包括:a)适合现场测试的快速、便携、车载式监测仪器设备;b)满足应急需要的乘用车、监测车、监测船(舟),方便联络的手机、对讲机等通讯工具;c)保障应急监测人员现场安全的防护装备;d)满足长时间野外作业需要的必要生活设施;e)保证在特殊环境下开展应急工作的供电、照明、雨具等辅助设备。12.6 设备维护12.6.1 基本要求应急监测仪器需有专人负责,定期进行校准、维护、保养,实行规范化管理。12.6.2 仪器校准便携式监测仪器使用非标准方法不能进行计量检定时,应定期进行仪器校准,包括一般性检查(外观、电路、气路)、检出限、标准曲

33、线校准、准确度和精密度检查等。12.6.3 维护保养各类检测管、试剂、耗材应定期更新,仪器定期开机、充电,更换电池、干燥剂等。做好应急仪器设备关键部位的保养,各类现场便携式监测仪器应定期检查探头、清洗管路。12.6.4 规范操作应急监测部门应对主要应急监测仪器设备编制标准化操作规程。T/LNEMA 00120239 9附录 A(资料性附录)突发环境事件应急监测流程示意图污染态势初步判断跟踪监测应急监测方案编制监测频次分析方法点位布设监测项目应急组织指挥机构批准应急监测终止建议或终止应急响应时,应急监测终止。污染范围初步判断污染物和监测项目的确定现场调查实验室分析现场监测监测结果及数据处理样品采

34、集质量保证与质量控制T/LNEMA 001202310附录 B(资料性附录)突发环境事件应急监测任务单应急监测部门在接到应急监测任务指令后,应填写表 B.1。表 B.1突发环境事件应急监测任务单应急监测单位任务下达时间任务来源上级主管部门指令,下达人:。市级环境主管部门,申请人:。其他:。事发地点事发时间事件要素水环境污染事故大气环境污染事故危险化学品环境污染事故危险废弃物环境污染事故其他。事件性质爆炸泄露超标排放污染源溯源非法倾倒其他污染源及污染源情况已知:。已知污染为:。未知污染源,需进一步调查污染来源。已知污染源为:。未知污染物,需通过现场调查确定。未知,需要根据现场周围地理环境和危险源

35、分布情况进行排查、监测。污染程度及范围应急监测任务要求任务上报上报部门:上报时间:外部应急监测协同有:。否记录人记录时间备注T/LNEMA 00120231111附录 C(资料性附录)突发环境事件应急监测现场调查信息表应急监测人员达到事件现场后,应立即展开现场调查,并填写表 C.1。表 C.1突发环境事件应急监测现场调查信息表突发环境事件地点地理坐标东经:北纬:达到现场时间纳污水体水文情况流向:流量(速):气象参数风向:风速:气温:气压:事件性质爆炸泄露超标排放污染源溯源非法倾倒其他。污染物种类水污染:。大气污染:。土壤污染:。其他:。突发环境事件发生时间、起因、受影响环境要素及大致范围污染范

36、围及已经采取的应急处置措施污染已得到基本控制,采取的应急处置措施:。污染未得到控制,已扩散至:。事件现场示意图及环境敏感点情况居民区饮用水水源地河流其他:。T/LNEMA 001202312主要污染物、特征及流失量可能的伴生物、衍生污染物或次生污染物现场初步判别结果(污染物和监测项目)其他相关信息调查人员记录时间T/LNEMA 00120231313附录 D(资料性附录)突发环境事件应急监测方案编制提纲应急监测人员应依据现场调查情况编制应急监测方案。D.1事件基本情况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和原因、过程,主要污染物及其污染范围和程度,已采取的主要应急措施等。事件发生地周围环境敏感点分布。现场气象参

37、数、水文参数等情况。D.2现场监测内容D.2.1监测点位。D.2.2监测项目。D.2.3监测频次。D.2.4监测方法。D.2.5监测仪器。D.2.6评价标准。D.3现场位置及监测点位示意图D.4现场质量保证与质控措施T/LNEMA 001202314附录 E(资料性附录)常见污染物应急监测方法选用指南常见污染物应急监测方法详见表 E.1。表 E.1常见污染物应急监测方法一览表化合物名称应急监测方法常规无机污染物检测试纸法氯气、HCl比长式检测管法(HJ 871-2017)(环境空气)电化学传感器法(HJ 872-2017)便携式傅里叶红外仪法(HJ 920-2017)(HCl)检测试纸法CO、

38、CO2比长式检测管法(HJ 871-2017)(CO)电化学传感器法(HJ 872-2017)(CO)(环境空气)便携式傅里叶红外仪法(HJ 920-2017)便携式光学(非分散红外吸收)检测器法检测试纸法HF比长式检测管法(HJ 871-2017)(环境空气)电化学传感器法(HJ 872-2017)便携式傅里叶红外仪法(HJ 920-2017)检测试纸法SO2、NO、NO2、NOx、NH3比长式检测管法(HJ 871-2017)(SO2、NOx、NH3)电化学传感器法(HJ 872-2017)(SO2、NH3)(环境空气)便携式傅里叶红外仪法(HJ 920-2017)(SO2、NO、NO2、

39、NH3)便携式光学检测器法检测试纸法比长式检测管法(HJ 871-2017)H2S电化学传感器法(HJ 872-2017)(环境空气)便携式光学检测器法便携式分光光度法便携式离子色谱法检测试纸法AsH3,PH3比长式检测管法(HJ 871-2017)(AsH3)气体检测管法(PH3)(环境空气)便携式电化学传感器法便携式气相色谱法(PH3)T/LNEMA 00120231515表 E.1常见污染物应急监测方法一览表(续)化合物名称应急监测方法常规无机污染物检测试纸法比长式检测管法(HJ 871-2017)HCN电化学传感器法(HJ 872-2017)(环境空气)便携式傅里叶红外仪法(HJ 92

40、0-2017)便携式分光光度法检测试纸法比长式检测管法(HJ 871-2017)光气电化学传感器法(HJ 872-2017)(环境空气)便携式仪器法便携式分光光度法气体检测管法沥青烟便携式挥发性有机物(VOCs)检测仪法(环境空气)便携式气相色谱法检测试纸法硫酸雾/硝酸雾气体检测管法(环境空气)便携式仪器法气体检测管法可燃气便携式 LEL 传感器法(环境空气)便携式挥发性有机物(VOCs)检测仪法水质检测管法COD 光度法快速测定仪法(HJ 924-2017)COD快速回流法(水)化学测试组件法便携式比色计/光度计法水质检测管法溶解氧便携式溶解氧测定仪法(HJ 925-2017)(水)化学测试

41、组件法水质检测管法阴离子洗涤剂、有机络合物便携式比色计/光度计法(水)便携式分光光度计法检测试纸法水质检测管法余氯、ClO2化学测试组件法(水)便携式比色计/光度计法便携式分光光度计法便携式电化学传感器法T/LNEMA 001202316表 E.1常见污染物应急监测方法一览表(续)化合物名称应急监测方法常规无机污染物AOX、N2H4(联氨)化学测试组件法(水)便携式比色计/光度计法检测试纸法(水)比长式检测管法(HJ 871-2017)(环境空气)O3便携式电化学传感器法(环境空气)(环境空气、水)便携式光学检测器法(环境空气)便携式比色计/光度计法(水)便携式分光光度计法(水)检测试纸法水质

42、检测管法化学测试组件法铵离子(NH4+)便携式比色计/光度计法(水、土壤)便携式离子计法便携式分光光度计法便携式离子色谱法元素磷萃取比色法(水、土壤)实验室快速气相色谱法水质检测管法(总磷、总氮)总磷、总氮、SiO2化学测试组件法(总磷、SiO2)(水、土壤)便携式比色计/光度计法(总氮、SiO2)便携式分光光度计法检测试纸法醋酸铅试纸法(硫化物)水质检测管法氯化物、氰化物、硫化物化学测试组件法(水、土壤)便携式比色计/光度计法便携式离子计法便携式分光光度计法便携式离子色谱法检测试纸法水质检测管法(氟化物、碘化物)化学测试组件法(氟化物、碘化物)氟化物、碘化物、卤化物便携式比色计/光度计法(环

43、境空气、水、土壤)便携式离子计法便携式分光光度计法便携式离子色谱法T/LNEMA 00120231717表 E.1 常见污染物应急监测方法一览表(续)化合物名称应急监测方法常规无机污染物检测试纸法淀粉-KI 试纸法(亚硫酸盐、亚硝酸盐)硫酸盐、亚硫酸盐,硝酸盐、亚硝酸盐,水质检测管法化学测试组件法磷酸盐,硫氰酸盐、铬酸盐便携式比色计/光度计法(水、土壤)便携式离子计法便携式分光光度计法便携式离子色谱法检测试纸法化学测试组件法过氧化物、碳氢化合物便携式比色计/光度计法(水、土壤)便携式分光光度计法(过氧化物)便携式红外光谱仪器法(碳氢化合物)现场萃取-实验室分析法(碳氢化合物)重金属及其化合物检

44、测试纸法砷检测管法(As)As、Be、Hg、Pb、Ni、Cd、Se、Sn检测管法(环境空气)便携式分光光度计法便携式 X 射线荧光光谱仪法便携式阳极溶出伏安法As、Ag、Al()、B、Ba、Be、Bi、Ca、Cd、Cr、Cu、Fe、Hg、Pb、Mg、Mn、Mo、Na、Ni、Sb()、Se、Sn、Ti、Tl、Zn、Zn()、V(水、土壤)检测试纸法水质检测管法便携式比色计/光度计法便携式分光光度计法便携式 X 射线荧光光谱仪法有机污染物总烃气体检测管法目视比色法(环境空气)便携式 VOC 监测仪法DEHA(二乙基羟胺)化学测试组件法(水、土壤)便携式比色计/光度计法CS2现场吹脱捕集-检测管法化

45、学测试组件法(环境空气、水、土壤)便携式气相色谱法T/LNEMA 001202318表 E.1常见污染物应急监测方法一览表(续)化合物名称应急监测方法有机污染物检测试纸法甲醛比长式检测管法(HJ 871-2017)(环境空气)检测管法(水、土壤)(环境空气、水、土壤)化学测试组件法便携式检测仪法气体检测管法水质检测管法(石油类)便携式傅里叶红外仪法(HJ 919-2017)(环境空气丙烷、乙烯、丙烯、乙炔)石油类、烷烃类、烯炔烃类(环境空气、水、土壤)便携式 VOC 检测仪法便携式气相色谱法便携式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便携式红外分光光度法醇类、醛酮类、氰/腈类、氯苯类、苯气体检测管法便携式气相色

46、谱法胺类、硝基苯类、醚酯类便携式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环境空气、水、土壤)便携式红外分光光度法比长式检测管法(HJ 871-2017)(环境空气中苯、甲苯、苯乙烯)气体检测管法便携式傅里叶红外仪法(HJ 919-2017)(环境空气中苯、甲苯、乙苯、苯乙烯)卤代烃类、苯系物类、多环芳烃类便携式 VOC 检测仪法(环境空气、水、土壤)现场吹脱捕集-检测管法便携式气相色谱法便携式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便携式红外分光光度法气体检测管法水质检测管法化学测试组件法酚类及其衍生物便携式比色计/光度计法(环境空气、水、土壤)便携式分光光度计法便携式气相色谱法便携式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便携式红外分光光度法残留农

47、药测试组件法有机磷农药便携式气相色谱法(环境空气、水、土壤)便携式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便携式红外分光光度法T/LNEMA 00120231919附录 F(资料性附录)突发环境事件应急监测快报编制参考提纲应急监测人员应依据监测结果,编制应急监测快报。F.1 应急监测快报快报可参考以下格式:应急监测第()次监测快报事件名称监测单位点位编号点位名称经纬度监测时间监测项目监测结果评价标准标准限值是够达标备注是否是否是否是否结论与建议监测点位及周边情况示意图:备注风速:风向:温度:气压:水流速度:水温:评价标准1.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 3838)2.地下水质量标准(GB/T 14848)3.海水水质

48、标准(GB 3097)4.污水综合排放标准(DB 21/1627)5.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 8978)6.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 3095)7.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GB 16297)8.恶臭污染物排放标准(GB 144554)9.挥发性有机物无组织排放控制标准(GB 37822)10.土壤环境质量标准(GB 15618)11.其他:签发人:审核人:填表人:填表时间:T/LNEMA 001202320F.2 应急监测报告F.2.1前言应说明任务来源,开展应急监测的时间、地点和突发污染事件等基本情况。F.2.2事件发生F.2.2.1 突发环境事件的发生时间、地点、性质和原因等,主要污染物以及

49、对周围环境污染的程度、范围等。F.2.2.2 从接受应急监测指令到启动应急监测程序、赶赴事件现场、实施应急监测的基本情况。应说清重要时间节点,测试地点,是否与其他监测单位联合实施,其它需要说明的情况。F.2.3监测内容应主要包括监测点位、监测项目、监测频次和监测方法等内容,附图件说明监测点位及调整情况。表 F.1监测内容一览表序号监测点位监测项目监测频次1编号名称坐标2编号名称坐标3编号名称坐标4表 F.2监测方法一览表序号监测项目分析仪器及编号分析方法检 出 限1废气23废水45F.2.4监测结果应主要包括监测时间、监测点位、监测项目及结果、评价标准及气象参数等内容。表 F.3监测期间气象参

50、数监测日期监测时间天气状况风向风速(m/s)气温()气压(kpa)年月日-:-:-年月日-:-:-T/LNEMA 001202321表 F.4监测结果一览表监测时间监测点位监测项目 1监测项目 2监测项目 3监测项目 4废点位 1点位 2水年月日达标情况-:-点位 1第一次监测废点位 2气达标情况废点位 1点位 2水年月日-:-达标情况第二次监测废点位 1点位 2气达标情况标准限值注:列出适用标准的名称。F.2.5 结论建议依据选用的环境质量或污染物排放标准对监测结果进行分析评价,说清污染种类、程度、范围及变化趋势,附现场照片及趋势分析图。符合终止应急监测条件的,建议终止现场应急监测。F.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技术资料 > 行业标准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