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塞诗词心得体会报告边塞诗反思(8篇).docx

上传人:黑*** 文档编号:92068811 上传时间:2023-05-30 格式:DOCX 页数:98 大小:85.6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边塞诗词心得体会报告边塞诗反思(8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8页
边塞诗词心得体会报告边塞诗反思(8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边塞诗词心得体会报告边塞诗反思(8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边塞诗词心得体会报告边塞诗反思(8篇).docx(98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 边塞诗词心得体会报告边塞诗反思(8篇)描写边塞诗词心得体会报告一 李白 唐代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 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 汉下白登道,胡窥青海湾。 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 戍客望边邑,思归多苦颜。(望边邑 一作:望边色) 高楼当此夜,叹息未应闲。 关山月 是汉代乐府歌曲之一,属于 “鼓角横吹曲”,是当时守边将士常常在立刻奏唱的。李白这首诗在内容上仍继承古乐府,但笔法独到,翻古意而又有所创新。诗人抒写了古代边防战士的困难困苦,责备非正义的战斗给人民带来的苦难,借以影射批判唐代统治阶级的穷兵黩武,表现了反对侵略战斗的主题。 这首诗描写了边塞的风光,戍卒的遭受,更深一层转入戍卒与思妇两地

2、相思的苦痛,开头的描写都是为后面的做渲染和铺垫,而侧重写望月引起的情思。离人思妇之情,在一班诗人笔下,往往写得纤弱与过于愁苦,与之相适应,境地也往往狭窄。但李白却用“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的万里边塞图引发这种感情。这只有胸襟如李白这样浩渺的人,才会如此下笔。综观全诗,李白用宽阔苍茫、肤浅磅礴的图景抒发戍人思乡的意境,其实就是诗人博大的胸怀的自然流露。假如说李白的诗大多用“月”“旅”“酒”来排泄个人的愤懑的话,那么,这首写关山月的诗,就表现了他关怀民生、悲天悯人的另一种情操。此诗气概博大,意境深远,读来哀婉凄凉而又雄浑悲壮。 2、逢入京使 岑参 唐代 故园东望路漫漫,双

3、袖龙钟泪不干。 立刻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这是一首传诵很广的名作。它之所以受到推崇,主要是写得自然、本 色。岑参这次西行的目的,他自己曾作过这样的说明: “万里奉王事,一身 无所求; 也知塞垣苦,岂为妻子谋。”因 此从道理上讲,他是自愿的,心情的基调当是昂扬乐观的。只是,理智是一回事,感情又是一回事。当时的安西都护府治所在龟兹, 在通讯、交通都极不便利的唐代,对一个久居内地的读书人来说,要离家数 千里,穿越戈壁沙漠,去到一个完全生疏的地方,岂有不想家的道理? 这首诗语言朴实自然,布满了浓郁边塞生活气息,既有生活情趣,又有人情味,清爽明快,余味深长,不加雕琢,信口而成,而又感情真挚。诗人

4、擅长把很多人心头所想、口里要说的话,用艺术手法加以提炼和概括,使之具有典型的意义。在平易之中而又显出丰富的韵味,自能深入人心,历久不忘。岑参这首诗,正是有这一特色。 描写边塞诗词心得体会报告二 1、塞下曲 卢纶 唐代 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 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 塞下曲为汉乐府旧题,属横吹曲辞,内容多写边塞征战。原共六首,蘅塘退士选其四首。这是卢纶组诗塞下曲中的第三首。卢纶曾任幕府中的元帅判官,对行伍生活有体验,描写此类生活的诗比拟充实,风格雄劲。这首诗写将军雪夜预备率兵追敌的壮举,气概豪迈。 本诗虽区区二十个字,却写出了当时的实情:单于在“月黑雁飞高”的情景下率军溃逃,将军在“大雪满弓

5、刀”的奇寒天气状况下预备率军出击。一逃一追把紧急的气氛全部渲染了出来。诗句虽然没有直接写剧烈的战斗场面,但留给了读者宽阔的想象空间,营造了诗歌意蕴悠长的气氛。 2、潼关吏 杜甫 唐代 士卒何草草,筑城潼关道。 大城铁不如,小城万丈余。 借问潼关吏:修关还备胡? 要我下马行,为我指山隅: 连云列战格,飞鸟不能逾。 胡来但自守,岂复忧西都。 丈人视要处,窄狭容单车。 困难奋长戟,万古用一夫。 哀哉桃林战,百万化为鱼。 请嘱防关将,慎勿学哥舒! 此诗开头四句可以说是对筑城的士兵和潼关关防的总写。漫漫潼关道上,很多的士卒在辛勤地修建工事。“草草”,劳累的样子。前面加一“何”字,更流露出诗人无限赞美的心

6、情。放眼四望,沿着起伏的山势而筑的大小城墙,既高峻又坚固,显示出一种威猛的雄姿。这里大城小城应作互文来理解。一开篇杜甫就用简括的诗笔写出唐军加紧修建潼关所赐予他的总印象。 与“三别”通篇作人物独白不同,“三吏”是夹带问答的。而此篇的对话又具有自己的特点。首先是在对话的安排上,缓急有致,表现了不同人物的心理和神态。“修关还备胡”,是诗人的问话,然而关吏却不急答,这一“缓”,使人可以感觉到关吏胸有成竹。关吏的话一完毕,诗人立刻表示了心中的忧虑,这一“急”,更显示出对历史教训的痛心。其次,对话中神情毕现,形象鲜亮。关吏的答话并无刻意造奇之感,而守关的唐军却给读者留下一种坚韧不拔、勇敢镇静的印象。其中

7、“困难奋长戟,万古用一夫”两句又非常精警突出,塑造出犹如战神式的英雄形象,具有精神鼓舞的力气。 描写边塞诗词心得体会报告三 1、使至塞上 王维 唐代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这是诗人奉命赴边疆慰问将士途中所作的一首纪行诗,记述出访塞上的旅程以及旅程中所见的塞外风光。首联两句交待此行目的和到达地点,诗缘何而作;颔联两句包含多重意蕴,借蓬草自况,写飘落之感;颈联两句描绘了边陲大漠中壮阔雄奇的景象,境地阔大,气象雄浑;尾联两句写到了边塞,却没有遇到将官,侦察兵告知使臣:首将正在燕然前线。此诗既反映了边塞生活,同时也表达了

8、诗人由于被排挤而产生的孤独、孤独、哀痛之情以及在大漠的雄浑风光中情感得到熏陶、净化、升华后产生的大方悲壮之情,显露出一种豁达情怀。 诗人把笔墨重点用在了他最擅长的方面写景。出访,恰在春天。途中见数行归雁北翔,诗人即景设喻,用归雁自比,既叙事,又写景,一笔两到,贴切自然。尤其是“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联,写进入边塞后所看到的塞外奇怪壮美的风光,画面开阔,意境雄浑,近人王国维称之为“千古壮丽”的名句。边疆沙漠,浩瀚无边,所以用了“大漠“的“大”字。边塞荒芜,没有什么奇观异景,烽火台燃起的那一股浓烟就显得非常醒目,因此称作“孤烟”。一个“孤”字写出了景物的单调,紧接一个“直”字,却又表现了它的劲

9、拔、坚强之美。沙漠上没有山峦林木,那横贯其间的黄河,就非用一个“长”字不能表达诗人的感觉。落日,原来简单给人以感伤的印象,这里用一“圆”字,却给人以亲切暖和而又苍茫的感觉。一个“圆”字,一个“直”字,不仅精确地描绘了沙漠的景象,而且表现了的深切的感受。诗人把自己的孤寂心情奇妙地溶化在宽阔的自然景象的描绘中。红楼梦第四十八回香菱学诗里说的那段话可算道出了这两句诗超群的艺术境地。 2、凉州词 王翰 唐代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立刻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王翰的凉州词是一首曾经打动过很多热血男儿心灵深处最柔弱局部的千古绝唱。诗人以饱蘸激情的笔触,用铿锵激越的音调,秀丽刺眼的词语,定

10、下这开篇的第一句。 这是一个欢快的盛宴,那场面和意境决不是一两个人在那儿浅斟低酌,借酒浇愁。它那明快的语言、跳动跌宕的节奏所反映出来的心情是奔放的,狂热的;它呈现出的是一种感动和憧憬的艺术魅力,这正是盛唐边塞诗的特色。 也有人认为全诗抒发的是反战的哀怨,所揭露的是自有战斗以来生还者极少的凄惨事实,却出以豪迈旷达之笔,表现了一种视死如归的悲壮心情,这就使人透过这种貌似豪放旷达的胸怀,更加看清了军人们心灵深处的悲伤与幻灭。 3、出塞 王昌龄 唐代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这是一首闻名的边塞诗,表达了诗人盼望起任良将,早日平静边塞战事,使人民过上安定的生活

11、的愿望。 诗人从描写景物景入手,首句勾画出一幅冷月照边关的苍凉景象。“秦时明月汉时关”不能理解为秦时的明月汉代的关。这里是秦、汉、关、月四字交叉使用,在修辞上叫“互文见义”,意思是秦汉时的明月,秦汉时的关。诗人示意,这里的战事自秦汉以来始终未间歇过,突出了时间的长远。次句“万里长征人未还”,“万里”指边塞和内地相距万里,虽属虚指,却突出了空间宽阔。“人未还”使人联想到战斗给人带来的灾难,表达了诗人悲愤的情感。 这首诗虽然只有短短四行,但是通过对边疆景物和征人心理的描绘,表现的内容是简单的。既有对久戍士卒的深厚怜悯和完毕这种边防不顾局面的愿望;又流露了对朝廷不能选贤任能的不满,同时又以大局为重,

12、熟悉到战斗的正义性,因而个人利益听从国家安全的需要,发出了“不教胡马度阴山”的誓言,洋溢着爱国激情。 诗人并没有对边塞风光进展细致的描绘,他只是选取了征戍生活中的一个典型画面来提醒士卒的内心世界。景物描写只是用来刻划人物思想感情的一种手段,汉关秦月,无不是融情入景,浸透了人物的感情颜色。把简单的内容熔铸在四行诗里,肤浅含蓄,耐人寻味。 描写边塞诗词心得体会报告四 教学目标 1.深入体会古诗词的韵律,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2.把握古诗的主要内容,理解诗意,把握感情。 3.品尝诗歌语言,了解诗的艺术特色。 4.培育喜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教学过程 第1课时饮酒(其

13、五)春望 一、导入新课 我国的诗歌源远流长,从诗经算起,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在诗歌的进展过程中,消失过不少流派,“田园诗”“边塞诗”“咏志诗”等都大放光荣。今日我们就来学习一下这类体裁的出色作品。 二、教学新课 饮酒(其五) 目标导学一:了解常识,朗读诗歌 1.简介及写作背景。 陶渊明,一名潜,字元亮,世称靖节先生。东晋文学家、诗人。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他以田园生活为题材进展诗歌创作,是田园诗派的开创者。诗风平淡自然,极受后人推崇,影响深远。主要作品有归去来兮辞桃花源记归园田居饮酒等。 陶渊明二十九岁时任江州祭酒,不久归隐。四十一岁再出为彭泽县令,八十多天便弃职而去,从今归隐田园。

14、饮酒组诗共二十首,是陶渊明辞官归隐田园后,饮酒即兴所创作的一组五言古诗。此为第五首,主要表现隐居生活的情趣。 2.明确诗歌节奏,自由朗读诗歌。 3.请一个学生朗读。 目标导学二:梳理诗意,讲解内容 请结合文中解释自译全诗。 提示:住在喧嚣扰攘的尘世,却听不到车马的吵闹。请问你为什么能够这样呢?(是由于)心灵避离尘俗,自然觉得住的地方偏僻了。在东篱下采摘菊花,无意中见到南山胜景绝妙。黄昏山色秀丽,飞鸟们一起结伴回巢。这里面有人生的真谛,想要辨别清晰,却不知怎样表达。 目标导学三:深入赏析,把握情感 1.本诗流露出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表达了诗人厌倦官场腐败,从大自然里悟出人生真意,获得舒

15、适心境的思想感情。 2.“采菊东篱下,悠闲见南山”一句中的“悠闲”一词写出了诗人怎样的心境?“见”字能否改为“望”字?为什么? 明确:“悠闲”形象地写出了诗人远离世俗后心灵的得意、闲适、恬淡。“见”表现的不是诗人对山的有意观望,而是在采菊时山的形象无意中映入眼帘的状态,写出了诗人看到南山美景时的随便与自然,表达了心灵的自由和满意。而“望”字则没有这种表达效果。 3.“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中的“真意”指的是什么? 明确:自然之趣和人生真谛。 4.本诗是如何将记叙、描写、抒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的?请简要评析。 明确:“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是记叙,概括写出诗人的生活环境;“采菊东篱下,悠闲见南

16、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是描写,细致地描写采菊的过程,并以所见写“悠闲”的心境;“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是抒情,“忘言”中渗透出诗人对隐居生活的由衷宠爱。 春望 目标导学一:初读诗歌,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地放声朗读,至少读三遍,留意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点名读,正音。留意“搔(so)、簪(zn)”是平舌音。 思索:本诗主要描述了什么内容?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本诗描述了诗人困居长安时的所见、所闻、所感,抒发了他忧国思家的情感,反映了他喜爱国家、眷恋亲人的美妙情操。 目标导学二:品尝诗句,描绘画面 1.诗歌的首联写了哪些景象?这些景象各有什么特点?组成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17、明确:写了国、山河、城、草木四种景象。国破,山河照旧;城春,草木深。这是一幅沦落中的长安城的破败景象:国都沦落,城池残缺,虽然山河照旧,可是乱草遍地,林木苍苍,使人满目凄然。 2.颔联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明确:学生可能有两种看法。一种看法是那娇艳的花也因感时伤别而泪水纵横,那无忧的鸟也一改往日悦耳的歌喉而发出让人惊心的啼叫。另一种看法是诗人伫立在娇艳的花旁,听着掠空而过的鸟儿动听的啼叫,心里嗔怪它们的无情而流下了伤时恨别的泪水。(言之成理即可) 3.想象颈联、尾联的形象及画面。 明确:烽火连天,兵荒马乱,“家书”承载着亲人的牵挂和眷念。诗人希望得到一封家书,然而终归是绝望,我们仿佛看到诗人

18、满头白发如冰雪,因焦虑忧愁而频频搔首。 第2课时雁门太守行赤壁渔家傲 一、导入新课 叙述李贺以诗求见韩愈的故事。内容如下: 元和二年深秋的一天,小青年李贺带着一首诗去求见韩愈。当时,韩愈刚把客人送走,特别疲乏,预备休息。当他的门人把这首诗送给他时,他一边脱着衣服,一边很随便地看了送过来的诗歌。可是,当他看到开头两句诗时,便大为震动,赶忙请李贺进来详谈。而这首仅以开头两句就打动韩愈的诗,就是我们今日所要学习的雁门太守行。 二、教学新课 雁门太守行 目标导学一:了解,朗读诗歌 1.简介 李贺(790816),字长吉,福昌(今河南宜阳)人。他是唐代中期浪漫主义诗人的代表,年少时在诗歌创作上就已有成就

19、,有“诗鬼”之称。一生抑郁,27岁病逝。他的诗常以描写想象中的或听说的战斗场面,表达自己以死报国的决心和立功的壮志。 2.学生自由地放声朗读,至少读三遍,留意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目标导学二:品尝诗句,深入赏析 1.首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作用是什么? 明确:首句用比方和夸大的手法,渲染敌军兵临城下的紧急气氛和危险形势。 2.第三、四句是从什么角度来描写战斗的? 明确:没有从正面描绘两军短兵相接、兵刃交加的厮杀场面,而是从听觉和视觉两个方面来写战斗的剧烈和悲壮。用哽咽的角声、紫色的血迹,渲染悲壮惨烈的气氛,写出了激战中边塞风光的悲壮之美。 3.最终两句在全诗中有什么作用? 明确:这两句诗点明主

20、旨,活用战国时期燕昭王置千金于台上以招贤才的典故,表现了将士们誓死杀敌、报效朝廷的决心。 4.李贺写诗,总是借助想象给事物涂上各种新颖浓重的颜色,试以这首诗为例详细说明。 明确:这首诗几乎句句都有鲜亮的颜色,其中如金色、胭脂色、紫红色,不但鲜亮浓艳,而且它们跟黑色、秋色、玉白色等交错在一起,构成了一幅颜色斑斓的画卷。 赤壁 目标导学一:朗读诗歌,感知大意 读准节奏,初步感知诗的大意。 提示:一支折断了的铁戟漂浮在泥沙中还没有销蚀掉,经过自己又磨又洗发觉这是当年赤壁之战的遗物。假设东风不给周瑜以便利,结局唯恐是曹操取胜,二乔被关进铜雀台了。 目标导学二:合作探究,深入赏析 1.诗歌开头为什么从一

21、把很不起眼的“折戟”写起?这样写有何作用? 明确:沙里沉埋着铁戟,点出此地曾有过历史风云。折戟沉沙而仍未销蚀,又引发岁月消逝物存人非的感慨。很自然地引起后文对历史的咏叹。 2.“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历史眼光?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杜牧认为若不是东风给周瑜以便利,胜者就可能是曹操,历史将要重写。反映了他敏锐的历史眼光和独到的见识:不以成败论英雄,认为历英雄的胜利都有某种机遇。这两句曲折地反映出他的抑郁不平和豪爽胸襟。诗人慨叹历英雄成名的机遇,是由于他生不逢时,有政治军事才能而不得施展。这句诗好像还有一层意思:只要有机遇,信任自己总会有作为,显示出一种逼人的

22、豪气与自信。 3.有人认为,杜牧只关怀两个美女的命运,而不关怀国家和人民的安危。对此,你有何看法? 明确:杜牧用的是以小见大的写法,“锁二乔”是作为东吴政权灭亡的特征而消失的,用两个美女的命运来象征国家的命运,更为形象贴切,耐人寻味。 渔家傲 目标导学一:了解,朗读诗词 1.简介。 李清照(1084约1155),号易安居士,济南(今属山东)人,宋代女词人。其诗文并美,尤长于词,其词以南渡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艺术技巧很高,形式上擅用白描手法,力求创新。语言清丽雅洁,明白如话,富有生活气息,人称“易安体”。有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词,已散佚。后人有漱玉词辑本,今人辑有李清照集笺注。 在词的创作,李清

23、照是继柳永、秦观、周邦彦之后又一的婉约派词人。她的词清爽动听、幽怨凄恻,极富抒情性。但这首渔家傲却表现出特别不同的风格,它气概磅礴,音调铿锵,是李清照词中最别具一格的杰作。 2.反复诵读,把握节奏和韵律。 目标导学二:理解词意,概括主旨 1.理解词句的含义。 (1)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 明确:写天、云涛、晓雾、星河、千帆,景象极为壮美。词人把低垂的天幕、汹涌的云涛、充满的大雾自然地组合在一起,描绘出一种瑰奇宏伟的境地。 (2)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 明确:词人在梦中飞上了天空,见到了天帝,天帝询问她的去向。上阕呈现了一幅宽阔、壮丽的海天相接的图画,描绘出一种瑰奇宏

24、伟的境地。 (3)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 明确:“路长”“日暮”写出词人晚年孤独无依的苦痛感受。“谩有惊人句”,流露出词人对现实的不满之情。 (4)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明确:表达了词人决心要像大鹏一样乘风高飞远去,奔向缥缈的神山寻求幸福。 2.概括这首词的主旨。 明确:该词通过梦境呈现了一幅宽阔、壮丽的海天相接的图画;通过答复天帝的问话,直抒胸臆,感慨自己空有卓越的才华,虽辛苦求索,终因遭逢不幸,未能找到光明。表达了词人郁闷的心情,充分地表现了词人对自由的渴望,对光明的追求。 反思 可取之处 反复诵读诗歌是理解诗意和情感的根底,在教学过程中,注意从诵读入手,精讲

25、多读,以读带品。品读时,要求读出作品的节奏韵味,把握作品的感情基调,读出所表达的内在感情。 缺乏之处 把握的思想感情是教学重点,但有些学生还是难以通过诗词内容来理解。 描写边塞诗词心得体会报告五 学问与力量 积存古诗词,增加文化积淀,培育对古诗词的鉴赏力量。 过程与方法 反复诵读,理解诗歌丰富深刻的思想内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增加文化积淀,培育对中国古典诗词的兴趣,提高审美情趣。 重点 整体把握全诗,理解诗歌思想内涵和精神境地。 难点 正确理解诗歌内涵,品尝的思想情感。 诵读法合作探究法 诗歌的朗读音频材料多媒体课件 3课时 陶渊明饮酒(其五) 古往今来,官场上多少人为了仕途而争名夺利,为了

26、升迁而不择手段,甚至扭曲人性,残害亲人,但是却有少数文人墨客鄙弃世俗,厌恶官场,辞官回乡,归隐田园,过着“世与我相违,复驾言兮求”“人生行乐耳,何须富贵时”的恬淡生活。不同的人有不同的人生追求,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生活方式。今日我们就来学习我国第一位田园诗人陶渊明的一首田园诗饮酒。 陶渊明(约365427),字元亮,晚年更名潜。一说名潜,字渊明。自号五柳先生,卒后亲友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九江柴桑(九江县)人,东晋末期南朝宋初期诗人、辞赋家、散文家。 1.听音频朗读,读准字音,划出节奏。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闲/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

27、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2.小组争论,通译全诗。 居住在众人聚居的地方,却听不到车马的吵闹。 问怎么能做到这样呢?由于心与世俗远离,自然就觉得地处偏远了。 在东边的篱笆下采菊花,悠闲得意地可以观察南边的庐山。 夕阳映照下的南山覆盖在一片蒙蒙的雾霭中,更加觉得奇妙奇妙,而一双双飞鸟借着暮色结伴飞向林间的巢穴。 这里边有人生的真正意义,想区分出来,却没有适宜的语言表达。 3.分析每句蕴含的思想感情。 一二句深情而得意其乐;三四句舒适而闲适;五六句满意而得意;七八句沉醉而悠闲;九十句深长而感慨。 1.诗歌前四句写“身居闹市,一尘不染”,其根本缘由是“心远”,“心远”有什么含义?为什么“

28、心远”?远离什么? “心远”包含:心志高远,淡泊名利,安静处世。这种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崇高精神境地、达观的生活态度(酌贪泉而觉爽,处涸泽以犹欢)这就是陶渊明不朽的精神堡垒。 诗人身居人世,但无俗事纷扰,是由于心境超脱世俗,不为名利所惑,远离官场,远离尘俗。这四句告知我们,人的精神世界,是可以自我净化的,在肯定的条件下,只要发挥个人的主观能动性,就可以转变客观环境对自己的影响,处处都可以找到生活的乐趣。 2.理解名句“采菊东篱下,悠闲见南山”。 这是神来的写景之笔,描写诗人在东边的篱笆下用心而闲适地采摘菊花,偶一抬头,无意间便能望见悠远超然的南山。两句刻画了诗人悠闲得意的形象。这不是一个“采菊”一

29、般的动作,而是包含着诗人超凡脱俗、喜爱自然的高雅的情趣和高洁的情操。 3.“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两句描写了什么?有何深意? 这两句属景物描写。描写了夕阳西下,山色迷人,飞鸟结伴,知倦还巢。鸟飞倦了,也知还家,可有些人仍奔波官场,追名逐利,乐不思返漂亮安静的大自然怀抱。此两句虽写景,实则抒怀,用“飞鸟相与还”的现象类比人应知“返璞归真”。 4.如何理解最终两句? “忘言”是指不知道用什么语言形容出来,只可意会,妙不行言。这两句诗,直抒胸臆,点明主旨:万物运转,各得其所,人生真义,返璞归真,这才是人生的真谛。 通过田园生活的描写,表现了诗人远离世俗生活的闲适得意,表达了诗人淡泊名利、不与世俗同

30、流合污的思想感情,和对田园生活的喜爱。 饮酒(其五) 心远地偏远离尘世、超凡脱俗 采菊见山喜爱自然、心境恬淡 山气飞鸟自然之景、归隐之意 真意忘言人生真义、返璞归真 杜甫春望 猜猜他是谁? 他是唐代最宏大的现实主义作家,他生活在唐帝国由盛转衰的年月,他的诗多沉郁顿挫,他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反映了当时的现实,被誉为“诗史”,大家说他是谁? 杜甫,字子美,是我国唐代宏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生活在唐代社会由盛而衰的转折时期,他的诗反映时事,思想深刻,境地宽阔,有剧烈正义感和鲜亮倾向性,风格沉郁顿挫,形式多样。由于他的诗真实地反映了所处的时代,后世称为“诗史”;又由于他忧国忧民,被誉为“诗圣”。代

31、表作品有:“三吏”“三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春望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登高等。 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756年诗人杜甫得知唐肃宗在灵武即位的消息后,便把家小安排在鄜州的羌村,不顾安危投奔唐肃宗,想要再有一番作为,结果在投奔灵武途中,被安史叛军掳至长安,过了半年多囚徒一样的生活。其次年(757年)三月,春回大地,草木茂密,鸟语花香,长安城到处呈现出一派生气。而诗人与家人久别,存亡未卜,此景只能增加杜甫的苦痛和伤感。诗人触景生情,感慨万千,于是写下了这首感时恨别、忧国思亲的五言律诗春望。 1.初读诗歌,读准字音,读出节奏。(听音频朗读,教师范读,学生自由朗读) 2.对比解释,查阅资料,弄懂每一句

32、诗的含义。 (1)诗的首联选取了哪些意象?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国都、山河、草木。描绘出山河照旧、国都残缺不堪、一片荒芜萧条的景象。表现出诗人对山河破裂的忧愤。 (2)诗的颔联写到“花”“鸟”,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鸟语花香的景象本是赏心悦目的,让人欣喜的,可诗人面对此情此景却“溅泪”“惊心”,可见诗人内心伤感的程度之深。此句诗,诗人以乐景衬哀情,剧烈地表达了诗人内心的伤痛之情。 (3)诗的颈联以叙事为主,“连三月”“抵万金”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夸大。极言战斗时间之长,家书之宝贵。表达了诗人深切的思家思乡之情。 (4)尾联选取了哪些意象?描绘了一个什么样的形象? “白头”的意象,“搔”的动

33、作,刻画了一个因焦虑、伤感而频频搔头的诗人形象,突出诗人伤时、忧国、思家、悲己的心情。 这首诗描写了都城沦落后春日远眺中见到的荒芜、冷落的景象,抒发了诗人忧国思亲的情怀,表达了对祖国山河的无限喜爱。 首联写景比照忧国 颔联写景反衬伤时 颈联叙事夸大思家 尾联描写夸大悲己 李贺雁门太守行 今日,我们先玩一个抢答嬉戏。请听题:他是唐代诗人;他年少早逝,一生只活了27年;他被后人称为“诗鬼”;他的诗常以描写想象中的或听说的战斗场面,表达自己为国而死的决心和立功的壮志。请问他是谁?今日我们学习他写的一首诗雁门太守行。 李贺(790816)字长吉,福昌(今河南省宜阳县西)人。他是唐代中期浪漫主义诗人的代

34、表,年少时在诗歌创作上就已有成就。有“诗鬼”之称。 雁门太守行:乐府旧题,多写边塞征战之事,表现爱国之情。作此诗李贺仅17岁。 1.教师范读,同学自由朗读,留意朗读节奏。 2.这首诗写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描绘了边塞紧急的战斗气氛,叙写了从白天到夜晚的战斗全过程,突出将士浴血奋战的勇武形象,歌颂将士们誓死报国的爱国热忱。 感受意境美。 1.诗人构思大胆,把一场旷日长久的战斗高度集中在一个昼夜的时间里加以表现。诗中写了三个时间段,请你找出来。 白天黄昏夜里。 2.诗人分别描写了哪三个画面?请你根据时间挨次概括出来。 白天首联:敌军压境,官军戒备森严; 黄昏颔联:激战后的惨烈; 夜

35、里颈联:官军夜袭敌军阵地。 3.现在人们常用“黑云压城城欲摧”这句话形容局势的危险。首句渲染了怎样的气氛? 首句既是写景,也是写事,以比方和夸大手法渲染了敌军兵临城下的紧急气氛和危险形势。一个“压”字,把敌军人马众多、来势凶狠,以及交战双方力气悬殊、守军将士境况困难等等,淋漓尽致地提醒出来。 次句写城内守军披坚执锐、严阵以待的情形,以与城外的敌军相比照。突然,风云变幻,一缕日光从云缝里透射下来,映照在守城将士的甲衣上,只见金光闪闪,耀人眼目。这里借日光来显示守军的阵营和士气,情景相生,奇异无比。 4.时间从白天到黄昏,激战过后气氛从紧急到悲壮苍凉,从哪两个角度表现了激战过后的苍凉气氛? 从听觉

36、、视觉两方面描写战场,哽咽的角声,紫红的秋色,制造出一种苍凉悲壮的气氛。渲染了战场悲壮的气氛和战斗的残酷,把激战中的边塞风光写得很壮丽。 5.时间从黄昏到深夜,官军夜袭敌军阵地。请设想“半卷红旗”是怎样的景象,捕获这个景象入诗要表现什么? 半卷红旗是侧面描写战况,一方面是风势很大,卷起红旗便于急行军,另一方面是高度戒备,不事张扬,把战事的紧急状态突现出来。 “临易水”既说明交战的地点,又示意将士们具有“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那样一种无所畏惧和勇往直前的精神和壮怀剧烈的豪情。 6.尾联用典寓意,有什么作用? 用战国时期燕昭王置千金于黄金台上以招贤才的典故,既与战斗的地点相吻合,又是对

37、天子和将士的称颂,表现了将士们奋勇杀敌、报效朝廷的决心。 本诗有声有色地描写了从白天到夜晚的战斗全过程。景物鲜亮,颜色凝重,渲染了悲壮惨烈的气氛,突出将士浴血奋战的勇武形象,歌颂将士们誓死报国的爱国热忱。 雁门太守行 李贺 黑云压城形势危险(比方、夸大) 角声、凝夜紫悲壮惨烈(视觉、听觉) 临易水、黄金台誓死报国(运用典故) 杜牧赤壁 赤壁,是我们所熟知的地方,这里在三国时期曾经发生过一场恶战,即赤壁之战。今日我们所要学习的这首诗就是杜牧对发生于几百年前的赤壁之战的评论,借史咏怀,表达自己怀才不遇的悲愤。 杜牧,是晚唐的诗人,和李商隐齐名,并称“小李杜”。 (三)初读诗歌,整体感知。 1.反复

38、朗读诗歌,读准字音和节奏。 2.这首诗写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表达了怎样的情怀? 借赤壁之战留下的一把折断的戟引发谈论,抒发了自己怀才不遇的悲愤。 1.赤壁开头为什么从一把很不起眼的折戟写起,这样写有何作用? 这一把折戟与古代战斗有联系,很自然地引起后文对历史的咏叹。其作用主要不在于作为诗的引导,它本身也蕴含着剧烈的意念。沙里沉埋着铁戟,点出此地曾有过历史风云。折戟沉沙而仍未销蚀,又发出岁月消逝物存人非的感慨。但凡在历留下过踪迹的人物、大事,常会被无情的时间销蚀掉,也易从人们的记忆中消逝,但又常因偶然时机被人记起。正由于发觉了这把铁戟,使诗人无法安静,因此他要磨洗并识别一番,发觉原来是“前朝”三国

39、赤壁之战时的遗物。从而为下文作铺垫。 2.全诗最精彩的最终两句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最终两句曲折地反映出他的抑郁不平和豪爽胸襟。诗人慨叹历英雄成名的机遇,是由于他自己生不逢时,空有才能而不得施展。还有另一层意思:只要有机遇,信任自己总会有所作为,显示出一种逼人的英气。 李清照渔家傲 1.教导学生背诵前四首古诗。 2.说说雁门太守行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中华五千年的文化博大精深,其中,唐诗、宋词更是这座瑰丽花园中的两朵奇葩。前两节课我们已经领会了盛唐诗歌的风味,那么,这节课我们来学习一首宋词李清照的渔家傲。 李清照(1084约1155),号易安居士,山东省济南人。宋代(南北宋之交)女词人,婉

40、约词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所作词,前期多写其闲适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有漱玉词辑本。 1.读准字音 帆(fn)殷勤(ynqn)嗟(ji)谩(mn) 2.读出节奏 3.这首词的内容是什么?你能用一个词来概括吗? 梦 1.这首词,诗人叙写了一次梦境,在梦中看到了什么?做了什么? (1)看到了一幅宽阔、壮丽的海天一色图: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 写天、云、雾、星河、千帆,景象已极壮美,其中又精确地嵌入了几个动词:“接”、“连”二字把四垂的天幕、汹涌的波涛、充满的云雾,自然地组合在一起,形成一种浑茫无际的境地。而“转”、“舞”两字,则将词人在风浪颠簸中的感受,逼真地传递给读

41、者。所谓“星河欲转”,是写词人从颠簸的船舱中仰视天空,天上的银河好像在转动一般。“千帆舞”,则写海上刮起了大风,很多的舟船在风浪中飘舞前进。船摇帆舞,星河欲转,既富于生活的真实感,也具有梦境的虚幻性,虚虚实实,为全篇的奇情壮采奠定了基调。 (2)看到了天帝: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 词人经过海上航行,一缕梦魂仿佛升入天国,见慈爱的天帝。在梦想的境地中,词人塑造了一个态度温柔、关怀民众的天帝。“殷勤问我归何处”,虽然只是一句特别简洁的问话,却饱含着深厚的感情。李清照南渡以来,始终漂泊无依,如今日帝这么照顾她,使她感到多么暖和啊!这次竟然得到诉说的时机了。这就引出了词的下片,由她诉

42、说自己的困难和心愿。 (3)还梦到自己答复天帝的垂问:“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 意思是说,我告知天帝,我所走的路程很远,现在已到了黄昏,还没有到达。即使我学诗能写出惊人的句子,又有什么用呢?上句“路长嗟日暮”,出自屈原离骚:“欲少留此灵琐兮,日忽忽其将暮。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借此表白自己在人生道路上日暮途远,茫然不知所措。一个“嗟”字,生动地表现出她那彷徨忧虑的神态。下句,“谩有”,是“空有”或“徒有”的意思。这一句含有两层意思:一是慨叹自己有才而不能为世所用,有怀才不遇之感;二是慨叹社会动乱,文章无用。 2.既然有这样苦衷,她盼望怎样解脱呢?请看:“九万里风鹏正举。

43、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她要像大鹏那样乘万里风高飞远举,离开那龌龊的社会。叫风不要停顿地吹着,把她的轻快小舟吹到仙山去,使她过着那自由拘束的生活。“九万里风”句,出自庄子逍遥游:“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扶摇”,风名。“九”是虚数,是“多”的意思。这一句,表示了有大鹏高飞之志。“蓬舟”,像蓬草那样飞旋轻快的小舟。“三山”,指传奇中的蓬莱、方丈、瀛洲三个神山。为神仙所居,在渤海中。 3.为什么幻想到三山中去?表达了怎样的心愿? 尽管她有才华,有抱负,有理想,但在现实社会中根本得不到实现和施展,找不到出路。“三山中”是仙境,那里没有离乱,没有哀痛,没有孤凄和苦痛。可见她的幻想仙境,正是她对黑暗现实不满的表现,对抱负社会的憧憬。 这首词,全词通过对梦境的描写,表达了词人对黑暗现实的不满,对没有离乱、没有哀痛、没有孤凄和苦痛的抱负社会的憧憬和追求。 这首词把真实的生活感受融入梦境,把屈原离骚、庄子逍遥游以至神话传奇写进词中,使梦幻与生活、历史与现实融为一体,构成气度恢宏、风格雄奇的意境,具有明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高考资料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