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学史考研资料(完整版)资料.doc

上传人:可****阿 文档编号:91758954 上传时间:2023-05-27 格式:DOC 页数:1210 大小:2.13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文学史考研资料(完整版)资料.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210页
中国文学史考研资料(完整版)资料.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2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国文学史考研资料(完整版)资料.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文学史考研资料(完整版)资料.doc(1210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中国文学史考研资料(完整版)资料(可以直接使用,可编辑 优秀版资料,欢迎下载)中国文学史考研资料中国文学史笔记第一编第五章屈原和楚辞第五章 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和楚辞第一节 楚辞的名称和来源一、楚辞的名称“楚辞”名称的两重含义:1、指历史上战国后期,我国南方楚地出现的以屈原为代表的一种新诗体。2、指把屈原、宋玉等诗人的诗歌选辑而成的一部分诗歌总集。二、楚辞与赋的不同1、体裁不同,楚辞是诗歌,赋是押韵的散文。楚辞毕竟是一种新体诗。后人因此把屈原一派的作品,称为辞或称为骚,免得同诗赋混淆。文心雕龙内,分为辨骚、诠赋两篇,那界限也很明显。赋这种体制是较为特殊的。由外表看去,是非诗非文,而其内容,却又有

2、诗有文,可以说是一种半诗半文的混合体。锺嵘说:“直书其事,寓言写物,赋也。”(诗品总论)2、与音乐的关系上,楚辞同音乐近一些,赋同音乐距离远一些。三、楚辞的来源 伟大诗人屈原是楚辞的创造者。楚辞是楚国诗歌的代表。虽说楚辞接受着北方文化的影响,但它仍然很显明地保存着南方文化的特性和风格。语言、宗教、乐歌以及地方色彩各方面,对于楚辞的民族形式,都起了一定的作用。宋黄伯思翼骚序说:“屈宋诸骚,皆书楚语,作楚声,纪楚地,各楚物,故可谓之楚辞。”1、楚国社会风习和地方文化是其产生和发展的重要基础。楚人勤劳勇敢、克服困难的精神与反抗外侮的传统。原始宗教的巫风盛行,民间巫歌对屈原的作品有直接影响。地方音乐的

3、发达,源远流长的楚地民歌。 南方乐歌与北乐北歌是不同的。它是一种富于幻想,变化曲折、悦耳动听的乐歌,也就是后来所谓的楚声。这样的“南音”或“楚声”,对于楚国的诗歌,无论在形式和情调上都是有影响的。九歌诸篇大部分是当时民间的歌曲,是楚国的巫风和南音的结晶,由屈原加工再造出来的。在其他的古籍里,也还可以看到楚辞以前的南方歌曲。 如刘向的说苑善说中有越人歌:“今夕何夕兮,搴舟中流?今日何日兮,得与王子同舟?蒙羞被好兮,不訾诟耻。心几烦而不绝兮,得知王子。山有木兮木有枝,心悦君兮君不知。”楚地方言对楚辞的影响,形成它在语言艺术上的风格。2、大量吸收中原文化也是其形成的重要条件。 到了战国,南北文化汇流

4、的现象更加明显。许多南方学者,到北方留学,北方的人士,也都到南方来游历。思想的交融,文学的感染,更加密切起来,这就加速了楚国文化的发展。楚国的文学必然要感染着诗经的影响,楚国文人的思想,必然会感受着北方的思想。桔颂、天问的形体源于诗经,屈原的政治伦理思想,受到儒家的影响,这是并不奇怪的。 诗经与楚辞,在创作方法的主要倾向和诗歌的形式、风格方面,虽具有不同的特色,但在文学发展的源流与相互的影响,是有联系的。第二节 屈原的生平及作品一、屈原生活的时代1、是战国中后期,中国由奴隶制跨入早期封建制时期。楚国由强大转入衰弱,中国在政治上的统一快要完成。也是各国军事、政治斗争最剧烈,纵横风气最流行的时代。

5、2、是百家争鸣,中国学术思想蓬勃发展、光辉灿烂的时代。当代有名的学者,稍前于屈原的有商鞅、申不害、宋钘、孟轲、惠施、庄周、陈良、许行诸人,比他稍后的有邹衍、公孙龙、荀况和韩非,纵横家苏秦与张仪,更和他一生有密切的关系。在这样一个政治变化、社会动摇而学术思想正在蓬勃发展的时代,一面是提高了屈原的政治思想,同时也就丰富了他的精神文化生活。二、屈原生平 屈原名平,字原,是楚国的贵族。今湖北宜昌市秭归县人,他的生死年代,很难确定,大约生于前339年,死于前278年。屈原早年受楚怀王信任,任左徒、三闾大夫,常与怀王商议国事。正如史记本传所说:“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王甚任之

6、。”他参与法律的制定,主张章明法度,举贤任能,改革政治。同时主持外交事务,主张楚国与齐国联合,共同抗衡秦国。在屈原努力下,楚国国力有所增强。但由于自身性格耿直加之亲秦派的排挤打击,屈原逐渐被楚怀王疏远,使得屈原被放逐到汉北。顷襄王时期,屈原再次受到打击,被放逐到江南。 在长期的流浪中,他与人民更为接近,对现实更为不满,在忧愁苦痛的愤恨中,创作了许多优秀的作品,吐露出爱国爱民的深厚感情和悲叹自己的命运。眼看楚国的政治日益腐败,秦国的侵略日益紧迫,他既无力挽救,又不能坐视楚国的灭亡,于是写完了最后的那篇怀沙,便自投汨罗江而死。屈原的死,激起了楚国人民对他无限的敬爱。三、屈原的思想 屈原是伟大的政治

7、诗人。他对于政治有高远的理想。对外是主张联齐抗秦,保全楚国:对内是要严明的法纪,选贤任能,改革内政。这种政治思想在当时是具有进步性和民主性的。 屈原的爱国主义思想对后代影响极大。屈原热爱国家热爱乡土的精神,在他许多作品里有充分体现。他的爱国精神是有人民性的基础的,是能鼓舞人心的。他的愤恨和痛哭,并不只是关于他个人的升沉得失,他念念不忘的是要保持楚国的独立,是要反对腐败的贵族政治,这一切都符合楚国人民的利益。因此他是逐渐地离开了他自己的阶级,而同人民的思想感情结合起来。在国破家亡之际,他总是同人民生活在一道。屈原把自己的命运,和楚国及其人民的命运结合在一起。二千多年来,人民爱他敬他,正因为他有这

8、种崇高的思想和品质。四、屈原作品 见于史记本传的,有离骚、天问、招魂、哀郢及怀沙五篇。汉书艺文志载屈赋二十五篇,王逸的楚辞章句,篇数与艺文志相符。但是王逸所收的这些作品,其中有些很可疑。大招的作者,王逸疑不能明。招魂一篇司马迁认为屈原所作,而王逸却定为宋玉。可见屈原的作品汉代人的看法已不一致。 刘大杰先生认为屈原的放逐对于他整个的人生以及他作品的思想内容和风格,起了决定性的变化。所以将屈原作品分成前后两期。前期是放逐前的作品,主要有桔颂和九歌。后期是流放后的作品,主要有抽思、思美人、招魂、离骚、天问、哀郢、涉江和怀沙。(刘大杰中国文学发展史上,P108) 也有根据内容划分如下:1、以离骚、九章

9、、招魂等为第一类,是政治抒情诗。2、以九歌十一篇中一部分为第二类,是爱情诗。如湘君、湘夫人、山鬼三篇就是十分优秀的恋歌。大司命、少司命和河伯或写愿结相知、顷刻别离的悲愁,或写同游九河、日暮忘归的快乐,都是很好的抒情诗。3、以天问为第三类,表现作者的学术思想。第三节 离骚 离骚是屈原在放逐中的代表作品,也是他一生中最卓越的诗篇。全诗三百七十三行,共二千四百九十个字,成为中国古代最雄伟的长诗。在离骚里,屈原通过绮丽绚烂的文采和高度的艺术,表达出对于昏庸王室和腐败贵族的愤恨,流露出爱国家爱人民的深厚的感情。一、篇名含义 篇名的含义古今各家说法不一。司马迁在史记屈原列传中释为“离忧”。班固在离骚赞序中

10、释为“遭忧”:“离,犹遭也。骚,忧也。明已遭忧作辞也。”说自己遭遇忧愁而作。王逸在楚辞章句中释为“别愁”。后人多各从其一说。近世学者,则有人推论离骚本为楚国古乐曲名。二、写作时间 书上说诗人写作离骚时已经度过了大半生。他已经被再次放逐。这个问题还在争论中。有说它创作于屈原被楚怀王疏远之时,史记屈原列传里说,年轻得志的屈原遭到同僚上官大夫(即靳尚)的谗害,楚怀王因而疏远了他。他“忧愁幽思而作离骚”。而史记太史公自序里说:“屈原放逐,著离骚。”报任安书里也说:“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司马迁对同一事件的表述明显存在着矛盾。三、思想内容1、第一部分是诗人对以往历史的回顾。第二部分是描写诗人对未来道路的

11、探索,“路漫漫其脩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诗人通过一系列虚构的境界,否定了他与爱国感情和实现理想的愿望背道而驰的各种道路,最后决心一死以殉自己的理想,反抗黑暗的政治现实。2、思想:离骚通过诗人一生不懈的斗争和身殉理想的坚贞行动,表现了诗人为崇高理想而献身祖国的战斗精神,表现了与祖国同休戚、共存亡的深挚的爱国主义感情;也表现了诗人热爱进步、憎恶黑暗的光辉峻洁的人格。四、艺术特色1、离骚是一篇具有深刻现实性的积极浪漫主义作品。成为我国文学浪漫主义的直接源头。 塑造了一个纯洁高大的抒情主人公形象。 诗篇大量采用了浪漫主义表现手法。诗人驰骋想象,糅合神话传说、历史人物和自然现象编织幻想的境界。 用夸张

12、的手法突出事物的特征。2、比兴手法的广泛运用,其比兴与所表现的内容合而为一,具有象征的性质,如以香草象征诗人的高洁。3、篇幅宏伟。在构思结构上,诗篇将事实叙述、情感抒发、幻想描写以及某些故事情节巧妙地交织在一起,使诗篇波澜壮阔,跌宕有致而又生动完美。4、形式上,吸收了楚地民歌特点,又吸收了新体散文笔法,打破了诗经四言形式,把诗句加长。扩大了篇幅,增加了内容,增强了表现力。5、语言上,非常精炼,采用了大量的方言和口语入诗,特别是“兮”字的运用,既增强了诗中咏叹的抒情气氛,又极大增强了诗句的节奏感和音乐美。第四节 屈原其他作品一、九章1、是屈原九篇诗歌的总集。题目大概是后人加上去的。朱熹认为九章乃

13、“后人辑之,得其九章,合为一卷,非必出于一时之言”(楚辞集注),较为合理。九章各篇为惜诵、抽思、哀郢、涉江、桔颂、怀沙、惜往日、思美人、悲回风等。(注:一说桔颂创作年代在放逐前,刘大杰中国文学发展史上,P108,)2、九章的思想内容 九章主要是屈原两次放逐中的经历、处境和苦闷、悲愤心情的反映,表现了诗人对祖国的无限热爱和对群小的无比痛恨。 在桔颂中,他以岁寒不凋的桔树的品质,来比拟他自己的受命不迁、横而不流的精神。战国时期,是纵横风气最流行的时代。游说之士,没有国家观念,“楚材晋用”,“朝秦暮楚”,当时的知识分子,不以为耻,反对为荣。屈原对于这种风气,深表不满。因此他愿以抗傲霜雪、独立不迁的桔

14、树作为他的朋友和榜样。 抽思和思美人,这两篇作品,相隔的年代似乎不很久。写他放逐异域、孤苦零仃的生活心境,表示出自己追念北上的君王,怀恋南方故都的感情。哀郢和涉江在屈原生活史的研究上,是两篇重要的文章。在那里面,他告诉了我们放逐江南的地点和流浪的路程。所以更觉得可贵。尤其是哀郢,具有更高的思想性和艺术价值。 哀郢和离骚,是屈原创作过程中两篇最有代表性的作品。情感深厚,文字清丽,对于丑恶现实的愤恨,对于国土的热爱与人民的开怀,充满着字里行间,构成完美感人的风格。 涉江是叙述他从湖北入湖南的经历。旅途生活的描写非常真实,其情其景,如在眼前。我们可以看出一个苦难的诗人,在辽远的旅途生活中流浪无定的影

15、子。怀沙是叙屈原从西南的溆浦到东北汨罗时的作品,是他的绝命词。满纸愤慨怨恨,比任何篇都要激烈。3、艺术特色 主要使用直接倾泄和反复吟咏的方法来表现其奔放的激情,因此,比离骚具有更强烈的现实性。 语言十分华美,富于表现力,很好地表达了诗人的强烈感情。 形式上九章散而不乱,跌宕有致,语气随着诗人感情的起伏而变化,深深地吸引着读者。二、天问 天问是屈原作品中较奇怪的一篇。无论内容与情调,都与屈原其他的作品不同。全诗三百七十多句,一千五百余字,为屈原作品中的第二首长诗。天问的创作年代,王逸认为是诗人放逐后所作。王逸在天问序中说:“屈原放逐,忧心愁悴,彷徨山泽,经历陵陆,嗟号昊旻,仰天叹息”天问难读,自

16、古如此,其难并不在文学的艰深,而在于我们缺少古史的知识。在文学的立场上看来,天问的价值还不如离骚,但在古史和神话学的研究上,它却有重要的地位。篇中保藏着无数的古代史料和神话传说。1、内容:天问是对自然、社会的现象和事物所发生的疑问,从中可见诗人思想的博大和探索真理的精神。2、艺术特色:基本上是四言诗,通篇全用诘问语气,然而参差错落,灵活变化,并不觉得单调。三、招魂1、作者 司马迁认为是屈原,王逸在楚辞章句中说是宋玉,清代林云铭以屈原自招的议论,推倒王逸的意见。他说:“是篇自千数百年来,皆以为宋玉所作。王逸茫无考据,遂序于其端。试问太史公作屈原传赞云:余读招魂悲其志,谓悲屈原之志乎,抑悲玉之志乎

17、?此本不待置辩者,乃后世相沿不改,无非以世俗招魂,皆出他人之口。不知古人以文滑稽,无所不可,且有生而自祭者。.故余决其为原自作者,以首尾有自叙、乱辞及太史公传赞之语,确有可据也。”(楚辞灯)现大多数研究者认为是屈原。2、写作目的王逸认为是宋玉招屈原的魂。林云铭认为屈原招自己的魂。司马迁认为屈原招楚怀王的魂。现代学者多认为是屈原招楚怀王的魂。3、内容 全文以中间巫阳招魂词为主体,前有叙文,后有乱辞。诗人采用民间招魂的形式,通过巫阳的口气,极力描写四方上下的险恶和故乡居室、饮食、音乐之美,不仅赖以坚定自己不肯离开祖国的意志,寄托他对故乡的热爱,甚至流露了重返故都再得进用的愿望。这与离骚的上下求索、

18、眷恋故乡的思想感情是一致的。(注:巫阳指古代传说中的女巫) “目极千里兮伤春心,魂兮归来哀江南”,他最后用这两句最沉痛而又含有爱国感情的句子作了总结。4、艺术特点 铺叙丰富,想象奇特,富于浪漫主义色彩。内容与形式完美的结合、辞藻缤纷富丽。这一篇作品,在形体上,在铺写的方法上,给与汉代辞赋以重大的影响。四、九歌1、创作年代和内容 九歌原为传说中的一种远古歌曲的名称。楚辞的九歌是屈原在民间祀神的乐歌的基础上,为朝廷举行大规模祀典所创作的祭歌。王逸认为是屈原仿南楚的民间祭歌创作的。朱熹认为是屈原对南楚祭歌修改加工,“更定其词”(楚辞集注)。胡适则认为九歌乃古代“湘江民族的宗教歌舞”,“与屈原传说绝无

19、关系”(读楚辞)。今人多取朱说。九歌的创作年代本书未提。据刘大杰说:“九歌可能是屈原放逐以前在楚国宫廷供职时期的作品。而王逸和朱熹他们一致说九歌是民间文艺的改作,这见解是正确的。至于它的创作时期说在屈原放逐以后,那就不可信了。”(刘大杰中国文学发展史上,P110) 九歌共十一篇:东皇太一、云中君、湘君、湘夫人、大司命、少司命、东君、河伯、山鬼、国殇shng、礼魂。最后一篇礼魂是送神之曲,为各篇所通用。国殇一篇,悼念和颂赞为楚国而战死将士。其馀每篇各主祀一神。为了获得神的福佑,九歌中有的写祭祀中歌舞娱神的热闹场面,有的写人们对神的热烈祀赞。2、艺术特点 九歌充满浪漫气息,想象优美而丰富。诗篇韵味

20、隽永,语言精美,善于把周围景物、环境气氛人物容貌动作的描绘和内心感情的抒写十分完美地统一起来。国殇是其中风格突出的一首,风格刚健悲壮,语言朴素,色彩单纯,声调激越,与内容和谐一致。第五节 屈原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一、屈原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个伟大的爱国诗人,他开始了诗人从集体歌唱到个人独立创作的新时代。二、屈原作为一个爱国者、爱国诗人,他崇高的品质和伟大的人格为后世所景仰。三、屈原对文学创作的影响 1、打破诗经四言诗的格调,创作了一种句法参差灵活的楚辞体,直接影响了汉赋的产生。 2、发展了诗经的比兴手法。 3、对我国积极浪漫主义诗歌传统的形成和发展也有很大影响。 4、对后代文人的影响。 屈原伟

21、大的人格和优美的艺术成就,对于后代的文人起了深远的影响。司马迁在屈原传里说:“余读离骚、天问、招魂、哀郢悲其志;适长沙,观屈原所自沉渊,未尝不垂涕,想见其为人。”屈原伟大的人格和悲剧的境遇,对于司马迁起了这么大的鼓舞和教育作用,在他的杰作史记中和他艰苦斗争的生活历史中,我们看出了屈原灵魂的光辉的再现。司马迁确实是屈原精神的真正继承者。汉代不少辞赋家,都在他的作品中吸取养料,丰富和发展自己的作品。唐代的大诗人李白、杜甫,在他们的诗句里,时常表示对屈原的敬爱和推崇。“屈平辞赋悬日月,楚王台榭空山丘。”(李白江上吟) 鲁迅对屈原的评价很高。他说:“战国之世,在韵言则有屈原起于楚。被谗放逐,乃作离骚。

22、逸响伟辞,卓绝一世。后人敬其文采,相率仿效。以原楚产,故称楚辞。较之于诗,则其言甚长,其思甚幻,其言甚丽,其旨甚明。恁心而言,不遵矩度。故后儒之服膺诗教者,或訾而绌之,然其影响于后来之文章,乃甚或在三百篇以上。”(汉文学史纲)第六节 宋玉一、生平 宋玉的生平,古书提供的材料较少而且比较混乱。一般说来,以史记所载,较为可信。“屈原既死之后,楚有宋玉、唐勒、景差之徒者,皆好辞而以赋见称,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终莫敢直谏。”可以说,宋玉是战国末年一位富于才华的南方诗人,是屈原以后著名的楚辞作家。他的文风是屈原的继承者。过去屈宋并称,固然宋不如屈,但他是屈原艺术的优秀继承者,对后世文学不小影响。二、作

23、品 宋玉的作品楚辞章句有招魂和九辩,上节已述招魂非宋玉所作。文选有五篇:风赋、高唐赋、神女赋、登徒子好色赋、对楚王问。本书作者认为文选中所谓宋玉赋的体制、风格和语言都与楚辞迥异,倒和汉赋相近,不可信。古文苑六篇:有笛赋、大言赋、小言赋、讽赋、钓赋、舞赋。前人指为伪作,已成定论。因此,宋玉作品流传下来的只有九辩一篇,其余标明宋玉为作者的作品疑不能定。但这并不影响他在文学史上应有的地位。三、九辩1、内容:九辩正如九歌一样,是古代的乐名,与汉代人模仿楚辞而作的九怀、九叹的意义是不同的。王夫之云:“辩犹遍也,一阕谓之一遍。盖亦效夏启九辩之名,绍古体为新裁,可以被之管弦。其词激宕淋漓,异于风雅,盖楚声也

24、。”(楚辞通释)因此,九辩只是完整的一篇。在九辩里,宋玉用了美丽细致的文笔,描写穷苦文人在秋风寒冷中的哀愁。主要是作者抒发自己落拓不偶的悲愁和不平,在一定程度上也揭露和批判了当时社会的黑暗。2、艺术特色:作为抒情诗,它不是以直接倾泻诗人内心的激情感染读者,善于通过自然景物抒发自己浓厚的感情,造成一种情景交融的境界。像开头的一段:“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憭慄兮若在远行,登山临水兮送将归。泬寥兮天高而气清,寂寥兮收潦而水清。憯凄增欷兮薄寒之中人。怆怳悢兮去故而就新;坎廪兮贫士失职而志不平,廓落兮羁旅而无友生,惆怅兮而私自怜。”作者在这里把情与景交错地写出。他写了萧瑟的秋景,写了远行

25、的凄怆和送别的愁绪,写了贫士失职的不平以及羁旅的孤独惆怅,这就使诗人的感情和自然景物互相衬托而融合为一。千百年来不少文人学士推崇这一篇作品,“悲秋”成为诗歌中不断重复的主题,除了由于宋玉那种感伤情绪在特定的时期唤起他们的共鸣外,他们也不同程度地看到了九辩艺术上的这一特色。第一编的小结1、神话是我国文学史上最古的宝贵遗产,表现浪漫主义创作手法,对后世文学创作积极影响。2、先秦文学巨大成就之一是诗歌。诗经是我国最早诗歌总集。其中“国风”系民歌,“雅”、“颂”基本上是贵族创作。民歌部分是诗经的精华,是我国文学现实主义源头。3、楚辞主要是屈原的作品,是他在学习民歌的基础上创造的新诗体。屈原是我国文学史

26、上第一个作家,他的诗歌创作标志着从集体创作到个人专著新纪元。他想象丰富、词采瑰丽的艺术风格是我国文学浪漫主义的远祖。4、“风”、“骚”并称,“风”指十五国风,代表诗经、“骚”指离骚代表楚辞。诗经和楚辞对后世文学影响是难以估量。5、先秦历史散文和诸子散文构成我国散文史上的黄金时代,在我国文学史上有极其光辉成就。第二编第二章伟大的历史家散文家司马迁第一节 司马迁生平和著作一、司马迁生平 司马迁(前145-前87?),字子长,夏阳(今陕西韩城)人。司马迁是中国古代的伟大历史家,同时也是杰出的散文家,优秀的史传文学家。屈原的赋,司马迁的文,杜甫的诗,是中国古典文学中在这三方面的高峰;又好像三条大河,在

27、封建社会灌溉各代文学的田园。1、少年时期(19岁以前):他耕牧河山之阳,即帮助家人做些农业劳动,后来其父司马谈做了太史令,随父到长安后,他学习“古文”,向董仲舒学习公羊派春秋、向孔安国学习古文尚书等。2、创作准备时期二十岁漫游江南、山东等地。出使巴蜀(前111年)。随汉武帝巡狩、封禅泰山(前110年)。继任太史令,收集整理历史资料。3、史记写作时期在前104年开始著史记。遭李陵祸,前98年下狱受腐刑。隐忍苟活,发愤著书。大约前93年,基本完成。二、史记写作目的 司马迁接受儒家思想,继承孔子事业,继承父亲司马谈的遗愿,立志写第二部春秋。但他同时接受了道家影响,思想中有唯物主义因素和批判精神。他在

28、遭遇极大的摧残和耻辱时,能够“就极刑而无愠色”,决心“隐忍苟活”以完成自己著作的宏愿。终于写成一部“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伟大著作。三、史记体例 全书包括本记、表、书、世家和列传共一百三十篇,五十二万余字。它的记事,上自黄帝,下至汉武帝太初(前104-前101)年间,全面地叙述了我国上古至汉初三千年来的政治、经济、文化多方面的历史发展。四、司马迁其他著作 今存悲士不遇赋、报任安书。后者是是研究司马迁生平思想的重要资料,也是一篇饱含感情的杰出散文。第二节 史记人物传记的文学价值一、史记开创了我国纪传体的史学,同时也开创了我国的传记文学。是历史家和文学家学习的典范。二、史记的人民

29、性和战斗性1、对封建统治阶级特别是汉王朝统治集团和最高统治者丑恶面貌的揭露和讽刺。如淮阴侯列传中借韩信的口,谴责了刘邦诛杀功臣的罪行,道出了“狡兔死,走狗烹;高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这一封建社会君臣能共患难而不能共安乐的真理。2、热情地描写了广大被压迫人民的起义反抗。例如他在陈涉世家里,详细地叙述了陈涉发动起义的经过和振臂一呼群雄响应的革命形势,指出了农民起义的正义性;分析了他们失败的基本原因,并肯定了他们推动历史前进的不朽功绩。认为“桀纣失其道而汤武作;周失其道而春秋作;秦失其政而陈涉发迹。”。3、歌颂了一系列的爱国英雄。如廉颇蔺相如列传中的蔺相如,魏公子列传中的信陵君。4、记载那些

30、被正史官书所不肯收的下层人物,并能从被压迫、被剥削人民的观点出发,分别给他们以一定的评价。如刺客列传写荆柯的勇敢无畏,视死如归的英雄行为。5、史记在历史观上,已突破了儒家正统思想的束缚,自成一家之言,建立了进步的历史观点。史纪突出了人物在历史进程中的重要作用。对於历史发展规律有了初步认识。他肯定历史是进化的,是今胜於古的。在一定程度上否定自然威力和神权对於历史的支配,他一面重视人的力量,同时也意识到经济发展是推动历史前进的巨大作用。三、史记的艺术特点 主要艺术特点是在“实录”基础上塑造一系列鲜明的人物形象,从而使历史著作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成为我国传记文学之典范。1、新创的体制 史记在通史的

31、总则下,运用五种体例组织配合起来。十二本纪叙帝王,十表系时事,八书详制度,三十世家纪诸侯,七十列传志人物。体例虽有五种,但他们并不是孤立的,而是血肉相连地成为一个整体,形成纪传体的通史。这种纪传体,一直影响到后代的历史家。正如郑樵说:“分为五体:本纪纪年,世家传代,表以正历,书以类事,传以著人。使百代而下,史官不能易其法,学者不能舍其书。六经之后,惟有此作。”2、对材料的精心选择和安排选取重要的、能够表现人物性格特征的材料和细节来塑造人物。在材料的安排上,运用“互见法”。避免叙述的重复,突出重点。3、善於描写人物司马迁能采用不同的笔调,不同的语言,以现实主义的表现手法,去刻划他们多种多样的性格

32、和人物面貌,使他们的个性分明,神情逼露,形象生动,姿态如生。有的用赞叹,有的用同情,有的用讽刺,有的用批判,有的粗豪,有的细腻,有的用对话,有的用直叙,爱憎非常鲜明,褒贬极有分寸,叙事条理明晰,说理透澈精辟,给读者以深刻难忘的印象和强烈的艺术感染力。描写人物生活中小故事,通过这些小故事证实人物思想面貌,虽着墨不多,却能表现人物特有个性。而鲜明的人物性格和风趣的故事又丰富了传记主题。组织一系列故事,集中表现中心思想,完整地塑造了人物形象。如荆轲列传。4、善于写紧张斗争的大场面,并通过大场面中尖锐复杂的矛盾冲突以及人物的各种表现刻画人物形象,如“鸿门宴”。5、语言上的成就 善于用符合任务身份的口语

33、来表现人物的神情态度和性格特点。 在叙事和记言中常常引用民谣、谚语和俗语,使其语言更加丰富生动,并且有力地表达了作者对历史事件和人物的批判。 史记的语言是在当时口语基础上提炼加工的书面语,与当时的语言是相当接近的。且引用古语时,把古代难懂的语言作了改动,写成一般易懂的语言,故直到今日读来仍是明白晓畅的。第三节史记在文学史上地位及影响 史记是伟大的历史著作,也是传记文学名著。史记是文学的历史,也是历史的文学,它是历史、文学完整统一的典范,因此,史记在中国散文史上,具有崇高的地位。它在我国散文发展史上起着承先启后的作用。一、史记的“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实录精神和其所歌颂的许多英雄人物,

34、如项羽、信陵君、侯赢、鲁仲连、蔺相如等对后代人民特别是文士精神上有影响。二、史记的写作方法,文章风格对后代许多作家都有启发和影响。郑樵所说的“百代以下,史官不能易其法,学者不能舍其书”,无论对史学和文学来说都是合适的。从汉书起,所谓“正史”,在体裁形式上都是承袭史记的。后代的散文家无不继承它的精神,学习它的方法。唐宋古文八大家、明代的散文家归有光以及清代的桐城派的散文,都蒙受它的影响。三、史记对明清以来的通俗小说和戏剧创作也有一定影响。在文学创作方面,唐以后传奇文以至清代的聊斋志异都直接或间接受史记的影响。史记的人物传记在形成我国古典小说的传统风格中起了巨大作用。史记中许多动人的戏剧性的故事,

35、成为元、明戏曲的题材。就是在今天的舞台上,霸王别姬、将相和、赵氏孤儿、屈原一类的剧本,仍在上演,得到广大人民的喜爱。第四章 汉代乐府民歌第一节 关于乐府一、乐府的名称、含义及其演变 两汉所谓乐府指音乐机关,魏晋六朝指乐府所唱的诗,“乐府”便成为一种带有音乐性的诗体名称,唐代指白居易等人的批判现实的讽刺诗,宋元以后也有称词、曲为乐府的。二、乐府诗的由来1、贵族文人的创作,主要为祭祀用。 唐山夫人安世房中歌主要是祭祀祖考。 司马相如等的郊祀歌主要是祭祀天神地祗。 贵族文人创作诗歌主要收集在乐府诗中的郊庙歌词中。2、民歌 民歌的采摭始于汉武帝时的乐府,目的虽然为了娱乐,但也有作为统治者借鉴之意。 现

36、存西汉民歌总共不过三四十首。3、乐府诗的编定 最早见于记录的是南朝梁代沈约的宋书乐志。 宋朝时,郭茂倩编乐府诗集,对汉代民歌有所增广。其将汉至唐的乐府诗分为十二类。汉乐府民歌主要保存在“相和”、“鼓吹”、“杂曲”三类中。第二节 汉乐府民歌的思想性一、对阶级剥削和压迫的反抗 妇病行反映的便是在残酷的剥削下父子不能相保的悲剧。 乌生和枯鱼过河泣是两首奇特的寓言诗,通过乌鸦和枯鱼的遭遇曲折地表达了受迫害者的悲惨命运。 东门行和陌上桑充分体现了人民反抗压迫、反抗剥削的斗争精神。东门行写的是一个“犯上作乱”的穷老汉。陌上桑则是通过面对面的斗争歌颂了一个反抗荒淫无耻的五马太守的采桑女子秦罗敷,塑造了一个美

37、丽、勤劳、机智、勇敢、坚贞的女性形象。二、对战争和徭役的揭露 战城南通过战死者的现身说法揭露了战场的惨象和统治阶级的残忍与昏庸。遍地死尸和鸟啄兽食的景况,一幅荒凉恐怖的画面,是暴露封建时代战争苦痛生活的写实诗篇。 古歌反映无家可归的流亡者怨愤的呼声。三、对封建礼教和封建婚姻制度的抗议 上山采蘼芜反映了弃妇的悲诉。 上邪、有所思反映了有着火一般的热情和实际行动,大胆冲破礼教束缚的女性的呼声。民间的恋歌,在乐府歌辞中保留的虽说很少,但这两篇,都是很健康很真实的作品。四、讽刺统治者荒淫生活的 如长安有狭邪行、相逢行。第三节 汉乐府民歌的艺术性一、叙事性的写作手法 在汉乐府民歌中出现了由第三者叙述故事

38、的作品,出现了有一定性格的人物形象和比较完整的情节(如陌上桑、孔雀东南飞)。它标志着叙事诗的一个新的更趋成熟的阶段。二、通过人物的语言和行动来表现人物性格1、有的通过对话表现任务性格,如上山采蘼芜、艳歌行。2、采用独白,用第一人称直接向读者倾诉,如孤儿行、白头吟、上邪。3、注意人物行动和细节的刻划,如艳歌行。三、语言朴素自然而带有感情 汉乐府民歌的语言一般都是口语化的,同时还饱含着感情,即使是叙事诗,也是叙事与抒情的相结合,因而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四、形式的自由多样 汉乐府民歌没有固定的章法、句法,长短随意、整散不拘,有四言体,但绝大多数为当时的新体诗:1、杂言体 孤儿行、铙歌十八曲、妇病行2、

39、五言体 陌上桑、上山采蘼芜3、长篇孔雀东南飞(注:刘大杰先生将蔡琰的长篇悲愤诗作为汉末时期作品,与孔雀东南飞同述。而本书将悲愤诗归为建安时期作品,放魏晋篇说。见刘大杰中国文学发展史上P.221)五、浪漫主义的色彩 上邪那种如山洪爆发似的激情和高度的夸张,便都是浪漫主义的表现。陌上桑从精神到表现手法都具有较明显的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因素。第四节 孔雀东南飞 孔雀东南飞是汉乐府叙事诗发展的高峰。也是我国文学史上现实主义诗歌发展中的重要标志。一、写作时间。是建安时期的民间创作。共三百五十三句,为中国五言叙事诗中独有的长篇。二、思想意义 通过焦、刘婚姻悲剧有力地揭露了封建家长制的罪恶,同时,热情

40、歌颂兰芝夫妇为了忠于爱情宁死不屈地反抗封建恶势力的斗争精神,并最后表达了广大人民争取婚姻自由的必胜信念。三、艺术成就 成功塑造了几个鲜明的人物形象,通过这些人物形象来表现反封建礼教的主题思想。以无限同情的笔触全神贯注地从各方面来刻划刘兰芝这一正面人物。同时,对另一正面人物焦仲卿,作者也作了真实的描绘。 孔雀东南飞塑造人物的艺术手段:1、个性化的对话。2、注意人物行动的刻划。3、利用环境或景物描写衬托、渲染。4、运用抒情性的穿插。5、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不同程度的结合。第五节 汉乐府民歌的影响一、汉乐府民歌继承并发展了周代现实主义的优良传统,对后代诗歌的影响也表现在这种“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现实

41、主义精神上。这种精神象一根红线似的贯串在从建安到唐代的诗歌史上。 “缘事而发”(汉乐府民歌)“借古题写时事”(建安曹操诸人的古题乐府)“即事名篇,无复依傍”(杜甫创作的新题乐府)“歌诗合为事而作”(白居易所倡导的新乐府运动)。二、汉乐府诗歌的影响还表现在对新的诗歌形式的创造上,创造了杂言体与五言体。杂言体自建安后,它的影响已日趋显著。至李白的蜀道难、将进酒等歌行更是极杂言之奇观。五言体的影响,比之杂言更早也更大。到汉末建安,更出现了一个“五言腾踊”的局面,自此以后,五言一体遂取诗经的四言、楚辞的骚体而代之,一直成为我国诗史上一种重要的传统形式。三、在艺术手法上,特别是在叙事诗的写作技巧上,汉乐

42、府诗歌的影响也是非常显著的。第六节 汉代民谣一、汉代民谣是当时社会现实最尖锐、最直接、最迅速的反映,有的放矢,具有强烈战斗性和鲜明时代性。二、民谣虽然形式比较简单,语言也较少加工,但短小精悍,往往一针见血,具有匕首投枪的作用。三、举例 天下为卫子夫歌讽刺卫子夫做了汉武帝的皇后,而“一人得道、鸡犬升天”;顺帝末京都童谣讽刺东汉外戚权臣梁冀的作威作福;桓灵时童谣讽刺当时选举之滥,有名无实,生动地刻划了封建官僚的势利丑恶的面貌;小麦童谣反映出连年征战、徭役繁重因而造成生产破坏、农田荒废的社会面貌第三编第一章建安和正始文学(汉末建安时期,我国文学有了重大的变化,这些变化标志着文学发展的新时期已经来到。

43、 这一时期,文坛上涌现了大量的作家,“三曹”、“七子”和蔡琰是其中的代表。他们直接继承了汉乐府民歌的现实主义精神,反映了丰富的社会生活,具有“慷慨悲凉”的独特风格,并且形成了“建安风骨”这一优良传统。同时他们普遍采用新兴的五言形式,奠定了五言诗在文坛上的坚固的地位。在这一时期,赋与散文也表现出了新的面貌。 建安文学在我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钟嵘在反对晋以后的形式主义诗风时,曾慨叹“建安风力尽矣”!初唐诗人陈子昂在进行诗歌革新时,也高举“汉魏风骨”的旗帜,这说明“建安风骨”的传统对后世文学的影响是相当深远的。第一节 曹操 曹丕一、曹操生平 曹操(155220),字孟德,沛国谯(今安徽亳县)人

44、。建安元年迎献帝都许,从此“挟天子以令诸侯”,成为北方实际统治者。他是汉末杰出政治家、军事家,杰出文学家和建安文学新局面开创者。二、曹操的文学成就 1.曹操的诗全部都是乐府歌辞 这些乐府歌辞虽沿用汉乐府古题,却并不因袭古辞古意,而是继承了乐府民歌“缘事而发”(汉书艺文志)的精神,“用乐府题目自作诗”(清方东树语),反映了新的现实,表现出新的面貌。曹操的一部分乐府诗反映了汉末动乱的现实。如薤露行、蒿里行。由于这两首诗都是用乐府旧题而写时事的,所以明人钟惺说:“汉末实录,真诗史也。”曹操的苦寒行、却东西门行也是反映汉末动乱中的军旅征戍生活。 曹操的另一部分乐府诗则表现了他的统一天下的雄心和顽强的进

45、取精神。这类诗悲歌慷慨,具有更浓厚的抒情气氛。“对酒当歌,人生几何?”,短歌行是其中的代表。此外,他的龟虽寿:“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表现了老当益壮的志士胸怀。观沧海:“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粲烂,若出其里”,则通过辽阔雄壮的沧海景色表现了诗人开阔的胸襟,可说是我国诗史上的第一首比较完整的写景诗。 2、曹操的诗的艺术特色。 其诗极为本色,艺术上的显著特点是用朴质的形式披露他的胸襟,使人读其诗如见其人。他是一个雄心勃勃的政治家和军事家,所以诗也是“如幽燕老将,气韵沉雄”。尽管在语言形式上极接近汉乐府,却有自己的独特风格。 3、曹操的诗的影响 不仅对建安文学有开风气的作用,由于创造性较大,对后代文学也有重要的影响。他的以乐府古题写时事的作法对后来的新乐府诗有很大的启示。从他这种旧题新事乐府到杜甫的“即事名篇”的新题新事乐府,再到白居易等人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教案示例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