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全册教案教学设计含教学反思.pdf

上传人:文*** 文档编号:91535926 上传时间:2023-05-27 格式:PDF 页数:112 大小:16.35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沪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全册教案教学设计含教学反思.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12页
沪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全册教案教学设计含教学反思.pdf_第2页
第2页 / 共1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沪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全册教案教学设计含教学反思.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沪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全册教案教学设计含教学反思.pdf(112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沪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完整版全册教案教学设计含教学反思课题走进神奇授课人时间课时安排1课标要求1、通过自然界中的一些典型事例,让学生体会自然界的神奇。2、通过生活中的小事,让学生感受生活的神奇。3、通过神奇的现象,培养学生“从生活走向物理”的思想。学情分析学生对物理比较陌生,还不能理解生活中的自然现象,所上四个班的学生基础都较差,只有极个别的学生能力稍强一些,所以在教学中特别注重基础的教学,尽量让学生理解一些基本常识。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通过一些典型事例让学生体会到自然界中的神奇,通过生活中一些不起眼的小事让学生感受生活中的神奇。过程与方法通过参与活动,使学生领悟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2、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和愿望,体验参与活动的乐趣,体验活动成功带来的喜悦,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教学重点神奇的自然现象,生活中的物理知识联系物理知识。教学难点从生活,自然现象中总结物理现象。教学方法实验探究、阅读、讲授法。r学习方土 蛆 己 1探究式教学版/本度 融 嘲 牛学生活动教学顶设学过程(第 1 学时)复习引入一、课前互动。1、自我介绍2、同学们好!从现在起,我们要学习一门新的课程-物理学。物理是一门非常有趣、非常有用的自然科学。可以这么说,我们身边处处有物理。希望大家喜欢物理,去观察、实验、思考。学生回忆,温故知新。思考、讨论,并回答问题。可以回答一、新课教学二、讲授新课。1、利用

3、课本插图及课件向学生展示天体运动的现象。浩瀚太空,群星闪烁,它们从那里来,到那里去?我们生活的地球在宇宙的什么地方?(1)哈雷彗星何时来?(2)电闪雷鸣如何产生?(3)大自然为何绚丽多彩?提出问题:设计实验两人一组形成良好的互动。学生结合生活现象感受物理现象的奥妙。教学环节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教学预设新课教学(4)龙卷风为什么有这样大的威力?(5)雪崩为什么会造成这样到的伤害?(6)洪水、海啸又是这样形成的?(7)地震、火山威力无比。(8)结合实际,彩虹、台风、等;(9)潮汐2在生活中(1)课本插图感受大自然的神奇,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培养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边看课本边进行适当的解释(

4、2)出示饮料瓶,演示倒饮料的诀窍(3)万家灯火从何而来?(4)撑竿跳高与跳高相比,为何跳的更高?列举事例(1)人跑步,滑旱冰(2)家中烧开水时,听声音、看气泡、冒白气等(3)家中下水道的形状(4)大漠里的故事2 0 0 1年1月7日,北京晚报第1 2版“中国新闻”栏目刊登了下面的消息。推测一下,这可能是一种什么现象?新疆消息:近日在罗布泊沙漠中发生的奇怪的天气现象,令科考队中的专家不得其解。从1月4日凌晨3时左右,罗布泊沙漠中开始下雪,直到第二天中午1 2时,科考队到达小河墓地靠近的时候,发现脚下踩的不再是雪地,而是干爽的沙地。再远望四周,一眼望不到边的沙漠哪有雪的影子?学生觉得很神奇教学环节

5、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教学预设课堂小结物理学中研究的就是关于力的、声的、热的、光的、电的现象等,找出他们发生的原因,并研究怎样利用他们为人们服务。小结本节补充练习查阅有关的资料作业布置一、本节知识巩固:1、你还知道自然、生活中的哪些神奇?请举两个以上的例子。2、观察太阳和月亮的运动及色彩变化。3、观察风筝的构造,探究风筝在什么条件下能上升,每位学生制作一个风筝,看谁的风筝飞得高,飞的时间长。学生汇报学生分析、概括实验结论。课后复习同步试题补充练习加强练习教一、亮点:本节是物理的第一节,本节内容从教学中发现查找自学反思主要以问题的形式呈现,教师少讲,留一些问题给学生思考,重在培养学生的学习兴

6、趣。问题己的得失,二、不足:由于受到办学条件的限制,实验的器材比较缺乏,学生实验比较单薄.学生在这方面感觉不好找不足,三、再教设计:在以后的教学中充分发挥自己的优点,客服不足,使教学更加完美。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效果应会更好课题探索之路授课人时间课时安排1课标要求1、了解古人对神奇现象的探究。2、了解物理学发展的几个重要阶段。3、知道自然是神奇的,人们的探索历程则是漫长的、曲折并富有意义的。学情分析物理学习对学生来说是全新的学科,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知道科学研究方法、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培养学生创新意识。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古人对神奇现象的探究。2、了解物理学发展的几个重要阶段。过程与方法

7、知道科学探究方法、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情 感 态 度 与价值观知道自然是神奇的,人们的探索历程则是漫长、曲折并富有意义的。教 学 重 点知道人们的探究里程是漫长的曲折并富有意义的教学难点收集相关资料教学方法阅读、讲解、讨论学习方法指引探究式教学教学资源及媒体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第 1 学时)教学环节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教学预设复习引入一、古文明中的科学思索自然界、日产生活中有许多神奇,人们感到迷茫、好奇、敬畏,人们渴望去探究。远古的先人们早就开始思索自然界的神奇现象,而那些能够直接刺激感 官(如眼睛和耳朵)的神奇现象则是最能引起他们的注意。思考、讨论,并回答问题。可以

8、理解、新课教学二、讲授新课。1.甲骨文“段”(后来演变为“磬”),象一块很大的斜面石头和一只拿者结实木槌的手,这只手正拿着木槌欲敲打石块。段和耳组成了“馨”(声的老写形式),这似乎表示耳朵听的是木槌敲打磬发出的声U-.2.纳西族东巴象形文字“晒干”,字的上部为发出光线的太阳,字的中部为被蒸发的水气。字的下部为大地。该字的意思为日光照射大地,使地面的水蒸气蒸发,以达到晒干的目的。“古人的宇宙观模型之一”是古人对日月星辰及周提出问题:设计实验两人一组形成良好的互动。学生结合生活现象感受物理现象的奥妙。教学环节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教学预设新课教学围世界的观察,设想出的宇宙的模样。认为地是平的,

9、天象倒扣的大锅(南北朝时的民歌 敕勒川中就有“天似穹庐,笼盖四野”的诗句),日月星辰就在穹顶下的大气中运行。以上这些表明古人的原始思维中有科学的成分。“雕刻玉版”是距今5000年的史前仪具。玉版中央布刻圆形象天,外廓方形象地,侧面呈拱形象天穹,表现了中国古人比较原始的天圆地方的思想。在这种宇宙观的基础上逐渐演化产生了“司南”一一早期的指南针。英 国 的“石头阵”被一些考古学家认为是人类现存最早的天文观察台之一。天文学家借助电子计算机学生举例进行适当的解释发现:象夏至等重要的节令日子,太阳、月亮升起和落下的方向与巨石一一对准成一条直线。它的外围坑洞可以被用来预报月食。这都反映了不同国家的古人对自

10、然神奇现象都有过富有意义的思考。2、物理学的进步之阶看 图1 T 3到 图1-1 6及说明,了解四位科学家的贡献,展示了物理学发展中的几个重要阶段:灿烂的古代文明,为人们科学地认识世界奠定了基础。而且后来物理学的产生与发展也与古文明的科学思索关系密切。后来的物理学家们,过一系列的实验以及对那些神奇现象的理性思考,才使物理学逐步有了令人惊叹的发展。而物理学体系的建立则归功于物理学界的一系列巨匠。(1)自然科学的真理对错误权威的挑战“哥白尼”伟大的波兰天文学家和近代自然科学的先驱。长期以来,托勒密的“地心说”被教会用作天主教的教义基础,在欧洲占统治地位,受到教会保护。哥白尼在长期的天文观测中,意识

11、到地球根本不是宇宙的中心,只是一个绕太阳旋转的普通行星。向教会发出严正的挑战,否定了影响人类达千年之久的托勒密体系,有利地推动了人类文明的进程,使人类对宇宙的认识向前跨越了一大步。“伽利略”经典力学和实验物理学的先驱。第一个用望远镜观察天空,观测结果进一步证实了哥白尼的观点是正确的。还不断地向亚里士多德的权威性提出挑战,最早用实验的方法去追求隐藏在事物表象之后的真理。汇总各小组的讨论结果,最后得出物理学的发展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自然科学先驱哥白尼冲击了托勒密体系,经典力学和实验物理学先驱伽利略用望远镜观察天空,其观察所得数据进一步支持了哥白尼的理论。第二阶段,牛顿在前人的基础上构建了经典

12、力学体系。第三阶段是现代物理学的产生和发展,在该阶段的主要突破则是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和玻尔等人的量子力学.能对学生起到激励作用教学环节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教学预设新课教学(2)经典力学体系的建立“牛顿”人类历史上的科学巨匠,用牛顿运动三大定律构建了经典物理学体系。在物理学、数学、天文学等方面作出划时代的贡献.诗人波谱在牛顿的墓碑上这样形容:“自然和自然的规律,都藏在黑暗的夜空;上帝说:让牛顿降生,于是一切变得灿烂光明。”(3)现代物理学的产生和发展“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冲击了经典的时空观,认为:当物体的运动速度接近光速时,人们所熟悉的空间和时间等概念都会发生变化。如时钟会走得很慢,人将会青春

13、不老,而此时大尺度的宇宙空间象几百万光年也不再是那么遥远。“玻尔”发现微观世界与宏观世界的物理规律有课题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授课人很大的差异,提出了新的理论一一量子力学。他们为物理学的发展跨出具有划时代的意义的一大步。建议适当补充某个或几个科学家的故事或者他们的伟大品格。比如向学生讲牛顿看苹果落地想到日月星辰的运转等,对学生进行高尚的情操的教育。向学生说明:事实上的科学发现不是象我们讲的故事这么简单,故事的背后是科学家们长期的、艰苦卓绝的工作。课堂小结1.古文明中的科学思索2.物理系的进步之阶小结本节补充练习查阅有关的资料作业布置一、本节知识巩固:1.阅读课文2.谈谈人类对自然探索的认识。3.实践

14、活动:请你查资料或上网查询,写一篇有关中外物理学家的小故事,不少于300字.学生汇报学生分析、概括实验结论。二、新知识预习补充练习加强练习教学反思一、亮点:本节是物理的第二节,本节内容主要以故事的形式呈现,教师少讲,留一些问题给学生思考,重在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从教学中发现问题查找自己的得失,二、不足:由于受到办学条件的限制,学生缺乏对这些知识的了解。学生在这方面感觉不好找不足,三、再教设计:在以后的教学中充分发挥自己的优点,客服不足,使教学更加完美。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效果应会更好时间课时安排1课标要求1、了解物理知识的一些现代应用。2、了解科学探究的主要环节。3、了解物理学家的科学精神与伟大情

15、怀。学情分析物理学习对学生来说是全新的学科,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科学探究的主要环节和物理学家的科学精神与伟大情怀。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物理知识的一些现代应用。2.了解科学探究的主要环节。3.了解物理学家的科学精神与伟大情怀。过程与方法知道科学探究方法、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物理学家的科学精神与伟大情怀教学重点(1)探究的主要环节。(2)学家的科学精神与伟大情怀。教学难点根据教材内容收集资料制作课件。教学方法演示实验法、讲授法、故事法、阅读法。学习方法指引探究式教学教学资源及媒体课件、自由落体演示器、抽气机、斜面、毛巾、棉布、木板、小车。教学过程(第

16、1 学时)教学环节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教学预设复习引入上节课我们探索了古文明的物理知识,今天我们将在古人的基础上把物理知识发扬光大。思考、讨论,并回答问题。学生很感兴趣、新课教学1、知识园地一硕果累累师:前辈们在探索神奇现象的过程中,逐渐发现蕴藏其中的某些物理规律。随着对这些规律的深入探究,物理学的体系便逐渐形成了。物理学就是研究自然界的物质结构,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和物体运动最一般规律的自然科学。人类已进入信息化时代,物理学的知识和研究方法已被广泛应用到现代通信、交通、航天、材料及能源等领域。下面请同学们观看多媒体动画(配有音乐和朗诵:由于航天技术的发展,人类不仅实现了飞翔之梦,而且还能登

17、上月球、遨游太空,继续物 理知识的现代应用产生了非凡的神奇。学生结合生活现象感受物理现象的奥妙。教学环节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教学预设新课教学探索浩瀚宇宙的秘密。这是 脱 离“发现”号宇宙飞船机体的宇航员在太空自由行走,其背后是蓝色的地球。这 是“旅行者”宇宙飞船拍摄的土星照片,是20世纪最著名的天体照片之一。在探索宇宙的同生:讨沦、交流时,人类也在探索微观世界。电子显微镜是人类的“火眼金睛”,通过它,人类能逐渐深入看清组成物质的不同粒子,这是通过电子显微镜放大了 2 0 0万倍的钺原子排列图。激光技术不仅被广泛应用于农业、医疗、通信、能源等领域,而且也逐渐应用于日常生活,给人们带来了方便

18、。看。激光束在刹那间将草莓切成两半。信息技术给人们带来了巨大的影响。集成了成千上万个电子元件的芯片,既小又轻,以致连蚂蚁都能搬动。超导技术正在蓬勃发展,其应用将缓解人类的能源危机,看:这是超导中的磁悬浮(极低温下金属块在磁场中会自动漂浮起来。)师:看了物理知识的现代应用,你有什么感受?师:你还知道哪些物理知识的现代应用?进行适当的解释新课教学2、科学探究一其乐无穷师:科学巨人们不仅为后人留下了知识的宫殿,而且还创建了科学的探究方法。例如,伽利略在研究亚里士多德落体观点的过程中,不仅从逻辑上驳斥了亚里士多德的观点,而且还带领学生在比萨斜塔上亲自实验,后来还巧妙地设计了斜面实验,证明自己的观点是正

19、确的。亚里士多德的观点认为:力是维护物体运动的原因,没有力,物体就不会运动,而伽利略认为: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的原因,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演示实验:(1)让小车从侧面顶端滑下,滑到铺有毛巾的平面上,观察小车前进的距离。(2)让小车从斜面顶端滑下,滑到铺有棉布的平面上,观察小车前进的距离有何变化。(3)让小车从斜面顶端滑下,滑到木板的平面上,观察小车前进的距离有何变化。师:三百多年前,伽利略对类似的实验进行了分析,认识到运动物体受到的阻力越小,它的速度减小得越慢,它运动的时间就越长。他还进一步通过推理得出:在理想情况下,如果表面绝对光滑,分析论证,得出结论:物体下落快慢与物体轻重无关。能对学生起

20、到激励作用能从实验找到点方向教学环节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教学预设新课教学物体受到的阻力为零,它的速度将不会减慢,这时物体将以恒定不变的速度永远运动下去。亚里士多德的观点认为:重的物体下落快,轻的物体下落慢。师:铅弹和羽毛一起下落,哪个物体下落得快?有七个主要环节,具体是: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与设汁演示实验:当玻璃管中有空气时,铅弹下落比羽毛快,当玻璃管被抽成真空时,铅弹和羽毛同时下落。师:物理规律的获得不能像亚里士多德那样仅仅靠思辨,而应该依据科学的探究方法。在科学探究中,大家要学会问,学会猜,学会做,学会想,还应学会相互合作。请同学们寸论:科学探究有几个主要环节?四、科学精神

21、一永远高扬师:请同学们认真看图,阅读课本Ro”的内容。师:科学精神有哪些?请举具体事例加以说明。师:以上几位同学讲得很好,说明你们阅读很认真,这个好习惯要坚持。请同学们看图1-34构建物理学“殿堂”的巨人们,你会认识哪几个物理学家?你知道他们的简历吗?1.杨振宁简历。杨振宁,1922年出生,美籍华裔物理学家,生于安徽合肥县(今合肥市)。1942年毕业于西南联合大学,1945年去美国留学,在著名物理学家费米的指导下研究理论物理,1948年获博士学位,19481949年在芝加哥大学工作,19491965年在普林斯顿高级研究院工作,1966年任纽约州立大学教授和理论物理研究所所长,美国总统授予他19

22、85年科学技术奖章。杨振宁主要从事统计力学、量子场论、凝聚态物理、基本粒子物理方面的研究。1956年和李政道合作,提出很可能在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次年,这一理论预见得到吴健雄小组的实验证实。为此,杨振宁和李政道获得了 195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1971年夏回国访问,是美籍著名学者访问新中国的第一人。他对促进中关建交、中关科学技术交流做了大量的工作,他受聘为北京大学、复旦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中山大学、南开大学等校的名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阅读。科学家们实事求是、尊重客观规律、不迷信权威、敢于坚持真理。科学家们孜孜不倦、刻苦认真、锲而不舍。科学家们善于合作

23、交流,敢于提出与众不同的见解,也敢于修正或放弃自己的错误观点。学生能从阅读中找到答案教学环节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教学预设新课教学誉教授,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学术委员会委员。2.吴健雄简历。吴健雄(1912-1997),美籍华裔女物理学家,生于江苏流河。1934年毕业于南京中央大学,1936年赴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留学,1940年获博士学位,1952年任哥伦比亚大学副教授,1958年升为教授,学生很有感悟课题动与静授课人同年当选为美国科学院院士,1975年曾任美国物理学会第一任女会长。吴健雄主要从事核物理和弱相互作用等方面的实验研究。最主要的贡献是,1957年用卢衰变实验证明了在弱相互作

24、用中的宇称不守恒,这个在整个物理学界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她以卓越的贡献赢得了崇高的荣誉,1958年普林斯顿大学授予她名誉科学博士称号,这是该大学首次把这个荣誉学位授予一位女性。3.新课程寄语。师:“长江后浪推前浪”,物理学正是一代又一代科学家的努力下,才发展到由量子论和相对论作为支柱的现代物理学阶段。新的发展带来新的问题,新的问题必将导致新的探索,新的探索推动物理学进入新的时代。打开物理世界的大门,同学们将发现科学巨人们留下的知识、方法及精神等无尽的财宝。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同学们将成为新时代的“巨人”!能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课堂小结1.知识园地2.科学探究3.科学精神小结本节查阅有关的资料作业

25、布置一、本节知识巩固:实践活动:水中刺鱼概括实验结论。二、新知识预习补充练习加强练习教学反思一、亮点:科学家们在探索的过程中,除了给人们留下知识、方法外,还为后人留下了永远高扬的科学精神,这些精神为后人所敬仰。从教学中发现问题查找自己的得失,二、不足:科学家的理论一定是正确的?同学们往往迷信权威,盲从权威,不敢发表自己的观点或见解,如果这样,科学就不会向前发展。学生在这方面感觉不好找不足,三、再教设计:在以后的教学中充分发挥自己的优点,客服不足,使教学更加完美。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效果应会更好o 1.知识园地2.科学探究3.科学精神时间课时安排 2课标要求1 .知道我们所生活的世界是一个运动的世界

26、,能举例说明生活中一些常见的自然现象与运动的关系。2 .知道科学描述物体运动、静止的方法;知道运动与静止的相对性学情分析这是八年级物理教材(沪科版)中第一节概念课,对学习物理是一个很重要的开端,同时对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学习习惯、方法的养成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开端。所以,如何引导学生大胆地参与教学活动,如何使学生能认识并理解有关运动、静止、参照物、运动的相对性等物理概念是很重要的。教好这节课也将为学生学好力学打下良好的基础。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1.能举例说明自然界存在多种运动形式,知道自然界处于不停的运动中。2 .能用实例解释机械运动及其相对性。过程与方法1 .创设相对运动或静止的情境,让学生在情境

27、中学会知识2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增强热爱祖国的情感,树立为民族振兴,学习物理的志向。培养学生热爱生活。教学重点知道我们所生活的世界是一个运动的世界;科学描述物体运动、静止的方法。教学难点科学描述物体运动、静止的方法。教学方法讲授、讨论、观看图片等与提问想结合。学习方法指引探究式教学教学资源及媒体课件、多媒体设备教学过程(第 1 学时)教学环节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教学预设复习引入多媒体展示:飞舞的萤虫、奔驰的骏马、刺破夜空的流星、角逐的足球健儿、地球、地球上的树木等。分析、回答问题学生很感兴趣一、新课教学1.运动的世界日出日落、月盈月亏、星移斗转,宇宙每时每刻都在运动。

28、冬去春来、风起云涌、潮涨潮落,我们生活在运动的世界里。请看图2-1 图 2-3请举出一些你认为运动的例子。2、运动的描述人们用不同的方式描述运动的世界学生积极参与并了解他们眼中的运动是什么“小小竹排江中游,巍巍青山两岸走”学生结合生活现象感受物理现象的奥妙。教学环节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教学预设新课教学(1)诗人用语言的韵律和意境赞美运动;如:(2)画家用形态和色彩描绘运动看图2-4(3)音乐家用旋律和节奏表现运动。请听我国非常著名的一首古筝曲(“高山流学生思考讨论。同学们讨论:如何描述物体的运动呢?水”)。听一段后让学生谈有什么感受?是一首什么曲子。告诉学生我国在音乐方面有非常大的成就,

29、有非常多的著名的民族乐曲。如中国十大名曲。问:科学家是用什么来描述运动呢?(也就是物理学中如何描述运动呢?)看课本上“交流与讨论”学生活动5 分钟。提问:小明为什么说花花跑得真快呢?原来花花的位置发生的改变。告诉学生科学家用特定的概念、数学工具及实验方法来描述与研究运动。什么是运动和静止?(1)我们用比较的方法来研究这个问题(2)设疑提问讨论a)李明背着书包向学校走去.李明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b)小王骑自行车上街。自行车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小王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C)正在行驶的汽车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汽车上的坐椅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3)分析上面的三个场景中有不少的物体,我们看书 包 对 李

30、明 位 置 不 变小 王 对 自 行 车 位 置 不 变 静 止坐 椅 对 汽 车 位 置 不 变物体 物体李 明 对 学 校 位 置 改 变自 行 车 对 树 木 位 置 改 变 运 动汽,车 对 电 线 杆 位 置 改 变物体 物体(4)概括机械运动:一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位置的改变叫做机械运动,简称运动。参照物:事先被选定标准的物体叫做参照物。小结:机械运动的定义参照物的定义学生思考。进行适当的解释会基本的判断教学环节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教学预设新课教学静止:如果一个物体相对于参照物的位置没有发生改变,则称这个物体是静止的。(5)讨论分析A、先讨论课本图2-8,提问学生回答B、“

31、小小竹排江中游,巍巍青山两岸走”这两名歌词中包含了什么科学道理呢?学生讨论、回答问题。学生能从阅读中找到答案C、以树木做参照物,你看到的哪些物体是运动的?哪些是静止的?D、太阳从东方升起,是以什么为参照物的?2.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学生阅读讨论,回答下面的问题:(D什么是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一?课本中举了哪些例子来说明这个问题?(2)参照物的选择原则是什么?总结: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描述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的,取决于所选的参照物。参照物的选择原则:任意性;根据需要和方便。课堂小结一、运动的世界二、运动的描述1 .机械运动:2 .参照物:3 .运动与静止的相对性的应用总结本节收获。学生可以小结作业

32、布置1 .傍晚时分,张华同学带着宠物狗“花花”在公园里散步,“花花”很听话,寸步不离地跟在张华同学后面,此过程中,以张华同学为参照物,“花花”是(选 填“运 动”或“静止”)的,路边的树木是(选 填“运动”或“静止”)的。2 .北京奥运会赛况将采用地球同步卫星直播,同步卫星虽绕地球转动,但是地球上的人却觉得它在地球上空静止不动,这是因为所选的参照物是()A.太阳 B.月亮 C.地球 D.三者均可学生汇报学生分析、概括实验结论。能完成二、课后复习Pi6l 2、3、4、5、6补充练习加强练习教学反思一、亮点:多用媒体多视角向学生展示运动的世界,并引导学生利用身边的物品,相互展示并理解有关运动、静止

33、、参照物、运动的相对性等物理概念。从教学中发现问题查找自己的得失,二、不足:对于参照物学生的理解还有待加强。学生在这方面感觉不好找不足,三、再教设计:在以后的教学中充分发挥自己的优点,客服不足,使教学更加完美。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效果应会更好一、运动的世界二、运动的描述1 .机械运动:2 .参照物:3 .运动与静止的相对性的应用课题长度与时间的测量授课人时间课时安排2课标要求1、知道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单位2、会使用刻度尺测量长度,会进行特殊测量3、培养学生主动与他人合作的精神学情分析本节通过对长度和时间的了解,体验国际单位制的确定及测量方法。使学生懂得认得直觉有时不可靠,必须用仪器测量。本节的重点

34、是长度的测量,通过对刻度尺的正确使用方法的体验,学生能主动了解测量的相关知识,并学会正确使用测量工具对时间、长度进行测量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1 .知道测量的意义、单位、及其作用2.知道国际单位制以及国际单位制中长度单位“米”,时间单 位“秒”3.会进行长度和时间单位之间的换算4、能通过日常经验或自然现象粗略估测长度和估计时间过程与方法经历测物体长度和时间的过程,体验通过日常经验粗略时间和长度的方法认识测量长度和时间的工具及其发展变化的过程,培养实事求是,热爱科学的精神.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学重点刻度尺的正确使用。教学难点长度单位、时间单位及换算关系。教学方法启发、讲解、实验、讨论学习方法指引探究式

35、教学教学资源及媒体多媒体、课件、学生自备透明刻度尺、1米刻度尺、停表。教学过程(第 1 学时)教学环节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教学预设复习引入1、什么是参照物?在物理学中如何描述一个物体的运动?2、在生活、生产和科研中,人们经常要进行各种各样的测量。体检时量身高、体重、血压等,买菜时称一下菜有多少。从家到学校需要多长时间等。那么为什么要进行测量?怎样进行测量呢?今天我们来学习思考、讨论,并回答问题。可以理解、新课教学(-).测量的意义:课件展示一些视觉上的误判利用秒表给出一段时间,让学生估测时间给出一个具体物体,让学生估测长度让学生估测学生回答感受物理现象的奥妙。教学环节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

36、生活动教学预设新课教学运动会上,我们说谁跑得快,有多快?以上事例通过我们的感觉器官估测得可靠吗?准确吗?为了提高判断的可靠性和准确性,就必须借助仪器来进行测量。结论:提高判断的可靠性和准确性(二).测量单位及换算:在生产、生活和科研中,经常在进行长度和时间的测量。探究物体的运动规律也需要进行长度和时间的测量。要科学地进行测量,就需要有一个公认的测量标准 测量单位。1、单位:古代:长度单位:身边物品或自然规律变化、丈、尺、寸、英里、里、光年等时间单位:昼夜交替、季节变化、日暑仪、沙漏、水钟等。国际单位制:长度单位:米,符号为m。时间单位:秒,符号为S。学生看书PT8归纳学生熟悉2、3分钟。学生总

37、结进行适当的解释为了利于国际间的文化、科技方面的交流,国际上规定了一套统一的单位,叫国际单位制。简称SL是国际计量大会于196 0 年通过的。我国在198 4年采用。出示米尺,让学生认识1米到底有多长。并介绍 1 米是如何规定的。长度的单位还有:千米(k m)、分米(d m)、厘米(c m)、毫米(m m)、微米(u m)、纳米(n m)等,时间的单位还有:年(y)、天(d)、时(h)、分(m in)、毫 秒(m s)、微 秒(N S)。2、换算关系:长度单位的换算关系:l k m=10 0 0 m (=10 m)l d m=0.Iml c m=0.0 1m(=10 in)l m m=0.0

38、0 1m(=10 m)1 P m=0.0 0 0 0 0 1 m (=10%)l n m=0.0 0 0 0 0 0 0 0 1m(=10 m)(头发的直径约0.0 4m m,合40 0 0 0 n m)时间单位的换算关系:学会换算教学环节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教学预设l h=6 0 m in;l m in=6 0 s;l s =10 m s;l m s =10”s。换算规律:大单位换算为小单位乘以进率小单位换算为大单位除以进率(注意:负指数学生没有学?)一道题中,注意写单位时要么全用汉字要么全用符号,不允许出现汉字符号混用的现象。如:1 千米=10 0 0 m 或 l k m=10 0

39、0 米【出题练习】7_ 8 d m=_ _m=_ _m m 6 0 u m=m m=_m0.0 5 k m=_ _ _ _ m=_ _ _ _ _ _ c m 20 h=_ _ _ _ _m in=_ _ _ _ _ s720 s=_ _ _ _ _ m in =_ _ _ _ _ h 36 0 m in 二 _ _ _ _ _h=_ s单位换算的正确书写格式:(略)3、长度和时间的估测建立Im、1d m、1c m、1m m 的长度概念建立l h、l m in、1m 的时间概念【出题练习】给下列空格中填上合适的单位:某同学身高1.5 0 _ _ _ _ _,物理课本一张纸的厚度约为 75 _

40、_ _ _ _,窗户玻璃的厚度约为2.5 _ _ _ _ _ _ _,-节一号干电池的长度大约是6 _ _ _ _ _ _。一节课的时练习作答学生在黑板上画出或估计练习作答仔细观察刻度尺回答观察书图2-16、2-17、2-18 回答可以完成间为45,演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用时约50_,(三)、测量工具及其使用方法:1、测量工具:长度的测量工具:长度的测量是最基本的测量,其测量的基本工具是刻度尺。如:透明刻度尺、三角板、示教刻度尺、游标卡尺、螺旋测微器、卷尺等,让学生认识了解。会用刻度时间的测量工具:测时间的工具有手表或停表等。2、使用方法:刻度尺的使用方法:1)观察要点:零刻线在哪里?是否磨损

41、。分度值(相邻两条刻度线之间的长度)是多大?量 程(测量范围:刻度尺一次能测出的最大长尺教学环节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教学预设度)。2)使用方法:刻度尺要放正,有刻度的一边要紧靠被测物体。不利用磨损的零刻线,读数时视线要与尺垂直。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数,并记下单位。要多次测量取平均值(来减小误差)。3)结果组成:由准确值、估读值和单位组成。【练习】用刻度尺测书的长和宽。停表的使用方法:拿出停表首先要观察零刻度线、分度值及测量范围。请同学相互帮助,共同搞清楚停表的使用方法3、长度和时间测量的特殊方法。长度测量的特殊方法。介绍几种特殊的测量方法一一累积法、替代法*如何测硬币的直径、乒乓球的直

42、径*如何测地图上铁路线的长*如何测细铜丝的直径、一张纸的厚度时间测量的特殊方法。*采用数脉搏跳动的方法估测时间(四)、测量误差。我们从黑板上的记录发现虽然测的是物理课本的长和宽,但每一次测量结果不相同。为什么?学生练习学生讨论回答学生讨论回答看书P22回答学生实验学生实验会基本的方法会作出判断1、什么是真实值?每个物体的长度都是一定的,这个长度称为真实值。2、什么是测量 值?通过测量得到的值叫做测量值。3、什么是测量误差?测量值和真实值之间的差异叫测量误差。4、减小误差的方法:产生误差的原因是由测量工具、测量方法、测量者等原因造成的。因此误差是不可避 免 的,我们只能通过校准测量工具,改进测量

43、方法,以及通过多次测量取平均值的方法,减小测量误 差。5、误差与错误的区别:教学环节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教学预设(五)、测量学 生 活 动1:用3先观察刻度尺,并记录:让学生利用实验室提供的的长度和宽度。大 约6分钟时活动划度尺测长度分度值及测量范围。J刻度尺测量物理课本卜间,教师巡回指导。学生实验学生实验能操作123平均值长 度1/c m宽 度b/c m测并提问:为,呢学(1)学生上黑板1(2)估测教室的一(3)估测课估测一些常见教 室、操场学(1)估 测1向黑板,其余同学“裁 判”,教师喊到则举手,比比看(2)用停表回数,可得册(3)请一部夕生从后门走到讲它量结束后比较测量结果什么我

44、们不少的测量结果不相同?下去好好讨论。生 活 动2:长度的估测别 画 出l m 1 d m、1 c m、1 m m的长度。氏度和宽度、黑板的长度和宽度,并测量。桌的长、宽、高,并测量。,物体的长度:课桌、凳子、黑板、八 钢 笔 等 的 长、宽、高。生 活 动3:时间的测量分钟的时间。(请三个同学上台面2当裁判,讲台桌上的大时钟面向计时开始,三 名 若 认 为I m i n时间谁 对I m i n的时间估测更准一些。)R手 表 先 测 出1分钟脉搏跳动的次K搏 跳 动1次所需的时间。学生用停表或手表来测量一个学,的时间,另一部分学生用脉搏跳动次数来估测一个学生从教室后门走到讲台的时间,将结果记录

45、在黑板上。学生活动4:长度的特殊测量(1)测硬币的直径、乒乓球的直径(2)测地图上铁路线的长(3)测细铜丝的直径、一张纸的厚度课堂小结对照板书总结一下本节的的主要内容,提醒同学课下复习,下节课到实验室做实验小结本节能小结教学环节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教学预设作业布置一、本节知识巩固:1.小宇同学用一把毫米刻度尺先后四次测得物理课本长度分别是 2 6.02 c m、2 6.6 本m、2 5.9 8 c m、2 5.9 9 c m,其中有一次测量记录是错误的。问:哪个数据是错误的?该课本的长度为多少?2.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产生错误的原因是误差太大B、产生误差的原因是测量中发生了错误C、

46、操作、读数都正确,就可以避免误差D、选用精密的测量仪器,改进测量方法,可以减小误差学生汇报学生分析、概括可以完成二、课后复习P 2 2 I、2、3、4、5、6补充练习加强练习教学反思一、亮点:能够在自己的身上找到了相应的测量工具,把所学的理论与现实联系起来,学习效果较好;学习方法像累计法,控制变量法等这些物理方法的研究和应用物理的学习很有指导意义;谈到了拉长的橡皮尺的偏值问题,这些都很好。从教学中发现问题查找自己的得失,二、不足:没有充分相信学生的能力,自己讲授的太多,无形中束缚了学生的思维,让学生不能够做到开放。针对学生的回顾总结,应该加强物理相信过程的教育,着重做好体验生活这的物理,让生活

47、走向社会,体现S T S 教育 没有充分体验物理学的学科特点,以观察和实验为基础。学生在这方面感觉不好找不足,三、再教设计:在以后的教学中充分发挥自己的优点,客服不足,使教学更加完美。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效果应会更好o 1 .参照物2 .国际单位制3 .长度和时间的测量课题快与慢授课人时间课时安排1课标要求1、理解速度的概念,能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2、知道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特征,会用实验的方法判断。3、培养学生主动交流与合作的精神。学情分析生活经验和知识储备:物态变化中的“汽化与液化”对于初中学生来说,可谓既熟悉又陌生。说熟悉,是因为在日常生活的积累认识云,山林中的雾,植物上结露,各

48、 种“白气”等自然现象。说陌生,是因为对他们的具体形成过程没有完全认识透彻。学生的差异性:有些善于观察,善于动脑的同学对这一部分学习起来较容易,相反有的同学甚至对这种物质的状态也认识错误。学生的学习优势:对于学生来说,物态变化比较熟悉,就在身边,触手可及。所以能够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学生深切感受到整个自然界像是在魔术师的掌控之中,不停的发生着变化,感受到大自然的神奇之处。并在其中不断的产生疑问,所以学生带着求知的渴望,学习兴趣较高。所上四个班的学生基础都较差,只有极个别的学生能力稍强一些,所以在教学中特别注重基础的教学,尽量让学生理解一些基本常识。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速度的概

49、念,能用速度描述物体的运动;(2)理解速度公式,能用速度进行简单的运算;(3)通过对物体运动快慢的分析比较,培养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和初步的探究能力;(4)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应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过程与方法(1)实例分析、对比、讨论;(2)初步体会双元相关物理量建立的一般思维方法。情 感 态 度 与价值观结合刘翔获得奥运会冠军的事例,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教学重点速度的得出和理解教学难点速度的得出和理解教学方法实验探究、阅读、讲授法。学习方法指引探究式教学教学资源及媒体多媒体、玩具车、秒表、刻度尺等教学过程(第 1 学时)教学环节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教学预设复习引入观看多媒

50、体,问:大家看哪个跑得快学生回忆,温故知新。培养学生观察、积教学环节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教学预设引入呢?学会回答要知道哪个动物跑得快,我们必须要比较。学生思考、讨论,并回答问题。极思考问题的习如何比较运动的快慢呢?本节课我们来研究这个问题。惯。、新课教学学校的运动会上,田径赛跑正在进行,你怎样判断谁跑得快呢?让两学生分角色来作判断。交流、合作、回答看谁跑在最前面本堂课要求学生积极参与怎样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1)假如你是观众,你怎样判断谁跑得快呢?(2)假如你是裁判,你怎样判断谁跑得快呢?教师总结(1)比较方法:相同时间比路程。相同路程比时间。(2)速度:物理意义:速度是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教案示例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